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语文苏教版复习资料 第五部分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的断句简答2 实战演练.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9224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5.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语文苏教版复习资料 第五部分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的断句简答2 实战演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届高考语文苏教版复习资料 第五部分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的断句简答2 实战演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届高考语文苏教版复习资料 第五部分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的断句简答2 实战演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届高考语文苏教版复习资料 第五部分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的断句简答2 实战演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届高考语文苏教版复习资料 第五部分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的断句简答2 实战演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届高考语文苏教版复习资料 第五部分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的断句简答2 实战演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届高考语文苏教版复习资料 第五部分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的断句简答2 实战演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届高考语文苏教版复习资料 第五部分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的断句简答2 实战演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届高考语文苏教版复习资料 第五部分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的断句简答2 实战演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届高考语文苏教版复习资料 第五部分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的断句简答2 实战演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届高考语文苏教版复习资料 第五部分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的断句简答2 实战演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届高考语文苏教版复习资料 第五部分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的断句简答2 实战演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届高考语文苏教版复习资料 第五部分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的断句简答2 实战演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语文苏教版复习资料 第五部分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的断句简答2 实战演练.docx

《届高考语文苏教版复习资料 第五部分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的断句简答2 实战演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语文苏教版复习资料 第五部分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的断句简答2 实战演练.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考语文苏教版复习资料 第五部分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的断句简答2 实战演练.docx

届高考语文苏教版复习资料第五部分专题一文言文阅读的断句简答2实战演练

一、(2018·常州市高三模拟)阅读材料,完成1~3题.

鼐闻天地之道,阴阳刚柔而已.文者,天地之精英,而阴阳刚柔之发也.阴阳刚柔,其本二端,造物者糅,而气有多寡进绌,则品次亿万,万物生焉.夫文之多变,亦若是也.糅而偏胜可也;偏胜之极,一有一绝无,与夫刚不足为刚,柔不足为柔者,皆不可以言文.今夫野人孺子闻乐以为声歌弦管之会尔苟善乐者闻之则五音十二律必有一当接于耳而分矣.夫论文者,岂异于是乎?

(节选自姚鼐《复鲁絜非书》)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

答案:

今夫野人孺子闻乐/以为声歌弦管之会尔/苟善乐者闻之/则五音十二律/必有一当/接于耳而分矣

2.“五音十二律”中,五音包括________、________、羽、角、徵.

答案:

宫 商

3.用自己的话简述姚鼐“阴阳刚柔说”的观点,并指出材料中主要使用的论证方法.

答:

                                    

                                    

                                    

答案:

文有阴阳,阴阳混杂之后偏重于某一方面是可以的,偏重到极端,刚和柔只有一种而另一种丝毫没有,和那种不刚不柔的都不可称为文章.论证方法:

类比论证.

我听说天地的大道理就是阴阳刚柔罢了.文章是天地的精英,是阴阳刚柔生发而来的.阴阳刚柔,起初是两个方面,上天把它们糅为一体,但气有多有少,有进步有不足,那么品类等次就有亿万,万物就生发出来了.文章富于变化,也是如此.混杂之后偏重于某一方面是可以的;偏重到极端,刚和柔只有一种而另一种丝毫没有的,和那种不刚不柔的都不可称为文章.现在那些粗野的俗人和小孩子听音乐,认为是歌声和弦乐管乐的汇聚;假如懂音乐的人去听,那么五音十二律,必定一一区别,耳朵一听就能分辨.论文的道理难道和这个有什么不同吗?

二、阅读材料,完成4~6题.

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塞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

非长歌何以骋其情?

故曰:

诗可以群可以怨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

4.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

答案:

诗可以群/可以怨/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

5.文中“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指________、________两个典故.

答案:

屈原放逐(流放) 昭君出塞(辞汉)

6.概括“凡斯种种,感荡心灵”的两种因素.

答:

                                    

                                    

答案:

景物气候,个人经历.

至于那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酷寒,这是人有感于四季节令气候并把它表现在诗歌里.在美好的集会时用诗来表现亲近愉悦,离开群体时用诗来表达哀怨.至于楚国臣子离开国都,汉朝的嫔妃辞别宫廷;在边关的客子衣裳单薄,闺中寡居的妇女眼泪哭尽;有的士人解下佩印辞官离朝,一去不返;有的女子扬起蛾眉,入宫受宠,再次顾盼,倾国倾城;所有这种种(情景),感动激荡人的心灵,如果不铺陈诗句还能用什么来抒发他的情义?

如果不放声歌唱还能用什么来舒展他的情怀?

所以说:

诗可以结交朋友,可以怨刺不平.使处境困难地位卑贱的人容易安心,使隐居避世的人消除苦闷,(要想如此)没有比诗更好的了.

三、阅读材料,完成7~9题.

杨诚斋曰:

“从来天分低拙之人,好谈格调,而不解风趣.何也?

格调是空架子,有腔口易描;风趣专写性灵,非天才不办.”余深爱其言.须知有性情,便有格律,格律不在性情外.《诗三百》半是劳人思妇率真言情之事谁为之格谁为之律而今之谈格调者,能出其范围否?

许浑云:

“吟诗好似成仙骨,骨里无诗莫浪吟.”

(节选自《随园诗话》)

7.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3处)

解析:

此题考查断句能力.此段抓住“谁”即可断开.

答案:

《诗三百》半是劳人思妇率真言情之事/谁为之格/谁为之律/而今之谈格调者

8.《随园诗话》的作者是________,他提出的________,与神韵说、格调说、肌理说并称为清代前期四大诗歌理论.

解析:

此题考查文学知识,《随园诗话》是清代袁枚的代表作品集.

答案:

袁枚(袁子才) 性灵说

9.用原文中的词句概括本文的观点.

答:

                                    

                                    

解析:

此题考查概括能力.注意题干要求,“用原文中的词句”,可引用文中有总结性的句子,“须知有性情,便有格律,格律不在性情外”.

答案:

有性情,便有格律,格律不在性情外.

杨诚斋说:

“古往今来,天分低拙的人,大都喜欢谈论诗歌的格调,而不懂得其中的风情趣味.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格调只是空架子,只要有嘴就能描绘出来;而风趣专门描写性灵,不是天才就办不到.”我十分喜欢这段话.要知道,有了性情就有了格律,格律不会出于性情之外.《诗三百》中有一半是劳动者及思妇直接率真表达言情的,有谁为他们定过格式呢?

又有谁为他们定过韵律呢?

而现在谈格调的,能超过这个范围吗?

许浑说过:

“吟诗好似成仙骨,骨里无诗莫浪吟.”

四、(2018·镇江市高三检测)阅读材料,完成10~12题.

凡思绪初发,辞采苦杂,心非权衡,势必轻重.是以草创鸿笔,先标三准:

履端于始,则设情以位体;举正于中,则酌事以取类;归余于终,则撮辞以举要.然后舒华布实,献替节文,绳墨以外,美材既斫,故能首尾圆合条贯统序若术不素定而委心逐辞异端丛至骈赘必多.

(选自《文心雕龙·熔裁》)

10.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

答案:

故能首尾圆合/条贯统序/若术不素定/而委心逐辞/异端丛至/骈赘必多

11.《文心雕龙》的作者是________朝的________.

答案:

南北 刘勰

12.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文章中“三准”的具体内容.

答:

                                    

                                    

                                    

答案:

①根据情理来确定体制;②根据内容来选择事例;③选择文辞来显示要义.

在开始构思的时候,往往苦于文章辞采的繁杂,内心不能像天平那样可以准确地衡量,对一些问题的估计看法势必出现有轻有重的毛病.因此要写好文章,先要标立三个准则:

第一,根据文章情理来确定体制;第二,根据内容来选取材料;第三,撮取辞语用以突出文章的要义.然后舒展文辞华彩,铺陈文章的思想内容,去芜存菁,调节文采,像好的木材,墨线以外的已经砍削去掉,所以文章能够首尾呼应,圆通相合,条理连贯,体统有序.倘若没有先确定这些准则,随心所欲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杂乱的念头纷纷涌现,那么不合准则的异端东西,必然会丛生沓至,那文意多余的地方必然很多.

五、阅读材料,完成13~16题.

王荆公介甫,退处金陵.一日,幅巾杖屦,独游山寺,遇数客盛谈文史词辩纷然公坐其下人莫之顾.有一人徐问公曰:

“亦知书否?

”公唯唯而已.复问公何姓,公拱手答曰:

“安石姓王.”众人惶恐,惭俯而去.

(选自《王荆公旁听文史》)

13.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3处)

解析:

抓住“然”和“公”“莫”即可断开.

答案:

遇数客盛谈文史/词辩纷然/公坐其下/人莫之顾

14.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中的宋代大家指哪些?

答:

                                    

                                    

                                    

解析:

注意区分唐宋八大家中的唐朝和宋朝的作家.唐朝只有韩柳.

答案:

王安石、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15.文中的地名“金陵”就是今天的(  )

A.苏州       B.杭州

C.镇江D.南京

解析:

选D.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考生对于一些重要的历史地名要加强记忆.

16.《桂枝香·金陵怀古》是王安石罢相退居金陵时写的一首词,该词选自王安石的哪部作品?

答:

                                    

                                    

                                    

解析:

此题考查文学知识,有点难度.

答案:

《临川先生文集》

王安石,字介甫,封荆国公,罢相退居金陵.一天,他头裹一块绢,拄着手杖行走,独自游览山寺,遇见几个人在那里高谈阔论文史,议论纷纷.王安石坐在他们旁边,没人注意到他.有一个人缓慢地问他说:

“你也懂得文史?

”王安石含糊地应答.人家再问他姓名,王安石拱拱手回答说:

“我姓王,叫安石.”那群人恐惧不安,惭愧地低着头离开了.

六、阅读材料,完成17~20题.

周室既微,载籍残缺.仲尼思存前圣之业,以鲁周公之国,礼文备物,史官有法,故与左丘明观其史记,据行事,仍人道,因兴以立功,就败以成罚,假日月以定历数,藉朝聘以正礼乐.有所褒讳贬损不可书见口授弟子弟子退而异言.丘明恐弟子各安其意,失其真,故论本事以作传,明夫子不以空言说经也.

(选自《汉书·艺文志》,有删节)

17.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3处)

解析:

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两个“弟子”之间先断开,然后根据动词组句的原则,“不可”前也应断开.

答案:

有所褒讳贬损/不可书见/口授弟子/弟子退而异言

18.文中提及的“传”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考查中国古典文化常识.“传”作为一种文学样式,它的本来意思是为经书做解释.

答案:

为经书做解释

19.依据材料,“故论本事以作传”中的“传”是指(  )

A.《论语》B.《左传》

C.《国语》D.《诗经》

解析:

选B.左丘明最大的贡献在于《左传》.

20.从文中看,左丘明写作此书的目的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

                                    

                                    

解析:

此题难度不大,文段最后说得很明白:

“丘明恐弟子各安其意,失其真,故论本事以作传,明夫子不以空言说经也.”

答案:

避免弟子讹传了褒贬史事的真意;表明夫子不用空言来解说经文.

周室衰败以后,书籍破残损缺.仲尼想保存前代圣人的业绩,因为鲁国是周公的封国,礼节文采都完备,史官有法度,所以让左丘明观看了他们历史的记载,根据所行的事情,依照人道,用成就来建立功赏,根据失败来加以责罚,借日月来确定节气的时间,借助诸侯朝见天子来端正礼乐.有所隐讳贬损的事情,不能见之于书籍,就用口传授给弟子,弟子回去后所说的就互不相同了.左丘明怕他的弟子们各自按照自己的见解,以致失去史事的真意,所以研究本来的事实而加以解释,表明孔子是不用空言来解说经文的.

七、阅读材料,完成21~24题.

夫四言,文约意广,取效风、骚,便可多得.每苦文繁而意少,故世罕习焉.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故云会于流俗.岂不以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者耶?

故诗有三义焉:

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若专用比兴,患在意深,意深则词踬.若但用赋体,患在意浮,意浮则文散,嬉成流移,文无止泊,有芜漫之累矣.

(节选自钟嵘《诗品序》)

2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3处)

解析:

此题难度较大,没有明显的标志,可根据句中动词,联系前后语境断句.

答案:

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

22.唐代“五言长城”“七绝圣手”分别指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考查中国古代文学知识.刘长卿工于诗,长于五言,自称“五言长城”,其作品有:

五绝如《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江中对月》《送灵澈上人》.王昌龄是盛唐著名的边塞诗人,后人誉之为“七绝圣手”.

答案:

刘长卿 王昌龄

23.依据材料,其中的“风”“骚”分别是指(  )

A.《论语》《离骚》B.《国风》《离骚》

C.《国风》《楚辞》D.《诗经》《楚辞》

解析:

选B.此题考查古典文学知识.

24.用原文中的词句概括钟嵘认为五言诗在众多诗歌中最有滋味的原因.不超过15个字.

答: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对文言文内容理解的能力.题目要求用原文中的词句来作答,降低了难度.

答案:

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

四言诗言词简约而含意丰富,效法《国风》《离骚》,就可以摹仿其大概.(但诗人们)往往苦于文字用得多而意思少,所以说世人很少学习它.五言诗在诗体中居重要地位,是众多诗歌中最有滋味的,所以说合于世俗之人的口味.(这)难道不是因为它指陈事理,塑造形象,尽情抒情,描写事物,最为详尽恰当吗?

所以诗有三种表现方法:

一叫“兴”,二叫“比”,三叫“赋”.扩大(发扬)这三种表现手法,斟酌地采用它们,用风骨来强化它,用文采来润饰它,使得体会它的人余味无穷,听到它的人动心不已,这是诗的最高的境界啊.如果专用比兴手法,弊病在用意太深,用意太深,文辞就滞涩.如果专用赋法,弊病在用意浮浅,用意浮浅,文辞就松散,(甚至于)嬉戏而造成(文意)流移不定,文辞没有归宿,就有芜乱散漫的拖累了.

八、(2018·南京市高三模拟)阅读材料,完成25~28题.

呜呼!

道固有行于远而止于近,有忽于往而贵于今者,非惟世俗好恶之使然,亦其理有当然者.而孔、孟皇皇于一时,而师法于千万世.韩氏之文,没而不见者二百年,而后大施于今,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虽蔽于暂而终耀于无穷者其道当然也.

(选自欧阳修《记旧本韩文后》)

25.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3处)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这是一段议论性文字,先把握整体大意,再寻找断句标志.

答案:

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虽蔽于暂而终耀于无穷者/其道当然也

26.作为人名,文中“韩氏”即________(限人名).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

答案:

韩愈

27.依据材料,其中的《记旧本韩文后》有可能出自(  )

A.《新唐书》B.《新五代史》

C.《欧阳永叔集》D.《集古录》

解析:

选C.《欧阳永叔集》是欧阳修的全集.该集共153卷,另附录5卷.

28.根据文意,写出作者在上面的文段中表达的观点.(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信息和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对此,需对文章的相关内容进行梳理.

答案:

①道(或“一种学说”)是否流行不仅因为世俗的好恶,还有它必然的道理.②好文章即使暂时被掩盖,但它终究会放出光彩.

唉!

一种学说本来就有在远处流行却在近处不流行,在过去被忽视在现在却被尊重的,这不仅因为世俗的爱好或厌恶使它这样,其中也还有必然的道理.比如孔子和孟子在当时惶惶奔走(很不得志),但后来却成了万世之表.韩愈的文章,埋没不显现有两百年,却大大盛行于今天,这又不只是世人的爱好和厌恶所能左右的.大概时间越久,它们就越有光彩,不会磨灭,即使暂时被掩盖,最终也会光耀于世世代代,这是因为他们所奉行的道使得他们这样.

九、阅读材料,完成29~32题.

南宋词人,白石有格而无情,剑南有气而乏韵.其堪与北宋人颉颃者,唯一幼安耳近人祖南宋而祧北宋以南宋之词可学北宋不可学也.学南宋者,不祖白石,则祖梦窗,以白石、梦窗可学,幼安不可学也.学幼安者,率祖其粗犷、滑稽,以其粗犷、滑稽处可学,佳处不可学也.幼安之佳处,在有性情,有境界.即以气象论亦有“横素波、干青云”之概,宁后世龌龊小生所可拟耶?

(选自王国维《人间词话》)

29.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3处)

解析:

此题考查断句能力,难度不大.抓住里面的标志词“耳”,以及名词“北宋”即可断开.

答案:

唯一幼安耳/近人祖南宋而祧北宋/以南宋之词可学/北宋不可学也

30.依据材料,王国维所生活的朝代为(  )

A.南宋B.北宋

C.元明D.清

解析:

选D.王国维,初名国桢,字静安,亦字伯隅,初号礼堂,晚号观堂,又号永观,谥忠悫.汉族,浙江海宁人.王国维是中国近代、现代相交时期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

31.文中的“白石”和“幼安”各指谁?

答: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识记.

答案:

姜夔 辛弃疾

32.王国维为何说北宋词不可学?

答: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信息和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时要抓住文中的关键句进行分析,“幼安之佳处,在有性情,有境界”“宁后世龌龊小生所可拟耶”,意思是一般人是学不来的.

答案:

因为北宋词的情韵、格调、境界,并非普通人轻易模仿可得.

南宋的词人中,姜夔的词有和谐的格律音韵却没有情韵,陆游的词有磅礴气势却缺少意韵.大概能和北宋相抗衡的词人,只有辛弃疾罢了.近人学习南宋却远离北宋,认为南宋的词可以学,北宋的词不可以学习.学习南宋的人,不是以姜夔为正宗,就是以吴文英为正宗,以为姜夔、吴文英可以学习效仿,辛弃疾是不可以学习的.学习辛弃疾的人,大多继承他的粗犷、滑稽,认为他的粗犷、滑稽可以学习,其他的优点不能学习.辛弃疾的优点,在于有真性情,有境界.即使是从气势上来理论,他也有气贯云霄的气概,难道是后来的龌龊小辈可以相比较的吗?

十、阅读材料,完成33~35题.

君子之禁邪说也,固将明其说于天下,使当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从然后以禁则齐使后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为然后以戒则明岂必灭其籍哉放而绝之莫善于是.是以孟子之书,有为神农之言者,有为墨子之言者,皆著而非之.

(节选自曾巩《战国策目录序》)

33.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

解析:

这是一道断句题,断句可抓住常见的“者”“也”“焉”“乎”“矣”“哉”“欤”“耶”等句尾虚词,“故”“夫”“盖”“惟”等句首词语,再要注意陈述主体的变化、事件的切分、句式的对称等.本题应断句为:

使当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从(后面表结果,断开),然后以禁则齐(和前面的句子构成并列关系,断开),使后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为(和前面对应,断开),然后以戒则明(其后有句首反问词,断开),岂必灭其籍哉(句尾语气词,断开),放而绝之(语意变化,断开),莫善于是.

答案:

使当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从/然后以禁则齐/使后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为/然后以戒则明/岂必灭其籍哉/放而绝之/莫善于是

34.“神农之言”“墨子之言”分别代表“九流”中哪两家的学说?

答:

                                    

                                    

解析:

这是一道文学常识的题目,平时注意积累.

答案:

农家、墨家.

35.作者认为禁绝邪说的最佳途径是什么?

答:

                                    

                                    

解析:

这是一道文意概括的题目,注意文中的中心句“固将明其说于天下”.

答案:

明其说于天下.

德才兼备之人禁绝战国游士之说,是通过向天下人解释明白这些理论,使当代世人明白那些说法是不可行的,然后就能禁绝邪说,达到思想划一的目的了;使后世的人明白战国游士之说是行不通的,然后就能消戒邪说,达到明世的效果,哪里需要把书籍毁灭呢?

放出去但是使它难以实行,没有比这更好的办法了.所以孟子的书中,有讲到神农的理论和墨子的理论,但都是批判的话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