四川省天府名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一轮联合质量测评试题 语文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86617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1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天府名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一轮联合质量测评试题 语文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四川省天府名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一轮联合质量测评试题 语文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四川省天府名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一轮联合质量测评试题 语文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四川省天府名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一轮联合质量测评试题 语文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四川省天府名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一轮联合质量测评试题 语文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四川省天府名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一轮联合质量测评试题 语文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四川省天府名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一轮联合质量测评试题 语文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四川省天府名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一轮联合质量测评试题 语文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四川省天府名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一轮联合质量测评试题 语文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四川省天府名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一轮联合质量测评试题 语文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四川省天府名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一轮联合质量测评试题 语文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四川省天府名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一轮联合质量测评试题 语文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四川省天府名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一轮联合质量测评试题 语文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四川省天府名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一轮联合质量测评试题 语文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四川省天府名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一轮联合质量测评试题 语文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四川省天府名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一轮联合质量测评试题 语文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四川省天府名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一轮联合质量测评试题 语文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省天府名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一轮联合质量测评试题 语文 Word版含答案.docx

《四川省天府名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一轮联合质量测评试题 语文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天府名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一轮联合质量测评试题 语文 Word版含答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川省天府名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一轮联合质量测评试题 语文 Word版含答案.docx

四川省天府名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一轮联合质量测评试题语文Word版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

天府名校高三教学第一轮联合质量测评

语文

本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近年来,网络文艺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我国当代文艺建设的主力军和数字文化产业的重要支柱,并逐渐被纳入国家顶层设计和文化发展战略。

然而,飞速发展的网络文艺在高度商品化、市场化、产业化的轨迹上仍存在低俗、庸俗、媚俗、原创匮乏等问题,其整体的艺术追求和美学要素仍无法完全做到与时代精神同频共振。

当前网络文艺的紧迫使命就是要深耕时代沃土,回答时代课题,创作出与时代主流价值观共鸣共振的作品,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

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就是要描幕时代现实画卷。

我国正处于飞速变革的新时代,网络文艺创作不可能脱离时代文化语境去表达和传达数字空间的虚幻想象,而必须立足日新月异的时代潮流,描摹时代画卷。

近年来从顶层设计到产业赋能都对网络文艺下半场的发展提出现实性和经典化诉求,网络文艺的现实题材也逐渐增多,体现出网络文艺创作的观念调整和美络小说《大国重工》连载于起点中文网,聚焦我国重型装备领域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发展历程,是网络文学现实主义题材的重要代表作。

这类现实题材的网络文艺皆因关注时代现实生活及人物命运起伏而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成为全民热烈讨论的文艺形式。

描摹时代现实画卷成为网络文艺书写新时代伟大变革伟大实践的紧迫任务,同时必须指出的是,现实题材数量的简单增加还不能真正改变现有的文艺创作格局,网络文艺要真正有一番作为,需要在数量积累的基础上呈现质的提升。

我们要警惕当前网络文艺现实题材的泡沫化、同质化,以及一些所谓的“冲奖文”对现实的机械排列。

同时还应看到,一些被归入现实题材的网络文艺作品看似以现实生活为背景,却也是自带网络写作惯有的金手指、操作系统、随身空间等升级技能,不免重复着凡人修仙、穿越重生的游戏套路。

这样的想象无疑是一种白日梦般的欲望叙述,无法触及现实生活的坚硬和痛感,也就无从谈及把握时代生活脉搏,不能传达出作者对社会历史和现实人生的深刻思考。

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就是要绘写时代精神图谱。

盛唐诗歌有磅礴浑厚之气,晚明戏曲小说追求思想解放之风,“五四”新文学吹响启蒙与救国的号角,当代文学与文艺讴歌改革开放伟大成就。

那么,网络文艺又将绘写怎样的新时代精神图谱呢?

网络文艺要满足人们对多层次、高品质阅读的期待,在注重流量和粉丝经济的同时,脚绪实地去感受新时代波澜壮阔的伟大变革和气象万千的现实生活,展现新时代人民生动丰富的精神风貌,谱写无愧于时代的精神气象,以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精神生活的需求。

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就是要引领时代文化风向。

近年来,中国网络游戏、网剧、网络小说及其改编的影视剧等,纷纷走出国门,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力量。

但客观而言,与席卷全球的好莱坞电影、韩剧、日本动漫等文化产品成功的文化输出相比,中国网络文学扬帆出海的历程和经验还处于不断探索阶段,对外传播的文化影响力也还不够。

因此,未来网络文学若要持续引领文化风向,要在世界文络空间共同体的目标,除了不断加强原创品质的提升,还应更加敏锐、更加深刻、更加全面地反映时代精神,使中国网络文学真正成为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的有力载体。

(摘编自刘桂茹《网络文艺要坚持与时代同步伐》)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近年来,网络文艺响应现实性和经典化诉求,现实题材逐渐增多,出现了一些现实主义的经典作品。

B.网络文艺在描摹时代现实画卷时,既要注重现实题材数量的增加,更要注重数量基础上的质的提升。

C.网络文艺要满足人们对多层次、高品质阅读的期待,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精神生活的需求。

D.在成功输出文化产品方面,中国网络文艺与部分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经验不足和影响力不够的差距。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从中国网络文艺近年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当前网络文艺的使命,总领全文。

B.第二段运用例证法,用齐橙的网络小说《大国重工》证明网络文艺创作只要关注现实就一定能够获得成功。

C.文章从正反两方面说明网络文艺要坚持与时代同步伐、描摹时代现实画卷的重要性,态度鲜明。

D.第五段对中国网络文学如何引领文化风向提出建议,包括加强原创品质提升和全面反映时代精神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只要解决了低俗、庸俗、媚俗、原创匮乏等问题,网络文艺整体的艺术追求和美学要素就能够做到与时代精神同频共振。

B.网络文艺创作脱离时代文化语境去表达和传达数字空间的虚幻想象,将难以受到大众喜爱,成为全民热烈讨论的文艺形式。

C.凡人修仙、穿越重生之类的网络文艺,只是白日梦般的欲望叙述,无法触及现实生活,不能传递作者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

D.盛唐诗歌、晚明戏曲、“五四”新文络文艺都绘写了时代精神图谱,可见任何时代的文艺都是那个时代精神图谱的体现。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当前信息的困境由过去的匮乏转化为过剩。

一方面,海量信息以及其无序性挑战着人们的认知能力,无效信息、虚假信息充斥着人们的眼球;另一方面,人们应用媒体的能力和时间有限,如何快速高效获取所需信息成为迫切需求。

诸如“今日头条”等资讯类APP,借助基于算法的个性化信息推送技术,根据用户的数据自动过滤掉部分信息,在短时间内呈现给用户更多的有效信息,提高了信息获取效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用户信息过剩的困境。

信息化社会的加速发展激化了现代人追求个性化的心理需求。

市场需求决定着供给,用户对于个性化信息的需求,刺激了个性化信息服务的产生。

基于算法的个性化推送技术,通过信息呈现方式的不同实现有效的个性化服务。

这种基于算法的个性化的信息推荐服务,较之传统的人工信息在内容的把关上更为精准,给用户带来直接的“私人定制”感,真正实现了用户对于信息的“选择性接触”,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得到极大的满足。

(摘编自齐沛尧《浅析基于算法的个性化信息推送服务》

材料二

算法主导的信息分配机制,高效地打造了一个“私人仃制”的时代。

然而换个角度看,技术、算法与其说是引领者,不如说是迎合者;与其说是提供思考的导师,不如说是强化偏见的囚徒。

技术为用户量身打造信息,开启了符合读者口味的一扇窗,却关上了多元化的一道门。

我们或可名之为“孤岛效应”——在自我重复、自我肯定、自我强化中,公众的知识、思想逐渐固化,成为海面上的一座座孤岛。

只看自己喜欢的、只读自己认同的,难免会带来固执己见、故步自封的危险。

(摘编自《算法时代,人民日报透过舆情看大势》)

材料三

如何在海量信息中获取更多关注,催生了“流量焦虑”;而智能推荐改变原有分发模式,又带来了“算法焦虑”。

流量焦虑之下,各种“哭晕体”“震惊体”频现,偏激观点、浮夸文风令人不适;算法焦虑背后,则是所谓的“推荐阅读”助长了虚假信息、低俗内容的传播。

现实中,一些互联网信息平台确实在内容审核上下了大力气。

某信息聚合类APP的员工中,内容审核团队几乎占去了一半。

但“偏轨”问题一再发生,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对技术的过度依赖。

内容的生产靠“众包(一种新闻生产模式,新闻机构通过网络平台邀请用户为新闻报道贡献内容,用户可以根据自身的特性,承担包括消息源、文字记者、摄影师、评论员等多种角色)”、内容的分发靠算法,这些具有媒体属性的平台,既缺少“总编辑”,也缺少“把关人”,技术取代内容成了主角。

生产和分发一旦“去编辑化”,审核团队人再多,也无法应付海量内容。

而知果媒体平台变成了纯粹的流量平台,既难言质量,也难保导向。

技术承载着价值,决定了它可以也应该成为主流价值的载体。

比如,在决定给用户推送哪些内容时,不但要考虑用户的个人兴趣和习惯,帮助他们“各取所需”;更需要对内容产品的质量做出全面评价,善于辨别真伪、敢于判断对错。

技术不是号称中立、逃避责任的借口,而应该成为启发思考、启迪智慧、传播主流价值现的流量入口。

重视技术带来的问题,并不是要拒绝技术,而是更需要保持技术敏感,学会“驯服”算法、驾驭技术。

算法的优势在于充分了解读者、不断回应诉求。

这也启示主流媒体,不能再“埋着头”创作、“仰着头”传播,而必须发挥技术的“赋能”作用,让主流价值搭上新技术的快车。

(摘编自《用主流价值纾解算法焦虑》)

4下列不属于对基于算法的个性化信息推送服务产生的原因的一项是(3分)

A.海量信息以及其无序性挑战着人们的认知能力,无效信息、虚假信息充斥人们的眼球,使当代社会的人陷入困境。

B.当代社会已经由信息匮乏转化为过剩,人们应用媒体的能力和时间有限,快速高效获取所需信息成为迫切需求。

C.当代社会高度信息化,让越来越多的人产生焦虑,如何在海量信息中获取更多关注,催生了广泛的“流量焦虑”。

D.基于算法的个性化的信息推荐服务,能给用户带来直接的“私人定制”感,满足当代社会追求个性化的心理需求。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算法推送能让被过剩信息包围的用户减少虚假信息的干扰,但又因“推荐阅读”的方式迎合用户而助长了虚假信息。

B.算法主导的信息分配机制实现有效的个性化服务,受用户欢迎,看上去好像在引领用户成长,实则放弃了媒体的社会责任。

C.一味追求“众包”生产新闻内容和靠算法分发内容都体现了互联网信息平台对技术的过分依赖,容易导致新闻价值偏差。

D.技术取代内容成了主角,使得一些具有媒体属性的平台变成了纯粹的流量平台,既难言质量,也难保导向。

6.在信息化社会,众多网络信息平台盛行运用算法推送,你如何认识这一现象?

请结合全文思考和分析。

(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树大山河远

刘醒龙

如果不是身临其境,很难相信,那棵树竟然已站立在风雨飘摇的世界3200年了!

3000年前,由西周都城丰镐西出200公里,抵达那时叫作西戎的平凉;2000年前,由大汉皇城长安西出200公里去往那时刚刚不再叫义渠的平凉;1000年前,由五代名城大安西出200公里来到名为大原实则野树萧条的平凉;在今天,由西安西出,还是200公里,追随雾中寒雁,到平凉那号称陇首地界的一处山坳,卢照邻诗里的马系千年树依然在那里!

一棵树生长得久了,便有些哲学意味。

信或不信,人是树的命运,树也是人的命运。

去平凉的路上,每隔一阵,就会有人提起那棵树,其间有见过那棵树的,更多是没有见过的。

无论见没见过,只要提起那树,从没有一连说出三句整话的人。

与此行同样要去的公刘故里、崆峒山、大云寺和泾川人遗址相比,人们提及那棵树的次数最多,所说的话却最少。

为了弥补语言的贫乏,我联想到别的树。

20世纪90年代,第一次去西藏,在海拔5138米的查果拉哨所,放眼望去,不要说一棵树,就连紧贴地面的花草也难得一见。

在绿色苔藓也朝不保夕的地方,那种在两指宽的石头缝里开着蓝色花的骆驼刺,是整个哨所唯一与森林相似的风景。

哨所里的一位士兵,因为生病从山上下来,到了日喀则,一下车就像抱着亲人一样,抱着医院院子里的一棵白杨放声大哭。

治好了病,士兵又重新回到那座永远也不可能长出树来的哨所,将自己站成迎着冰霜雪雹的最坚强的白杨。

平凉所处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无人区是近邻,那位在查果拉主峰值守的士兵,是否知道,邻居家有如此大的一棵树并非关键,重要的是人在哪里,就有沃土在哪里。

没有叶子,也没有年轮,只有在大地上无限深扎的根须。

这样的树,冰雪冻断弓弦,也冻不断一根枝条,台风吹折旗杆,也吹不掉一片叶子。

由平凉漫卷开来的黄土高原,由查果拉舒展出去的青藏高原,有太多长不出树木的山野沟壑和坡滩。

在没有见到平凉那棵树之前,人心就是那棵树。

而在没有树的地方,人就是树,树即是人。

毫无疑问,天下之树都生长在原野的空白处。

平凉这地名,命中注定为那棵3200年的大树腾出了偌大空间。

壮游不可无诗,登山总得见树。

平凉那棵树,仅次于天下第一的轩辕庙内轩辕黄帝亲手所植轩辕柏,又仅仅次于天下第二的浮来山定林寺内那棵银杏树。

在5000年的轩辕柏和4000年的定林银杏面前,3200年的平凉国槐,虽然贵为天下第三大树,却能与周遭的山林结结实实地合为一幅原野宏图。

在平凉城东锦屏镇的一处山坳,一切都是那样平凡,除了那棵树,万物都不曾有丁点儿异样。

下了车,走上百十步,首先看到的树梢,正在生长着嫩芽。

走近了些,又能见到大大小小繁复如蛛网的树枝,正由冰天雪地染成的深褐色,逐渐过渡到花香四野时浅浅淡淡的灰黛。

走得更近时,那粗壮的主干像是一堵老旧的城墙,找不着那扇门就无法入得其内,只好低头环顾,看看如何绕过去。

绕着那棵树走了一圈,又走一圈,然后再走一圈。

一圈圈走下来,再看那棵树,这才有些明白,为何偏偏这叫国槐的大树,能够一口气生长3200年,至今还是如此生机勃勃。

三山五岳之上,五湖四海之内,除了国槐,再无冠名以国来称其它树种的,即便是无数文人笔下的常客——松柳梅,也难担当如此桂冠。

山是一种生命,水是一种生命。

山水的生命是生机盎然的万物赐予的,包括人,包括兽,包括花卉和蒿草,苔藓与地衣。

平凉地界上的这棵名为国槐的大树,用苍穹之根吸收过《三坟》《五典》的智慧,用坚硬身躯容纳下《八索》《九丘》的文脉,用婀娜枝叶感受了《诗经》《乐府》的深邃与高翔。

接下来,这3200年后的今天,每一个来过又离开的人,都让这叫国槐的大树走得更远。

还有长空中的风云,还有天际里的鸿雁,甚至还有当今世界无所不能的互联网,都使这树朝向更悠远的未来。

(有删改)

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二段以一组排比句具体表现了3200年来平凉国槐生长的自然环境和所经历的历史沧桑,具有深厚而内敛的意蕴和情味。

B.去平凉路上的人们虽然提及平凉国槐的次数最多,但所说的话却最少,原因在于这些人缺乏文化和见识,认识不到这棵树的价值。

C.文章叙述海拔5138米的西藏查果拉哨所那位生病的士兵的故事,表明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树能鼓舞人的精神,催人奋进,战胜困难。

D.文章把平凉国槐称为天下第三大树,主要是从它生长和存活长达3200年之久的角度来评价,并未刻意关注和考虑它的外形特征。

8.文章中画横线部分是正面描写平凉国槐的句子,请赏析其表达效果。

(6分)

9.为何说“三山五岳之上,五湖四海之内,除了国槐,再无冠名以国来称其他树种的”?

请结合全文加以探究。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余与篛林交益笃,在辛卯、壬辰间。

前此,篛林家金坛,余居江宁,率历岁始得一会合,至是余以《南山集》牵连系刑部狱,而篛林赴公车,间一二日必入视余。

每朝餐罢,负手步阶除,则篛林推户而入矣。

至则解衣盘薄,谘经诹史,旁若无人。

同系者或厌苦,讽余曰:

“君纵忘此地为圜土,身负死刑,奈旁观者姗笑何。

”然篛林至则不能遽归,余亦不能畏訾謷而闭所欲言也。

余出狱,编旗籍,寓居海淀,篛林官翰林,每以事入城,则馆其家。

海淀距城往返近六十里而使问朝夕通事无细大必以关忧喜相闻每阅月逾时,检篛林手书,必寸余。

戊戌春,忽告余:

“归有日矣。

”余乍闻,心忡惕,若暝行驻乎虚空之迳,四望而无所归也。

篛林曰:

“子毋然。

吾非不知吾归子无所向,而今不能复顾子,且子为吾计,亦岂宜阻吾行哉?

”篛林之归也,秋以为期,而余仲夏出塞门,数附书问息耗而末得也。

今兹其果归乎?

吾知篛林抵旧乡,春秋佳日,与亲懿游好,徜徉山水间,酣嬉自适,忽念平生故人,有衰疾远隔幽燕者,必为北向惆然而不乐也。

(选自方苞《送王篛林南归序》)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海淀距城往返近六十里/而使问朝夕通/事无细大/必以关/优喜相闻

B.海淀距城/往返近六十里/而使问朝夕/通事无细大/必以关/优喜相闻/

C.海淀距城往返近六十里/而使问朝夕通/事无细大/必以关优喜相闻/

D.海淀距城/往返近六十里/而使问朝夕通/事无细大/必以关优喜相闻/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辛卯,干支之一。

“干”指天干,“支”指地支,上下相配以纪年,如“辛卯“之前是“庚子”,之后是“壬辰”。

B公车,汉代官署名,因汉代曾用公家车马接送应举的人,后便以“公车”泛指入京应试的举人或代指举人进京应试。

C.编旗籍,清代对犯人的一种处罚,即把释放犯人的户籍编入军队,加以管制。

八旗汉军旗是清朝八旗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

D.幽燕,古称今河北北部及辽宁一带。

唐以前属幽州,战国时属燕国,故名。

“幽”即古幽州,“燕”也是河北的别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篛林珍惜友情。

在辛卯、壬辰年间,他正好进京应试,隔一两天就来看望作者。

B.篛林虚心向学。

在作者被关监狱期间,他前来问学,不顾监狱中其他犯人耻笑。

C.篛林重情重义。

作者出狱后,入城办事常住在他家,他们还经常彼此书信往来。

D.篛林善解人意。

他准备南归,发现作者忧虑紧张的情绪,就多方开导劝慰友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每朝餐罢,负手步阶除,则篛林推户而入矣。

(5分)

(2)篛林之归也,秋以为期,而余仲夏出塞门,数附书问息耗而未得也。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钓屿①

(明)郭汝霖

天畔一舟横,长风万里行。

黄鼙浮浪远,钓屿芜波明。

蜃气山将结,涛声笛共清。

倚墙时浩啸,奇览慰生平。

[注]①嘉靖四十年(1561年)闰五月,册封正使郭汝霖一行乘坐“封舟”向琉球王国进发,航行到钓鱼岛海域即兴而作此诗。

14.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诗人乘舟在大海上航行的情景。

既描绘了封舟在大海上扬帆远航的生动场景,也写出了磅礴的气势。

B.颔联写初见钓鱼岛。

诗歌借着对封舟的动态描写,将钓鱼岛这一主要表现对象自然而然地推到读者眼前。

C.颈联用想象的艺术手法,生动地描绘钓鱼岛的风景,给人一种迷蒙飘逸的美感与和谐安详的听觉感受。

D.尾联写诗人倚靠着船上的桅杆不时地浩歌长啸,奇美的祖国山川,让他感到足以告慰平生,直抒胸臆。

15.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诗人形象。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两句蕴含了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深刻哲理。

(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用“,”两句描写邻船无声,冷月寂静,侧面烘托出琵琶女演奏技艺的高超。

(3)《离骚》中,屈原借“,”两句表达了为追求家国富强,坚持高洁品行而不怕千难万险,纵死也无悔的坚贞情怀。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在古代中国,戏曲演出常在广场、寺庙、草台或院坝。

成千上万的观众聚拢,如潮的人声夹着摊肆的嘈杂,艺人们为了不让戏剧在这喧嚣之中,不得不苦心孤诣地寻求突出自己存在和影响的有效手段,从而摸索出以远离生活之法来表现生活的艺术规则。

戏曲的对话是音乐性的,动作是每蹈性的,(),使表演者无论在化妆服饰还是动作语言上都颇有“娇情镇物,装腔作势“之感:

高亢悠扬的唱腔配以敲击有力的锣鼓,镶金绣银的戏衣衬着勾红抹绿的脸语……为此,中国的戏剧艺术家长期说白、味歌、舞蹈(身段)、武打的表现技巧和功能,乐此不疲。

在戏曲表演过程中,的人间生活铺展于小小的舞台,使平素过着单调枯燥日子的百胜在观剧时感受到种种意想不到的精神刺激。

中国戏剧家之所以能精确又微妙地刻画出人物的外形和神韵的原因,是因为其对生活既精于提炼,又勤于现察,从而做到形神兼备。

脸谱、水袖、兰花手以及奇奇怪怪的道具等,都凝固为程式的东西,共同增加了戏曲表演的艺术魅力,造成了赏心悦目、的审美效应。

17.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淹没揣测五光十色荡气回肠

B.湮没揣测五颜六色荡气回肠

C.淹没揣摩五光十色勾魂摄魄

D.湮没揣摩五颜六色勾魂摄魄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外在表现出来的形式就是远离生活、变异生活的,戏曲音乐和舞蹈本身决定了这一特点

B.外在就表现出来了远离生活、变异生活的形式,决定于戏曲音乐和舞蹈本身的这一特点

C.而音乐和舞蹈的本身所具有的特点,戏曲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就是远离生活、变异生活

D.而音乐和舞蹈的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决定了戏曲的外在形式表现为远离生活、变异生活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中国戏剧家之所以能精确又微妙地刻画出人物的外形和神韵的原因,是因为其对生活既勤于观察,又精于提炼。

B.中国戏剧家之所以能精确又微妙地刻画出人物的外形和神韵,是因为其对生活既勤于观察,又精于提炼。

C.中国戏剧家之所以能精确又微妙地刻画出人物的外形和神韵,是因为其对生活既精于提炼,又勤于观察。

D.中国戏剧家能精确又微妙地刻画出人物的外形和神韵的原因,是因为其对生活既精于提炼,又勤于观察。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分)

青蒿素是继乙氨嘧啶、氯喹、伯喹之后最有效的抗疟特效药,①。

疟原虫发育的早期(滋养体期),对青蒿素并不敏感。

所以不管采用多高的剂量,青蒿素对早期的疟原虫也无能为力。

②,青蒿素才能发挥作用。

但是青蒿素的半衰期又非常短,在体内只有两个小时左右。

只有在对的“时间”(青蒿素还在半衰期内),遇上对的“人”(处于中晚期的疟原虫),青蒿素才能时疟原虫起效用。

对于早期疟原虫,需要在下一个生长循环周期碰到给药才能被杀死,在这样的情况下,③。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

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杨,不超过65个字。

(5分)

位于美国的环保机构“全球足迹网络”日前发布报告称,7月29日是今年的“地球超载日”,即人类已于当日耗尽了2019年一整年的自然资源“预算”,比20年前提早了2个多月并创下新纪录。

该机构追踪人类对地球自然资源的消耗(即“支出”)和地球的生物承载力(即“供给”)。

超载日指从这一天起,人类当年对自然资源的已有“支出”超过地球在本年度生物承载力总“供给”。

数据显示,今年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耗速度是地球再生速度的1.75倍,即今年预计人类将消耗1.75个地球的再生自然资源,其中美国的资源消耗速度最快。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最近,某大学一位讲古诗的教授成了“网红”。

网友们赞誉他用“接地气”的幽默为诗歌讲解增加了许多不寻常的现场感。

该教授深受网友喜爱与他独特的讲课风格分不开。

他生活化、个性化的“另类解读”常常与诗人在大众心目中的固有形象形成巨大反转,再加上口音浓重的“麻辣普通话”和激情澎湃的现场表现,造就了这些授课视频巨大的影响力。

但随着授课视频被大量转发,该教授的讲课方式受到一些专业人士的批评和质疑。

有人指出该教授讲课中的幽默感裹挟着一些错误的认识,误导了不少文本的理解向度,甚至消解了诗歌本身的美。

要求:

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