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设计名校精编.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874552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125 大小:202.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设计名校精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5页
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设计名校精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5页
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设计名校精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5页
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设计名校精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5页
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设计名校精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5页
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设计名校精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5页
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设计名校精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5页
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设计名校精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5页
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设计名校精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5页
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设计名校精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5页
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设计名校精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5页
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设计名校精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5页
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设计名校精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25页
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设计名校精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25页
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设计名校精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25页
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设计名校精编.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25页
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设计名校精编.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25页
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设计名校精编.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25页
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设计名校精编.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25页
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设计名校精编.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25页
亲,该文档总共1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设计名校精编.docx

《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设计名校精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设计名校精编.docx(1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设计名校精编.docx

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设计名校精编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设计

 

感谢辛勤备课的各位老师

祝您们桃里芬芳!

 

总第1课时本单元第1课时授课日期2013.9.3

主备教师:

张怀勇参与教师:

张乐廷、孙婷婷、贺进步、李邦明

1观潮

  一、素质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观,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感情。

能力目标 

理解作者听其声、观其形、思其序的观察方法,从而掌握观察事物必须有顺序的规律。

知识目标 

学会生字新词,重点理解天下奇观、横卧、水天相接、横贯、浩浩荡荡、犹如、如同、山崩地裂等词语的意思。

会用“逐渐”“恢复”造句。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认识塘江大潮的壮观情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听其声、观其形、思其序的观察方法,掌握观察事物必须有顺序的规律。

  四、教学用具

  1.钱塘江大潮的软件片。

2.对比重点句的幻灯片。

3.钱塘江大潮的录像片。

第一课时

(一)导言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领你们去浙江省杭州湾钱塘江口看一看那里壮丽、奇特涌潮,好吗?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读后释题  

课题《观潮》的“观”什么意思?

“潮”指什么地方的潮水?

(观:

观看。

潮:

指钱塘江大潮。

观潮:

观赏钱塘江大潮。

  2.交流自学字词的情况。

教师检查、指导。

①教师用生字卡片检查“亭、屹、罩、昂、盼、崩、镇、若、逐、颤、余、吼、恢、涨”的读音,并组词语。

  

字音难点:

多音字“颤”在本课读(ch4n),避免读成(zh4n),“镇、罩、若、逐、颤、涨”为翘舌音,注意读准确②字形难点:

“昂”的左下方不要加撇,“若”的下半部不要错写成“古”。

“罩”的上半部是“四”不要错写成“日”。

 

③理解词义  

天下奇观:

奇观、奇异、少见而又壮观景象。

本课是指钱塘江大潮是世界上少见的壮观的景象。

  

横卧:

横躺着。

原是表示人的动作的词语,课文里用来描述钱塘江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样子,这里把钱塘江比作人。

 

水天相接:

水和天连接在一起。

形容水域广阔。

 

(三)再读课文,理清段落层次

  1.先按自然段阅读,弄清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再按“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划分段落层次。

  2.请按作者观潮的过程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概括介绍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段(第2自然段)潮来之前,作者观潮的时间、地点及观潮人的心情。

  第三段(第3.4自然段)潮来之时,作者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

  第四段(第5自然段)潮过之后江面上的情景。

 (四)布置作业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后面第1.2两个问题。

  2.抄写词语。

 

总第2课时本单元第2课时授课日期2013.9.4

主备教师:

张怀勇参与教师:

张乐廷、孙婷婷、贺进步、李邦明

第二课时

(一)导言  

今天上《观潮》的第二节课,在上节课我们分了段,列举了提纲,哪位同学能上黑板前来板书?

  

(二)讲读课文第一段

  1.齐读第一段课文。

  2.教师讲解: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所以吸引了许多人来这里观潮,这个“观”是什么意思?

(看)看什么?

(潮来时的景象)

(三)讲课课文第二段  

1.观潮这部分分几层?

每层都写了什么?

  

2.讲读第一层  

(1)自由读课文。

思考:

江面上是什么样的?

人们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画出来)  

(2)学生议答。

(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

)  

①给人什么样的感觉?

(静的感觉)  

②作者写“江面越往东越宽”是什么意思?

(这涉及到“潮汐”的形成问题,可作如下点拨:

潮从哪个方向来?

从书中找出句子来说明。

(从“大家昂首东望”“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看出潮从东边来。

)潮从东边来,江面越往东越宽,那越往西呢?

(越往西越窄)潮水越往西,就会产生什么现象?

(潮水越往西越急)。

板书:

闷雷一条白线  越来越大横贯江面  白色城墙  山崩地裂千万匹白色战马

  (5)提问:

大潮是从哪个方向来的?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具体写潮水到来时的样子和声音的?

(由远至近)你能把潮来时声形有条理地说一说吗?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写远处的声音。

“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是此时此刻的景象。

4.讲读课文第三层。

  

(1)自由读课文。

思考:

潮来之时,声势浩大,潮过之后呢?

  

(2)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一眨眼的功夫,潮头就向西奔去。

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

过了很久,江面才恢复平静。

总第3课时本单元第3课时授课日期2013.9.5

第三课时

  

(一)导言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作者是怎样观察表达的?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二)根据板书,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是怎样表达的?

  2.提问: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是怎样表达的?

 3.思考:

全文贯穿着一个什么字来写的?

(奇)奇在什么地方?

(钱塘江大潮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在农历八月十八这一天潮来时声巨大,浪罕见,水位高。

)什么是“天下奇观”?

(天下少有的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

  4.小结:

  从课文有条理地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按照大潮的发展变化的顺序,有次序、有重点观察的。

我们要认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按照事物本身的发展变化顺序确定观察次序,按照事物本身的发展变化顺序有重点地叙述,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重点突出,条理分明。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指读同学看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录像片,使学生身临其境,进一步理解课文。

  (四)读写练习

  练习用课后第3题中带点词语造句。

 

总第4课时本单元第4课时授课日期2013.9.6

主备教师:

张怀勇参与教师:

张乐廷、孙婷婷、贺进步、李邦明

2雅鲁藏布大峡谷

  教学目标

  1.根据提纲把握课文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阅读中感受大自然的神奇,进而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指导学生自读自悟,与想象、资料相结合,体会课文描写的壮丽景观。

  3.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引导学生积累、运用语言。

  教学准备

  课件(图片、课文中的句子、段落、自学提示、资料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导语:

一提起西藏,人们一般想到的是雪域高原上的牦牛、金碧辉煌的寺庙和载歌载舞的藏族同胞。

其实,这块号称世界屋脊的土地有异常丰富的景观,它不但有世界最高的山峰,还有世界最深的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近雅鲁藏布大峡谷,去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板书课题:

雅鲁藏布大峡谷。

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课文

  1.请同学们打开书P10,认真地读一遍课文,读完请你说一说雅鲁藏布大峡谷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

美丽、神奇、让人惊叹、不可思议、无与伦比……)

  2.是啊,同学们说的真好,老师也有同样的感受,你们是从课文中哪些地方体会到的呢?

  (生:

课文中的第4自然段写了它的美丽。

第2自然段写了它不可思议……)

  3.全篇课文都是介绍雅鲁藏布大峡谷,段落之间不是孤立的,都写了它的美丽、不可思议,只是从不同方面来描写的,侧重点不同。

文章的内容很多,为了更好的把握文章内容,可以用提纲了解主要内容。

  

  请大家根据提纲再来默读课文,把每一部分内容感受深的地方做个批注。

  (学生读书做批注,老师巡视)

三、研读课文,感受美景 

1.利用提纲帮助我们读书,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不是了解的更清晰了?

下面我们就从不同方面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全班交流:

(1)学习第2自然段(神奇的大拐弯)。

  

①(生:

我喜欢描写神奇的大拐弯这一段,我觉得太神奇了。

想给大家读读)  (第2自然段从“傍晚”到“叫人不可思议”的句子)  (生:

我觉得太美了,身边是白云缭绕,脚下是怪石突兀,雅鲁藏布江浩浩荡荡自西而来,突然转了一个直角,太神奇了。

)板书:

神奇

(2)学习第3.4.5自然段。

①学生以小组形式按学习提示进行学习

1.读第3自然段,作者运用了什么方法介绍了大峡谷什么特点?

2.读第4自然段,说一说为什么被称为“自然博物馆”?

画出重点词句。

3.读第5自然段,试一试文中的“最”换成“非常”好不好?

  (小组学习,老师巡视) ②汇报,教师点拨指导。

(同时理解重点词句。

(生:

作者运用了列数字的方法介绍了大峡谷的特点:

长、深、窄。

它全长496.3千米,最深处达5328米,宽度仅21米。

从这些数字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观。

四、拓展实践

  教师放雅鲁藏布大峡谷风光录像片,学生写导游词,写出自己的感受。

 

总第5课时本单元第5课时授课日期2013.9.9

主备教师:

张怀勇参与教师:

张乐廷、孙婷婷、贺进步、李邦明

3鸟的天堂

教学目标:

1.学会3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

纠正、逼近、做巢、树梢、静寂、应接不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3.默读课文,理解内容,感受文中描写的“鸟的天堂”那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和谐之美,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4.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静态、动态描写和寄情于景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大榕树的外形特点,体会“鸟的天堂”的含义。

  2.学习描写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含义较深的句子:

  

1.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

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

 

2.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3.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巴金是我们比较熟悉的著名作家,以前曾经读过他的《海上日出》。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他的作品。

板书课题。

  

2.播放《鸟的天堂》情景朗读,边看边思考:

作者去了几次“鸟的天堂”,分别看到了什么景色?

你喜欢哪一次的?

为什么?

  

二、预习课文  

1.读通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2.“天堂”指什么?

在文中怎样理解?

文中“鸟的天堂”指的是什么?

  

3.认真读读课文,想一想,鸟的天堂指什么,作者去了几次,看到的景象有什么不同。

  

4.再想一想,作者是怎样描写景物、表达感情的。

  

5.朗读课文,划出文中你认为写得美的词句来读一读、细体会。

  

6.质疑。

三、交流预习情况  

1.指读课文,正音。

  

2.解题。

  

3.交流学习生字新词的收获。

  

4.作者几次去“鸟的天堂”?

每次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

第一次是在黄昏鸟都栖息了。

因此作者着重描写了“天堂”本身——大榕树的奇特景象;第二次,是在第二天早晨,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正是鸟儿最活跃的时刻,所以着重写了“天堂”里的居民——鸟儿热闹活动的情景。

)  

5.美读。

  

6.质疑,同学间通过交流仍然解决不了的问题,留待深入学习时解决。

 

四、理清课文脉络

我们把作者两次游览“鸟的天堂”各为一段,那全文可分成几段?

各段的大意是什么?

  

第一段(1-4):

傍晚,“我”和朋友们划船出去游玩。

  

第二段(5-9):

“我”和朋友们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的情景。

第三段(10-13):

第二天早晨,“我”和朋友们再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的情景。

 

第四段(14):

作者对“鸟的天堂”的赞美和留恋。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总第6课时本单元第6课时授课日期2013.9.10

主备教师:

张怀勇参与教师:

张乐廷、孙婷婷、贺进步、李邦明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一段

  1.读一读,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出来的?

  

2.练习朗读,体会作者游玩时愉悦的心情。

  

二、学习第二段  

1.投影出示课文插图,读读描写大榕树的句子:

(1)用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概括说说这是一棵怎样的大树。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榕树的?

主要写了榕树的什么特点?

2.理解重点语句,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1)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

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

(2)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3.指导朗读。

4.小结:

这一段作者由“远”及“近”地对榕树的大小,它的根、叶、干、枝的形状、颜色、大小等进行了描写,这是静态描写。

  

三、学习第三段  

1.指名读第三段,大家思考:

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2.再读讨论:

作者是怎样描写众鸟纷飞的活动情景的?

标出有关语句,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3.感情朗读,体会这一段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4.小结:

这一段作者主要写了鸟的活动——不同大小,不同羽色,不同动态的鸟,构成了一幅“百鸟图”。

是对事物变化活动的描述,这是动态描写。

 

四、围绕重点,学习表达方法  

我们知道这篇课文按游览路线写了作者两次到“鸟的天堂”所见到的不同景象。

两天的记游,重点不同,方法也不同。

那么作者是怎样来写所见所闻的,我们一起来研究。

  

1.默读课文相关部分,思考:

  

(1)作者第二次去“鸟的天堂”和第一次去“鸟的天堂”有什么不同?

  

(2)这棵大榕树为什么会成为鸟的“天堂”?

  (3)文中哪些地方是静态描写?

哪些地方是动态描写?

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2.讨论交流  

五、总结 

1.总结全文,归纳中心。

  

2.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六、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2.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些句子?

请你把它抄下来。

 

 

总第7课时本单元第7课时授课日期2013.9.11

主备教师:

张怀勇参与教师:

张乐廷、孙婷婷、贺进步、李邦明

4火烧云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火烧云的绚丽多彩和美妙奇异,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观察自然的兴趣。

  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3.学习生字词,积累好词佳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是怎样写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的。

  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出示配上优美音乐的火烧云图片供学生欣赏,并向学生解释火烧云的特点及形成过程。

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感知课文内容,引导主动参与

  1.师提问: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火烧云的?

  2.生:

是按照火烧云上来了──烧起来了──下去了这样的顺序来写的。

  3.师:

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说说火烧云上来时的情景。

  4.师:

火烧云上来了,在霞光的照耀下,大地呈现出绚丽的景象。

不过,更壮观的景象还在后面呢!

  5.学生自由快速读第三自然段,看谁能说出天空中的火烧云都有哪些颜色。

  6.指名说出天空中有哪些颜色。

  7.师:

除了这些颜色外,你还能想像出有哪些颜色?

  8.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此段并试着背诵。

  9.师:

火烧云不仅颜色多,变化快,而且它的形状也是千变万化,让我们也一起去看一看吧!

  10.让学生说出天空中火烧云的样子,并试着表演出来。

  11.模仿作者的写法,让学生把天空中的火烧云还像什么写下来,并表演出来。

  三、指导朗读,培养语感

  四、想想说说,课外延伸

  1.师:

学习了这篇课文,你一定被火烧云千姿百态的变化深深地吸引了吧,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

  2.布置学生课外收集一些有关大自然美丽、神奇的图片,让学生做个有心人,发现自然界的美,懂得欣赏美并保护这些美。

 

 

总第8课时本单元第8课时授课日期2013.9.12

主备教师:

张怀勇参与教师:

张乐廷、孙婷婷、贺进步、李邦明

语文园地一

学习目标

  1.通过多渠道搜寻,了解并介绍美丽的自然景观这一过程,让学生从中感受美,热爱美,从而学会捕捉美!

  2.举办自然景观展示会,让学生走进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

  3.寻找身边的美丽的自然景观,用自己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让大家一起分享。

  4.背诵4组句子,并课外搜集积累,了解汉语遣词造句的微妙。

  课前准备

  1.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并搜集自然景观的图片、音像资料及文字材料。

  2.实物投影仪。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1.我们的祖国山水秀丽,美丽的自然风光无处不在。

远在天边的天山草原,圣洁的雪山、湛蓝的天空、雪白的羊群、碧绿无垠的草原是那样的令人神往;而近在身边的皇城沙滩,海浪、阳光、礁石也同样让人留恋往返……美就在我们的身边,需要我们有一双寻找美,善于观察的眼睛。

这几天大家一直在搜寻美丽的自然景观,这节课就把你发现的寻找到的美展示给大家。

  2.指名一生上台交流。

  反馈:

听了xx的介绍,你有什么不懂的?

你感受到美丽了吗?

从哪儿感受到的?

  教师总结:

介绍一处美丽的自然景观,首先要有次序有步骤把一个个画面呈现出来,让大家随着你的视线去观察,还要用优美生动的语言去描述,让大家在你的语言中感受景观之美。

  3.自由准备,稍作调整

  4.再次指名交流。

  a、听众要做到认真倾听,做个小记者,可以向同学介绍提问、建议也可以补充。

  b、介绍者做到准备充分,随时答记者问。

  5.四个小组交流,每组评出一名“美的使者”。

  6.你经过了搜寻,听取了同学的介绍,你有什么感受?

  7.联系“宽带网”。

用你搜集的图片、文字资料(或自己撰写的资料),整理成图文并茂的“美景介绍书”。

课后分组举办“祖国一日游”风景名胜展示会。

  

 

总第9课时本单元第9课时授课日期2013.9.13

主备教师:

张怀勇参与教师:

张乐廷、孙婷婷、贺进步、李邦明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

  (同时学习我的发现,日积月累)

  1.学了这一组课文,又听了同学们的介绍,我们知道美就在身边,今天来写一写我们寻找到的美景。

  2.搜索你的记忆,哪一处自然景观令你印象深刻?

  a、可以是著名的大型风景区,如黄山、杭州西湖、雁荡山、天河风景区。

  b、也可以是身边的微型景观,如海边沙滩、公园(校园的)一角。

  c、也可以是一次偶遇,如海边日出、荷塘月色、都市夜景。

  3.你准备怎样去写呢?

回忆我们学过的课文,以及上节课同学们的介绍,对你有何帮助?

  a、可以用方位、时间等顺序来构成文章,让人读来视野清新。

  b、把笔墨多花在所写的自然景观的特色上。

  c、联系“我的发现”。

我们一起去听听小林小东的发现。

你有何发现?

(受到的启发是把画面呈现于脑海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它写出来)

  4.要写一手好文章,离不开平时的词汇语句的积累。

出示“日积月累”。

  a、看看下列这些词句对你有何帮助?

自由读,指名读。

  b、你发现了什么?

(每一组中的两个句子的写法是一样的,四组各有特色)

  c、你最喜欢哪一组?

为什么?

在哪儿运用比较合适?

  d、你在哪儿也看到过这样特别的句子?

试着说几句。

  e、课外去找一找这样有意思的句子,课下交流。

  5.学生作文,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解决学生的难题。

  6.学生作后修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修改作文(可以朗读自己的大作,默读皆可)。

  7.课外写作文。

 

 

总第10课时本单元第10课时授课日期2013.9.16

主备教师:

张怀勇参与教师:

张乐廷、孙婷婷、贺进步、李邦明

第三课时

  作文讲评

  1.挑选若干“典型”作文片段,用实物投影仪展示,请小作者朗读自己的文章。

  2.同学们认真倾听后交流。

可以提意见、建议、欣赏、补充。

  着重留意:

  a、语句是否通顺恰当。

  b、语言是否准确精妙。

  3.听取后,再次修改完善作文。

(可以自行修改,也可以四人小组交流修改)

 

总第11课时本单元第1课时授课日期2013.9.17

主备教师:

张怀勇参与教师:

张乐廷、孙婷婷、贺进步、李邦明

5古诗两首

题西林壁

  一、指导预习《题西林壁》

  1.听范读

  2.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检查预习  缘庐峰

  4.指名读《题西林壁》

  5.齐读

  6.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古诗给你的初步印象(描写庐山的景色)

  7.质疑

  二、学习《题西林壁》

  1.知诗人,解诗题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书法,诗词造诣很高。

  题西林壁:

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2.抓字眼,明大意

  

(1)学习1.2句: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2)讨论句意:

(从正面看形成岭,从侧面看形成峰,远近高低各不相同)

  (3)把握朗读重音

  读出气势,有强弱对比,如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远”强一些,“近”弱一些,“高”强一些,“低”弱一些。

  (4)学习3.4句: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

不认识,看不清。

缘:

因为。

题:

书写。

  (5)讨论句意

  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

  (6)指名说全诗意思

  3.想意境,悟诗情

  

(1)放庐山幻灯片,让学生想象当时意境,领悟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让学生联系生活试讲3.4句诗的含义。

  

(2)引伸:

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全面客观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准确地认识这个事物。

  (3)提问:

我们评价一个同学时,应该怎样看?

  (是只看他缺点,以此评价他呢?

还是只看他优点呢?

引导学生说出看问题要从不同解度看。

意思讲明白即可。

  小结:

《题西林壁》把庐山特色浓缩成绝句,概括贴切,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我们还从中获得启示。

  三、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体会诗情。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总第12课时本单元第2课时授课日期2013.9.18

主备教师:

张怀勇参与教师:

张乐廷、孙婷婷、贺进步、李邦明

游山西村

一、导入

这首诗写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当时诗人罢官闲居,住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市)镜糊的三山乡。

诗题中“山西村”,指三山乡西边的村落。

诗中记叙了当地的风俗,饶有兴味。

  二、读读讲讲问问

  问:

这首诗跟《钱塘湖春行》—样,也是记游的。

诵读全诗两遍后,说说它在记游上跟《钱塘湖春行》有何异同。

(异:

诗人在村民家做客;游踪用了概括的写法。

同:

也写了游中可见;也用抒情作结。

  问:

第一、二句的大意是什么?

(山西村民家给客人备办了丰盛的饭食)表现什么?

(农家的热情和朴实)客人是谁?

(诗人;也许还有他的游伴,以及主人请来的陪客。

  讲:

起势突兀,乍看似与游览无关,须读到最后才能懂得诗人的用意所在。

上句是抑,言酒不甚美;下句突然扬起,说菜之丰盛。

  问:

第三、四句跟前两句接得上吗?

先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