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冯友兰随笔理想人生.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891498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冯友兰随笔理想人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最新冯友兰随笔理想人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最新冯友兰随笔理想人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最新冯友兰随笔理想人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最新冯友兰随笔理想人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最新冯友兰随笔理想人生.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冯友兰随笔理想人生.docx

《最新冯友兰随笔理想人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冯友兰随笔理想人生.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冯友兰随笔理想人生.docx

最新冯友兰随笔理想人生

冯友兰随笔理想人生

人生,是需要我们去经历的。

下面是随笔网小编为你整理的“冯友兰随笔理想人生”,希望你们喜欢!

谢谢!

冯友兰随笔理想人生【第一篇】:

《中庸》说: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在宋明道学中,这几句《中庸》引起了很大的讨论。

程明道说:

“天地之常,以其心普万物而无心;圣人之常,以其情顺万物而无情。

故君子之学,莫若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

圣人的心,如明镜,如止水,是廓然大公的。

因为它是廓然大公的,所以亦无所偏倚,无所偏倚谓之中。

因为它无所偏倚,所以遇到事物,当喜即喜、当怒即怒、当哀即哀、当乐即乐。

此即所谓发而皆中节,此即谓之和。

朱子说:

“喜怒哀乐,各有攸当,方其未发,浑然在中,无所偏倚,故谓之中。

及其发而皆得其当,无所乖戾,故谓之和。

”此所谓中的意义,是无所偏倚,不是无过不及。

已发的喜怒哀乐,可有过或不及,而此所谓中,是“未发”,所以不但无过不及,且亦无无过不及可说。

未发已发,后亦成为宋明道学家所常用的名词。

他们又常引《易·系辞》“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之语。

圣人的心,未发时如明镜止水,是“寂然不动”;已发时,喜怒哀乐,各得其当,是“感而遂通”。

冯友兰是哲学大师、思想家,然而,他的哲学体系是以人为中心的,理想的人生,即好的人生是他最为关注的。

他的人生观一度风靡中国。

冯友兰的随笔,已被称为“冯氏哲理随笔”,质朴的文笔寓含深刻的人生哲理,尤其为大众读者所喜爱。

冯友兰一生坎坷,他的精神极其乐观,适应能力极强,活出了人生的“境界”,他的随笔正是这种“境界”的凝聚。

这本随笔集是第一部“冯氏哲理随笔”的结集,讲人生、讲哲理、讲精神、讲境界,讲的是大众关心的,形式也是大众喜闻乐见。

冯先生是一个运用语言的大师,在以白话与哲理文章方面,其才能可以说是冠绝一时。

冯先生的书特别好读,已是学者的公论。

因此,读冯先生的书不仅可以了解中国哲学的精华,而且可以学会做文章。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慎之

“西学东渐”以来,中西哲学的结合是必然的趋势。

当代中国哲学界最有名望的思想家是熊十力先生、金岳霖先生和冯友兰先生,三家学说都表现了中西哲学的融合。

唯有冯友兰先生的哲学体系可以说是“中”、“西”各半,是比较完整意义上的中西结合。

——国学大师张岱年

芝生先生走过了九十五年的漫长的人生道路。

道路并不总是平坦的,有阳关大道,也有独木小桥,曲曲折折,坎坎坷坷。

然而芝生先生以他奇特的乐观精神和适应能力,不断追求真理,追求光明,忠诚于自己的学术事业,热爱祖国,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终于走完了人生长途,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

——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

冯先生关于人生境界的学说启发了我对此生生存目的的认识和追求。

只有将自己与自然相混同、相参与,打破物我之间的隔阂,与自然对话,吸取它的博大与生机,也就是我所理解的“天地境界”,才有可能越过“得失”这座最关键的障碍,以轻松的形态跑到终点。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郑敏

冯友兰随笔理想人生【第二篇】:

不论何人,只要尽心竭力,对社会的价值是没有分别的。

正如唱戏好的人,和所扮演的角色无关,梅兰芳登台,不一定饰皇后。

地位很阔的人不能尽伦尽职,是不道德。

村夫野老能尽伦尽职,就是有道德。

命运的好坏对于道德的完成也没有关系。

文天祥和史可法都兵败身死,可算不幸。

但是即使他们能存宋救明,他们在道德方面的成就也不会再增加一些;他们虽然失败,道德的成就也不因之减少一些。

不但如此,有的道德反要在不幸的遭遇下才能表现,如疾风劲草、乱世忠臣。

孟子说: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终身富贵的人,最多能做到前者。

做官发财是“求之有道,得之有命”,唯有道德是“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做不做的权全在自己。

有的人常常说我立志要做大学问家,或立志要做大政治家,这种人是可以失望的。

因为如果才不够,不能成为大学问家;命运欠好,不能成为大政治家。

唯立志为圣贤,则只要自己努力,一定可以成功。

圣贤是道德的最完成者。

普通人以为圣贤需要特别的在事功文学方面的天才,那是错误的,王阳明并不因为他能带兵而成贤人。

所以学问的成就需要才,事功的成就需要幸运的遭遇,道德的成就只要努力。

先生实为吾国之硕儒,现代之大哲学家。

其为文不事雕琢,平易明白;与人言缓而有条,不乏风趣;授课喜引笑话,颇见幽默。

先生学问特重精神境界,于宋明道学受用甚深,其心气平和,从容自得,精思志道,唯“有道气象”可以称之。

——北京大学教授陈来

冯友兰(一八九五——一九九○)中国现代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一九一八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文科哲学门。

一九二○年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哲学系,师从杜威、伍德布里奇等名师,一九二四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回国后任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北京大学教授。

他毕生的事业可以概括为“三史释今古,六书纪贞元”。

他以《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和“贞元六书”等著作,成为中国近代以来能够建立自己体系的哲学家之一。

他是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做出了重要贡献的杰出学者。

冯友兰随笔理想人生【第三篇】:

一个人的才的分量是一定的,有几分就只有几分,学力不能加以增减。

譬如写字,你能有几笔写得好,就只能有几笔写得好。

学力只不过将原来不好的稍加润饰,使它陪衬你的好的,它只能增加量不能提高质。

不过诸位不要灰心,以为自己没有才,便不努力。

你有才没有才,现在还不晓得,到时自能表现出来,所谓“自有仙才自不知”,或许你大器晚成呢!

既有天才,再加学力,就能在学问上有成就。

至于事功的建立,则是“命运”的成分多。

历史上最成功的人是历朝的太祖高皇帝,刘邦因为项羽的不行而成功。

如果项羽比他更行,他决不会成功。

学问是个人之事,成功则与他人有关。

康德成为大哲学家,并不因为英国没有大哲学家。

而希特勒的能够横行,却是英国的纵容和法国的疏忽所致。

历史上有些人实在配称英雄,可是碰到比他更厉害的人,却失败了。

有的人原很不行,可是碰着比他更不行的人,反能成功,所谓“世无英雄,遂令竖子成名”,所以事功方面的成就靠命运的成分大。

“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我们不应以成败论英雄。

道德方面的成就则需要努力,和天资命运的关系小,因为完成道德,不必做与众不同的事,只要就其所居之位,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尽伦尽职即可。

人伦是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个人在社会上必须和别人发生关系,而且必须做事。

能尽自己和别人的关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就是道德,和自己的地位高下事业大小都没关系。

和与同不同。

《国语·郑语》引史伯云:

“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

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

“以他平他谓之和”,如以咸味加酸味,即另得一味。

酸为咸之“他”,咸为酸之“他”,以“他”平“他”,即能另得一味,此所谓“和实生物”。

咸与咸是同,若以咸味加咸味,则所得仍是咸味。

此所谓“以同裨同”,“同则不继”也。

推之,若只一种声音,则无论如何重复之,亦不能成音乐。

若只一种颜色,则无论如何重复之,亦不能成文采。

必以其“他”济之,方能有成。

不论何人,只要尽心竭力,对社会的价值是没有分别的。

正如唱戏好的人,和所扮演的角色无关,梅兰芳登台,不一定饰皇后。

地位很阔的人不能尽伦尽职,是不道德。

村夫野老能尽伦尽职,就是有道德。

命运的好坏对于道德的完成也没有关系。

文天祥和史可法都兵败身死,可算不幸。

但是即使他们能存宋救明,他们在道德方面的成就也不会再增加一些;他们虽然失败,道德的成就也不因之减少一些。

不但如此,有的道德反要在不幸的遭遇下才能表现,如疾风劲草、乱世忠臣。

孟子说: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终身富贵的人,最多能做到前者。

做官发财是“求之有道,得之有命”,唯有道德是“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做不做的权全在自己。

冯友兰随笔理想人生【第四篇】:

普通所谓努力能战胜“命运”,我以为这个“命运”是指环境而言。

环境是努力可以战胜的,至于“命运”,照定义讲,人力不能战胜,否则就不成其为“命运”。

孟子说:

“知命者不立于危墙之下。

”如果一座墙快要倒了,你还以为命好,立在下面,因而压死,都是活该,不能算是知命。

又如逃警报,有人躲在一个不甚安全的地方,不意炸死了,这是他的“命”不好,也是他的遭遇不幸。

努力而不能战胜的遭遇才是命运。

人生所能有的成就有三:

学问、事功、道德,即古人所谓立言、立功、立德。

而所以成功的要素亦有三:

才、命、力,即天资、命运、努力。

学问的成就需要才的成分大,事功的成就需要命运的成分大,道德的成就需要努力的成分大。

一个人生理的、心理的要求,是多方面的。

这各方面底要求,都要于相当程度内得到满足,然后一个人才能保持一个健全的身体、健全的人格。

有许多生理的或心理的疾病,都是由于人的某方面生理的或心理的要求,太被压抑所致。

这是我们所都知道的。

人的生理的或心理的要求,怎样算是“于相当程度内得到满足”呢?

怎样的满足,算是在相当程度内?

又怎样的满足,算是超过相当的程度呢?

一种生理的或心理的要求的满足,若达到一种程度,以至与别种生理的或心理的要求发生冲突,此即是此种要求的满足超过相当程度。

超过相当程度,即是太过。

若此种要求的满足,尚未达到此程度,而即受压抑,或此种要求,根本即未得任何满足,此即是此种要求的满足未达到相当程度。

未达到相当程度,即是不及。

此种要求的满足,若到一恰好的程度,既不与别种要求冲突,亦不受不必要的压抑,无太过亦无不及,则其满足即是得中,即是中节。

要成大学问家,必须要有天资,即才。

俗话说:

“酒有别肠,诗有别才。

”一个人在身体机构上有了能喝酒的底子,再加上练习,就能成为一个会喝酒的人。

如果身体机构上没有喝酒的底子,一喝就吐,怎样练习得会呢?

作诗也是一样,有的人未学过作诗,但是他作起诗来,形式上虽然不好,却有几个字很好,或有几句很好,那种人是可以学作诗的,因为他有作诗的才。

有的人写起诗来,形式整整齐齐,平仄合韵,可是一读之后,毫无诗味,这种人就不必作诗。

冯友兰随笔理想人生【第五篇】:

有许多所谓“大哲学家”也谈命运,不过他们所谈的命运是指“先定”,既有“先定”,就有人要“先知”它,以便从中获利。

例如预先知道某种物品将要涨价,就大量买进,便可赚钱;知道某种物品将要跌价,就去卖出,便不亏本。

因此大发其财,无怪“大哲学家”们都生意兴隆了。

其实“先定”是没有的,即使有,也勿用先知。

如果有先定的命,命中注定你将来要发财,到时自然会发财;命定你要做官,将来自然做官;命定了将来要讨饭,自然要讨饭。

先知了也不能更改,不能转变,又何必要预先知道呢!

我说的“命运”和他们所说的不同。

古人孔子、孟子等也谈命,如孔子说:

“知天命。

”庄子说: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孟子说:

“莫之为而为者,天也。

莫之致而至者,命也。

”荀子说:

“节遇之谓命。

”我说的“命”就是他们所说的“命”。

“莫之致而至”是不想他来而来,“节遇”是无意中的遭遇。

这才是“命运”的真意。

所以”命运”的定义就可说是一个人无意中的遭遇,遭遇只有幸和不幸,没有理由可说。

譬如说现今的时代是伟大的,我“幸”而生在这时代;也有人说现今的时代是受罪的,我“不幸”而生在这时代。

我们生在这时代可以说是幸或不幸,但我们为什么生在这时代,便没有理由可说。

命和运不同,运是一个人在某一时期的遭遇,命是一个人在一生中的遭遇。

某人今年中了特种奖券,是他今年的“运”好,但是他的“命”好不好,还不一定,因为他将来如何尚不得而知。

在一时期中幸的遭遇比不幸的遭遇多,是运好。

在一生中,幸的遭遇比不幸的遭遇多,是命好。

一个健康的身体,健全的人格,都可以说一个和。

这和中有许多不同的原素。

这些原素,在其适当的分量下,是“相成”的。

但若一过了适当的分量,则即“相反”了。

若其相反,则和即没有了。

例如在普通情形下,一个人一顿吃三碗饭,是有益于他的健康的,但若他一顿吃十碗饭,则不但不能有益于他的健康,而且有害于他的健康了。

饭的增加,对于他的健康说,是由量变到质变。

各种要求的满足,在恰好处是中,不到恰好处,或超过恰好处,是过或不及。

这其间亦有由量变到质变的情形。

或可问:

本书曾说尊理性,岂非教人使理性压抑其他各方面的生理的、心理的要求?

于此我们说;理性的功用,并不是压抑其他各方面的生理的底、心理的要求,而是指导,或节制那些要求,使其满足,无过不及。

我们说,有道德的理性,有理智的理性。

先就理智的理性说,其功用是如上所说,是显而易见的。

一个人要喝酒,到哪里去喝酒,用什么方法去买酒,这都是要靠理性的指导。

喝多少不至于妨害身体、妨害事业,这亦要靠理性的节制。

如果一个人喝十杯酒,可以得到快乐,而不至于妨害身体,妨害事业,理性对于这种满足,只有赞助,决不禁止。

所以孔夫子亦说;“唯酒无量,不及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