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法利夫人人物形象分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935558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包法利夫人人物形象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包法利夫人人物形象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包法利夫人人物形象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包法利夫人人物形象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包法利夫人人物形象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包法利夫人人物形象分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包法利夫人人物形象分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包法利夫人人物形象分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包法利夫人人物形象分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包法利夫人人物形象分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包法利夫人人物形象分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包法利夫人人物形象分析.docx

《包法利夫人人物形象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包法利夫人人物形象分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包法利夫人人物形象分析.docx

包法利夫人人物形象分析

 

摘要:

《包法利夫人》是法国福楼拜的代表作,作品是围绕着浪漫而又凄惨的包法利夫人一生的感情生活展开描写的,这部小说的副题目是“外省风俗”,福楼拜运用精炼细腻的笔法为我们再现了法国19世纪外省社会风俗。

这部小说,以小镇和巴黎农村为背景,描写了以爱玛为中心的一群人的生活,通过作品,福楼拜表达了自己对当时现实世界的理解和看法,我们可以从女主人爱玛的爱、恨、情欲,内心的纠结,更深刻体会福楼拜内心的所思所感。

本论文主要分为三大部分,对包法利夫人的形象分点进行分析,接下来是分析福楼拜创作这一形象的原因,最后是分析这部作品的现实意义,通过这篇论文,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部伟大的作品。

 

关键词:

《包法利夫人》爱玛;人物形象;社会现状

 

Abstract:

"Mrs.Bovary"istherepresentativeoftheFrenchGustaveFlaubert,worksaroundtheromanticandtragicMrs.Bovarylifefeelingslifedescription,vicetitleofthenovelis"provincialcustoms",GustaveFlaubertusestherefineddelicatebrushworkforusandtheFrenchnineteenthCenturyprovincialsocialcustoms.Thisnovel,withthetownandthePariscountrysideasthebackground,describesagroupofpeoplecenteredonEmma'slife,works,GustaveFlaubertexpressedhisunderstandingandopinionsontherealworld,wecanfromthehostessEmmalove,hate,lust,innerentanglements,moredeeplyunderstandGustaveFlaubertHeartInstitutethinkingandfeeling.ThetextthroughthedescriptionoftheheroineEmmapersonalityandauthor'screationintentiontotheanalysisoftheprotagonistEmmacharacters,inordertoletreadershaveabetterunderstandingofthisgreatwork.Keywords:

teacherculture,teachercareerdevelopment,affects.

Keywords:

"MrsBovary"Emma;characters;socialstatus

 

试析《包法利夫人》爱玛的人物形象

一、前言

法国的19世纪,政治上经历了很多变革,文坛上群星璀璨,著名文艺批评家李健吾品论:

司汤达深刻,巴尔扎克伟大,福楼拜完美。

这个世界,能称为完美的人是没有的,那么在文学上的完美又会是怎样的一种情况。

福楼拜的创作为什么能称为完美呢,阅读完《包法利夫人》的译本,反复翻看了前人对《包法利夫人》的评价和介绍,福楼拜创作的完美,在于福楼拜对作品创作的严谨态度,《包法利夫人》的问世,历时四年之久,对于多产的作家而言,四年写出四十部作品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福楼拜对字句的推敲,精益求精,对片段的描绘,还原了生活的本貌,我想,这就是福楼拜完美的原因。

此论文是对《包法利夫人》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通过分析作品,品读福楼拜。

 

二、包法利夫人人物形象的基本特征

(一)充满幻想,寻求激情的艺术型女人

1、浪漫的贵妇情怀

或许爱玛本该是一个日出被晒,下雨被淋的在田间穿梭的村姑,但由于父亲的疼爱,在爱玛十三岁时,她被送进了修道院附设的寄宿女校念书。

正是在这一所学校,爱玛原本单纯和质朴的心发生了改变。

她在这里受着贵族式的教育,避开了普通女孩每日缝缝补补的生活,在这里,眼睛看到的是美丽花卉,耳朵听到的是宗教神圣的音乐,弹奏的是优雅的钢琴,还可以品读描绘浪漫而又凄婉纯粹的爱情小说,每一字每一句都在摇撼爱玛的心,她渴望纯粹的爱情能降临在她的身上。

或许是爱玛天生就爱幻想,渴望浪漫,当她习惯了修道院的生活之后,她的心发生了变化,有一篇文章是这样写描写的,“修女们在训诫过程中,反复拿未婚夫、丈夫、天国的情人与永恒的婚姻等概念来进行比较,希望在她的内心深处呼唤起意想不到的柔情?

,另外,还有一些拥有浪漫故事的岁数大些的姑娘在修道院中进出,这些梦想的种子在爱玛内心生根发芽,她产生了丰富的想象,试图去勾勒出自己的梦想,爱玛的气质属于多愁善感类型的,她追求的是感情,而不是客观景物^?

然而幻想终归是空虚的幻想,爱玛逐渐对修道院的乏味生活感到厌烦,严格的制度与她渴望自由的性格十分不符,所以父亲将其接回了家”[1]爱玛就是这样纠结的,她向往激情澎湃的生活,平淡的日子只会叫她痛苦,爱玛就如昙花,宁要那一现的绚烂,虽然美好稍纵即逝,也心甘情愿。

舒婷的《神女峰》中有这样一句:

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

或许这句话来形容爱玛对激情浪漫的寻求是最贴切的。

2、误把鱼目当珍珠,幻想破灭终成恨

爱玛一生当中最大的错误,就是是让自己成为包法利夫人,结婚只不过出于她对新生活的热烈期盼,她急需要一种新生活来改变自己的现状,以实现自己的幻想。

刚开始,她确实为这种新转变感到欣喜,“他起床,她站在窗口,看着他出去,她靠在窗沿上,两盆天竺葵之间,穿着飘飘荡荡的晨衣。

夏尔在下面路上,踩着界石扣马刺。

她在上面同他说着话,一面用嘴撕下花瓣草叶,朝他吹去,那瓣儿叶儿悠悠地打着转儿……”[2]34这时候,爱玛是在实现自己的幻想,幻想自己是书中的女主角,与她的白马王子共创美好生活,然而,夏尔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医生,他的谈话平淡死板,说出来的见解十分平常,不会游泳,不会击剑,不会放枪,生活上不拘小节,这样的夏尔与爱玛心中的理想伴侣相差太远,夏尔不是勇猛的爵士,更不是尊贵的王子,而爱玛却有不可磨灭,不容忽略的贵妇梦,她曾经幻想能像书中女主人公一样与相爱的人在月下对饮,吟诗,谈情说爱,当她对夏尔多次失望之后,她多次问自己为何要结婚,为何要让自己在这样的婚姻中毁灭自己的幻想,她变得矛盾,压抑,用译本当中的原话是这样写的:

“她在想,如果出现的是另一种巧合,她有没有可能遇上另一个男人呢?

于是,她开始想入非非,相信那些可能发生而并未发生的事情,想象另一种生活,想象那个她并不认识的丈夫。

他,当然不同于一般人,应该才貌双全,出类拔萃,富有吸引力。

”[2]44我相信很多女人,都会有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但幻想终究是幻想,我们毕竟要接受现实,然而也有一些人,一旦有了某种幻想,就出不来了,我不是爱玛,但我却理解爱玛,她离开修道院就是为了得到小说中所描述的浪漫爱情,但是她却投错了怀抱,夏尔根本无法承受爱玛幻想中那份爱情的重量。

在这里,我想引用一段话来评价爱玛这一位充满幻想的女人,“人普遍有一种观念,认为爱是用来谈论的,歌颂的。

所以有些诗人很危险,你有没有留心过,诗人写的诗里所歌咏的东西,和他们实际的生活有多大大出入?

有些诗人把爱情描写得如此美丽,动人,但你读他们的传记,却不禁目瞪口呆,觉得不可思议;这岂不是很悲哀吗?

因为他们从未真正明白爱的意义。

他们只是伦理上来认识爱,以为它是非常美丽的一件东西,但是爱的真相乃是:

它是世上最实际的东西。

”爱玛就是一个活在诗中的女人,她不懂,真正的爱是很实际的,要落实到生活细节当中,脱离了生活去寻爱,终究是空梦一场。

(二)被爱与欲望吞噬的矛盾女人

在上面我也已经提过,爱玛曾经想要扮演一个好妻子的角色,她努力操持好家里的一切,那段时间的爱玛,确实是《圣经》中所写的才德妇人,她是丈夫的冠冕,让包法利先生在外头能够风光体面,不久之后她便对丈夫夏尔感到失望,这种失望的情绪在参加了侯爵的宴会后达到了顶峰,她在侯爵家度过了一个小说中所描绘的美好夜晚,她的心和那些参加宴会时穿的服饰一样,既然经受了富贵的摩擦,也便带上了某种不可磨灭的东西。

[2]55有一些人当她绝望的时候,她不是崛起,而是任由自己坠落,爱玛便是一个这样的人,这一点在她后来怀孕这一件事情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她期待过孩子的到来,有过做一个好母亲的冲动,想生一个儿子替自己扬眉吐气,想让儿子出生时能睡在一个吊式的摇篮里,有玫瑰红的绸帘,就像宫殿的王子一样,可是家里支付不起这样的费用,再后来,孩子出生了,是个女儿,她转过脸,昏了过去,她寄希望于儿子的梦想瞬间破碎了,因此她只能将梦想寄予情人了,她终于出轨了,她在情夫那里寻求激情,放纵自己的肉欲,与情夫花前月下,互诉相思之苦,这时候的爱玛,她在矛盾中快乐,一面是不能实现自己理想,甚至是包袱的丈夫女儿,一面是实现了自己愿望的情夫,她知道这与伦理相悖,可是她顾不上了,压抑了太久,此刻的她很快乐。

我们从传统伦理观念来看,爱玛背叛了自己的丈夫,背离了家庭,这种行为可以说是传统伦理观念中的大恶,但是我们评价文学形象需要从审美角度来看,爱玛去追求理想的途径是理想转嫁型的,她对自己渴望的情人不断追求,从本质上来说,是对于理想爱情的追求,因为她始终希望情人可以给她带来理想的生活,因此,究其原因,爱玛追求情人,首先是对于包法利医生与婚姻生活不满意的突出表现,对违背理想生活的叛逆行为;其次,她想将情人作为理想转嫁的实质载体。

[1]我们不是夏尔,没有资格去审问爱玛,看到最后爱玛的结局,我觉得她是一个可怜的女人,为了得到所谓的爱情而结婚,结果将自己推上了婚外情的不归路,可是在婚外情的不归路上,她并没有得到如期的至死不渝的爱,她得到的仅仅是裹得像一般的爱一般的肉欲糖衣,她为爱失去了生命,可在她死后,她那木讷的丈夫却学会了爱玛想要的浪漫,这是多大的讽刺呀。

三、包法利夫人人物形象的创作原因

(一)社会背景

始写作,1857年问世的作品,小说刻画了一八四八年资产阶级取得全面胜利后的法国第二帝国时期的社会风貌。

这时候的法国,在总统路易·拿破仑·波拿巴的统治下。

法国资产阶级引以为自豪的英雄年代过去了,一八四八年的革命风暴也已平息,随之而来的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平庸的时代。

目光深邃的思想家、叱诧风云的领袖人物、在生活中奋力拼搏的斗士,仿佛都一齐销声匿迹,而今活动在历史舞台上的,只剩下一群群资产阶级的庸夫俗子,浪漫主义激情已成过去,现存的只是鄙陋,可厌的实际生活。

青年时的福楼拜被浪漫主义的糖衣包裹,后来经受现实主义的洗礼,他最终把写作矛头挥向现实主义的空间,《包法利夫人》所揭示的矛盾,正是浪漫主义的追求和庸俗鄙陋的现实生活的矛盾。

(二)个人原因

福楼拜出生在一个医生家庭,他的童年是在冰冷、忧伤、很少有笑声的医院中度过的,只是他从父亲手里接过来的手术刀并不用与外科手术,而是用于剖开人的内心世界,心里活动,对爱玛的描写正是福楼拜对人性的剖析,在我看来,爱玛把我们很多人赤裸裸的内心世界演绎出来,正是因为如此,当我们看到爱玛由出轨陷入不幸的时候不禁黯然神伤,我们会不自觉地忽略她出轨的可恶,反而同情她的遭遇,因为她为我们做了一个勇敢却失败的尝试,我们没有爱玛的勇气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而爱玛做了。

福楼拜他的作品之所以能写得扣人心弦,是因为他对人的内心有一种超强的透析能力,在很多调查可发现一般情况下,作家的创作风格多与作家的童年经历有关。

《包法利夫人》爱玛这一形象的创作原因之一就是福楼拜的童年经历。

没有这一段冰冷的童年经历,或许爱玛就是另一种形象了。

《包法利夫人》爱玛这一形象的创作的原因之二是福楼拜从大众出发的自“我”虐待,包法利夫人就是福楼拜本人,福楼拜把特罗亚所写的关于艺术家的创作视为自己的名言:

“艺术家在他作品里,应像上帝在他所创造的世界里,无形无影却全知全能,处处不见处处在”。

他按照自己的意愿创作了爱玛,对爱玛的遭遇感同身受,为了写爱玛服毒这一情景,甚至亲口尝试过砒霜的味道,当写到爱玛服毒的时候,嘴里就有砒霜的味道,仿佛自己真中了毒,把肚子里的东西全呕出来。

他冷漠地安排着爱玛的命运,仿佛把自己引向死亡的境遇,或许应该这样说,福楼拜对爱玛的创作表现出一种“似是而非”的超然态度:

既理解她,又谴责她。

可以说,福楼拜很自虐,他将自己和很多人融汇到作品中的爱玛身上,用欲望喂养她,虐待她,最后又用所谓的道德毁灭她。

这就是福楼拜创作这一形象的原因,享受自我超脱,自我凌虐的快感。

四、包法利夫人人物形象的塑造意义

(一)再现社会形态

《包法利夫人》刻画了一八四八年资产阶级取得全面胜利后的法国第二帝国时期的社会风貌。

福楼拜目睹了法国资产阶级引以为自豪的英雄年代的消逝,革命风暴也已经平息了,取而代之的时代并不辉煌,法国进入低调平庸的时期。

曾经叱咤风云的能人志士仿佛随着革命的结束而消逝,浪漫主义激情也日渐平淡,现存的只是鄙陋,可厌的实际生活。

《包法利夫人》所揭示的矛盾,正是浪漫主义的追求和庸俗鄙陋的现实生活的矛盾。

它真实地再现了法国十九世纪上半期外省的社会风俗,人们的生活安定而又平静得如同死水一般,小镇上的人民每天日起而做,日落而息,夜晚围在一起聊天,谈的是猪狗牛羊,没有精忠报国的远大抱负。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没有真心,只有权衡利弊,相互算计,相互帮助不再是出自于人与人之间的爱,而是为了榨取更多的收益。

爱玛在这样一种环境中失望过,在失望过后发奋崛起过,在崛起过后一度失落,最终走向堕落,被骗被欺压,以致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爱玛所处的环境就是当时现实社会的真实写照,污秽浑浊的现实使艾玛由一个天真烂漫的朴实少女转变成一个自命清高,不切实际地生活在虚幻世界的典型代表,包法利夫人是平庸卑污的现实和渴望爱情、超越实际可能的幻想相冲突的产物。

福楼拜把艾玛的性格演变过程同时代和环境密切地结合起来,从而为我们再现了七月王朝和第二帝国时代大资产阶级统治下法国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精神追求和生存状态。

 

(二)批判社会形态

十九世纪资本主义社会现状让能人志士感到气闷,浪漫主义的清新天真让福楼拜失望,他开始创作现实主义作品,通过塑造包法利夫人这一形象,揭示了这个时期社会制度的腐败和社会风气的利己主义,福楼拜通过《包法利夫人》这部作品对法国罪恶的资本主义制度、庸俗浪漫主义以及法国当时的宗教势力作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5]

首先,以包法利夏尔为代表的群体朴实、平庸、节俭的生活追求与以包法利夫人的高端大气上档次的生活追求的鲜明对比,夏尔对生活现状很知足,拥有美娇妻,工作顺利,可以大口吃饭,大声喝汤,睡觉打呼;爱玛却不能,她要与爱人花前月下,吟诗作对,通奸满足了她浪漫的愿望,通过他俩形成的鲜明对比,我们能深刻的理解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区别,在这里,福楼拜既没有贬低浪漫主义,也没有高举现实主义,毕竟少年时期的福楼拜思想受过浪漫主义的熏陶。

《包法利夫人》的问世,很多人认为是福楼拜从浪漫主义抽身到现实主义,其实不是,福楼拜只不过是借着小说为我们再现历史画面,爱玛对婚姻的不忠,对夏尔的背叛,对女儿爱的亏欠,夏尔对母亲是亏欠与无奈,对妻子是宠爱与放纵,乐乐对爱玛经济上的诱骗,罗多尔夫以爱的名义对爱玛肉体的玩弄,列翁对爱玛由最初的爱慕到最后的不辞而别,人们在爱玛死后对夏尔的伺机欺诈,都在客观上为我们展现了现实生活的阴暗面,人心的诡诈与虚伪,小说最后,包法利夫人走投无路自杀,包法利夏尔在爱玛死后,不切实际地沉浸在以往的美好当中无法自拔,最后穷困潦倒,家破人亡,是福楼拜对肮脏、污秽、现实的社会形态的厌恶,指责。

小说折射出来的悲剧与丑恶,无疑是对法国第二帝国庸俗、堕落的社会现状的一种批判。

[5]

 

(三)敲醒读者

我读了很多中外名著,在所有的小说女性中,除了《乱世佳人》的斯嘉丽,《包法利夫人》的爱玛是我最钟爱的女性,因为她给我感觉很真实,我在她身上看到了我们很多人的影子,她的悲剧让我很心痛,是时代的平庸毁灭了她,她的勇敢又让我欣慰,我们抛开一切伦理道德,先不要评论过程的对与错,对理想的追求上,我们往往会有太多的顾忌和疑虑,有一句话说得特别好,想要飞得高,就必须忘掉地平线。

就算摔下来,也算死得壮烈,在这一点上,我们不如爱玛,我们拿不起,放不下的事情太多了,最终在我们回忆中化为一声遗憾的叹息的事情太多了。

但是,我们也应该在爱玛的悲剧中警醒,知足才能常乐,心存感激天地自然就宽,夏尔爱她的,而且还有体面的工作,爱玛一辈子吃穿不愁,当她快要死去的时候,她心里想的是,她“不幸福,从来没有幸福过”,幸好,“爱情的不忠、品行的不端搅得灵魂永无宁日的贪婪,都要结束了”。

换成我们努力奋斗的新时代女性,她的生活是我们多少人求之不得的,当然,这里的意思不是要女性懒惰,等待丈夫来喂养自己,而是无论处于怎样的环境,要学会知足,我们可以勇敢追求理想,但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追求自己想要的也一样,要把握道德的尺度,心中有爱,《圣经》上说,要爱你的仇敌,为逼迫你的祷告。

连仇敌都要爱,更何况那些爱我们的人,对于爱我们的人,我们要心存感激,不能肆意挥霍别人的关心。

我想如果从人文关怀的角度来看包法利夫人这一形象的塑造意义,这一点应该就是最核心的了。

 

五、结语

《包法利夫人》中的主人公爱玛自幼受到贵族式教育的熏陶,对幸福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模式,这一固定模式最终让爱玛付出了年轻的生命,自始至终,她的幻觉远远要比她的能力强大,对浪漫爱情和美好生活的憧憬和欲望蒙蔽了她,支配着她,令她透支,最终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她美得像烟花,燃烧过后只剩一缕轻烟随风而逝,令人痛惜。

她无法越过现实与幻想之间的鸿沟,也分不清欲望和现实之间的代价,飞蛾扑火最终毁灭了自我。

这正是鲁迅先生说的“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事物毁灭给人看”。

爱玛的悲剧对那些不切实际、好高骛远的女性以及追逐名利、贪求欲望的世人,无疑起到了深刻的警示作用^在现实生活中寻找超越现实的爱情,就像把自己锁进牢笼里,最终在牢笼中孤苦无依,她的幻觉很美好,可惜现实太骨感,最终被美好的虚幻和残酷的现实玩弄得心力交瘁,将自己推向万丈深渊,包法利夫人的悲剧敲醒了我们这些爱幻想,不想脚踏实地的人,郑秀文有句歌词特别好:

努力才能被爱慕!

 

参考文献

[1]徐南飞.《包法利夫人》女主人公爱玛人物形象分析[J].作家杂志WriterMagazine2012No.12

[2]居斯塔夫•福楼拜.《包法利夫人》[M],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1

[3]卢辉、陈海霞.从包法利夫人看福楼拜现实主义特点[J],Culture.文化

[4]陈思广.理解路遥:

重读《路遥文集》[J].文艺理论与批评,1999,(5):

12—13.

[5]王钦峰.重申福楼拜的现实主义[J],国外文学(季刊)2001年第1期(总第81期)

[6](奥地利)弗洛伊德著《精神分析引论》[M].高觉敷.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6年11月第1版第119页

[7](英)艾伦.麦克法兰格里.马丁著《玻璃的世界》[M].管可秾.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3年9月第1版

[8]刘绍智.潘金莲与包法利夫人[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1期(总第18期)

[9]刘再复.性格组合论[M].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

[10][美]黑泽尔.巴恩斯.冷却的太阳:

一种存在主义伦理学[M].万俊人译.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11]萧相风.小说的物质性和颠覆的困境--读《包法利夫人》[J].山花.2011(21)

[12](法)西蒙娜.德.波伏瓦.第二性[M].郑克鲁.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13]尚玉峰.《包法利夫人》的女性主义解读[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8(5)

[14]刘丽琼.戴着镣铐跳舞--论《包法利夫人》中爱玛的爱情追求[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5(4)

[15]梁敏英.追求理想爱情的悲歌——浅析《包法利夫人》中爱玛的爱情悲剧[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07(11)

[16]孔夏秋.《包法利夫人》与《安娜·卡列宁娜》中婚外恋爱情模式之比较[J].安徽文学(下半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