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试题及答案新课标1.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897968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81.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试题及答案新课标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考生物试题及答案新课标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考生物试题及答案新课标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考生物试题及答案新课标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考生物试题及答案新课标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高考生物试题及答案新课标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高考生物试题及答案新课标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高考生物试题及答案新课标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高考生物试题及答案新课标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高考生物试题及答案新课标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高考生物试题及答案新课标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高考生物试题及答案新课标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高考生物试题及答案新课标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高考生物试题及答案新课标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高考生物试题及答案新课标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生物试题及答案新课标1.docx

《高考生物试题及答案新课标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试题及答案新课标1.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生物试题及答案新课标1.docx

高考生物试题及答案新课标1

一、选择题

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DNA与ATP中所含元素的种类相同

B.一个tRNA分子中只有一个反密码子

C.T2噬菌体的核酸由脱氧核糖核苷酸组成

D.控制细菌性状的基因位于拟核和线粒体中的DNA上

答案:

D

2.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植物幼嫩叶片中的色氨酸可转变为生长素

B.成熟茎韧皮部中的生长素可以进行非极性运输

C.幼嫩细胞和成熟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相同

D.豌豆幼苗切段中乙烯的合成受生长素浓度的影响

答案:

C

解析:

幼嫩的细胞对生长素敏感,成熟细胞则比较迟钝。

3.某同学给健康实验兔静脉滴注0.9%的NaCl溶液(生理盐水)20mL后,会出现的现象是

A.输入的溶液会从血浆进入组织液

B.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分别增加10mL

C.细胞内液Na+的增加远大于细胞外液Na+的增加

D.输入的Na+中50%进入细胞内液,50%分布在细胞外液

答案:

A

解析:

输入的溶液进入血液,随血液运输,会从血浆通过毛细血管壁细胞,进入组织液。

4.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

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

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

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

答案:

D

解析:

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相比,草本阶段丰富度低,空间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差,为灌木阶段群落形成创造了条件。

5.人或动物PrP基因编码一种蛋白(PrPc),该蛋白无致病性。

PrPc的空间结构改变后成为PrPBc(朊粒),就具有了致病性。

PrPBc可以诱导更多PrPc的转变为PrPBc,实现朊粒的增——可以引起疯牛病.据此判——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朊粒侵入机体后可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中

B.朊粒的增殖方式与肺炎双球菌的增殖方式相同

C.蛋白质空间结构的改变可以使其功能发生变化

D.PrPc转变为PrPBc的过程属于遗传信息的翻译过程

答案:

C

解析:

PrPc的空间结构改变后成为PrPBc,产生了致病性,原因是空间结构改变导致功能改变。

6.抗维生素D佝偻病为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短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红绿色盲为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白化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下列关于这四种遗传病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短指的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

B.红绿色盲女性患者的父亲是该病的患者

C.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

D.白化病通常会在一个家系的几代人中连续出现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

29.(9分)

为了探究不同光照处理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科学家以生长状态相同的某种植物为材料设计了A、B、C、D四组实验。

各组实验的温度、光照强度和CO2浓度等条件相同、适宜且稳定,每组处理的总时间均为135s,处理结束时测定各组材料中光合作用产物的含量。

处理方法和实验结果如下:

A组:

先光照后黑暗,时间各为67.5s;光合作用产物的相对含量为50%

B组:

先光照后黑暗,光照和黑暗交替处理,每次光照和黑暗时间各为7.5s;光合作用产物的相对含量为70%。

C组:

先光照后黑暗,光照和黑暗交替处理,每次光照和黑暗时间各为3.75ms(毫秒);光合作用产物的相对含量为94%。

D组(对照组):

光照时间为135s;光合作用产物的相对含量为100%。

回答下列问题:

(1)单位光照时间内,C组植物合成有机物的量(填“高于”、“等于”或“低于”)D组植物合成有机物的量,依据是;C组和D组的实验结果可表明光合作用中有些反应不需要,这些反应发生的部位是叶绿体的。

(2)A、B、C三组处理相比,随着的增加,使光下产生的能够及时利用与及时再生,从而提高了光合作用中CO2的同化量。

答案:

(1)低于D组光合作用产物的相对含量比C组高光照基质

(2)光照和黑暗次数(频率)ATP和还原H

30.(11分)

肾上腺素和迷走神经都参与兔血压的调节,回答相关问题:

(1)给实验兔静脉注射0.01%的肾上腺素0.2mL后,肾上腺素作用于心脏,心脏活动加强加快使血压升高。

在这个过程中,肾上腺素作为激素起作用,心脏是肾上腺素作用的,肾上腺素对心脏起作用后被,血压恢复。

肾上腺素的作用是(填“催化”、“供能”或“传递信息”)。

(2)剪断实验兔的迷走神经后刺激其靠近心脏的一端,迷走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使心脏活动减弱减慢、血压降低。

在此过程中,心脏活动的调节属于调节。

乙酰胆碱属于(填“酶”、“神经递质”或“激素”),需要与细胞膜上的结合才能发挥作用。

(3)肾上腺素和乙酰胆碱在作用于心脏、调节血压的过程中所具有的共同特点是(答出一个特点即可)。

答案:

(1)靶器官分解传递信息

(2)体液调节激素受体(3)微量高校(或通过体液运输)

31.(10分)

现有一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某研究小组考察了该湖泊中牌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鱼种群的年龄组成,结果如下表。

年龄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个体数

92

187

121

70

69

62

63

72

64

55

42

39

264

注:

表中“1+”表示鱼的年龄大于等于1、小于2,其他以类类推。

回答下列问题:

(1)通常,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

研究表明:

该鱼在3+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9+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

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幼年、成年和老年3个年龄组成个体数的比例为,由此可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

(2)如果要调查这一湖泊中该值的种群密度,常用的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

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3)在该湖泊中,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所具有的两个特点是。

答案:

(1)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2)1:

1:

1稳定

(3)活动性

(4)单向性逐级递减

解析:

(1)年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幼年(0+1+2+):

400个,成年(3+4+5+6+7+8+):

400个,老年(9+10+11+≥12):

400个,比例1:

1:

1,故稳定型。

(2)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活动性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3)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所具有的两个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32.(9分)

假设某果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相等,且对于A和a这对等位基因来说只有Aa一种基因型。

回答下列问题:

(1)若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则该果蝇种群中A基因频率:

a基因频率为。

理论上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第一代中AA、Aa和aa的数量比为,A基因频率为。

(2)若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的实验结果是第一代中只有Aa和aa两种基因型,且比例为2:

1,则对该结果最合理的解释是。

根据这一解释,第一代再随机交配,第二代中Aa和aa基因型个体数量的比例应为。

答案:

(1)50%50%1:

2:

150%

(2)1:

1

39.[生物——选修1:

生物技术实践](15分)

已知微生物A可以产生油脂,微生物B可以产生脂肪酶。

脂肪酶和油脂可用于生物柴油的生产。

回答有关问题:

(1)显微观察时,微生物A菌体中的油脂通常可用于染色。

微生物A产生的油脂不易挥发,可选用(填“萃取法”或“水蒸气蒸馏法”)从菌体中提取。

(2)为了从自然界中获得能产生脂肪酶的微生物B的单菌落,可从含有油料作物种子腐烂物的土壤中取样,并应选用以为碳源的固体培养基进行培养。

(3)若要测定培养液中微生物B的菌体数,可在显微镜下用直接计数;若要测定其活菌数量,可选用法进行计数。

(4)为了确定微生物B产生的脂肪酶的最适温度,某同学测得相同时间内,在35℃、40℃、45℃温度下降解10g油脂所需酶量依次为4mg、1mg、6mg,则上述三个温度中,℃条件下该酶活力最小。

为了进一步确定该酶的最适温度,应围绕℃设计后续实验。

答案:

(1)苏丹III染液或者苏丹IV染液萃取法

(2)脂肪

(3)血细胞计数板稀释涂布平板

(4)45℃40℃、

40.[生物——选修3: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15分)

HIV属于逆转录病毒,是艾滋病的病原体。

回答下列问题:

(1)用基因工程方法制备HIV的某蛋白(目的蛋白)时,可先提取HIV中的,以其作为模板,在的作用下合成。

获取该目的蛋白的基因,构建重组表达载体,随后导入受体细胞。

(2)从受体细胞中分离纯化出目的蛋白,该蛋白作为抗原注入机体后,刺激机体产生的可与此蛋白结合的相应分泌蛋白是。

该分泌蛋白可用于检测受试者血清中的HIV,检测的原理是。

(3)已知某种菌导致的肺炎在健康人群中罕见,但是在艾滋病患者中却多发。

引起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HIV主要感染和破坏了患者的部分细胞,降低了患者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4)人的免疫系统有癌细胞的功能,艾滋病患者由于免疫功能缺陷,易发生恶性肿瘤。

答案:

(1)RNA逆转录酶DNA

(2)抗体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

(3)免疫(T细胞、B细胞)

(4)消灭

解析:

(1)提取HIV中的RNA,为了获得目的基因,以RNA作为模板,逆转录酶的作用下合成DNA获取该目的基因。

(2)抗原注入机体后,会产生抗体,抗体会和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

HIV和抗体能特异性结合,因此可以用于检测受试者血清中的HIV。

(3)HIV主要感染和破坏了患者的部分免疫细胞(主要是T细胞、B细胞),降低了患者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4)人体免疫细胞可清除癌细胞。

而艾滋病患者免疫功能缺陷,已发生恶性肿瘤。

2015年全国新课标1理综生物部分试题点评

武汉新东方优能中学部刘明俊

一、 整体分析:

今年理综生物题总体难度较往年有所下降,易上手,容易得高分。

试卷考点分布合理,紧扣高中生物重点知识点,全卷突出考查对知识点的转化和应用能力,试题较灵活,但难度不大。

从试题上来看命题主要回归教材,深化考查课本知识,解答题中多问需用课本语言作答。

试卷选择题考查范围较广,对基本概念和过程的掌握情况要求较高,整体难度不大,但容易失分。

试卷4道大题,同往年一样分别考查:

光合和呼吸作用;内环境稳态及其调节;生态系统及其相关;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应用。

试题难度较低,回归教材,注重考查基础知识,易于得分。

选做题:

两道选做题,难度均不大,属于送分题,但需注意生物名词和概念的使用。

二、 试题分析:

第一题:

考查生物体的组成结构及生物分子的组成元素;控制细菌形状的基因主要位于拟核和质粒DNA中.参考答案:

D

第二题:

考查植物生长素;幼嫩细胞对生长素更敏感,参考答案:

C

第三题:

考查内环境稳态.

第四题:

考查初生演替,参考答案:

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创造适宜环境.

第五题:

考查生物性状的表达,参考答案:

C.蛋白质空间结构的改变可以使其功能改变.

第六题:

考查遗传方式,参考答案:

B.红绿色盲女性患者的父亲是该病患者.

第二十九题:

考查光合作用,参考答案:

1)高于;C组光照时间为D组的一半,但两组光合作用产物含量相近;光照;基质(考查暗反应场所)2)光照和黑暗的交替频率;[H]、氧气

第三十题:

考查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参考答案:

1)靶器官;灭活(解析:

体液调节中激素在起作用后会被灭活);传递信息;2)神经;神经递质;受体;3)略.

第三十一题:

考查生态系统中群落、种群等,参考答案:

1)增长型,稳定型,下降型(解析:

课本基础知识点);1:

1:

1:

(解析:

分段统计计算比例即可);稳定.

2)活动能力(解析:

标志重捕法的适用范围、特点)

3)逐级递减,单向流动(解析:

能量流动的特点)

第三十二题:

考查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应用,参考答案:

1)1;1:

2:

1;1/2(解析:

基因型比例和基因频率的常规计算);2)AA基因型致死或纯合显性致死(解析:

易知实验结果中不存在AA基因型,故考虑AA基因型致死);1:

1(解析:

本题需注意第一代为随机交配包含有自交和杂交,故我们选择利用基因频率来计算基因型频率:

A的频率为1/3,a的频率为2/3,可得第二代基因型比例为AA(致死):

Aa:

aa=1:

4:

4:

,故Aa、aa基因型个体数量的比例应为1:

1)

 

第三十九题:

1)考查物质的鉴定和分离,2)考查微生物分离培养方法及细胞计数方法;3)考查酶的活性,参考答案:

45,40(解析:

酶的用量越多说明该温度下,酶的活性越低)

第四十题:

1)考查目的基因的制备;2)考查抗原-抗体杂交;3)考查HIV病毒的作用,参考答案:

淋巴T细胞;4)考查免疫系统的功能,参考答案:

识别、清除

 

三、 备考建议:

理综生物学科的备考应注重“回归教材”,建议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首先应扎实基础,查漏补缺,明确课本中的概念和过程;其次重点内容、重点题型需要专题系统讲解突破,熟练掌握各热点题型的解题策略与方法,锻炼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平时练习中应注重运用课本上的知识点、语言回答问题,注重语言描述的准确性。

最后,老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准备一本错题本,把平时练习中的错题收集起来,通过错题归纳总结,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做练习时立足通法,尽量不使用猜想、排除等特殊方法,而要求使用直接法,以达到巩固基础知识的目的。

需要引起16届考生注意的是:

今年生物试卷整体较简单,但并不意味之后的生物试卷难度会就此下降,考生在复习过程应依然以较高标准要求自己,切不可轻敌大意;另外由于试卷试题相对简单,故评分标准会适当提高,需要我们在备考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注意尽可能使用课本中出现的语言作答,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一、生物简答题分布情况

  理综新课标一卷生物的简答题分布在什么地方?

第29题考了关于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实验题,这道题大家不要看它的分值不大,只占了9分,但这里确实出现了亮点。

30题,11分,考察关于神经体液调解类的题。

31题是考生态部分食物链的关系分析。

简答题中的第二个亮点出现在32题关于基因频率分析和计算的题,里面有比例的计算很有亮点。

39和40传承以往关于选修部分的考核。

  二、简答题逐题解析

  课标一卷到底有没有亮点?

有的,我们这次亮点主要集中在简答题部分,下面李泓渟老师就带大家看一看比较具有亮点的这两道题。

  29题:

探究不同光照处理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科学家以生长状态相同的某种植物为材料设计了A、B、C、D四组实验。

各组实验的温度、光照强度和CO2浓度等条件相同。

也就是说无关变量均保持一致且适宜。

这道题探究的是什么?

拿到一道实验题先找出命题。

我们来理命题,“探究不同光照处理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题目给的是光照强度相同,它的侧重点在于光照如何处理,也就是说这道题的自变量是光照处理的方法,而应变量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强度。

光合作用的强度用什么去衡量?

处理的方法如下:

  A组是先光照后黑暗,时间各为67.5s。

总时长都是135s,也就是说在一个固定的时间中,A组是前一半照光,后一半黑暗。

B组先照光后黑暗,交替处理,每一次时间是7.5s。

C组:

先光照后黑暗,光照和黑暗交替处理,每次光照和黑暗时间各为3.75ms(毫秒)。

刚才的7.5s是一段光、一段暗,而C组把它变成了一瞬光一瞬暗,如果从总的光照时间来看的话,B和C组都是光照一半的时间。

但是ABC三个组接受的光照的总时长其实是一样的,都是135s中的一半,二分之一。

但是A组是一整半、一整半,B组则是一长段、一长段、一长段间叉处理,而C组则是一短段、一短段间叉处理。

我们再来看一下作为对照的D组,是持续光照135s,也就是说D组跟前三组比起来135S中都有光照。

  最有意思的是这道题的应变量,A组的应变量最后光合作用的产量相对只占50%,而B组达到70%,C组接近于满产量94%,D组作为对照它的产量设为100%。

我们马上可以看出来,自变量是光照处理的方式不同,也就是光暗之间的间叉频率不同,最终的结果是光合作用的产量的不同。

这里头跟对照组相比,ABC三个组中显然C组获胜了,也就是说当我们以瞬间的光暗交替条件下处理这个植物,它的光合作用的产量已经跟全光照非常接近了。

相信对光合作用的实质有非常好了解的同学,一定会记得光反应的同时以及光反应之后的很短一段时间都存在暗反应。

如果我们长时间的照光或者之后长时间的黑暗,是不能全部进行暗反应的,但如果我们给予瞬间的光照,再给予瞬间的黑暗,那么在这瞬间的黑暗过程中还是可以维持暗反应进行的。

  由此可见,A组我们可以理解为有光合作用的时间为前67.5s,而后一半几乎没有暗反应。

当然,之前很短一段时间可能有,但几乎就没有了。

B组的间隔时间是7.5s,在这7.5s暗处理的时候,光反应产生的产物可以维持一短段时间的暗反应,但是不能一直维持,因为它最终的产量只有70%而已。

C组告诉我们当我们瞬间的将光暗进行交替处理的时候,在这极短的以毫秒计的时间段可以持续进行暗反应,也就是说C组光照虽然只照了一半的时间,但是暗反应几乎进行了全程,所以它整个光合产量和对照组相等,因为90%多了。

  这道题的亮点就在于怎么分析这个变量。

从以往前三年到今年2015年的全国课标一卷,可以明确给大家一个明示,就是全国一卷在朝向考察、实验、设计、分析思路道路上越走越上道了。

29题考察的是实验对照原则,考察大家怎么寻找不同组中的变量,找到自变量和应变量,并且理清楚其中的逻辑关系。

  当你把这个内在逻辑理清楚之后,接下来会考暗反应“可表明合作用中有些反应不需要光的,这些反应在哪里?

”当然是暗反应的部位了,当然是叶绿体的机制。

  所以拿到实验题的时候,第一步是先理逻辑,确立命题,找出自变量和应变量,我们有了自变量和应变量,理清楚这道题中自变量到应变量中的逻辑关系,比如说光暗的交替频率是如何影响光合作用,具体对光反应暗反应的影响,最终为何影响到光合作用的产量。

ABC三组处理相比较的话,什么的增加使光下产生的什么能够及时利用与及时再生,显然这里就是在考量光反应它的产物,从而提高了光合作用中CO2的同化量,实际上这是考你光反应的产物。

  30题:

肾上腺素和迷走神经,听起来蛮吓人,实际上考察的就是神经体液调解的问题。

这考得非常的直白,当然是靶器官。

它对心脏起作用之后被怎么样?

被灭活。

血压恢复肾上腺素的作用是什么?

激素它的作用当然是传递信息,激素本身既不能共能,它也不是催化剂,因为它不是酶。

所以这个题相对来说考得比较基础。

  剪断实验兔的迷走神经后刺激其靠近心脏的一端,迷走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神经末梢释放的物质当然是什么?

递质。

这个过程中心脏活动的调解属于什么调解?

当然是一个纯粹的单纯的神经调解,而乙酰胆碱属于神经递质,它需要和什么结合?

这就属于考察非常基础的概念性问题,我们就不多赘述了。

  第三小题上说肾上腺素和乙酰胆碱作用于体液调解的过程,就是一个是激素,一个是神经递质,它们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答出一个特点即可,比如说它们最重要的特点就是都要与退行性的受体发生结合,或者你也可以答它们起效之后都被灭活,都可以,我个人认为最靠谱的是作为信号分子它们最主要的特点,就是都要与退行性受体发生结合。

大家一定记得我们在课堂上将这种能够结合的退行性受体称之为“沙发”。

  31题,这是一个自然湖泊,考察湖泊中食物链的问题,这道题考察的是关于食物链、食物网之间的物质能量传递的问题。

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这是很直白的考察基础的知识,我们都知道种群分为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在三岁以上没到四岁的阶段达到性成熟,九岁时候就进入老年了,根据数据中可知年龄个体数的比例,这个很简单。

之前的和之中的和之后的,我们加起来会发现数据出题老师给大家设计的是一分都不乱的400:

400:

400,也就是说1:

1:

1,由此可见它的变化趋势当然是稳定型。

第二题说考察它的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因为这是湖泊中的鱼,会游来游去,所以我们考察它的方法当然应该用的是标志重捕法,标志重捕法经常用来考察活动能力比较强的、活动范围比较广的。

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所具有的两个特点这个我们都知道是但住单逐。

这道题基本上这10分,相信只要是对基础比较有一定掌握的同学,我个人认为其实你应该一分都不丢,可以说是给大家作为支撑分数的题。

  32题,是这套卷子第二个亮点。

在大家会发现老师提到的两个所谓有亮点的题它的分值占比并不是特别大,基本都是9分,也就是说这个试卷有区分度,并不会让大部分同学都难到做不出来,实际上真正有区分度的分就是那么很少比例的分值,只要你对基础比较认真学习了的同学不可能考得很差。

  32题考的是基因频率。

a基因频率为什么?

只有大和a的话基因频率当然是1:

1。

理论上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第一代中AA、Aa和aa的数量比应该是什么样的比例?

1:

2:

1。

如果是这样的话,A基因频率当然是50%。

若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的实验结果是第一代中只有Aa和aa两种基因型,那么1:

2:

1中那一份到哪去了呢?

明显我们顺着就能想到是显性纯合致死了。

最合理的解释是显性纯合致死。

  根据这个解释,第一代再次随机交配,这道题的亮点出现了,如果我们大大A比大小A比小小A,它的理论比是1:

2:

1,可是这一份的大大A由于显性纯合致死,如果一部分比例个体致死了我们要比例重新划分,此时大A小A不再占2/4而是2/3,小小A则变成了1/3。

题目中又出现了一个语言,随机交配的题怎么做?

也就是基因频率的方法。

不管是磁性个体还是雄性个体,它们中含大小A和小小A的比例各占2/3以及1/3,由此可以得出雌雄配子中大A的配子出现的频率为多少呢?

可以看出来,2/3中的1/2,也就是1/3。

而小A的配子出现的频率是多少?

也就是2/3。

  当我们知道大A型配子和小A型配子比例,所谓这个配子比例也就是基因频率。

由于这道题说的是随机交配,出现大小A和小小A数量比,这道题在几年前我们曾经有一个省区是考过类似问题的,现在在随机交配的时候可以出现大A遇大A的个体,如果是的话它的概率是九分之一,但它会死。

如果是出现大A遇小A它是三分之一乘三分之二并且还要乘以二。

那么我可以是大A精小A卵,也可以是大A卵小A精,这样从排列组合来看它有两种可能,所以是三分之一乘三分之二再乘二,也就是九分之四。

小小A出现的概率九分之四,但是大大A会致死,于是比例重新划分,两个都是九分之四,意味着子代中大小A和小小A的比例应该是1:

1。

这一题实际上并不是一道完全新颖的题,曾经在几年前省区自主命题高考中考[微博]过,关于基因频率中重新划分比例的问题,它们的比例是1:

1。

  40题:

考察的是蛋白质作为抗原,跟免疫有关系的这样一个问题,总体来讲这次课标一套的考题难度是比较适中的,出现亮点的两道题在29和32题两个9分的题。

29题是告诉了大家我们的课标题以后的考向会慢慢偏重于关于实验的分析、实验设计能力的考察,并且32里头关于出现了基因频率计算的问题。

  提醒2016考生在复习的时候要注意这几点:

首先,在一轮复习的时候做全国这十几套中中等类型的题型,过难过偏的不要占据过大精力。

另外,对于选修教材我们一定要侧重认真的细读课本,因为我们的课标一教材里面对于选修题目的考察基本偏重于基础,记忆性内容比较多。

里面有很多名词、步骤、原理是需要同学们牢牢将它记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