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doc.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942329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doc.docx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doc.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doc.docx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doc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线索,理解鲁迅对“3.18”事件及烈士死难意义的评价,进而领会全文的思想内容。

2.研读课文,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二、难点、重点

1.重点:

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线索,领会全文的思想内容。

2.难点:

这篇课文,由于时代背景、写作意图和作家语言风格等原因,对刚步入高中的学生来说,阅读上难点较多,涉及到深层阅读问题,或者说,涉及到阅读教学中的精读问题。

学习这篇课文,应注意培养学生的精读习惯,在阅读中自觉地质疑解难,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教师要注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激活学生的思维,要注意优化学生的思维流程。

三、教学设计

(一) 课型:

讨论课。

(二) 课时:

3课时。

(三) 教具:

投影仪等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

1.回顾鲁迅及其创作;根据课文提示及注释,了解写作背景和“3.18”史实。

2.通读全文,找出课文第一、二节中的疑难句子。

3.词语:

寥落平素相干惨淡桀骜黯然噩耗菲薄微茫喋血流言尸骸罗网屠戮绯红干练依稀殒身不恤

二、导入新课

1.鲁迅主要作品:

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

小说《狂人日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孔乙己》、《药》、《阿Q正传》、《故乡》、《社戏》等收入小说集《呐喊》;小说《祝福》等收入小说集《彷徨》。

2.写作背景

⑴“大沽口事件”

1926年初,中国正处在大革命高潮的前夕。

在北方,军阀混战,内部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原属直系的冯玉祥受革命的影响,把他所率领的军队改为国民军。

1926年3月12日,奉系军阀张作霖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国民军同奉系军阀作战,日本帝国主义军舰驶进天津大沽口事件,炮击国民军,被国民军击退。

日本帝国主义便向当时的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并于3月16日,日本联络英、美、法、意、荷兰、比利时、西班牙等八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辛丑条约》,段祺瑞执政府提出国民军撤出大沽口国防设备的“最后通牒”。

时称“大沽口事件”。

⑵人民的呼声

帝国主义蛮横无理的行径,引起了北京人民的愤慨。

3月18日北京各界5000余认为反对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在天安门集会,由中共北方区党委书记李大钊任主席,通过驱逐署名“最后通牒”的各国驻华公使,督促国民军为驱逐侵华帝国主义而战,组织北京市反帝大同盟等决议。

会后举行游行示威,高呼“打倒帝国主义”、“打倒段祺瑞执政府”等口号。

⑶“3.18”惨案

当队伍来到国务院东辕门时,执政府一带戒备森严,如临大敌。

队伍正准备去吉兆胡同见段祺瑞,执政府北边大门涌出大刀队数百人,朝群众任意砍杀。

接着埋伏在各处的卫队在警笛的指挥下,向群众射击约半个小时,发射了一千多枚子弹。

同时,卫队士兵还把守住府外东西栅们,看见逃奔的群众,就用刺刀刺,铁棒打。

共打死50余人,打伤200余人,造成屠杀爱国人民的“3.18惨案”。

死难群众中,有二名孕妇和年仅13岁的史家胡同二小学生周正铭,刘和珍就是在当时遇害的。

刘和珍,江西南昌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学生,学生自治会主席,遇害时年仅22岁。

⑷走狗文人的诬蔑

见课文“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的注释。

⑸鲁迅与《记念刘和珍君》

“3.18惨案”发生的当天,鲁迅写了《无花的蔷薇之二》,称3月18日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3月25日,鲁迅参加刘和珍、杨德群烈士的追悼会,并写了《“死地”》一文,斥责了走狗文人的阴险论调。

接着,作者还写了《可惨与可笑》、《空谈》等文章,揭露北洋军阀政府屠杀爱国学生的凶残卑劣的行径,并怀着悲愤的心情缅怀死难的学生。

4月1日,鲁迅先生饱蘸着血泪,用愤怒和悲愤的笔调,写出了《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感人至深的不朽的文章。

三、审题

“记念”,现在写作“纪念”。

刘和珍是鲁迅的学生,鲁迅称她为“君”,怀有尊敬之意。

表明鲁迅写此文,决非从师生情谊出发,而是为了赞扬刘和珍等爱国青年的;同时,也借此揭露反动军阀的凶残卑劣及其反动文人的阴险无耻,激励革命者从斗争中引出经验教训,继续战斗。

四、讨论第一节

1.“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位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

表面上是交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其实这一句是极其锋芒的。

爱国青年惨遭杀害的事实证明,用烈士鲜血换来的“中华民国”,已经复辟成为屠杀爱国者的反革命工具,意即,对“中华民国”不要再抱任何幻想,革命者应当从头做起,应当正视“民国”粉饰下的黑暗与凶残,对反动势力要进行反抗。

(就在3月18日这一天,鲁迅在《无花的蔷薇之二》中,在叙述事件的开始,特意大书“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十八日”,称这一天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鲁迅还在《华盖集·忽然想到》中说:

“我觉得仿佛久没有所谓中华民国,我觉得革命以前,我是作奴隶的;革命以后不久,就受了奴隶的骗,变成他们的奴隶了。

我觉得许多民国国民而是民国的敌人,……我觉得许多烈士的血都被人们踏灭了,……我觉得什么都要重新做过。

”)

2.为什么“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

”——“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的原因,似乎只是出于师生情谊,其实这一句是要深入理解的。

鲁迅编期刊,矛头直指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及其御用文人,所以经常找到反动统治者的阻挠和抄检,以致“往往有始无终”,销行“甚为寥落”。

鲁迅《华盖集题记》:

“我早就很希望中国的青年站出来,对于中国的社会、文明,都毫无忌惮地加以批评,因此曾编印《莽原周刊》,作为发言之地,可惜来说话的竟很少。

”刘和珍“爱看先生的文章”,“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表明了他正是自觉响应和支持鲁迅的革命主张,正是鲁迅认为的旧社会的的破坏者,所以,鲁迅写文章来痛悼、纪念这样一位死难的学生,战友和同志,自然是很“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3.“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只能如此而已……却只能如此而已……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前呼后应,描写了在反动军阀的压迫下,倍受压抑,满腔悲愤的沉重、苦痛的心情。

“无话可说”,是因为“所住的并非人间”,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悲愤已极。

4.“洋溢”:

本指情绪、气氛的充分流露,本课指流淌、充满。

“艰于……”:

对……感到艰难。

“痛定”:

悲痛的心情静下来。

5.“而此后几个文人学者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

为什么“尤使我觉得悲哀”?

见注解。

另,鲁迅《杂感》:

“死于敌手的锋刀,不足悲苦;死于不知何来的暗器,确是悲哀。

”鲁迅《死地》:

“但各种评论中,我觉得有一些比刀枪更可以惊心动魄者在,这就是几个论客,以为学生本不可以自蹈死地,前去送死。

6.“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他们快意于我的痛苦,就将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从文中我们可以想见作者当时内心的极度不平静:

悲痛使他没有言语,无法执笔;但悲愤又使他不能不在悲痛未定之时,拿起笔来,进行战斗,揭露敌人,纪念死难烈士。

这话有三层意思:

⑴表示要更深入的研究这浓黑的“非人间”;⑵对不能用更好的形式来纪念烈士而感到深深的歉疚;⑶警告这“非人间”的魑魅魍魉,不要因为肆无忌惮的杀人而高兴得太早,血债是一定要用同物来偿还的。

7.结语:

由于不是单纯纪念死者的文章,所以根据表达的需要,文章没有从刘和珍写起。

作者从追悼会写起,短短的几句话,概括了时、地、人、事。

接着由程君请他写纪念文章,引出作者对刘和珍的纪念,交待本文写作的原因和目的——揭露反动军阀的凶残卑劣及其反动文人的阴险无耻,纪念死难烈士,总结经验教训,继续战斗。

五、讨论第二节

1.“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这两句是对烈士的热情讴歌。

真正勇猛的革命志士,能严肃对待反动统治下的血腥屠杀,毫不回避,毫不畏惧,奋然而起,前仆后继,为推翻黑暗的反动统治而斗争。

他们为国家、民族、人民的悲惨命运而哀痛,以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最大的幸福。

2.“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

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

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庸人”:

即平庸之人,平平常常无所作为的人。

这种人,对反动派的暴行有所不满,对烈士的死难有所哀痛,但不敢“直面惨淡的人生”和“正视淋漓的鲜血”。

他们特别容易忘记历史的教训。

惨案发生时,他们也曾受到震惊,感到悲凉;但他们止于悲凉,并不抗争,只是听凭时间的流逝,一切只留下淡薄的印象和“微漠的悲哀”,继续忍受反动派的压迫。

殊不知他们的苟且偷生,在客观上起着维持这“似人非人的世界”的作用,所以鲁迅说:

“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3.“……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前一句“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针对的是“这样的世上”,表明写作的目的是揭露反动统治的黑暗。

后一句“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针对的是“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鲁迅在五卅惨案后曾大声疾呼:

“人必须从此有记性……这才有新的希望的萌芽。

”现在,鲁迅再次感到有写一点东西,提醒“庸人”们不要健忘,不要忘记烈士的鲜血,不要忘记我们“所住的并非人间”。

4.结语

进一步说明写作的目的,是为了控诉着非人间的黑暗,为了不让庸人们忘记这样的惨案,要使这非人的世界不再继续下去。

六、作业

阅读课文第三节及其注解,了解女师大风潮的始末,谈谈你对刘和珍的印象。

 

 

第二课时

一、简述女师大风潮的始末

二、讨论第三节

1.“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苟活到现在)的”,鲁迅的自称,也是鲁迅对自我的深刻反思。

“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表示鲁迅对烈士的高度赞颂和由衷的敬悼之情。

2.“……开除校中学生自治会职员的时候。

其中的一个就是她……不为势力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总该是有些桀骜锋利的,但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她虑及母校的前途,黯然至于泣下。

这一部分是鲁迅回顾对刘和珍的认识和印象。

“……开除校中学生自治会职员的时候。

其中的一个就是她……不为势力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展现了刘和珍爱憎分明,富有正义感、反抗性的革命精神。

“……总该是有些桀骜锋利的,但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纯朴、善良、乐观的性格,团结友爱的美德,作者反复描写这一特征,为的是使刘和珍的形象更加突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样的学生,决非反动当局诬蔑的暴徒!

“……她虑及母校的前途,黯然至于泣下。

”写刘和珍具有高度的革命责任感。

3.结语

这一节通过追述与刘和珍交往的经过,侧重写她生前在女师大学生运动中的表现,赞扬她敢于斗争的精神。

朴实、亲切的回忆,有意的重复,以及最后写道:

“总之,在我的记忆上,那一次就是永别了。

”字里行间流露出无限的痛惜之情,寄托了深沉的哀思。

三、讨论第四节

1.“居然开枪”,“竟至于颇为怀疑”。

表示惨案的发生出乎意料之外。

2.“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

这里的“中国人”泛指所有的中国人。

鲁迅根据一向的经验,对国民的“劣根性”有着深刻的分析和理解。

然而这次惨案中反动军阀的下劣凶残,这些中国人的所作所为,竟远比鲁迅所预料的恶劣的多。

这里,“不惮”,“还不料”,“也不信”等词语的相互搭配,愤慨地写出了段其瑞卫队才是真正的暴徒,他们的暴行是世上所罕见的。

3.“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

意在表现:

这样纯朴、善良、乐观、友爱的青年,决不是“暴徒”;和下文的“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上还有棍棒的伤痕”相对比,进一步揭露了反动当局的下劣凶残。

4.“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列举了反动军阀政府的凶残屠杀青年的罪行后,鲁迅又不可遏制地写下这两句,并分别独立成段,十分有力地抨击了反动军阀政府及其走狗文人的“爱国有罪”、“屠杀有理”的谬论,有力地揭露了反动军阀的凶残和走狗文人的下劣。

5.“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沉默阿,沉默阿!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惨象,已足见军阀政府的残忍,流言,这比刀枪更加令人惊心动魄;有形的刀枪,加上有形的刀枪——御用文人的舆论,颠倒黑白,助纣为虐,这就是中国式的专制统治,这就是中国式的白色恐怖!

正是这种野蛮而恐怖的专制统治,使得我们的民族逐渐衰亡,以至“默无声息”。

面对血淋淋的残杀、无端的诬蔑和卑鄙恶劣的流言蜚语,鲁迅感到极度的悲愤,他由此考虑到了民族存亡的问题——“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那时因为叫苦无用,而变为沉默的。

世界历史上有在沉默中“更加衰颓下去”的民族,也有因为叫苦无用而觉悟起来爆发革命的。

作者表面上不肯定哪一种,实际上是在引人思索,催人觉悟,激励人们起来战斗。

用选择句式,表示二者必居其一,意思正是殷切期待革命的到来。

6.结语

这一节写刘和珍遇害,揭露反动军阀及其走狗文人的凶残下劣,呼唤人们起来变革黑暗的现实。

写作上,开头叙述听到噩耗,接着夹叙夹议,指出噩耗出人意外,然后举尸骸为证,以揭露当局和流言家们的无耻谎言,抒发自己对反动统治者的愤恨和对死难烈士的无比悲痛。

四、讨论第五节

1.“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照应第四节中的“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反动军阀及其走狗文人的凶残下劣,使鲁迅愤慨之极;黑暗的现实、野蛮而恐怖的专制统治,使鲁迅透不过气,说不出话:

因而鲁迅感到无话可说。

“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郁积在心头的满腔的愤恨,又使鲁迅不得不说,于是他又拿起笔来,写下了下面的文字。

2.“我么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

自然,情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

“欣然前往”,并非受利用;“情愿而已”,并非暴徒;力驳谬说。

“这样的罗网”,揭露军阀政府屠杀爱国青年是有计划、有预谋、有指挥的。

接着,作者特意记叙了刘和珍等被虐杀的惨象,以抨击军阀政府的阴谋和滔天罪行,驳斥流言家的无耻谰言。

对刘和珍等人遇害经过的详细、客观的记叙,以无可辩驳的事实,使军阀政府的滔天罪行和流言家的无耻谰言不攻自破,大白于天下;同时,“想扶起她”,“又想去扶起她”,又表现了刘和珍等爱国青年面对反动派有预谋的屠杀,英勇沉着、不畏牺牲和团结友爱的精神。

3.“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沉勇而友爱的杨德群君……只有一样沉勇而友爱的张静淑君……”

刘和珍等的遇害的事实,更激起了作者的悲愤,“确是”,“有她的尸骸伪证”,与第四节因烈士牺牲出乎意料之外而“竟至于颇为怀疑”相照应,流露了作者深挚的痛惜之情。

“始终微笑的和蔼”,“沉勇而友爱”,又包含着对这些爱国青年的歌颂。

4.“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辗转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阿!

这是一个简单句,“当……时候”冠在句子前边的介词结构上,这个介词结构的核心是“三个女子……”,主语“这”指代的是三个女子的行为。

这句话正是写“三个女子”在反动派的镇压、屠杀面前临危不惧、沉着友爱的伟大精神是何等的撼人心魄。

这种精神是中外反动派所无法征服的。

5.“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血痕”,是指北洋军阀政府的屠杀,“中国军人”、“八国联军”并提,显然是指历史而非现实,这正是把反动当局的血腥屠杀与历史上中外反动派相对照,进行类比,意思是军阀政府制造的这一惨案,比过去中外反动派屠杀中国人民的野蛮行径有过而无不及,其凶残程度已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文中的“伟绩”、“武功”是反语。

6.“但是中外的杀人这却居然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

“但是”一转,说中外杀人者制造了如此滔天大罪,却卑劣无耻地昂起头,不以沾满爱国青年的血为耻,其恬不知耻,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7.结语

写刘和珍等人的遇害,揭露反动军阀和走狗文人的凶残下劣、恬不知耻,呼唤人们起来变革黑暗的现实。

五、作业

词语解释:

真的猛士庸人苟活到现在的我

中国人文明人无恶意的闲人

有恶意的闲人苟活者惊心动魄的伟大

伟绩武功

 

 

第三课时

一、检查作业:

词语解释

二、讨论第六节

1.“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作者以煤的形成作比喻,强调指出,人类历史的发展,总是要经过激烈的流血斗争,并且要付出很大的血的代价,才能前进一小步。

但是这一次徒手的请愿不属于这一类流血的斗争,虽然也付出了极大的牺牲,结果这非人的世界“依旧太平”,并没有达到推翻反动统治的目的。

由此可见,作者是不主张“徒手请愿”的,因为它是在没有多少深远的意义。

作者指出这次惨案的经验教训,意在要人们认识反动统治者“吃人”的本性,吸取血的教训,采取更有效的斗争方式,战胜敌人。

2.“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

“然而”,既然流了血,就会产生社会影响,至少,亲族,师友,爱人,是会永远纪念死者的。

鲁迅在《死地》一文中提出恳切的希望:

“请愿的事,从此可以停住了,倘用了这许多血,竟换得这样一个觉悟和决心,而且永远纪念着,则似乎还不算是很大的折本。

3.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它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陶潜的《挽歌》的意思是,人死了有什么可说的,不过是寄托躯体于山陵,(最后)和山陵同化而已。

呼应前文,既有对烈士的哀悼,又有对因请愿而牺牲的叹惋,也有因庸人的淡漠和健忘而感到的悲凉。

“倘能如此”中的“如此”,指的是:

既然流了血,就会产生社会影响,至少,亲族,师友,爱人,是会永远纪念死者的。

作者实际上是以此激励后人觉悟起来,永远纪念烈士,下决心用更好的方式与敌人斗争。

4.结语

这一节侧重总结要吸取的教训,激励革命者采用更为有效的方法继续斗争。

三、讨论第七节

1.“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

但这会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

一是当局竟会这样的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这里的“中国人”泛指所有的中国人。

鲁迅从民族的自我反省出发,对国民的“劣根性”有着深刻的分析和理解,以为在我们的国民身上存在着种种“劣根”,是民族愚昧与落后的根源。

鲁迅对国民的“劣根性”看得十分严重,即:

“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的。

然而,当局的凶残使鲁迅意外(比推测的还要“恶”),流言家的下劣使鲁迅意外(比推测的还要“恶”);还有,中国女性的临难从容也使鲁迅意外(比推测的还要“善”),鲁迅正是从他们身上看到了希望。

2.“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

“去年”,是1925年,这里指的是那时的女师大学生运动。

“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就是写在革命斗争中看到她们的种种表现,对她们产生的认识。

3.“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

写的是鲁迅对“中国女子”的认识日益深刻。

这句话是一个单句,其主干成分是:

“……事实……为……明证”。

“这一回”,指的是“3.18”惨案;“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指的是刘和珍等人在斗争中的表现;她们的表现证明了,“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

这里用“阴谋秘计”、“压抑”、“数千年”,指封建时代历代反动统治利用封建礼教对妇女进行压榨的阴险狠毒,但中国妇女的革命精神并没有因之而消亡,“压抑”只会激起更强烈的反抗。

鲁迅从爱国青年身上看到了中国妇女的觉悟,看到她们坚定的革命意志,作者不但集中笔力写了她们“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更进一步高度评价和热情歌颂了她们“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优秀品质和革命精神,并郑重的指出,这就是“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从她们身上可以看到:

我们的民族并没有因为“数千年”的黑暗统治而消沉下去;有这样的女子,这样的青年,我们的民族就一定有美好的未来。

4.“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这句话进一步十分精当地评价了刘和珍等死难烈士对于将来的意义。

作者一方面指出了苟活者与真的猛士的去别,另一方面坚信烈士的血不会白流,她们的革命精神将教育激励千千万万的后死者,使苟活者从这次惨案中逐渐觉醒,会从这些青年身上隐约看到国家的前途、民族解放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愈加会受到先烈革命精神的鼓舞,更奋然而前行。

5.“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文言叹词,表示叹息,作者借此发出悲愤的一呼;“我说不出话”,一方面,统治者的野蛮,走狗文人的无耻,使鲁迅感到:

自己觉得还有许多话要说,但由于现实的黑暗太浓,内心的压抑太重,说不出来了。

于是,就仅仅(但:

只,仅仅)以这一篇文章来记念刘和珍君吧!

——文章以程君“正告”鲁迅要为刘和珍写一点东西开头,以点明用这篇文章来作为对刘和珍的记念结束,前后呼应,点明主题。

6.结语

深刻论述刘和珍等人死难的意义,激励革命者更加奋然前进,总结全文,点明题意。

四、总结

第一,中心突出,结构谨严。

第二,记叙、议论、抒情三者交错结合。

第三,巧妙运用了反语、对比、排比、反衬等修辞方法。

五、作业

谈谈你对刘和珍等烈士死难意义的认识,不少于4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