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沭县青云镇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桃花源记陋室铭核舟记》复习教案新部编本3课.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902048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19.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临沭县青云镇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桃花源记陋室铭核舟记》复习教案新部编本3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山东省临沭县青云镇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桃花源记陋室铭核舟记》复习教案新部编本3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山东省临沭县青云镇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桃花源记陋室铭核舟记》复习教案新部编本3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山东省临沭县青云镇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桃花源记陋室铭核舟记》复习教案新部编本3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山东省临沭县青云镇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桃花源记陋室铭核舟记》复习教案新部编本3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山东省临沭县青云镇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桃花源记陋室铭核舟记》复习教案新部编本3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山东省临沭县青云镇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桃花源记陋室铭核舟记》复习教案新部编本3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山东省临沭县青云镇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桃花源记陋室铭核舟记》复习教案新部编本3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山东省临沭县青云镇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桃花源记陋室铭核舟记》复习教案新部编本3课.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山东省临沭县青云镇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桃花源记陋室铭核舟记》复习教案新部编本3课.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山东省临沭县青云镇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桃花源记陋室铭核舟记》复习教案新部编本3课.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临沭县青云镇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桃花源记陋室铭核舟记》复习教案新部编本3课.docx

《山东省临沭县青云镇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桃花源记陋室铭核舟记》复习教案新部编本3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临沭县青云镇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桃花源记陋室铭核舟记》复习教案新部编本3课.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东省临沭县青云镇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桃花源记陋室铭核舟记》复习教案新部编本3课.docx

山东省临沭县青云镇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桃花源记陋室铭核舟记》复习教案新部编本3课

 

教师学科教案

[20–20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

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

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

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一、词语解释。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缘:

沿着。

   

2、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鲜美:

鲜艳美丽。

落英:

落花。

     

3、甚异之。

异:

对……感到诧异。

   4、豁然开朗。

豁然:

开阔的样子。

5、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俨然:

整齐的样子。

属:

类  

6、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交通:

交错相通。

  

7、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怡然:

喜悦的样子。

  8、问所从来,具答之。

具:

详尽。

 

9、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

妻子儿女。

绝境:

与世隔绝的地方。

 

10、处处志之。

志:

作标记。

  11、寻向所志。

寻:

寻找。

向:

先前(的)。

志:

标记。

  12、闻之,欣然规往。

欣然:

高兴的样子。

规:

计划。

  13、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寻:

随即,不久。

津:

渡口。

二、翻译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翻译:

芳香的野草鲜艳美丽,落花到处都是。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翻译:

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

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翻译:

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4、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翻译: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狗叫的声音。

5、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翻译:

男女穿戴,完全与桃花源外的人一样。

6.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翻译:

老人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

7、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翻译:

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8、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翻译:

(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9、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翻译:

这个人详细的介绍了自已所听到的事。

10、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了。

”翻译:

这里的人告诉他说:

“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  

11、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翻译:

寻找以前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没找不到路。

  

12、后遂无问津者。

翻译:

此后就再也没有探访的人了。

 

三、回答下列问题:

1、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表现了渔人是在迷路的情况下偶然发现桃花源的几个句子。

是: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2、写出文中描写桃花林自然景色的语句是: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写出描写挑花源中人们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语句(用原文)是: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并怡然自乐。

4、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5、本文虚构了一个理想的社会,从总体上描绘了这一世外桃源生活图景的是:

土地平旷,屋舍铲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黄发垂髻   , 并怡然自乐。

6、描写桃花源生活环境的句子是(用原文):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7、文中描写了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

描写挑花源人精神状态)的句子:

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8、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

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9、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是?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10、表现渔人背信弃义的句子是:

诣太守,说如此。

 

11、说桃花源人来桃花源的原因句子是:

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2、文中第三段描写了桃花源人社会风尚的哪两个方面?

 生活幸福;民风淳朴。

13、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

目的是什么?

   答: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

虚构目的:

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作者不满当时现实,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河理想社会的向往与追求。

14、本文“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皆叹惋”的内容又是什么?

  答:

 “皆叹惋”的内容是①世界变化大。

②时间过得快。

③外面得世界战争频繁,依然黑暗腐朽。

④庆幸自己得社会和平安定。

15、由“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你能从中联想到那些人生启示?

围绕“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有所作为,必须经历一些艰难苦难”回答即可。

16、作者为什么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

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即,给桃花源增添奇异色彩,也表明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的不存在,隐含作者无力改变社会现实的无奈。

17、渔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写渔人有怎样的作用?

  答案:

渔人是一个背信弃义、不守承诺的人。

   写渔人的作用:

一方面与桃花源中的淳朴好客形成鲜明对比,加深人们对桃花源外社会的认识,突出了桃花源是理想的社会。

另一方面, 本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渔人是组织材料的需要。

 

18、你如何看待桃花源人避难于桃花源,不复出焉的行为的?

桃花源人在当时是很幸运的,躲避祸患,生活安定,但从积极意义上来讲,躲避不是永久的,应该起来抗争。

(谈自己的想法即可)

19、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

(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生活?

) 环境优美、生活幸福、民风淳朴,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理想社会。

20、出自本文的有些成语一直沿用至今,请写出来并解释。

世外桃源:

原指理想中的生活安乐而环境幽美的世界,现在用以比喻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地方。

豁然开朗:

一下子现出开阔明朗的境界。

形容有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明亮,也比喻心里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觉明朗。

(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成语。

无人问津:

没有人来问渡口了,比喻没有人再来尝试或过问。

落英缤纷:

鲜花纷纷飘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也指花儿凋谢的暮春天气。

怡然自乐

21、怎样看待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

它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比,是作者不满当时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有原始共耕的痕迹,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第22课  《陋室铭》

 

  二、翻译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翻译: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翻译: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翻译:

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4、孔子云:

“何陋之有?

”翻译:

孔子说:

“有什么简陋的呢?

三、回答下列问题

1、《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或统领全文点明主旨)的句子: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文中点睛之笔是哪句?

 何陋之有。

   

3、文中描写陋室环境清幽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5、作者在文中结尾提到古代贤士,并且引孔子的话,表现出了他的高尚情趣(或用比喻赞美"陋室")的句子是: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

何陋之有?

  

6、《陋室铭》一文中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

 孔子云:

何陋之有?

 

7、《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8、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情怀)?

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

9、文中含有“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的意思,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

为什么?

 同意,品德高尚者追求的不是物质条件的好坏,而是精神世界的纯洁与充实,他们鄙弃功名利禄,不趋炎附势,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保持着自己坚贞的操守,所以身居陋室不觉其陋。

10、从本文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是积极还是消极的?

从本文表达的高尚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看,作者的思想是积极的从独处其身,避而不和庸俗的官僚往来,使自己与污浊的社会隔离开来等作法来看,又是消极的。

《爱莲说》

一、指出加点词的意义:

1、可爱者甚蕃。

蕃:

多。

2、濯清涟而不妖。

濯:

洗涤。

妖:

美丽而不端庄。

 

3、不蔓不枝。

蔓:

长枝蔓。

枝:

长枝节。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亵:

亲近而不庄重。

 

5、陶后鲜有闻。

鲜:

少。

 6、宜乎众矣。

宜:

应当。

 7、君子:

指品德高尚的人。

二、翻译重点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翻译:

我唯独喜爱莲从污泥中长出却没有受到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2、莲,花之君子者也。

翻译:

莲是花中的君子。

  

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翻译:

对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4、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翻译:

像我一样喜欢莲花的还有什么人呢?

 

5、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翻译:

喜爱牡丹的人当然就很多了。

三、回答以下问题:

1、文中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

莲,花之君子者也。

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

香远益清。

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2、周敦颐《爱莲说》:

(体现不与世同流合污)咏莲名句(或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是:

出淤泥而不染。

    

4、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5、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6、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7、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予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寄寓了他不愿与世同流合污、保持高洁风格的思想感情。

8、中心思想本文通过对“莲”的美好形象和高洁品质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以及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9、细细考虑,“菊之爱”可以有两种含义:

一、做一个避世的隐士。

二、像陶渊明那样保持独立的人格。

你赞成哪一种说法?

谈谈看法(自圆其说即可)      如:

赞成两种都有道理。

作者意思是:

避世者不染尘世之埃固然可喜,而入世者“出淤泥而不染”境界更高。

      

 10、孟子认为: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与本文的“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看法相反,你同意哪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自圆其说即可)

答法一:

同意孟子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的思想受环境影响,“孟母三迁”说的即是这个道理。

答法二:

同意本文的观点,只要保持坚贞的节操,洁身自好,即使处于污浊的环境中也

能不受影响。

第23课  《核舟记》

一、解释词语:

1、奇巧人:

指手艺奇妙精巧的人。

 

 2、为宫室:

为,做,这里指雕刻。

3、罔不因势象形:

全都是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

罔不,无不,全都。

因,顺着,就着。

象,模仿,这里指雕刻。

4、尝贻余核舟一:

贻(yí),赠。

  5、高可二黍许:

可,大约。

许,上下。

6、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苏轼《后赤壁赋》里的文句。

“水落石出”出自欧阳修的《醉翁亭记》。

7、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苏轼《前赤壁赋》里的文句。

徐,缓缓的。

兴,起。

8、如有所语:

好像在说什么似的。

语,说话。

9、其两膝相比者:

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

比,靠近。

10、绝类弥勒:

类,像。

 

11、矫首昂视:

抬头仰望。

矫,举。

12、神情与苏黄不属:

不属,不相类似。

13、珠可历历数也:

历历,分明可数的样子。

14、若听茶声然:

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若……然”,相当于“好像……的样子”。

 

15、其船背稍夷:

夷,平。

16、勾画了了:

了了,清楚明白。

 

17、曾不盈寸:

竟然不满一寸。

盈,满。

18、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修狭,长而窄。

二、通假字:

 1、诎(qū)右臂支船 (诎,同“屈”,弯曲。

2、左手倚一衡木 (衡,同“横”,横着)

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简,同“拣”挑选) 

4、为字共三十有四(有,同“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第24课  《大道之行也》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选贤与能与:

通“举”,举荐,选拔。

2、讲信修睦:

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3、古人不独亲其亲亲:

以……为亲。

亲:

亲人、父母 

 4、不独子其子子:

以……为子。

子:

子女。

 5、男有分,女有归分:

职分、职业.。

归:

女子出嫁。

   

6、货恶其弃于地也恶:

憎恶 。

 7、盗窃乱贼而不作乱:

造反。

贼:

害人。

作:

兴起 

8、是谓大同是:

这。

大同:

理想社会。

  二、译句:

  1、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翻译:

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拔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翻译:

所以人们不单纯只是奉养自己的父母,也不单纯只是抚育自己的子女。

    

3、男有分,女有归。

翻译:

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适时婚嫁。

 4、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翻译: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共有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