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科学初中科学全册总复习教案二浙教版七年级下.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911515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1.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科学初中科学全册总复习教案二浙教版七年级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最新科学初中科学全册总复习教案二浙教版七年级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最新科学初中科学全册总复习教案二浙教版七年级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最新科学初中科学全册总复习教案二浙教版七年级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最新科学初中科学全册总复习教案二浙教版七年级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最新科学初中科学全册总复习教案二浙教版七年级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最新科学初中科学全册总复习教案二浙教版七年级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最新科学初中科学全册总复习教案二浙教版七年级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最新科学初中科学全册总复习教案二浙教版七年级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最新科学初中科学全册总复习教案二浙教版七年级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最新科学初中科学全册总复习教案二浙教版七年级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最新科学初中科学全册总复习教案二浙教版七年级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最新科学初中科学全册总复习教案二浙教版七年级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最新科学初中科学全册总复习教案二浙教版七年级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最新科学初中科学全册总复习教案二浙教版七年级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最新科学初中科学全册总复习教案二浙教版七年级下.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最新科学初中科学全册总复习教案二浙教版七年级下.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最新科学初中科学全册总复习教案二浙教版七年级下.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最新科学初中科学全册总复习教案二浙教版七年级下.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最新科学初中科学全册总复习教案二浙教版七年级下.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科学初中科学全册总复习教案二浙教版七年级下.docx

《最新科学初中科学全册总复习教案二浙教版七年级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科学初中科学全册总复习教案二浙教版七年级下.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科学初中科学全册总复习教案二浙教版七年级下.docx

最新科学初中科学全册总复习教案二浙教版七年级下

初中科学全册总复习教案

(二)

课题

2.1运动和能的形式

时间

教学目标

1.能说出机械运动、光运动、声运动、电运动、热运动、生命运动等运动形式,从而确认运动形式的多样性。

2.能结合实例说明动能、势能、化学能、电能、光能的存在,从而确认能的多样性。

重点难点

通过事例让学生确认各种形式的运动和能

教学准备

[引入]在自然界中,万物都在不断的发生这变化,一切事物都在不断的运动,今天我们了解一下自然界各种运动的形式以及与运动有关的能的知识。

[新课]

一、运动和能的多种形式

1.运动的多种形式:

(1)小组内说说你见过的运动。

(2)自读课文和插图。

思考运动有哪些形式?

(3)分组讨论,机械运动有哪些特征?

机械运动有哪些形式?

交流讨论结果。

(4)小组内试举一例上述运动。

2.能的多种形式:

(1)展示自制玩具风车,并思考是什么原因使风车运动的。

(2)演示图2-8、2-9的实验,思考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

(3)自读课文,分组讨论上述“思考”题(教师参加讨论)。

(4) 交流讨论结果。

[势能可以积蓄,可以转化为动能]

风是流动的气体,风使风车转动,流动的气体也具有动能。

(5)读图2-6,你知道该图的故事吗?

你从图上发现了什么?

讲故事谈发现。

(我国劳动人民利用水利的故事。

流动的液体也具有动能。

(6)分组讨论,说说能有哪些形式?

能量可以储存吗?

试举一例说明。

机械能包括哪些能?

你家里要消耗哪些能?

[能的形式有:

动能、势能、化学能、电能、声能、光能等]

[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能可以储存]

[小结本节所学内容]

[作业]    1.第49页1、2、3题。

    2.谈谈你见过哪些运动,它们都具有哪些能?

1.从学生的课堂表现来看,对知识的重视少,对玩的乐趣多。

对于学生的学习态度还要加强引导。

2.许多传统的工艺、技术,在不适应社会中,逐渐的被淘汰、消失。

课题

2.2运动和静止

(一)

时间

教学目标

1.确认机械运动的判断需要参照物,运动和静止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

2.能根据物体运动判断参照物以及根据所选的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

3.能区分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能够根据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否相同,将直线运动划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4.知道匀速直线运动。

重点难点

1.参照物

2.匀速直线运动

教学准备

[引入]毛主席曾经有一句诗:

“坐地日行八万里”,为什么坐在地上的人却能够行八万里呢?

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就要学习有关物体运动的知识。

一、机械运动

1.科学里讲的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

同学们骑自行车时,人和自行车对地面或路旁的树都有位置的变化;飞机在天空中飞行,它相对于地面也有位置的变化。

科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提问:

举例说明我们周围的物体哪些是在做机械运动,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教师:

要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真的就那么简单吗?

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观察课本图2-17观光电梯。

思考:

为什么对电梯里的人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有不同的看法?

小结:

首先明确本问题中研究对象是电梯里的人,电梯里的人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其次根据前面所学机械运动的知识,判定电梯里的人是在做机械运动。

说电梯里的人是“静止”的或是“运动”的都有道理。

因为他们在研究人的运动情况时,选定作为标准的物体不同。

问:

电梯里的人认为乘客没动,是静止的,是以什么为标准的?

学生:

以电梯为标准,乘客相对于电梯的位置没有改变,所以说乘客是静止的。

问:

地面上的人认为乘客是在运动,是以什么为标准的?

学生:

地面上的人、路面、路旁的树木或房屋为标准,乘客相对于路面的位置在改变,所以地面上的人说乘客是运动的。

教师小结:

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事先都自觉或不自觉地选择了一个标准,即参照物;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对同一个物体的运动描述的结果也可能不同。

平时人们在描述运动或静止时都没有指明以什么物体为参照物,但参照物都是存在的。

练习:

⑴说“太阳从东方升起”依据的参照物是什么?

⑵说“乌云遮住太阳”又是以什么为参照物?

课题

2.2机械运动

(一)运动和静止

时间

教学目标

1.确认机械运动的判断需要参照物,运动和静止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

2.能根据物体运动判断参照物以及根据所选的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

3.能区分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能够根据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否相同,将直线运动划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4.知道匀速直线运动。

重点难点

1.参照物

2.匀速直线运动

教学准备

教师小结:

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对同一个物体的运动描述的结果也就不同。

小故事: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法国飞行员能顺手抓住一颗子弹。

请解释。

教师指出:

参照物可以任意选择,在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时,常选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

例如,列车中的乘客以地面为参照物是运动的,以车厢为参照物是静止的。

这说明所选的参照物不同,得出物体的运动情况一般不相同。

3.匀速直线运动

机械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为了便于研究,人们将它们分成简单的几类。

⑴读图2-18,2-19,你能发现汽车和过山车的运动有什么不同?

(要求找出它们的差异)

根据物体运动的路线的形状,可以将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一般说来直线运动比曲线运动要简单的多,但直线运动也千差万别。

⑵请大家读图2-20,比较两辆汽车运动存在的差异。

小组讨论后回答:

甲车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这种快慢不变、经过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乙车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不相等,运动快慢不相等的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

提问:

那么我们可以根据什么标准来将直线运动进行分类?

教师小结:

根据物体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否相等,直线运动可以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提问:

百米跑运动员,从起跑线起跑,跑到终点,他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吗?

(答:

可以近似地看作是匀速直线运动。

[小结][巩固练习]

1.对于参照物的理解,学生还是建立在亲身体验过的事能判断,而没有经历过的事情,往往茫然。

这也是这些学生的特点吧。

2.该考虑让学生建立一种模型的思想。

课题

2.2机械运动

(二)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时间

教学目标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重点难点

速度的概念

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

[引入]在生活中常常会遇到需要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问题。

比如赛跑时,谁跑得最快,谁获得冠军。

同样,比如火车提速,就是人们认为原来的火车不够快,这也是人民所关心的。

一、[思考]那么,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

问:

步行人和骑车人同时由同地出发,假如手中没有钟表,怎样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

答:

观察他们哪个在前,谁在前面就谁快...

[结论]:

在相等的时间内,走的路程远的人运动得快。

问:

百米赛跑时,如何比较运动员们运动的快慢?

答:

让运动员们同时起跑,比较哪个运动员先到达终点。

问:

如果有好几组运动员比赛,他们怎么比较运动快慢呢?

教师归纳:

因为通过路程都是100米,是相等的,用的时间短的人运动得快。

物体的运动有快有慢,那么,我们应当怎样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

二、探究实验

1.怎样比较两辆小车运动的快慢?

实验设计:

比较两辆小车运动的快慢的两种方法

(1)比较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的长短,通过路程长的运动较快,反之较慢。

(2)比较通过相等路程所用的时间的长短,所用时间长的运动较慢,反之较快。

2.定性比较两辆小车运动的快慢。

3.如何定量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需要测量哪些数据?

提问:

你认为可以只用运动时间的长短来比较两辆小车运动的快慢吗?

为什么?

你认为可以只用通过路程的长短来比较两辆小车运动的快慢吗?

为什么?

4.小组交流:

怎样定量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教师可启发学生回答:

在运动的时间、通过的路程都不相等的情况下,1秒内通过的路程多的物体运动得快。

三、速度

1.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做速度。

2.速度的计算公式v=S/t

[v和t分别是英语速度和时间的第一个字母,s是德语移动距离的第一个字母]

课题

2.2机械运动

(二)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时间

教学目标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重点难点

速度的概念

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

3.关于速度的单位,要说明它是依据公式v=S/t得到的。

速度等于路程除以时间,所以速度的单位是路程的单位除以时间的单位。

如果路程的单位用米,时间的单位用秒,速度的单位就是“米/秒”。

如果路程的单位用千米,时间的单位用小时,速度的单位就是“千米/时”。

问:

“米/秒”和“千米/时”这两个单位之间有怎样的换算关系?

介绍两者之间的大小关系并推导出:

1米/秒=3.6千米/时

4.阅读课本图2-22一些物体的运动速度,感受这些物体的运动快慢。

5.根据速度公式计算:

(如何通过读图获得解题所要的信息)

汽车在两块指示牌之间通过的路程是牌上这两个数据之差。

汽车通过两块指示牌所用的时间是两次时钟读数之差。

根据速度公式统一单位后求解。

四、平均速度

讨论:

用速度公式能够精确地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吗?

师:

虽然无法用一个速度值来描述物体在不同时刻运动的快慢,但可以利用公式得知一段时间内或一段路程上运动的平均快慢,由公式v=算出来的速度称为平均速度。

严格说来,

任何一个平均速度总是对应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离开了某一段路程或某一段时间,平均速度就失去可意义。

[课堂小结]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

2.速度的定义、公式、单位。

3.速度公式的应用。

4.平均速度。

1.虽然速度学生在小学里面已经学过,但是学生对于速度的理解,还是存在比较大的偏差。

2.由于应用题做怕了,很多同学对于计算的内容“恐惧”

3.速度单位之间的换算还存在部分学生搞不明白的问题。

课题

2.3力的存在

(一)

时间

教学目标

1.能从力的作用所产生的现象概括出力作用的两种效果。

2.能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认力的存在。

3.能确认力的作用的相互性。

能用力的作用的相互性解释有关现象

重点难点

力的作用效果:

改变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力作用的相互性

教学准备

气球橡皮筋磁铁,小球

[游戏引入]抛汽球。

汽球为什么会在空中飞来飞去呢?

引出概念:

力。

一、力的作用效果:

1.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

思考:

在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用力,但我们能看到力吗?

我们应怎样来判断是否有力存在呢?

(要求自己举身边的有关力的例子)

总结:

我们无法直接看到风,但我们是怎样感受到风的存在的?

(从“树动知风”这一作用所产生的效果可以判断风的存在),同样我们可以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定力的存在。

⑴用手位橡皮筋,橡皮筋发生了什么变化?

⑵用手拉弹簧伸长,压弹簧缩短。

学生自己用身边的物体来设计一个类似的实验

总结:

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

介绍:

对于看不见的形变可采用放大措施转变为看得见的形变。

2.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实验:

若给你一颗钢珠和一块磁铁,看看你能使它的运动发生哪些变化?

学生探究后交流:

a.球由静止变运动b.球运动由慢变快c.球运动由快变慢

d.球运动变为静止e.球运动的方向发生改变

说明:

物体运动的速度大小和运动的方向统称为运动状态,速度的大小和方向任一发生改变,都称为运动状态的改变。

小结:

力的作用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讨论:

生活中存在哪些力的形式:

⑴拉力、压力、推力、提力等:

接触力

⑵重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磁铁对铁的吸引力:

非接触力。

说明力的作用不一定需要相互接触而产生,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四、力的相互性:

让同桌的两位同学互相击打手掌,体味各自的感受。

当一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作用力的同时,也会受到另一个物体对它的作用力。

讨论:

1、送神舟五号升空的火箭推进力来自哪里?

2、磁铁能吸引铁块,反过来铁块能吸引磁铁吗?

3、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那么打人和被打,是一样的吗?

[小结]

学生对于从现象到本质的理解还差,哎,还是要继续努力啦。

课题

2.3力的存在

(二)

时间

教学目标

1.感受弹力,确认弹力存在的普遍性。

2.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

3.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

重点难点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教学准备

弹簧演示用弹簧秤

[引入]由力的大小引入力的测量。

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不难懂得力有大小,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弹簧为什么伸长了?

[拉力使弹簧伸长]

  2.两位只手分别拉弹簧,弹簧的伸长相同吗?

为什么不同?

  3.哪只手的拉力大?

怎么知道它的拉力大?

[拉力大小不同,弹簧的伸长不同;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大]

  在科学主要利用力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大小来测量力的。

一、力的单位:

国际上力的通用单位是牛顿,简称牛,要学生记住。

举例使学生对1牛顿的大小形成具体观念。

二、弹簧测力计:

有了力的单位还不够,要测量力的大小还需要有测量工具。

测量力的工具是测力计,常用的测力计是弹簧秤。

1.弹簧秤的原理

①准备一个弹簧,标出弹簧下端所对的位置。

②找学生用力去拉弹簧,弹簧长度将________,用的力越大,弹簧的长度就_______。

③撤去拉力,弹簧将__________。

[讲解]

2.弹簧秤的构造

让学生观察弹簧测力,引导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外形和内部构造;钢制弹簧、挂钩、指针及刻度。

讲刻度时应该明确单位、零刻度线、每一小格、每一大格所代表的示数以及弹簧测力计的量程。

要强调测量时不得超过量程。

3.学生实验:

练习使用弹簧秤

让学生先阅读课本实验部分,然后按步骤进行实验,并把数据记在笔记本上。

弹簧秤的量程是:

___________  最小刻度值为:

_________

  用手拉弹簧秤秤钩,使指针对准1牛顿处,感受一下1牛顿的力有多大。

  增大拉力,弹簧的长度将______,此时弹簧秤的读数为_______牛顿。

最后向学生简单介绍其他的测力计,指出弹簧测力计只是测力计的一种。

[小结]

问题1.关于力的作用效果,学生还是不容易判断。

课题

2.4力的图示

时间

教学目标

1.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2.力的图示作图

3.了解力的示意图的意义和作用,并会用它来表示具体的力

重点难点

掌握力的图示作图的基本操作

教学准备

弹簧

[复习引入]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思考]:

影响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因素?

一、力的三要素:

实验1:

用力拉弹簧,一次用力小,一次用力大。

观察作用效果。

[大小]

实验2:

用力拉或压弹簧。

用力向两边拉与用力向中间压,感受一下两种情况弹簧受力后的效果有什么不同?

[方向]

实验3:

在分别弹簧的中部、顶部用力,弹簧将如何变化?

[作用点]

解释:

开门时,为什么习惯按远离门轴的一边。

请学生举几个例子

总结:

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思考:

那么如何描述一个力呢?

[语言文字叙述...但不直观引出]

二、力的图示:

用简洁直观的图来表示力的三要素。

教师一边讲作图规则,一边示范。

对于作图的技能练习一定要规范、严格。

⑴根据力的大小确定单位长度[标度]

⑵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必须画在受力物体上。

⑶线段上箭头的方向与力的方向一致。

线段的长度要跟力的大小成比例。

学生练习,并指导其中容易出错的情况。

讲解一些课文中没介绍,但容易出错误的地方。

三、力的示意图:

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只关心力的方向,而不太关心力的大小和作用点,这时我们只需在力的方向上画一个箭头来表示力,这样的图叫做力的示意图。

说明课文中几个例子,并介绍在解题时的一些应用。

[小结]画图练习

力的图示内容比较多,课本上虽然只有寥寥几句,但里面的内容却很多,

这是新课程的课文内容的特点。

如何选择课外的内容,如何让学生掌握好课内的知识外还要掌握课外的一些

内容,给学生知识的同时不增加过多的负担,教师要好好努力啊!

课题

2.5物体为什么会下落

(一)

时间

教学目标

1.能叙述重力的意义,确认重力的方向。

2.会用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式G=mg计算物体受到的重力

3.知道重力的测量方法,会用弹簧秤测物体受到的重力

重点难点

重力的方向重力与质量之间的关系

用弹簧秤测量物体重力

教学准备

弹簧秤重垂线铁架台小木块

[引入]以身边的物体抛出后的结果,引出问题:

物体为什么会下落?

一、重力

引导学生分析思考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

产生这些现象都有一个共同的原因,即地面附近的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向下的吸引力。

[板书]:

1.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

重力的符号为G

思考:

重力也有三要素吗?

(引出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2.重力的方向

实验:

⑴铁架台放在水平桌面上,重锤静止时观察悬线所处的状态。

⑵铁架台倾斜放置在水平桌面上,重锤静止时观察悬线所处的状态。

学生观察总结:

无论铁架台是否倾斜,重锤静止时悬线总是处于竖直状态。

结论:

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垂直于水平面向下)

思考:

为什么重垂线可以用来检查墙面是否竖直?

(出示重垂线,请同学试试。

3.重力的大小

重力有大有小,生活经验告诉我们,一桶水比一杯水重

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秤来测量,你们猜测重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教师:

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

质量越大,重力也越大;重力与质量成正比……

【做一做】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

探究实验一:

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

器材:

2~3人一组,4只质量为100g的钩码、量程为5N的弹簧测力计。

步骤:

用弹簧测力计先后测出4个钩码的重力,并填在表中:

钩码数/只质量(千克)重力(牛顿)重力跟质量的比值(牛顿/千克)

分析数据:

小组汇报实验结果.重力的大小跟质量有什么关系?

[重力的大小跟质量成正比][比值为9.8牛顿/千克]

接下页

课题

2.5物体为什么会下落

(一)

时间

教学目标

1.能叙述重力的意义,确认重力的方向。

2.会用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式G=mg计算物体受到的重力

3.知道重力的测量方法,会用弹簧秤测物体受到的重力

重点难点

重力的方向重力与质量之间的关系

用弹簧秤测量物体重力

教学准备

弹簧秤重垂线铁架台小木块

9.8牛顿/千克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质量为1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N]

2.重力/质量=9.8牛顿/千克。

重力用G表示,单位是牛(N);质量用m表示,单位是千克(kg);9.8牛顿/千克用g表示,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可以表示为

G=mg或g=G/m,

式中的g表示质量为1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N。

在粗略计算中,g常取10牛顿/千克。

例:

一袋质量为50千克的水泥受到的重力是多大?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强调规范,对典型错误作出纠正与评价。

[小结]⑴重力的意义⑵重力的方向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式G=mg

⑷g的数值与意义

1.牛顿的故事学生很熟悉,但是也导致了重力与地球引力的混淆,这点是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2.重力的方向某些同学由于在实验的时候没有注意观察,导致理解发生错我,仍然认为是垂直向下。

3.关于g的物理意义,学生仍旧比较难以理解,需要给学生一个实验。

课题

2.5实验: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时间

教学目标

1.掌握弹簧秤的使用

2.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得到重力与质量之间的关系

重点难点

弹簧秤的使用

数据分析,获得重力与质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弹簧秤铁架台小铁块5个50克重的钩码细线学生准备的器材

一、弹簧秤的结构:

二、熟悉弹簧秤的使用:

测量身边的物体,感受1牛的力有多大

三、使用弹簧秤测量不同个数钩码的质量,分析实验数据。

---------------------------------------

弹簧秤的结构部分大家一起来熟悉

1.面板、钩子、圆环、弹簧、指针等

2.单位、量程、最小刻度值等

3.受力时弹簧的变化:

第二部分与第三部分,参照实验记录单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过程和记录数据

数据分析。

介绍关于g的物理意义等内容。

本次实验从效果上来看,老师在给学生一个方向后,放手给学生自己设计和进行实验,能提高同学的兴致,锻炼学生的能力,比单纯的老师讲解,学生操作更加有效果。

从最后实验记录的数据来看,存在着这样几个问题:

1.曲线图有部分同学画不怎么来

2.部分小组的实验操作基本由一人担当了,虽然已经强调过。

3.在记录数据过程中,部分学生没有注意到单位的不同

课题

2.6摩擦的利与弊

时间

教学目标

1.知道摩擦是普遍存在的,固体、气体和液体产生摩擦力。

2.了解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3.理解摩擦力的利和弊,并懂得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具体方法。

重点难点

1.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2.懂得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

教学准备

斜面钢珠毛巾棉布木板

[引入]当你在平坦的马路上骑自行车时,若脚不踩脚踏板,车子会慢慢停下来,为什么?

若想使行进中的车很快停下,应采取何种措施?

教师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

摩擦力既有不利的一面,也有有利的一面。

一、学生探究——固体、气体、液体存在摩擦

1、学生探究实验:

分组操作图2-52、2-53、2-54及自行设计的其它实验,操作过程中教师对操作要领适当加以指导,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总结:

固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存在着摩擦;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有关。

2、观察图2-55并阅读航天器的盔甲——烧蚀材料,讨论。

总结:

固体与气体间存在着摩擦。

举例。

3、观察图2-56,思考、讨论

固体与液体间存在着摩擦,这一摩擦比相同条件下固体在气体中的摩擦大。

结论:

不但固体会产生摩擦力,气体和液体间也会产生摩擦力。

气体和液体间的摩擦力有时会对物体的运动产生很大影响。

(四)摩擦的有害作用

1.损耗能量,由各种形式的能量所转化成的机械能,由于摩擦作用,将进而转化为热能而耗散。

2.引起磨损。

它使机械效率降低,润滑油和功率的损耗增加,零件丧失精度乃至损坏,因而需要更换。

(五)摩擦的有利作用

1.传动作用,各种动力机、驱动轴,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传动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