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赤壁怀古》课堂教学艺术镜头.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927571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2.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念奴娇赤壁怀古》课堂教学艺术镜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念奴娇赤壁怀古》课堂教学艺术镜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念奴娇赤壁怀古》课堂教学艺术镜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念奴娇赤壁怀古》课堂教学艺术镜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念奴娇赤壁怀古》课堂教学艺术镜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念奴娇赤壁怀古》课堂教学艺术镜头.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念奴娇赤壁怀古》课堂教学艺术镜头.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念奴娇赤壁怀古》课堂教学艺术镜头.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念奴娇赤壁怀古》课堂教学艺术镜头.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念奴娇赤壁怀古》课堂教学艺术镜头.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念奴娇赤壁怀古》课堂教学艺术镜头.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念奴娇赤壁怀古》课堂教学艺术镜头.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念奴娇赤壁怀古》课堂教学艺术镜头.docx

《《念奴娇赤壁怀古》课堂教学艺术镜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念奴娇赤壁怀古》课堂教学艺术镜头.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念奴娇赤壁怀古》课堂教学艺术镜头.docx

《念奴娇赤壁怀古》课堂教学艺术镜头

《念奴娇赤壁怀古》课堂教学艺术镜头

1、“小乔初嫁了”三问

  

  湖北宜昌市葛洲坝中学/熊亚萍

  

  师:

科代表交上来的质疑问难清单中有一个聚焦点,就是“小乔初嫁了”。

我把这类问题归纳为三问,姑谓之“小乔初嫁”三问,请大家一一探究。

第一个问题是:

为什么突然冒出一句“小乔初嫁了”,是不是有点离题了呢?

  

  生:

我也有这个疑问,题目是“赤壁怀古”,在赤壁古战场怀念赤壁大战的英雄豪杰,怎么突然写到了小乔,似乎是有点离题了。

  

  生:

我以为一点也没有离题。

上阕的结尾是“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下阕开头一句就是“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紧承上句“一时多少豪杰”,描写火烧赤壁、大败曹军的东吴统帅周公瑾,他是赤壁之战当之无愧的英雄豪杰,怎么是离题了呢?

  

  师:

你是说这一句整体上是写公瑾,前面“遥想公瑾当年”是,后面“雄姿英发”也是。

那么,中间为什么要插一句“小乔初嫁”呢?

  

  生:

我认为这是烘云托月,写小乔也是为了写公瑾。

  

  师:

你的意思是以小乔衬托公瑾,以美女衬托英雄,是吗?

  

  生:

是的。

杜牧的名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写的也是赤壁之战,也是美女衬英雄。

  

  师:

对,英雄配美女,美女衬英雄,古代的文学作品常用这种手法。

可见,“小乔初嫁了”看似写小乔,实则写周瑜,并非跑题。

  

  师:

下面进入第二问:

为什么要说小乔“初嫁”,而不说小乔“出嫁”呢?

  

  生:

是啊,资料上说周瑜指挥赤壁大战时34岁,难道他是晚婚吗?

  

  师:

据史料记载,周瑜24岁时迎娶小乔,距赤壁之战已是10年。

这一点东坡先生不会不知,但他为什么偏要说小乔“初嫁”,而不说“出嫁”呢?

  

  生:

我以为“出嫁”太俗气了,这是文学作品,不需要写实,用“初嫁”才有文学意味。

  

  师:

“初嫁”才有文学意味?

那是一种什么意味?

  

  生:

就是很形象,使人浮想联翩。

  

  师:

对,文学用形象思维。

那么,“小乔初嫁”给我们哪些想象呢?

谁能描述一番?

  

  生:

小乔初嫁,公瑾新婚,那真是郎才女貌,天下绝配,周郎更显得英俊潇洒,羽扇纶巾,雄姿英发。

  

  生:

公瑾得小乔助力,夫唱妇随,更加志得意满,奋力抗曹,火烧赤壁,“谈

  

  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掌声)

  

  师:

很好!

立足课文,浮想联翩。

“小乔初嫁了”---一个“初”字,最是绝妙,写活了一个新婚燕尔、春风得意的周公瑾,真可谓大师手笔!

  

  师:

下面进入第三问:

“小乔初嫁”对本词思想情感的表达有什么作用呢?

  

  生:

应该是有一种间接映衬的作用。

  

  师:

一个新名词,何以为“间接映衬”?

  

  生:

就是以“小乔初嫁”映衬周瑜的青春焕发,然后间接映衬作者自己“早生华发”。

  

  师:

对,这其中就暗含着一个对比:

周瑜当年少年得志,建功立业;而自己现在年近半百,功业无成。

这对比中寄寓着作者人生苦短、壮志难酬的深沉感慨。

  

  生:

我认为“小乔初嫁”还有一个重要作用,暗示周瑜的特殊身份。

因为由小乔会自然联想到大乔,大乔是嫁给了孙权的哥哥孙策的,所以周瑜和孙权的关系就非同一般。

这一点使周瑜非常得意,特别自信。

  

  师:

何以见得?

  

  生:

他的老同学蒋干去劝他归降曹操,他拉着蒋干的手说:

大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必行,计必从,祸福与共,谁能说动我的心呢?

蒋干才死了劝降之心。

  

  师:

这故事是《三国演义》哪一回?

  

  生:

《群英会蒋干中计》。

  

  师:

很好,《三国演义》读得这么熟,值得大家学习。

回到我们的问题:

这对作者的情感表达又有什么作用呢?

  

  生:

也是暗含着对比,周瑜深得朝廷信任,得以大展才华;而自己受到排挤,遭遇贬谪:

其中寄寓着一种……

  

  师:

可以概括为一种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忧愤之情。

  

  师:

今天的讨论很有收获,“小乔初嫁”三问,步步深入文本。

我们体会到了作者独到的艺术匠心,也领悟到了作品曲折而深沉的情感表达。

涉浅水者得虾蟹,涉深水者得鱼鳖,此言得之矣。

  

  2、如画如梦

  

  浙江省温州市洞头区第一中学/郭妍妍

  

  师:

词的上下阙两个结束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前面两句都有“如”字,后面两句都有“一”字。

根据你的理解,选择原词中的词语,填在空白处,你会怎么填,请说明理由。

  

  PPT显示:

  

  江山如___画

  

  人间如___梦

  

  生:

江山如惊涛画,人间如江月梦。

  

  师:

用两个意象“惊涛”和“江月”来修饰“画”和“梦”,你想表达什么呢?

  

  生:

“惊涛”想表达的是气势磅礴的画面,而“江月”就是水中月,是虚无缥缈的,苏轼在人世间想要建功立业的梦想虽然像江月那样美好,但是以他那时的年纪,梦想也显得飘渺了,所以最终也只能寄托“江月”罢了。

  

  师:

大家看,他选择的这两个词是相呼应的。

“惊涛”暗含着开头的“大江”,而结尾的“江月”中也有“江”。

  

  生:

江山如雪画,人间如华梦。

我的意思是江山是像雪一样白色的画,人间是像华发一样花白的梦。

  

  师:

从视觉的角度,赋予了色彩。

但是为什么单单是白色的呢?

  

  生:

江山如此多娇,但是在词人的笔下,着重描绘了惊涛拍岸图,扑面而来的是千堆雪,所以整个画面给人的感觉是白色的。

  

  师:

这样会不会把乱石穿空的画面给忽视了呢?

  

  生:

我说的白不是空白,是留白。

在千堆雪的掩盖之下,乱石直指长空,若隐若现。

气势更加雄伟。

  

  师:

花白的梦又怎么理解?

  

  生:

花白的头发,斑驳的梦。

周瑜的年少得志,词人自己的壮志难酬,让词人感慨人世间的英雄济世的梦想斑斑驳驳。

  

  师:

你的色彩感很强,还教我们要用留白的艺术看待画面。

  

  生:

老师,我觉得他这个白色调用得很好。

  

  师:

你们是英雄所见,那你补充一下。

  

  生:

“大江东去”是一片远去的,渺茫的白色。

“浪淘尽”是悠远的时间留下的白色。

“羽扇纶巾”,羽扇是白色的,纶巾一般是青色的,也是冷色调的。

“灰飞烟灭”,是灰白色。

“华发”也是灰白色的。

  

  师:

你的补充,还从时间上去关注,给我们一个新的思考方向。

  

  生:

江山如千古画,人间如一时梦。

千古是永恒的意思,一时是短暂的意思。

  

  师:

从时间的角度,你找了一组对立的时间,具体说一说。

  

  生:

词的上片“大江东去”三句,“乱石穿空”三句,都能表现出自然力量的巨大和永恒。

而相对的,人的存在是短暂而渺小的。

  

  师:

周瑜也是如此吗?

  

  生:

是的,即使曾经“雄姿英发”,但是终究会被历史的浪淘尽了。

更何况是“早生华发”的词人自己呢?

  

  师:

通过时间的对立,你发现了人和自然的对立。

自然的永恒,人事的短暂。

有没有永恒的人事呢?

  

  生: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赤壁”,尽管人已经逝去,但是留下了故垒遗迹,流传在后人心中,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与自然似乎一样永恒。

  

  师:

是不是可以说短暂的人生,宏伟的事业,这很符合儒家的人生理想。

  

  生:

江山如人物画,人间如周郎梦。

  

  师:

江山应该是自然山水,江山如人物画该怎么理解?

  

  生:

我想说的是江山如风流人物画,为了工整,省去风流两字。

江山千古,是风流人物赋予了它让世人铭记的意义,没有这些英雄豪杰,有谁会关注赤壁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呢?

  

  师:

词中“江山如画”一句,紧跟着“一时多少豪杰”,豪杰和江山并立着,密不可分。

江山如人物画还是有道理的。

我们听过周公梦,没有听过周郎梦吧?

  

  生:

有蝴蝶梦,黄粱梦,南柯梦,也可以有周郎梦。

  

  师:

那是怎样的梦?

  

  生:

“小乔初嫁”人生完满,“强虏灰飞烟灭”功业有成,周郎梦是英雄豪杰梦。

在词人的眼里,周瑜志得意满,而自己早生华发,建功立业只是不可及的周郎梦而已,只能“酹江月”。

  

  师:

画,是实在的又有人的活动参与的意象;梦,是虚幻的又有人的情感参与的意象。

“江山如画”为“多少豪杰”提供了历史舞台,这是中国古代儒家有为思想的豁然显现。

“人间如梦”“还酹江月”是中国传统道家无为哲学的明确宣言。

“江山”“豪杰”,是自然人事;“人间”“江月”,是人事自然。

自然和人事对立统一,如画如梦,既真实表达了词人的世界观,又集中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思想。

  

  3、对比阅读苏轼的赤壁词、赋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扬子中学/金学波

  

  师:

苏轼在一个月内两次游览黄州赤鼻矶,并先后写下《赤壁赋》与《念奴娇·赤壁怀古》,处境相同、观览的景象一致,这一赋一词,是绝佳的对比阅读对象。

  

  师:

而对比阅读不仅要求同,更要关注差异,并且不在迥异而在微殊,这种微妙处正是我们读书的“褃节儿”。

大家根据这个思路寻找对比的项目,对读这一赋一词,看看能不能得出自己的结论,思考后在小组范围内加以讨论,等会我们一起分享。

  

  (生思考、讨论)

  

  师:

我们先来分享大家关注到了怎样的差异,至于结论等会可以集思广益。

  

  (生汇报自己的发现,老师板书)

  

  生:

《赤壁赋》中苏轼是看夜景,《赤壁怀古》中应该是白天的景象。

  

  生:

《赤壁赋》中苏轼是和友人一起的,《赤壁怀古》中就他一个人。

  

  生:

两篇都写到了三国时期的人物,一篇主要写曹操,一篇主要写周瑜。

  

  生:

两篇情感似乎也不同,《赤壁赋》最后讲“客喜而笑”,继而苏轼与客再次饮酒直至喝醉,应该是很高兴的,而《赤壁怀古》中苏轼似乎在感叹自己年华逝去,“早生华发”。

  

  师:

还有没有小组补充?

那我们先就这几处区别加以辨析。

首先我问大家一个问题,《赤壁赋》中的景象仅仅就是夜景吗?

  

  生:

不是,第一段讲了“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之前肯定也是白天。

  

  师:

哦,那么可以说这里有一个时间的变化,那《赤壁怀古》呢?

  

  生:

也写到了夜景,下阙最后提到了“江月”,看来苏轼这一次在赤鼻矶也待了很长时间。

  

  师:

很好!

你关注到了江月。

上《赤壁赋》时,我们就讲过这轮江月在苏轼的眼中具有宇宙观的价值,那与《赤壁怀古》中的这轮江月有没有区别呢?

我也先写在黑板上。

  

  师:

大家想先解决哪一组?

  

  生:

(多数同学)三国人物那组。

  

  师:

那我们先请他们小组的同学来说说看他们的思考。

(生笑)

  

  生:

我们小组是这样思考的:

《赤壁赋》中客人认为曹操,一方面成就了丰功伟业,说他是“一世之雄”,但同时他的功业在历史面前又是不堪一击的。

《赤壁怀古》中写周瑜就没有写这种悲剧的感觉。

  

  师:

苏轼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呢?

  

  生:

苏轼通过描写这两个人物形象,表达了他对历史的思考。

《赤壁赋》中客人认为再伟大的事业也难以永恒,苏轼的观点正好与他相反,认为应当改变自己看问题的角度,也就是肯定了曹操的历史价值,《赤壁怀古》中同样也是赞颂周瑜的功业,二者都是苏轼渴望成为的形象。

  

  师:

这是咏史怀古类诗文的一般逻辑,不过苏轼笔下的这两个人物形象,究竟有没有区别?

苏轼果真是想成为曹操式的人物?

  

  (生沉默)

  

  师:

我补充一个问题,《赤壁怀古》中的周瑜形象,有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大家讨论讨论。

  

  (生讨论)

  

  生:

我们认为周瑜的形象被改编过,更像是诸葛亮的样子。

  

  师:

你说详细一点。

  

  生:

词中说周瑜“羽扇纶巾”,这是谋士的形象,不是将军的样子。

  

  师:

你们的发现非常棒。

我也补充一条,《三国志》描写在赤壁之战开战前,东吴阵营中是这样一番景象:

“其年九月,曹公入荆州,刘琮举众降,曹公得其水军,船步兵数十万,将士闻之皆恐。

权延见群下,问以计策,议者咸曰曹公豺虎也……”可是《赤壁怀古》中却被美化为“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那曹操的形象有没有被改编?

  

  生:

没有。

  

  师:

那么苏轼究竟是想成为曹操,还是经过改编的周瑜式的人物?

  

  生:

肯定是周瑜式的,《赤壁赋》中没有直接提到苏轼对曹操的看法,只是说可以从不同角度看待功名。

  

  生:

老师,那我有一个疑问,按照这个思路,《赤壁赋》好像是看淡了功名,《赤壁怀古》中苏轼却又按照自己的想法改造了周瑜的形象,这种改编肯定包含着自己的真实情感,他不是又想要功名了?

苏轼这样不是自我矛盾吗?

  

  师:

大家想一想,我们在不同的时间、地点,或者不同的心境中,我们的心态会一直保持稳定的状态吗?

显然不会,苏轼也是一样啊。

  

  师:

你的质疑很有价值,苏轼改编了周瑜的形象正是他功名意识的显露。

不过这是一种儒生式的风流人物,苏轼是一个学贯古今的儒士,所以为了表现自己的志向,他一定会改造周瑜的形象。

大家对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对比,深入到了文本深层,很好!

我们接着解决同学们的其他思考。

  

  4、“笑”中滋味有几何

  

  夏静芳/江苏宿迁市马陵中学

  

  师: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同学们认为最直接表露内心情绪的是哪个词?

  

  生:

笑。

  

  师:

通常我们看到“笑”这个字,会想到露出愉快的表情,为什么同学们却读到了伤感和失落?

  

  生:

因为诗人四十多岁,就已经生出了白发,感到人生的短暂与万事皆休的悲凉。

  

  生:

我觉得“多情应笑我”,这个“笑”更多是嘲笑的意思,是苏轼对自己处境的自嘲。

他因“乌台诗案”下狱,九死一生,最后被贬到了黄州,虽名曰团练副使,但其实是一个犯人的身份。

  

  生:

还因为苏轼刚刚神游了三国,由风流人物周瑜不由地想到了自己,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所以“笑”里包含了深深的失落和无可奈何。

  

  生:

我觉得“笑”这个字给我最直觉的感受很难是悲观和绝望。

(读)这种感情是深沉的,沧桑的。

如果换成“多情应怜我”来读,就有一种低呤和哭泣的感觉了。

  

  师:

语感是伴随我们阅读的最好帮手。

现在请同学们想像自己是苏轼,立于长江边,赤壁旁,再次诵读全诗,诵读这句话,看看还能读出什么或者想到什么。

(生读)

  

  生:

我还读到了一种通透、旷达的味道。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就是说人生其实像梦一般虚无和短暂,又何必过分执着自己的失败呢,还是洒一杯酒,祭奠江月吧。

我想这就是苏轼对人生的大彻大悟。

  

  生: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周瑜是风流人物,但已经被浪淘尽了,成为历史了。

在千古赤壁,滔滔江水面前他的功业又是何其短暂渺小。

既然千古风流人物也难免如此,那么一己之荣辱穷达何足悲叹!

所以这个“多情应笑我”的“笑”也可以是开怀一笑。

  

  生:

老师,我想说一说我由苏轼和周瑜对比所想到的。

我在《世说新语》上看到过桓温与殷浩的故事,我觉得苏轼和周瑜一番比较,会有落差,但是和殷浩一样,文人内心的骄傲和笃定是不会轻易被现实打败的,他并不会因此否定自己。

  

  师:

你这个视角非常独特。

虽然在苏轼自己看来,诗词文赋,书法绘画上成就远不及像周瑜那样在政坛上建功立业值得推崇和敬慕,但是不可否认,今天看来,他们同样能称得上是有着济世壮志的风流人物,或许不同的只是他们的际遇。

  

  生:

我认为苏轼的境遇本质上也是他自己选择的结果,他是《卜算子》中所咏的孤鸿,这只孤鸿不是无枝可栖,而是不肯栖,是他不愿意和当权者同流。

所以我支持前面同学所说“多情应笑我”的“笑”也有几分清高,笑傲的意味。

  

  ……

  

  师:

通过诵读和联想,我们逐渐探寻出了这个“笑”里丰富的情感密码。

我们再回到这句诗,“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请同学们把这句话解释补充完整,看看有什么发现。

  

  生:

笑我喜好发思古之幽情,想得太多,早早就生了白发。

  

  师:

补充得很好,但还缺少一个主语。

书上的注释中写“多情应笑我,是应笑我多情的意思”,那么这句话隐含的主语是谁?

  

  生:

应该是“我”。

  

  师:

那怎么理解“我笑我”?

(生思考、讨论)

  

  生:

我觉得有“另一个我”在笑这个功业未成,早生华发的我。

  

  师:

这“另一个我”和这个我有什么不同吗?

他又是什么样的?

  

  生:

“另一个我”能超越世俗得失之外,他把功成名就看得很淡泊。

  

  生:

“另一个我”好像是从自然的高度看待人生长河。

  

  生:

“另一个我”主要是另一种思想,我联想到赤壁赋中写曹操的句子: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曹操和周瑜一样是三国的风流人物,但也一样成了过往。

所以另一个我才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另一个我应该有着佛家的脱俗超世的思想境界。

  

  生:

我听说苏轼从小就好读《庄子》。

“另一个我”应该也是深深受道家顺其自然的处世态度的影响的“我”。

对现实中因为没有建立功业而耿耿于怀的我,他应是不以为然和宽慰的态度。

  

  生:

我觉得“我笑我”是苏轼辩证思想的体现。

《赤壁赋》说: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可见苏轼从来不会陷于一种思想的漩涡中,相反他总能跳出来,从另外一个角度看问题。

  

  师:

同学们说得非常好,“我”笑“我”是苏轼的心灵世界中,两个自我的对话。

“我”笑“我”既体现了深刻的内心矛盾,也达到了深刻的精神默契。

“笑”字正是儒家的弘毅精神与道家的无为思想和佛家的脱俗超世之境圆融贯穿于一身的体现。

我们再读读这句,感受其中的无限深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