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第一轮复习第十一单元《盐 化肥》必考经典题28word版有答案29.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888132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59.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化学第一轮复习第十一单元《盐 化肥》必考经典题28word版有答案29.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考化学第一轮复习第十一单元《盐 化肥》必考经典题28word版有答案29.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考化学第一轮复习第十一单元《盐 化肥》必考经典题28word版有答案29.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考化学第一轮复习第十一单元《盐 化肥》必考经典题28word版有答案29.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考化学第一轮复习第十一单元《盐 化肥》必考经典题28word版有答案29.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中考化学第一轮复习第十一单元《盐 化肥》必考经典题28word版有答案29.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中考化学第一轮复习第十一单元《盐 化肥》必考经典题28word版有答案29.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中考化学第一轮复习第十一单元《盐 化肥》必考经典题28word版有答案29.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中考化学第一轮复习第十一单元《盐 化肥》必考经典题28word版有答案29.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中考化学第一轮复习第十一单元《盐 化肥》必考经典题28word版有答案29.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中考化学第一轮复习第十一单元《盐 化肥》必考经典题28word版有答案29.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中考化学第一轮复习第十一单元《盐 化肥》必考经典题28word版有答案29.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中考化学第一轮复习第十一单元《盐 化肥》必考经典题28word版有答案29.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中考化学第一轮复习第十一单元《盐 化肥》必考经典题28word版有答案29.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中考化学第一轮复习第十一单元《盐 化肥》必考经典题28word版有答案29.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中考化学第一轮复习第十一单元《盐 化肥》必考经典题28word版有答案29.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化学第一轮复习第十一单元《盐 化肥》必考经典题28word版有答案29.docx

《中考化学第一轮复习第十一单元《盐 化肥》必考经典题28word版有答案29.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化学第一轮复习第十一单元《盐 化肥》必考经典题28word版有答案29.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化学第一轮复习第十一单元《盐 化肥》必考经典题28word版有答案29.docx

中考化学第一轮复习第十一单元《盐化肥》必考经典题28word版有答案29

2019年中考化学第一轮复习第十一元《盐化肥》必考经典题

1、碳酸氢钠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用途,工业上制取它有多种方法,其中有一种是气相固碳法,反应的原理是:

Na2CO3+H2O+CO2=2NaHCO3

【实验操作】:

某实验小组在室温为15℃时,将10g氢氧化钠固体完全溶解溶于80g水中(见图1烧杯),而后匀速的通入二氧化碳气体。

同时用传感器测定溶液的pH变化,同时用数据采集器记录并绘制图象如图2所示。

【问题及分析】:

(1)碳酸氢钠的俗称叫小苏打;

(2)联系到实验操作,图1所示实验中,用“分液漏斗”而不用“长颈漏斗”其原因是:

可控制产生二氧化碳的速度;

(3)通过图象分析,①氢氧化钠、②碳酸钠、③碳酸氢钠溶液的酸碱度有小到大的顺序为:

③②①

(填序号);图象中M点处发生的主要化学反应方程式为CO2+2NaOH=Na2CO3+H2O,N点处溶液中溶质是NaHCO3;

(4)为了确定M处溶液的成分,同学们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初步实验结论

加入足量氯化钙溶液

,过滤

有白色沉淀产生

M中含有:

碳酸钠和氢氧化钠

在滤液中滴入少量酚酞试液

溶液变红色

【数据处理】:

小组同学想进一步探究M点处溶液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设计了两套不同的方案进行实验并测得数据如图3;

(5)请你利用方案①所得数据计算M点处溶液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21.2%。

【实验反思】

(6)另一组同学根据方案②所得数据计算出的碳酸钠质量分数与方案①相比明显偏大,请你分析其中的可能原因:

过滤后,沉淀没有洗涤、干燥

答案:

解:

(1)碳酸氢钠俗称小苏打。

故填:

小苏打。

(2)图1所示实验中,用“分液漏斗”而不用“长颈漏斗”其原因是通过分液漏斗可以控制稀盐酸的流量,从而可控制产生二氧化碳的速度。

故填:

可控制产生二氧化碳的速度。

(3)通过图象分析可知,碳酸氢钠溶液的酸碱度最小,氢氧化钠溶液的酸碱度最大,碳酸钠溶液的酸碱度居中;

图象中M点处发生的主要反应是:

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O2+2NaOH=Na2CO3+H2O;

N点处溶液中溶质是 NaHCO3。

故填:

③②①;CO2+2NaOH=Na2CO3+H2O; NaHCO3。

(4)实验过程如下所示:

实验步骤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初步实验结论

加入足量氯化钙溶液,过滤

产生白色沉淀

M中含有碳酸钠和氢氧化钠

在滤液中滴入少量酚酞试液

溶液变红色

(5)设碳酸钠质量为x,

Na2CO3+2HCl═2NaCl+H2O+CO2↑,

106          44

x           0.44g

106

x

=

44

0.44g

x=1.06g,

M点处溶液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

1.06g

5g

×100%=21.2%,

故填:

21.2%。

(6)另一组同学根据方案②所得数据计算出的碳酸钠质量分数与方案①相比明显偏大,其中的可能原因是过滤后,沉淀没有洗涤、干燥,导致沉淀质量偏大。

故填:

过滤后,沉淀没有洗涤、干燥。

2、某实验小组同学在向饱和碳酸钠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时,开始时未观察到气泡。

【提出问题】开始时为什么没有出现气泡?

【查阅资料】碳酸钠溶液与稀盐酸的反应分两步进行:

其中第一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HCl══NaCl+NaHCO3,第二步为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

【进行实验一】同学们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图所示实验(装置气密性良好)。

实验

操作

现象

1

①用注射器1向小药瓶中缓慢注入少量的稀盐酸,边注入边振荡

细玻璃管中液柱略微升高

②换注射器2从瓶中缓慢抽取气体

澄清石灰水无明显变化

2

①用注射器1向小药瓶中继续注入稀盐酸至较多气泡产生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化学方程式为。

(2)实验2中①的现象是。

(3)实验2中②的操作是。

(4)细玻璃管在实验中的主要作用是。

【进行实验二】在老师的帮助下,同学们利用pH传感器对相同浓度的碳酸钠溶液(pH为12)、碳酸氢钠溶液(pH为8.2)与盐酸反应时,pH的变化与盐酸体积的关系进行了测定,并做了如下所示的对比图:

图中各线段实验现象如表:

溶液

线段

实验现象

Na2CO3

AB

无气泡

BC

有少量气泡

CD

有大量气泡

DE

几乎无气泡

NaHCO3

MN

立即有大量气泡

NE

几乎无气泡

(5)在AB段,溶液中的溶质有。

(6)分析图表,充分体现碳酸钠与稀盐酸第二步反应的是段。

【反思与评价】

(7)若将碳酸钠溶液逐滴滴加到盐酸中,出现的现象是。

答案:

解:

(1)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因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OH)2+CO2═CaCO3↓+H2O;

(2)由于碳酸氢钠遇盐酸立即生成大量二氧化碳气体,导致密闭装置内压强增大,广口瓶内液体被压入细玻璃管中,致使细玻璃管中液柱明显升高;

(3)为了验证碳酸氢钠与稀盐酸反应有大量二氧化碳生成,需用注射器2从瓶中缓慢抽取气体,使其与澄清石灰石反应进行验证;

(4)由于反应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可能会产生过大的气压,会把瓶塞弹出,细玻璃管与大气相连,瓶内的气体会把部分液体压入玻璃管内,从而起到缓冲的作用,也可以通过液柱的上升,说明有气体的生成;

(5)AB段溶液pH略微下降,碱性减弱,说明此时碳酸钠被稀盐酸部分转化生成碳酸氢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a2CO3+HCl═NaHCO3+NaCl,因此此时溶液中的溶质包括:

碳酸钠、碳酸氢钠、氯化钠;

(6)CD段pH由碱性变成酸性,有大量气泡产生,说明此时碳酸氢钠已于稀盐酸成分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aHCO3+HCl═NaCl+H2O+CO2↑;

(7)结合上述探究过程不难发现,将将碳酸钠溶液逐滴滴加到盐酸中,二者立刻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将会出现的现象是立即产生气泡。

故答案为:

(1)Ca(OH)2+CO2═CaCO3↓+H2O;

(2)细玻璃管中液柱明显升高;

(3)换注射器2从瓶中缓慢抽取气体;

(4)细玻璃管调节小药瓶内的气压,防止瓶内气压过大时瓶塞弹出;显示小药瓶内、外的压强差,帮助判断瓶中是否有气体生成;

(5)碳酸钠、碳酸氢钠、氯化钠;

(6)CD;

(7)立即产生气泡。

3、碳酸氢钠是化学实验中常见的药品,在工业上有很多制取方法,重庆一中兴趣小组的同学们查询资料发现了一种“气相固碳法”:

向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过量的CO2气体。

整理资料:

I、过量CO2通入NaOH溶液,发生两步反应:

①2NaOH+CO2═Na2CO3+H2O(写出化学式);

②Na2CO3+H2O+CO2=2NaHCO3

II、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溶解度表(部分)

温度/℃

0

15

20

30

Na2CO3

7.1

13.25

21.8

39.7

NaHCO3

6.9

8.72

9.6

11.1

15℃时,将10g氢氧化钠固体完全溶解溶于100g水中(如图1),而后匀速的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同时用pH计测定溶液的pH值变化(如图2)。

(1)图1所示实验中,产生CO2的装置应该选择:

BCD(填序号)

(2)为了确定M处溶液的溶质成分,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进行如下实验:

步骤

加入试剂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加入无色酚酞溶液

溶液变红

NaOH和Na2CO3

加入过量过量的CaCl2溶液

有白色沉淀生成,且红色不消失

(3)实验中,t2后溶液的pH基本不变,则此时烧杯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答案:

解:

I、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2NaOH+CO2═Na2CO3+H2O;

II、

(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物是固体和液体,反应条件是常温,所以图1所示实验中,产生CO2的装置应该选择BCD;

(2)碳酸钠、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变红色,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所以

步骤

加入试剂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加入无色酚酞溶液

溶液变红

NaOH和Na2CO3

加入过量过量的氯化钙溶液

有白色沉淀生成,且红色不消失

(3)实验过程中,溶液中溶解过量的二氧化碳后,二氧化碳与溶液中的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因为碳酸钠在水中溶解度大,碳酸氢钠在水中溶解度小,碳酸氢钠达到一定量时会析出。

故答案为:

(1)2NaOH+CO2═Na2CO3+H2O;

II、

(1)BCD;

(2)

步骤

加入试剂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加入无色酚酞溶液

溶液变红

NaOH和Na2CO3

加入过量过量的氯化钙溶液

有白色沉淀生成,且红色不消失

(3)有不溶物析出。

4、某小组同学利用pH传感器对碳酸氢钠、碳酸钠的某些性质进行以下探究。

25℃时,向等体积、含等碳原子数的碳酸氢钠和碳酸钠溶液中,分别逐滴加入相同浓度的盐酸,用pH传感器测得pH变化与时间的关系如图1、图2所示。

将图1与图2的阴影部分进行叠加,发现两者基本重合。

回答下列问题:

(1)含等碳原子数的碳酸氢钠和碳酸钠溶液均呈碱性,两种溶液碱性较强的是Na2CO3。

(2)a点的溶质为 NaCl、HCl,b点前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HCO3+HCl=NaCl+H2O+CO2↑。

(3)依据实验获取的信息,请将鉴别Na2CO3和 NaHCO3固体的实验方案补充完整:

分别取两种固体加入适量水溶解,逐滴缓缓加入稀盐酸,若立即产生气泡则为碳酸氢钠,若开始无气泡,一段时间后有气泡,则为碳酸钠。

答案:

解:

(1)实显碱性溶液pH大于7,显碱性溶液pH越高,碱性越强,因此碱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碳酸钠溶液>碳酸氢钠溶液;

(2)实验中,a点的溶质有碳酸氢钠和盐酸反应生成的氯化钠和过量的盐酸中的氯化氢;b点后,碳酸氢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aHCO3+HCl=NaCl+H2O+CO2↑。

(3)依据实验3获取的信息可知,向碳酸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时,稀盐酸先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和氯化钠,后和碳酸氢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因此鉴别Na2CO3和NaHCO3固体的实验方案为:

取两种固体加水配成溶液,分别逐滴加入盐酸,若立即产生气泡则为碳酸氢钠,若开始无气泡,一段时间后有气泡,则为碳酸钠。

故答案为:

(1)Na2CO3;

(2)NaCl、HCl;NaHCO3+HCl=NaCl+H2O+CO2↑;

(3)若立即产生气泡则为碳酸氢钠,若开始无气泡,一段时间后有气泡,则为碳酸钠。

5、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学习海水“制碱”知识后,到实验室做实验,小华实验:

先取2mL Na2CO3溶液于试管中,再用胶头滴管滴入少量稀盐酸,无明显现象;小红实验:

先取2mL稀盐酸于试管中,再用胶头滴管滴入少量Na2CO3溶液,却马上观察到有气泡产生,两人实验所用的Na2CO3溶液、稀盐酸均相同,却观察到不同的实验现象,他们为了查明原因,查阅资料:

①HCl和Na2CO3反应时其实是分步进行的,即:

Na2CO3+HCl═NaCl+NaHCO3(先),NaHCO3+HCl=NaCl+H2O+CO2↑(后)。

②NaHCO3溶液与足量澄清石灰水混合会变浑浊。

③Ca(HCO3)2溶于水

请回答:

(1)NaHCO3俗称小苏打;

(2)NaHCO3在医疗上是治疗胃酸过多的药剂之一。

【提出问题】小华实验后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猜想①NaCl;②NaCl、NaHCO3;③NaCl、Na2CO3;④NaCl、Na2CO3、NaHCO3

【提出质疑】小红认为猜想①③一定不正确。

【实验探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取适量小华实验后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入澄清石灰水

溶液变浑浊

猜想④成立

【交流与反思】

(1)大家一致认为上面实验探究结论不正确,原因是2NaHCO3+Ca(OH)2=CaCO3↓+Na2CO3+2H2O(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小红认为,小华实验后的溶液应该继续慢慢滴入稀盐酸,若一开始无明显现象,一会后观察到有气泡产生,则猜想④成立。

【归纳与总结】小华实验与小红实验现象不同的主要原因与反应物的量有关。

答案:

解:

(1)碳酸氢钠俗称小苏打;

(2)碳酸氢钠会与盐酸反应而消耗胃酸;

【提出质疑】Na2CO3+HCl═NaCl+NaHCO3(先),NaHCO3+HCl=NaCl+H2O+CO2↑(后),因为小华没有看到气泡所以碳酸根要么没有反应要么转化为碳酸氢根,所以溶质不能是NaCl或NaCl和碳酸钠,所以小红认为猜想①③一定不正确;

【交流与反思】

(1)碳酸氢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碳酸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2NaHCO3+Ca(OH)2=CaCO3↓+Na2CO3+2H2O;

(2)碳酸钠会先与盐酸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和氯化钠,所以实验后的溶液应该继续慢慢滴入稀盐酸,若一开始无明显现象,一会后观察到有气泡产生,则猜想④成立;

【归纳与总结】小华实验与小红实验现象不同的主要原因与反应物的量有关。

故答案为:

(1)小苏打;

(2)胃酸过多;

【提出质疑】①③;

【交流与反思】

(1)2NaHCO3+Ca(OH)2=CaCO3↓+Na2CO3+2H2O;

(2)④;

【归纳与总结】反应物的量。

6、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请结合图示回答问题:

(1)图甲中的装置可用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用到的药品是稀盐酸和大理石,若用F装置收集二氧化碳,气体应从a(填“a”或“b”)口进入。

(2)小彭同学设计了如图乙装置并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当通入二氧化碳一段时间后,G中紫色石蕊溶液变红,对此变化的合理解释是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用文字表述)。

H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CO2=CaCO3↓+H2O;I中观察到蜡烛由低到高依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是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

(3)图丙A实验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的现象是①中的酚酞变成红色,②中的酚酞不变色。

(4)图丙B实验中,硬质玻璃管中的现象是红色粉末逐渐变成黑色。

(5)图丙C实验中,若要除去粗盐中难溶性的杂质,其正确操作顺序为③⑥④(填序号),操作⑥中的错误是没有用玻璃棒引流;若用制得的精盐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其他操作均正确,采用如图丁所示观察方式量取水,则所配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偏大(填“偏小”或“偏大”或“不影响”)。

答案:

解:

(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使用的是稀盐酸和大理石,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所以用F装置收集二氧化碳,用F装置收集二氧化碳,气体应从a口进入;

(2)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可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的主要成分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Ca(OH)2+CO2=CaCO3↓+H2O,下层的蜡烛显熄灭,上层的蜡烛后熄灭,所以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是:

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

(3)浓氨水具有挥发性,酚酞遇碱变红色,所以图丙A实验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的现象是:

①中的酚酞变成红色,②中的酚酞不变色;

(4)一氧化碳和氧化铁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铁和二氧化碳,所以图丙B实验中,硬质玻璃管中的现象是:

红色粉末逐渐变成黑色;

(5)粗盐提纯的步骤是:

溶解、过滤、蒸发,其正确操作顺序为:

③④⑥,过滤需要用玻璃棒引流,所以操作⑥中的错误是:

没有用玻璃棒引流,仰视读数,量取水的实际体积偏小,所以所配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大。

故答案为:

(1)稀盐酸和大理石,a;

(2)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Ca(OH)2+CO2=CaCO3↓+H2O,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

(3)①中的酚酞变成红色,②中的酚酞不变色;

(4)红色粉末逐渐变成黑色;

(5)③④⑥,没有用玻璃棒引流,偏大。

7、某小组同学对碳酸氢钠、碳酸钠、氢氧化钠的某些性质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①三种溶液的酸碱性?

②它们与酸反应时溶液的pH如何变化?

【查阅资料】

pH

2~3

4~6

7

8~9

10~11

12~14

紫甘蓝汁液显示的颜色

紫红

浅紫

紫色

蓝色

绿色

黄色

【实验1】向等体积、等浓度的碳酸氢钠、碳酸钠、氢氧化钠溶液中,分别加入几滴紫甘蓝汁液,同时用蒸馏水进行对比实验,观察并记录现象如下:

液体名称

蒸馏水

碳酸氢钠溶液

碳酸钠溶液

氢氧化钠溶液

紫甘蓝汁液显示的颜色

紫色

蓝色

绿色

黄色

【实验2】向一定体积、一定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一定浓度的盐酸,测得pH变化与时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实验3】向等体积、含等碳原子数的碳酸氢钠和碳酸钠溶液中,分别逐滴加入一定浓度的盐酸,测得pH变化与时间的关系如图2、图3所示。

将图2与图3的阴影部分进行叠加,发现两者基本重合。

【解释与结论】

(1)实验1得出三种溶液中碱性最强的为NaOH溶液。

(2)实验2证明了氢氧化钠能与盐酸发生反应,其理由是实验过程中溶液的pH由大于7到小于7,说明氢氧化钠被消耗,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aOH+HCl=NaCl+H2O。

若取出少量a点的溶液,向其中滴加紫甘蓝汁液,观察到的现象是

溶液呈紫色。

(3)实验3中,b点的溶质为NaCl、HCl,实验3中,c点后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aHCO3+HCl=NaCl+H2O+CO2↑。

(4)依据实验3,加入足量的盐酸,产生二氧化碳的量C。

A.碳酸氢钠多           B.碳酸钠多

C.两者一样多           D.不能确定哪个多

答案:

解:

(1)实验1可知,碳酸氢钠溶液滴加指示剂后溶液变蓝色,pH在8~9左右,碳酸钠溶液中加入指示剂后溶液变绿色,pH在绿色左右,氢氧化钠溶液加入指示剂后溶液变黄色,pH在12~14左右,因此三种溶液的碱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氢氧化钠溶液>碳酸钠溶液>碳酸氢钠溶液,故碱性最强的是氢氧化钠溶液;

(2)实验2证明了氢氧化钠能与盐酸发生反应,其理由是溶液pH由大于7变成小于7,说明氢氧化钠已经完全反应;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aOH+HCl=NaCl+H2O;若取出少量a点的溶液,由于此时的pH=7,向其中滴加紫甘蓝汁液,观察到的现象是溶液变为紫红色;

(3)实验3中,b点的溶质有碳酸氢钠和盐酸反应生成的氯化钠和过量的盐酸中的氯化氢;c点后,碳酸氢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aHCO3+HCl=NaCl+H2O+CO2↑。

(4)由于实验3是向等体积、含等碳原子数的碳酸氢钠和碳酸钠溶液中,分别加入足量的盐酸,根据碳原子守恒,最终生成二氧化碳的量相等。

故答案为:

(1)NaOH;

(2)实验过程中溶液的pH由大于7到小于7,说明氢氧化钠被消耗;NaOH+HCl=NaCl+H2O;溶液呈紫色;

(3)NaCl、HCl;NaHCO3+HCl=NaCl+H2O+CO2↑;

(4)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