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练习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907501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6.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练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练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练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练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练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练习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练习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练习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练习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练习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练习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练习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练习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练习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练习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练习题.docx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练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练习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练习题.docx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练习题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练习题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

1.阅读陆游的《游山西村》,完成下面小题。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一个“________”字,表达了农家待客尽其所有的盛情;一个“________”字,写出了山路曲折景色多变,点明这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所致。

(2)尾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

(1)足;疑

(2)表达了对游览之地恋恋不舍之情,对农家好客习俗及古朴的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解析】【分析】

(1)表达农家款待客人时尽其所有的盛情的诗句是: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

写出了山路曲折景色多变的诗句是: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所以一个“疑”字写出了曲折多变的景色,点明这变化的景色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所致。

(2)“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

尾联诗人故而笔锋一转,表明诗人已“游”了一整天,此时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月光之中,给春社过后的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

于是这两句从胸中自然流出:

但愿从今以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把酒言欢,此情此景,不亦乐乎。

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诗人陶醉于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里,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恋恋不舍的情感。

诗人在语调极其自然亲切的诗句中向人们展示了农村自然风景之美、农民淳朴善良之美,并把自己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高尚情操美融于其中。

故答案为:

⑴足;疑;

⑵表达了对游览之地恋恋不舍之情,对农家好客习俗及古朴的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回答本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再进行概括即可;

⑵本题考查分析作者情感的能力。

答题时先概括文章内容,然后结合内容,抓住关键词句把握作者的情感。

2.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的第二联既描写了花鸟,也抒发了诗人的感情,这是什么写法?

请你赏析一下。

【答案】诗人运用移情于物(借景抒情)的手法,借花儿流泪、鸟儿惊心,表达自己在安史之乱中忧国伤时的思想感情。

(或因安史之乱、国都沦陷而悲伤的感情。

意思对即可)

【解析】【分析】花无情而有泪,鸟无恨而惊心,花鸟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

春天的花儿原本娇艳明媚;春天的鸟儿应该唱着委婉悦耳的歌声。

“感时”、“恨别”都浓聚着杜甫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

这两句的含意可以这样理解:

我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潸然泪下;我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

人内心痛苦,遇到乐景,反而引发更多的痛苦,诗人痛感国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越会增添内心的伤痛。

这联通过景物描写,借景生情,移情于物。

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故答案为:

诗人运用移情于物(借景抒情)的手法,借花儿流泪、鸟儿惊心,表达自己在安史之乱中忧国伤时的思想感情。

(或因安史之乱、国都沦陷而悲伤的感情。

意思对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和领悟。

首先要了解常见的表达技巧,它包括:

①修辞方法,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对偶、夸张、对比、比兴等;②表现手法(写作手法或艺术手法),主要包括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间、小中见大、以乐写哀、烘托渲染、对比映衬、多角度描写等;③表达方式,主要有描写,议论,抒情,抒情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而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等。

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如梦令·春思①

(北宋)苏轼

手种堂前桃李,无限绿阴青子。

帘外百舌儿②,惊起五更春睡。

居士③,居士,莫忘小桥流水。

【注】①这首词是苏轼离开黄州多年后,回想起当年的生活情景而写的。

②百舌儿:

鸟名。

③居士:

苏轼自号“东坡居士”,这是作者的自成。

(1)第二句“无限”一词写出景物怎样的特点?

(2)你从“莫忘小桥流水”中读出苏轼怎样的情怀?

【答案】

(1)繁茂、生机盎然的特点。

(2)读出了苏轼对当年清静闲适的田园生活的怀恋和向往的情怀。

【解析】【分析】

(1)“手种堂前桃李,无限绿阴青子”的意思是:

是说自己在雪堂前亲手栽种了许多桃李一类的果树,绿荫丛中,掩映着数不尽的青果。

其中“无限”一词修饰“绿阴”,可见桃李长得旺盛,俨然一片绿意葱葱的景象。

由此抒发了关切与憧憬美好事物的情怀。

(2)“莫忘小桥流水”的意思是:

不要忘记以前小桥流水的惬意生活。

这是作者遥想当年的闲适自得,思忖此时的入奉禁严,作者油然生出对田园生活的怀恋之情。

故答案为:

⑴繁茂、生机盎然的特点。

⑵读出了苏轼对当年清静闲适的田园生活的怀恋和向往的情怀。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与掌握,学生要明确,作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画面,联系创作背景感受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

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4.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此诗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期,写山林幽居情趣,属闲情偶者。

B.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

C.后两句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酒眷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

D.四句诗的用字造语气势磅礴,妙谛自成,境界自出,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

(2)下列诗句中,和本诗表达的情感截然不同一项是(   )

A.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B.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C.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D.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答案】

(1)D

(2)C

【解析】【分析】

(1)D错误,此诗的用字造语并非气势磅礴。

(2)C错误,此句出自《木兰诗》,描写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战斗生活的一个画面:

在夜晚,凛冽的朔风传送着刁斗的打更声,寒光映照着身上冰冷的铠甲。

故答案为:

⑴D;⑵C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赏析和辨析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注意诗歌的表现手法,对选项逐项进行审读,结合对诗歌的理解进行判断辨析。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情感的理解和辨析,要求考生读懂诗歌,正确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

5.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晚春

韩愈

苹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注】①杨花,诗中指柳絮。

(1)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

(2)请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话描绘“扬花”“漫天作雪飞”的情景。

【答案】

(1)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

(2)柳絮朵朵,像白雪一样,又轻又白,漫天飞舞,随风飘荡。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句中精妙字的能力。

奖赏这个字时,先要弄明白“斗”这个字运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然后表达出运用这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即可。

(2)本题考查描绘诗句画面的能力。

描绘诗歌展示的画面时,①理解诗句的内容。

②抓住诗句中的“景物”的特点。

③发挥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述即可。

故答案为:

⑴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

⑵柳絮朵朵,像白雪一样,又轻又白,漫天飞舞,随风飘荡。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词炼字效果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结合诗句内容,同时注意修辞手法的使用进行分析理解。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意境的想象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理解诗句的内容,抓住诗句中想意象,发挥合理的想象,运用优美的语言进行阐述。

6.反复诵读《望岳》,然后回答问题。

(1)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为什么又以“望岳”为题呢?

简单说说你的看法。

(2)有人说这首诗是杜甫望岳而想像将来的登岳,是这样吗?

为什么?

(3)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有“诗圣”之称。

你还读过他的哪些诗作?

请你摘抄两首你最喜欢的。

【答案】

(1)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

距离是由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

首句“岱宗夫如何?

”写乍一看见泰山时的惊叹仰慕之情。

“齐鲁青未了”——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远远望见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烘托出泰山之高,“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

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愿望。

(2)是这样。

诗中有“会当”一词,意即“一定要”。

(3)略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考生要联系诗歌的结构、内容来进行分析。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从字里行间来揣摩诗人情感的能力。

从“会当”表示“一定要”可以理解诗人望岳而想象将来的登岳。

⑶本题考查考生平时的积累。

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作家的作品进行归类,并且要熟读记诵。

如《春望》、《春夜喜雨》等

故答案为:

(1)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

距离是由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

首句“岱宗夫如何?

”写乍一看见泰山时的惊叹仰慕之情。

“齐鲁青未了”——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远远望见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烘托出泰山之高,“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

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愿望。

(2)是这样。

诗中有“会当”一词,意即“一定要”。

(3)略

【点评】⑴考生要读懂诗歌,联系诗人的写作背景和所处环境来分析。

⑵考生要注意诗歌中关键字词的理解,从关键字词把握诗人的内心世界。

⑶考生要注意积累,在默写时注意不要记混,不要写错别字。

7.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霁雪

戎昱

风卷寒云暮雪晴,江烟洗尽柳条轻。

檐前数片无人扫,又得书窗一夜明。

(1)诗歌第三四两句中体现雪之残存不多的词语是哪两个?

(2)“江烟洗尽柳条轻”这句诗中的“洗”字和“轻”字,用得极为准确,请你加以分析。

【答案】

(1)“数片”和“一夜明”。

(2)“洗”字表现大风将江面上的云烟雾气一扫而空,江面纤尘不染的景象。

“轻”字表现大风吹落了柳枝上的积雪,使柳枝的摆动显得特别轻盈的情景。

【解析】【分析】

(1)考查对文章所表现的重要内容的词语的提取能力。

可从“檐前数片无人扫”中提取“数片”,从“又得书窗一夜明”中提取“一夜明”作为答案。

读懂诗句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考查赏析炼字功夫。

“风卷残云暮雪晴;江烟洗尽柳条轻。

”“洗”字,“轻”字,用得极为准确。

原来江面上霰雪纷纷,白雾蒸腾;现在一下廓清,纤尘不染,仿佛洗过的一般。

原来柳枝低垂,没精打彩,不胜积雪之重压;如今一旦卸下重负,感到特别轻松,显得特别轻盈。

如此一来,雪的世界当然已不复存在,只留下一些残余的踪迹了。

这么纷繁的意象,仅用了七个字,真是精炼至极。

故答案为:

(1)“数片”和“一夜明”。

(2)“洗”字表现大风将江面上的云烟雾气一扫而空,江面纤尘不染的景象。

“轻”字表现大风吹落了柳枝上的积雪,使柳枝的摆动显得特别轻盈的情景。

【点评】品味关键字词是诗歌考查的主要内容,学生应留心字词在诗中的意思,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设的意境,学会分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情感。

8.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1)发挥你的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所展现的画面。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案】

(1)梅子成熟的季节,在乡村的夏夜,点点雨滴敲打着屋檐,长满青草的池塘传来阵阵蛙鸣。

(2)寂寞。

【解析】【分析】

(1)解答此题,要读懂诗歌,理解内容;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注意:

描述画面不同于翻译句子,不能干巴巴地解说句意。

这首诗的前两句写出了江南梅雨季节的夏夜之景:

雨声不断,蛙声一片。

读来使人如身临其境,仿佛细雨就在身边飘,蛙声就在身边叫。

这看似表现得很热闹的环境,实际上诗人要反衬出它的寂静。

注意围绕“时节、雨夜、池塘、蛙鸣”展开合理想象,组织语言即可。

(2)“闲敲棋子落灯花”的意思是:

我无聊地轻轻敲着棋子。

作者之所以敲棋子是因为诗人孤独一人,下不成棋,所以说“闲敲棋子”,棋子本不是敲的,但用来敲打,正体现了孤独中的寂寞、苦闷。

故答案为:

⑴梅子成熟的季节,在乡村的夏夜,点点雨滴敲打着屋檐,长满青草的池塘传来阵阵蛙鸣。

⑵寂寞。

【点评】⑴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及其特点,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⑵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9.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诗人通过写景来表达抽象的哲理,诗中既是诗人实写眼前景物,又具有比喻义的词语是“________”和“________”。

(2)“闻说鸡鸣见日升”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浮运;最高层

(2)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信心的情感,这句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

【解析】【分析】

(1)“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表面意思是:

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

深层意思(比喻义):

“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

“最高层”是说一个人自身的修为达到较高境界,对于周围事物看的开,想地明白,眼界宽广。

且任何时候都不要怕困难、挫折。

所以提取“浮运”“最高层”填充即可。

(2)“闻说鸡鸣见日升”是句用典,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本是“先日出,后天鸡鸣”,但王安石不说“闻说日升听鸡鸣”,而说“闻说鸡鸣见日升”,则是“先鸡鸣,后日升”。

现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

《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

皇佑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

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

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发抒胸臆,寄托壮怀。

所以这句话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

故答案为:

⑴浮运;最高层

⑵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信心的情感,这句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

【点评】⑴本题考查词义的把握,注意结合句意理解词义。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

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10.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晚次鄂州①

卢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②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③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④。

(注释)①这首诗作于作者避安史之乱南下流亡途中。

②估客:

商贾。

③三湘:

本指湘江流域,泛指江南地区。

④更堪:

更难堪,犹岂能再听。

鼓鼙(pí);军用大鼓和小鼓,后也指战事。

(1)“愁”字堪称本诗的诗眼,从三、四联看,诗人愁的原因有哪些?

(2)请具体说说三四两联的抒情方式有何不同?

【答案】

(1)愁的原因:

①羁旅漂泊,思乡盼归;②家业荡尽,功业落空;③战乱未平,国事堪忧。

答出关键词“思乡”“战乱”亮点即可。

(2)第三联间接抒情或借景抒情或以景衬情。

以秋色烘托羁旅之愁,以明月衬托思乡之情。

第四联直接抒情或直抒胸臆,表达厌战、忧国之情。

【解析】【分析】

(1)第三联抒发诗人身世飘零之感和彻骨的思乡之情。

飘零于江湘之间,国难家愁,已染成我两鬓星霜,刚巧又正值这肃杀的秋天,这一怀愁绪怎生了结!

离家万里,欲归不能,这一片乡情,只能托与夭上的明月。

第四联直陈诗人的感慨。

战争已使人倾家荡产,江海飘零,更哪堪江上再传来战鼓的声音?

这一句言外之意是:

虽然战争已令我一无所有,但战火未熄,在逃难的途中,难保前方水路上不再碰上兵灾。

倘若真的碰上,那简直无法忍受了。

由此可知,诗人愁的原因是:

对家乡的思念,对国事的担忧,战乱又使自己倾家荡产,漂泊他乡。

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2)三联写“晚次鄂州”的联想。

诗人情来笔至,借景抒怀:

时值寒秋,正是令人感到悲凉的季节,无限的惆怅已使我两鬓如霜了;我人往三湘去,心却驰故乡,独对明月,归思更切!

秋风起,落叶纷下,秋霜落,青枫凋,诗人无赏异地的秋色之心,却有思久别的故乡之念。

一个“逢”字,将诗人的万端愁情与秋色的万般凄凉联系起来,移愁情于秋色,妙合无垠。

“万里归心对月明”,其中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有迢迢万里不见家乡的悲悲戚戚,亦有音书久滞萦怀妻儿的凄凄苦苦,真可谓愁肠百结,煞是动人肺腑。

四联写“晚次鄂州”的感慨,直抒胸臆,写诗人有家不可归,只得在异域他乡颠沛奔波的原因。

最后二句,把忧心愁思更加地深化了:

田园家计,事业功名,都随着不停息的战乱丧失殆尽,而烽火硝烟未灭,江上仍然传来干戈鸣响,战鼓声声。

诗人虽然远离了沦为战场的家乡,可是他所到之处又无不是战云密布,这就难怪他愁上加愁了。

诗的最后两句,把思乡之情与忧国愁绪结合起来,使此诗具有更大的社会意义。

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

⑴愁的原因:

①羁旅漂泊,思乡盼归;②家业荡尽,功业落空;③战乱未平,国事堪忧。

答出关键词“思乡”“战乱”亮点即可。

⑵第三联间接抒情或借景抒情或以景衬情。

以秋色烘托羁旅之愁,以明月衬托思乡之情。

第四联直接抒情或直抒胸臆,表达厌战、忧国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通读全诗,把握诗意,结合三、四联内容作答。

⑵本题考查对诗歌抒情方式的理解。

 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间接抒情或借景抒情或以景衬情。

 结合三四两联的具体内容分析抒情方式。

11.阅读下列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移家①别湖上亭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注释) ①移家:

即搬家。

(1)古人写诗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字用得精确传神,请结合诗句做具体分析。

(2)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

(2)通过对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表现诗人的惜别之情。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微风中,亭边柳条、藤蔓轻盈招展,仿佛是伸出无数多情的手臂牵扯我的衣襟,不让我离去,这情景真叫人不胜留恋。

“系”用拟人手法,写出了作者与湖上一草一木的难舍难分。

(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要注意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个人遭遇来分析。

这首诗写于诗人搬家时,采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故答案为:

⑴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

⑵通过对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表现诗人的惜别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词炼字效果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结合诗句内容,结合全诗的意境,同时注意修辞手法的使用进行分析理解。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熟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诗中的意象、表现手法等进行分析理解。

1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题目。

晚春

[唐]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诗歌语言讲究凝练,一字便能透露作者的情思。

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知”和“斗”二字的妙处。

(2)有人认为这是一首贬抑“杨花榆荚”的诗,也有人认为这是一首褒扬“杨花榆荚”的诗。

你赞成哪一种看法?

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

(1)花木本是无情之物,但诗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表现出诗人爱春惜春之情。

(2)示例一:

我认为是贬抑。

杨花榆荚既无绚丽色彩,也无妩媚姿态,经风一吹纷纷飘落,只知道像雪花那样漫天飞舞,虽然有了短暂的张扬,但顷刻间化为乌有。

示例二:

我认为是褒扬。

杨花榆荚虽然不像百花那样鲜艳美丽,但面对即将逝去的春天,它们也加入了留春的行列,为留住春色不惜牺牲自身,像雪花那样漫天飞舞,为增添春意而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解析】【分析】

(1)“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知”字,用在“草树”上;“斗”用在“红紫”上,可知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其作用当与拟人法的作用大致相同。

答作用时除了答出生动形象地描写出晚春时节花草树木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外,还要答出诗人的情感态度。

(2)这是道比较开放的试题,答题时可自由选择答案,但都必须言之有理。

如果认为是贬抑,可抓住杨花榆荚虽然有短暂的张扬,但顷刻间化为乌有的特点分析;如果认为是褒扬,可从它们为增加春意而贡献了自己的全部力量方面去分析。

故答案为:

⑴花木本是无情之物,但诗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表现出诗人爱春惜春之情;

⑵示例一:

我认为是贬抑。

杨花榆荚既无绚丽色彩,也无妩媚姿态,经风一吹纷纷飘落,只知道像雪花那样漫天飞舞,虽然有了短暂的张扬,但顷刻间化为乌有。

示例二:

我认为是褒扬。

杨花榆荚虽然不像百花那样鲜艳美丽,但面对即将逝去的春天,它们也加入了留春的行列,为留住春色不惜牺牲自身,像雪花那样漫天飞舞,为增添春意而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点评】⑴本题考查了诗词的赏析,答题时注意分析名句中关键词的特点,根据具体情况从遣词、修辞、造句仔细揣摩、理解作者炼字的精妙。

答题格式:

(“?

”字运用了?

修辞(描写手法)写出了?

的景象,表达了诗人?

的感情或“?

”字不仅写出了剧中含义,而且表达了?

效果,抒发了诗人?

的感情。

);

⑵此题考查了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

赏析诗歌要熟读全诗,了解诗歌内容,把握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懂得用心去感悟,另外,要注意结合写作背景有利于理解诗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