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版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 新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901718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部编版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 新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新部编版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 新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新部编版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 新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新部编版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 新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新部编版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 新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新部编版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 新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新部编版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 新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新部编版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 新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新部编版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 新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新部编版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 新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新部编版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 新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新部编版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 新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新部编版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 新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新部编版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 新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部编版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 新版.docx

《新部编版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 新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部编版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 新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部编版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 新版.docx

新部编版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新版

2019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

一、积累应用(10分)

1.按要求填空。

(5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双照泪痕干。

(杜甫《月夜》)

(2)不应有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           》)

(3)王夫之《姜寨诗话》说:

“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诗经.采薇》中“以哀景写乐”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元·马致远《寿阳曲·远浦帆归》)

2.按要求选择(5分)

(1)他乡偶遇多年未见好友,以下句子最适合表达此时情感的一项是(     )(2分)  

A.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B.人生所贵在知己,四海相逢骨肉亲。

C.鱼沈雁杳天涯路,始信人间别离苦。

D.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2)填入下面语段空白处的词句,最恰当的—项是(.      )(3分)

其实每种学问都有长久的历史,                  ,提出过种种不同的解答,你必须明白这些经过,才可以利用前人的收获,免得绕弯子甚至于走错路。

A.许多人都曾经思虑过、讨论过其中每一个问题

B.其中每一个问题曾经许多人都思虑过,讨论过

C.其中每一个问题都曾经许多人思虑过,讨论过

D.许多人对其中每一个问题都曾思虑过,讨论过

二、阅  读(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3-7题。

(16分)

文学社会学的“摆渡”

    罗时进

① 中国古代诗文,从先秦到唐宋是各种文体的萌生、成长、形成阶段;明清诗文自然也有成长,甚至出现显性的发展,但这种发展是与回溯、总结相伴的。

也正因为如此,诗文二体迄于唐宋,内部结构方面的问题很多,而至明清则外部关系问题更加突出。

虽然,几乎所有称之为“外部关系”方面的问题在唐宋乃至先唐时代都有,但显然不如明清时代那样全面集中、高度呈现,这不免使人好奇。

而正如文学内部结构具有相关性一样,外部关系问题之丛生往往表现为两种形态:

一是链式的,一是树形的。

前者是问题套连着问题,后者是主要问题旁生出诸多问题。

这种复杂状态尤其能够激发出研究兴趣。

因为,如欲抵达明清诗文的本真,理解其文人、文心、文本之感人处,不将诸多“外部”关系梳理清楚,会多少有些隔靴搔痒。

② 这也就是自己这些年在明清诗文研究方面比较侧重于文学与社会关系的主要原因了。

但文学社会学是一条并不平坦的道路。

我们知道,文学同时属于个人智慧、文本形式和社会结构这三个领域,从任何一个领域出发,都可能抵达文学世界。

不过应该承认,这三者与文学世界不是等距离的,而文学社会学研究较之其他方法更容易发生偏差,罗贝尔·埃斯卡皮在写作《文学与社会》时已经注意到相关问题:

真正从社会学角度出发的研究明显地被忽略了,即使在按照传统方法编写得最好的文学史教材中也是如此。

有时候作者意识到了社会维数,并试图加以描述,可是,由于缺乏严谨的、专门的方法,因而他们还是经常当了人与作品这个传统框架的俘虏。

历史的深度仿佛在一块两维屏幕上被压扁了;文学事实因此受到扭曲,就同一张世界地图在平面投影上的失真情况一模一样。

③ 在1950年代以后相当长的时间里,文学社会学是学者们最习惯使用的研究方法,这一方面是受到传统的“知人论世”说的影响,一方面受到政治环境的影响。

知人论世的理念本来很好,是理性而科学性的,也是感性而人文化的,但因为被意识形态所左右,变得图式化、标签化、简单化了,文学社会学的理论意义也随之耗散殆尽。

新时期初人们一梦醒来时,它不可避免地获得了一个“庸俗社会学”的恶谥,以至于有学者明确声明:

“什么方法都好,就是不能容忍社会学方法。

”尽管不断有学者将文学社会学与其他国外文艺理论、方法并论加以介绍,为其科学性与可行性辩护,但似乎总难洗白。

在研究过程中,许多研究者的课题高度接近甚或深度切入了文学社会学之要义,却仍然回避这一命名。

命名或可回避,但文学发展的史实无可回避。

④ 研究实践与命名的脱节,还与强调文学学科的主体性有关。

自从文学社会学在欧洲成为一个学派并产生了影响后,他们的一些社会学著作中便往往堂皇地将其作为内容设定了,使社会学的疆域得到拓宽。

虽然对这一学科发展思路无可置喙,但也不免会产生一个疑问:

文学社会学是文学研究的对象,还是社会学研究的范畴?

⑤ 其实,随着学科壁垒的打破,这个问题在宏观文学史意识中早已淡化了。

即使要细究,不少历史学著作中都专论文学家与文学发展,文学研究者以之为自然而然,如果社会学、考古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纳入文学,又何尝不可,何损文学的学科主体性、学术自足性呢?

今日学术之大、之新,往往由通、由博而生,阐他域以辅文学是好事,反之亦然,其理实不待详辩。

⑥ 当然,文学社会学是立足文学而借由社会学的摆渡,这与站在社会学角度研究文学还是有所不同的。

前面用了“船到桥头”的比喻,不妨还以“船”来说吧。

文学社会学的“船”上应该载有文人、文学作品、文学生活——这是一艘由文献与文心构建的“文学之舟”。

研究它与历史、时代、社会、阶层、制度、家族、社群、城市、地理等的关系,犹如讨论行船与气候、航道、水流、风力、崖岸、景观之间的影响,这是文学本体与某些客观环境的诠释与对话,其欲抵达的方向是文学史的构成及其发展规律,而不是其他。

⑦ 不言而喻的是,“文学之舟”要航行到目标,需要的动力因素很多,文学社会学只是多种研究方法之一,是研究合力的组成部分,尽管立足于文学,仍不免有偏至性。

这种偏至性决定了它所能够解决的只是部分问题,而不可能是全部;对文学史的构成及其发展规律的探讨,起侧翼支持或补充作用,而不能替代他翼之重要作用。

 

3.第①段加点词语“隔靴搔痒,在文中的意思是                              。

(2分)

4.第②段引用罗贝尔•埃斯皮卡的话论证“文学社会学研究更容易发生偏差”,请具体分析这一引用是如何证明观点的。

(3分)

                                                                                      

                                                                                      

                                                                                     

5.下列对“文学社会学”这一概念的理解与文意不相符的—项是()(3分)

A.文学社会学因为受意识形态左右而使其理论意义耗散殆尽。

B.文学社会学研究一度出现过研究实质与研究命名的不一致。

C.文学社会学既是文学研究的对象,也是社会学研究的范畴。

D.文学社会学对文学的发展与演变起到侧翼支持或补充作用。

 6. 第⑥段以“船”设喻,对其作用分析不正确的—项是()(3分)

A.使自己的论述更加形象生动,使自己的观点更具说服力、更易于理解。

B.文学社会学的“船”应该载有的相关内容,正是其研究的立足点所在。

C.以行船与相关因素之间的影响,形象地说明文学本体相对应的独立性。

D.形象地说明如何从社会学角度研究文学,阐明文学与社会学之间关系。

7.试简要概述作者对“文学社会学”的论述过程。

(5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8-11题。

(15分)

村庄里的草木

晓寒

① 在我的认知里,村庄是存在于一种秩序中的。

山和水,土地和房屋,各安其间,井然有序。

村庄里的草木,同样遵从于一种秩序,沿着时间的铁轨穿过风、阳光、雨水,穿过很多东西,从来不知道偷懒,也不会有所偏倚,一生都在重复一条春荣秋谢的路。

它们以不同的姿势贴近村庄,像一床被子把村庄覆盖,假使一个陌生人像翻书一样把它们轻轻地揭开,村庄的秘密便会不再缓冲地暴露在眼前。

黛色的屋顶、炊烟、牛羊,一垄一垄的稻子,弯着腰劳作的农人。

我是在草木里长大的,从来不怀疑草木的忠诚,它们不会让一个外来者轻易地窥探,习惯了用自己的枝枝叶叶,守护着村庄的私密。

② 进入城市以后,我经常会在无眠的夜里找寻最初的记忆,希望以此来安慰不断入侵我内心的怀想。

但我在一番搜肠刮肚之后,发觉小时候的事情早已忘得一干二净。

我只记得端午节时插在大门边的蕲艾、菖蒲,还有缠绕的葛藤,它们看着我进进出出,有时候像恶作剧一样,借助穿堂风把泥土的气息塞进我的呼吸,令我猝不及防。

有些事情,连我自己都觉得不可信,纵使生活困窘,我的童年也应该有意想不到的斑斓,几种平常的草木,怎么就这样轻松地收买了我的记忆?

③ 草木毫不费力地占领了我记忆的一端,但并不见得我那时如何喜欢草木。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觉得草木是一种不必要的存在。

我厌倦它们,它们长在路边,打湿早行人的裤脚,把枝桠伸向屋顶,吞噬阳光,堵塞瓦楞的沟壑,让雨水漏进屋来,潜入稻田和菜地,挖空心思抢庄稼的风头。

我拿着刀去砍,背着锄头去铲,用手使劲拔,连根拔掉。

我大概还想过,要是能像赶牛羊一样,把村庄里的草木赶得一根不剩,只剩下干干净净的庄稼,一条条光溜溜的泥巴路,天与地之间坦荡如砥,这样,村庄里的人便能省略大把的汗水。

就在我开始构思这个宏大理想的时候,我的喉咙突然痛了起来,没有任何征兆,痛得连喝水都要小心翼翼。

祖父见了说,没事,是上火了。

他从山上挖来一种树根熬成水端到我面前,他笑着说赶紧喝了吧,喝了就好了。

当时我并不相信这种土办法能瓦解我的疼痛,我切了一截稻草当吸管,一点点吸进去,苦,涩,酸,好像所有人类难以接受的味道都集中在这水里,弄得我头晕目眩,只是没想到几天后,竟奇迹般地好了。

④ 从那时起,我感到了草木的神秘,开始审视周围的草木。

村庄里到底有多少种草木呢?

到处都是,没有人数得清,连年纪最大的老人也不知道。

我想它们大约是被风吹来的,一阵大风,从山那边吹过来,它们落户以后,忙着开疆拓土,攻占所有的空隙,连一条石头缝都不放过。

它们带着露水,披着烟霭,把村庄揽在怀里。

村庄累了,困了,就躺在它们的怀抱之中,草木歌唱,歌声把村庄带进沉沉的梦乡。

⑤ 祖父有一双巧手,他会用梧桐树皮打草鞋,半天的工夫打一双,穿上去软绵绵的。

他还会用山棕织蓑衣,用箬叶织斗笠。

我看过他织蓑衣,用一个五齿耙撕扯棕片,一点点地扯,扯出的丝像女人长长的头发,他弄一点水把手掌打湿,将丝搓成一根根细细的绳子,然后在屋坪里打开一床晒垫,把棕片铺好,操起钢针飞针走线。

他半蹲着,身子往一侧倾,右手不停地来回,钢针和绳子随着他的手穿过来绕过去,像一个老渔夫在织网一样。

偶尔他也会站起来拿着他那根长烟杆抽烟,在烟雾里打量自己的作品,似乎在想哪里要挡风,哪里要遮雨,阳光把祖父的影子压弯,像农人高高举起的镰刀。

他再一次穿针引线,好像要把阳光也一起织进去,用储存的阳光来驱赶风雨,外出干农活,穿上祖父织的蓑衣,戴上他织的斗笠,就像聪明的鸟筑了一个结实的巢,再大的风雨也奈何不了。

⑥ 母亲会在一家人闲着的时候,突然从屋角搬出一坛浸熟的野柿子,或者一大把板栗、煮熟的苦珠、一袋子酸枣糕。

餐桌上也经常变换花样,一碗香喷喷的蘑菇、竹笋、橡子豆腐,一盆子艾叶耙耙。

日子困顿,她以一个母亲的力量为一家人驱逐着贫穷的阴影。

霜降时节,父亲照旧从对面的山上挑回来一筐筐木炭,木炭乌黑,每一根都闪着光泽,还保留着树干的雏形,一根根木炭在寒冬里复活,变成亮堂堂的炉火,变成腊肉的香,最终停留在我们笑着的脸上。

⑦ 草木赐予了我们一种不可复制的生活,成为我们获取快乐的源头,离开了草木,很多的日子都将变得黯淡荒芜。

⑧ 岁月更迭,草木长高,村庄变矮,我在草木之下劳作,歇息,枕着泥土仰望草木,我看到阳光从它们身上流过,镶上一层绿油油的底色,我看到雨在上面冒出白烟,我看到不断改变的色彩,一万只蝴蝶的跌落,大地之上的一场蝴蝶雨。

我再一次感到秩序的庄严,我们和村庄属于草木,草木也属于我们和村庄,我们把自己交给草木,在草木的深处皈依。

8. 简要概括作者入城后,“草木毫不费力地占领了我记忆的一端”的原因。

(3分)

                                                                                      

                                                                                      

                                                                                      

9. 以第4段为例,评析本文语言运用上的特点。

(4分)

                                                                                      

                                                                                      

                                                                                      

                                                                                      

10. 第5段对祖父的描写很有特色,请简要赏析。

(4分)

                                                                                      

                                                                                      

                                                                                      

                                                                                      

11. 联系全文,分析第8段的作用。

(4分)

                                                                                      

                                                                                      

                                                                                      

                                                                                      

(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4题。

(8分)

 

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雨有作

宋代 曾几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12.从体裁看,本诗属于                 。

 (1分)

13.下列各项对本诗风格评价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激越高亢B.轻快自然C.平易俗白D.清婉秀丽

14.古代诗歌里,秋夜听雨打梧桐往往营造失眠愁闷的境界。

本诗却旧调翻新,拓宽诗境,试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4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15-20题。

(18分)

任峻字伯达,河南中牟人也。

汉末扰乱,关东皆震。

中牟令杨原愁恐,欲弃官走。

峻说原曰:

“董卓首乱,天下莫不侧目,然而未有先发者,非无其心也,势未敢耳。

明府若能唱之,必有和者。

”原曰:

“为之奈何?

”峻曰:

“今关东有十余县,能胜兵者不减万人,若权行河南尹事,总而用之,无不济矣。

”原从其计,以峻为主簿。

峻乃为原表行尹事,使诸县坚守,遂发兵。

会太祖起关东,入中牟界,众不知所从,峻独与同郡张奋议,举郡以归太祖。

峻又别收宗族及宾客家兵数百人,愿从太祖。

太祖大悦,表峻为骑都尉,妻以从妹,甚见亲信。

太祖每征伐,峻常居守以给军。

是时岁饥旱,军食不足,羽林监颖川枣祗建置屯田。

太祖以峻为典农中郎将,募百姓屯田于许下,得谷百万斛,郡国列置田官,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

官渡之战,太祖使峻典军器粮运。

贼数寇抄绝粮道,乃使千乘为一部,十道方行,为复阵以营卫之,贼不敢近。

军国之饶,起于枣祗而成于峻。

太祖以峻功高,乃表封为都亭侯,邑三百户,迁长水校尉。

陈留太守枣祗,本姓棘,先人避难,易为枣。

随太祖共举义兵,周旋征讨。

太祖使为屯田都尉,施设田业。

其时岁则大收,丰足军用,摧灭群逆,以隆王室。

不幸早没,祗子处中,加官封爵,以祀祗不朽之事。

峻宽厚有度而见事理,每有所陈,太祖多善之。

于饥荒之际,收恤朋友孤遗,中外贫宗,周急继乏,信义见称。

建安九年薨,太祖流涕者久之。

子先嗣。

先薨,无子,国除。

文帝追录功臣,谥峻曰成侯。

复以峻中子览为关内侯。

(选自《三国志·任峻传》)

15.写出下列划横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2分)

(1)名府若能唱之(      )

(2)贼数寇抄绝粮道(      )

16.为下列句中划线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2分)

(1)总而用之(     )

A.汇集  B.总共 C.带领D.总归

(2)太祖多善之(    )

A.善待B.领会C.友善D.赞成

17.下列划线词的用法与意义相同的—项是()。

(2分)

A.峻常居守以给军蹈其背以出血(《苏武传》)

B.募百姓屯田于许下    且使遽告于郑(《秦晋殷之战》)

C.起于枣祗而成于峻     负而前驱(《伶官传序》)

D.太祖流涕者久之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18.第1段中杨原“为之奈何?

”一句包含丰富的心理活动。

下列各项不符合此时心里的一项是(   )(2分)

A.忧虑B.质疑C.兴奋D.急切

19.把第③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6分)

于饥荒之际,收恤朋友孤遗,中外贫宗、周急继乏,信义见称。

                                                                                      

                                                                                      

20.依据文章相关事件,概括任峻的主要品质,完成表格。

(4分)

相关事件

任峻的主要品质

说原伐董卓

(1)

归顺于太祖

(2)

典军器粮运

(3)

饥荒济亲友

(4) _

 

(五)阅读下文,完成21-25题。

(13分)

钵山余霞阁记

清·梅曾亮

江宁城,山得其半。

便于人而适于野者,惟西城钵山,吾友陶子静偕群弟读书所也。

因山之高下为屋,而阁于其岭。

曰“余霞”,因所见而名之也。

俯视,花木皆环拱升降;草径曲折可念;行人若飞鸟度柯叶上。

西面城,淮水萦之。

江自西而东,青黄分明,界画天地。

又若大圆镜,平置林表,莫愁湖也。

其东南万屋沉沉,炊烟如人立,各有所企,微风绕之,左引右挹,绵绵缗缗⑴,上浮市声,近寂而远闻。

甲戌春,子静觞同人于其上,众景毕观,高言愈张。

子静曰:

“文章之事,如山出云,江河之下水,非凿石而引之,决版⑵而导之者也,故善为文者有所待。

”曾亮曰:

“文在天地,如云物烟景焉,一俯仰之间,而遁乎万里之外,故善为文者,无失其机。

”管君异之曰:

“陶子之论高矣,后说者,如斯阁亦有当焉。

”遂之为书记。

《柏枧山房文集·卷十》

【注】:

⑴缗缗:

连绵不断的样子。

⑵决版:

决堤。

版,版筑,用两板相夹,装满泥土,用来筑土墙、河堤。

2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分)

A.乎B.也C.与D.者

22.第①段中作者认为“惟西城钵山”“便于人而适于野”的原因是                         。

(2分)

23.请结合全句内容,赏析第②段画线句把“行人”比作“飞鸟”的表达效果。

(4分)

                                                                                      

                                                                                      

24.对第③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写文章就像是山峰之中云雾缭绕、江河的下游之水汇聚。

B.“凿石而引之,决版而导之者”喻指写作中的“有所待”。

C.为文需要顺其自然,不必刻意为之,待有情感意趣即可。

D.“善为文者有所待”一句包含作者对同游者为文的批判。

25.本文“写景”与“论文”有机融合,试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

(4分)

                                                                                      

                                                                                      

                                                                                      

三、写  作(70分)

26.随着网络时代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