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药物化学药学专业.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909696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189.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然药物化学药学专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天然药物化学药学专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天然药物化学药学专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天然药物化学药学专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天然药物化学药学专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天然药物化学药学专业.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1页
天然药物化学药学专业.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1页
天然药物化学药学专业.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1页
天然药物化学药学专业.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1页
天然药物化学药学专业.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1页
天然药物化学药学专业.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1页
天然药物化学药学专业.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1页
天然药物化学药学专业.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1页
天然药物化学药学专业.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1页
天然药物化学药学专业.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1页
天然药物化学药学专业.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1页
天然药物化学药学专业.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1页
天然药物化学药学专业.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1页
天然药物化学药学专业.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1页
天然药物化学药学专业.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1页
亲,该文档总共5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天然药物化学药学专业.docx

《天然药物化学药学专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然药物化学药学专业.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天然药物化学药学专业.docx

天然药物化学药学专业

Documentnumber【SA80SAB-SAA9SYT-SAATC-SA6UT-SA18】

 

天然药物化学药学专业

第一章总论(6学时)

溶剂提取法

提取水蒸气蒸馏法(适用于具有挥发性的、能随水蒸气蒸馏而不被破坏、且难溶或不溶于水的成分)

升华法

溶剂法

离子交换树脂法

沉淀法

分离纯化结晶法

色谱法

超临界流体萃取

超滤法、透析法、分馏法

天然药物化学成分按其生物合成途径划分:

一级代谢物(糖类、蛋白质等)

这类物质是每种药物都含有,是维持生物体正常生存的必需物质

二级代谢物(生物碱、黄酮、皂甙等)

这些物质不是每种药物都有,是生物体通过各自特殊代谢途径产生,反映科、属、种的特性物质

2.溶剂提取法与水蒸气蒸馏法的原理、操作及其特点

溶剂提取法

·根据被提取成分的性质和溶剂性质

浸渍法

渗漉法

煎煮法

提取方法回流提取法

连续回流提取法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超声波提取法

微波提取法

·溶剂极性由弱到强的顺序如下:

石油醚(低沸点→高沸点)<二硫化碳<四氯化碳<苯<二氯甲烷<

乙醚<氯仿<醋酸乙酯<正丁醇<丙酮<乙醇<甲醇<水<乙酸

·选择溶剂的要点:

能有效的提取成分;相似相溶,沸点适中易回收;低毒安全。

·水蒸气蒸馏法的原理:

这类成分有挥发性,在100℃时有一定蒸汽压,当水沸腾时,该类成分一并随水蒸汽带出,再用有机溶剂萃取,既可分离出。

3.层析方法(硅胶、聚酰胺、葡聚糖凝胶、离子交换树脂、大孔树脂法及分配层析)和两相溶剂萃取法的原理及方法。

吸附剂

分离原理

吸附规律

应用

硅胶

吸附原理

弱酸性、极性吸附剂

化合物极性越大、吸附能力强(难洗脱)

溶剂极性越小,吸附力越强

广泛(酸、碱及中性成分均可)

氧化铝

吸附原理

碱性、极性吸附剂

吸附规律同上

碱性、中性成分(酸性成分与铝络合)

活性炭

吸附原理

非极性吸附剂

吸附规律与与硅胶、氧化铝相反

从稀水溶液中富集微量物质;脱色(脂溶性色素)

聚酰胺

氢键吸附

(1)形成氢键的基团数目越多,则吸附力越强;

(2)易形成分子内氢键,其在聚酰胺上的吸附力即减弱;

(3)分子中芳香化程度高,吸附力增强。

(4)各种溶剂对聚酰胺的洗脱能力:

水<甲醇<丙酮<氢氧化钠液<甲酰胺<二甲基甲酰胺<尿素水液

酚类、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特别适于制备性分离。

此外还适于一些极性物质与非极性物质的分离。

大孔吸附树脂法

范德华引力或氢键

对非极性大孔树脂,洗脱液极性越小,洗脱能力越强;

对极性中等和较大的化合物来说,选用极性较大的溶剂。

广泛应用于天然产物的分离和富集工作,如脱糖处理、生物碱的精制(甜叶菊苷的提取分离)等。

离子交换树脂法

离子交换

有两个化合物,酸性A>B,当通过弱碱性离子树脂柱时,哪个先洗脱——B

适用于分离酸性、碱性及两性基团的分子

葡聚糖凝胶

分子筛原理

生成的凝胶颗粒网孔大小取决于所用交联剂的数量及反应条件。

只适合在水中应用,且不同规格适合分离不同分子量的物质

溶剂分配法

分配系数差

·系统分离法(先极性小的溶剂):

石油醚→Et2O→EtOAc→EtOH→水。

·正相正相分配柱色谱:

固定相的极性>流动相,极性小的先流出,适合极性大的物质。

基本结构单位:

C2单位(醋酸单位):

如脂肪酸、酚类、苯醌等聚酮类化合物;

C5单位(异戊烯单位):

如萜类、甾类等;

C6单位:

如香豆素、木脂素等苯丙素类化合物;

氨基酸单位:

如生物碱类化合物;

复合单位:

由上述单位复合构

途径

生成物

醋酸-丙二酸途径(AA-MA)

脂肪酸类、酚类、蒽酮类等

甲戊二羟酸途径(MVA)

萜类等

桂皮酸及莽草酸途径

苯丙素类、香豆素类、木质素类、木脂体、黄酮类等

氨基酸途径

生物碱类

复合途径

第二章糖和苷(6学时)

掌握:

1.掌握苷键的定义和苷的结构特征、苷的分类

苷类又称配糖体(glycosides),是由糖或糖的衍生物等与另一非糖物质通过其端基碳原子联接而成的化合物。

Fischer式:

(C1与C5的相对构型)

C1-OH与原C5或C4-OH,

顺式为α,反式为β。

Haworth式:

C1-OH与C5(或C4),

同侧为β,异侧为α。

葡萄糖Glcglucose

低聚糖:

根据是否含有游离的醛基或酮基可分为还原糖和非还原糖。

具有游离醛基或酮基的糖称为还原糖。

半乳糖Galgalactose

甘露糖Manmannose

鼠李糖Rharhamnose

木糖Xylxylose

果糖Frufructose

阿拉伯糖Araarabinose

苷元(配基):

非糖的物质,常见的有黄酮,蒽醌,三萜等

苷类苷键:

将二者连接起来的化学键,可通过O,N,S等原子或直接通过C-C键相连。

糖(或其衍生物,如氨基糖,糖醛酸等)

苷类化合物的分类:

根据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

分为原生苷、次级苷。

根据连接单糖基的个数:

单糖苷、二糖苷、三糖苷……。

根据苷元连接糖基的位置数:

单糖链苷、二糖链苷……。

根据苷元化学结构的类型:

黄酮苷、蒽醌苷、生物碱苷、三萜苷……。

根据苷键原子的不同:

氧苷、硫苷、氮苷、碳苷。

氧苷

苷元与糖基通过氧原子相连

天麻苷

醇苷

醇羟基与糖端基脱水而成的苷

比较常见,如皂苷、强心苷均属此类。

例:

红景天苷

酚苷

苷元的酚羟基与糖端基脱水而成的苷。

较常见,如黄酮苷、蒽醌苷多属此类。

例:

天麻苷

氰苷

主要是指α-羟基腈的苷

例:

苦杏仁苷

水解生成的苷元很不稳定,很快分解成醛或酮和氢氰酸。

酯苷

苷元的羧基与糖端基脱水而成的苷

酯苷的特点:

苷键既有缩醛的性质,又有酯的性质,易为稀酸和稀碱水解。

例:

山慈菇苷

吲哚苷

指吲哚醇和糖形成的苷

粗制靛蓝,民间用以外涂治疗腮腺炎,有抗病毒作用

硫苷

是糖的端基OH与苷元上巯基缩合而成的苷

如萝卜中的萝卜苷

氮苷

糖的端基碳与苷元上氮原子相连的苷称氮苷

是生物化学领域中的重要物质。

如核苷类化合物

碳苷

是一类糖基和苷元直接相连的苷,在各类溶剂中溶解度均小,难于水解获得苷元。

组成碳苷的苷元多为酚性化合物,如黄酮、查耳酮、色酮、蒽醌和没食子酸等。

尤其以黄酮碳苷最为常见

Klyne法

将苷和苷元的分子旋光差与组成该苷的糖的一对甲苷的分子旋光度进行比较,数值上相接近的一个便是与之有相同苷键的一个。

2.掌握苷的一般性状、溶解度和旋光性

溶解性

味觉

糖——小分子极性大,水溶性好

聚合度增高→水溶性下降。

单糖~低聚糖——甜味。

多糖难溶于冷水,或溶于热水成胶体溶液。

多糖——无甜味(聚合度增高→甜味减小)

苷——亲水性(与连接糖的数目、位置有关)

苷元——亲脂性

苷类——苦(人参皂苷)、甜(甜菊苷)等

旋光性及其在构型测定中的应用

多数苷类呈左旋。

利用旋光性→测定苷键构型(即α、β苷键)

3.掌握苷键的酸催化水解法和酶催化水解法

苷键断裂方法:

酸催化水解反应

乙酰解反应

碱催化水解和β消除反应

酶催化水解反应

氧化开裂法(Smith降解法)

△酸催化水解反应(苷键属于缩醛结构,易为稀酸催化水解)

反应机制:

苷键原子断键—→阳碳离子或半椅型的中间体糖

△酸水解的规律:

⑴苷原子不同,酸水解难易顺序:

C>S>O>N(C-苷最难水解,从碱度比较亦如此)

⑵呋喃糖苷较吡喃糖苷易水解。

(因五元呋喃环的颊性使各取代基处在重叠位置,形成水解中间体可使张力减小,故有利于水解)

⑶酮糖较醛糖易水解(酮糖多为呋喃结构,而且酮糖端基碳原子上有-CH2OH大基团取代,水解反应可使张力减小)

⑷吡喃糖苷中:

①吡喃环C5-R越大越难水解,水解速度为:

五碳糖>甲基五碳糖>六碳糖>七碳糖

②C5上有-COOH取代时,最难水解(因诱导使苷原子电子密度降低)

⑸氨基取代的糖较-OH糖难水解,-OH糖又较去氧糖难水解。

2,6-二去氧糖>2-去氧糖>3-去氧糖>羟基糖>2-氨基糖

⑹N-苷易接受质子,但当N处于酰胺或嘧啶位置时,N-苷也难于用矿酸水解。

(吸电子共轭效应,减小了N上的电子云密度)

⑺芳香属苷较脂肪属苷易水解。

如:

酚苷>萜苷、甾苷

(因苷元部分有供电结构,而脂肪属苷元无供电结构)

⑻苷元为小基团时:

苷键横键比竖键易水解(e>a)(横键易质子化)

苷元为大基团时:

苷键竖键比横键易水解(a>e)(苷的不稳定性促使其易水解)

△酶催化水解反应(可获得原苷元)

苦杏仁酶

β-六碳醛糖苷键

纤维素酶

β-D-葡萄糖苷键

麦芽糖酶

α-D-葡萄糖苷键

转化糖酶

β-果糖苷键

蜗牛酶

β-苷键

△氧化开裂法(Smith降解法)→可得到原苷元

(除酶解外,其它方法可能得到的是次级苷元)

试剂:

过碘酸(HIO4)、四氢硼钠(NaBH4)、稀酸

适用于苷元不稳定的苷和碳苷的裂解

△乙酰解反应

常用试剂

醋酐+酸【H2SO4、HClO4、CF3COOH或Lewis酸(ZnCl2、BF3)等】

反应条件

一般是在室温放置数天

反应机理

与酸催化水解相似,以CH3CO+(乙酰基,Ac)为进攻基团

反应速率

⑴苷键邻位有电负性强的基团(如环氧基)可使反应变慢。

⑵β-苷键的葡萄糖双糖的反应速率:

(乙酰解易难程度)

(1→6)>>(1→4)>>(1→3)>>(1→2)

用途

⑴酰化可以保护苷元上的-OH,使苷元增加亲脂性,可用于提纯和鉴定。

⑵乙酰解法可以开裂一部分苷键而保留另一部分苷键。

※乙酰解反应易发生糖的端基异构化。

△碱催化水解和β消除反应

反应机理

用途

碱催化水解

(酯苷、酚苷、烯醇苷、β-吸电子基取代的苷)

C1-OH与C2-OH:

反式易水解,其产物为1,6-葡萄糖酐;顺式产物为正常的糖。

例:

4-羟基香豆素苷、水杨苷、海菲菜苷等

利用水解产物可判断苷键构型

β消除反应

(苷键的β-位有吸电子基团者,使α-位氢活化,在碱液中与苷键起消除反应而开裂,例:

蜀黍苷)

多糖还原端的单糖逐个被剥落,对非还原端则无影响。

3-O-代的糖可形成——3-脱氧糖酸

4-O-代的糖可形成——3-脱氧-2-羟甲基糖酸

二个以上取代的还原糖——难生成糖酸

可从多糖剥落反应生成的糖酸中了解还原糖的取代方式。

△糖的化学性质:

原理

作用

Molisch反应

糠醛形成反应

紫环反应

样品+浓H2SO4+α-萘酚→棕色环

【丙酮、甲酸、乳酸、草酸、没食子酸、苯三酚、α-萘酚和葡萄糖醛酸以及各种醛糖衍生物均能发生molish反应。

1、鉴定单糖的存在。

单糖、双糖、多糖一般都发生molish反应,但氨基糖除外。

2、Molisch反应为阴性可以确定无糖的存在,如果为阳性则仅为有糖存在的可能性。

过碘酸反应

(过碘酸与邻二醇羟基形成五元环状酯的中间体,然后再将醇羟基氧化成羰基)

作用于邻二醇、α-氨基醇、α-羟基醛(酮)、邻二酮和某些活性次甲基等结构

反应特点:

①反应定量进行(基本是1:

1);

②必须在水溶液中进行,或有水溶液;

③酸性或中性介质中速率:

顺式>反式

④在异边而无扭转余地的邻二醇不反应

①推测糖中邻二-OH多少;

②同一分子式的糖,推测是吡喃糖还是呋喃糖;

③推测低聚糖和多聚糖的聚合度;

④推测1,3连接还是1,4连接

(糖与糖连接的位置)

羟基反应

糖的-OH反应——醚化、酯化和缩醛(酮)化及硼酸络合反应

反应活性:

半缩醛羟基(C1-OH)>伯醇基(C6-OH)>仲醇

(伯醇因其处于末端的空间,对反应有利,因此活性高于仲醇)

缩酮和缩醛化反应:

酮或醛在脱水剂如矿酸、无水ZnCl2、无水CuSO4等存在下可与多元醇的二个有适当空间位置的羟基易形成环状缩酮和缩醛。

酮类易与顺邻-OH生成——五元环状物

醛类易与1,3-双-OH生成——六元环状物

应用:

保护-OH

硼酸络合反应:

糖+硼酸→络合物(酸性增加、可离子化)

(H3BO3是接受电子对的Lewis酸)

应用:

①络合后,中性可变为酸性,因此可进行酸碱中和滴定;

②可进行离子交换法分离;

③可进行电泳鉴定;

④在混有硼砂缓冲液的硅胶薄层上层析。

熟悉:

1.熟悉苷类化合物的提取方法、苷类化合物的检识方法

提取方法主要为溶剂法——水、稀醇(单糖、低聚糖、多糖)

破坏或抑制植物体内酶的方法:

迅速加热干燥

采集新鲜材料→冷冻保存

用沸水或醇提取

先用碳酸钙绊和后再用沸水提取

2.熟悉苷键的碱催化水解法和氧化开裂法

3.熟悉苷类化合物中常见糖的种类、结构、色谱鉴定法、苷类化合物中糖的种类和比例、糖

第三章苯丙素类(3学时)

△定义:

一类含有一个或几个C6-C3单位的天然成分。

包括:

苯丙烯、苯丙醇、苯丙酸及其缩酯、香豆素、木脂素、黄酮、木质素等。

掌握:

1.掌握香豆素基本母核的结构特征、类型、性状和溶解性

香豆素母核为苯骈α-吡喃酮。

环上常有取代基。

其中被药典收载的有秦皮、白芷、独活、前胡、菌陈、补骨脂等

通常将香豆素分为四类:

简单香豆素类

只有苯环上有取代基的香豆素

取代基:

羟基、烷氧基、苯基、异戊烯基等

7-羟香豆素→香豆素类成分的母体

C3、C6、C8位电负性较高,易于烷基化(其中C3位烷基化属于第四类)

环合反应的形成

体内过程——由酶主宰反应

体外实验——碱性条件(OH-)→呋喃环;酸性条件(H+)→吡喃环

呋喃香豆素类

吡喃香豆素类

这一类天然产物并不多见

其他类

指α-吡喃酮环上有取代基的香豆素类。

还包括二聚体和三聚体。

C3、C4上常有取代基:

苯基、羟基、异戊烯基等。

△香豆素理化性质

游离状态

成苷

性状

结晶形固体,有一定熔点

粉末状

大多具有香气;具有升华性质

大多无香味;不能升华

分子量小的有挥发性(可随水蒸汽蒸出)

无挥发性

UV下显蓝色荧光,碱液中荧光增强

溶解性

能溶于沸水,不溶或难溶冷水

可溶MeOH、EtOH、CHCl3和乙醚等溶剂

溶于H2O、OH-/H2O、MeOH、EtOH等

难溶极性小的有机溶剂

内酯的性质(重点)

长时间放在碱液中(溶于水)

或紫外光照射

(再酸化就不会合环)

显色反应

异羟肟酸铁反应(识别内酯)

碱性条件下,香豆素内酯开环,并与盐酸羟胺缩合成异羟肟酸,再在酸性条件下与三价铁离子络合成盐而显红色。

与酚类试剂的反应

酚羟基→FeCl3试剂颜色反应;

若酚羟基的对位未被取代或6-位上无取代,其内酯环碱化开环后,可与Gibbs试剂、Emerson试剂反应。

(蓝色)(红色)

2.掌握香豆素酸碱作用下开环、闭环原理

3.掌握简单香豆素的1H-NMR谱特征

4.掌握木脂素的结构类型

一类由苯丙素氧化聚合而成的天然产物。

通常指其二聚物,少数为三聚物和四聚物。

组成木脂素的单位有四种:

桂皮醇

桂皮酸

丙烯基酚

烯丙基酚

二苄基丁烷类

C8-C8’,其他木脂素的生源前体。

芳基萘类

有芳基萘、芳基二氢萘、芳基四氢萘,例鬼臼毒素(抗肿瘤)

联苯环辛烯类(生物活性最强)

五味子素

(保肝、

抗氧化)

二苄基丁内酯类

四氢呋喃类

双四氢呋喃类

熟悉:

1.熟悉苯丙酸类成分的结构、性质、紫外光谱特征及生理活性

苯丙酸类

基本结构——酚羟基取代的芳香环与丙烯酸;多具有C6-C3结构的苯丙酸类

绿原酸是金银花抗菌、利胆的有效成分。

实例:

丹参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成分—丹参素甲、乙和丙

2.熟悉香豆素的提取分离方法

3.熟悉木脂素的理化性质

游离

成苷

形态

多呈无色晶形,新木脂素不易结晶

溶解性

亲脂性,难溶水,溶苯、氯仿等

水溶性增大

挥发性

多数不挥发,少数有升华性质

旋光性

大多有光学活性,遇酸易异构化

了解:

1.了解香豆素类的生物活性

毒性——肝毒性,黄曲霉素;

抗病毒作用——canolideA抗艾滋病毒,例:

蛇床子素→抑制乙肝表面抗原

光敏作用——可引起皮肤色素沉着;补骨脂内酯→治白斑病

2.了解苯丙酸类化合物的结构和鉴定

3.了解木脂素的提取分离方法

第四章醌类化合物(3学时)

识记蒽醌的化学结构、化学性质与呈色反应及其提取分离方法。

领会蒽醌的鉴别及提取分离原理。

掌握:

1.掌握苯醌、萘醌、蒽醌、菲醌类化合物的基本结构及分类

苯醌类

有邻苯醌和对苯醌两种,天然的多为对苯醌

萘醌(有三种可能结构,但天然的萘醌仅有α-萘醌)

胡桃醌:

抗癌、抗菌及中枢神经镇静作用

紫草素及维生素K类化合物属于萘醌

菲醌

丹参新醌甲

中药丹参根中所含多种化合物都是菲醌的衍生物,包括邻菲醌和对菲醌。

抗菌及扩张冠状动;

治疗冠心病、心肌梗塞

蒽醌衍生物(常见9,10-蒽醌)

1,4,5,8位为α位2,3,6,7位为β位9,10位为meso位,又叫中位

大黄素型

羟基分布于两侧苯环上

大黄、决明

致泻

茜草素型

羟基分布于一侧苯环上

茜草

止血、活血、治风湿

蒽酚和蒽酮衍生物:

一般存在于新鲜植物中,因为该类成分可以缓缓被氧化成蒽醌类成分。

大黄素型化合物的酸性大小:

大黄酸>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大黄酚

R1HCH3HCH3CH3

R2COOHOHCH2OHOCH3H

2.掌握蒽醌类化合物的颜色、升华性、溶解性及与结构的关系、酸性及酸性强弱与结构的关系、显色反应及其应用

性状

如果母核上无酚羟基取代,基本上无色

随着助色团的存在,有黄、橙、棕红色以至紫红色等

苯(萘)醌多以游离态存在,蒽醌一般以苷形式存在

升华性

游离蒽醌具有升华性,常压下加热可升华而不分解

一般升华温度随酸性的增强而升高

溶解度

苷元:

通常可(易)溶于苯、乙醚、氯仿,在碱性有机溶剂如吡啶、N-二甲基甲酰胺中溶解度也较大,可溶于丙酮、甲醇及乙醇,不溶或难溶于水

蒽苷:

极性较大,易溶于甲醇及乙醇,也能溶解于水,在热水中更易溶解,但在冷水中溶解度较小,

几乎不溶于乙醚、苯、氯仿等溶剂

蒽醌的碳苷:

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难溶于亲脂性有机溶剂而易溶于吡啶中

酸性(醌类化合物因分子中酚羟基的数目及位置不同,酸性强弱有一定差别。

(1)苯醌和萘醌的醌核上的羟基酸性类似于羧基;

(2)萘醌和蒽醌的苯环上的羟基酸性:

β-羟基>α-羟基

β-羟基蒽醌的酸性较一般酚类要强

能溶于Na2CO3溶液中,尤其是热溶液中

α-羟基因与C=O基形成氢键缔合

酸性很弱,弱于苯酚和碳酸第二步解离的酸性

因此不能溶解于碳酸氢钠和碳酸钠溶液中。

羟基数目增多,酸性也增强。

羟基蒽醌的酸性随羟基数目的增加而增加(α-位或β-位均是)

因此,游离蒽醌的酸性强弱顺序为:

含COOH>含2个以上β-羟基>含1个β-羟基>含2个以上α-羟基>含1个α-羟基

可溶于Na2HCO3可溶于Na2CO3可溶于1%NaOH可溶于5%NaOH

颜色反应(取决于其氧化还原性质以及分子中的酚羟基的性质)

Feigl反应

(醌的通性)

在碱性条件下经加热能迅速与醛类及邻二硝基苯反应

紫色

无色亚甲蓝显色试验

苯醌和萘醌(醌核上有活泼质子)

而蒽醌无此反应

蓝色

与活性次甲基试剂的反应

苯醌和萘醌---醌环上有未被取代的位置

而蒽醌无此反应

蓝绿色或蓝紫色

与碱的反应

(Borntrger反应)

含羟基的蒽醌与蒽酚衍生物氧化

但蒽酚、蒽酮、二蒽酮类化合物则需—

颜色加深,多呈橙、红、紫红及蓝色

与金属离子的反应

α-酚羟基或邻二酚羟基蒽醌

与Pb2+、Mg2+等形成络合物而显色。

3.掌握蒽醌类化合物的一般提取方法

游离醌类的提取方法

碱提取-酸沉淀法

有机溶剂提取法:

苯、氯仿等

水蒸气蒸馏法(适用于分子量小的苯醌及萘醌类化合物)

其它方法: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和超声波提取法等

总醌类提取法

一般选用甲醇或乙醇为溶剂→→游离态和成苷的蒽醌类化合物→→浓缩后再依次用有机溶剂提取(多用索氏提取法),极性大小→初步分离

对于多羟基蒽醌或具有羧基的蒽醌(如大黄酸),在植物体内多以盐的形式存在,难以被有机溶剂溶出,提取前应先酸化使之游离。

泻下作用

番泻苷类的泻下作用是通过其代谢产物大黄酸蒽酮而起作用

抗菌作用:

抗细菌、霉菌

其它作用:

抗癌、抗病毒、抗真菌等

第五章黄酮类化合物(9学时)

两个具有酚羟基的苯环通过中央三碳相互连接而成

黄酮(C3-位无OH)

C2,C3饱和—→

二氢黄酮

黄酮醇(C3-位有OH)

二氢黄酮醇

异黄酮(B环连在C3位)

查耳酮(C环开环)

黄烷类(C环还原)

花色素类

多以苷存在:

O-苷和C-苷;旋光性:

多为左旋

糖的种类

单糖:

D-葡萄糖,D-半乳糖,D-木糖,L-鼠李糖,L-阿拉伯糖,D-葡萄糖醛酸

双糖:

槐糖,龙胆二糖,芸香糖(Rha1—6Glc),新橙皮糖(Rha1—2Glc)等

三糖:

龙胆三糖,槐三糖

酰化糖:

2-乙酰葡萄糖,咖啡酰基葡萄糖

性状

多为结晶,少数为无定形粉末

颜色

(交叉共轭系统)

黄酮(醇)及其苷类呈灰黄-黄色

查耳酮:

黄-橙色

二氢黄酮(醇):

无色

异黄酮:

微黄色

花色素及花色苷:

红色(pH<7),紫色,蓝色(pH>

溶解度

游离苷元

难溶于水,易溶于甲醇,乙醇,乙酸乙酯,乙醚等有机溶剂中

溶于水、乙醇、甲醇中,难溶于苯、氯仿

水溶度

苷元<苷,糖链越长,水溶度越大

棉黄素水溶度:

3-O-葡萄糖苷>7-O-葡萄糖苷

黄酮(醇),查耳酮

二氢黄酮(醇)

花色素

平面型分子

非平面型分子

离子

2.掌握黄酮类化合物的酸碱性,酸性强弱与结构之间的关系及在提取分离中的应用。

酸性

酚羟基,故具有酸性;可溶于碱性水溶液、吡啶、甲酰胺及二甲基甲酰胺

强弱顺序:

7,4’-OH>7-或4’-OH>一般OH>5-OH

碱性

γ-吡喃环上的1-位氧原子,有未共用的电子对,表现微弱的碱性,

可与强无机酸,如浓硫酸、盐酸等生成氧盐。

3.掌握黄酮类化合物的显色反应及与结构之间的关系和应用。

HCl-Mg反应

黄酮(醇)、二氢黄酮(醇)及苷

(+)橙红-紫红

查耳酮、橙酮、儿茶素类(黄烷醇类)

(—)

异黄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