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语文优秀教学案例范文六篇.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89420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40.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下册语文优秀教学案例范文六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优秀教学案例范文六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优秀教学案例范文六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优秀教学案例范文六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优秀教学案例范文六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优秀教学案例范文六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2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优秀教学案例范文六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2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优秀教学案例范文六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2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优秀教学案例范文六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2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优秀教学案例范文六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2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优秀教学案例范文六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2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优秀教学案例范文六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2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优秀教学案例范文六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2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优秀教学案例范文六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2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优秀教学案例范文六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2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优秀教学案例范文六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2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优秀教学案例范文六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2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优秀教学案例范文六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2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优秀教学案例范文六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2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优秀教学案例范文六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下册语文优秀教学案例范文六篇.docx

《六年级下册语文优秀教学案例范文六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下册语文优秀教学案例范文六篇.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六年级下册语文优秀教学案例范文六篇.docx

六年级下册语文优秀教学案例范文六篇

六年级下册语文优秀教学案例范文六篇

第1篇:

六年级下册语文优秀教学案例

———圆锥体的体积计算案例分析

一、案例描述

“在打谷场上,有一个近似于圆锥的小麦堆,测得底面直径是5米,高是1.5米,每立方米小麦约重735千克,这堆小麦大约有多少千克?

(得数保留整千克)”这题是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有关圆锥体体积计算的内容。

此例题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从计算中学会圆锥体积公式的应用,另有一定的拓展。

1、案例研究的起因

对这个案例研究的起因是我看了一份有这样习题的试卷后引起的兴趣。

在课堂上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后,在讲解其应用时,以小黑板出示这道题,再由学生讨论研究,最后解决出问题。

2、课堂教学基本过程

上课之时,我在讲台上放了重量不等的用塑料袋装好的泥沙、报纸等。

在公式推导出来之后,由各个学习小组上台领取了编了袋号的泥沙和报纸(报纸是垫泥沙用的),当每个小组领取到了各自的沙包时,同时激起了他们学习的欲望,都想知道自己要干些什么,于是我在他们疑惑之时,提出了“你可以把这些泥沙堆成我们已学过的哪种形体?

”“如何计算这些形体的体积?

”“如何计算这些形体的重量?

”这些问题使学生产生亲自操作的愿望。

让学生经历知识生成的过程。

然后引出圆锥形小麦堆的计算。

二、案例教学过程

课件出示例题

1、已知条件给了近似于圆锥形麦堆的底面直径和高,有了这两个条件我们算出麦堆的什么?

(由于这堆小麦近似圆锥形,所以可利用圆锥的体积公式来求出体积)

2、题上又给了“每立方米小麦约重735千克”这个条件,说明什么?

(说明小麦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有关系)

3、如何利用“每立方米小麦约重735千克”这个条件来算出圆锥的小麦堆的质量(麦堆的体积乘以735千克)

4、分析完后,指定两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将计算步骤写在练习本上上.做完后集体订正。

(注意学生最后得数的取舍方法是否正确)

三、案例分析、反思

对案例的分析、反思并不是评价一节课的好坏,更重要的是希望为教师提供多方面观察和思考的角度,引发进一步的讨论,为促进教师合理进行课堂教学提供一些帮助。

在现实的教学中,我们常看到的是教学服从于教材,教材怎么编写,教师就怎么上课,常常只为获得结论而设计教学过程,忽视了结论被发现和认识的过程对学生的教育价值。

而本案例,我根据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处理,设计了一“泥沙”代替“小麦”而进行教学的方法,材料易取且更贴近学生现实生活,使学生在活动中经历和体验了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发展,自己通过实验操作获得知识更易理解更加牢固。

第2篇:

六年级下册语文优秀教学案例

一、检查预习效果及自学能力

1、指名读。

(读后评读)

2、填空练习:

《石灰吟》这首诗是(明代)诗人(于谦)所作。

二、教师点拨

1、知诗人,解诗题:

2、抓字眼,明诗意: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千锤万凿:

形容开采石灰原料非常艰难。

锤,锤打。

凿,开凿。

若等闲:

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

经受千锤万凿才出深山,烈火烧炼也很平常淡然,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首句写开采石灰岩的艰难困苦,表明石灰从出世时就经受考验。

第二句写了石灰在烧制过程中要经过烈火的煅烧。

面对严峻的考验,却能够从容自若,处之泰然。

“烈火焚烧”与“若等闲”,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衬托出石灰的顽强。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清白:

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3、想意境,悟诗情:

⑴ 诗人写的是石灰,石灰有什么特点呢?

(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对烈火的焚烧看得平平常常。

只要能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世界上,粉身碎骨也不怕。

)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⑶ 诗人用什么方法写出这种情感呢?

(诗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方法,形象生动,语言也铿锵有力。

⑷ 朗读全诗。

三、总结复习

1、朗读古诗。

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⑴ 用什么样的感情读?

(语调停顿、语速都应该以据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而定。

⑵ 练习朗读。

(自由读、指名读、配乐读、评读。

2、结合本课的学习,谈谈这首古诗的写作特色。

(这首诗的特点是语言质朴,明白如话,没有华丽的词藻和雕琢的痕迹,但表现力极强,表达了诗人发自肺腑的思想感情,诗意极浓。

这样的诗是达到了很高境界的诗。

四、作业

1、朗读背诵古诗。

2、运用归纳的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选择一首古诗,试着自学。

第3篇:

六年级下册语文优秀教学案例

《为人民服务》教学

------案例分析

教材解析:

《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主席于1944年9月8日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所作的演讲。

当时,抗日战争正处在十分艰苦的阶段,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

毛泽东主席针对这一情况,讲述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同志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团结起来,打败日本侵略者。

《为人民服务》是一篇演讲稿,属论说文范畴。

文章论点鲜明,论述缜密,层层深入。

语言通俗、自然、朴实。

文章开头就鲜明地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的宗旨──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然后结合当前的实际,从三个方面说明怎样才能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

一是树立“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生死观;二是正确对待批评,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三是搞好团结、克服困难、提高勇气、互相爱护,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选编这篇文章,有几方面的意义:

一是让小学生初步接触议论文,感受议论文的表达方式,为初中学习议论文打下一点儿基础;二是使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

教学本课的重点是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论述的。

难点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以及复杂句子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1.读读写写“剥削、兴旺、解救、哀思、炊事员、重于泰山、轻于鸿毛、精兵简政、死得其所”等词语。

结合课文理解“重于泰山”“轻于鸿毛”“精兵简政”“死得其所”的意思。

2.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理清课文层次,初步了解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论述的。

结合具体事例,理解重点句的意思。

4.理解课文内容,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

课堂实录:

(生默读,思考,讨论。

生:

我觉得这段话就是围绕一个意思来说的:

我们怎样对待别人的批评。

师:

那么毛主席认为应该“怎样对待别人的批评”,他是怎样一层一层讲清楚的呢?

生:

这段话共有6句。

我着重说说前两句。

第一句讲我们如果有了缺点,不怕别人批评指出的原因──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

第二句讲不管什么人向我们指出都行,革命队伍内部的人也好,党外人士也好,敌人也好,都可以指出我们的缺点。

师:

谁接着说下去?

生:

我来接着说。

第3、4句话是说我们虚心听取批评的前提,就是“说得对,对人民有好处”。

第5句话是举了“精兵简政”的例子,再次说明我们愿意采纳任何人的意见。

到第6句话,毛主席总结提出了我们的队伍要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

师:

这6句话,围绕“怎样对待别人的批评”展开,层次非常清楚。

生:

我还发现毛主席用了好几组关联词语,让意思表达非常完整和严密。

师:

在第3自然段中,毛主席用了哪些关联词语呢?

请同学们把这些关联词语标出来。

(学生默读,标注关联词。

生:

我发现毛主席用了这些关联词语:

因为……所以……;如果……就……;不管……都……;只要……就……就……

师:

同学们,抓住这些关联词语,我们一起读读这段话,注意体会这段话议论的严密。

(学生齐读第3自然段。

(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

师:

你体会得非常好。

我们一起再读读第2自然段,用心体会句子之间意思的严密。

(学生齐读第2自然段。

师:

是啊,意思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确实非常严密。

同学们,我们一起朗读这个片段。

六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

《匆匆》教学案例

教材解析:

文章的特点:

一是结构精巧,层次清楚,转承自然,首尾呼应;二是文字清秀隽永,纯朴简练;三是情景交融,无论是写燕子、杨柳、桃花,还是写太阳,都与“我们的日子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2个生字,正确读写“挪移、蒸融、游丝”等词语。

课堂实录:

师:

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时间匆匆,一去不复返”呢?

在文中勾画出你认为写得优美的语句,读一读,说说自己的体会。

师:

体会得好。

的确如此,借美好的事物来抒发内心的情感,是朱自清先生散文的一大特点。

师:

请同学们再读读书,看看还有你认为写得优美的语句吗?

生:

我认为这一句也写得美:

“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

”这句用了比喻的句式,把过去的日子比作轻烟、薄雾,使无形的时间有了鲜明的形象,我们好像看到了时间的烟雾缥缈在眼前,可摸可触,而瞬间又被微风吹散了,被初阳蒸融了。

生:

我读了这句,感受到时间瞬息消逝,来去匆匆。

生:

我还体会到用比喻的方法写句子,可以使描写的事物更形象,有动感。

师:

对,我们读书就要这样去用心体会,感悟到比喻句的表达效果,非常好!

生:

“伶伶俐俐”“跨”和“飞”这几个词语用得好。

本来时间的流过是看不见的,而在朱自清先生的笔下,时间如天真的孩子,既可爱又顽皮。

生:

我发现,用拟人的方法,会使文章生动鲜活,富有感染力,能打动读者。

第4篇:

六年级下册语文优秀教学案例

语文教学案例批评的艺术

新密市米村镇贾寨小学王德金

新课程理论强调:

“教育不主张溺爱,不迁就,批评要适时适度,就事论事,而不能就事论人,惩罚也不能伤害到学生的自尊为前提,明确指给学生弥补过失的方法。

使学生体会到老师及家长的信任和宽容。

”新课程还指出:

“在教学中还要求教师要善于用两只慧眼观颜察色,了解学生的一言一笑,一颦一笑,学生的性格特点因材施教,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因此,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对犯错的学生批评都在尊重学生自尊心的前提下力求点到为止,适可而止,让他们幼小的心灵不受到伤害,从而使他们改正错误,又受到教育。

我们班是一个45名学生的班级,常常因为有些同学的作业不交,或者做得很乱,批阅起来十分地困难而惹得我很恼火。

其中有一名成绩优秀的学生,就因为作业每次很乱,我单独叫他到办公室批评了好几次,有几次,我还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了他。

现在想起我当时批评他所用的语言及行为,实在很后悔。

因为不但没有起到好的效果,反而他和我在以后的日子中有了抵触情绪和隔阂,有时干脆作业不交,因此我非常的困惑与无奈。

后来通过我仔细观察,发现他每次做作业时总是好玩,好动,不专注,有时和前后同学说话,有时边做边哼着歌。

结果不能按时完成,到最后看到其他同学都交上了,他就急了,就潦潦草草、慌慌張張的写。

通过这么几次观察后,我开始反思我的批评方法。

一次改完作业后,我写了一张小纸条夹在作业本里面,上面写“慎子龙你很聪明、很活跃,你的学习成绩老师和同学都是肯定的,是同学们一直学习的榜样,老师很欣慰。

这里老师对你有一个建议,如果你做作业时,能静下心来,专心完成,老师相信你的作业一定会整齐起来的,过不了多久,你的作业也会是咱们班同学学习的榜样,试试好吗?

”第二天,我亲自发作业本,要求同学们认真看看昨天批阅的作业,我专门留意慎子龙同学的反应,他用和氣、感激地目光看了我一下,然后他很珍贵地把那张小纸条装进了自已的文具盒。

结果第二天的作业比以前整齐多了,我用这样的方式坚持了两三周,又利用发作业的时间给予表扬。

后来我们班举办了“优秀作业展评”,同学们向他投出了惊讶与赞许的目光。

后来,我用同样的方法对其他几名作业很乱的同学,结果效果很好,他们几个的作业批阅起来再也不费劲了。

六年级语文《桂林山水》教学设计案例

江西省上高县实验小学徐海涛

一、 设计指导思想:

二、教材分析: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过很多写景的课文,对描写美景的文章特别感兴趣,而桂林山水的美景更会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因为知道写景文章的特点,所以学习起来应该更轻松。

四、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词,能正确读写词语“漓江、无暇、翡翠、屏障、竹筏”等。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五、教法学法:

以情景教学为主,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生活情景,以组织学生出游为导学和学生活动的线索,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2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3尊重学生,和谐发展。

六、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漓江的水、桂林的山那种独特的美。

七、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语,如: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八、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去过或听说过哪些风景优美的地方?

哪处景色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说出来和大家分享。

2、今天,我们来欣赏桂林山水。

播放配乐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谈感受。

二、自读交流,感悟语言

1、学生自由读课文,抓住“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话总体感受桂林山水的特点。

2、组织交流,各自谈体会。

3、结合学生的总体感受,具体感受漓江水的特点。

(1)观察图画,用多媒体课件,先后配乐展示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和漓江的水。

(2)自由练习朗读,然后指名读,教师相机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感受漓江水的静、清、绿。

(3)齐读课文,提问:

漓江的水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4、具体感受桂林山的特点。

(1)出示多媒体课件,播放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和桂林的山,并同步配乐朗读课文。

(2)自由练习朗读,然后组织朗读比赛,结合赛前提建议、赛后评议,教师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感受桂林山的奇、秀、险。

(3)指名配乐朗读。

5、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展示游客乘竹筏畅游桂林山水的动画,同时出现出示第四自然段的文字。

(1)引导学生质疑。

(2)引导朗读、感悟、解疑。

重点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概括观赏桂林山水的整体感受)

(3)再读第四自然段,引导读出陶醉之感。

三、自主质疑,拓展延伸

1、学生读文分小组交流,然后小组代表汇报小组内还没有解决的问题。

2、教师处理方法:

一是利用集体交流,当时解决;二是存疑,第二课时相机解决;三是引导学生阅读有关课外书籍。

3、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你喜欢的词语在书上画下来,抄在本子上;

(2)阅读其他有关“桂林山水”的文章。

第二课时

一、回忆引文,畅谈感受

师:

上节课我们走进这连绵不断的画卷,畅游了桂林的山水。

你想说什么?

二、自由选择,感悟课文

1、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自然段,反复诵读,边读边思考:

课文是怎样描写桂林山水的特点的?

2、教师组织集体读议交流,结合学生的朗读,相机品赏,抓住重点,指导品读二、三两个自然段。

品读第二自然段。

(2)比较阅读,引导学生体会以下三点:

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静”;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清”;用“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突出漓江的水绿的纯净可爱。

(3)多媒体出示:

以“漓江真美啊!

”作为总起句,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说段话,并写出来。

(4)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怎么背下来,然后指导背诵。

3、品读第三自然段。

(3)出示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并选一座山峰,发挥想象说话。

(4)比较二、三两段,找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感悟比较衬托的写法,并注意分号的用法,然后指导背诵第三自然段。

三、朗读全文,整体背诵

1、师:

文中怎样描写桂林山水的。

让学生回忆课文内容,为背诵做准备。

2.练习背诵。

3.提示背诵方法,全班背诵课文。

四、运用语言,相互评价

1、同学们,桂林山水如此美丽,大家都很喜欢吧,游完了桂林山水,我相信你一定也想赞美桂林山水。

喜爱书法的同学可以把赞美的话写在书里的插图上,也就是题词,别忘了签名;喜欢说说的同学可以选择图上象鼻山这一景点,练练怎么做导游;喜欢创造的同学可以给桂林设计旅游广告词。

2、组织交流,选派代表汇报,师生共同评点。

教学反思:

新课标指出:

“阅读是获得审美体验重要途径,应让学生在积极思维和情感体验中,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审美过程是一种见情、见性、见灵、见神韵活动,靠的是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

鲁迅说:

“文学作品有三美:

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意美以感心。

”审美从文章三美入手。

1、读出音乐美、形象美。

以一个游览者从容、轻松语气语速朗读,突出几处强调重音,如“却从没见过”、“静、清、绿”、“奇、秀、险”等。

注意以上几点,分小组读课文,在读中,注意力高度集中,学生感受到一连串意象的美。

2、自由读文、配乐读文、齐读课文,并配上少数民族乐器葫芦丝优美旋律,学生审美感受又进一层。

首先让学生划出你认为好的语句,并用“这句话好,因为______________”句式说话。

有的说我认为“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名不相连,像老人、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这句话好,因为它的比喻真巧妙。

有的同学认为“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

这句话好,因为这句话中峰峦雄伟,红叶似火词语用得好。

六年制语文六年级上册《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抄写课文第七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抓住人民为新中国诞生而激动、自豪的场面,体会中国人民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

4、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释题导入,引出“大典”。

1、揭示课题,板书:

开国大典,指导书写“典”字。

2、解释课题,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初识“大典”。

1、浏览课文,思考: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开国大典的,记叙了哪些场面?

2、学生交流归纳。

三、通读课文,理清段落1.用你喜欢的方式初读课文,完成以下内容:

 ⑴标出自然段,圈出课文中的字词。

⑵想想课文介绍了哪些场面?

 2.学生交流,归纳板书:

3.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时间顺序) 大典前大典中大典后

四、学习生词

五、课堂总结,铭记“大典”。

第二课时

师:

先请同学们看老师写课题,注意这个“典”是个生字。

板书“开国大典”。

谁能说说“典”在这儿的意思?

(典礼)。

师:

“典”前面加上了一个“大”,这会是怎样的典礼?

(隆重、盛大。

)师:

让我们再来看看“开国”这两个字,你读懂了什么?

(这是新中国成立的典礼。

)师:

一个新的国家诞生了,这是多么重大的事件呀!

这隆重、盛大的典礼也正是为了迎接新中国的诞生而举行的。

带着这样的理解,齐读课题。

师:

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开国大典,去体验新中国成立带给人们的无限欢欣,去感受开国大典的重大意义吧!

请同学们浏览课文,一边读一边想:

课文记叙了哪些盛大隆重的场面?

试着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师:

谁来说,课文记述了哪些场面?

(开始举行典礼的时候是群众从大老远赶来了。

)师:

这是用一句话来概括的,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群众进场。

(板书“群众进场”)师:

还有呢?

(开国大典非常盛大,人非常多。

还看见毛主席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还看到升国旗,奏国歌。

)师:

这都是典礼仪式的场面,(板书“典礼仪式”)师:

典礼仪式之后呢?

(阅读式和游行)师:

真好,一口气说出了两个场面。

(板书“阅兵式”、“群众游行”)师:

同学们通过浏览课文,对开国大典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课文就是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记叙了这4个盛大隆重的场面。

可是要想真正地走进开国大典,就必须走进1949年10月1日的天安门广场,走进这一个个盛大隆重的场面之中,走进参加典礼的人群之中。

这节课,就让我们先走进“典礼仪式”这个场面,用心默读课文的5—10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感受会场的气氛,把最能让你感受到这种气氛的语句勾画下来。

师:

谁来读?

你勾画了哪些句子。

引导: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

师:

张老师听到了掌声,就在这部分课文中还有一些语句描写了掌声,谁来读?

引读:

他用强有力的语调向全世界发出新中国的声音。

他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广场上的人们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

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师:

此时的天安门广场就是一个欢乐的海洋。

还有吗?

引读:

升旗的时候,礼炮响起来。

每一响都是54门大炮齐发,一共28响。

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只听见国旗和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后,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师:

你感受到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

(热烈的气氛。

)师:

同学们真会读书,你们紧紧抓住描写毛主席动作和群众反应的语句感受到了气氛的热烈庄严。

可究竟是什么激动着人们的心,使他们热情洋溢,激情澎湃呢?

就让我们依顺序品读交流这些描写群众反应的语句,到字里行间去寻找答案吧!

师:

谁先来读第五自然段描写群众反应的句子?

引读: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

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师:

如果只请你读写群众反应的句子怎么读?

引读:

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师:

还有吗?

引读:

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

师:

我听到了掌声,还看到了目光。

从这“一齐”中,你读出了什么?

(喜悦。

)师:

这说明——三十万人都很喜爱自己的领袖。

师:

换一个词:

热爱。

三十万人动作一样,有人指挥吗?

(没有。

)师:

这就叫“不约——而同”。

师:

正因为这30万人拥有着不约而同的情感,才会有这不约而同的掌声和目光呀!

把你感受到的通过朗读表现出来,谁来读第五自然段?

(指名读)师:

想读的同学一齐读!

(生齐读)

师:

谁接着读描写群众反应的句子?

引读:

【出示: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人一齐欢呼起来。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师:

又是“一齐”。

30万人一齐欢呼,一齐欢跃,你能想象出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吗?

(这三十万人非常激动,行动都是一样的,一起欢呼和欢跃。

)这说明:

(他们此时的心情非常激动,盼望许久,终于等到了这一天。

)师:

眼前有画面,心中有画面,一定能读好。

谁来读?

(指名读)真能看出来你很激动,“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你们感受到了什么?

(中国是很广的。

)师:

没错,这声音传得多远呀,传到了祖国的各个角落。

谁再读?

通过朗读把声音传远一点。

(指名读)男女生合作读。

女生读第一句,男生读第二句。

(男女生合作读)

师:

听到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也想读,听老师读。

(师读: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人一齐欢呼起来。

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这里运用了怎样的方法呢?

(采用排比的修辞方法,气氛更强烈。

)师:

你的感觉真准。

一齐读,读出这气势,读出这情感。

(生齐读。

)师: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什么?

指的是人民群众的欢呼吗?

(指的是毛泽东同志的宣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师:

正是这宣告,激动着人们的心。

再读读这宣告。

引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师:

你读得很认真,可是老师感觉你的朗读里还缺乏一种发自内心的激情。

当我们理解了第六自然段的三四两句时,一定会对这声宣告有更深的理解。

谁来读?

引读:

乐队奏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

正是这战斗的声音,曾经鼓舞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奋斗。

师:

激情讲解:

新中国的诞生是中国人民浴血奋斗换来的,多少革命志士为了新中国的成立舍生取义。

这是倒在长征途中的小红军;这是宁死也要保住党的机密的小雨来;这是顶天立地、英勇跳崖的狼牙山五壮士;这是用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前进道路的董存瑞,他牺牲前说的最后一句话是:

“为了新中国,前进!

”无数革命先烈用自己的血肉筑成了我们新的长城,才迎来了新中国在今天的成立。

这声宣告怎能不激动人们的心?

谁再来读这句宣告?

引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