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1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927491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9.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地理学1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自然地理学1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自然地理学1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自然地理学1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自然地理学1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自然地理学1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自然地理学1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自然地理学1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自然地理学1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自然地理学1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自然地理学1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自然地理学1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自然地理学1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自然地理学1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自然地理学1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自然地理学1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自然地理学1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自然地理学1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自然地理学1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自然地理学1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然地理学1教案.docx

《自然地理学1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地理学1教案.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自然地理学1教案.docx

自然地理学1教案

 

师范学院课程教案

 

课程名称:

《自然地理学》

(1)

课程代码:

课程性质:

专业必修

开课单位:

主讲教师:

教师职称:

讲师

开课时间: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

 

二○一四年八月编

 

 

《自然地理学》

(1)课程基本情况

(一)授课专业:

学生班级:

2014级

学生人数:

60人

(二)学时学分:

总学时60学时周4学时,3学分

(三)使用教材:

伍光和编著,《自然地理学》(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四)教学参考书(3本以上)

1.伍光和编著,《自然地理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2.王维.地球的形状——人类对它认识的历史.北京:

科学出版社,1982.

3.J.H.塔齐.地球的构造圈.北京:

地质出版社,1984.

4.弗兰克.普内斯等.地球.重庆:

重庆出版社,1990.

5.夏邦栋等.地质学概论.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五)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启发式教学,课堂讨论,研究性教学,提问式教学,,师生互动。

(六)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传统讲授。

(七)考核方式:

闭卷

(八)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方法:

通过课堂讲授,课堂读图,课堂提问,学生野外读图实习以及野外观察,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写作能力,表达能力,如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何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九)学习规范要求:

严格考勤,注重学生课堂表现及课堂参与情况,当堂测试,课下作业,成绩记录方式等)

 

正文内容:

前言

一、本课的性质:

专业基础课

二、教学目的: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自然地理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基本的自然地理环境认知能力,为后续课的学习和从事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打下必要的基础。

三、教学要求:

《自然地理学》是高等院校地学专业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的学习内容为:

地球、地壳、大气和气候、海洋和陆地水、地貌、土壤圈、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自然地理综合研究,本门课程有助于学生初步掌握自然地理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基本的自然地理环境认知能力,为后续课的学习和从事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打下必要的基础。

四、本课程的学习内容:

地球、地壳、大气和气候、海洋和陆地水、地貌、土壤圈和然地理综合研究。

五、教材分析:

自然地理学(PhysicalGe°graphy),地理学分支之一。

研究自然环境或其组成部分的科学。

按研究的特点,自然地理学可分为综合性和部门性的两组分支科学。

综合性的分支科学有综合自然地理学、区域自然地理学、古地理学等。

部门性的分支科学有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地理学、生物地理学、冰川学等。

狭义的自然地理学仅指综合自然地理学,部门自然地理学已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狭义的自然地理学仅指综合自然地理学。

六、学习方法:

1、掌握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理论

2、掌握并深刻理解自然地理环境。

3、尽可能进行自然地理野外考察。

4、对布置的实习、作业应认真完成。

七、研究性学习课题:

地形图的阅读分析。

八、讲授提纲:

 

第一章地 球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重点认识地球的宇宙环境及其形状、大小、圈层结构及表面形态结构特征,掌握地球运动规律及其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地球运动规律及其地理意义。

教学活动

实习与实验:

在野外或者实验室认识地球的宇宙环境及其形状、大小、圈层结构、表面形态结构特征以及地球运动规律。

检索分析:

在图书馆文献信息系统或者网络上,检索“地球运动”、“地球圈层结构”,分题名检索和关键词检索,看有哪些图书、论文和网站与之有关,并了解该领域的新进展。

参考文献

1.ArthurNStrahler,PysicalGe°graphy,J°hnWiley&S°ns,4th.Ed1975.

2.王维.地球的形状——人类对它认识的历史.北京:

科学出版社,1982.

3.J.H.塔齐.地球的构造圈.北京:

地质出版社,1984.

4.弗兰克.普内斯等.地球.重庆:

重庆出版社,1990.

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一、宇宙和天体

宇宙中的天体可分为:

恒星行星卫星流星彗星星云等

光年:

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

二、太阳和太阳系

太阳系包括9大行星,50个卫星和至少50万个小行星,还有少数彗星。

(一)彗星

彗星是在万有引力作用下绕太阳运动的一类质量很小的天体。

彗星大多由慧核,慧发,慧云和慧尾组成。

(二)小行星

(三)月球

月球是地球的唯一卫星,半径1738.2Km,相当于地球半径的27.28%;质量为7.35×1022t,相当于地球质量的1.23%;平均密度为3.24g/cm3,只有地球密度的0.6。

月球沿着一个椭圆形的轨道围绕地球自西向东运动。

月球对地理环境最重要的影响在于使地球形成潮汐,尤其使海洋潮汐。

三、地球在天体中的位置

地球并不是孤立地存在于宇宙之中的,它与其它天体或者宇宙空间之间通过能量和物质交换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并相互影响。

第二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一、地球的形状及其地理意义

1.通常所说的地球形状就是大地水准面的形状。

大地水准面:

大地测量中所谓的地球形状,是指一种以平均海平面表示的平滑封闭曲面,即大地水准面。

2.赤道的地球直径比通过两极的直径长42.5Km。

地球的扁率:

地球两极扁平的程度。

a=b-c/b

b:

地球赤道半径c:

地球两极半径

3.地球的形状的地理意义

(1)日地平均距离为14960×104km,这样,就可以将投射到地面的太阳光线视为平行光线。

当平行光线射到地球表面时,不同纬度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将各不相同。

(2)造成地球上热量的带状分布和与地表热状况相关的自然现象的地带性分布。

二、地球的大小及其地理意义

(一)地球的大小

地球赤道半径约为6378140m,极半径约为6356755m,总面积5.1×108km2,总体积约为10820×108km3,总质量为5.98×1027g。

(二)地球大小的重要意义

1.地球的巨大质量,使它能够吸着周围的气体,保持一个具有一定质量和厚度的大气圈。

2.没有现在这样的大气圈,就没有海洋和河湖,没有风,没有生物。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

(一)基本概念

1.恒星日:

以春分点为标准,春分点连续两次通过同一子午面的时间。

2.太阳日:

以太阳为标准,地球上同一点连续两次通过地心与日心连线所需时间。

一个太阳日比一个恒星日长3分55.909秒。

(二)地球自转的重要意义

1.地球自转决定昼夜更替,并使地表各种过程具有昼夜节奏。

2.地球自转使所有在北半球作水平运动的物体都发生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则向左偏。

科里奥利力:

地球自转情况下运动物体的偏转力。

D=2vwsinA

v为运动物体的速度;

w为地球自转角速度;

A为运动物体所在纬度。

3.地球自转造成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

4.月球和太阳的引力使地球体发生弹性变形,在洋面上则表现为潮汐。

5.地球的整体自转运动同它的局部运动,例如地壳运动,海水运动,大气运动等都有密切关系。

二、地球的公转

1.恒星年和回归年:

地球连续两次通过太阳和另一恒星连线与地球轨道的交点所需时间365天6时9分9.5秒,称为一个恒星年。

而连续两次通过春分点的平均时间为365天5时48分46秒,则称为一个回归年。

2.近日点和远日点:

大致1月3日,地球最接近太阳,此位置称近日点;大致7月4日,地球最远离太阳,此位置称远日点。

3.地球,月球的自转和公转方向,

4.黄赤交角:

太阳视运动的路线叫做黄道,黄道所在的黄道面和地球轨道面是重合的。

黄道面与赤道面的交角即为黄赤交角,为23°27`。

赤道和黄道面的两个交点称为春分点和秋分点。

地轴的倾斜方向固定不变,因此,太阳光只能直射地球上南纬23°27`和北纬23°27`之间的地方。

地球绕太阳公转的结果,使太阳光线直射范围在23°27N和23°27S之间作周期性变动,从而形成了四季的更替。

5.太阳高度角:

太阳光线与地平面间的夹角。

如下图所示

三、岁差,章动和极移

1.岁差:

当地球自转轴旋进时,春分点西移,故地球自转不到一周即可两次经过春分点,这就是岁差。

如下图所示--地轴的旋进

2.章动:

月球,太阳与地球的相对位置是不断变动的,因而引力方向也不断变化。

太阳每年两次,月球则每月两次通过地球赤道面,这就在地轴旋进的平均位置上附加了一个短周期摆动,使地球自转轴在空间扫过的轨迹成为荷叶边形的锥面,而非一般的圆锥面。

附加在圆上的这种短周期摆动叫做章动。

3.极移:

由于地球质量分布不均,真正的极点位置经常发生变化,自转轴又将围绕新极点旋转,这种现象就是极移。

极移实际上就是地球的自由章动。

第四节地理坐标

一、纬线与纬度

纬线:

所有与地轴垂直的面和地表相交而成的圆,就是纬线。

所有纬线都相互平行,赤道是最大的纬圈。

纬度:

一地的纬度就是该地铅垂线对赤道面的夹角。

二、经线与经度

经线圈:

所有经过地轴的平面,和地球表面相交而成的圆,就是经线圈。

每个经线圈都包含两条相差180°的经线,一条经线则只是一个半圆弧。

第五节地球的圈层构造

一、地球的圈层分化

二、地球的内部构造:

根据对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传播速度的差异变化,地球固体表面以内的构造可以分为三层:

地壳,地幔和地核。

(一)地壳:

地壳是知地表至莫霍洛维奇面之间厚度极不一致的岩石圈的一部分。

大陆地壳的平均厚度为35km,但各地的差异较大。

大陆地壳由外向内依次为:

风化壳,沉积岩层,硅铝层和硅镁层。

地壳体积是地球总体积的1%,质量的0.4%

(二)莫霍面以下,深度为35~2900km的圈层,就是地幔。

地幔分上下两层。

上地幔深35~1000km,主要由橄榄岩质的超基性岩石构成,岩浆侵入,火山喷发,地震,板块构造等一系列影响地球表层地理环境的过程都由此发生。

下地幔深1000~2900km,其下界为古登堡面。

(三)地核:

2900km以下至地心为地核

三、地球的外部构造

地球的外部构造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三个圈层。

(一)大气圈

(二)水圈

(三)生物圈:

是指地球生物及其分布范围所构成的一个及其特殊又及其重要的圈层。

在地理环境中,生物圈并不独占任何空间,而是分别渗透于水圈,大气圈下层和地壳即岩石圈表层。

上述地球构造中的同心圈层,在分布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

在高空和地球内部,它们基本上是上下平行分布的,但在地球表面附近,各圈层却是相互渗透相互重叠的。

第六节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

一、海陆分布在5.1×108km2的地表面积中,海洋面积3.6×108km2,约占71%;陆地面积1.49×108km2,约占29%。

二、海陆起伏曲线

三、岛屿

同样被海洋所环绕,但面积比大陆小的小块陆地,称为岛屿。

海洋中的岛屿可分为:

1.陆岛:

位于大陆附近并在地质构造上与相邻大陆有密切联系。

例如马达加斯加岛,我国的台湾岛,海南岛等。

2.海洋岛:

面积比大陆岛小,与大陆在地质构造上没有直接联系,也不是大陆的一部分。

按其成因可分为火山岛和珊瑚岛两类。

四、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

1.太阳辐射集中分布于地表,太阳能的转化亦主要在地表进行。

2.固态,液态,气态物质同时并存于地表,使海洋表面成为液-气界面,海底成为液-固界面,陆地表面成为气-固界面,而沿岸地带成为三相界面。

3.地球表面具有其特有的,由其本身发展形成的物质和现象,如生物,风化壳,土壤层等。

4.相互渗透的地表各圈层之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如水循环,地质循环等,并且在交换和循环中伴随着信息的传输。

5.地球表面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

6.地球表面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环境,尽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有可能潜入深海或上升至宇宙空间,但地表仍然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场所。

第二章地壳

教学时数:

10学时

教学重点认识地壳的物质组成及其演变,掌握构造运动、地质构造、大地构造学说以及地震、火山的概念和理论。

教学难点构造运动、地质构造、大地构造学说以及地震、火山的概念和理论。

教学活动

实习与实验:

在野外或者实验室、地质博物馆认识构造运动、地质构造以及地震、火山。

检索分析:

在图书馆文献信息系统或者网络上,检索“地壳”、“构造运动“火山”、“地震”,分题名检索和关键词检索,看有哪些图书、论文和网站与之有关,并了解该领域的新进展。

参考文献

1.夏邦栋等.地质学概论.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2.J.H.塔齐.地球的构造圈.北京:

地质出版社,1984.

3.傅承义.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北京:

科学出版社,1974.

4.周廷儒.故地理学.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

第一节地壳的组成物质

(一)化学成分

在108种已知化学元素中,自然界存在92种,并有300余种同位素。

1924年克拉克据来自世界各地的5195个岩石样首次测定了16km厚度内地壳中63种化学元素的平均重量百分比(即元素丰度)所获数值后来被命名为克拉克值。

(二)矿物

矿物是单个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理化性质的化合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

矿物的形态:

气态:

天燃气

液态:

石油,汞

大部分矿物呈固态

(三)主要造岩矿物与常见矿物

主要造岩矿物:

包括石英、钾长石、斜长石、云母、角闪石、辉石和橄榄石

石英(Si°2):

发育单晶并形成晶簇,或为致密块状粒状集合体无节理晶面具玻璃光泽。

白云母K2[ALSi3°10](°H,F)2单晶体为短柱状或板状、集合体为鳞片状,具平行片状极完全解理、薄片无色透明珍珠光泽。

黑云母K(Mg,Fe)3[AlSi°3](°H,F)2特点与白云母相近,惟颜色随含铁量增加而变暗,多呈褐棕色或黑色。

一、岩浆岩

造岩矿物按一定结构集合而成的地质体称为岩石,依据其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类。

岩浆石来自上地幔熔融状物质,主要成分为硅酸盐金属硫化物氧化物和部分挥发物。

(一)岩浆岩的矿物组成

依据矿物组成的差别,岩浆岩可分为四类

1.超基性岩:

二氧化硅含量小于45%,多铁镁而少钾钠,主要矿物为橄榄石和辉石,代表岩石为橄榄石。

2.基性岩:

二氧化硅含量为45%~52%,主要矿物为辉石钙斜长石,亦有少量橄榄石和角闪石,代表性岩石为辉长石玄武岩。

3.中性岩:

二氧化硅含量52%~65%主要矿物为角闪石和长石,兼有少量石英辉石黑云母,代表性岩石为闪长石安山岩正长石与粗面岩。

4.酸性岩:

二氧化硅含量65%以上,多钾钠而少铁镁,主要矿物为长石石英和云母,代表性岩石为花岗岩与流纹岩。

岩浆岩

(二)岩浆岩的产状结构与构造

岩浆岩的形成过程

三、沉积岩

沉积岩是由成层堆积于陆地或海洋中的碎屑胶体和有机物质等疏松沉积固结而成的岩石。

沉积岩具有碎屑结构与非碎屑结构之分。

通常情况下沉积岩由岩石碎屑矿物碎屑火山碎屑及生物碎屑等构成,其中包括(粒径>2mm)砂(粒径2~0.05mm)粉砂(粒径0.05~0.005mm)和泥(粒径<0.005mm.)等不同粒径的物质。

沉积岩层面呈波状起伏,或残留波痕雨痕干裂槽模沟模等印模,或层内出现锯齿状缝合线或结核,均属沉积岩的原生构造特征。

(二)沉积岩的主要类型:

主要指母岩风化碎屑经搬运再堆积后经胶结而成的岩石,包括

A:

砾岩与角砾岩具粒状结构。

砾岩经长途搬运砾石圆度为圆形或次圆形;角砾岩未经搬运或搬运很短,砾石圆度为次棱或棱形。

b:

砂岩。

具砂状结构。

颜色多,按砂砾砾径可分为粗砂岩(2~0.5mm)中粒砂岩(0.5~0.25mm)细砂岩(0.25~0.05mm)。

1.粘土岩类具泥状结构,由粘土矿物及其它细粒物质组成,硬度低。

固结好而无层理的为泥岩,固结较好并有良好层理的为页岩,固结差的为粘土。

2.生物化学岩类多由化学和生物化学形成物组成并主要见于海相或湖相沉积物,具显晶或隐晶结构、鲕状或豆状结构、生物结构,成分单一而种类繁多,且常见为单矿岩,如铝质岩、铁质岩、锰质岩、硅制岩、岩盐。

四、变质岩

(一)变质作用与变质岩

固态原岩因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而导致矿物成分、化学结构与构造结构的变化,统称变质作用,其形成的岩石即为变质岩。

变质作用基本上是在固态岩石中进行的,因而本质上有别与岩浆作用。

变质岩既继承了原岩的些特点,也具有自己的特点,如含有变质矿物。

具有变成构造与变余构造。

(二)变质作用类型与常见变质岩

1.动力变质作用:

构造运动引起的定向压力使原岩碎裂、变形及一定程度的重结晶,称为动力变质,主要发生于断裂带

2.接触热变质作用:

发生于侵入体与围岩接触带,围岩受热后矿物发生重结晶、脱水、脱碳形成变晶结构与新矿物。

3.接触交代变质作用:

也发生在侵入体于围岩接触带,其实质是高温下岩浆分泌的挥发性物质与热液通过与围岩的交代作用使后者化学成分发生变化,形成新矿物。

4.区域变质作用:

区域性构造导致的深广范围的变质作用,代表岩石有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

5.混合岩化作用或超变质作用:

是区域变质与岩浆作用间的一种过渡性地质作用。

第二节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一、构造运动的特点与基本方式

(一)构造运动的一般特点:

构造运动主要是地球内动力引起的地壳机械运动,但经常涉及更深构造圈。

构造运动使地壳发生变位与变形,形成各种地质构造,促进岩浆活动与变质作用。

构造运动具有普遍性、永恒性、方向性、非均速性、幅度与规模差异性等一般特点。

(二)构造运动的基本方式:

1水平构造2垂直构造

二、构造运动与岩相、建造和地层接触关系

(一)岩相

沉积岩的岩相通常分为海相、陆相、和过渡相三大类。

地壳上升时岩相从海相向陆相转变,沉积物粒级增大,厚度变小,形成海退层序。

反之,地壳下沉则形成海侵层序。

升降频繁,沉积物类型复杂多变;构造运动相对稳定,沉积物类型也相应简单化。

(二)沉积构造

彼此有共生关系的地层或岩相的组合,或岩相大致相同的沉积物组合,就是沉积构造。

一个建造相当于大地构造旋回的一定阶段。

基本建造类型有:

地槽型建造主要由海相地层组成、厚度很大,无沉积间断或仅有极短间断、产生于强烈构造下降区的建造

地台型建造以陆相碎屑沉积为主,厚度不大,未受强烈构造变动,地壳升降幅度均较小的地台上的建造。

岩浆岩分布也较少。

过渡性建造兼有地槽型与地台型建造的特征但以碎屑岩占优势,陆相沉积物与泻湖相沉积分布广泛,海相沉积只见于剖面下部。

(三)地层的接触关系

整合指相邻新老地层产状一致且相互平行,时代连续,没有沉积间断,表明两种地层是在构造运动持续下降或上升而未中断沉积的情况下形成的。

假整合又称平行不整合,指两相邻地层产状平行但时代不连续。

表明曾发生上升运动致使沉积作用一度中断,而后下沉堆积了上覆新地层。

不整合又称角度不整合指上下两地层产状既不一致,时代也不连续,其间有地层缺失。

表明老地层沉积后曾发生褶皱与隆升,沉积一度中断而后再下沉接受新沉积。

三、地质构造

(一)水平构造:

水平岩层虽经垂直运动而未发生褶皱,仍保持水平或近似水平产状者,称

为水平构造。

在未受切割情况下,同一岩层形成高原面或平原面,受切割面顶部岩层较坚硬时,则形成桌状台地、平顶山或方山。

软硬岩层相间时形成层状山丘或构造阶地。

我国第三系红色砂岩产状平缓,遭受侵蚀后常形成顶平、陡坡形状奇特而多样化的丹霞地貌。

(二)倾斜构造:

岩层经构造变动后层面与水平面形成夹角时,即为倾斜构造。

褶曲、断层或不均匀升降运动都可成岩层的倾斜。

其产状以走向、倾向和倾角三要素确定。

倾斜构造可形成单面山、猪背岭等典型地貌。

(三)褶皱构造:

岩层在侧向压应力作用下发生弯曲的现象称为褶皱,其中单个弯曲叫褶曲。

褶皱能只管反映构造运动的性质和特征。

褶曲有两种基本类型,即上凸的背斜和下凹的向斜两者共用一翼。

(四)断裂构造岩石因所应力强度超过自身强度而发生破裂,使岩层连续性遭到

破坏的现象称为断裂,虽破裂而破裂面两侧岩块未发生明显滑动者叫节理破裂而发生明

显位移的则叫断层。

第三节大地构造学说

一、板块构造学说

(一)大陆漂移说

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学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先探讨大陆漂移说。

奥地利学者魏格纳根据大西洋两岸陆地轮廓具有相似性,某些动物种属相同,非洲与南美洲发现同一种古生物化石,非洲南部与南美布宜诺斯艾利斯出现同样二叠系地层,挪威——苏格兰间的一条加里东褶皱带没入大西洋后重现于加拿大与美国,印度、澳大利亚、非洲、南美洲与南极洲等气候差异极大的地区均发现石炭二叠纪冰川遗迹等理由于1915年提出,中生代地球表面存在一个统一的大陆即联合古陆。

侏罗纪后联合古陆开始分裂并各自漂移,逐渐形成今天的海陆格局。

由于当时对洋底地壳认识的局限性,魏格纳虽然指出了地球自转离心力与日月引潮力对古陆分离的可能影响及花岗岩在玄武岩壳上漂移的假说,但没有对大陆漂移的原因和驱动力等作出令人满意的解释。

因此提出后即遭到反对。

到20世纪50年代海洋物理学发展,尤其是古地磁方面的发展使大陆漂移学说重现生机。

各大陆岩石现代磁纬度、地磁极同古磁纬、古地磁的巨大差异表明大陆发生了显著的位移。

古地磁移动轨道是复原古陆的证据,迪茨与霍登据此绘制了新的大陆漂移图

(二)海底扩张学说

20世纪30年代末尤其是二战结束以来的海底考察发现海洋虽然历史悠久,海底却很年轻,几乎不存在时代早于侏罗纪的地层,海底沉积物很薄,火山也较少。

这表明海底年龄只有数亿年。

迪茨和赫斯据此各自提出了海底扩张假说。

据傅承义(1974年)概括,其要点为:

1.年速度为1㎝至数厘米的地幔物质对流是地壳运动的主要动力。

2.对流运动发生在岩石圈下厚达数千米,强度很小的软流圈内。

3.海底为对流循环顶端。

对流由发散区向外扩张,并在数千千米外汇聚流入地下。

海岭热流较高,为对流上升区,海沟为下降区。

4.海底及其沉积物在对流汇聚区下沉,一部分受挤压,变质而与大陆熔接,另一部分沉入软流层。

5.海底年龄仅有2~3亿年,整个海底3~4亿年即可更新一次。

6.愈来愈多的证据证明海底确实在扩张。

例如,古地磁测定结果表明洋底地磁正反向磁极异常带在大洋中脊两侧呈对称分布。

(三)板块构造说

板块学说的立论依据在于,地表岩石并非浑然一体,而是由被诸如大洋中脊、岛弧、海沟、深大断裂等构造活动带所割裂的几个不连续的独立单元,即板块构成

板块运动的动力机制:

对流带动板块由大洋中脊或海岭向两侧扩张,在岛弧地区或活动的大陆边缘沉入地下,通过软流层完成对流的循环

第四节火山与地震

一、火山

(一)火山的类型与分布

火山喷出地表是地球内部物质与能量的一种快速猛烈的释放形式,称为火山喷发。

火山喷出物既有气体、液体,也有固体。

气体以水蒸汽为主,并有氢、氯化氢、硫化氢、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氟化氢等。

液体即岩熔。

固体则指熔岩与围岩的碎屑,如火山灰、火山渣、火山豆等。

火山喷发形式有两类:

裂隙式喷发,多见于大洋中脊的裂谷中,是海底扩张的原因之一,陆上只见于冰岛拉基火山等地方。

中心式或管状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