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与美育.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873267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学与美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美学与美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美学与美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美学与美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美学与美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美学与美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美学与美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美学与美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美学与美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美学与美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美学与美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美学与美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美学与美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美学与美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美学与美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美学与美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美学与美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美学与美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美学与美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美学与美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美学与美育.docx

《美学与美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学与美育.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美学与美育.docx

美学与美育

美学与美育

第一章什么是美学

一、单项选择题

1.著名的“美的概念”说是古代西方哲学家(柏拉图)提出的。

2.提出“自下而上”美学研究方法的是德国心理学家(费希纳)。

3.《谈美》、《文艺心理学》和《诗论》的作者是中国现代美学家(朱光潜)。

4.美学主要是一门(人文学科)

二、判断正误

1.美学的性质就是指美学的对象?

答:

错。

因为性质指的是基本属性,而美学的对象是指美学研究的客体。

二者密切相关但却不是一回事。

美学的性质在于它是一门突出形象、具体、体验方式的人文学科,而美学的对象是人的感性的活生生的整体形象。

2.审美体验是神秘不可知的?

答:

错。

因为审美体验虽然是一种对于具体审美现象的深入独特的感性直觉方式,但它却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一种生活经验的特殊形态,只不过这种生活经验富于直觉性,并且富含深意,因而具有特殊的感染力,并非不可知。

三、简答题

1、西方美学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

答:

西方美学的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

本质论美学;神学美学;认识论美学;语言论美学;文化论美学。

2、什么是本质论美学?

本质论美学是指在古希腊时期形成的以追问美的本质为中心的美学传统。

其突出特征一是认定美的本质问题在美学中具有优先地位;二是主张本质问题存在于一切美学问题中,是美学的基础问题。

本质论美学是西方美学的发生期形态,对于后世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代表人物是柏拉图。

3、什么是语言论美学?

语言论美学,是指西方19世纪末期发生“语言论转向”以来盛行于20世纪的以语言问题为中心的美学,包括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心理分析美学、分析美学、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存在主义和新历史主义等美学流派。

其主要特征有三个:

第一,语言取代理性而成为美学的中心问题;第二,放弃美的本质及其他本质问题,注重用语言模型分析审美现象;第三,放弃美学的系统化和体系化追求,认可具体问题的文本阐释。

四、论述题(无)

第二章美及形态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美学家中不主张美是主观的人是(狄德罗)

2、下列美学家中主张美在关系的人是(狄德罗)

3、由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的著名美学命题是(“美是生活”)

4、西方美学史上首次从修辞学角度论证崇高的美学家是(郎吉弩斯)

5、中国古代美学家中,把“情”与“景”、“心”与“”物结合起来认识的是(王夫之)

6、在中国(魏晋南北朝)时代自然事物真正作为审美对象进入人的视野。

7、关于悲剧的本质,黑格尔的观点是(悲剧是两种对立理想的冲突和最终和解,显示“永恒理性”的胜利)。

8、美的基本特征是(符号性、无功利性、形象性、感染性)。

9、具有原始真实性、情感真诚性和艺术天然性特征的中国古典审美范畴是(自然)。

二、判断正误

1、人是社会美的中心,自然美是与人无关的美

答:

错。

这种说法之承认了人在社会美中的中心地位,而否定了自然美的实质也在于它在人类符号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价值。

即自然正是在人类的符号实践中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获得了美的属性,成为人的生命活力的符号。

自然美与人的紧密相关,无法割裂。

2、自然美的形式性指自然的美只在于自然事物的形式本身

答:

错。

这种说法不完全。

自然美的形式性固然指自然物的形式因素在自然美中占据主导地位,但是这种形式本身也可以蕴含深层意义。

3、社会美的呈现离不开它的意蕴

答:

对。

因为社会事物作为美的对象而呈现,主要是以它的意蕴使人感动。

社会美的灵魂是善,善被蕴涵在美的感性形式之中,社会事物的意蕴因素在社会美的呈现中具有主导作用。

4、艺术是艺术家创造出来的具有表现性的符号系统,与观众没有直接的关系

答:

错。

艺术的五个要素是作品、观众、创造、艺术家和文化语境,其中观众是艺术作品生命的完成者和延续者,艺术的价值只有通过观众才能得以实现。

艺术与观众有着不可分割的直接关系。

5、通过艺术的“化丑为美”,原本丑的事物就获得了美的属性。

答:

错。

艺术的“化丑为美”是运用符号把丑变为审美对象,赋予它审美价值,但丑的事物其自身属性并未改变。

三、简答题

1、自然人类符号实践中获得美的属性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自然在人类符号实践中获得美的属性,经历了如下三个阶段:

在第一阶段中,自然作为人类异己的符号。

第二阶段,自然成为人类对话的伙伴。

第三阶段中,自然作为人类的自由的生命活力的符号,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从而完全获得美的属性。

2、如何理解美的符号性?

美的符号性特征:

美的符号性是指美所具有的物质化形态的特性。

包括三层意思:

第一,美以符号形式向人类传达其内在意义;第二,人类通过符号表达人生的美;第三,人类还通过符号构建相互沟通的美的世界。

3、如何理解美的无功利性?

美的无功利性是美的基本特征之一。

它是指美的事物具有与人的直接的实际利益考虑相脱离的特性。

这种特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方面客观对象不直接唤起主体的实际利益需要;另一方面主体对客体不做实际功利的评价。

4、简答技术美内涵。

技术美是美的形态的一种,指技术活动的美。

它是技术活动中那种能体现人的开拓和创造本性并具有生命活力的活的形象。

技术美有三层主要含义:

一是指技术对象的直观形式使人类得到感官愉悦,二是指技术对象是对人的自由活动的肯定,三是指技术创造了更为广阔的审美世界。

5、如何理解“化丑为美”?

在现实中,“丑”是令人不快的因素,但在艺术中,“丑”是一种不可缺少的要素。

艺术运用符号把现实生活中的“丑”变为审美对象,赋予它审美的价值。

这就是“化丑为美”。

6、艺术“化丑为美”的基本途径是什么?

艺术“化丑为美”的基本途径是批判、对照和形式创造。

艺术家运用符号进行艺术创作必须表达对对丑的否定性评价;必须遵循辨证的原则,在美丑对照中使美者更美,丑者更丑;在创作中运用艺术符号的形式创造力量,将化丑转为美。

7、简述优美与壮美的美学含义。

答:

优美与壮美。

优美与壮美是西方文化中的一对美学范畴。

弱小、缓慢、阴柔的事物所呈现的偏于静态的和谐就是优美;强大、疾速、刚劲的事物所呈现的偏于动态的和谐就是壮美。

两者的根本特征就是和谐,优美与壮美往往是融为一体的。

8、简要回答阳刚与阴柔这一对美学范畴的意义。

答:

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的特征及相互关系。

阳刚与阴柔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对重要范畴。

阳刚之美偏重于动态和力感;阴柔之美偏重于静态和柔感。

在中国古典审美意境中,常常是动中含静,静中寓动,刚柔相济,阴阳互补。

在中国文化中,阳刚与阴柔经常用于对音乐、人物形象、艺术分类、诗歌意境、文体特征的描述、品评。

四、论述题

1、具体论述美的形象性特征。

回答提示:

美的形象性:

美的形象性是美的基本特征之一,它是指美通过符号形式而创造具体可感画面的特性。

从客体方面理解,美总是在符号形式中呈现为具体可感、丰富活泼的生动形象;从主体方面来说,美依赖于主体对形象的直觉。

这主客体的交互作用造就了生动感人的美。

具体来说,首先,美必须呈现为形象。

形象是事物的形、色、声、味、态诸方面的统一体,是具体可感的生动存在方式。

人的丰富情绪通过形象而获得实在的质感。

形象是美的呈现方式,离开了形象,美无影无踪,无从谈起。

第二,美的形象不依赖概念和推理,而依赖于人对对象的直觉。

美的形象在主体和对象交互影响、召唤和应答中诞生和呈现。

第三,美的形象极富生命节奏和韵律,它往往是不停流动和变易,呈现生机勃勃的活力。

第四,美的形象以音乐为最高境界。

按照中国人的审美观念,宇宙和心灵深处的深层音响显现为形象中内涵的节奏和韵律的跃动,而这正是音乐的审美特征。

2、具体论述自然美的特征。

回答提示:

自然美具有自然性、形式性、变异性特征

自然美的自然性,是指自然物的美具有非人为的天然属性。

“花自飘零水自流”,它的属性和形式是天然呈现着的,而非人类主观意志所改造成的。

同时,自然美的存在是一种现实的自然性存在,其本身不构成人类的社会关系。

自然美的形式性,是指与社会美、艺术美和科技美相比较而言,自然物的形式因素在自然美中具有主导作用。

自然物作为审美对象而呈现,首先是以赏心悦目的直观形式吸引人的注意力、想象力和情感,而不是它们的内在意蕴。

而且,对人类来说,在特定的对自然的审美体验状态中,自然物的形式本身似乎就意味着意义。

自然美的变异性,这是指自然物的具有变动特征。

理解这个特征有一定的难度,可以从三方面来把握:

第一,自然事物本身充满活力;第二,自然事物唤起人的不确定联想;第三,人赋予自然事物以不同的意义。

 

3、结合实际论述艺术美的本质。

回答提示:

艺术美的基本特征体现在艺术符号的形式与意蕴、艺术创作中的创造与规范、艺术接受中的个体与社会的统一三个方面。

首先,艺术作品是形式和意蕴的统一。

这是艺术美的首要特征。

艺术符号是有意蕴的,但它必须通过一定形式表现出来,二者是有机融合的整体,而不是简单相加或彼此分离。

如徐悲鸿的《奔马图》,风驰电掣、生动逼真的奔马形象表现出深沉的爱国情思和热切期望祖国进步发达的精神意蕴,二者水乳交融,不可剥离。

第二,艺术创作又是创造和规范的统一。

创造性是艺术的重要特征,作为艺术家生命的个性表现,艺术美既必须接受艺术创作规范的制约,又应充分体现艺术家的独特创造精神,它应是对传统规范的挑战,这两方面的辨证统一方能形成艺术美。

徐悲鸿的奔马之所以成为艺术美的经典形象,就在于表现出了鲜明的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可贵而卓有成效的创造性,成为独一无二的“这一个”。

第三,在艺术接受中观众的审美观照既有个体差异,而个体的审美愉悦又具有可普遍传达性,符合一定社会标准,在个体差异和社会标准之间保持动态统一。

第三章美感

一、单项选择题

1、美国哲学家布洛克把(审美态度)作为一条重要的美学原则提出来,并从语言学的角度作出论证。

2、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夏夫兹博里)认为人具有内在的感觉器官,如“内在的眼睛”,这种内在器官使人一下子分辨美丑。

3、中国晋宋时代著名画家(宗炳)提出了“畅神说”。

4、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把那种欣喜若狂、如醉如痴的生命体验称为“高峰体验”。

5、对于美的直接感受能力,西方叫“敏感”,中国古典美学称为(妙语)。

6、美感心理中关键的决定性的因素是(审美情感)。

二、判断正误

1、美感和快感都是令人愉快的感觉,它们之间妙语什么实质性的区别。

答:

错。

因为快感是满足了本能欲望所得到的快乐感,是人和动物均有的。

而美感则是人无功利地直观对象而获得的精神上的满足和愉快感,体现了人类世界对自然事物的超越。

因而美感不仅有生物学的渊源,同时有社会学的依据,只有人具有美感,动物则不具备。

故美感和快感有明显的区别。

2、理解因素渗透在美感经验的每一个环节上,与多种心理因素交织在一起。

3、没有审美体验,艺术创造无从谈起。

三、简答题

1、日常心理与审美心理有什么区别?

有什么联系?

P96—P97

答:

日常心理与审美心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其区别在于日常心理是人对客观对象做出的实用功利和逻辑认知的反应,审美心理是人对客观对象作出的美感的反应。

其联系在于审美心理是日常心理的超越和升华,是主体从功利态度、认知态度向审美态度的转化。

审美态度的确立将日常心理转化为审美心理,主体就采取无功利和非概念的姿态对事物进行审美观照。

这种无功利和非概念的审美活动,是一种自由的精神活动,也就是美感。

2、审美移情有哪几种类型?

答:

审美移情有四种具体类型。

一是统觉移情,既主体赋予对象以自己的生命,对象在主体的统一感受之中成为活的形象;二是经验移情,既主把对象拟人化,把自己的感受经验投射在对象上,使难以言传的感受呈现为可感的形象;三是气氛移情,既主体将自己的一种整体感受渗透在客观景象中,从而铺展情感流动的空间;四是表现移情,既主体把自己的价值理想寄托予客观事物。

四种移情现象都是把生命与世界统一,把情感与景象相联。

3、审美体验有哪些特征?

P125——P127

答:

审美体验具有原构性、历构性、超构性和预构性的特征。

原构性,是指审美体验具有原始建构的性质,这种原构性赋予美感以强度。

历构性,是指审美体验具有历史建构的性质。

体验的历史建构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个人生活经验对精神的建构,二是社会经验对精神的建构。

审美体验的历构性使美感获得了深度。

超构性,是指审美体验具有超越现实、超越个体而进行意义建构的性质。

审美体验的超构性使美感获得了高度。

预构性,是指审美体验具有预先建构未来形象的性质。

审美体验的预构性使美感通往了人的远景。

四、论述题

1、论述美感活动中主体和对象的互动关系。

回答提示:

美感是人对美的事物的自由感受,在审美活动中,主体不是作为被动的接受者消极地等待来自对象的感动,对象也不是机械的存在物被动地等待主体的反映,在美感活动中,主体具有强烈意向,对象具有丰富生命,二者互相呼唤和应答,同时又互相建构和塑造,由此形成了动态的审美体验过程。

这种互动关系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主体与对象互相呼唤和应答。

主体期待对象,对象诱惑主体,二者之间展开呼唤与应答的交流活动,在这种积极的、能动的交流中生成了美感。

例如中国古典美学家运用“物感”来描述对象对主体的积极影响,运用“感物”来描述主体对对象的能动作用。

自然之气变化无穷,这生动变化的事物摇撼感动人的性情,而人对事物的感受和评价,渗透着主体精神的感觉,则积极回应并浸染事物。

第二,主体与对象互相建构和塑造。

对象改变了主体,主体也改变了对象。

对象对主体的改变,是指对象刺激主体,引发主体感觉的运动,激活主体情感。

对象的不同存在方式和呈现形态建构并塑造了主体的不同美感心理。

主体对对象的改变,是指主体通过感觉赋予对象以情感生命,使对象成为活的形象。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这诗句就生动地体现了人对自然对象的这种充满人情味的积极交流和塑造。

第三,主体和对象的互动推进了审美体验过程。

随着审美体验过程的推进,对象展示出它的丰富形态,主体表现出他的复杂情感。

这种情形在艺术创造活动中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2、论述审美情感在美感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回答提示:

美感活动是多种心理的综合协同运动,审美情感对于美感心理是关键的、决定性的要素。

它的地位与作用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它是美感心理的动力和中介,是艺术创造的驱动力。

第一,审美情感是美感心理的动力。

情感是人的感性力量的表现,它作为一种活跃的心理因素,驱动着审美欲望的现实化,审美期待的具体化,并通往审美理解。

例如林黛玉葬花是希望“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染渠沟”,清高孤傲的黛玉自爱自怜的情感驱动她格外地怜惜和观照性质高洁却在风雨中飘零的落花,落花这一活的形象就是审美欲望的现实化。

同时,落花这一形象具体而可感,这也是在主体情感推动下使审美期待借助想象而具体化。

并且,在强烈的情感运动中,使审美活动达到一种深层的感动和理解,领悟到难以言传的生命意义。

第二,审美情感是美感心理的中介。

美感心理是以情感为中介的诸种心理要素的协同作用,同时审美活动所创造的形象也是由情感赋予它们以亲和力。

“丁香空结雨中愁”,人们对这一形象的审美,就调动了嗅觉、视觉、听觉和体觉等多种感觉器官,由愁怨的情感使诸种感觉协同起来,集中在“雨中丁香”这一形象上面。

同时,“丁香”和“雨”这两种事物也不是机械地并置,而是由情感赋予它们以亲和力,共同表现一种淡淡的哀愁。

第三,审美情感是艺术创造的动力。

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表现形式,情感是艺术表现的对象,同时又是艺术创造的动力因素。

真诚的情感是艺术创作的根本,是艺术存在的理由。

3、从艺术创作过程论述审美体验与艺术的关系。

回答提示:

艺术创造过程一般分为互相关联、渐层推进的三个主要环节:

兴发阶段、构思阶段和物化阶段。

审美体验既是艺术创造活动的起点,又是贯穿整个过程的创造性动力因素。

第一,审美体验是艺术兴发的根本动力。

艺术兴发不是什么神秘力量的作用,而是审美体验酝酿而导致的精神爆发效应。

“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诗人艾青的诗句生动地表明是对祖国眷念的情感体验、深沉的忧患意识的长期积聚和酝酿,激活了诗人诗歌创作的欲望和激情。

第二,审美体验是艺术构思的内在逻辑。

艺术构思是主体在丰富体验的基础上,把客观物象变为审美意象的过程。

俄国作家阿?

托尔斯泰在《苦难的历程》,第二部题记中说其作品“在清水里泡三次、在血水里浴三次、在碱水里煮三次”,这种深刻的丰富体验给艺术构思所带来的不仅是丰富的材料,最重要的是赋予艺术构思以内在的逻辑。

这种艺术创造的特定逻辑就是审美体验的逻辑,或者说情感的逻辑、想象的逻辑,它们在根本上都是人的生命活动的内在律动。

第三,审美体验是艺术物化的终极根据。

艺术物化,是指艺术主体把心灵中的审美体验创造性地转化为生动可感的艺术形象的过程。

《红楼梦》“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是曹雪芹“十年辛苦不寻常”,把人生的凄凉和辛酸、历史的没落与哀宛,化为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苍茫命运和众多的人物形象。

那是主体的审美体验在心灵中生成的审美意象的物化,它们的最后根据就在审美体验之中。

第四章什么是美育

一、单项选择题

1、被称为中国现代“美育之父”的是(蔡元培)。

2、二十世纪中国美育的历史使命体现在(人的启蒙和解放)方面。

3、下列方法中属于美育方法之一的是(启示)。

4、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是(蔡元培)。

5、西方历史上首次系统论述审美教育理论的专著《美育书简》的作者是(席勒)。

二、判断正误

1、美育与德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形式,二者没什么联系。

答:

错。

美育与德育二者既有差别,又有联系。

二者的联系体现在:

两者都是教育的基本形式,在人的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

一方面,美育是基于一定道德理念的教育,包含了德育的内容。

另一方面,德育要化入人心,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应该引入美育机制。

2、美育与体育在完成培养完整人格的目标中联系紧密,不可或缺。

答:

对。

美育属于精神意识教育,体育属于生理体质的教育。

二者的紧密联系在于一个铸造精神,一个塑造身体,身心相互协调,才能培养完整人格。

三、简答题

1、怎样理解美育这一概念?

答:

美育,又可以称为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可以从具体过程、实施效用和育人目的三方面来看。

从具体过程来看,美育是一种以情动人的美的教育。

它利用审美形象的情感力量去感染个体以达到教育目的。

从实施效用看,美育是一种作用于知情意的能力教育。

美育对人的塑造不仅作用于情感,而且导致知情意等能力的全面提高,它同时辩证地融汇了认识、意志和情感三方面。

以美启真,以美入善,以美化情。

从美育的育人目的来看,它包含一种对人的全面塑造。

通过对人类符号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审美的方式达成人的自我完善。

  综上所述,美育是运用审美形象的感染作用塑造人的知情意等各种符号实践能力的教育形式,其目的在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2、美育的具体特征是什么?

答:

美育的具体特征是趣味性、感染性和多样性。

美育的趣味性,是指美育的实施手段是以美的形象吸引人,其过程不是严肃的而是伴随个人趣味的激发和满足。

美育的感染性,是指美育不是以理服人而是以情感人。

美育的多样性,是指从运作方式来看,美育在时空上灵活自由,在个体针对性上显现差异的特性。

以上三个方面的特征,共同形成了美育作为一种教育形式的独特形态。

3、美育呈现为哪些特征?

具体方面。

主要有以下四个层面:

审美能力的培养、审美理想的建构、创造性智力的开发、健康人格的塑造。

审美能力是个体审美地把握世界的能力,美育可以提高人敏锐地发现和感受美的事物的能力。

审美理想,是指审美活动中对于完美的审美价值的想象。

美育总是在一定的审美理想前提下展开的,美育也就成为确立并构建审美理想的关键方式。

通过美育对各种美的形象的价值阐释,一种审美理想才会深入人心,变成一种共同的审美价值观念。

美育对审美想象力和审美创造力的激发和培养,有助于创造性智力的开发。

而美育对美的心灵的打造显然是人格建构非常重要的部分。

4、美育的功能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

美育的功能是指美育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它表现在个体塑造、社会整合和文化建构三个方面。

美育的最基本功能在于个体塑造,这是指美育以活的形象从情感方面熏陶人类个体,使其成为具有完整人格的个体。

美育的社会整合功能,是指美育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整体联系。

美育可以有效地实现人与人之间在审美体验瞬间的自由交往。

有助于实现人类社会的协调发展。

美育的文化建构功能指美育可以通过活的形象的感发推动本民族文化的基本架构的建设。

四、论述题

何谓审美能力?

举例说明美育是如何提高人的审美能力的?

回答提示:

审美能力,指的是在审美活动中个体对活的形象的感知力和理解力,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创造力等。

简言之,审美能力就是个体审美地把握世界的能力。

个体的审美能力是有差异的,但美育可以使人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

美育对个体审美能力的提高,主要通过两个方面:

即能提高人敏锐地发现、感受美的事物的能力和能增强人对美的事物的理解力。

美育用美的形象去感染人,激发人的情感活动,强烈的情感活动形成巨大的动力,推动人积极想象和思考,进而以情感的方式去把握和认识世界,形成对美的敏锐的感知能力。

例如李商隐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春蚕、蜡烛是平凡的事物,而诗人丰富的感情作用于它,使它们成为极富艺术感染力的活的形象,当我们欣赏诗句,吟哦诵读,情感的波涛激荡,想象的闸门开启,也在这平凡的事物上面感知到动人的美,这就是美育的作用。

同时,美育以美启真、以美入善,通过美育还可以提高受教育者从美的事物认识世界的能力,美育培养的理解力不是简单的认识,而是一种"审美"的认识。

李商隐诗中的春蚕、蜡烛,凝聚着诗人深厚独特的生活体验和生命思考,表达的是一种生命情感的执着和奉献。

这是艺术的形象,有意味的形象,是诗人审美地认识世界的产物,是创造性的结晶。

读者在这个鲜活而意味深长的形象里感悟到诗人对世界的审美理解和表达,感悟到诗人的创造力。

这个感悟的过程也正是提高审美理解力、创造力的过程。

第五章形式美与美育

一、单项选择题

1、形体构成中作为造型美的基础而具有重要审美价值的基本符号是(线)。

2、(均衡)是指物体中心点的两面或多面呈现出外在形式不同而内在质量大致均等的状态。

3、对形式的审美感受力,就是对具体形象作(抽象)的形式美分析能力。

4、以法国画家马蒂斯为代表的(野兽派)对鲜艳的色彩极有兴趣,认为色彩是一种基本表现因素。

5、几何形是下列哪种文化的形式美选择?

(伊斯兰文化)

二、判断正误

1、符号性是指形式美具有修饰事物外观的特征。

答:

错。

因为形式美所具有的修饰和装点事物外观的特性,是指它的另一个特征——装饰性。

而形式美的符号性特征指的是形式美具有审美符号特性。

即按照美的规律排列组合起来的形式美因素,不仅是造型符号,同时也是表情符号,是体现美的事物所蕴含的文化意义的象征性符号。

形式美的符号性特征在艺术中体现得最为鲜明。

2、现代派艺术的基本美学原则是强调“再现”。

答:

错。

因为古典艺术的基本美学原则才是强调“再现”生活,追求真实。

而现代派艺术的基本美学原则是强调“表现”,即采用抽象手法,把客观世界的物象加以变形和主观加工,来表现艺术家的内心世界和他们对社会生活的主观认识和理解。

现代派艺术在形式上完全背离了古典艺术的基本原则,完成了从再现到表现的突破和转变,否定了传统的形式和形式美法则,使形式美的形态从和谐统一而日趋多样化,带给人新奇、多样的审美体验。

3、形式美不等于美的形式。

答:

对。

形式美属于美的形式因素,但又不等于美的形式。

美的形式是具体审美对象的感性体验,是同美的内容直接相联系的;而形式美则是从各个具体的美的形式中抽象出来的共同的美。

具体的美的形式和抽象的形式美,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二者是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4、形式美具有不受内容制约的相对独立性。

答:

对。

因为构成形式美的自然物质材料和组合规律本身就具有美的因素,同时,它是人类长期的符号实践中从各个具体美的形式中抽取出来的相对独立的自由美。

所以形式美有着不受内容制约的相对独立性。

5、色彩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