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教师用书 5单元 第14课时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868726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06.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教师用书 5单元 第14课时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教师用书 5单元 第14课时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教师用书 5单元 第14课时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教师用书 5单元 第14课时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教师用书 5单元 第14课时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教师用书 5单元 第14课时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教师用书 5单元 第14课时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教师用书 5单元 第14课时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教师用书 5单元 第14课时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教师用书 5单元 第14课时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教师用书 5单元 第14课时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教师用书 5单元 第14课时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教师用书 5单元 第14课时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docx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教师用书 5单元 第14课时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教师用书 5单元 第14课时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教师用书 5单元 第14课时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docx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教师用书5单元第14课时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14课时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1.理解“断发易服”“废止缠足”“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等概念的内涵和意义;通过归纳、比较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提高归纳事物发展特征的能力;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会有如此大的变化”,提高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掌握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2.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识到我国人民近代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变化是文明进步的表现;深刻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才能真正实现新生活、新风尚。

学习的重点是从衣、食、住和社会风俗等方面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人们生活发生的变化;学习的难点是认识影响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借助教材中的文字史料与历史图片,学会运用各种史料理解历史问题。

通过上网查资料、社会调查、材料分析和观察学习,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通过思辨学习法分析近代中国人民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的原因。

从身边事例中列举一些社会现象并进行归纳,在自主学习中感觉到历史就在身边。

1.可以通过播放赵本山和宋丹丹主演的小品《昨天、今天、明天》(反映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来导入新课。

2.教学过程中通过对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情况的讨论、归纳、比较以及合作探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本课内容与人们的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学生很容易直观感受,会有较浓厚的兴趣。

教材中配有一些图片,教学时要指导学生观察图片,思考依据史料设置的问题,或以采访年长者的方式了解自己家庭生活的变化,增加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教学的效果。

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1.物质生活的变化

(1)原因: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的入侵客观上带来了西方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习俗;一些先进的中国人积极主动仿照外国的一些生产生活方式。

(2)表现:

a.衣:

“洋布”“洋装”渐渐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辛亥革命以后中西合璧的①      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服饰五花八门,西服、粗布大衫、旗袍、学生装等并行。

b.食:

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里开始出现西餐馆,还有面包房、咖啡店,②      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c.住:

鸦片战争后,沿海和内地的大城市中,开始出现③        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2.社会习俗的变迁

(1)近代中国社会风俗也受到西方④      的影响。

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⑤     ”,并改革传统婚姻制度。

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革命的色彩。

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在大城市里,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

(2)与大城市相反,农村仍处于⑥         的状态,传统风俗习惯在农村沿袭。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1.新中国成立后

(1)人民当家做主,人们生活逐步得到改善。

20世纪50~70年代,⑦            ,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

(2)由于物质匮乏,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⑧    计划供应。

人民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较低。

 

2.改革开放后

(1)“穿”:

服装颜色从灰蓝色调为主变为五彩缤纷,从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

(2)“吃”:

到1987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政府还倡导“⑨     ”。

(3)“住”:

人民的住房状况不断改善。

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

(4)“行”:

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如外出旅行等。

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逐步形成。

 

  【答案】 ①中山装 ②吃西餐 ③欧式洋房 ④民主思潮 ⑤废止缠足 ⑥落后、封闭 ⑦勤俭节约、无私奉献

⑧票证 ⑨菜篮子工程

1.买办和买办资产阶级

买办是指受雇于外商并协助其在中国进行贸易活动的中间人和经理人。

买办是一个特殊的经纪人阶层,具有洋行的雇员和独立商人的双重身份:

作为洋行雇员身份的买办,得到外国势力的庇护,可以不受中国法律的约束;作为独立商人的买办,又可以代洋行在内地买卖货物或出面租赁房屋、购置地产等。

买办资产阶级一般指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中,依附于帝国主义势力并直接为其服务的大资产阶级。

买办资产阶级适应帝国主义侵略掠夺的需要,为帝国主义所豢养,是帝国主义剥削和压迫本国人民的工具和奴才,也是帝国主义在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的重要社会支柱。

2.“统购统销”政策:

统购统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实行的一项控制粮食资源的计划经济政策。

国家在农村实行粮食计划征购,在城市实行定量配给政策,简称统购统销。

1.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有哪四次重大变化?

【交流提示】 首先根据近现代以来中国发生的重大变革确定四次重大变化的历史阶段,然后从变化的时间、历史背景、表现等方面结合所学知识列表概括比较。

  【答案】

时间

历史背景

表现

鸦片战争

以后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洋货”大量涌入,上海等近代化大都市崛起

在被迫开放的沿海沿江地区,人们的生活与以前相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城市变化尤其明显

1912年

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

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旧的风俗习惯受到极大的冲击,人们的精神生活都相应地发生了变化

中华人民

共和国成

立以后

由于政府的强制行为,一些社会丑恶现象迅速减少

物质生活得到改善,社会风气有了根本性改变,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不高,城市生活有保障,但农民温饱问题还未解决

改革开放

以后

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实施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切实关注民生,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

人们的生活水平令世界瞩目,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2.近代中国男子“断发”进行得比较彻底,而妇女的缠足行为却屡禁不止,说明其原因。

【交流提示】 结合所学内容,从历史传统与现实社会的经济发展状况等方面归纳总结。

【答案】 ①缠足适应了古代男尊女卑的男权社会的需要,作为束缚和压迫妇女的工具,得到统治者和社会的提倡;②缠足与旧式婚姻相联系,婚姻的好坏取决于妇女脚的大小,女人一生的意义都在这双脚上,这也使许多妇女执迷于缠足;③由于近代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广大农村的封闭状态使保守的观念坚如磐石,严重阻碍了文明习俗的推广。

3.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生活发生巨变的重要因素有哪些?

【交流提示】 从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继承与创新等方面分析。

【答案】 ①政治局势变化。

新中国的成立和政治体制改革使人们获得了更多的权利。

②经济的发展。

经济发展是推动社会生活发生巨变的根本原因,直接推动了物质生活的变化。

③国家政策的影响。

如“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婚姻法》等。

④科技的进步。

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使物质生产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使人们的生活用品更加丰富,而且直接促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1.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后是否完全取代了中国传统服饰?

【答案】 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

2.近代以来中国各地社会生活和习俗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吗?

【答案】 没有。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主要发生在沿海地区、城市和开放通商口岸,而广大农村和偏远地区则仍然保持着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习俗。

3.废止缠足、剪发是辛亥革命以后才出现的吗?

【答案】 不是。

清朝缠足陋俗最盛,但清朝并不支持缠足,还多次下令废止缠足。

最早允许臣民自由剪发是在清朝末年,而不是辛亥革命后。

互动探究一 近现代中国服装的变迁

材料 在20世纪50年代,中山装可算是当时流行的服装了。

……辛亥革命后,服装师就根据孙中山的建议,设计了一种四个口袋的翻领上装。

孙中山自己带头穿,于是人们就把这种服装称为“中山服”。

……到了六七十年代,时代在变,人们的思想也开始有了转变,在当时社会的束缚下,人们不敢表现出过分的放荡不羁的样子,所以,穿绿色的军装就成了当时人们的一大亮点……裙子几乎不见踪迹。

……到了80年代,牛仔裤、牛仔裙、百褶裙、长裙、短裙、西装裙开始走向市场。

……这也说明,当时的人们想表现自我,张扬个性……女性的社会地位开始上升,女性在经济上和政治上也越来越独立,随着社会的开放、发展,她们也可以像男性一样自信地亮出学位证书,穿上制服与男性共同坦然地走进公司大楼。

这时,服装也自然而然地成为她们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

……进入90年代,人们的思想有了很大的转变,他们不再一味地追求创新,而是开始回首过去,吸收传统服装的优点,浓缩传统服装的精华,再经过设计师精心的设计打造出一款款既有复古味道又有时尚元素的靓丽服饰……现在已是21世纪了,我们的服饰也越来越中性化、多元化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现代中国服装变化的趋势。

(2)根据材料,你认为影响现代中国服装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探究引导] 本题通过社会调查考查近现代中国服饰的变化。

(1)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

(2)问要掌握一些调查的基本方法,根据材料及现实情况概括归纳。

[参考答案] 

(1)款式新颖的服装层出不穷,服饰由封闭走向开放。

(2)社会经济的发展;思想观念的变化;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等等。

互动探究二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革的原因和特点(备用)

材料 进入19世纪中期,近代工业起步,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汇扑面而来,新的事物和思想观念冲击着中国的社会生活。

(1)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和具体原因分别是什么?

(2)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有何特点?

[探究引导] 本题考查综合分析、理解与应用的能力。

(1)问,从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国情或时代特征考虑“根本原因”,从中外有利于社会生活变革的政治力量、思想观念、政府的政策等各方面考虑“具体原因”;第

(2)问,结合有关史实,从地理区域、变革范围或程度等方面考虑。

[参考答案] 

(1)根本原因:

西方的工业文明对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造成强烈冲击。

具体原因:

西方先进的科技与自由、平等、民主的思想合力影响的结果;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和革命者的倡导;政府的政策或推进。

(2)特点:

①变化首先从通商口岸开始,逐渐向内地扩展,这与帝国主义列强势力的深入路线相同。

②由于经济的不均衡发展及风俗习惯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各地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

③中国的社会生活虽然有变化,但始终保持着民族特色。

[知能拓展] 西方近代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对中国产生的双重影响

①消极性:

西方的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是伴随着大炮和殖民主义侵略强行进入中国人的生活的,它破坏了中国长期安定的社会环境,也迫使中国人不得不放弃原有的生活方式去选择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并承受这种变化所带来的阵痛。

②积极性:

西方传入中国的新器具、新事物和新的生活方式代表了新的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对传统落后的生产力和生活方式起了强大的破坏作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结构的转型,引发了中国社会迈向近代化的新变革。

1.(2013·福建武平高一月考)在新中国成立后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城市居民购买粮、布、油都要凭票。

1983年12月1日,商业部通告全国:

敞开供应棉布,取消布票。

从此,自1954年9月9日开始使用的布票成为历史文物。

这些政策说明(  )。

①中国经济的发展与国家政策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②政府不再单纯以行政手段调配资源 ③中国逐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 ④中国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D.①③④

【解析】 我国1992年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1年初步建立,④不符合题干要求。

布票退出历史舞台反映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地取代了计划经济,我国国家政策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①②③符合题意。

【答案】 C

2.(2013·江苏南通高一期末)20世纪50年代是中国社会急剧转型的时期,“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成为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被许多学者誉为“五十年代现象”。

与此现象的形成没有关联的是(  )。

A.新中国人民当家做主

B.计划经济体制形成

C.经济落后,物资匮乏

D.经济建设屡遭挫折

【解析】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做主,生产积极性提高,A项说法正确;由于经济落后,物资供应匮乏,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B、C两项说法正确;在20世纪50年代的经济建设中,只有“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属于挫折,D项说法过于夸大。

【答案】 D

1.西餐作为一种时尚在通商口岸兴起,最早可能出现于(  )。

A.19世纪40年代      B.19世纪50年代

C.19世纪60年代D.19世纪80年代

【解析】 19世纪40年代,外国人开始居留通商口岸,其饮食习俗也随之传入。

【答案】 A

2.“学界开通到女流,金丝眼镜自由头。

皮鞋黑袜天然足,笑彼金莲最可羞。

”这首《竹枝词》所描述的情景开始于(  )。

A.18世纪中期B.19世纪初期

C.19世纪后期D.20世纪初期

【解析】 题干中的“自由头”表明男子已经断发,“天然足”表明已经废止缠足,这些都是辛亥革命后的情形,因此D项正确。

【答案】 D

3.(2013·四川乐山高一期末)下面这组图片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女子服饰的变化,产生这一变化的社会原因有(  )。

①服饰质地和款式的不同 ②社会变革的推动 ③“欧风美雨”的影响 ④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A.①②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 近代以来中国女子服饰的变化一方面受西方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影响,另一方面受中国本身社会变革影响,这也反映出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②③④均符合题意。

而服饰的质地和款式的不同是变化的表现而非社会原因,排除含①的选项。

【答案】 C

4.“粉丝”是现在年轻人中的时尚语言,来源于英文“fans”。

这说明当代中国语言变化(  )。

A.是为了适应新事物而创造词语

B.受外来语言的影响

C.受港台和地方语言的影响

D.受生活水平的影响

【解析】 紧扣题干材料信息,即“粉丝”是由英文音译而来,B项为最佳选项。

【答案】 B

材料一 “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

重楼曰洋楼,彩轿曰洋轿,挂灯名洋灯,火锅名洋锅……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洋乎洋乎?

盖洋洋乎!

——陈作霖《炳烛里谈》

材料二 传统社会的价值观是“贵义贱利”,居于“四民之末”的商人是没有社会地位的。

但是,晚清社会的发展却从根本上扭转了传统的价值观,“重商”不仅发展为影响深远持久的社会思潮,而且改变了清王朝的国策,由“重农抑商”变为“以工商立国”。

表现在社会风尚方面,就是习俗的更易具有商业化倾向。

商人不仅捐纳功名跻身于绅士之列,而且有名望的绅士们也率先从商,在绅与商的相互渗透中形成了颇具影响力的“绅商阶层”,在社会交往中,也出现“交往重衣冠而不问出身”的时俗,“新交囚狐裘、旧友以鹑结丽疏,视同路人。

遂令舆台隶卒而上友官绅,寒士贫儒而自惭形秽”。

同时,社交应酬也带有明确的商业利益,而不再以联络为主。

——《新编中国通史》

材料三 受西方民主平等观念的影响,从属于晚清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大业的社会习俗的变革,晚清社会也呈现出平等化的时代特征。

一向被歧视受性别不平等压制的妇女,开始走向社会,从事各种社会工作,并为平等而斗争。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晚清社会生活习俗变化的特点及出现这些特点的原因。

【解析】 抓住三则材料中的“洋”“商业利益”“平等”等关键信息概括出特点。

原因要结合时代背景并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多角度地进行分析归纳。

【答案】 特点:

一是西化的特征;二是商业化特征;三是平等化特征。

原因:

外国的入侵,西方商品的输入,对民众生活模式的冲击;鸦片战争后,中国日益沦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附庸,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受西方民主平等思想影响,先进的中国人为发展资本主义进行探索;康有为、孙中山以及广大妇女为争取女权进行斗争;等等。

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革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你自拟一个知识体系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城乡园林规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