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的犯罪心理预防及矫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890878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未成年人的犯罪心理预防及矫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未成年人的犯罪心理预防及矫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未成年人的犯罪心理预防及矫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未成年人的犯罪心理预防及矫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未成年人的犯罪心理预防及矫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未成年人的犯罪心理预防及矫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未成年人的犯罪心理预防及矫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未成年人的犯罪心理预防及矫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未成年人的犯罪心理预防及矫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未成年人的犯罪心理预防及矫治.docx

《未成年人的犯罪心理预防及矫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未成年人的犯罪心理预防及矫治.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未成年人的犯罪心理预防及矫治.docx

未成年人的犯罪心理预防及矫治

 

未成年人的犯罪心理、预防及矫治

未成年人的犯罪心理、预防及矫治

考号:

姓名:

摘要:

近几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率居高不下,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针对未成年人的犯罪心理、预防及矫治的研究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依据所学知识与目前的一些研究发现,未成年人犯罪心理是由青少年时期生理、心理发展及社会化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引起的。

从年龄、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方面来看,青少年时期是从儿童向成人过渡的时期,处在这个年龄阶段的青少年生理上发生了急剧而显著的变化,而其心理水平的提高相对缓慢,缺乏合理调节和支配自己活动的能力,在认识与情感、认识与行为、情感与意志行为、独立性意向与认识能力之间以及自我意识内部各成分之间存在着矛盾。

未成年人对事物的辨别能力较差,容易受情感、情绪的支配而不能理智地思考,不能用意志加以控制;独立性意向迅速增强,但思想具有表面性和片面性,不能正确、全面地认识进入社会生活后遇到的各种问题;自我意识内部产生矛代写论文盾,对自己的现状(现实的自我)与理想的自我之间的差别产生苦恼和不安,在这种情况下,有可能形成犯罪心理,产生犯罪行为。

由此可见,青少年时期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之间的矛盾、心理活动本身各部分之间的矛盾以及心理发展与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的产生及其相互作用,是未成年人产生犯罪心理的重要原因。

关键字:

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犯罪成因;心理特点;行为特征;预防与矫治

一、绪论

未成年人犯罪通常称之为青少年犯罪,是指10至25岁的人实施的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未成年人犯罪不仅在案件数量上急剧增加,而且犯罪成员在案件总数中所占比例也大幅度上升。

随着国家政策的变化,各种犯罪率开始出现下降趋势,但未成年犯罪问题依然十分严重,犯罪年龄相对提前,而且蔓延快,作案手段凶狠,危害严重,未成年犯罪已成为当前刑事犯罪活动中的热点问题,而且团伙作案突出,反复性强,重新犯罪率高,在社会上已造成严重危害,对当前社会的稳定构成了威胁,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如何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一直是党和政府关心的重大问题,早在十多年前党中央就多次提醒全党要重视和解决青少年犯罪问题,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对预防和遏制青少年犯罪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我们应该看到,未成年人将是二十一世纪希望所在,也是关系到国家前途、民族兴衰、事业成败、危及千秋的重大问题。

从生理上讲未成年人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时期,人体在形态、结构和机能方面都在发生明显的变化和发展。

从思想上讲,其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定型,正处于形成时期,对法律、道德等社会规范的认识和适应还不巩固,极易受家庭的、学校的和社会的影响和冲击,能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这个时期至关重要。

从心理素质上讲,他们的心理发育不成熟、心理素质还不稳定,自我控制能力差,认识能力和意志能力较低,容易接受外界的暗示和诱惑,感情易冲动,行动易过激,往往会做一些出乎意料的举动。

因此为了更好的预防未成年犯罪,使未成年人更加健康的成长。

研究和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动机以及其心理特征,努力探究其超轨足迹,寻求矫治谋略就愈来愈显的重要。

[1]

犯罪的动机即犯罪的主观方面,是指犯罪主体对自己所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及其危害结果所抱的心理态度,亦或是指刺激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达到犯罪目的的内心冲动或者内心起因。

行为人某种犯罪目的的确定,并不是无缘无故的,而是始终以一定的犯罪动机作指导的,促使行为人这种犯罪目的的内心起因就是犯罪动机。

成年人犯罪的动机有贪财、好色、仇恨、报复或者极端的嫉妒等心理。

而青少年除了具有上述犯罪动机外,还与其自身的特点有关。

青少年的特点是敏感、好奇、喜欢模仿、爱冒险,思想十分敏锐,吸收新事物快。

如果缺乏指导或者引导不当,这些特点就会成为缺点或者成为犯罪的动机。

还具有好奇、取乐、讲义气等心理特征。

据统计,在我国,25周岁以下的人犯罪占犯罪总数的80%以上。

青少年犯罪日渐攀升,每年新产生的少年犯人数竟高达15万!

1991年未成年人犯罪人数为33392,1995年为35853,2000年41709,2001年为49883,2002年为50030,2002年为58870,2004年为70086.若是按照未成年人犯罪人数占未成年人数的比率算,1991年是0.41‰,到了2003年为0.59‰。

又如,2005年全年,长春市检察院共手里刑事案件346件,449人,其中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为48件。

涉案人数为60人。

[2]人们不能不为社会稳定担忧,为未来的发展担忧,为青少年的命运担忧。

对此,全社会都必须把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课题列入最重要的议事日程,下大力气采取措施,加强防范和治理。

所以本文结合书本知识与目前未成年人犯罪的相关研究,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特点、预防等方面进行分析。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

青少年犯罪心理大多是由青少年时期生理、心理发展及社会化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引起的。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充满复杂矛盾的阶段,这种复杂矛盾要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得到化解是很艰难的,也是很不现实的。

处在复杂矛盾阶段的青少年会表现出:

生理迅速发育与心理水平提高相对缓慢的矛盾、青少年自我意识的矛盾、心理发展与客观现实的矛盾、心理结构中各因素(如认识、情感、行为、意志等)之间的矛盾以及独立性意向和认识能力的矛盾。

[1]从而导致他们对事物的辨别能力较差,容易受情感、情绪的支配而不能理智地思考,不能较好地用意志加以控制;不能正确、全面地认识进入社会生活后遇到的各种问题;对现实的自我与理想的自我之间的差别产生苦恼和不安。

如果这个阶段的矛盾解决较好,有利于青少年健康地成长,反之就会导致问题行为乃至犯罪行为。

1.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矛盾

处于青春期的未成年人,出现生理发育加速现象引起了显著的变化,特别是性的发育成熟,对于未成年人心理发展带来了前所魏游的影响,出现了青春期所特有的心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矛盾。

表现在外形剧变、机能增强、性器官与性机能的发育成熟、内分泌增长等等。

这些直接影响这心里的发展,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发展,为心理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但是从生理学还有心理学的角度分析都会发现这些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之间会存在不平衡。

如,精力过剩与缺乏支配力的矛盾,好动好奇与分辨是非能力差的矛盾,容易兴奋与控制能力差的矛盾,性机能发育成熟与性道德观念、性法制观念缺乏的矛盾。

一旦这些不平衡的矛盾激化,就可能是未成年人项错误的方向发展,甚至走上违法的道路。

2.心理结构内部因素间的矛盾

人的心理现象多种多样,各种各样的心理现象并不是孤立、静止的,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形成一个多层次多水平的有机统一的心理结构。

未成年人在认识、情感、意志行为、自我意识等方面是发展不平衡的,因此。

产生了矛盾。

这些矛盾在不良社会因素的影响下容易形成犯罪心理。

主要表现为:

一是认识与情感的矛盾,未成年人情绪、情感比较强烈、发生迅速,容易冲动,而认识能力有限,这是的他们待人处事是往往感情用事;二是认识与行为的矛盾,未成年人常有认识与行为的不一,言行脱节的情况;三是情感与意志行为的矛盾,情感成为意志行为的动力,意志又能控制人的情感,而未成年时期,这种作用尚未成熟;四是独立性意向与认识能力的矛盾,未成年人特别强烈的试图摆脱对于成人的依附,拒绝干涉迫切要求独立自主的心理状态,若是解决不当,就可能到时独立意向朝反社会方向发展,从而走上犯罪道路。

3.未成年人主体与客观现实的矛盾

未成年人主体与客观现实的矛盾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辨别能敌和抵制能力差与不良社会影响的矛盾,未成年的的可塑性很大,思维批判性不强,辨别是非和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差,容易被外界的不良风气影响。

也正是如此自古以来就有一个“孟母三迁”的故事。

二是个人需求与客观可能性的矛盾,未成年人与儿童相比,其活动范围明显更为广泛,内容更加丰富,担任的社会角色和承担的社会义务也越来越多。

这种变化必然引起未成年人个人需要结构的变化。

当个人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有受挫感,这时可能就会影响未成年人的行为方式。

三是独立性意向增强与社会约束的矛盾。

未成年人希望摆脱成人对他的约束,获得更多的自由,而这也可能是他们为了最求无拘无束而置道德、法律于不顾。

四是追求理想与客观条件的矛盾,青春期的未成年人充满各种各样的理想,希望社会能给他提供实现理想的条件。

但是这一过程中往往会受挫,随之可能产生一些负性情绪。

三、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特点和行为特征

1.心理特点

心理特点主要包裹认识、情感、意志、动机和个性特征。

认识特点包含有:

①错误的人生观。

人生观是指人对人生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犯罪的未成年人的认识水平极低,对许多的人生问题愚昧无知、观念模糊,甚至到了颠倒是非的地步。

一般这种错误的人生观有两大精神核心支柱——封建帮会式的江湖义气与追求感官刺激的享乐主义;三种错误的观念——亡命称霸的英雄观,随心所欲的自由观和低级下流的乐趣观。

在这种思维的影响下很容易就踏上了犯罪的道路。

②法治观念欠缺。

缺乏法律只是,更无法制观念,没有形成自己的法制观念,也没有守法的内心需要。

③不成熟的认识结构。

在时间上不能很好的把事物或者现象的过去、未来联系起来。

易产生片面的认识。

缺乏批判和内省,缺乏自觉性、预见性和适应性。

认识不能控制情感、情绪对自身的影响,常常感情用事。

情感特点。

未成年人的情感主要包含一下特点:

①情感的原始性和低级性;②情绪的易激动性和外露性;③情感的浅薄性;④情感的不稳定性;⑤自尊感与自卑感的并存性;⑥情感的冷酷性。

以上基本上都是他们的情感特点了,同时我们也可以根据这些特点来教导自己的孩子,从小就培养他们的爱心与同情心。

意志的特点。

未成年的的意志具有明显的两重性,冒险性和易受暗示性。

这些都与他们本身的发展阶段有关,这一阶段的发展水平也正好容易产生这些特点。

动机特点。

未成年人的的动机丰富多样,其中以贪婪动机最为突出,主要表现在贪利、贪色方面,无意识动机也比较的显著。

犯罪动机的产生一般都会具有情景性,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同时未成年人的犯罪动机还有强烈的情绪性和不稳定性。

个性特点。

未成年人有其独特的个性特征,无论是在智力、气质和性格等方面。

但也就是这些特点往往会让未成年人产生各种各样的不合理行为。

邱国梁认为:

我过犯罪的未成年人的性格特征明显地反映出不成熟和严重的缺陷。

[3]

2.犯罪未成年人的行为特征

犯罪未成年的行为特征是其心理特点的外部表现。

每一个行为他正都可以从心理特点中找到心理原因。

主要的几个行为特征包括模仿性、冲动性、凶残性、结伙性、互感性、戏谑性、易变性这几个方面。

但是同样这几个方面表现了他们的可塑性强,为矫治他们提供一定的依据。

四、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对策

一般认为,预防犯罪是一个综合多种力量,运用多种手段,采取多种措施,以防止和减少犯罪及重新犯罪的举措体系。

青少年犯罪是一个社会问题,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以说是一种社会“综合症”。

我们更应依靠全社会的力量,进行综合治理。

针对前文对青少年犯罪原因的分析,试总结以下预防对策:

(一)自身预防

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增加抵御犯罪感染的能力,应该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根本性措施。

尽管他们还处于识别能力和自控能力都比较差的阶段,但对于真善美与假恶丑还是有一定的分辨能力的。

我们应当培养他们遵守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共道德规范的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自尊、自律、自强的意识,增强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行为及违法犯罪行为的引诱和侵害。

(二)家庭预防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遏止青少年犯罪,首先应从家庭抓起。

搞好家庭预防,应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父母自身素质,优化家庭环境。

2、注意家教方法,因人而教。

3、教子不力,应承担相应责任。

(三)学校预防

学校作为家庭的延伸,对青少年的成长教育和预防青少年犯罪,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校的教育工作应该主要做到:

1、端正办学指导思想,抓好素质教育和品德教育。

2、努力提高教师素质,尤其注重教师政治素质和师德的培养。

3、要抓好学生的法制教育。

(四)社会预防

社会预防,主要是指净化社会环境,给青少年创造一个有利于其身心健康的良好的社会环境,动员社会力量,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和保护,以控制和减少青少年犯罪。

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加大打击力度,净化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2、深入开展普法宣传,切实保护青少年合法权益。

3、立足社区,群防群治。

(五)司法预防

司法预防,是指一个国家要制定、完善有关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法律制度,以适应未成年人特点的正当法律程序来处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并采用有利于改造未成年犯罪人的执行措施,以避免或减少因不公正对待或者“交叉感染”所致犯罪或重新犯罪的不利影响。

搞好司法预防,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完善未成年人刑事法律制度。

2、由专人依照专门程序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

3、加强对刑后青少年的帮教工作,以防再犯。

[4]

五、青少年犯罪心理矫治措施

心理矫治又称“心理学干预”、“矫正治疗”、“改造干预”等。

青少年犯罪心理矫治是指促使青少年罪犯的心理和行为发生积极变化的心理咨询、心理治疗、行为矫正等活动的总称[10]。

青少年犯罪心理矫治作为改造青少年的手段,对于稳定社会秩序,培养身心健康的守法公民具有重要作用。

对犯罪青少年进行心理矫治,其目的在于消除青少年反社会的行为和犯罪心理,实现其产生痛改前非、重新做人的决心和毅力,顺应和适应社会,不再扰乱和危害社会。

1.开展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

针对青少年表现出来的冲动、逆反、烦躁、从众、自控力差等特殊心理特征,以及人际关系及其自我认同问题,学校、社会应加强重视,并以各种形势组织和开展认识自我、理解自我、解剖自我的系列活动,并设置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

辅导者要帮助矫治对象解决心理上的困惑,消除其心理冲突,恢复心理健康。

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关键是化解青少年在违法犯罪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合理化”情绪,即为自己的错误行为找种种借口,使自己的行为合理化。

因此,要善于及时发现青少年的一些异常行为,有意将问题少年放在和谐、互助、友爱的团体里,详细地了解产生“合理化”心理的起源与发展过程,针对不同的个体采用不同的方法,因人而异,具体分析,通过面对面的疏导,打破违法“合理化”心理。

心理咨询主要采取个别咨询的方法,此外,也有团体咨询、电话咨询、专栏咨询、家庭咨询等。

对矫治对象进行心理咨询对于整体情绪的稳定、认知缺陷的矫治、情绪困扰的解除等,都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当心理咨询不能完全地解决问题时,要转入心理治疗。

2.心理治疗

狭义的心理治疗是指以改变认知性问题为主要内容的心理治疗方法与活动。

实施心理治疗已经成为治疗导致青少年犯罪的那些内在情绪或者心理问题的一种机制。

因为心理疾病确实是大多数青少年产生犯罪行为的首要原因。

针对犯罪青少年这一独特群体,主要是采用精神分析性心理疗法。

精神分析疗法是依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开展的治疗方法。

治疗原则有两条:

一是满足,以减缓其攻击行为;二是升华,使青少年认识自己的不足并使其行为朝向有利于社会的方向发展。

目的是让青少年对自身形成的病态人格和攻击行为的成因予以觉察,从而通过自身的努力促使其改过。

在此过程中,鼓励少年犯谈论过去的冲突和进行自由联想。

因为这些冲突导致他们产生多种情绪问题,而这些情绪问题又引发反社会行为或攻击行为,对他们进行精神分析性心理疗法旨在帮助他们解决驱使他们犯罪的冲突和无意识需要。

而自由联想是在不加任何选择、不做任何掩饰的前提下进行的,这样可以暴露出犯罪青少年无意识的内容,有的甚至会使犯罪青少年的活动退回到童年早期状态,此时,由专业人员对此加以解释并引导,如果能被矫治对象接受,便可提高其自知力,达到深刻的人格矫正的目的。

3.行为疗法

行为矫正是指系统应用学习原则和技术评估和改进个人的内隐和外显行为,以便帮助个人更好适应社会的治疗技术。

在心理矫治发展的过程中,人们不仅关注矫治对象的心理问题,逐渐也认识到,对矫治对象的行为问题的解决也是至关重要的。

行为疗法的具体方法介绍如下:

(1)厌恶疗法:

是一种“以毒攻毒”的方法。

利用条件反射原理进行行为治疗,在治疗过程中,矫治对象经受来自惩罚的痛苦体验,并与不良的行为习惯重复结合,以抑制或消除某种不良行为习惯。

(2)代币强化法:

这是利用分数、筹码等可以兑换成实物或减免其罪行的代币或标记作为正强化物,从而培养犯罪青少年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一种行为矫治方法。

该方法是在监狱系统中使用最为广泛的行为矫正方法。

在对犯罪青少年进行行为矫治时,也具有相当的激励作用。

犯罪青少年可以通过良好行为来获取分数或小红旗、代用币等,便可得到某种形式的奖励或实际的好处,在此过程中,犯罪青少年逐渐能形成在更大的社会中应用的行为模式:

人们必须用自己的行动去满足自己的需要。

(3)适应疗法:

此法强调的是机体对环境变化的适应。

家庭、学校、社会可以开展性教育,正确引导青少年,避免因强烈的好奇心和探求欲而产生的反社会行为;而对不能适应社会的青少年可以通过模拟竞争训练等使其逐步适应原先的社会条件。

有了这样一个适应过程,青少年对环境因素的感受性降低,其中存在的不利因素的消极影响会削弱,青少年便不会因为情境的不适应因素而产生过度反应。

六、参考文献

[1]李海鸥.青少年犯罪成因、心理分析及对策研究[DB/OL].XX文库.2011,3,13.

[2]罗大华,刘邦惠,赵桂芬、刘建清、邢红枚.犯罪心理学[M].第二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

48-175.

[3]邱国梁.未成年人犯罪心理[M].群众出版社.1991:

40-246.

[4]罗莉娅.浅析青少年犯罪心理的预防与矫治[J].黑龙江史志.2009.24.

[5]傅涛.青少年犯罪成因、心理分析及对策研究[J].河西学院学报.2009[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