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教育研究方法二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945358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0.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胡 教育研究方法二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胡 教育研究方法二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胡 教育研究方法二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胡 教育研究方法二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胡 教育研究方法二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胡 教育研究方法二复习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胡 教育研究方法二复习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胡 教育研究方法二复习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胡 教育研究方法二复习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胡 教育研究方法二复习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胡 教育研究方法二复习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胡 教育研究方法二复习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胡 教育研究方法二复习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胡 教育研究方法二复习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胡 教育研究方法二复习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胡 教育研究方法二复习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胡 教育研究方法二复习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胡 教育研究方法二复习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胡 教育研究方法二复习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胡 教育研究方法二复习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胡 教育研究方法二复习资料.docx

《胡 教育研究方法二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胡 教育研究方法二复习资料.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胡 教育研究方法二复习资料.docx

胡教育研究方法二复习资料

教育研究方法

(二)复习资料

 

第一章教育研究的概述

教育:

以培养人为根本目的的社会活动

教育活动:

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

教育研究:

属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范畴。

第一节教育研究的内涵、对象及特征

一、教育研究的内涵

教育研究:

是科学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

指研究者有目的地运用一定的研究方法、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有计划、有系统的整理和分析有关资料,从而揭示教育规律、发展教育知识体系的科学认识和实践活动。

二、教育研究的对象

教育研究的对象是教育活动,有学者分为:

理论形态及实践形态两种。

教育研究对象的特殊性:

复杂性(教育活动的首要特征)、境域性(特定情境,不可复制性)、整合性(取决于各个要素之间的整合优化)、模糊性(有些不能用数字来表达)、两难性(理论与实践不一)。

三、教育研究的特征

教育研究:

具有一般科学研究的特征,也具有自身的独特性。

(一)科学研究的一般特征:

1.目的在于探索规律,解决重要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2.研究的问题表述明确、界定清晰、并有可检验的研究假设;3.研究方法设计严谨、操作规范。

4.研究结果具有创新性,应对原有研究有所突破。

(二)科学研究的独有特征:

1.综合性(不仅考虑教育内部问题,还要考虑可能产生的诸多因素)

2.长期性(培养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3.实践性(针对性强的工作,现实的教育问题)

4.群众性(教育理论及实践工作者结合,才能真正的有教育研究)

5.伦理性(遵守道德原则及规范)

第二节教育研究的类型

一、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评价研究和预测研究(研究目的不同)

基础研究:

较强理论、直接在某个领域增添知识、提高认识的研究,它回答的是“为什么”的问题。

应用研究:

是有直接应用价值的研究,在于将基础的理论用于实践,它回答“如何改进”的问题

评价研究:

通过收集和分析资料数据,对教育价值作出判断,回答“怎么样”的问题

预测研究:

在于分析事物未来的发展,回答“将会怎么样”的问题

二、直觉观察水平的研究、探索研究水平的研究、迁移推广和理论水平的研究(研究水平和层次的不同)

直觉观察水平:

回答“发生了什么?

”。

探索研究水平:

回答“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

迁移推广水平:

回答”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发生同样现象吗?

理论水平研究:

回答”研究中有哪些潜在的基础理论原则“

三、定量及定性研究

定量研究:

定性研究:

第三节教育研究的历史考察

前学科时期

教育学学科形成时期

教育研究方法学科形成时期

现代教育研究方法论变革时期

时期

西方形成,古希腊-16世纪末

17世纪至19世纪末

20世纪前半期

20世纪下半期

生产及科技

手工业生产

工业革命

社会科学发展

信息技术革命及人文科学发展

研究方法

直接观察和简单类比:

观察是人生而具有的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亚里士多德:

提出的科学研究程序,反映了人类认识的基本规律,是后世人类认识发展的重要基础

经验到理论,不仅描述现象的特点,更着重揭露现象间的内在联系;

教育从哲学中分离出来,独立学科

教育研究方法论从教育学和哲学中分化出来,形成独立学科

人本主义取向教育研究,由经典自然科学过渡到社会人文科学。

研究对象是人类的实践活动。

行动研究

教育研究的思维方式

整体性和笼统性

朴素的辩证思维

归纳式与演绎式

实证研究与思辨研究

初步形成教育研究方法体系

归纳式与演绎式融合

研究成果

经验性强、没有严谨的理论体系,形成基本问题域

心理学开始成为教育研究的理论基础;

实验法得到初步应用

教育研究的实证化突出,成为这一时间教育研究主流

融合、人本取向、实践取向、整体取向、跨学科取向

 

第四节教育研究的基本规范

教育研究的基本规范是指进行教育研究活动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包含了科学性规范和伦理性规范。

一、伦理性规范:

人与人之间关系相处的原则。

(一)尊重和保护被研究者的正当权利(知情权、不协作权、匿名权、个人资料保密权)

(二)避免给研究对象造成伤害(1,避免预期伤害;2若不可避免、提前告知;3,若伤害是严重的长期的,应停止研究)

(三)尊重知识产权,杜绝学术不端(知识产权是指公民、法人或非法人单位对其自己所创作的智力劳动成果所享有的专有权利,比如科技发明、创造、文学艺术作品、科学研究成果、以及商业中用的标志\名称\图像及及外观设计)

(四)审慎解释研究成果:

二、科学性规范:

遵循一般科学研究规范要求。

客观性原则:

也称中立原则,突出强调原则。

公共性原则:

使用学术界公用术语

操作性原则:

研究中使用的概念术语要有明确的可操作定义,以便定性或定量

检验性原则:

同行专家依照相同的方法重演过程,并能得到相同或相近的结果

第二章教育研究选题与设计

选择研究问题是进行教育研究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

第一节教育研究的选题

一、教育研究课题的来源

1.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对已有理论、传统观点和结论的怀疑。

3.勤于观察,善于思考。

4.对成功经验的总结

5.各类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指南

二、选择研究课题

课题筛选(1、初选备择问题;2、查阅资料,了解动态;3、筛选)

选择原则(1、有价值;2、科学性;3、新颖性、创造性;4、可行性)

课题论证(1、目的性论证;2、根据性论证;3、创造性论证;4、可行性论证)

课题论证报告的内容包括10点:

名称、目的及意义、现状及趋势、目标、内容、方法、条件分析、研究步骤及时间分配、经费预算、成果形式。

第二节研究课题的表述与研究假设的建立

一、教育研究课题的表述:

要求能够说明范围与变量的限定

(一)课程名称表述的内容和形式:

研究者尽可能表明三点:

研究对象、方法、问题;

课题名称可以采购叙述或描述,也可采用问题的形式。

(二)课程研究范围的界定:

是对该课题研究对象总体外延及内涵作出的解释和规定。

包括

对研究对象总体范围进行界定、对一些糊模的研究对象进行界定。

(三)对核心概念的界定:

课题的复杂程度是与课题涉及的变量数目及变量变化幅度成正比的。

二、研究假设的建立:

对研究中自变量和因变量因果关系的陈述

假设:

根据已知的科学原理及事实,对未知的客观情况进行预测;具有假定性、科学性及可验证性。

常量:

研究中所有个体都具有的相同的特征或条件

变量:

研究中不同的个体体现不同特征或条件

自变量和因变量:

一些重要的并广泛的用于描述的变量是自变量和因变量,源于数学。

因变量的价值取决于自变量。

例如教学方法就是一个自变量,而对应的科目成绩则为因变量。

研究假设的建立:

对研究中自变量和因变量因果关系的陈述

一个好的假设应具备的条件:

应说明两个以上变量的关系;该假设是否值得检验的明确的理由。

是可检验的;应以叙述的方式加以说明。

研究假设的基本类型

按假设的形成:

分为归纳假设和演绎假设

按假设的性质和复杂程度:

可分为描述性假设、解释性假设和预测性假设;

按假设的形式:

分为研究假设和零假设

第三节教育研究设计

一、确定教育研究的类型:

(一)描述性研究和解释性研究

描述性研究:

对教育的现状、过程和特征进行客观的描述。

(时间性、范围、层次和角度、具体化与操作、对象的选择

解释性研究:

说明教育现象的原因,主要运用假设检验逻辑,研究前建立框架,构成一个因果模型。

(二)横剖研究与纵贯研究

横剖研究:

在某个时间段对研究对象进行横断面的研究。

人口普查和民意测试多采用此种

纵贯研究:

不同时间点或较长时期内观察和研究教育现象。

(三)普查、抽样和个案调查

普查:

在较大范围进行全检

抽样:

研究对象中抽取一些个体进行研究

个案调查:

研究对象中抽取一个或几个个体进行研究

二、选择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

历史学的主要方法,利用现存的二手资料,发掘事实,主要有统计资料分析、内容分析和历史比较分析三种方法

实地研究:

直接到社会去收集资料,得出结论。

主要采用直接观察和结构式访问等方法收集资料。

调查研究:

最常用的方法。

可以运用在描述性研究及解释性研究中。

采用问卷、访谈、观察等方法收集资料。

实验研究:

是自然科学最主要的方法。

适用于解释现象间的因果关系。

三、确定分析单位与研究内容:

分析单位:

个人:

是教育中最常用的分析单位

群体:

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一群人

组织:

具有共同目标的正式分工的一群人所组成的单位

社区:

按地理位置划分(如乡、镇、村)

研究内容:

是分析单位的属性和特征。

状态:

指客观指标,可以描述基本情况(如年龄、身高、体重、性别等)

意向性:

是分析单位的内在属性,一种主观变量(如价值观、动机、偏好)

行为:

一种外显变量,可直接观察到

确定分析单位和研究内容应注意的问题:

层次谬误:

一种高层次的分析单位做研究,却用一种低层次的分析单位做结论。

简化论:

教育研究中局限于用某种特征来分析和解释各种复杂的教育现象。

四、选择研究的对象:

随机抽样:

所有个体中每个都有被抽种的机会

分层抽样:

抽取总体中每一种有代表性的类型,如从各民族群体中抽取

整群抽样:

以现有的群体抽取样本,如抽取整个班级

五、确定资料收集的方法

状态:

用问卷调查及访谈调查法

意向性:

用问卷、量表及测验试卷的测量工具

行为:

用观察、问卷调查及访谈调查法

六、选择资料的分析处理方法

第三章教育文献检索与综述

第一节教育文献的等级与分布

一、文献与教育文献

文献检索:

是科学研究工作中一个重要的步骤,贯穿全过程。

文献:

指记录知识的一切载体。

记载知识最重要的手段。

教育文献:

一切用各种载体保存的对教育研究有价值的资料。

二、教育文献的等级

零次文献:

第一手文献,未经发表的原始资料,如;个人日记、信件、手稿、作业、试卷、会议记录、活动实录、备忘录、人事档案

一次文献:

也称原始文献,直接记录成果、新知识、技术。

如:

专著、各类论文、报告。

具有原创性、丰富性特点

二次文献:

又称简索性文献,在一次文献基础上进行整理的,如:

题录、书目、索引、提要和文摘等。

具有报告性、汇编性和简明性的特点

三次文献:

又称综述性文献,利用二次文献对某一范围内的一次文献进行分析研究。

包括:

动态综述、专题述评、进展报告、专题研究、数据手册、年鉴、百科全书

第二节文献简索的过程与方法

一、文献简索在教育研究中的意义:

帮助研究人员掌握研究问题国内外状况,确定方向,选定主题;

了解已有方法的得失,为课题设计提供思考;

掌握相关理论与素材,提供科学依据;

避免重劳动,提高效益;

二、文献简索的三个阶段

1.分析准备阶段:

分析课题,选定简索工具,确定检索途径

2.搜索阶段:

搜索文献,选择重要资料,以摘录或读书笔记收集

3.加工阶段:

剔除假材料及重复材料,保留有用资料,对资料进行编排,对可利用的进行评价。

三、文献检索的三种思路

顺查法:

按照事件发生、顺序由远及近、由旧到新查找

逆查法:

与顺查法相反

引文查找法:

又称跟踪法,已掌握的引用文献或附录为线索查找

计算机检索包括在线检索和数据库检索。

第三节教育文献综述

一、文献综述的含义:

在全面搜索、阅读大量有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整理,对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成在的问题及新的发展等进行系统、全面的叙述与评论。

是对一次文献的再创造,要求将各类一次文献按照主题、观点或阶段等特征进行分类,大类再分小类;同时还要求归纳出不同观点和主题的某些共同特征。

二、文献综述的三个类别

1.叙述性综述:

围绕问题或专题,收集文献资料,对内容进行分析整理和综合,对理论、观点、数据方法作综合的描述。

优点:

使读者在短时间内了解知识。

2.评论性综述:

在综合描述的基础上进行对比、分析和评论,提出观点及见解。

优点:

启发思路,引导读者寻找新方向。

3.专题研究报告:

一般涉及国家经济、科研重大课题进行反映与评价,并提出对策及预测。

三、文献综述的四个特点

内容精练、语言概括、信息浓缩、评述客观

四、文献综述报告的基本结构

1.阐明问题的缘起(目的、动机、应用价值和意义)

2.说明文献检索的方法(主题词、时间、范围、数据库及检索结果)

3.分阶段选代表性研究作点评(顺查法可以分阶段,逆查法分类列举)

4.对已有内容概括(一是阐明已有特点,二是存在问题)

5.列出主要参考文献(包括所有文献书目)

第四章教育观察法

第一节教育观察法概述

一、教育观察法的概念和特征

教育观察法:

是通过感官或借助一定的设备,有目的有计划的考查学生或教育现象,从而收集有关资料、探索教育问题的一种教育研究方法。

特征:

目的性

直接性

客观性

情感性

重复性

二、教育观察法的优点和局限

优点:

资料真实可靠。

操作简便易行。

不受语言限制。

机动性强。

局限:

1.缺乏控制。

2.适用于外在行为,无法直接了解内心活动。

3.短期的观察可能会观察不到目标行为。

4.观察本身可能会影响观察结果。

5.难于用数量表示。

6.不适合大规模的宏观调查,具有偶然性和片面性。

三、教育观察法的类型

1.自然观察法与实验观察法(情境设置是否有人为因素)

2.直接观察法与间接观察法(是否借助仪器)

3.结构性与非结构性观察法(观察项目和要求是否统一设计)

4.参与观察法与非参与观察法(观察者是否直接参与被观察者所从事的活动)

5.定性/定量观察法(观察记录的方式是否有数据支持)

第二节教育观察法的记录方式

一、描述记录法

1.日记描述法。

陈鹤琴,儿童心理之研究

2.轶事记录法。

记录一些典型行为或事件

3.连续记录法。

在较长时间内作持续不断的记录

二、取样记录法

1.时间取样法。

专门观察和记录在特定时间内所发生的行为,主要记录行为的呈现与否、呈现频率及其持续时间。

优点:

方便易行,可进行大样本研究,提供量化数据。

2.活动取样法。

以活动作为选择标准,记录一定时间内观察对象的活动类型。

3.事件取样法。

观察前,确定所要研究的行为或事件。

只要观察对象有这样的行为或事件出现,就要观察和记录。

三、行为检核法:

又称查核清单法,观察者将要观察的行为项目排列成清单式的表格,在每一行为项目旁边提供是否出现的选项。

观察时,对表格中的行为是否出现进行记录。

关键在于对行为检核表的编制。

第三节教育观察法的实施

一、准备工作

制订计划与提纲

准备所需工具

确定观察途径

二、实际观察

提前征得观察对象

的同意

按照观察计划进行

做好观察记录

三、资料整理

归类存放

删除错误材料

补充遗漏材料

四、形成研究结果

教育观察法的基本要求:

1.紧扣观察目的,拟定可行的计划

2.坚持观察的客观性和全面性

3.观察对象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4.与被观察者建立良好的关系

5.观察要与分析相结合

 

第五章教育调查法

一、教育调查法的含义和特点

教育调查法:

是在科学方法论和教育理论指导下,围绕一定的教育问题,运用问卷、访谈、测量等方式,有目的有计划的收集有关事实材料的系列方法的组合。

特点:

调查对象的广泛性

调查手段的多样性

调查方法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调查结果的延时性

二、教育调查研究的类型

1.普遍调查、抽样调查、个案调查

2.现状调查:

即对某一教育现象或教育对象目前的状况进行调查。

相关调查:

两种或两种以上教育现象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

发展调查:

即对教育现象在一个较长时间内的特征变化进行调查,以找出其前后的变化与差异。

预测调查:

调查未来某一时期的教育发展趋势和动向。

3.问卷调查:

问卷又称填表法。

研究者为了了解某些事实或意见,向被调查者分发印好的问题表格,要求被试实事求是地填写,然后进行回收整理研究。

访谈调查:

这是一种调查者通过与调查对象面对面谈话直接收集材料的方法。

座谈会调查:

开座谈会,是由熟知情况和富有实践经验的同志主持会议,依据事先准备好的调查提纲,向到会者提出问题,让大家展开讨论,借以取得资料的一种方法。

测验调查:

测验是通过考查的方式去测定某些研究现象实际情况的一种调查方法。

三、使用调查法的一般步骤

确定调查课题;

选择调查对象;

确定调查方法和手段,编制和选用调查工具;

制定调查计划;

实施调查;

整理、分析调查资料,撰写调查报告;

四、常用的教育调查方法——问卷调查法(最基本、最广泛)

1.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课题的需要编制成一套问题表格,由调查对象自填回答,从而了解调查对象对某一现象或问题的看法和意见,所以又称问题表格法。

2.特点:

调查过程的标准化

调查形式的匿名性

调查的范围广、效率高

3.问卷的结构:

①指导语;②问题;③结束语;

4.问卷中问题的设计关系到问卷的科学水平,是问卷编制中关键的一环。

问题设计的基本要求:

语义清楚。

语句简洁。

面向对象。

价值中立。

避免社会认可效应。

问题的形式:

开放式。

封闭式。

半封闭式。

问卷中一般开放式答案为个别,混合式答案为少数,封闭式答案为多数。

封闭式答案有:

是否式,选择式,排序式,序列量表式

5.编制问卷时必须考虑以下几点:

问题的内容。

问题的数量。

问题的排列顺序。

简单的问题在前,熟悉的问题在前,感兴趣的问题在前,态度问题在前。

从总体来说,问卷调查通常可以分为三类:

一类是个人基本资料;二类是行为问题;三类是态度问题等。

问卷的排列,经常按照一、二、三的顺序。

6.问卷调查的一般程序

设计调查问卷,选择调查对象,分发问卷,回收和审查问卷。

然后,再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和理论研究。

设计问卷大体上也要经历选择调查课题、进行初步探索、提出研究假设等几个先行步骤。

问卷调查的对象,可用抽样方法选择,也可把有限范围内的全部成员当做调查对象。

确定调查对象数量的公式是:

调查对象=研究对象/(回复率×有效率)

7.问卷回收率一般不可低于70%。

 

五、常用的教育调查方法——访谈调查法

1.访谈调查法:

通过与研究对象交谈收集所需资料的调查方法,又称访谈法、谈话法或访问法。

通过与被调查对象面对面的交谈,以口头问答形式来了解某人、某事、某种行为或某种态度的方法。

优点:

灵活性强

可使用较复杂的访谈提纲

能够获得直接、可靠的信息和资料

不受书面语言文字的限制

容易进入深入调查

局限性:

①效率低;②资料处理难度大;③容易产生偏差;

2.访谈调查的过程

(1)准备阶段

制定访谈计划

选择访谈对象

编制访谈问卷或提纲

培训访谈员

访谈前的预约

(2)访谈阶段

尽快接近被访者

建立融洽的访谈氛围

按计划进行访谈

认真做好访谈记录

3.访谈的技巧

提问的技巧:

提问要明确清晰,对回答不作任何评价,注意访谈者的情绪,注意非语言交流。

倾听的技巧:

不轻易打断被访者,接受沉默。

回应的技巧:

非指导性的态度,避免论说型和评价型的回应,追问要适时适度。

记录的技巧:

尽可能记录原话,边听边记,其他记录要有区别,记录访谈员的资料。

六、常用的教育调查方法——测量调查法

1.测量调查法:

用一组测试题去测定某种教育现象或实际情境,从而收集资料数据进行研究的方法。

特点是根据一定的法则,以测试为工具对研究对象进行测试并且进行量化分析。

优点:

强调对测量对象的数量转化

取材范围广

有较严密的工具编制过程

有严格的实测过程

一般使用常模对结果进行解释

应用范围更广。

2.测量调查的分类

根据测量层次分类:

定名测量,数字仅代表事物,无绝对零点,无相等单位,不能进行量化和四则运算,其适用的统计方法有次数和百分数;

定序测量,数字仅代表等级或顺序位置,无绝对零点,无相等单位不能进行四则运算,其适用的统计方法有中位数、百分数等;

定距测量,无绝对零点,但有相对单位,能进行加减运算,其适用的统计方法有平均数、标准差等;

比率测量,最高级别的量表,有绝对零点和相对单位,可进行任何形式的运算;

根据测量工具分类:

学业成就测量,也称教育测量,最后以学习成绩来表现;

智力测量,也称一般能力测量;常用的有斯坦福-比纳智力测验、韦克斯勒儿童智力测验量表、瑞文推理测验等;

能力倾向测量,测被试潜在的某种能力,以了解其发展的可能性,预测个人能力发展倾向;

人格测量,也称个性测量,较为著名的有明尼苏达多相个性测验、艾森克人格问卷、卡特尔16项人格因素测验等;

3.测量调查在教育研究中的作用

诊断作用:

建立和检验科学假设

评价作用

预测和选拔作用

4.测量工具的编制

确定和表述测验目标:

制作双向细目表

选择试题类型,编制测验题目:

选择题、判断题、匹配题、改错题

填空题、简答题、论文题、应用题、操作题

审查试题,编制试卷。

5.对测量工具的要求

有较高的效度。

效度,是测量的有效性的度量,它是评价测量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测量效度就是指测量的结果是否能真正反映测量的目标和意图;

有较高的信度。

信度,测量可靠性的度量,它是鉴定测量的结果一致性和稳定性的;注意低信度的测试效度一定低,但低效度的测试信度不一定低;

有合适的难度。

难度,即受测团体中被试者在答案范围内回答题目的程度;

有理想的区分度。

区分度,即题目对受测者作答反应的鉴别程度。

七、常用的教育调查方法——调查表法

调查表法:

是指调查者依据研究课题设计出调查统计表格,分发给被调查者的单位或个人,请他们填写,以便了解某一地区或某一单位的工作现状和发展趋势。

特点:

调查范围较广;规范、简明,便于填写和统计。

第六章教育实验法概述

一、实验法的含义和特点

实验法:

是研究者根据研究假设,创设一定的情境,控制一些无关因素,主动的操纵某些实验因素,从而验证假设、确定实验因素与实验结果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特点:

以科学的假设为前提

通过改变研究对象的性质和状态来研究(控制)

揭示变量间的因果关系

科学性、可靠性高。

二、教育实验的三对基本要素:

自变量和因变量(操纵自变量,控制无关变量,观测因变量);

实验组和控制组;

前测和后测;

三、教育实验的种类

1.前实验、准实验与真实验:

前实验,可以进行观察和比较,但对无关因素的干扰和混淆因素则缺乏应有的控制,因而无法验证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也很难将实验结果推论到实验以外的其他情形,内外效度均低;

准实验,不能随机分派实验对象,无法像真实验那样完全控制误差来源,只尽可能予以条件控制;准实验是在教育的实际情境中进行的,因而具有推广到其他教育实际中去的可行性;教育实验大多属于准实验,是因为教育实验的情境和教育实验的对象的特殊性,教育实验难以满足一般科学实验的规范要求,在许多教育实验中,实验对象是处于正常的自然状态接受实验的;

真实验;

2.开创性实验、验证性实验与改造性实验

3.单科单项实验、多科实验和整体实验

4.单组实验、等组实验、轮组实验

5.单因素实验、双因素实验与多因素实验;

6.实验室实验与自然实验

四、实验效度:

指一个教育实验研究的有效性,是衡量教育实验成败、优劣的关键性质量指标。

1.内在效度:

指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因果联系的真实程度,即研究的结果;内在效度的影响因素有①偶然因素;②成熟;③测验;④工具;⑤统计回归;⑥被试选择的差异;⑦被试的流失;⑧选择和成熟的交互作用及其他。

2.外在效度:

实验研究结果的概括化和代表性,表明实验结果的可推广程度;外在效度分为总体效度(指实验结果从特定的研究样本推广到更大的被试群体中去的适用范围)和生态效度(指实验结果从研究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