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专题 概括文章故事情节.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899455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54 大小:68.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记叙文阅读专题 概括文章故事情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记叙文阅读专题 概括文章故事情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记叙文阅读专题 概括文章故事情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记叙文阅读专题 概括文章故事情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记叙文阅读专题 概括文章故事情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记叙文阅读专题 概括文章故事情节.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4页
记叙文阅读专题 概括文章故事情节.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4页
记叙文阅读专题 概括文章故事情节.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4页
记叙文阅读专题 概括文章故事情节.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4页
记叙文阅读专题 概括文章故事情节.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4页
记叙文阅读专题 概括文章故事情节.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4页
记叙文阅读专题 概括文章故事情节.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4页
记叙文阅读专题 概括文章故事情节.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4页
记叙文阅读专题 概括文章故事情节.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4页
记叙文阅读专题 概括文章故事情节.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4页
记叙文阅读专题 概括文章故事情节.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4页
记叙文阅读专题 概括文章故事情节.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4页
记叙文阅读专题 概括文章故事情节.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4页
记叙文阅读专题 概括文章故事情节.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4页
记叙文阅读专题 概括文章故事情节.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4页
亲,该文档总共5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记叙文阅读专题 概括文章故事情节.docx

《记叙文阅读专题 概括文章故事情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记叙文阅读专题 概括文章故事情节.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记叙文阅读专题 概括文章故事情节.docx

记叙文阅读专题概括文章故事情节

考点一概括文章故事情节(复述故事情节)(难易程度:

★)

【考点2011】

①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011年河南)《漓江情韵》

②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这件事引发了作者的哪些感悟?

(2011年大连)《回家去问妈妈》

【考点讲析】

“概括文章故事情节(复述故事情节)”的方法:

①理清故事情节和行文思路;②抓住表明情感变化的词句;③注意文章的情感线索。

注意:

情节=主要人物+事件(故事的意义)。

或者:

情节=主要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考点测试】

一、2011广东茂明市窗外(李均)

在语文阅读课上,班主任王老师给学生们讲岳飞小时候的故事,“在宋朝的时候呀,有一个叫岳飞的孩子,他的家境很贫寒,念不起书。

每当周围的小朋友背着书包去学堂上学时,小岳飞就跟在后面,等学生们都进了教室之后,他就一个人站在教室窗户的外面听老师讲课。

有一次,他在外面听课的时候不小心被老师发现了。

老师问明情况后,被他这股爱学习的劲头打动了,便破格免了他的学费,允许他进教室里面听课……”

孩子们都津津有味地听着,仿佛入迷了一般,故事讲完后好半天,教室内仍静悄悄的,鸦雀无声。

看学生们都被故事打动了,王老师顿了顿,微笑着问,“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你们都有什么感想,请举手发言。

学生甲说,“条件那么艰苦,岳飞还坚持不懈地学习,他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学生乙说,“岳飞交不起学费,本可以整天玩的,但他没有,反而努力学习,他确实是个爱学习的好孩子。

学生丙说,“岳飞后来当上了大元帅,这和他小时候的努力是分不开的,我们也要像他那样刻苦学习,长大后报效祖国。

其他的孩子也都争先恐后地举起小手踊跃发言,教室内的气氛十分活跃。

王老师不住地点头微笑,“恩,不错。

正这时,教室后排靠窗的地方出现了了一阵小小的骚动,一个学生向老师报告,“老师,你看,窗外。

王老师循着声音望去,发现在教室后门靠窗的外面,露着一个扎着羊角辫子的小脑袋。

王老师抿了一下嘴唇,似乎有些不悦,他用手示意大家安静,然后走了出去。

小女孩面色黝黑,年龄和教室内的孩子们都差不多,大约七八岁的样子,她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牛仔外套,但整体看上去还是比较干净的。

小女孩看到王老师出来了,有些害怕,水汪汪的大眼睛稍微和王老师的眼神对视了一下,便移开了,她低下头,手足无措地摆弄着衣角。

王老师声音有些严厉地说,“你怎么又来了,你这样老是站在教室外面,影响很不好的,别人还以为我是在体罚学生呢。

小女孩低着头,单薄的身子随着王老师音调的高低不住地哆嗦着,她一句话也不说,仍是来回搓着衣角。

王老师看孩子可怜兮兮的样子,有些不忍,便尽量使声调和缓下来,“你们这些农民工子女的处境我是很同情的,但我不是领导,我也无能为力呀,我上次不是跟你说了嘛,你回去让你的父母去找找关系,会有学校接收你的。

小女孩仍是低着头,半天才小声喃喃道,“校长对俺爹说,俺应该归那个学校,那个学校说俺应该来这里……”

“哦,是这样呀。

”王老师若有所悟地点了点头。

他抬腕看了看表,离下课还有十分钟,便有些着急,课还没上完呢。

于是,他对小女孩说,“你还是先回去吧,看,他们还都等着上课呢,你站在这里会影响我们上课的。

我知道,你是个懂事的孩子。

小女孩的身子动了动,终于抬起了头,她眨着乌黑的大眼睛不舍地朝教室望了一眼,然后,拉了拉肩头上破旧的书包,漫无目的地走开了。

王老师稳了稳情绪,面容平静地走进教室,请学生们沿着刚才的话题继续发言。

一个男孩子站起来说,“老师,刚才我突然想到了一个问题,有点想不通。

“什么问题,讲出来,大家一起探讨。

”王老师鼓励道。

男孩子看了看刚才小女孩站的地方,说,“为什么岳飞就可以被破格允许进教室学习,而刚才那个女生就不行呢?

岳飞如果生活在现在,他是不是就没有机会上学了?

”说着,他再次看了看窗外。

王老师听了,面色凝重,嘴角动了动,“这个……”

看老师没表态,学生乙说道,“这有什么想不通的,因为岳飞是个男的呗,而她却是个女的。

学生甲反驳道,“不对,不对,是因为她没有岳飞穷,老师不是说,岳飞连个书包都没有嘛,她起码就有一个。

另一个学生站起来,模棱两可地说,“是不是因为时代不一样了,毕竟那是在宋朝。

“胡扯!

”王老师发怒了。

他似乎想说些什么,但这时,下课铃声响了,“铃铃铃……”

王老师环视了一下教室,把已到嘴边的话咽了回去,他只说了两个字,“下课。

”然后,突然想到了些什么似的,便大步朝校长办公室走去。

(选自《2010年中国微型小说精选》,长江文艺出版社)

1.请简述小说的主要情节。

(考点一概括文章故事情节(复述故事情节))

2.小说主要运用什么描写方法刻画王老师?

你认为王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

3.小说以“窗外”为题目,有何含意?

4.小说以王老师“突然想到了些什么似的,便大步朝校长办公室走去”作结尾,这样写在表现主题和小说结构方面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分析。

二、2011黑龙江绥(suí)化市拔下钥匙

①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初冬午后。

淡云。

微风。

令人微醺的阳光。

②他驾驶着一辆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7路无人售票公交车,行驶在高架路上。

满满一车的乘客,有的在小声交谈,更多的是在打瞌睡,由车窗透进来的初冬暖阳,像一只只温柔的手抚摸着人们的脸。

他从后视镜里看到,一对小夫妻在逗着怀里的婴儿,那婴儿长得白白胖胖的,惹人喜爱。

③他微笑了。

他想到了自己并不富有却温暖的家。

过几天休息时要把老父亲推出来晒晒太阳了,别看老人神志不太清醒,可就是喜欢晒太阳,喜欢听人聊天。

父母亲都80多岁高龄了,自己还能孝敬几年呢?

④这辈子自己最亏欠的要算妻子了,别的不说,单说她一嫁进门就照顾患病卧床、神志不清的公公,如今已经20多年了,从没半句怨言。

5年前妻子患上了脑瘤,妻子觉得天都要塌了,但他告诉妻子说:

“不要怕,有我在,天就不会塌,我就是你的天!

”终于,他陪着妻子一起战胜了病魔。

⑤他又想到正在读大二的女儿,脸上的笑容,更深了。

女儿是他的骄傲,他因为家庭和时代的关系没读多少书,吃尽了读书少的苦头,幸好,女儿争气,考上了重点大学。

懂事的女儿很体贴爸爸的不易,知道家里条件不好,从来不在物质上与人攀比,成绩上却一直是佼佼者。

每次从学校回来,还用勤工俭学的钱为他买东西。

他驾驶座上的小枕头就是女儿送的,女儿说爸爸颈椎不好,垫个小枕头会舒服些,还带红外线按摩呢。

⑥想到这里,他忍不住动了动脖子,感到后脖子那里很温暖。

⑦现在,车将要下高架路了,下了高架再开一段路就到终点站了……

⑧忽然,他感觉眼前一阵模糊,头剧烈地眩晕起来,接着又剧烈地疼起来,他感到很恶心,胃里翻江倒海——不好,可能是突发脑溢血!

他立刻意识到了这一点,他的父亲就是因脑溢血40来岁就瘫痪了,他自己40来岁时也患上了高血压。

⑨他清楚突发脑溢血会很快失去意识。

下高架后的路是一条交通要道,车辆、行人密集,稍有疏忽,这么大的公交车极有可能失去控制,造成群死群伤的恶性交通事故!

⑩他感觉自己的腿、手和身体都已经不听使唤了,意识也渐渐模糊,他似乎听到遥远的地方传束隐隐约约的歌声……不能,绝不能,我一定要挺住!

他咬紧牙关对抗着,对抗着……终于,他已经模糊的视野里出现了终点站那熟悉的蓝色候车亭……坚持不到终点站了,提前停车……

(11)他打右转向灯,靠边,平稳停车,开门,熄火,拔下钥匙。

(12)渺茫的歌声有强大的力量,吸裹着他在黑暗的深渊坠落、坠落……

(13)那深渊太深,36小时的抢救后,他没能爬上来。

(14)当人们从他的口袋里找到公交车钥匙时,在场的所有人都流泪了——这是一辆自动挡的公交车,他担心自己昏迷后,可能会无意识地导致车辆失控,因此,他在生命的最后关头,拔下钥匙,牢牢锁住那扇通往死亡的门。

(15)他叫陈乐平,上海一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公交车司机。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2分)(考点一概括文章故事情节(复述故事情节))

2.第⑩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有什么作用?

(2分)

3.陈乐平是一位普通的公交车司机,他身上有哪些优秀的品质,请列举出两点。

(2分)

4.从本文中,你悟到什么有益的人生道理?

(3分)

考点二补全故事情节、理清情感变化(难易程度:

★)

●考点讲练★【2011考点】

①依据地点的转换,本故事可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约定送行→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1年湖北孝感市)《拉亮了灯等你》

②从全文看,母亲随着病情的发展变化,心情不一样,请根据方框中的提示,在横线上分别补出体现母亲心情的一个词语。

(2011年四川眉山)《母亲的病友名单》

起初:

悲观→后来:

______→近来:

______

★【2011讲析】

“补全故事情节、理清情感变化”的方法:

①理清故事情节和行文思路;②抓住表明情感变化的词句;③注意文章的情感线索。

注意:

情节=主要人物+事件(故事的意义)。

或者:

情节=主要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考点测试】

一、2011浙江舟山市杂志风波(16分)

楼下的郝奶奶拿着一本杂志站在门口:

“这是你订的吗?

我一看,正是我等得着急的那本《诗刊》,高兴地说:

“是我订的,谢谢您了!

这杂志怎么跑您那去了?

郝奶奶审视着我,把手缩了回去说:

“这杂志放进我邮箱里了,我看上面写的地址是你家。

不过,我觉得是不是弄错了,你一个卖菜的订它干什么?

我不好意思道:

“郝奶奶,杂志确实是我订的,没事乱翻翻。

”说完又去接。

然而郝奶奶仍没有要给我的意思,继续问:

“那你的邮箱里有没有一本《家庭》?

那是我订的。

“没有。

郝奶奶仍满脸似信非信的样子:

“那我的那本《家庭》哪去了呢?

按理儿,你的放到我的邮箱里,我的也应当放在你的邮箱里了!

”说完见方厅的桌子上放着几本书,便颤微微地走进来,侦探般一本本翻起来。

翻的结果当然没有,于是郝奶奶很是失望地说:

“这就怪了,怎么会没有呢?

“您别急,郝奶奶,说不准现在正在路上呢,明天就到了!

”我安慰道。

“不可能,以往这个时候早就到了。

见郝奶奶正探头探脑地觊觎我的卧室,强忍着火气说:

“郝奶奶,您老慢走!

郝奶奶听出我在下逐客令,边往外挪边说:

如果你看到那本《家庭》,一定要给我!

送走郝奶奶,我难过得要哭了。

第二天,我刚进家门,郝奶奶又来追问。

我真诚地说:

“郝奶奶,明天您不要上来了,如果有我一定会给您老送去的!

郝奶奶没吱声,扶着楼梯一点点地挪下去了。

第三天,我刚推开单元门,郝奶奶便迎了过来,着急地说:

“看看有没有我的《家庭》?

我打开邮箱,里面什么也没有。

郝奶奶满是疑惑地说:

“怎么会没有呢?

这时郝奶奶对门的刘爷爷回来了,见我们都在楼厅里,很关心地问:

“怎么了?

郝奶奶便将事情说了一遍。

刘爷爷咳了一声说:

“嗯,这理对,应当是放错了!

”说完警惕地扫了我一眼,然后将胖胖的大脑袋使劲地往邮箱里面探。

我呆在一边,满脸胀得通红,心咚咚狂跳着说:

“郝奶奶,别急,明天我去邮局帮您老查一查。

可第二天正赶上母亲病了,在母亲那忙了一天,连养活自己的菜摊也没出。

晚上回来,老远就看见郝奶奶、刘爷爷,还有居委会的几个老太太都站在单元门口张望着。

我怯怯地走过去,他们立即向我聚拢来。

一个戴红袖标的老太太如盯落网的罪犯般盯着我,很严肃地命令道:

“打开邮箱!

我胆战心惊地打开邮箱,但邮箱很争气,里面仍什么也没有。

红袖标非常威严地对我说:

“走,上楼去看看!

“那天郝奶奶已翻过了,没有。

红袖标正色道:

“脚正不怕鞋歪,既然没有怕什么?

我正想发火,刘爷爷在旁语重心长道:

“唉,都进去一次了,得吸取教训啊!

这句话如一把锋利的刀,一下子捅到了我的痛处,我像一个被扎穿的气球,顿时蔫了。

我低着头,乖乖地带他们上楼,打开房门,让他们乱翻起来。

第二天,我急忙往邮局跑,到那一查,确实送完了,只是不知邮递员将它塞到了哪个邮箱里。

从邮局出来,我不知回去后该如何面对那些鄙视与怀疑的目光,正心烦意乱,见一家报刊亭里正摆着那期《家庭》,急忙买了一本。

回来后,我敲开了郝奶奶的门。

郝奶奶拿着一个有许多裂痕的破瓦罐走出来,接过杂志,仔细看了看,自信地说:

“这就对了,怎能没有呢!

”说完顺手把那只破瓦罐扔到门外,哗地一声碎了。

我突然觉得,我就是那只破瓦罐。

(选自《第四届金麻雀奖获奖作品》,有删改。

作者梅贻涵)

1.根据文章内容,概述故事的“经过”和“结果”。

(4分)(考点二补全故事情节、理清情感变化

起因→邮递员错送“我”订的《诗刊》,送丢郝奶奶订的杂志《家庭》。

经过→

结果→

2.结合上文,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线)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4分)

(1)(刘爷爷)说完警惕地扫了我一眼,然后将胖胖的大脑袋使劲地往邮箱里面探。

(2)我像一个被扎穿的气球,顿时蔫了。

3.下面的句子话里有话,请根据语境,分别说出它们的潜台词。

(4分)

(1)我觉得是不是弄错了,你一个卖菜的订它干什么?

(2)唉,都进去一次了,得吸取教训啊!

4.文中的故事令人叹息,发人深思。

读了本文,你会对文中的“我”或“郝奶奶”们说些什么?

(不超过80字)(4分)

二、2011本溪市(20分)

①他从来没有觉得太阳如此明亮刺眼。

钻出漆黑的巷道,一步三踉跄的他,伸出黑糊糊的手在眼前遮光。

然而,重生的喜悦让他迫不及待地站在烈日下,井下那可怕的情景又浮现在眼前,随着一声巨响,水流霎时冲进工作间,工友们全被冲走,只有他侥幸逃脱。

②此时,他一遍遍告诉自己:

我还活着。

③归心似箭的他,赶紧往家走。

老婆孩子父母亲人,这个时候他们还不一定伤心成什么样呢。

路上,他听到有人大着嗓门议论:

这次矿难死了的矿工家属运气好哇,政府逼着矿主给每家赔20万元呢!

20万?

他的身体一激灵。

【每月挣的那点儿钱,一家老小勉强够活。

老婆连件像样的衣服也买不起。

自己哪像个顶家的男人呀!

如果能得到这20万抚恤金,就可以过幸福日子了……可自己怎么就活下来了呢?

】他平静了一下心情,快速跑回到出口处,那里一片死寂,看不出任何生命的迹象。

现在并没有人知道他还活着。

他牙一咬,脚一跺,决定将错就错,隐姓埋名远走高飞,就让所有的人都当自己已经死了吧。

④这一“飞”就离家几千里,他这才知道活死人也没那么好当。

因为身份不明,他只能在这个繁华都市中做一个最低级的打工者。

什么苦干什么,每天的腰酸腿疼倒不是最难挨的,最怕的是路过街边的公用电话亭。

因为每一次,他都想要冲进去,拨通那个熟悉的电话号码,听听家里人的声音。

有一次,他真的进去了,可是当他拿起听筒,听到“嘟——嘟——”的长鸣声,想到给家人带来幸福的那20万抚恤金,他又慢慢地放下听筒。

每到夜晚,特别是节日的夜晚,林立的高楼大厦在七彩的霓虹灯下点缀着喧嚣与繁华,路上常有幸福的情侣或者大人领着孩子在牵手漫步。

这些每次都猛烈地撞击着他的心,让他无处可逃。

他冒出了一定要想办法回家的念头。

⑤三年后,他终于攒够了钱做了整容手术,终于可以回家了。

可是,当他兴致勃勃地踏进家门,他惊呆了!

他发现家里依旧是他离开时的破败样子,妻子本不年轻的脸上又多了几道石刻般的皱纹,表情呆板而忧郁。

他用儿时的疤痕向妻子证明了自己的身份,却没有在妻子眼中找到意料中的惊喜,相反看到的却是满面怒容。

妻子声泪俱下:

“你真傻呀,你知道你走后家里发生什么了吗?

你以为我们稀罕那20万吗?

我们不稀罕那20万,我们只要你活着!

只要你活着!

⑥原来,听到他遇难的噩耗,老母先是几天不吃不喝,接着哭瞎了眼睛,最后含悲去世。

老父急火攻心,病瘫在床。

至于那20万的抚恤金,大部分都交了医院的治疗费。

⑦他做梦也没有想到会是这样。

立时顿足捶胸,悔恨交加。

他以为钱是万能的,但它并没有让家人过上富足的生活,也没有带给他想要的幸福。

⑧他是真的糊涂啊,以为装死骗来20万就能带来幸福,哪里知道。

父母妻儿就算守在一起过粗茶淡饭的日子,挨穷受苦,也只要他活着!

穷,也不该自贬身价。

因为再微不足道的生命,在爱你的人眼里,也是无价可估的!

⑨有价金钱,无价爱。

生命的价值本不该如此,幸福的含义也让人深思。

1.理清文章思路,在下面空白处补全情节。

(4分)(考点二补全故事情节、理清情感变化)

矿难逃生,为骗抚恤金出走→→→得知真相,心中后悔莫及

2.选文③段【】内的句子描写了男人的心理变化,请简要概括男人当时的心情。

(3分)

3.选文④段中划横线句子运用了生命描写方法?

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4分)

4.请分析选文⑤段中两个加点词语“终于”的表达作用。

(3分)

5.选文⑥段能不能删去?

为什么?

(3分)

6.请从下面的两个选项中选择一个作为本文的标题,并说明理由。

(3分)

 考点三  伏笔、照应和铺垫

●考点讲练【考点2011】

①作者为什么在选文开头详写寻帽经过及帽子的特点。

(“伏笔”或者“悬念”)(2011年昆明)《失帽记》

②读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

你将如何向父母表达自己的爱?

(“照应”)(2011年牡丹江)《父亲那只寂寞的手》

【考点讲析】

【伏笔】就是上文用看似无关紧要的事、物,对下文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的某种提示或暗示,或者说是前文为后文情节埋伏的线索(小说文体中的“悬念”)。

“伏笔”的作用:

交待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让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疑惑之感。

【照应】是一种前有所呼,后有所应的结构手段。

在一篇文章中,如果前后的几个句子、几个段落、某个句子和某个段落意思相同,写的是同一件事,我们就说它们相互照应。

“照应”的作用是:

不但能使文章结构严谨,而且能强化某些关键的内容,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或某种启示。

相照应的内容可以是句与句、段与段,也可以是句与段。

相照应的内容可以是两处,也可以是多处。

相照应的内容,后文可以与前文字句相同或相近,也可以是前文意思的再现、延续、深化,或者是对前文的回答、解释。

“伏笔”是对“照应”的暗示,“伏笔”与“照应”互为因果;“伏笔”与“照应”在文中的位置经常相隔较远;伏笔往往是一笔带过,在没有看到“照应”之前,貌似闲笔。

中考考题形式一般是:

写出与下列各句相照应的句子。

【铺垫】也称铺叙衬垫,是为了突出主要人物、事物或事件,先对次要人物、事物、事件进行铺陈描述的一种表现手法。

通俗地说,先描述的内容就是为主要内容做准备、打基础、作陪衬,为主要情节蓄积酝酿气势。

(1)常见的铺垫形式:

①背景式铺垫。

即交代故事发生的原因或环境。

如《皇帝的新装》第一段极力描述皇帝如何喜爱新衣服,这就交代了他被两个装成织工的骗子所骗,最后光着身子举行游行大典的原因,为故事的发生作了铺垫。

文章中的环境描写一般是为故事作铺垫,背景式铺垫使故事更真实合理。

②衬托式铺垫。

即用次要情节正面衬托主要情节。

如刘鹗的《明湖居听书》主要表现白妞出神入化的说书艺术,但文章先写琴师的弹奏和黑妞的演唱。

俩人的精彩演出更衬托出白妞说书技艺的高超,为主角白妞的出场作了绝好的铺垫。

衬托式铺垫使文章收到“水涨船高”的艺术效果。

③反差式铺垫。

即铺垫的方向与情节发展的方向相反。

如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开头浓墨重彩地描述“我”一家人如何日夜盼望“发了财”的于勒回来,如何对于勒的钱拟定上千种计划,然后笔锋一转,写全家人意外地发现于勒竟是个靠卖牡蛎为生的穷水手。

这样,前面的铺垫与后面的情节形成巨大的反差,情节跌宕,意味深长,艺术效果强烈。

④铺陈式铺垫。

在抒情散文中,对景物的描写、铺排往往是为下文的抒情、议论作铺垫。

(2)铺垫和伏笔的区别:

①从目的上看。

铺垫描述的是次要人物或事件,目的却在为表现主要人物或事件蓄势;伏笔是为了对下文作暗示,以使下文的情节不引起读者疑惑。

②从形态上看。

铺垫是“显性”的,对次要人物或事件作浓墨重彩的描述;而伏笔是“隐性”的,往往一笔带过。

③从位置上看。

铺垫一般在文章开头,伏笔常见于文章中间。

在考试中,我们不能简单的回答“用来作铺垫”,而应具体地答出“为什么内容作铺垫”。

中考考题形式一般是:

选文运用了铺垫的手法,请作具体分析。

【考点测试】

一、2011年四川眉山市母亲的病友名单(朱成玉)(15分)

母亲在肿瘤医院住院期间,认识了一些老姐妹,慢慢地,她们建立了一种相依为命的情感。

回家那天,眼神不好的母亲,让我把她们相互留的电话号码工工整整地抄下来。

长长的一排,算上母亲自己,一共12个危在旦夕的生命。

从此,家里的电话忙得不可开交,几乎每天都有母亲的病友打来电话,她们互相询问病情,嘘寒问暖,相互鼓励,俨然成了天底下最知心的莫逆之交。

母亲每天都会守着电话,害怕错过每一个病友的问候。

我们特地为母亲买了个手机,让她可以随时随地接听病友的电话。

我把那11个人的号码挨个儿存进了母亲手机的通讯录里,仿佛存进去一笔巨额财产。

那是一群在死亡线上挣扎着的人,她们共同筑起了一道生命的墙。

不仅是母亲,她们每个人都有一本通讯录,那是她们要从死神手里抢回来的生命名单,每个人都是另一个人要拯救的对象。

起初,母亲是悲观的,治疗上不太配合,我们用尽了各种办法使她振作,可都无济于事……

后来,我们发现只要母亲和那些病友通过电话之后,就变得开朗了许多,心情舒畅。

我们为母亲的手机多备了几块电池,保证母亲的手机一天24小时开着。

杨姨是12个人中最乐观的一个,其实也是病情最严重的一个。

她的癌细胞已扩散到了全身。

但每次母亲在情绪低落的时候打电话过去,杨姨都会兴高采烈地给母亲讲一些她的“奋斗”经历。

通过电话后,母亲都会开心好一阵子,因为生命又有了新的希望。

又一个阴雨天,母亲疼得厉害,心情变得很坏。

我们赶紧替她拨通了杨姨的手机,杨姨爽朗的声音很快传了过来:

“喂,老姐妹好啊。

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昨天去医院复查,医生说我的癌细胞控制住了,活个十年八年的不成问题。

我现在忙着打太极呢,不和你说了,改天再聊吧!

”杨姨的话像连珠炮一样,没等母亲问什么,那边就挂断了。

虽然母亲没说什么话,但知道自己的病友又一次胜利了,心里顿时敞亮了很多,感觉身体也不那么疼了。

直到有一天,母亲打电话给杨姨,这次换成一个年轻人接电话:

“我妈去世已经半年了,她临终前几天让我们替她在手机里录制了几段录音。

告诉我们不能关机,免得你们打不进来电话。

”说到这些,年轻人有些哽咽,“阿姨,我不能再瞒您了,这半年来,你们听到的,都是我妈妈的电话录音……”

挂了电话,母亲的手开始抖了起来。

她拿过那本通讯录,用笔轻轻地把杨姨的名字圈了起来。

那一堵生命的墙,忽然就裂开了一个缺口。

我听到母亲喃喃地说着:

“他杨姨啊,你先走了,等些日子,我去陪你。

我们的心跟着凉了。

母亲一直依赖的希望没有了,她的心会不会就此沉进谷底呢?

结果完全相反,母亲的做法让我们所有人都感到惊讶。

一辈子没跳过舞的母亲,让我们替她报名参加秧歌队!

穿着大红大绿的母亲,样子很滑稽,扭起的秧歌也很生硬,但不管在晨曦里,还是夕阳下,我看到的母亲都是最美丽的。

我知道,母亲不仅仅是为她自己活着,也为她的亲人们活着,更为那些病友名单上的病友们活着,就像杨姨一样。

近来,躺在病床上的母亲虚弱得很,额头上沁着大颗的汗珠。

有一天,母亲的手机响了,她颤巍巍地接过手机,看了看那个电话号码,马上示意我们静下来,然后清了清嗓子,用比平常高了八度的声音对着电话欢快地喊道:

“喂,老姐姐,你好吗?

我好着呢,刚刚扭完秧歌,你看把我累的,气喘吁吁啦……”

我们含着眼泪听着母亲撒谎。

我们知道,杨姨走了之后,母亲终于成了那堵生命的墙上,那一块最坚强的砖。

(摘自《青年文摘》2010年8月下,有改动)

1.从全文看,母亲随着病情的发展变化,心情不一样,请根据提示,在横线上分别补出体现母亲心情的一个词语。

(2分)

起初:

悲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