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西城区高三语文二模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944186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1.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西城区高三语文二模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北京西城区高三语文二模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北京西城区高三语文二模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北京西城区高三语文二模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北京西城区高三语文二模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北京西城区高三语文二模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北京西城区高三语文二模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北京西城区高三语文二模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北京西城区高三语文二模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北京西城区高三语文二模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北京西城区高三语文二模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北京西城区高三语文二模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北京西城区高三语文二模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北京西城区高三语文二模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北京西城区高三语文二模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北京西城区高三语文二模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北京西城区高三语文二模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西城区高三语文二模试题.docx

《北京西城区高三语文二模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西城区高三语文二模试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京西城区高三语文二模试题.docx

北京西城区高三语文二模试题

北京市西城区2013年高三二模试卷

2013.5

高三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将答案全部写在答题纸上;

3.考试结束,将试卷与答题纸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27分)

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三角架闻名暇迩佣金(yòng)装模作样(mó)

B.兑换卷三番两次连载(zài)量力而行(liàng)

C.缉私队敝帚自珍颈椎(jǐng)弦外之音(xián)

D.一幅画宣宾夺主掣肘(chè)严惩不贷(chěng)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环境问题绝不是一个区域性问题,任何一个地方都难以独善其身,只有在全国范围实行统一的环保标准,污染问题才能得到彻底解决。

B.2013年,好几位央视名嘴相继选择离开央视重新创业,这引发了人们的强烈关注,对于他们离职的原因也是各有猜测、众说纷纭。

C.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围绕作风建设打了一套组合拳,其动作之快、力度之大、效果之明显,令人耳目一新,也让人充满期待。

D.应该处理掉的剩饭被继续出售,店内的餐具不按要求清洗、消毒……这些耸人听闻的事实,不禁让人们质问商家的良心何在。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教育专家指出,父母不应轻易让还未成年的孩子过早离开自己,否则,过早的离开会使他们的心理、性格受到不良影响。

B.中国电影之所以在国内难挡好莱坞大片的冲击,在海外仍是非主流,是因为中国电影缺乏足够的竞争力和过于“自闭”。

C.几个参会的省的代表认为,应在《粮食法》中加入节约粮食、反对浪费的条款,以法律手段约束、整顿浪费粮食的行为。

D.虽然海水淡化具有洁净、环保、供给稳定等特点,未来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但是目前还没有被广大沿海地区所利用。

4.下列依次填入的词语和句子,语意最准确、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三峡,这部硕大的典籍,是异常古老的。

我们不能设想,在自己有限的一生中读尽它无限的①,但是,总可以②,③。

作为现实与有限的存在物,人们④其间,一种对山川形胜的原始恋情与源远流长的历史激动,会不期然而然地被呼唤出来。

A.①内含②观嬗变于烟波浩渺之外③启哲思于残编断简之中④徘徊

B.①内涵②启哲思于残编断简之中③观嬗变于烟波浩渺之外④徘徊

C.①内涵②观嬗变于烟波浩渺之外③启哲思于残编断简之中④徜徉

D.①内含②启哲思于残编断简之中③观嬗变于烟波浩渺之外④徜徉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体诗是同古体诗相对而言的,唐初开始形成,在诗的字数、句数、声韵、平仄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如《登高》《梦游天姥吟留别》等都属于近体诗。

B.元杂剧可分为旦本(女主角主唱)和末本(男主角主唱)两种。

在结构上包括四折一楔子,每折戏只能用一个宫调。

元杂剧剧本由科、唱、白组成。

C.“酌酒花间,磨针石上;倚剑天外,挂弓扶桑。

”“烟柳斜阳,归去东南余半壁;云山故国,望中西北是长安。

”两副对联吟颂的对象分别是李白与辛弃疾。

D.英国的狄更斯、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都是世界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大卫·科波菲尔》《羊脂球》《装在套子里的人》分别是他们的代表作。

 

二、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褚遂良,字登善。

贞观中,累迁起居郎。

博涉文史,工隶楷。

太宗尝叹曰:

“虞世南死,无与论书者。

”魏征白见遂良,帝令侍书。

帝方博购王羲之故帖,天下争献,然莫能质真伪。

遂良独论所出,无舛冒者。

迁谏议大夫,兼知起居事。

帝曰:

“卿记起居,大抵人君得观之否?

”对曰:

“今之起居,古左右史也,善恶必记,戒人主不为非法,未闻天子自观史也。

”帝曰:

“朕有不善,卿必记邪?

”对曰:

“守道不如守官,臣职载笔,君举必书。

”帝曰:

“朕行有三:

一,监前代成败,以为元龟①;二,进善人,共成政道;三,斥远群小,有②受谗言,朕能守而勿失,亦欲史氏不能书吾恶也。

于时皇子虽幼,皆外任都督、刺史,遂良谏曰:

“昔二汉以郡国参治,杂用周制。

今州县率仿秦法,而皇子孺年并任刺史,陛下诚以至亲扞四方。

虽然,刺史,民之师帅也,得人则下安措,失人则家劳攰③。

臣谓皇子未冠者,可且留京师,教以经学,畏仰天威,不敢犯禁,养成德器,审堪临州,然后敦遣。

惟陛下省察。

”帝嘉纳。

西突厥寇西州,帝曰:

“往魏征、褚遂良劝我立麹文泰子弟,不用其计,乃今悔之。

”帝于寝宫侧别置院居太子,遂良谏,以为“朋友深交者易怨,父子滞爱者多愆。

宜许太子间还东宫,近师傅,专学艺,以广懿德。

”帝从其言。

帝寝疾,召遂良、长孙无忌曰:

“叹武帝寄霍光,刘备托诸葛亮,朕今委卿矣。

太子仁孝,其尽诚辅之。

”谓太子曰:

“无忌、遂良在,而毋忧。

”因命遂良草诏。

高宗即位,封河南县公,进郡公。

坐事出为同州刺史。

再岁,召拜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监修国史,兼太子宾客。

进拜尚书右仆射。

(取材于《新唐书》)

[注]①元龟:

可作为借鉴的往事。

②有:

或许。

③攰:

guì疲乏。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卿记起居,大抵人君得观之否起居:

皇帝的言行

B.臣谓皇子未冠者未冠:

尚未冠名

C.近师傅,专学艺,以广懿德懿德:

美好的德行

D.因命遂良草诏草诏:

起草诏书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监前代成败,以为元龟坐事出为同州刺史

B.朕能守而勿失无忌、遂良在,而毋忧

C.虽然,刺史,民之师帅也养成德器,审堪临州,然后敦遣

D.不用其计,乃今悔之太子仁孝,其尽诚辅之

8.给下列文句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虞世南死,无与(之)论书者

B.遂良独论(其)所出

C.臣职载(于)笔,君举必书

D.臣谓皇子未冠者,可且留(诸)京师

9.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起初,褚遂良是由于书法方面有相当的造诣而得到唐太宗青睐的。

B.褚遂良负责“起居录”敢于坚持原则,使唐太宗不得不奉公守法。

C.褚遂良作为谏官,遇事勇于进言规劝,他的意见大多被皇帝采纳。

D.唐太宗病危时把太子托付给褚遂良等人,希望他们尽心辅佐太子。

第二部分(123分)

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36分。

10.把上面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①戒人主不为非法,未闻天子自观史也。

②朋友深交者易怨,父子滞爱者多愆。

11.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

(5分)

汝独不闻邪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

(取材于《庄子·至乐》)

12.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限选其中4道题)。

(8分)

①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李密《陈情表》)

②,。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陶渊明《归园田居》)

③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欧阳修《醉翁亭记》)

④《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能受下赏的条件是:

,。

⑤苏轼《定风波》中,写自己雨中从容淡定地行走于林间的词句是:

,。

⑥陆游《书愤》一诗中以诸葛亮的典故明志的诗句是:

,。

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其后问题。

(共7分)

咸阳城西楼晚眺

许浑①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②。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注:

①许浑,晚唐诗人,久居江苏镇江。

②汀洲,水中沙洲,江南地区常见。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着一“愁”字,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笔触低沉,苍凉伤感的情怀落笔即出。

B.颔联寓意深远,以形象化的勾画,淋漓尽致地揭示出了诗人“万里愁”的真实原因。

C.颈联虚实结合,以山雨降至时眼前实景叠合秦苑、汉宫等虚景,吊古之情油然而生。

D.尾联对行人的嘱托,是劝告友人不要沉溺往事,要学眼前东流的渭水,顺其自然。

②本诗开篇即言“愁”,结合全诗来看,作者写了哪些“愁”?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4分)

14.“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是诗文含蓄表达的一种方法。

上面诗中“山雨欲来风满楼”一句便具有言外之意,请说说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这种手法在古代诗句中颇为常见,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朱熹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请任选一个含有言外之意的古诗文名句(除“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外),分析其本意及言外之意。

(200字左右)(12分)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

要求创立于两千多年前的二十四节气,至今依旧能与各地气候一一对应,既苛刻也不符合自然之本。

首先,当时中原地区的气候比现在温暖湿润得多;其次,不同纬度、高度,沿海还是内陆等等,都是造成气候差异的因素。

所以诗人白居易游庐山大林寺,才会写下这样的诗句:

“【甲】。

  二十四节气的确立,有天文、气象、物候的根据。

所谓天文,即依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来划分。

将太阳从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设为起点,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

运行一周360度,一回归年,正好为24个节气。

因此24个节气,准确反映了太阳照射地球的角度,也准确反映了四季的变化。

其中8个节气的名称,春秋“两分”,冬夏“两至”,春夏秋冬“四立”,就是这样确立的。

而其余节气,则围绕如何指导农事而定。

当时的农业生产主要是看天吃饭,于是二十四节气反映了气温变化,如大暑、小暑、处暑、小寒、大寒;反映了降水情况,如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反映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时机,如小满、芒种;还反映了物候现象,如惊蛰。

当基本的气候现象、规律被二十四节气描绘、总结出来、成为阴历的补充后,农民即可依历而行。

不过中国地域广大,南北有差异,东西各不同,根据什么调整呢?

物候。

动植物、生物是最好的老师,它们会随气候、气温的变化,而有相应表现。

花开、燕来、蝉蜕壳,都有时间表。

陆游诗里对此有点睛之句:

“【乙】”。

  二十四节气是大自然的语言,中国人善于遵从自然之令,来调整生产生活。

日久天长,这些经验被沉淀、总结下来后,就形成了纷繁多样的月令、农谚、民俗、民谚,世代传承,规范、指导着中国人的生活。

如“【丙】”。

柿子有润燥止咳的作用,因此霜降吃柿子防感冒一说,并非无稽之谈。

只是传到后来,被神话了。

其实其本意是:

在特定的季节吃相应的食物,效果最佳。

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不违背天时,是中国人顺应自然的哲学观的体现。

与此相似的习俗,可谓林林总总。

诸如立春吃春卷,立秋贴秋膘。

一年365天,因为有了二十四节气,也不再是机械、冰冷的阿拉伯数字,每过15天,生活这个舞台的背景就会被更换一回,那是鸟飞鱼跃,绿满窗前,天心月圆。

我想起杜甫的诗:

“【丁】”。

倘若没有二十四节气,杜甫也就无感而生了吧。

但是实事求是地说,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二十四节气的特征已不很明显,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二十四节气?

是相信它是灵丹妙药,还是视其为糟粕?

(取材于《中华遗产》2010年第12期有删改)

15.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二十四节气都是围绕着如何指导农事确定的。

B.二十四节气的命名依据是基本的物候现象及其规律。

C.遵循二十四节气来规范、指导生活已成为一种文化。

D.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认识自然进而改造自然的体现。

16.根据下列各句内容,请分别选择填入文中【甲】【乙】【丙】【丁】四处。

(4分)

①春分有雨家家忙,先种瓜豆后插秧

②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正盛开。

③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④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

【甲】【乙】【丙】【丁】

17.对于二十四节气,文中结尾提到“是相信它是灵丹妙药,还是视其为糟粕”的思考,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出作者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5分)

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15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8-20题。

马语

莫言

⑴像一把粗大的鬃毛刷子在脸上拂过来拂过去,使我从睡梦中猛然惊醒。

眼前晃动着一个巍然的大影子,一股熟悉的气味令我怦然心动。

阳光灿烂,照耀着那堵枯黄的土墙,一只毛羽灿烂的公鸡站在上边引颈高歌;墙前有一个倾颓的麦草垛,一群母鸡在散草中刨食。

还有一群牛在墙前的柱子上拴着,都垂着头反刍。

我坐在草垛前,伸手就可触摸到那些鸡,稍一探身就可以触到那些牛。

我没有摸鸡也没有摸牛,我只仰脸望着它——亲密的朋友——那匹黑色的、沉重的、屁股上烙着“Z99”字样的、盲目的、据说是从野战军里退役下来的、现在为生产队驾辕的、以力大无穷闻名乡里的老马。

⑵“马,原来是你啊!

”我从草垛边上一跃而起,双臂抱住了它粗壮的脖子。

它脖子上热乎乎的温度让我心潮起伏,热泪滚滚,我的泪珠在它光滑的皮上滚动。

它耸耸削竹般的耳朵,用饱经沧桑的口气说:

“别这样,年轻人,别这样,我不喜欢这样子,没有必要这样子。

好好地坐着,听我跟你说话。

”它晃了一下脖子,我的身体就轻如鸿毛般地脱离了地面,然后就跌坐在麦草垛边,伸手就可摸那些鸡,稍一探身就可以触摸那些牛。

⑶我端详着这个很多年没有见面的老朋友。

它依然是当年的样子:

硕大的头颅,伟岸的身躯,修长的四肢,瓦蓝的四蹄,蓬松的华尾,紧闭着的、不知道什么原因盲了的双目。

于是,若干情景就恍然如在眼前了。

⑷我曾经多少次揪它的尾毛做琴弓,它默然肃立,犹如一堵墙。

我多少次坐在它宽阔平坦的背上看小人书,它一动也不动,好像一艘搁浅了的船。

我多少次为它轰赶吸它鲜血的牛虻,它冰冷无情,连一点谢意都不表示,宛如一尊石头雕像。

我多少次对着临村的小孩子炫耀它,编造着它的光荣历史,说它曾经驮着兵团司令冲锋陷阵,立下过赫赫战功,它一声不吭,好像一块没有温度的铁。

我多少次向村子里的老人请教,想了解它的历史,尤其想知道它的眼睛是怎样瞎的,无人告诉我。

我多少次猜测它瞎眼的经过,我多少次抚摸着它的脖子,马啊马,亲爱的马,告诉我,你的眼睛是怎么瞎的,是炮弹皮子崩瞎的吗?

是害红眼病弄瞎的吗?

是老鹰把你啄瞎的吗?

——任我千遍万遍地问,你不回答。

⑸“我现在回答你。

”马说。

它的声音十分沉闷,仿佛通过一个曲折漫长的管道传递过来的。

这样的声音令我痴迷,令我陶醉,令我惊悚,令我如闻天籁。

马说:

⑹“日本国有一个著名的关于眼睛的故事:

琴女春琴被人毁容盲目后,她的恋人佐助,便自己刺瞎了眼睛。

还有一个古老的故事:

俄狄浦斯得知自己杀父娶母之后,悔恨交加,自毁了双目。

你们村子里的马文才,舍不下新婚的媳妇,为了逃避兵役,用石灰点瞎了双目。

这说明,世界上有一类盲目者,为了完美,为了惩罚,为了逃避,为了占有……是心甘情愿地自己把自己弄瞎了的。

当然,我知道你对他们不感兴趣,你最想知道的,是我为什么瞎了眼睛……”马沉吟着,分明是让这个话题勾起了它的无限辛酸的往事。

我期待着,我知道在这种时刻说什么都是多余的。

马说:

⑺“几十年前,我的确是一匹军马,我屁股上的烙印就是证明。

用烧红的烙铁打印记时的痛苦至今还记忆犹新。

我的主人是一个英武的军官。

他不仅相貌出众,而且还满腹韬略。

我对他一往情深,如同恋人。

有一天,他竟然让一个散发着刺鼻脂粉气息的女人骑在我的背上。

我心中恼怒,精力分散,穿越树林时,撞在了树上,把那个女人折了下来。

军官用皮鞭抽打着我,骂我‘你这匹瞎马!

’……从此,我决定再也不睁开我的眼睛……”

⑻“原来你是装瞎!

”我从麦草垛前一跃而起。

⑼“不,我瞎了……”马说着,调转身,向着那漫漫无尽的黑暗的道路,义无反顾地走去。

(有删改)

1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以“马语”为题,开篇写到乡村中的鸡和牛,意在突出“我”与马的亲近与对马的好奇。

B.文中写曾经的军马现在为生产队驾辕,表现了“我”对马遭受不公正待遇而大材小用的愤慨。

C.马的“盲目”成为文章内在的线索,贯穿全文,对这个问题的追问引出一匹军马传奇的经历。

D.第⑹段通过“马语”引入的故事,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回忆无限辛酸往事时说什么都是多余的。

E.结尾“我”对马装瞎的反应,表现了“我”追求真相与正义的品格,使作品的思想感情达到高潮。

19.结合作品简要分析“马”的形象特点。

(6分)

20.以第⑷段为例,任选一个角度谈谈作品在语言运用上的妙处。

(5分)

 

六、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60分)

“小确幸”一词,出自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随笔,由翻译家林少华直译而进入现代汉语,意思是“微小而确实的幸福”。

何为“小确幸”?

口渴的时候,手边正好有一瓶水;排队时,你所在的队前进得最快;电话响了,拿起听筒发现是你正在想念的人……这些就是生活中尽管微小但确实令很多人感到幸福的东西。

对于“小确幸”,你有怎样的认识与感悟?

请自定角度,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北京市西城区2013年高三二模试卷

2013.5

语文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第一部分(27分,每小题3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答案

C

D

B

C

A

B

C

A

B

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C[A项中应为“闻名遐迩”“装模作样(mú)”;B项中应为“兑换券”“连载(zǎi”;D项中应为“喧宾夺主”“严惩不贷(chéng)”]

2.D[A独善其身:

指只顾自己,缺乏集体精神;B众说纷纭:

各有各的说法,议论纷纷。

C组合拳:

为了达到一定目标,采取一连套的措施或实施一整套的步骤来进行。

D耸人听闻:

故意说夸大或惊奇的话,使人听了感到惊异或震惊]

3.B[A项语意重复,“否则”与“过早的离开”保留其一。

C“几个参会的省的代表”表意不明;“整顿”与“行为”搭配不当。

D项句式杂糅,应为“被广大沿海地区利用”或“为广大沿海地区所利用”;语序不当,“虽然”应置于“海水淡化水”之后]

4.C[①内含:

内部包含的。

内涵:

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

往往是抽象的、内大的,需要挖掘才可以看到的。

②③“观嬗变”“启哲思”符合对事物认知的逻辑顺序,且上下语境中有前后顺序的暗示。

④徘徊:

在一个地方来回走。

徜徉:

安闲自在地步行。

从语境上判断应用徜徉]

5.A[《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古体诗]

二、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6.B[“未冠”是未行冠礼,尚未成年]

7.C[两个“然”意义和用法相同,都是承指上文所说之事,意为“这样,如此”。

A前“为”是“作为”,动词,后“为”是“担任”,动词;B前“而”是连词,可不译,后“而”是代词“你”;D前“其”是代词“他们的”,后“其”是副词,表祈请]

8.A[这里应是第一人称我,而不是他]

9.B[“不得不”的说法过分,无据。

“起居注”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但原文中“朕行有三”

的话说明唐太宗有主观能动性,并非迫不得已]

 

第二部分(共123分)

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36分。

10.[参考答案]

①告诫皇帝不做非法的事,没听说过天子自己观看(自己的)历史的。

②朋友深交时容易产生怨恨,父子沉溺于爱怜时增多过失。

[评分标准:

本题共4分,每句2分。

意思对即可]

11.汝独不闻邪/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鸟

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

[评分标准:

本题5分。

每断对2处,得1分;每断错2处,扣1分,扣完为止]

12.

①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②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③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④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⑥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评分标准:

本题8分。

每句1分,多字、丢字、错字一律不给分。

限选其中4道题

作答,超过4题则以前4题为准。

若文字涉及版本区别,酌情处理]

13.①(3分)D[“莫问当年事”中饱含作者的沉痛,东流的渭水也非“顺其自然”

之意,诗人其实希望读者从物是人非中思索历史的教训。

“行人”可指友人,也可指

诗人自己。

②(4分)[答案示例]

(1)眼前处境之愁(思乡之愁):

诗人远离家乡,一旦登高,看到蒹葭杨柳,居然略类

江南,思乡之情涌上心头。

(2)物是人非、王朝衰败之愁:

秦苑汉宫的荒芜,展现着历史的演进,王朝的更替,

世事的变化沧桑,把诗人的愁怨从“万里”推向“千古”。

[评分标准:

点出两种愁,各1分;有分析,且较合理,各1分]

14.(12分)[答案要点]

①本句现多指局势将有重大变化前夕的迹象和气氛,比如冲突或战争爆发之前的紧张

气氛等(理解准确,2分)。

②另举一例(1分),解释出诗句的本意(2分),分析出

言外之意(3分)。

③语言表达(4分)。

[常见举例又如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

暗花明又一村”,如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如王国维提到的治学三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他千XX,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中的任意一句等]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2分。

15.(3分)C[A.“都是围绕着如何指导农事确定的”不准确的;B.主要依据是基本的气候现象及其规律,还有物候现象及其规律;D.是顺应自然不是改造自然]

16.(4分)[答案]依次为②④①③

17.(5分)[答案要点]

作者认识:

不是灵丹妙药,更不能说是糟粕。

依然有用:

在大部分地域,还是可以指导农业生产的;因之而产生的民然降低gjian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俗、民

谚,已然成为文化,与我们的生活水乳交融。

作用受限:

二千年的气候变迁,导致其实用性下降;中国地域广大,南北有差

异,东西各不同,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评分标准:

作者认识,1分;“依然有用”“作用受限”两个方面,一条2分]

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15分。

18.(4分)A、C[B“对马遭受不公正待遇而大材小用的愤慨”于文无据。

D“引入故事”与“回忆无限辛酸往事时说什么都是多余的”之间不存在“说明”关系,“生动形象”更无从谈起。

E“追求真相与正义的品格”无由得出;“我”的反应也未“使作品的思想感情达到高潮”]

[评分标准:

本题4分,每项2分]

19.[答案要点]

①坚强刚毅

②深沉静默,宠辱不惊

③有自尊和对军马的独特的见解

④有对于自己信念坚守与执着

⑤有不从流俗的品性

[评分标准:

本题6分。

任选其中3个要点,每个要点2分。

“形象特点”概括,1分;结合作品简析,1分。

意思对即可。

若有其他结论,能自圆其说,酌情赋分]

20.[答案要点示例]

①运用了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马的深沉、宽厚、冷峻、沉静等性格特点。

②运用了排比的手法,将“我”执着地想要探究马为何盲目的心愿表达得非常恳切。

③运用了人称的变化,由第三人称转为第二人称,便于与马对话交流,使文章的情感性

得到增强。

……

[评分标准:

本题5分。

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即可。

“语言运用手法”,1分;结合内容分析,3分(语言要表现什么,1分,语言如何表现,2分);“运用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