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卷历史试题.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15912943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卷历史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全国卷历史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全国卷历史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全国卷历史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全国卷历史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全国卷历史试题.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全国卷历史试题.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全国卷历史试题.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卷历史试题.doc

《全国卷历史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卷历史试题.doc(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全国卷历史试题.doc

2010年文综历史试题(新课标全国卷)

24.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A.河南、河北B.湖南、湖北 C.山东、山西D.广东、广西

25.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

“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

”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26.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

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

A.“心外无物” B.“天地为万物之本”

C.“夫形于天地之间也,物也” 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

27.表2明代洪武至弘治年间(1368---1505)徽州祁门土地买卖契约情况表

时间

使用通货类别及契约张数

洪武年间至永乐年间

宝钞23、银1、布1

宣德年间至景泰年间

宝钞4、银27、布42、稻谷4

天顺年间至弘治年间

银52、稻谷1

表2反映了

A.宝钞在民间的信用降低 B.社会经济大幅度衰退

C.生活资料均可作为支付手段 D.白银始终是主要流通货币

28.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认为,世上有两种形式的平等,即数量平等和比值平等。

数量平等是绝对平均主义,比值平等则是根据个人的实际价值,按比例分配与之相称的事物。

根据以上观点,通常所说的“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应该是

A.更接近于数量平等 B.更接近于比值平等

C.数量平等高于比值平等 D.既非数量平等又非比值平等

29.图四是英国1782年的一幅漫画。

此漫画反映了

A.英国国际地位下降 B.英美关系亲近友好

C.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D.英国愿与美国和解

30.19世纪中期,许多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来自中国,而在20世纪初年,大量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如劳动、方针、政策、理论等迅速传入中国。

出现这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

A.中国留学日本人数增多 B.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

C.日本明治维新成效显著 D.日本先于中国接触西学

31.1902—1906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只有学生512人,其中举人62人、贡生48人、生员232人、监生84人。

这表明此时

A.传统教育制度稳定发展 B.新式学堂教育得到普及

C.学生以求取功名为目的 D.教育制度处于转型时期

32.某博物馆收藏的一份传单写道:

“彼得格勒城市及郊区的所有工人、水兵、赤卫队和铁路组织的会议……决定,派我们中间的优秀分子加入‘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的队伍。

”这一传单出现的历史背景应是

A.政府的战争政策造成粮荒 B.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困境

C.农业集体化运动出现失误 D.德国法西斯大举入侵苏联

33.在遭到中国军队打击之后,侵华日军某部在一份报告中称:

“其上级干部多为经验丰富干练之士,其统率才能十分高超,尤其对分散于广阔地区之多数小部队巧妙的指挥运动,必须瞩目。

”上述评论所指的战役应是

A.太原会战B.平型关战役 C.百团大战D.武汉战役

34.1950年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

“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1989年中苏关系正常化后,两国未再签订类似条约。

这主要是因为

A.双方的战争威胁消失 B.苏联的政治经济改革

C.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D.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

35.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

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

“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

”日文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

“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

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

”这说明

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

40.(37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

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玮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

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管局的两三倍。

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

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

“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

——摘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材料二自中世纪晚期开始,乡村手工业特别是毛纺织业在英格兰东部、西部和约克郡地区快速发展。

商人发放原料,回收产品,销往海内外,这种新型的“乡村制造业活动”被称为“原工业化”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工厂”,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

16世纪初,纽贝里的一家毛纺织“工厂”雇佣了1140名工人,其中三分之二为妇女和儿童。

海外市场的需求大大刺激了此类“工厂”的发展,英国成为欧洲最重要的毛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国,1700年毛纺织品占国内出口商品的70%。

棉纺织业作为新行业随之兴起,其他行业也迅速扩张。

机械化逐渐成为新的生产方式的重要特征,并在欧洲大陆广泛传播。

——摘编自【英】E.E.里奇等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等

材料三包含着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萌芽的雇佣劳动是很古老的;它个别地和分散地同奴隶制度并存了几百年。

但是只有在历史前提已经具备时,这一萌芽才能发展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恩格斯《反杜林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期以前英国工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16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再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对恩格斯所说“历史前提”(要求:

以对历史前提的认识为中心;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的认识。

(13分)

44.(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乾元元年(758),盐铁铸钱使第五琦初变盐法,就山海井灶近利之地,置盐院。

游民业盐者为亭户,免杂徭。

盗者论以法。

及琦为诸州榷盐铁使,尽榷天下盐,斗加时价百钱而出之,为钱一百一十。

——《新唐书》

材料二刘委改革榷盐法,调整官营与私商、盐户的关系。

在产盐乡“固旧监置吏”,收亭户之盐,转卖给商人经销。

其余州县不设盐官,在较远州县设置“常平盐”,“官收厚利而人不知贵”。

刘晏改革是以官商分利代替官方专利.促进了盐业的发展,大大增加了盐税收入。

刘晏始榷盐时,盐利年收入40万缗,其后,达600万缗,“天下之赋,盐利过半”。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第五琦和刘晏所推行的榷盐法的不同之处。

(8分)

(2)

(2)根据材料二,说明刘晏改革榷盐法的意义。

(7分)

45.(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政治自由并不是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在一个有法律的社会里,自由仅仅是:

一个人能够做他应该做的事情……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是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为其他的人也同样会有这个权利。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1748年)

材料二当我看到任何一个权威被授以决定一切的权利和能力时,不管人们把这个权威称做人民还是国王,或者称做民主政府还是贵族政府,或者这个权威是在君主国行使还是在共和国行使,我都要说,这是给暴政种下了种子,而且我将设法离开那里,到别的法制下生活。

在思想上我倾向民主制度……自由、法制、尊重权利,对这些我极端热爱---但我并不热爱民主……我无比崇尚的是自由,这便是真相。

——摘编自【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1835年)等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孟德斯鸠与托克维尔的主要观点。

(9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托克维尔与孟德斯鸠不同的民主观形成的原因。

(6分)

46.(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远东国际法庭法官既为由日本投降书上签字受降各国所派遣,法官们的席次当然应该以受降签字国的先后为序,即以美、中、英、苏、澳、加、法、荷为序。

但庭长不喜欢这个安排。

由于他想使与他亲近的英、美法官坐他的两侧,便提议应按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五强为中心安排,即以美、英、苏、中、法为序。

但是有人指出:

按照联合国宪章,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是以中、法、苏、英、美(按照国名英文字母先后)为序的。

这样,中国和法国法官将坐在他的两旁。

于是庭长又提议:

可以用一般按国名英文字母先后为序的办法。

但马上发展,居中的将是中、加等国的法官,英、美法官离庭长更远了。

1946年5月2日正式开庭的前一天,庭长宣布,经过盟军最高统帅同意,坐席安排是,庭长右侧为美、中、法等国法官,左侧为英、苏等国法官。

这样,英、美两国法官居中。

中国法官表示:

“这个安排是荒谬的,它既非按照受降签字的次序,又非按照联合国安理会五强排列的次序,亦非按照一般国际会议以国名字母先后排列的次序,用意何在,殊属费解。

”说毕便愤然离开。

第二天,远东国际法庭正式开庭。

开庭前庭长宣布,最高统帅已经同意,法官行列和坐席的顺序以受降签字国的顺序为准。

——摘编自梅汝璈《远东国际军事法庭》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建立的背景;说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庭长先后提出的法官座次安排的理由。

(8分)

(2)说明中国法官抗争的原因,并加以简要评价。

(7分)

47.(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太祖(曹操)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中、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国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防皇机,克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

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西晋)陈寿《三国志》

材料二当时只有蜀先主可与有为耳。

曹操自是贼,既不可从,孙权又是两间底人,只有先主名分正,故(诸葛亮)只得从之。

——(南宋)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三公平地说来,曹操对于当时的人民是有贡献的,不仅有而且大,对于民族的发展和文化的发展是有贡献的,不仅有而且大。

在我看来,曹操在这些方面的贡献,比起他同时代的人物来是最大的。

例如诸葛亮是应该肯定的人物,但他所凭措的西蜀,在当时没有遭到多大的破坏,而他所成就的规模比起曹操来要小得多。

然而诸葛亮却被后人神化,而曹操被后人魔鬼化了。

这是不公平的。

——《郭沫若全集》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陈寿、朱熹对曹操的不同态度及其原因。

(9分)

(2)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郭沫若评价曹操的标准、指导思想和方法。

(6分)

2010年文综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题号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答案

C

D

A

A

B

D

C

D

B

C

D

A

24.C解析:

此题考查西周分封制的主要诸侯国:

鲁、齐、燕、卫、宋、晋。

此题也是对西周分封形势图的释读。

西周时,周武王首封辅佐有功的姜太公于齐;武王的弟弟周公则封于鲁,齐鲁文明源于此。

周朝时,山西是唐国的领地。

后来唐叔虞的儿子燮父因唐国临晋水,改国号为晋。

春秋时,山西是五霸之一的晋国。

 

测量目标:

历史知识/知道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评价。

考试内容:

分封制。

分析:

知道各省简称,熟悉西周封国,即可解答。

选项中各省的简称依次是:

(豫、冀)(湘、鄂)(鲁、晋)(粤、桂)。

25.D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解读文字信息的能力,以材料提供的新角度解读秦始皇时期的郡县制,也体现研究性学习的考查。

材料主要意思为唐朝的柳宗元肯定郡县制“公天下”,郡县制官吏由皇帝任免比分封制下分封贵族爵位更利于国家政局的安定。

 

测量目标:

材料处理/提取图片、表格、文字等材料中提取的信息。

考试内容: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

分析:

首先要清楚材料中的“封建”实指西周“分封制”。

分封制下,诸侯到卿、士,其权力、地位和财产一切世袭,一般平民被排除在政治权利之外。

秦始皇推行郡县制,郡守、县令有皇帝任免,不得世袭,官吏任免的标准是才干政绩。

故地方政治权利向一般平民开放,此即材料中所谓“公天下”。

26.A 解析:

此题考查解读信息、提炼观点的能力,王安石认为先天的心理能力是从物质产生的,这种物质就是形体。

形体是“有生之本”。

这种从“人是一个感觉体”出发的人性论,是唯物主义的命题。

体现了对探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考查。

 

测量目标:

材料处理/提取图片、表格、文字等材料中提取的信息。

考试内容:

宋明理学。

分析:

此题必须克服对陌生材料的恐惧心理。

首先注意题干和选项材料中的“形”、“本”、“心”、“物(或万物)”、“天地”、“道”这些古代中国哲学的重要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孰先孰后);运用从哲学常识,看出题目涉及的是关于世界本原问题的中国古代哲学观点;再以自己熟悉的“心外无物”为突破口(这是典型的唯心论哲学(本体论)观点,其它为唯物论哲学观点),解答此题。

 

题中陌生材料出处:

“形者,有生之本。

故养生在于保形,充形在于育气,养气在于宁心,宁心在于致诚,养诚在于尽性,不尽性不足以养生。

”(北宋王安石《临川集·礼乐论》)/“道为天地之本,天地为万物之本。

”(北宋邵雍《观物内篇》)/ “夫形于天地之间也,物也” (南宋叶适《水心别集·进卷·诗》)/ “舍天地则无以为道,天地常运而人道不息”。

(南宋陈亮《与徐彦才大谏》)

27.A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的能力。

测量目标:

材料处理/提取图片、表格、文字等材料中提取的信息。

考试内容: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明)。

分析:

此题宜用排除法。

表格中白银流通量的增加说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排除B;能作为支付手段的生活资料只是少数几种(谷、布),故C错误;D容易由表格数据排除。

A亦不难理解(表格中宝钞由减少到消失)。

28.B  解析:

“数量相等”的意义是你所得与他人所得的相同事物在数目和容量上相等;“比值相等”的意义是根据各人的真价值,按比例分配与之相衡称的事物。

数量相等类似于实质平等,比值相等类似于形式平等。

依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我们应当在实质平等和形式平等之间做到平衡,有时要讲究实质平等,有时要讲究形式平等,有些方面要讲究实质平等,有些方面要讲究形式平等。

此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描述和阐述事物的能力,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答案应为B。

 测量目标:

历史阐释/从不同的主题和观点解释历史事实、历史变迁。

考试内容:

雅典民主政治(民主、平等等基本概念)?

分析:

题目的条件是给出了亚里士多德所论述的两种平等——数量平等和比值平等——的定义,题目的要求是运用亚氏的两种平等的理论分析“分数面前人人平等”这一现实(历史)现象。

故首先必须理解两种平等的含义:

根据题干材料,数量平等意味着不考虑个体之间的差异,一律按人头平均分配;比值平等意味着要考虑个体差异(实际价值,包括能力),根据差异按照一定的标准(比例)进行分配。

“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就意味着有一个分配标准,故选B。

当然学生完全可以直接从常识出发,对于绝大多数考生而言,只能根据自己的高考成绩(分数),被录取到相应的高等院校或不被录取,即“分数面前人人平等”。

而高考成绩是考生实际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国家根据这一标准在上百万考生之间分配相应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这是与“比值平等相”近的。

如果按照“数量平等”来分配,则意味着人人都上大学,甚至人人都上同一所大学(如北大),前者目前还无法实现,后者显然荒谬,故选B。

29.D 解析:

此题考查获取和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

时间限定语是1782年,北美独立战争期间。

漫画体现英国要与“美利坚”是拥抱着的母女关系,英国愿与美利坚和解。

18世纪中期英国就确立了世界霸主地位,号称“日不落帝国”,故A是错的;1775~1783年北美独立战争,美国与英国正处于敌对状态,两国关系不可能“亲近友好”,故排除B项;英国承认美国独立是在1783年,故C项也可排除,故选D项。

 

测量目标:

材料处理/提取图片、表格、文字等材料中提取的信息。

考试内容: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背景——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分析:

此题如果单纯从画面去考虑,倒是很容易选择:

双方把武器放下相互拥抱:

流浪的女儿(左)箭头朝下,双臂紧握武器,仍具有防卫意识;“不列颠娜”(右)把盾牌放下,箭头向上,主动伸出双臂拥抱“美利坚”。

如此画意不是很明显吗?

C对于部分学生可能有一定的干扰,问题出在对漫画所反映的内容的历史背景知识没有牢固掌握,关于美国独立的战争的过程,新课程教材无论是人教和岳麓版,在时间和内容上都很模糊。

所以此题实际上只涉及初中历史知识。

美国独立战争:

1775(6)—1783,1783年英国正式承认美国独立,由此可以排除C。

A、B容易排除。

当然漫画实际上反映的是1782年美英签订《巴黎和约》,两国正式结束战争状态。

30.C解析:

此题体现19世纪中——20世纪初“日本新词”的变化,由来自中国到影响中国,这时期起决定作用的是日本自身的发展并为亚洲邻国提供启迪和经验。

考查在比较中得认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测量目标:

历史阐释/用比较的方法解释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变迁。

考试内容:

大众传媒的发展(近现代报刊)?

分析:

参考答案选C。

B呢?

假如中国的洋务运动的成效也很显著,甲午之役,中国并没战败,那么题干材料提供的20世纪初年的这一现象会不会出现呢?

甲午之役是近代中国由学习英德转向学习日本的转折点,这个可从甲午前后中国留学生的流向可以看出。

且20世纪初大量“日本新词”传入中国,主要也是这些留日学生的功劳。

31.D解析:

此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举人、贡生、生员、监生仍是以求取功名为主。

其余则是教育的近代化,故选D。

 测量目标:

历史阐释/把历史事件、人物、观念等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解释。

考试内容:

(近代中国的教育/京师大学堂)?

分析:

首先京师大学堂(其前身是京师同文馆)是新式学堂,在新式学堂里又有“举人”、“贡生”、“生员”等这些传统的科举制度下的名号,这种新旧夹杂的现象,本身反映了新旧交替的时代特征。

故不难判断选C。

学生如果知道1905年科举制废除的史实,也许更容易判断。

32.B 解析:

此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中得知关键语意是城市的工人、水兵等到农村征粮,体现余粮征集制。

从材料中“彼得格勒城市及郊区的所有工人、水兵、赤卫队和铁路组织”可断定指的是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反映了苏维埃政权面临的粮食危机(而采取的“余粮收集制”经济政策),故正确的答案应为B。

 

测量目标:

历史阐释/把历史事件、人物、观念等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解释。

考试内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余粮收集制)。

分析:

把题干材料与选项对照,也许学生很容易做出选B的判断。

但要讲清理由似乎不易。

学生已有的知识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目的是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从选项与材料的相关性程度看,选B。

算不算理由?

另有一个捷径:

圣彼得堡——彼得格勒(1917)——列宁格勒(1924)——圣彼得堡(1991),从同一个城市名称的变化出发可以迅速排除C、D。

内战导致粮荒,粮荒引出余粮收集制,其目的是巩固困难重重的新生政权,故A排除。

33.C 解析:

此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由材料分析是经验丰富的干部巧妙指挥小部队打击侵华日军,引起日军重视。

从材料中“其上级干部多为经验丰富干练之士,其统帅才能十分高超”之句可排除A、D两项。

平型关战役属于小地域内的伏击战,而百团大战则属于“分散于广阔地区之多数小部队巧妙的指挥运用”的典型战例。

测量目标:

材料处理/提取图片、表格、文字等材料中提取的信息。

考试内容:

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分析:

“尤其对分散于广阔地区之多数小部队巧妙的指挥运动”,这一描述适合于运动战,选项中符合这一战法的战役只有百团大战。

34.D解析:

此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以及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中苏关系的变化,主要是缔约国处理国家间关系的政策发生转变。

 

测量目标:

历史阐释/用比较的方法解释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变迁。

考试内容: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分析:

两国缔结什么性质的条约由两国的国家利益和外交政策决定,故此题不难。

新人教教科书没有“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这一知识的明确表述。

35.A解析:

此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并进行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体现研究性学习的方向。

中方研究是倭舰击我船,我船还炮;日本则是济远发炮,吉野迎战。

 

测量目标:

历史阐释/对历史的解释作出评价。

考试内容:

甲午中日战争。

分析:

题干材料提供了两个对立的历史记载,对照选项,A项准确揭示了对立背后的原因;材料中有当事人的日志(《济远航海日志》),故B项排除;C、D两项均与题干材料无关,故排除。

40.(37分)

(1)官营手工业衰落;家庭手工业开始面向市场;民营手工业发展迅速;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作坊产生(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8分)

(2)阶段:

“原工业化”;工业革命(工业化)(4分)

阶段性特征:

“原工业化”阶段:

手工工场发展迅速;商人参与;使用雇佣劳动。

工业革命阶段:

大机器生产;需要大量资本;形成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阶级。

(12分)

(3)答案略。

44.(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不同之处:

刘晏:

官督民产商销,官商分利;设常平盐。

第五琦:

官营专卖,官府专利:

强行加价。

(2)促进盐业发展;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利商,便民;有助于社会稳定。

45.(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1)孟德斯鸠:

政治自由是有限度的;自由与法律的内在联系(在法律框架内做应该做的事)。

托克维尔:

无限制的权力即暴政(多数人的暴政);反对暴政和绝对权威;崇尚自由;倾向民主制,但并不热爱民主。

(2)两人所处的时代不同;立场不同;孟德斯鸠是启蒙思想家,针对法国专制制度及时弊;托克维尔的观点是对法国大革命的反思,受美国民主的影响。

46.(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背景:

日本法西斯侵略战争失败;美国等盟国对日本实行占领与管制;开始非军事化、民主化改革。

理由:

最重要国际组织的既成事实;国际惯例;法庭所在国最高军事当局首领同意。

(2)原因:

中国为战胜国,在国际反法西斯战争中贡献巨大;中国未受到应有的尊重;中国法官代表民族利益。

评价:

抗争关系到中国的地位、荣誉和尊严。

47.(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态度:

陈寿:

尊曹;朱熹:

贬曹。

原因:

陈寿:

西晋尊曹魏为正统;曹操确有历史功绩。

朱熹:

曹操窃国,名分不正;有违“三纲五常”。

(2)标准:

对人民、民族和文化发展的历史贡献。

指导思想:

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

方法:

比较的方法;辩证分析的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