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一轮江苏历史 选修4 第2讲 近现代的革命领袖.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898219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69.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一轮江苏历史 选修4 第2讲 近现代的革命领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考一轮江苏历史 选修4 第2讲 近现代的革命领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考一轮江苏历史 选修4 第2讲 近现代的革命领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考一轮江苏历史 选修4 第2讲 近现代的革命领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考一轮江苏历史 选修4 第2讲 近现代的革命领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高考一轮江苏历史 选修4 第2讲 近现代的革命领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高考一轮江苏历史 选修4 第2讲 近现代的革命领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高考一轮江苏历史 选修4 第2讲 近现代的革命领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高考一轮江苏历史 选修4 第2讲 近现代的革命领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高考一轮江苏历史 选修4 第2讲 近现代的革命领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高考一轮江苏历史 选修4 第2讲 近现代的革命领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高考一轮江苏历史 选修4 第2讲 近现代的革命领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高考一轮江苏历史 选修4 第2讲 近现代的革命领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高考一轮江苏历史 选修4 第2讲 近现代的革命领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高考一轮江苏历史 选修4 第2讲 近现代的革命领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高考一轮江苏历史 选修4 第2讲 近现代的革命领袖.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高考一轮江苏历史 选修4 第2讲 近现代的革命领袖.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一轮江苏历史 选修4 第2讲 近现代的革命领袖.docx

《高考一轮江苏历史 选修4 第2讲 近现代的革命领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一轮江苏历史 选修4 第2讲 近现代的革命领袖.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一轮江苏历史 选修4 第2讲 近现代的革命领袖.docx

高考一轮江苏历史选修4第2讲近现代的革命领袖

第2讲 近现代的革命领袖

[考纲要求]

(1)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

华盛顿;拿破仑。

(2)“亚洲觉醒”的先驱:

孙中山;甘地。

(3)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列宁、毛泽东、邓小平。

一、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

(一)美国国父华盛顿

1.领导美国独立战争

(1)1773年,波士顿倾茶事件(导火线),华盛顿参加反英斗争。

不久,参加第一届大陆会议。

(2)1775年,来克星顿打响第一枪。

华盛顿在第二届大陆会议上被推为大陆军总司令。

整顿大陆军,训练正规军。

(3)1776年,围攻波士顿,取得首次胜利。

7月4日,通过《独立宣言》,宣告美利坚合众国成立。

(4)1777年,取得萨拉托加大捷,成为独立战争的转折点。

(5)1781年,指挥约克镇战役,英军投降,1783年,英国承认美利坚合众国独立。

2.制定美国宪法

拒绝接受王位,主持制定《联邦宪法》,实行三权分立,美国确立联邦制、共和制、总统制。

3.担任美国总统

(1)第一届任期内

①政治上:

以周全的考虑网罗人才,组成内阁;创立总统否决权制度。

②财政上:

建立国家银行,巩固国家信用,稳定货币,活跃国民经济。

③外交上:

改善同英国关系,与周边印第安人签订友好条约,保证国家和平。

(2)第二届任期内

①对外:

在英法战争中“严守中立”,使美国避免介入欧洲战事中。

②对内:

推进西进运动。

4.评价华盛顿

(1)具有高尚品格:

将国家、民族利益置于个人幸福之上,不恋官位,不慕权势,坚持民主,警惕专制。

(2)功绩:

领导北美独立战争——为美国建立资本主义国家做出杰出贡献;拒绝王位,主持制宪,建立联邦制政体,不当终身总统,维护国家民主政治。

(3)局限:

宪法歧视黑人、妇女等。

(4)总评:

为美国的建立和国家的民主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无愧于美国国父的称号;是美国建国时期也是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杰出的资产阶级军事家、政治家。

(二)一代雄狮拿破仑

1.对外战争

(1)表现:

与英国争夺世界市场和殖民霸权;与俄国争夺欧洲大陆霸权。

(2)评价

①前期具有革命性,捍卫法国大革命成果,扫荡封建势力,传播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和精神。

②后期具有侵略、争霸性质,奴役侵略他国,引起反抗,导致帝国解体。

2.改造法国

(1)担任第一执政——终身执政官——皇帝;重用人才,奖励有功之人;精简编制,将政府改成高效的军事体制。

(2)整顿国家财政,建立法兰西银行,扶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颁布“大陆封锁令”。

(3)推行征兵制,广泛动员和征集农民当兵;编纂民法典。

3.帝国垮台

(1)法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国力不足。

(2)长期战争使法国经济困难,人民灾难深重,厌倦战争。

(3)对外战争的失败,被侵略地区人民的反抗斗争不断,欧洲民族意识的觉醒。

(4)根本原因:

欧洲封建势力远大于资本主义势力。

4.评价拿破仑

(1)拿破仑多次平定王党叛乱和打败反法联盟的入侵,捍卫和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扫荡了欧洲封建势力,将大革命的思想散播到欧洲各地。

(2)他编纂的《拿破仑法典》,则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以来的第一部民法典,对欧美各国民法典的制定产生了重要影响。

(3)作为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拿破仑对法国及欧洲的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洪流,成为世界历史上的传奇式人物和一个时代的象征。

(4)局限:

君主制违背了民主共和的历史趋势。

过度迷信武力,发动侵略战争。

奴役欧洲人民,激起全欧洲人民的反对。

二、“亚洲觉醒”的先驱

(一)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

1.弃医从政

香港西医书院毕业后,在澳门、广州等地行医;甲午中日战争前上书李鸿章,提出富强中国的改革方案,没有得到答复后思想由“改良”转向“革命”。

2.创立政党

(1)1894年,孙中山创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

(2)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了第一个全国性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

(3)三民主义:

孙中山把同盟会十六字纲领归结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三民主义是比较完备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3.建立共和国

(1)武昌起义: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清政府土崩瓦解。

(2)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孙中山当选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成文法。

4.捍卫共和

先后发动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第一次护法运动、第二次护法运动,维护民主共和政体。

5.国共合作

(1)新三民主义:

孙中山接受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政治主张,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奠定了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2)国共合作:

1924年,召开国民党“一大”,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标志着大革命兴起。

6.评价

(1)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并且毕生致力于中国民主革命事业。

(2)他高举三民主义大旗,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有力地促进了民族的觉醒和民主精神的高涨,开启了中国进步的闸门,求新求变的历史潮流推动着中国社会向前发展。

(3)他开创了新三民主义时代,继续推进中国革命,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振兴,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二)圣雄甘地

1.非暴力思想内容

(1)认为任何政治斗争都要以“仁爱”精神为主旨。

(2)强调爱与真理的统一,即:

在坚持真理的同时,宁愿牺牲自己也不向敌人施加暴力。

2.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①原因:

英国的高压统治;阿姆利则惨案。

②目的:

运用和平与合法手段,争取印度的自治。

③主要内容:

官员拒绝在英国殖民机构任职;抵制英货,提倡手纺车运动。

④结果:

由于群众运动突破非暴力范围,国大党停止了非暴力运动。

(2)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①背景:

1929年经济危机,英国加强了对印度的掠夺。

国大党通过实现印度完全独立的决议。

②高潮: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在1930年“食盐进军”中达到高潮。

甘地自制食盐,沿海各地响应。

③结果:

最终殖民当局改变策略,撤销取缔国大党的禁令,允许沿海人民煮盐,甘地停止不合作运动。

(3)“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新发展:

二战期间甘地提出“英国退出印度”的主张,再次发出不合作的号召,这是甘地第一次真正提出独立的要求。

甘地晚年为消除种姓制度、消除宗教纷争而斗争,1948年被印度教极端分子杀害。

三、无产阶级革命家

(一)马克思的伟大理论贡献

1.形成科学世界观

(1)1844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合写《神圣家族》,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

(2)1845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合写《德意志意识形态》,使之成为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普遍规律的科学,第一次系统地阐明了唯物主义历史观。

2.《共产党宣言》发表

(1)1847年,马克思、恩格斯参加德国工人秘密组织“正义者同盟”,提议将同盟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

(2)1847年底,马克思、恩格斯受委托为“共产主义者同盟”拟定纲领,并于1848年2月发表《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3.发表《资本论》

(1)1861年,马克思开始写《资本论》。

(2)《资本论》论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揭示出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的秘密,从而把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学说置于牢固的科学基础之上。

(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列宁

1.创建国家

(1)建立政党:

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二大召开,布尔什维克党建立,列宁主义诞生。

(2)十月革命

①《四月提纲》——提出革命必须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过渡,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②指导武装起义:

《国家与革命》系统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③实践指导:

敦促布尔什维克党中央委员会组织发动武装起义。

回国领导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3)巩固新生政权

(4)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①“直接过渡”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失败。

②实行新经济政策,探索出一条符合俄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5)其他理论新探索:

对工业化、民族关系、政权建设和政党建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2.影响

(1)列宁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证明了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一国首先取得胜利。

(2)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对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进行了积极探索。

(3)十月革命鼓舞了世界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革命斗争。

(三)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

1.投身革命

长沙求学,初步接触社会;1920年转为共产主义者;1921年参加中共一大,从此走上革命道路。

2.开创新路

(1)领导工农运动:

一大后回到湖南从事建党工作和开展工人运动。

举办农民运动讲习所。

(2)革命实践

①在八七会议上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

②秋收起义后开辟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新道路。

(3)理论实践:

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从理论上对中国革命的新道路作了阐述,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

(4)初步形成:

《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等文章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3.走向胜利

(1)由于王明“左”倾错误打击,被排挤出中共领导队伍,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战略转移。

(2)1935年在遵义会议上重新进入中共领导队伍,领导红军胜利到达陕北,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4.建立新中国

(1)抗日战争:

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取得抗战胜利。

(2)形成完备的新民主主义理论:

《〈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

(3)领导解放战争,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1949年10月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5.领导社会主义建设

(1)经济上:

1956年春发表《论十大关系》,标志着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开始形成一个初步的比较系统的思路。

(2)政治上:

1957年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

6.主要贡献

(1)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革命实践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

(2)领导中共和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新中国的主要缔造者。

(3)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领导党和人民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就。

[易错警示]      

毛泽东虽然在晚年犯了严重的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不可争论的功绩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仍然受到中国人民的尊敬。

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仍然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四)邓小平的历史功绩

1.革命生涯

(1)20世纪初,在法国参加革命,出生入死、战功卓著。

(2)三次复出:

1935年遵义会议后第一次复出;1975年代替周恩来总理第二次复出;1977年第三次复出。

(3)成为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文革”中进行全面整顿,努力纠正“左”倾错误。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1)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冲破了长期以来形成的僵化局面,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2)平反冤假错案:

一大批被打倒的老干部恢复了职务,一批知识分子被摘掉“右派分子”的帽子。

(3)《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科学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维护了毛泽东思想。

(4)恢复高考制度:

从1977年起恢复统一考试制度,为中国现代化建设选拔和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3.南方谈话,影响深远

(1)内容

①对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作了新的概括:

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②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

③提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的论断,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奠定了基础。

(2)影响:

南方谈话提出加快改革开放步伐的主张,被视为改革开放的第二次宣言,影响极为深远。

4.“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1)为解决台湾、香港和澳门问题,邓小平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构想。

(2)20世纪90年代后期成功收回香港和澳门,洗雪了中华民族百年耻辱。

 (2014·江苏高考)1923年孙中山这样概述其创立“三民主义”的思想路径:

“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汲取)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族主义 观中国历史之所示,则知中国之民族,有独立之性质与能力,其与他民族相遇,或和平而相安……余之民族主义,特就先民所遗留者,发挥而光大之;且改良其缺点,对于满洲,不以复仇为事,而务与之平等共处于中国之内,此为以民族主义对国内之诸民族也。

对于世界诸民族,务保持吾民族之独立地位……以期与诸民族并驱于世界,以驯政于大同,此为以民族主义对世界之诸民族也。

材料二 民权主义……余游欧美,深究其政治、法律之得失,知选举之弊,决不可无以救之。

而中国相传考试之制、纠察之制,实有其精义,足以济欧美法律、政治之穷。

故主张以考试、纠察二权,与立法、司法、行政之权并立,合为五权宪法;更采直接民权之制,以现主权在民之实,如是余之民权主义,遂圆满而无憾。

——以上材料见孙中山《中国革命史》

(1)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分别因袭、规抚和创获了哪些思想主张?

请将答案填写在下列表格中相应的位置。

因袭

规抚(汲取)

创获

民族主义

①__▲__

②__▲__

民权主义

③__▲__

④__▲__

⑤__▲__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从孙中山的成长和活动轨迹,说明上述思想路径形成的原因。

[解析] 第

(1)问依据材料关键信息“中国之民族,有独立之性质”“或和平而相安”“平等共处于中国之内”“保持吾民族之独立地位”“合为五权宪法”“更采直接民权之制”等分析。

(2)问根据孙中山受教育的经历和材料“余游欧美,深究其政治、法律之得失”分析。

[答案] 

(1)主张:

①民族独立;和平共处。

②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对民族压迫;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③考试、监察(纠察)二权。

④三权分立原则。

⑤五权宪法;实行直接民权制度。

(2)原因:

幼读私塾,接受传统教育;游历欧美日等,受西方思想影响。

一、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比较

华盛顿

拿破仑

背景

北美独立战争和建国

法国大革命

贡献

领导独立战争,推动建立立宪,捍卫民主政治

稳定秩序,颁布法典,反对外来干涉

局限

对种植园奴隶主妥协,保留黑人奴隶制

恢复君主制,实行独裁统治,后期对外侵略

影响

确立一些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道路

二、中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优秀品质

1.胸怀宽广、志向高远,以国家民族甚至全人类的解放和进步事业为己任。

2.勤奋好学、积极探索,以丰富的知识和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

3.勇于实践、实事求是,结合实践不断检验、完善和更新已有的思想理论体系,不盲从迷信权威和经验。

1.(2013·江苏高考·节选)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拿破仑认为,法国发生革命不是因为法国渴望自由,而是因为要求平等。

他所了解的平等是法律上所保证的同样的公民权利,而不是公民生活的同样的社会经济条件。

因此他就决定用自己的法典确保公民权利的平等。

……他消灭了政治自由,把他所了解的“平等”巩固下来,编成了法典。

——[苏联]塔尔列《拿破仑传》

请回答:

根据材料,归纳拿破仑对政治“平等”的理解。

材料认为“平等”被拿破仑法典巩固下来,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拿破仑法典“巩固”平等带来的深远政治影响。

【解析】 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拿破仑认为,法国发生革命……是因为要求平等”“平等是法律上所保证的同样的公民权利”等信息提炼概括;第二小问,从对资产阶级革命及资本主义社会立法的影响方面分析。

【答案】 理解:

平等是法律上的同样的公民权;平等是革命的目标(或用法典确保公民平等权)。

影响:

法典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成果;法典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

2.(2011·江苏高考)早在19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就对未来社会提出构想。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则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

……只有按照一个统一的大的计划协调地配置自己的生产力的社会,才能使工业在全国分布得最适合于它自身的发展和其他生产要素的保持和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材料二 经济发展是当时的时代要求。

没有人会说当时的毛泽东是一个乌托邦的幻想主义者。

因为当时毛泽东……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根本前提的这一基本观点。

——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后毛泽东的中国》

材料三 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权力过分集中,应该有计划地大胆下放。

……我们实现四个现代化,离开了国际的合作是不可能的。

……不要以为,一说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一说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不是那么回事,两者都是手段。

——《邓小平文选》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构建的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的构想付诸实践?

(3)依据材料三,概括邓小平是如何发展与完善社会主义道路的?

(4)综合上述材料,请就经典理论与科学实践之间的关系谈谈你的认识。

【解析】 第

(1)问,结合材料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回答。

(2)问,要注意时间限制“20世纪50年代”,联系这一时期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归纳。

第(3)问,回答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贡献,结合材料内容进行概括。

第(4)问,回答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理论来源于实践,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完善与发展。

【答案】 

(1)基本特征:

生产资料公有制;计划经济;工业的发展。

(2)实践:

进行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展大规模工业化建设。

(3)实行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认识:

经典理论指导实践;科学实践完善与发展理论。

3.(2016·南通、扬州、泰州三市二模)华盛顿的事迹在历史上被广泛传播,其形象也被人们多维解读。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华盛顿,异人也,起事勇于胜、广,割据雄于曹、刘,既已提三尺剑,开疆万里,乃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其治国……不尚武功,亦迥于诸国异。

余尝见其画像,气貌雄毅绝伦。

呜呼,可不谓人杰矣哉!

——徐继畬《瀛寰志略》

材料二 美国第二任总统亚当斯在华盛顿解甲归田后评论说,人们与其崇拜华盛顿的性格,更应赞美教养他的国家。

《真实的乔治·华盛顿》的作者保罗·福特努力恢复华盛顿作为普通人的形象。

他笔下的华盛顿,如常人一样,是一个受人类弱点制约的人,一个受人类情欲支配的人。

——熊月之《华盛顿形象的中国解读

及其对辛亥革命的影响》

材料三 彼其真以……美之独立乃华盛顿一人之功乎?

彼国民自为其身家,其始也,不知几千百华盛顿……忘生死、掷头颅,以争一日之命……无十三州之自治,则华盛顿又何如矣!

——《国民报》1901年第4期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提及的华盛顿的事迹。

材料一中徐继畬评价历史人物的主要标准是什么?

(2)材料一、二对华盛顿形象的解读取向有何明显差异?

材料三反映出评价历史人物的正确观点有哪些?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华盛顿的形象被多维解读的客观因素。

【解析】 第

(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提三尺剑,开疆万里”得出领导独立战争;根据材料一“乃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得出确立总统共和制,结合所学分析得出改善英美关系,保证国家和平。

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华盛顿,异人也”“其画像,气貌雄毅绝伦”得出个人素质;根据材料一“其治国”得出对国家与历史的贡献。

(2)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可不谓人杰矣哉”得出圣人化;根据材料二“恢复华盛顿作为普通人的形象”得出凡人化。

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无十三州之自治,则华盛顿又何如矣”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时势造英雄;根据材料二“其始也,不知几千百华盛顿”得出英雄出自于民众。

第(3)问根据材料一中“徐继畬《瀛寰志略》”,材料三“《国民报》1901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历史时代的变迁。

【答案】 

(1)事迹:

领导独立战争;确立总统共和制;改善英美关系,保证国家和平。

标准:

个人素质;对国家与历史的贡献。

(2)差异:

材料一,圣人化,材料二,凡人化。

观点:

时势造英雄;英雄出自于民众。

(3)因素:

历史时代的变迁。

4.(2017·南京摸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之革命发韧于甲午以后,盛于庚子,而成于辛亥,卒颠覆君政。

夫革命非能突然发生也。

自满洲入据中国以来,民族间不平之气,抑郁已久。

海禁既开,列强之帝国主义如怒潮骤至,武力的掠夺与经济的压迫,使中国丧失独立,陷于半殖民地之地位。

满洲政府既无力以御外侮,而钤制家奴之政策,且行之益厉,适足以侧媚列强。

吾党之士,追随本党总理孙先生之后,知非颠覆满清,无由改造中国。

乃奋然而起,为国民前驱;激进不已,以至于辛亥,然后颠覆满洲之举,始告厥成。

材料二 然而当时之实际,乃适不如所期,革命虽号成功,而革命政府所能实际表现者,仅仅为民族解放主义。

曾几何时,已为情势所迫,不得已而与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谋妥协。

此种妥协,实间接与帝国主义相调和,遂为革命第一次失败之根源。

夫当时代表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者,实为袁世凯。

其所挟持之势力,初非甚强,而革命党人乃不能胜之者,则为当时欲竭力避免国内战争之延长。

且尚未能获一有组织、有纪律、能了解本身之职任与目的之政党故也。

使当时而有此政党,则必能抵制袁世凯之阴谋,以取得胜利,而必不致为其所乘。

夫袁世凯者,北洋军阀之首领,时与列强相勾结,一切反革命的专制阶级,如武人官僚辈,皆依附之以求生存。

而革命党人乃以政权让渡于彼,其致失败,又何待言?

——以上材料均摘自孙中山《中国国民党一大宣言》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孙中山为什么认为“革命非能突然发生”?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始告厥成”的主要依据。

(2)根据材料二,孙中山从“革命第一次失败”中得到哪些教训?

为此,在国民党“一大”期间孙中山进行了怎样的探索?

(3)综合上述材料,表现出孙中山怎样的精神?

【解析】 第

(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民族间不平之气,抑郁已久”得出满汉民族矛盾加剧;根据材料一“满洲政府既无力以御外侮”“适足以侧媚列强”得出列强侵略,清政府无力御侮,中国沦为半殖民地;根据材料一“知非颠覆满清,无由改造中国。

乃奋然而起”得出体现出革命党人的革命精神。

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民主方面推翻了君主专制,创立民国;法制方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不得已而与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谋妥协”“尚未能获一有组织、有纪律、能了解本身之职任与目的之政党故也”概括即可。

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针对前者,重新阐释三民主义,实行联俄联共政策;针对后者,改组国民党。

第(3)问综上所述,孙中山在思想上,不断与时俱进;在实践上,为维护共和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答案】 

(1)原因:

满汉民族矛盾;列强侵略,清政府无力御侮,中国沦为半殖民地;革命党人的革命精神。

依据:

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创立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教训:

与反动阶级和帝国主义的妥协;革命党自身组织涣散。

探索:

改组国民党;国共合作(或联俄联共);重新阐释三民主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