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875620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41.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9页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9页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9页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9页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9页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9页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9页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9页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9页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9页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9页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9页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9页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9页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docx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docx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诗歌,培养学生欣赏古诗的能力。

2、指导学生朗读,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体会诗人在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初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

通过诗歌的语言和诗中的形象体会诗人在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古之文人大多是孤独的,古来圣贤多寂寞吗。

孤独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内心酸楚,孤独是“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怀才不遇,孤独是“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的百无聊赖……其实孤独既是一种心境,一种感伤,也是一种超然。

现在我们就去感受一位大唐诗歌中起到承前启后作用的中坚人物内心的那份孤独。

二、学习《登幽州台歌》

1、朗读指导

学生自由读,再找学生朗读。

在读时用心揣摩诗的内容和情感。

2、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陈子昂(661~702),唐代文学家。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自幼具有豪侠浪漫的性格。

少年时代曾闭门读书,遍览经史百家,树立了远大的政治抱负。

24岁举进士,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拜麟台正字,转右拾遗。

他曾在26岁、36岁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军事问题提出过一些有远见的建议。

38岁后解职回乡,为县令段简所诬,入狱,忧愤而死。

他的诗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柔靡之风。

有《陈伯玉集》。

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犯边,武后派建安王武攸宜率军出征,陈子昂随军参谋第二次来到边塞。

武攸宜亲贵出身,全然不晓军事。

陈子昂屡献奇计,不被理睬,反遭贬斥,降为军曹,因而抑郁不得志。

蓟丘是春秋时燕的旧都,燕昭王姬平曾在这里修碣石宫,筑黄金台,卑身厚币以招天下贤豪之士,乐毅、邹衍、剧辛等人先后到燕,助昭王大败齐国,称雄一时。

3、合作探究

(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受?

向前看,像燕昭王那样的古代贤君再也见不到了;向后看,后代的贤君又在哪里呢?

一种茫然与无奈自然涌上诗人的心头。

(2)、诗人为什么会“怆然而涕下”?

在这泪中还包含着什么深层的精神?

诗人立足于幽州台这个时间与空间的交汇点。

眼观天地,空间无边无际,而个人何其渺小!

神游今古,时间无始无终,而一生何其短暂!

再加上明君贤臣、英雄豪杰难追难待。

于是一种沉重和孤立无援、独行无友的孤独袭上心头,不禁“怆然而涕下”!

诗歌中所表达的不只是客体的浩渺,更有诗人在怆然流涕后的抗争与进取,诗歌中蕴含着诗人力图为国建功的积极精神。

三、当堂背诵

板书设计: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寂寞悲愤的情绪

怀才不遇的苦闷

教学目的:

1、理解诗意,感情朗读并背诵。

2、了解古代君子之风骨,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古代君子之风骨,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准备1:

背背诗歌。

《敕勒歌》《峨眉山月歌》《子夜吴歌》《秋浦歌》

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1、找规律,板书:

歌。

提醒:

歌的笔画,生在笔记本上写一个“歌”字。

介绍汉乐府诗集,介绍以后将会学到的《长恨歌》《明日歌》等都是这种体裁的歌。

贴士:

标题带有“歌”字的诗一般是古乐府诗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汉武帝时,设有机构专门采集各地歌谣,整理和制订乐谱,这个机构名叫乐府。

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和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到了唐代,这些歌词的乐谱虽然早已失传,但是这种形式却相传下来,成为一种没有严格格律,近于五、七言古体诗的诗歌体裁。

2、出示课题——《登幽州台歌》,讲解幽州台,辨析“州”字。

比较“州”“洲”

州——古代的一种行政区划。

中国的别称是九州。

如:

冀州、衮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雍州、青州、梁州。

再如:

兰州、杭州、广州。

洲——①水中的陆地如:

橘子洲天兴洲珠江三角洲②大陆如:

亚洲、欧洲等

3、读题。

注意停顿——登/幽州台/歌

4、学生五分钟预习。

①读准,检查。

②读通,检查。

③读熟,检查。

背诵检查。

④读会,借助注释。

指导点:

念——惦记,常常想

指导点:

古人、来者

【小贴士】

幽州台,又称燕台,史传为燕昭王为招揽人才所筑的黄金台,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县。

《战国策·燕策一》记载:

燕国国君燕昭王一心想招揽人才,而更多的人认为燕昭王仅仅是叶公好龙,不是真的求贤若渴。

燕昭王始终寻觅不到治国安邦的英才,整天闷闷不乐的。

后来有个智者郭隗(kuí)说:

“你要招揽人才,首先要从招纳我郭隗开始,像我郭隗这种才疏学浅的人都能被国君采用,那些比我本事更强的人,必然会闻风千里迢迢赶来的。

”燕昭王采纳了郭隗的建议,拜郭隗为师,为他建造了宫殿,后来没多久就引发了“士争凑燕”的局面。

投奔而来的有魏国的军事家乐毅,有齐国的阴阳家邹衍(yǎn),还有赵国的游说家剧辛等等。

落后的燕国一下子便人才济济了。

从此以后一个内乱外祸、满目疮痍的弱国,逐渐成为一个富裕兴旺的强国。

接着,燕昭王又兴兵报仇,将齐国打得只剩下两个小城。

陈子昂:

(约公元661~公元702),唐代文学家,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

“右拾遗”、属唐朝时的小官,是咨询建议官员。

左、右拾遗为从八品官职,微不足道。

类似于我们现在的监察科科长。

译文:

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

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人生苦短、时不我待)不觉悲伤地流下眼泪。

5、体会诗情

①了解诗人写作背景

贴士:

他的言论切直,常不被采纳,并一度因“逆党”反对武则天的株连而下狱。

而后随武攸(yōu)宜东征契丹,反对外族统治者制造分裂的战争,多次进谏,未被采纳,却被斥降职。

其时。

史料记载1:

青年时期,他任侠使气,一心报国,“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

”(感于时世而生报国之思。

奋然拔剑走出乡原。

)二十四岁中进士,升任右拾遗。

史料记载2:

武则天当政,信用酷吏,滥杀无辜。

他不畏迫害,屡次上书谏诤。

史料记载3:

公元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叛乱,攻陷了营州,陈子昂奉命出征,带兵的将领是个草包,接连打了几次败仗,陈子昂提了很多建议,也未被采纳,眼看着报国的良策无法实现。

有一天他登上了幽州台,想起了战国时广招天下的燕昭王,悲愤之极,写下了这首《登幽州台歌》。

②找对比,体会孤独

远与近的对比:

远指圣贤之君太远,昏庸之人太近。

冷热与的对比:

冷指现实冰冷,热指满腔热血;

大与小的对比:

大指苍穹广大,小指个人渺小;

长与短的对比:

长指岁月长河漫漫无期,短指人生苦短,时不我待;

廖廖数字,内涵丰富……

③形成画面:

远望原野茫茫,仰视天穹无比浩瀚。

个人在幽州台上显得那么渺小。

④感情朗读。

⑤讲君子之骨

少年之时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明.东林书院

长大没有入仕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明.顾炎武

长大之后入仕带兵打仗则精忠报国——宋.岳飞

立于庙堂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宋.范仲淹

国家遇到危难苟以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清.林则徐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三国.曹植

报国之心,死而后已。

——宋.苏轼

这些立于天地之间的君子们,是国家真正的栋梁,他们不为自己名利,只为天下苍生;把个人幸福和国家的幸福紧紧联系在一起,所以才会有杜甫的“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陆游临死才会写下“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才会有抗金名将宗泽临死前,用足力气,高喊“过河!

过河!

过河!

天地悠悠,人生苦短,空怀壮志,报国无门哪。

能感受到陈子昂的悲愤吗?

区区22个字,字字含泪泣血,短短4句,句句赤子之心,难怪能引起那么多人的共鸣。

小结:

壮志未酬的悲愤是理想主义的另一种表现。

它意味着诗人对理想的态度是更加执着和珍惜,而不是放弃和冷漠。

时代条件提供了驰骋的舞台,理想之歌高昂、奔放;时代条件未能提供舞台,浩歌激烈,愤慨悲凉。

这些都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7、结课

陈子昂越行越远,但他诗歌中表达出的对理想的不懈追求至今熠熠生辉。

多读多记多体会,让这些美好的古诗成为滋养我们精神的营养,让我们在这些诗人的带领下成长为一个精神丰满,人格独立的大写的人。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意,感情朗读并背诵。

2、了解古代君子之风骨,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借助注释和课后练习,以及相关资料,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了解古代君子之风骨,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屡受排挤,报国无门;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独上高楼,难寻知音。

于是他百感交集,不禁悲从心中来,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的诗。

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领略中华古诗的魅力。

大家知道诗人是谁吗

2、指名回答。

对,就是陈子昂,大家通过预习,对他有了一定的了解。

老师这里也有一份阵子昂的资料,请个同学读一读。

3、这样一位才子,这样一位胸怀大志的诗人写下的诗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呢,今天我们就学习他写的《登幽州台歌》

二、初步感知

1、板书课题(提醒学生认真看师书写课题,注意字的笔顺笔画,“幽”字中间一竖要写长些),齐读课题

2、谁来说说课题的意思。

幽州台在哪儿?

(登上幽州台的感受)到底是怎样的感受呢?

(心旷神怡、豪气、空旷、不妨融入自己的想象再读课题吧)

3、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千古流传的诗吧。

4、初读古诗。

生自由读诗,提出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读出诗的节奏、韵味。

(2)读完后邻座互读,互相正音。

检查初读情况:

指名读,学生评议读得如何?

(读准了字音,诗的节奏把握很准,读出了诗的韵味。

相机划出诗的节奏)

赛读(男女小组)、齐读。

三、深入理解

(现在我们已经读通读顺了诗句,其实每一首诗句字里行间中都隐藏着作者别样的情怀,下面我们就走进陈大诗人的心里,一起去感受他的悲情吧!

了解古诗我们还要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体会。

下面是老师找到的一份资料,请大家用我们刚学到的默读的方法读读吧。

1、学生自读

出示学习要求:

(1)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2)你从诗句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并说说你是怎么体会到的?

把你的体会读出来。

(3)小组交流自己的体会

2、全班交流体会

师:

诗人登上幽州台,放眼山河,思绪万千。

他心中到底是忧虑大唐社稷还是感伤文化的萧条呢?

我们一起谈谈自己的感受吧

(预设:

生不逢时的惆怅之情、怀才不遇的哀叹、报国无门的悲愤、知音难觅的苦闷、建功立业的渴望、理想破灭的痛苦、“独”字渲染了诗人不可名状的孤独悲凉质感、“怆然而涕下”逼真的描绘了诗人热泪飞洒的情态和悲愤)

3、升华朗读

(苍天无语,只能静静的听他倾诉,北风呼啸,替他把满腔悲愤宣泄,情何以堪,——让我们把把诗人的情感宣泄出来吧,)生齐读古诗。

听了大家的朗读,老师也想替诗人把感情宣泄出来,(师配乐朗读)

4、练习背诵

有没有谁能像老师这样抒发一下感情的?

四、总结全文、默写古诗

1、小结学习古诗方法:

(1)理解诗句,初步弄懂诗意。

(2)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感情

(3)熟读吟诵

2、默写古诗。

师:

是的,诗人是不幸的,报国无门,独上高台,知音难觅,有道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时”。

诗人的遭遇是不幸的,但又是幸运的,他留下了这样一首足以万古不朽的诗作,我们也是幸运的,在一千多年以后能欣赏到这样一首名垂千古的诗篇,让我们拿起自己的笔,把诗人的情怀也流淌在我们的纸上吧。

(生默写古诗)

五、拓展

1、课外读读陈子昂的诗作

2、试着改写这首诗,注意人物的心里描写

教学设计方案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集锦九篇

【活动设计】

本节绘本内容很贴近幼儿的日常生活,情节也非常的清晰易懂,让幼儿在听的同时,就能很快地掌握乘坐交通工具时应遵守的基本规则和自我保护的方法。

中班幼儿对乘坐交通工具时应该遵守的规则还不是非常地清楚,知道一些,不过在真正乘坐时,就会因为兴奋而忘记乘车规则,做出一些危险的事情。

所以我设计了这一节绘本课,希望让幼儿懂得乘坐交通工具时应遵守的基本规则和自我保护的方法,知道规则的重要性。

【活动目标】

1、能讲述故事的大致情节,根据小动物的特点,理解并记忆相关的乘车约定。

2、让幼儿懂得乘坐交通工具时应遵守的基本规则和自我保护的方法,知道规则的重要性。

【活动准备】

公交汽车情景模拟、相关PPT。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

师:

“小朋友们,你们快看,今天王老师给你们开来了一辆公交汽车。

这是汽车的前门,我要从这里上车;这是我司机的位子;这些是小乘客的位子;这个是后门,要从这里下车。

滴——滴——,按按小喇叭,我要出发去玩了,有谁愿意搭我的车一起去啊?

”(幼儿举手)

师:

“这么多小朋友都愿意搭我的车啊!

可是我的车子太小、座位不够,该怎么办呢?

这样吧,如果谁能记住我说的乘车规则,我就邀请他来一起搭车,你们同意吗?

”(幼:

同意)“那你们的小耳朵要听清楚喽!

(小小规则要记牢,交通安全最重要。

前门上后门下,排好队儿不着急。

首先寄好安全带,然后小手抓抓好。

莫在车里乱走动,莫把脸儿往外瞧。

如果你能都做到,你就是个乖宝宝!

二、幼儿乘坐公共汽车,老师播放欢快的音乐,另一老师抓拍幼儿乘坐时的不安全举动。

三、音乐停止,游戏结束。

师:

“滴——滴——,小乘客们,我们已经到达终点站了,请解下安全带、排好队有秩序地从后门下车。

四、观看PPT,讲述故事前半段。

师:

“王老师的汽车游戏好玩吧。

(好玩)今天啊,森林里的狮子爷爷也开来了一辆公共汽车,我们快来看看吧!

师:

“我们的故事先讲到这里。

原来啊,狮子爷爷的公共汽车一路上也载了很多的小乘客。

而且我们的狮子爷爷也跟王老师一样,对它们提出了一些乘车的规则。

那谁现在动动小脑筋,告诉王老师,你刚刚在故事里都听到狮子爷爷跟谁提出了什么样的乘车规则?

首先是谁想要搭车?

狮子爷爷跟她说了什么要求?

”(幼儿举手回答)

师:

“那我们一起来听听他说的对不对?

听听我们的小乘客是怎样回答你的?

”(边播放PPT边回答问题)

五、观看PPT,讲述故事后半段。

师:

“看来啊,我们的狮子爷爷跟每一个小乘客都说了一个乘车规则,那我们的小乘客有没有听狮子爷爷的话呢?

让我们继续往下听故事。

师:

“我的故事讲完了。

为什么故事最后会是这样的一个结局呢?

小乘客们有没有听狮子爷爷的话?

原来啊,小乘客们后来因为太兴奋了,忘记了狮子爷爷的乘车规则,造成了不好的结果。

这说明啊,我们在乘车时需要注意安全,一些不安全的动作,我们是不可以做的,而且一定要遵守乘车规则。

那我们小朋友自己在乘车的时候都要注意些什么,应该怎样保护自己呢?

谁来说一说?

”(幼儿回答)

六、翻看现场拍的照片,让幼儿初步懂得乘坐交通工具时应遵守的基本规则。

师:

“恩,小朋友们说的都很不错。

可是刚刚有些小乘客在坐王老师车的时候啊,因为兴奋贪玩,忘记了我们之前说好的乘车规则,做出了一些不太安全的动作,这样可不好!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找一找哪些动作是不安全的。

师:

“刚刚的那些小乘客们,你们都记住了吗?

不仅仅要记住乘车规则,还要学会自我保护。

那我们待会回班上去再玩一次汽车游戏,比比看,谁才是真正的文明小乘客,好吗?

”(好)

七、结束。

【效果分析与反思】

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孩子们都很积极主动,配合很好。

开始环节的游戏,孩子们都被成功的吸引住了,很踊跃。

不过我预想的情况有些不太一样,班上的孩子们太守规则了,没有做出很危险的动作,也或许是我做的安全带太紧了,影响了孩子们的正常发挥。

不过后来还好,下车时,有的小朋友忘记了应该走后门,被我抓住了把柄。

为后面给他们看自己有没有遵守交通规则埋下了铺垫。

【教学目标】

1.识生字7个;积累写注意力集中的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抄写句子。

3.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重点学习:

回答规定问题以理解句子。

4.了解扁鹊起死回生的故事,感受他高超的医术和谦虚的品德。

【教学建议】

一、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

“看过电视《封神榜》吗?

……”(周朝时,国王把大片土地赏赐给功勋卓著的大臣将领。

这些土地就由这些大臣将领管,就像一个个的小国家,还经常开战呢。

虢国,就是春秋战国时的一个小国。

2.板书课题,指导读课题。

3.激趣:

“起死回生”什么意思?

谁起死回生?

二、初读,感知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同时思考以上问题。

2.指名读课文,齐读课文(板书读错的字,纠正;指导读不易读的句段)。

3.交流:

说说对课题的理解,并提出问题。

(分类对待;穿插有关知识:

课文中的“扁鹊”,原名秦越人,是战国时候有名的医学家。

因为他医术高明、医德高尚,就像传说中的神医扁鹊,所以后人就尊称他为“扁鹊”。

但这是尊称,所以,课文中他自称“秦越人”。

三、结合句子,再读课文。

1.学生划出国王称赞扁鹊的那句话,教师板书:

“先生真是神医啊,有起死回生的本领。

2.提出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要求。

什么是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

读文章时,我们会遇到不明白的词句。

这时,可以查阅字典、词典,也可以作上记号后与同学、老师讨论。

不过,最实在的办法是:

联系上下文。

就是:

先提出你的问题,然后在课文中找一找有没有能回答问题的词句,要是找到了,就联系起来想一想。

因为今天刚学,老师已经替你们提出了问题。

3.提示思考:

“起死回生”是什么意思?

国王为什么说扁鹊有起死回生的本领?

学生划出表示太子“死”和“生”的语句,再说说:

说问题,说句子,说理解。

四、结合句子,精读课文。

1.引导学生围绕刚才的句子提出问题。

2.提示思考:

“从哪里看出扁鹊医术高明?

3.交流。

(1)从基本内容看,扁鹊医术高明表现在:

从街头巷议中觉察太子死得蹊跷;与侍卫官简单问答后,心中便有了底;妙手回春,使太子死而复生。

(2)指导朗读扁鹊与侍卫官的对话(第2-8节)。

①自读,找一找:

写了几个人的对话?

分别说了什么?

②想一想:

从对话中,扁鹊了解到哪些情况?

扁鹊的语气有什么变化?

③指导朗读,读出语气。

(体会字里行间的意思,注意语气变化。

④最后分角色朗读,体会:

为什么不交代说话人?

(省略叙述语也能知道这话是谁说的;语言更为简洁,更能体现扁鹊当时的急切心情)。

(3)指导朗读诊治部分(第10、11节)。

①自读,划出说明扁鹊医术高明的词句。

②指导朗读。

(“不多一会儿”、“没多久”写医术高;“按”、“贴”、“听”、“凝神”、“这才”等讲病情复杂。

理解“凝神”,完成《词句活动室1》。

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想一想:

“本来就没有死,我不过是治好了他的病。

”你从扁鹊的这句话中看出什么?

(谦虚、实事求是)

六、分角色朗读全文。

提示:

阅读课外读物上的《开店的小伙子》和《讳疾忌医》。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能绘制温度变化曲线图和物体影子长度变化曲线图,并能分析曲线图发现一天里温度与影子长度的变化规律。

培养、训练学生的空间思维与想象力。

设计制作一个太阳钟。

能与同学团结合作,开展小组的研究活动。

科学知识

知道一天里太阳在天空中位置的变化情况及所引起的太阳高度的变化情况。

认识一天中随着太阳高度的变化,物体的影子会发生方向与长度的变化。

认识一天中气温也会随着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而变化。

知道能够利用影子的变化来测定时间。

知道太阳每天在天空中的运动模式,能利用太阳辨认方向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制定观察计划,进行观察实验,发现一天里温度与影子长度的变化规律。

难点:

设计制作一个太阳钟。

【教学准备】

粉笔、卷尺(米尺)、铅笔、绘图纸、直尺、厚纸板(或小木板)、竹杆(或小铁丝)等。

【教学建议】

课前留心天气预报;与其他教师协调,将第一课时安排在早自习;建议教师也选取一个观察物,每隔一段时间用石灰粉沿影子画出影子长短方向。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提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一下太阳与影子的奥秘,愿意吗?

板书课题。

二、探究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

(一)了解学生已有认知

1.看书上的插图,小结一天中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

2.大家认为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与影子有什么关系?

小组讨论,把大家都认同的意见记下来。

3.分组汇报(提示倾听,避免重复发言)。

学生每回答一条教师都询问大家:

“你们同意这种观点或这种说法吗?

”教师在副板书处做好记录,对于学生有争议的意见做上记号,暂不作评判。

(二)提出问题,作出预测。

1.提出问题:

一天中,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物体的影子、气温到底会怎样变化呢?

2.分组讨论,作出预测,把预测的结果写在科学文件夹上

(三)探讨观察方法,设计观察计划。

1.那么你们认为怎样观察可以验证我们的预测呢?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制定观察计划。

我们比一比,哪个小组的计划最可行。

2.拿出科学文件夹,学生讨论设计,师巡回指导。

3.交流讨论的结果,师评价激励:

①选择观察物要选择空旷地直立的物体影子做为观察的对象,旗杆、教学楼影长不容易测定,可选择排球架、单双杠等。

如果没有可以用来观测的对象,亦可以在小木板上立一根小杆,再将其放在阳光下用来观察。

(观察过程中形成影子的标志物不能移动)②观测项目太阳的位置、高度,影子的方向与长短。

③观察间隔时间每隔一节课观察记录一次。

4.重申活动纪律。

(团结协作,不做与上课无关的事)

(四)、室外观察,搜集数据

1、组长领队下楼,保持安静。

2、分组,合作实验,搜集数据。

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不良现象。

三、总结(提前5分钟回教室)

1、评价刚才学生的室外实验表现。

2、要求学生下午利用课间活动时间继续观察,记录结果,探索它的规律。

3、明确下节课内容:

下节课我们将对这节课观察得到的数据进行整理。

总结出其中的奥秘。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探究太阳和影子的奥秘。

(板书课题:

太阳和影子)

二、新授

(一)影长与气温的关系

1.各小组汇报自己的观测数据

2.组分析观察结论,说一说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度的变化和气温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3.交流观察结果,共享我们的发现。

4.讲解如何把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数据和气温变化的数据整理成曲线图:

纵轴表示影长(气温),横轴表示时间。

5.学生自己将数据整理成曲线图(先让学生用铅笔在曲线图上画。

6.析曲线图:

①一天中阳光下的影子是怎样变化的?

什么时候最长?

什么时候最短?

②一天中气温又是怎样随时间变化的?

(讲解一天中最高气温不在中午的原因。

)③我们还有什么发现?

(二)制作太阳钟

1.介绍古代的太阳钟——日晷

①铺垫孕伏“哪位同学能告诉我现在几点了?

”“你们是通过什么知道现在的时间?

”(手表;上课的时间表)“那么在古代,还没有手表的时候,人们又是怎样判断时间的变化呢?

②学生阅读19面的资料,了解日晷。

③播放视频:

日晷。

老师对日晷的计时原理进行适当的讲解。

2.制作太阳钟

1.制作简易太阳钟

①谈话:

古代的劳动人民,通过自己的长期观察制作了各种形状的日晷,你们想做一个属于自己的日晷吗?

②小组讨论制作方案,共同讨论如何给自己的太阳钟标上刻度,画出设计图。

③动手制作。

④展示、评比。

《丑小鸭》揭示了事物总是发展变化的,我们必须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的深刻道理。

对于低年级学生,如果机械说教,生硬灌输,就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为此,我们设计了乐学法。

首先,指导学生看图读文,按照丑小鸭的经历特点提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