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同步练习.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922804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81.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秋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同步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秋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同步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秋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同步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秋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同步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秋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同步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秋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同步练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秋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同步练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秋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同步练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秋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同步练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秋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同步练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秋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同步练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秋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同步练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秋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同步练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秋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同步练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秋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同步练习.docx

《秋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同步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同步练习.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秋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同步练习.docx

秋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同步练习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一、选择题

1.距今约六七千年前,原始农耕生活在中华大地星罗棋布。

下列能代表当时生产力最高水平的生产工具是(  )

A.

打制石器B.

磨制石器

C.

铁农具D.

曲辕犁

【分析】本题考查了河姆渡原始居民。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解答】距今约六七千年前,原始农耕生活在中华大地星罗棋布。

能代表当时生产力最高水平的生产工具是磨制石器。

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浙江省余姚市(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种植水稻。

他们还饲养家畜,会制造陶器、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会挖水井。

CD当时还没有出现,磨制石器比打制石器先进。

故选:

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2.我们了解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获得他们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是通过(  )

A.神话传说B.史书记载C.学者推断D.考古发掘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的有关内容,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历史研究的资料要求真实可靠,而神话传说、史书记载、学者推断都可能存在失实的情况。

而考古发掘是客观存在的,是真实可靠的。

故选:

D。

【点评】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相关知识点。

 

3.在下列图片中,能反映长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文化特征的是(  )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分析】本题以四幅图片为切入点,考查的是长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状况。

【解答】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浙江省余姚市(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栏式房屋,种植水稻。

他们还饲养家畜,会制造陶器、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会挖水井。

所以①③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

B。

【点评】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相关知识点。

 

4.如图中这件独一无二的文物出土于(  )

A.浙江余姚B.北京周口店C.云南元谋D.陕西西安

【分析】本题以黑陶的图片为切入点,考查的是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相关知识点。

【解答】分析图片可知是黑陶。

依据所学可知,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村,他们会制作黑陶,还饲养猪、狗、水牛等家畜。

A项符合题意。

故选:

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

注意掌握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状况。

 

5.下列适合半坡居民居住的房屋样式是(  )

A.

洞穴

B.

干栏式房屋

C.

搭上草棚的水井

D.

半地穴式房屋

【分析】本题以半坡居民为依托,考查的是半坡原始居民生活的知识。

【解答】距今约六千年,由于黄河流域气候干燥,生活于陕西西安附近半坡村的半坡原始居民居住半地穴式房屋。

故选:

D。

【点评】本题以半坡居民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半坡原始居民生活的有关知识的记忆能力。

 

6.央视热播《舌尖上的中国2•时节》展现了不少中国传统美食的生产、加工工艺。

假设该剧组想拍摄我国种植粟的专题片,你认为最符合他们拍摄要求的外景地点(  )

A.半坡遗址B.河姆渡遗址C.大汶口遗址D.城头山遗址

【分析】本题以《舌尖上的中国2•时节》为依托,考查的是半坡原始居民的知识。

【解答】距今约六千年,半坡原始居民已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因此说拍摄我国种植粟的专题片时,最符合拍摄要求的外景地点的半坡遗址。

故选:

A。

【点评】本题以《舌尖上的中国2•时节》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半坡原始居民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

 

7.对我国古代半坡原始居民一天生活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生活在我国长江流域的原始森林里

B.使用色泽鲜艳,红底黑色纹饰的彩陶

C.住在干栏式房屋里

D.会制造精美的打制石器

【分析】本题以我国古代半坡原始居民一天生活的描述为切入点,考查的是半坡原始居民的相关知识点。

【解答】生活在距今约五六千年陕西西安半坡村(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木制的耒耜、骨器,种植粟。

半坡人会制造出色彩鲜丽的彩陶。

所以B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

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

注意掌握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状况。

 

8.如果你是一位讲解员,为同学们讲解中国的农耕文明。

下列不属于黄河流域农耕文明典型代表的是(  )

A.半地穴式圆形房屋B.人面鱼纹彩陶盆

C.粟的种植D.干栏式建筑

【分析】本题以讲解员讲解中国的农耕文明为切入点,考查的是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状况。

【解答】生活在距今约五六千年陕西西安半坡村(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粟、白菜、芥菜等农作物,住半地穴式房屋,已经饲养家畜,制作彩陶。

所以ABC属于黄河流域农耕文明典型代表;D属于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内容。

故选:

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

注意掌握半坡原始居民的相关知识点。

 

9.通过考古发掘资料表明,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情况。

其主要判断依据是(  )

A.墓葬中是否有玉器

B.随葬品中是否有陶器

C.随葬品中是否有磨制石器等生产工具

D.随葬品的多少

【分析】本题考查大汶口原始居民。

【解答】大汶口原始居民是我国的父系氏族时期,那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所以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墓葬里,大都有随葬品,但其数量却差异很大。

故判断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情况的依据是随葬品的多少。

故选:

D。

【点评】本题考查大汶口原始居民,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判断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情况的依据是随葬品的多少。

 

10.原始社会后期出现贫富分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私有财产的出现B.战争的出现

C.生产力的提高D.部落联盟的出现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大汶口原始居民文明。

大汶口遗址的墓葬中,有的有随葬品,有的没有,说明了随着生产的发展,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解答】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出现产品的剩余之后,就出现了贫富分化和私有制,原始社会开始解体,奴隶社会产生,大汶口遗址的墓葬中,有的有随葬品,有的没有,说明了随着生产的发展,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故选:

C。

【点评】本题考查大汶口原始居民,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判断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情况。

 

11.在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考古学家发现:

有的墓随葬玉器等精美工艺品和日常器物多达百余件,有的墓却一无所有。

这种现象表明(  )

A.个人对随葬品的爱好不一样B.各地的风俗不一样

C.家里收藏的玉器多少不一样D.出现了贫富分化

【分析】本题考查大汶口原始居民,知道大汶口原始居民晚期出现了贫富分化。

【解答】据题干“在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考古学家发现:

有的墓随葬玉器等精美工艺品和日常器物多达百余件,有的墓却一无所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汶口原始居民是我国的父系氏族时期,那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所以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墓葬里,大都有随葬品,但其数量却差异很大。

故选:

D。

【点评】本题考查大汶口原始居民,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12.考古学家考察一处文化遗址时记载:

①有磨制的石刀、石斧②有陶片、玉铲③有建造的房屋且形成村落④墓葬有大有小,殉葬品有多少之分。

上述材料证明该处遗址最有可能是(  )

A.北京人时期B.山顶洞人时期

C.半坡文化时期D.大汶口文化时期

【分析】本题以大汶口文化为依托,考查的是大汶口原始居民生活的知识。

【解答】距今约四五千年的山东大汶口原始居民,农耕生活有更大发展,农具有磨制的石刀、石斧等,陶器有黑陶、白陶,他们已建造房屋且形成村落。

大汶口文化时期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其墓葬有大有小,殉葬品有多少之分。

故选:

D。

【点评】本题以大汶口文化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大汶口原始居民生活的有关知识的记忆能力。

 

13.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有“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黄帝教民养蚕缫丝”,这些神话传说,合理的地方是(  )

A.神农氏和黄帝都会魔法

B.农业和家庭手工业在那个时期已经出现

C.采集和狩猎是那时的主要生产方式

D.那时流行吃五谷杂粮和穿丝绸衣服

【分析】本题以“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黄帝教民养蚕缫丝”为切入点,考查黄帝和炎帝的相关知识,掌握其成就及地位。

【解答】“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和“黄帝教民养蚕缫丝”的神话传说,反映的是我国农耕生活的状况,这些传说说明了中华文明的核心是农耕文明。

题干中的神农教种五谷,这属于农业,因为种五谷要耕地,所以叫农耕。

养蚕缫丝,是农业中的副业,也属于农耕的范畴。

故选项B农业和家庭手工业在那个时期已经出现,符合题意。

故选:

B。

【点评】本题以“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黄帝教民养蚕缫丝”的神话传说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我国原始农耕文明发展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

 

14.下列关于我国原始农业发展的表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

A.黄河流域是栽培粟的最早起源地

B.黄河流域是亚洲稻的起源地

C.我国原始农业兴起于黄河、长江等大河流域

D.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等,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分析】本题考查了我国原始农业发展,注意识记相关农作物的种植区域。

【解答】黄河流域是亚洲稻的起源地这个表述是错误的,黄河流域是粟的起源地。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生活在距今约五六千年陕西西安半坡村(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木制的耒耜、骨器,种植粟。

故选:

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黄河流域是粟的起源地。

 

15.世界农业发展进程经历了原始农业、古代农业、近代农业和现代农业等主要阶段。

其中任何一个阶段都是前一个阶段综合发展的结果。

我国原始农业(  )

A.由“刀耕火种”发展到铁器牛耕

B.为古代文明社会形成奠定物质基础

C.采用育秧移栽方式种植水稻

D.重要标志是农作物种植和城市出现

【分析】本题考查了我国原始农业,注意识记其兴起的重大意义。

【解答】我国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形成奠定物质基础。

中国原始农业兴起于黄河、长江和淮河等流域,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故选:

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我国原始农业兴起的意义。

 

二.材料题

16.依据如图两图获得信息进行推断得出的结论有:

(1)和A图有关的原始居民是:

 河姆渡人 ;和B图有关的原始居民是:

 半坡人 ;

(2)请结合他们的生活环境判断:

从事水田农耕的是 A 图中人;从事旱地农耕的是 B 图中人。

(3)造成图A和图B房屋结构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D 

A.生产工具B.生产方式C.人文环境D.自然环境。

【分析】本题以图片为切入点,考查河姆渡和半坡居民.

【解答】

(1)图A房屋高于地面,是干栏式房屋,是河姆渡人建造的房屋.图B房屋一部分处于地下,是半地穴式房屋,是半坡人建造的房屋.

(2)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从事水田农耕.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从事旱田农耕.

(3)河姆渡人建造干栏式房屋是为了适应南方炎热、潮湿的自然环境,半坡人建造半地穴式房屋是为了适应北方干燥、寒冷的自然环境.因此造成图A和图B房屋结构不同的主要因素是自然环境的不同.故选D.

故答案为:

(1)河姆渡人;半坡人.

(2)A;B.

(3)D.

【点评】本题以河姆渡和半坡居民为背景,考查学生识图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请回答:

(1)图一是我国哪种原始居民居住的房屋?

(2)图二是哪种原始居民居住的房屋?

这种原始居民主要种植什么农作物?

(3)图一代表的原始居民主要生活在哪条大河流域?

图二代表的原始居民生活在哪条大河流域?

【分析】本题以两幅图片为切入点,考查的是半坡居民与河姆渡居民相关的知识点.

【解答】

(1)图一是半坡原始居民居住的半地穴式房屋.

(2)图二是河姆渡原始居民居住的干栏式房屋.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浙江省余姚市(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栏式房屋,种植水稻.

(3)河姆渡原始居民居住干栏式房屋,半坡原始居民居住半地穴式房屋.造成他们居住房屋结构不同的主要因素是自然环境的不同.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于长江流域,气候湿润.半坡原始居民生活于黄河流域,气候干燥.

故答案为:

(1)半坡原始居民.

(2)河姆渡原始居民;水稻.

(3)黄河流域;长江流域.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半坡居民与河姆渡居民相关知识的掌握,注意区分两者居住房屋,种植作物及影响.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他们用磨光的石器和木制的耒耜耕地,用石刀收割庄稼。

……半坡居民饲养猪狗等动物,还打猎捕鱼……半坡原始居民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子里。

他们能制造彩陶,上面绘有各式各样的美丽图案。

半坡居民已学会纺线、织布、制衣。

材料二河姆渡原始居民已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农作物。

河姆渡居民住干栏式的房子,过着定居生活。

他们已经挖掘水井,饮水比以前方便了。

他们饲养家畜,会制造陶器。

河姆渡原始居民还会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

(1)材料一和材料二所说的两类原始聚落遗址分别在哪?

分别代表了我国哪个地区的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2)根据两则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谈谈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居住的房屋有什么好处?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半坡、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有关内容,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解答】

(1)材料一原始聚落遗址生活在距今约五六千年陕西西安半坡村(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木制的耒耜、骨器,种植粟。

他们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里,过着定居生活,还饲养猪狗等动物,打猎、捕鱼,会制造彩陶和纺线、织布、制衣。

材料二原始聚落遗址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浙江省余姚市(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种植水稻。

(2)半坡原始居民的半地穴式房屋是半坡人为适应北方干燥、寒冷的自然环境而建造的房屋。

好处是冬暖夏凉。

姆渡原始居民的干栏式房屋可以防水、防潮、便于通风、防炎热等。

故答案为:

(1)材料一原始聚落遗址在陕西西安东部的半坡村一带,代表了黄河流域的农耕生活;材料二原始聚落遗址在浙江余姚,代表了长江流域的农耕生活。

(2)半坡原始居民的半地穴式房屋可防寒、取暖、方便生活、利于安全等;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干栏式房屋可以防水、防潮、便于通风、防炎热等。

【点评】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半坡、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相关知识点。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原始社会农耕时代北方的主要建筑模式﹣﹣半地穴式房屋。

半地穴式房屋多圆形,地穴有深有浅,以坑壁作墙基;坑上搭屋顶,顶上抹草和泥土;有的四壁和屋室中间还立有木柱支撑屋顶。

材料二:

我国原始社会农耕时代南方的建筑模式﹣﹣干栏式建筑。

一般是用竖立的木桩或竹桩构成高出地面的底架,底架上有大小梁木承托的悬空的地板。

其上用竹木、茅草等建造住房,上面住人,下面养牲畜。

(1)住材料一中建筑模式的典型代表是哪一原始人类?

他们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是什么?

他们使用怎样的石器?

(2)住材料二中建筑模式的典型代表是哪一原始人类?

他们生活在哪一大河流域?

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是什么?

【分析】本题以两则文字材料切入考查了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解答】

(1)住材料一中半地穴式房屋的典型代表是半坡原始人类;他们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是粟;他们使用的是磨制石器。

生活在距今约五六千年陕西西安半坡村(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木制的耒耜、骨器,种植粟。

他们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里,过着定居生活,还饲养猪狗等动物,打猎、捕鱼,会制造彩陶和纺线、织布、制衣。

(2)住材料二中干栏式建筑模式的典型代表是河姆渡原始人类;他们生活在长江流域;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

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浙江省余姚市(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种植水稻。

他们还饲养家畜,会制造陶器、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会挖水井。

故答案为:

(1)半坡原始人类;粟;磨制石器。

(2)河姆渡原始人类;长江流域;水稻。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