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市城阳第一高级中学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888712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2.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青岛市城阳第一高级中学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山东省青岛市城阳第一高级中学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山东省青岛市城阳第一高级中学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山东省青岛市城阳第一高级中学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山东省青岛市城阳第一高级中学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山东省青岛市城阳第一高级中学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山东省青岛市城阳第一高级中学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山东省青岛市城阳第一高级中学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山东省青岛市城阳第一高级中学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山东省青岛市城阳第一高级中学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山东省青岛市城阳第一高级中学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山东省青岛市城阳第一高级中学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青岛市城阳第一高级中学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docx

《山东省青岛市城阳第一高级中学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青岛市城阳第一高级中学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东省青岛市城阳第一高级中学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docx

山东省青岛市城阳第一高级中学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

城阳一中高三语文模拟考试

第I卷(共36分)2016.1

一、(每小题3分,共15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93

时令、文化、风俗三节合一的“清明”,自唐宋以来,多有游艺活动,随着时间(流逝/流失),游艺渐次退出。

清明的文化符号,只剩添土追思和扫墓踏青。

而“清明雨”也自然而然地变成了寄托愁思与缅怀之情的独特物象。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笔下这场妇儒皆知的“清明雨”,正是因凄凉、忧伤的意味而深入人心。

在追思先人的日子,心怀(悲戚/悲泣)之人看清明细雨,会赋予眼前淅沥一层悲凉;而乍暖还寒的清明,冰冷的细雨滴落肌肤,更加剧人们的这种心理(反映/反应)。

“清明雨”不是“润物细无声”的温情脉脉之雨,而是添人愁绪的凄凄切切之雨。

1.文中加点的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渐次   乍暖还寒          B.缅怀  妇儒皆知

C.赋予   凄凄切切          D.加剧  温情脉脉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流逝    悲戚     反应B.流逝    悲泣     反映

C.流失    悲戚     反映D.流失    悲泣     反应

3.下列诗句中的“雨”和材料中的“清明雨”意味相近的一项是

A.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  B.新莺嘹乱柳烟低,断魂春雨断肠期

C.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D.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A.国庆期间上映的电影《建国大业》和《风声》,票房都超过了3亿,其他同类型的国庆献礼片只能望其项背了。

B.国庆阅兵仪式展示了中国自主研究的先进的信息设备,国外媒体包括华人报纸纷纷报道,无不为之侧目,赞叹中国人的创新能力。

C他被尊奉为大师之后,移樽就教的人简直要踏破他家的门槛。

D在座的各位都是本领域的顶尖专家,我们请大家来,就是想听听各位的高见,大家不必客气,就姑妄言之吧。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两俄裔学者在获得诺贝尔物理奖后,俄罗斯总统当天批评俄政府没有在年轻学者毕业时为他们提供有吸引力的条件,导致人才流失。

 B.在国际宇航大会上,曾在美国接受教育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提出中国将于明年发射“天宫”二号小型空间实验室。

 C.屠呦呦获得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项,本质上就是一个表彰人类科学最高成就的荣誉,它同时也表明了中国的现代医学发展在某些领域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D.中印尼合作建设雅万高速铁路,对于加快泛亚铁路网建设,发挥铁路在推进“一带一路”战略中的服务保障作用,深化我国与东南亚相关国家铁路合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孟郊《游子吟》中那位“游子”的情怀,其实也是今天到处漂泊的人们的心声。

为了种种原因,离开故土,走上了漂泊之路,其间的情境今古有天壤之别,但其心理和情绪却跨越千年,彼此相通。

孟郊时代的时空距离比今天当然小得多,但在今天我们有了天涯咫尺的时空经验,却仍然无法消除我们“游子”的感情。

孟郊发现的其实是一个永恒的人类命题,这是一种永恒的人类情感的呈现。

精神分析者曾经有一个命题对于人生很有说服力,这个命题是:

我们不得不失掉我们最宝贵的东西以实现我们人生的目标。

我们的“游子”情怀,就是为追求人生目标而背离了母亲、故乡的那种感情,但这又总是无法阻止的、面对过去的一份思恋和怀念。

人们不可避免地失去,却又不可避免地怀念。

于是,《游子吟》不朽。

今天的世界是一个到处“流动”的世界。

全球的资本、产品、人口和信息的巨量的流动正是今天的全球化时代的表征。

资本冲破了过去阻滞它流动的一切要素,不断地在一种逐利的冲动中跨出边界,寻找新的机会。

这种进程使得人口的流动也在一个全球范围内进行着。

流动当然有不同的方向,一面是寻找机会的人从自己贫困或缺少机会的故乡向经济发达、充满机会的地方“流”过去。

这可以说是一种从低向高的流动。

这样的流动其实每天都发生在民族国家之间,也发生在区域或民族国家的内部。

另一面从高到低的流动也在进行着,资本总是从成本高的地方流向成本低的地方,生产和消费的链条总是要向大有希望的新兴地区滑动。

于是伴随着资本的流动,管理人员、技术人员、销售人员等白领也在迅速地流动着。

他们身份“灵活”了,却往往被批评为数典忘祖,也会使自己漂在半空中。

但太不“灵活”,又会产生生存危机,无法适应急剧变化的生活冲击。

其间的那份进退失据的痛苦和彷徨的确难于厘清。

我发现“游子”的生涯里有投入异乡的动力,却也深有对于过去的绵绵不尽的怀念感情。

人可以四海为家,可以获得一种更灵活的身份,但无论游走到何处,无论我们已经多么灵活,《游子吟》中的那份真诚的情感仍然存在。

游子的情怀其实是情感、记忆、感觉、意象的诸多浮现,它不仅仅是我们意识中的,而且是无意识深处的东西。

对母亲的记忆乃是人的最基本的情感,人正是从最初的感情上展开自己的。

没有过去的记忆,我们根本无法构筑自己;但没有今天,过去的自己也没有任何价值。

自我虽然可以有更大的灵活性,但个人的记忆无法抹去,个人过往的生命痕迹无法擦去;人赖以成为人的一切都不是简单地由当下的处境决定的,他的过去不可能没有影子,一个“游子”毕竟都有些卸不掉的东西。

其实,个人和故乡、自我和国家的关系都不是那么一清二楚的,有许多剪不断理还乱的扣连。

对于过去的缅怀又何尝不是对故乡和祖国今天的期望。

回忆其实依然是现实的不可化解的部分。

其实,对于正在“和平崛起”的中国来说,这个国家在全球化中间所日渐显示的活力和冲力都给予了她的游子一份持续的力量,这力量一面来自它的传统,一面也来自它今天的能量。

“游子”曾经分享过这个民族百年的悲情和屈辱,但今天的游子却有了分享这个国家和人民力量的欣慰。

正是中国今天的力量才使得游子的文化有了一个美好的前景。

(选自张颐武《全球化时代与“游子”情怀》有删改)

6.“游子的情怀”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对此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A.“游子的情怀”既是我们为追求人生目标而背离了母亲、故乡的那种感情,也是我们无法阻止的、面对过去的一份思恋和怀念。

B.“游子的情怀”是人若身份“灵活”常被批评为数典忘祖,太不“灵活”又会产生生存危机的那种进退失据、难于厘清的痛苦和彷徨。

C.“游子的情怀”在今天也包括了人们对这个在全球化中间所日渐显示出活力和冲力的国家给予他们持续力量的欣慰之情。

D.“游子的情怀”是我们情感、记忆、感觉、意象的诸多浮现,是既存在于我们意识中,也存在于我们无意识深处的东西。

7.下列各项中,对“对于过去的缅怀又何尝不是对故乡和祖国今天的期望”这句话的依据,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

A.由于无论游走到何处,无论我们已经多么灵活,《游子吟》中的那份真诚的情感仍然存在。

B.因为个人和故乡、自我和国家的关系都不是那么一清二楚的有,有许多剪不断理还乱的扣连。

C.因为人赖以成为人的一切都不是简单地由当下的处境决定的,他的过去不可能没有影子。

D.由于自我虽然可以有更大的灵活性,但个人的记忆无法抹去,个人过往的生命痕迹无法擦去。

8.下列各项中,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游子吟》的作者孟郊发现的其实是一个永恒的人类命题,“游子”情怀是一种永恒的人类情感的呈现,这正是《游子吟》不朽的缘由所在。

B.自我虽然可以有更大的灵活性,但个人的记忆无法抹去,个人过往的生命痕迹无法擦去,这些东西毕竟是一个“游子”卸不掉的。

C.全球化时代各种流动每天都发生在民族国家之间、区域或民族国家的内部,即有从低向高的人口的流动和从高向低的资本的流动。

D.正是今天的中国在全球化中间所日渐显示的活力和冲力,给予了她的游子一份持续的力量,这才使得游子的文化有了一个美好的前景。

三、(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高郢,字公楚,其先渤海蓚人。

九岁通《春秋》,能属文。

天宝末,盗据京邑,父伯祥先为好畤尉,抵贼禁,将加极刑。

郢时年十五,被发解衣,请代其父,贼党义之,乃俱释。

后举进士擢第,应制举,登茂才异行科,授华阴尉。

尝以鲁不合用天子礼乐,乃引《公羊传》,著《鲁议》,见称于时,由是授咸阳尉。

  郭子仪节制朔方,辟为掌书记。

子仪尝怒从事张昙,奏杀之;郢极言争救,忤子仪旨,奏贬猗氏丞。

李怀光节制邠宁,奏为从事,累转副元帅判官、检校礼部郎中。

怀光背叛,将归河中,郢言:

“西迎大驾,岂非忠乎!

”怀光忿而不听。

及归镇,又欲悉众而西。

时浑瑊军孤,群帅未集,郢与李鄘誓死驻之。

属怀光长子琟候郢,郢乃谕以逆顺曰:

“人臣所宜效顺。

且自天宝以来阻兵者,今复谁在?

况国家自有天命,非独人力。

今若恃众西向,自绝于天,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安知三军不有奔溃者乎?

”李琟震惧,流泪气索。

明年春,郢与都知兵马使吕鸣岳、都虞候张延英同谋间道上表;及受密诏,事泄,二将立死。

怀光乃大集将卒白刃盈庭引郢诘之郢挺然抗辞无所惭隐愤气感发观者泪下怀光惭沮而止德宗还京,命谏议大夫孔巢父、中人啖守盈赴河中宣慰怀光,授以太保;而怀光怒,激其亲兵诟詈,杀守盈及巢父。

巢父之被刃也,委于地,郢就而抚之。

及怀光被诛,马燧辟郢为掌书记。

  未几,征拜主客员外,迁刑部郎中,改中书舍人。

凡九岁,拜礼部侍郎。

时应进士举者,多务朋游,驰逐声名;每岁冬,州府荐送后,唯追奉宴集,罕肄其业。

郢性刚正,尤嫉其风,既领职,拒绝请托,虽同列通熟,无敢言者。

志在经艺,专考程试。

凡掌贡部三岁,进幽独,抑浮华,朋滥之风,翕然一变。

拜太常卿。

贞元十九年冬,进位银青光禄大夫,守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顺宗即位,转刑部尚书,为韦执谊等所惮。

寻罢知政事,以本官判吏部尚书事。

明年,出镇华州。

  元和元年冬,复拜太常卿,寻除御史大夫。

六年七月卒,年七十二。

赠太子太保,谥曰贞。

 (节选自《旧唐书•高郢传》)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能属文属:

写作

B.辟为掌书记辟:

征召

 C.为韦执谊等所惮惮:

弹劾

D.罕肄其业肄:

学习,练习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尝以鲁不合用天子礼乐授以太保

B.贼党义之,乃俱释乃引《公羊传》,著《鲁议》

 C.怀光忿而不听而怀光怒,激其亲兵诟詈

D.巢父之被刃也,委于地著《鲁议》,见称于时

1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怀光乃大集/将卒白刃盈庭/引郢诘之/郢挺然抗辞无所惭/隐愤气感发观者/泪下/怀光惭沮而止/

B.怀光乃大集将卒/白刃盈庭/引郢诘之/郢挺然抗辞/无所惭隐/愤气感发/观者泪下/怀光惭沮而止/

C.怀光乃大集将卒/白刃盈庭引郢/诘之郢/挺然抗辞/无所惭隐/愤气感发/观者泪下/怀光惭沮而止/

D.怀光乃大集将卒/白刃盈庭引郢/诘之/郢挺然抗辞/无所惭隐/愤气感发观者/泪下/怀光惭沮而止/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郢知书识礼,以义救父。

他九岁通晓《春秋》,能写文章;他的父亲将要被贼寇杀害,他主动请求替父受刑,打动了贼寇。

B.高郢为人刚正,不卑不亢。

郭子仪因对张昙不满,上奏章要把他杀掉,高郢极力谏止,惹怒了郭子仪,因而被贬官。

C.高郢深明大义,能言善辩。

李怀光反叛,高郢向他讲明利害,力劝其效忠皇帝;面对死亡威胁慷慨陈词,使李怀光停止叛乱。

D.高郢尽职尽责,力纠时弊。

他在执掌贡部时,采取了一些实际行动,使当时官场上的钻营请托之风有了很大的改变。

第Ⅱ卷(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⑴子仪尝怒从事张昙,奏杀之。

 

⑵人臣所宜效顺。

且自天宝以来阻兵者,今复谁在?

郢性刚正,尤嫉其风,既领职,拒绝请托,虽同列通熟,无敢言者.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8分)

伤愚溪【注】

刘禹锡

溪水悠悠春自来,草堂无主燕飞回。

隔帘惟见中庭草,一树山榴依旧开。

 【注】愚溪,在湖南省永州市西南,本名冉溪。

唐柳宗元谪居于此,改其名为愚溪,并结

茅树蔬,筑堂而居。

此诗作于柳宗元去世三年后。

(1)本诗和晏殊《浣溪沙》词中都有“燕”这一意象,它们在诗中的作用是否相同?

请具体说.

 明。

(4分)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是怎样表现的?

请简要分析。

(4分)

15.根据提示写出诗文的原句。

(6分)

(1)诗经氓中描述女子对男子行为没有标准,德行不专一而表达不满的两句是“,。

(2)《赤壁赋》中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叹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

(3)《琵琶行》中既交待秋天的背景又蕴含离别之意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

五、(12分)

16.为下面这则消息拟写一个不超过15字的标题。

(4分)

12月19日上午,2013两岸年度汉字评选在台北揭晓,“进”字当选年度汉字。

得票位列2至10名的汉字分别为“梦”、“福”、“信”、“爱”、“躁”、“控”、“开”、“革”、“忧”。

本次活动由台湾《旺报》与大陆《海西晨报》主办,历时半个月网络评选,共投下574万多张票,刷新两岸年度汉字票选总票数的纪录。

其中,“进”字得到39.7万票。

活动第一阶段由两岸名人与网友共同推荐40个年度代表汉字。

初选评出10个侯选汉字,此后再进行复选。

评选活动自2008年起已连续举办五届,分别选出汉字“震”、“生”、“涨”、“微”、“平”,归纳当年世态。

今年的“进”传达正能量,表明民众希望两岸关系继续向前迈进。

17.阅读下面的语段,提取信息的主要内容,在横线上写出4个关键词(每个词不能超过4个字)。

(4分)

中国第四大淡水湖洪泽湖因持续干旱,水位直线下降,目前水位只有11米,达到1949年以来历史同期最低水平。

据介绍,洪泽湖水位在日前降到11.3米的死水位后,由于上游没有来水,加之长时间的干旱蒸发导致洪泽湖水位持续降低,虽然5月25日到30日有两次降水过程,但是这对洪泽湖来说,只是“杯水车薪”。

严重的旱情,给沿湖地区水产养殖、工农业生产、渔业和湖区水运造成了巨大损失。

目前该湖区的三条航线中,已无一条能够维持正常通航。

除航运受影响外,水位很低使过去“日出斗金”的洪泽湖水产渔业遭受严重损失。

登上高高的洪泽湖大堤,只见无数只渔船静卧湖滩,往日2000多平方公里的洪泽湖水面,如今只剩下100多平方公里。

走进湖滩,曾蔚为壮观的万亩临湖围网蟹鱼塘口已完全干涸龟裂。

洪泽湖区围网养殖及内塘养殖旱情严重,仅洪泽县养殖塘口就干涸1000亩,露滩5000亩,缺水受旱6万亩,造成经济损失6500万元人民币。

18.根据下面的一段文字,给“海囤族”下一个定义(不超过40字)。

(4分)

所谓“海囤族”就是囤货一族,而且什么都囤,囤的标准只有一个:

便宜。

从表面上看,“海囤族”反映出的是百姓应对日益高涨的物价的盲目和慌乱,而背后却凸显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失范。

海囤族的行为固然失去理智,但面对日益高涨的物价,这实在也是他们无奈的选择。

与其说他们“囤”的是生活必需品,倒不如说囤的是“安全感”。

从“菜奴”、“特搜族”、“团购族”到“省钱攻略”、“买菜秘笈”,可以说,民众的智慧已经发挥到了极致。

六、(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剪得秋光入卷来

王清铭

①我一直以为在稿纸上划下一个“秋”字,就有萧索的秋风吹过,落叶纷纷布满我的视野。

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

长安是贾岛生活过的诗情宛转的都城,秋风只在千年前将轻愁悄然拂上他的心头。

古人很形象地把秋天嫁接到心头,然后创出另一个字:

愁。

②也不是现代都市的楼太高,遮住秋风往来的路径。

城市人越来越多,树相切来越少,那些作为城市风景的行道树多是常所不凋的树种。

踯躅在繁华都市,想拾取一片落叶跟想在都市的喧嚣中找一点诗意一样难。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大雁大概只栖息在唐诗宋词的枝桠上,西楼有霓虹灯、白炽灯和各种彩类,却挤不进一片昏黄的月光。

晴空一鹤排云上,可鹤都住在观赏的动物园,要引的诗情碰到冰凉的铁栅栏便铩羽了。

③在城市很难找到秋天的痕迹。

温室效应使季节的界限模糊,我生活的这座南方小城,套一件夹克就可以穿越整个冬于,何况气候变化不大的秋天?

现代都市人不知什么原因,都很忙,没有几个人去注意秋天枝头飘落的那几片落叶,更不地将它们夹进心情笔记,即使远上寒山,也只在红于二月花的霜叶前留此存照。

淮南一叶下,自觉洞庭波。

这样的诗情大概也随洞庭湖的水位水落石出了。

④现代人讲究实用,美化环境用塑料花、水泥树,谁也不想为清扫落叶去浪费金钱般的时间,难怪落叶的金黄色难以染上他们的心灵。

标志秋天到来的是公园里的枫树。

小枫一夜偷天酒,却倩孤松掩醉容。

这样妙趣横生的想象现代人构思不出,即使灵光一现,务实的他们考虑更多的是枫树偷饮的究竟是茅台酒,还是XO。

晓来谁来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感情日益浇薄的都市人可以洒脱的挥手告别,谁会为思乡情、离别情掬一把廉价的眼泪呢?

⑤秋很难登上都市人拥挤的心头,那份因悲秋、伤秋而引起的愁也很难在攒动的都市落脚,但为什么世故的都市人却经常愁云密布?

花自飘零水自流,都在都市人的目光之外;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是股票指数,房价涨幅。

⑥秋需要用心体验,冷漠的都市人很难有一叶知秋的感触。

郁达夫写故都的秋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惊,现在又有几个人去倾听这心灵深处的律动呢?

也不是都市人心灵不敏感,他们关心更多的是身外之物,至于心头的细微感受总被忽略,更遑论生命的内在关照?

⑦以前读古典诗歌,记得有一个术语叫“萧索美”,具体含义不甚明了。

秋天草木凋零,西风温紧,北雁南飞,让人联想起时光流逝,心灵无端生出些许感伤。

这感伤犹如凋零的花,枯落的黄叶,远去的雁给人类来诗情和美感。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或许,我们需要一付聆听天籁的耳朵。

⑧海德格尔说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对我们来说,也许太空泛了。

我们先要做的事是去注意身边的一片落叶,且不要去拒绝落叶给我们心灵带来的清、静和悲惊。

金钱能买到很多东西,但买不到生命深处的诗情。

如果典当了固有的诗意体验,生命还剩下多少本真?

⑨诗情也似并刀快,剪得秋光入卷来。

让陆游的《秋思》给生活在都市中的你剪来几朵渐开的黄菊,几声零落的雁鸣;剪一点诗情,给枯竭的心灵。

19.第⑤段作者说“秋很难登上都市人拥挤的心头”,请从主客观两方面分条陈述这样说的原因。

(6分)

20.古典诗歌的“萧索美”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什么?

(4分)

21.文章以陆游的《秋思》诗句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分)

22.阅读第⑧自然段中画线的句子,结合自己的生命阅历,谈谈你的感受和体会。

(4分)

七、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钝感力”一词是日本作家渡边淳一的发明。

按照渡边淳一自己的解释,“钝感力”可以直译为“迟钝的力量”,它是“赢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

当今社会,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往往过于敏感。

尤其是我们青少年,正处于青春期、叛逆期,敏感的心灵会使我们迅速对周围环境做出反应,但是这些反应是否都是正确的呢?

请你想一想,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需要“钝感力”的地方?

请联系生活,展开联想,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自选文体,自定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