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1415学年下学期高一第一次阶段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883558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07.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校1415学年下学期高一第一次阶段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学校1415学年下学期高一第一次阶段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学校1415学年下学期高一第一次阶段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学校1415学年下学期高一第一次阶段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学校1415学年下学期高一第一次阶段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学校1415学年下学期高一第一次阶段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学校1415学年下学期高一第一次阶段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学校1415学年下学期高一第一次阶段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学校1415学年下学期高一第一次阶段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学校1415学年下学期高一第一次阶段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学校1415学年下学期高一第一次阶段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学校1415学年下学期高一第一次阶段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校1415学年下学期高一第一次阶段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

《学校1415学年下学期高一第一次阶段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校1415学年下学期高一第一次阶段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校1415学年下学期高一第一次阶段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

学校1415学年下学期高一第一次阶段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

2014-2015学年度高一年级下学期第一阶段测试历史试卷

命题人:

高一学年历史组

考试时间:

60分钟

一、选择题(单选,每小题2分)

1.在十二生肖中,牛是最勤劳的动物,也是人类的朋友。

牛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一直享有尊崇的地位,因而常常受到人们的称赞。

下列关于牛的评说中,不具有可能性的是(    )。

 

A.牛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殷商时牛已经拉着犁给人耕地了   

B.古人以竹蒲作画,以牛拉车载书,所以有“汗牛充栋”的故事   

C.唐诗“牛咤咤,田确确,旱块敲牛蹄趵趵”,描写老牛田地耕作时的劳累   

D.东汉时期,珠江流域使用牛耕

 2.右图为山西出土的春秋时期青铜酒器牛尊,牛鼻穿有环,考古学家据此可推断出

A.春秋时期贵族酗酒之风,在牛鼻上装环便于拖曳沉重的青铜酒器

B.春秋时期牛已被牵引从事耕作

C.青铜制造业背离礼制的传统,注重生活化

D.青铜工艺水平高超,能艺术化地表现动物形象

3.观察汉代画砖《犁耕图》。

它反映的信息是

A.汉代农业动力发生根本变化

B.汉代耕犁便于调节耕作深度

C.汉代精耕细作技术有了提高

D.中国传统步犁技术基本定型

4.中国古代的自然经济①是中国传统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②是以满足生产者本身或本经济单位需要进行生产的经济③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④带有开放性

A.①③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5.白居易诗: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人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诗中的描述反映了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②重视农业的观念③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④安土重迁的思想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6.2006年1月1日,我国正式取消农业税,河北灵寿农民自己出钱铸青铜鼎(下图),记录“告别田赋”这一亘古未有的大事。

我国最早向个体农户征收“农业税”出现在

A.西周B.春秋C.战国D.西汉

7.在中国古代,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古代的社会生产和生活。

下列符合史实的是

A.在春秋战国时期,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普及全国

B.秦朝在某些地方出现了较轻便的一牛挽犁

C.宋代出现的曲辕犁可以改变牵引点的高低,控制耕土的深浅

D.翻车的出现是农业灌溉机械的一项重大改进

8.《睡虎地秦墓竹简》中的《法律答问》有这样一段记载:

某甲的马因为管理疏忽,跑到别人的田里吃了庄稼,因而引起纠纷,“(马)食人稼一石,问当论不当?

不论当及赏(偿)稼”。

这说明

A.当时已用法律手段保护土地私有B.当时的法律已经健全完备.

C.打破了原来的土地疆界D.自耕农拥有小块土地和牲畜

9.张履祥在《补农书•总论》中说:

“吾里田地,上农夫一人止能治田十亩,故田多者辄佃人种植而收其租。

又人稠地密,不易得田,故贫者凭田以耕,亦其势也。

”此现象主要反映了

A.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关系B.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已经出现

C.古代农业生产中已出现租佃关系D.农民的人身依附性增强

10.明朝政府多次在全国丈量土地,编制“鱼鳞图册”(如右图),其目的不包括

A确定土地所有权

B.掌握全国的耕地数目

C保证田赋足额征收

D.限制土地兼并

11.汉代经济重心的分布,最主要的特点是

A.长江流域东西延伸B.沿黄河流域东西延伸

C.沿长城两侧东西延伸D.沿运河由北向南延伸

12.“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

”对唐朝张籍的这句诗理解最准确的是

A.北方人大多害怕胡人B.南方人与北方人有不同的特点

C.北方人为躲避战乱大量南迁D.南北的语言融合比较好

13.读明代内阁大学士籍贯分布表

南方

北方

南直

浙江

福建

四川

广西

贵州

江西

湖广

广东

云南

北直

山东

山西

河南

陕西

27

26

11

9

2

0

22

12

5

0

17

13

5

11

2

114

48

该表所能反映的是

A.南方担任过内阁大学士的人大大超过北方

B.南方科举考试推行得好,因而通过考试进入朝廷当官的人就多

C.说明明代时中国的文化重心在南方

D.说明南方人比北方人更热衷于当官

14.下列关于中国的制瓷业的说法,错误的是

A.制瓷业到西汉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B.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

C.商朝工匠就已经烧制出了原始瓷器D.清代发明了珐琅彩,效果如同油画

15.学生在学习中国古代冶金技术这一知识点时发现书本“资料卡片”(宋]苏轼:

《石炭并引》记载内容:

彭城旧无石炭,元丰元年十二月,始遣人访获于州之西南白土镇之北,冶铁作兵,犀利胜常云。

君不见,前年雨雪行人断,城中居民风裂骭。

湿薪半束抱衾裯,日暮敲门无处换。

岂料山中有遗宝,磊落如万车炭。

流膏迸液无人知,阵阵腥风自吹散。

根苗一发浩无际,万人鼓舞千人看。

投泥泼水愈光明,烁玉流金见精悍。

南山栗林渐可息,北山顽矿何劳锻。

为君铸作百链刀,要斩长鲸为万段。

学生展开积极讨论,得出如下四种观点,你认为正确的是

A.此材料说明从北宋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

B.苏轼是宋代大文豪,因而通过他的说法已经充分说明宋代用煤做燃料

C.此材料可以用来佐证宋代用煤做燃料冶铁,但要证实宋代用煤做燃料还需其他论据

D.此材料不仅可以印证宋代用煤做燃料冶铁,而且可看出宋代煤炭已经取代柴薪

16.官营手工业直到明朝前期一直占据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它的主要特点是

①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②主要生产武器和供官府、贵族消费的生活用品③占据技术、人才和原料优势,生产不计成本④主要是为市场生产精美商品和为对外贸易提供精品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

17.为适应外国客户的需要而烧制了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是在

A.唐朝B.宋朝C.元朝D.明朝

18.传统文化是现代流行文化的重要灵感源泉。

《青花瓷》这首歌在同学们中间广为传唱,“素坯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于碗底”,传神地表达了青花瓷的特点。

下列关于青花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青花瓷的出现要早于青瓷、白瓷

B.青花瓷的烧制成功,使瓷器与书画的结合更为紧密

C.青花瓷是一种彩瓷,景德镇是其重要产地

D.元代以后,包括青花瓷在内的瓷器大量销往海外

19.华商史专家郭德利(M.Godtey)在研究浙江张氏家族“以机杼起家、以耕读传世”的历程后指出“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下列材料能与一论断相印证的是

①(张氏)家道中微,以酤酒为业。

……因罢酤酒业,购机一张,织诸色纻巾,备极精工。

②张氏家族在“家业大饶”后,将大量累积得来的财富用于购田置地。

③明嘉靖是张瀚(张氏后人)中进士,曾拜两广总督、吏部尚书,此时张氏已成大官宦之家。

④(张氏从事纺织业)每一下机,人争鬻之……。

积两旬,复增一机,后增至二十余。

A.①④B.①②④C.②③D.②③④

20.下列有关汉代长安市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与居住区隔开②有专门官员管理③又叫草市④开市闭市有严格时间规定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21.“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

”上述商业繁荣的景象始于

A.春秋战国B.隋唐C.宋朝D.元朝

22.清朝叶梦珠《阅世编》载:

“(晚明上海)标布盛行,富商巨贾操重资而来市者,白银动以数万计,多或数十万两,少亦以万计,以故牙行奉布商如王侯,而争布商如对垒。

”材料说明当时

①上海商业繁荣②白银大量使用③商业竞争激烈④商业资本活跃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23.2014年6月22日,中国京杭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大运河北起北京(涿郡),南到杭州(余杭),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最古老的运河之一。

运河对中国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

以下关于中国古代经济状况的材料中,最符合下图场景的是()

A.“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

B.“夜市直至三更才结束,五更又开晓市”

C.“大街两边民户铺席……约十余里。

D.“夜雨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24.明清时期,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由先进转为落后的原因是①封建王朝的专制统治日益腐朽②自然经济依旧占统治地位③严格限制对外贸易④西方资本主义的飞速发展

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

25.《履园丛话•产业》中记载:

“明清时候,凡置产业,自以田地为主,市廛次之,典

与铺又次之。

”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封建地租沉重B.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C.商品经济繁荣D.政府实行闭关政策

26.明代中后期,在京城、省城和大商埠尤其是在富庶的江浙商业城镇,出现了许多会馆,它们或者与按地域结成的商帮有关,或者是各种手工业行会的组织机构。

对这一经济现象理解错误的是

A.工商业势力显著增强B.区域间商品流通活跃

C.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程度提高D.工商业脱离了政府的控制

27.清政府曾经规定:

“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过则有罚。

”反映的实质

A.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B.清朝前期大机户兼并小机户

C.清政府限制手工工场规模D.封建专制制度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28.下表是清朝康熙王朝的一份国库储备统计,从表中能够得到的准确信息是()

年代

银两

康熙十年(1671年)

2488492

康熙十一年

18096850

康熙十二年

21358006

康熙二十六年

28964499

康熙三十年

31849719

康熙三十三年

41007790

A.国力日益强盛,库存盈余增加B.商业贸易兴盛,贸易总额增加

C.国家内忧外患,军费不断增加D.对外贸易发达,关税收入增加

29.新航路开辟的最深刻的根源在于

A.土耳其的扩张阻隔了东西方之间的传统商路

B.资本主义萌芽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C.《马可•波罗行纪》刺激了欧洲人到东方实现黄金梦的贪欲

D.西欧封建政府支持开辟新航路的探险活动

30..新航路开辟的成功和西方殖民时代的开始,改变了世界形势和历史发展进程,主要是指

①欧洲开始了对亚非拉地区的侵略②殖民地区的文化和生活方式逐渐发生变化③各大洲之间相对孤立的状态被打破④产生了欧洲资本主义

A.①②③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31.新航路的开辟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主要是因为

A.资本积累速度加快B.资产阶级人数剧增

C.雇佣劳动力增加D.封建制度被消灭

32.最早开辟新航路的迪亚士曾经说过,他航行的目的是“为了像所有的男子汉都欲做到的那样,为上帝和陛下服务,将光明带给那些尚处于黑暗中的人们。

”其中“将光明带给那些尚处于黑暗中的人们”是指

A.给西欧以外地区的人们带去西欧人的思想B.给西欧以外地区的人们带去国王恩典

C.让西欧以外地区的人们皈依基督教D.给渴望发财的人带去黄金

33.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主要商路和贸易中心从

A.地中海转移到了非洲东海岸B.地中海转移到了太平洋沿岸

C.地中海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D.波罗的海转移到地中海地区

34.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说过这样一段令人玩味的话:

“世界与西方的冲突至今已经持续了四五百年。

在这场冲突中,到目前为止,有重大教训的是世界而不是西方;因为不是西方遭到世界的打击,而是世界遭到西方的打击——狠狠的打击。

”材料中“世界与西方”的冲突主要指的是

A.西方对世界其他地区的殖民侵略和扩张

B.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冲突

C.西方先进工业文明与落后农业文明的冲突

D.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的冲突

35.随着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的提出,人们再次关注东西方的交流,为此某校组织学生进行了关于“古代丝绸之路和新航路开辟”的主题探究,下列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A.两者都推动东西方文明的发展

B.前者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C.前者双方受益,后者给亚非拉带来灾难

D.前者交往有限,后者打破世界隔绝状态

二、3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

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上》

材料二“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

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故贫者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复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莩耳。

──董猬《救活荒民书》

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种土地制度?

(4分)

 

(2)材料二反映了该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分)发生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分)这一变化对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6分)

 

(3)针对材料三所反映的社会问题,统治阶级曾试图施行怎样的土地制度加以解决?

(4分)其结果如何?

(4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4)

 

历史答题纸

36.

(1)

 

(2)

 

(3)

 

 

 

参考答案

1——35ABCBBBDACDBCCACBDACCCADDBDDABAACCAB

36

(1)井田制。

(2)井田制正式废除,土地私有制从法律上确立,土地可以转让和买卖。

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确立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推动了生产的发展,但是土地兼并造成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影响了国家收入,农民失去土地,生活苦难,社会动荡不安等

(3)针对地主兼并农民土地的现实,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

由于土地私有、买卖频繁,均田制最终瓦解。

未能解决土地兼并严重的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