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第一中学届高三历史上学期适应性考试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947956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第一中学届高三历史上学期适应性考试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第一中学届高三历史上学期适应性考试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第一中学届高三历史上学期适应性考试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第一中学届高三历史上学期适应性考试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第一中学届高三历史上学期适应性考试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第一中学届高三历史上学期适应性考试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第一中学届高三历史上学期适应性考试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第一中学届高三历史上学期适应性考试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第一中学届高三历史上学期适应性考试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第一中学届高三历史上学期适应性考试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第一中学届高三历史上学期适应性考试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第一中学届高三历史上学期适应性考试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第一中学届高三历史上学期适应性考试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第一中学届高三历史上学期适应性考试试题.docx

《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第一中学届高三历史上学期适应性考试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第一中学届高三历史上学期适应性考试试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第一中学届高三历史上学期适应性考试试题.docx

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第一中学届高三历史上学期适应性考试试题

临川一中2019-2020学年度高三暑期适应性考试

历史试卷

卷面总分:

100分考试时间:

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1、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在列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殷墟出土的甲骨上记录了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其并非向统治者心中的至高神祷告,而是请祖先将要求向神转达。

这种现象的出现,反映了商代()

A.传统宗教饱受质疑B.人文主义融入家族体制

C.宗法观念趋于形成D.社会生活充满神秘色彩

2.《孔子家语.致思》中记载:

“汝以民为饿也,何不白(告知)于君,发仓以赈之而私(自)以尔食馈之,是汝明君之无惠,而见(凸显)己之德美矣。

”孔子此番言论意在强调()

A.救助饥民与否值得商権B.儒家思想应得到统治者的重视

C.等级秩序应该受到推崇D.国家统治中“仁”的核心地位

3.西周频繁举行朝聘、盟会、享宴、祭祀等活动,各诸侯未必都娴于礼仪,但又不能闹笑话,这就得有一个熟悉礼仪的人在旁边帮助指点,这个人就叫“相礼”。

春秋时,“相礼”演变为“上层人物的高级助手”之意,也就有了后来“丞相”的雏形。

这反映出()

A.丞相制度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出现B.丞相的主要职责是防止诸侯失仪

C.西周时期的礼仪制度已相对完善D.丞相自出现就可能拥有较高权力

4.古代中国所信奉的一些神秘数字,在班固的《白虎通》里均能找到宇宙依据,如“三纲法天地人”“五常法五行”“六纪法六合”。

汉代思想家这样设计的主要目的是()

A.宣扬天人感应的思想B.强化君权神授的思想

C.制造人为的迷信思想D.强调社会秩序的合理性

5.农民在先秦时期多称“臣”“人”“众”“野人”,秦汉时称“夫”“仆”,魏晋时称“田客”“部曲”,宋元时称“农户”“佃”。

这种变化主要源于()

A.小农经济的形成B.赋税制度的变革

C.土地制度的变化D.重农抑商的推行

6.有学者认为,中国历史上的众多制度创新,从本质上来说,都围绕着四大基本制度即郡县制、尊儒制度、科举制度、国有专营制度展开。

由四大基本制度共同支撑的“大厦”是()

A.儒学独尊B.国家财政C.君主专制D.中央集权

7.据《新唐书》载御史台事权高度集中,朝廷百司及地方官员无不在其监察范围之内;而尚书省左右丞“掌辩六官之仪,纠正省内,劾御史举不当者”。

据此推断,唐代()

A.行政职能分工不明B.政令畅通得以确保

C.中枢机构发生异变D.监察制度有所完善

8.元大德九年,中书省下达公文,谴责各行省应决不决、“泛滥咨禀”的做法。

然而,对“重事并创支钱粮”,仍重申“必合咨禀”的旧制。

中书省此举的真实意图是()

A.增强行省政务禀报的意识B.创造条件扩大地方自主权

C.摆脱地方繁重政务的干扰D.中央集权与高效行政兼顾

9.洪武元年颁布的《大明令》申明,“不许乞养异姓为嗣,以乱宗族”。

明朝后期修订的《问刑条例》则规定,“其财买义男,如恩养年久,配有室家者,照例同子孙论”。

这一变化可以说明当时()

A.纲常伦理受到严重冲击B.宗法关系渐趋松弛

C.异姓继承取代嫡子继承D.社会风俗急剧转变

10.清代中期,棉加工业等“低端”产业大多从苏州市区迁往郊区市镇,但其产品仍主要供应市区消费;苏州市区只保留了印刷业等“高端”产业,其原料大多来自郊区市镇工业。

这说明此时的市镇()

A.经济独立性日益削弱B.区域分工更加明显

C.生产专业化程度提高D.产业结构出现倒退

11.清末钱宝琼在《中国数学史》中介绍了士大夫西算借根的方法。

他们不但用天干地支代替abe和xy,还用《易经》中的阴阳爻代替加减符号,于是*+ac=“bx”就成了“亥亥——(阳爻)甲丙等于乙亥”。

这一现象本质上反映了()

A.西学中国化的必要性B.西学东渐现象的出现

C.封闭落后的社会心理D.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12.民国时期,初小四年级课本《平等》一文写道:

“共和国无阶级之分,人人平等,受治于同一之法律…….虽以大总统之地位,犹必谨守法律,不能恃势以凌人。

一旦罢职,即与齐民无异。

”这表明()

A.民国时期中国教育发生根本变化B.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民国时期重视公民意识教育D.追求平等是民国时期政治斗争核心

13.1915年,中国有学者论到:

“德意志、日本之军队,节制谨严,故能称雄于世界;法、美等国则不然,能富而不能强。

此无他,一为君主,一为共和故也。

”此论()

A.主张完全照搬欧美政治制度B.意在比较西方各国政治制度孰优孰劣

C.逆历史潮流遭先进人士抨击D.反映了民众实现民族富强的迫切愿望

14.1919年1月北大学生傅斯年、罗家伦等人在《新青年》杂志影响下,创办《新潮》月刊,提出以下基本目标:

一、“唤起国人对于本国学术之自觉心”;二、“为不平之鸣,兼谈所以因革之方”。

1919年5月罗家伦在《北京学界全体宣言》中提出“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的著名口号。

这突出表明()

A.文化斗争是中国近代社会政治变革的先导

B.青年学生在五四运动前期发挥主力军作用

C.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斗争旗帜

D.五四运动是近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

15.“20年代中期……对莫斯科来说,统一战线是他们在中国价格不菲的珍珠。

诚然,中共是苏联的宝贝,但是苏联人并没有高估这个婴儿的能力。

就目前来说,国民党似乎重要得多。

”该材料可说明()

A.陈独秀右倾错误的原因B.国民革命兴起的原因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背景D.苏联支持国民党反共

16.伊恩·布鲁玛在《创造日本:

1853~1964年》中记载:

“日军先是于1937年之夏同蒋介石的精锐部队在周边展开了一场激烈厮杀。

城市遭到轰炸,郊区的战斗趋于白热化,有二十五万中国人在战火中丧生,多为平民。

在日军实施某起大屠杀的遗址,一块纪念碑这样写道:

‘血流成河,染红了大海。

’”此次战役()

A.标志着全民族抗战的开始B.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野心

C.使得抗战进入了相持阶段D.日军犯下侵华战争中最恶劣的罪行

17.1942~1943年河南发生大饥荒。

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发出“不饿死一个人”的号召,采用教育民众互助友爱、组织开展纺织运动、协助灾民发展生产等方式,安置了25万涌入边区的灾民。

这主要反映出()

A.恶劣的战时环境导致灾情扩大B.抗日根据地适时调整了工作重心

C.新民主主义经济模式正式确立D.中共充分认识到战争胜利的根源

18.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一份中共中央工作文件指出:

由于美国低估会议的可能成果,以及美、英、法之间存在着多种矛盾,中国应该采取积极方针,打破美国封锁、禁运、扩军备战的政策,促进国际紧张局势的缓和。

与这份文件相关的外交活动()

A.推动了印度支那问题的顺利解决B.使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C.打破了美国遏制中国的外交僵局D.确立的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准则

19.1954年12月,毛泽东在北京会见缅甸总理吴努时说:

“我们在华侨中不组织共产党,已有的支部已经解散。

……亚非会议要是邀请了我们,又还让蒋介石参加,我们就不好去了。

”毛泽东对吴努的谈话表明新中国()

A.在外交上“另起炉灶”的决心B.遵循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

C.与周边国家发展友好关系的愿望D.贯彻万隆会议的精神

20.1949~1965年我国经济发展的三个恢复和增长期

1949-1952年

1953-1957年

1963-1965年

工业

36%

19.2%

7.9%

农业

14%

4.5%

11.1%

出现上表所述现象的共同原因是()

A.利用市场调节手段B.改变了所有制结构

C.改善经济结构比例D.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21.古罗马法谚有云“和解协议相当于已决案”。

比如,当事人订立“不索债简约”后,若债权人反悔并要求债务人给付,只要债权人具备相关免债能力,债务人可以拒绝。

这表明,罗马法中的“和解”()

A.简化了司法程序B.与诉讼具有同等强制性

C.彰显了契约精神D.更能保障公民经济权益

22.尽管西欧在14世纪中叶因黑死病危机损失了不少人口,但在瘟疫结束后西欧农民的收入却有了很大提高。

年鉴学派学者布罗代尔根据当时的文献分析认为,14世纪后期意大利地区农民的肉食和糖类的摄入量和贵族基本相当这主要是由于当时的欧洲()

A.农村劳动力价格上升B.新航路开辟推动物质生活进步

C.文艺复兴推动社会消费水平上升D.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使贵族衰落

23.阿伦·布洛克在评价西方某一运动时说:

“古人世界的重新发现释放了新的能力,刺激了想象力,最后发现了新的真理,创造了新的形式,而不仅仅是恢复了过去已被淹没或歪曲的许多价值。

”该运动(  )

A.复制了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内核B.诠释了全新的文化体系

C.导致了西方社会人文精神的诞生D.推动了理性时代的到来

24.美国制宪会议期间,北方资产阶级虽反对奴隶贸易,却支持在宪法中写入引渡逃奴的内容;联邦主义者和州权主义者在国家权力分配上争吵不休,却对禁止各州发行纸币和破坏契约义务的条款毫无争议。

这充分说明美国()

A.制宪目的之一是保护私有财产B.联邦与各州达成妥协

C.对保留黑人奴隶制度形成共识D.两大政党的主张趋同

25.18世纪早期英国作家笛福在《不列颠岛旅游记》中写道,有一个小城市诺福克为许多小城镇与乡村包围,这些乡村“是如此之大和住满了人,使它们足以与其他地方的镇相比”,这样的中心小城市布满了英国各地。

这主要反映出当时的英国()

A.国内工商业发展,推动了地区间的分工

B.国内市场发展,为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

C.圈地运动大规模开展,加速城市化进程

D.工业革命深入到农村,缩小城乡间差距

26.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指出:

“公社一举而把所有的公职——军事、行政、政治的职务变成真正工人的职务,使它们不再归一个受过训练的特殊阶层所私有。

”在巴黎公社选出的89名委员中,工人30多人、知识分子30多人、职员约10人。

材料表明巴黎公社在政权建设上的划时代意义是()

A.消除了选民在职业、性别上的限制B.建立起高效、廉洁的行政体制

C.探索了实现劳动者解放的政治形式D.公社委员会实行了权力集中

27.从俄国沙皇政权被推翻到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经过了8个月时间。

在此期间,苏维埃几经变动最终成为新型的国家政权机关,完成这一转变的决定因素是()

A.布尔什维克党政治影响力不断增强B.工人武装控制了全国各大中心城市

C.广大农民迫切希望重新分配土地D.前线士兵支持退出帝国主义大战

28.1930年5月,纽约警方向社会公布了一批揭发材料,声称苏联政府企图通过援助美国共产党来颠覆美国政府,虽然事后这些材料被证明是伪造的,但美国政府仍然收紧了有关苏联公民前往美国的政策限制。

据此可以推知()

A.美苏争霸加重政治紧张局势B.美国政治经济困局造成政府敏感

C.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受挫D.意识形态对立阻断国际人口流动

29.吴有法在《德国史探研》中说到:

“‘德国’问题在不同时期,含义也不同。

对刚成立的联邦德国来说,‘德国问题’就是复兴西德经济、取得独立的国家主权,改善德法关系,防止德国成为‘第四帝国’。

战后初期‘德国问题’的解决,就是通过欧洲一体化途径予以实现的……才有了今天的欧盟和欧洲的大联合。

”由此可知,该学者认为(  )

A.联邦德国的建立导致“德国问题”出现B.德法关系的改善解决了“德国问题”

C.欧洲一体化有助于解决“德国问题”D.欧洲一体化完成的标志是欧盟成立

30.1978年,苏联向西方出口石油增加了5%,但其外汇收入却增加了2.5倍,达到了140亿美元。

苏联用于购买国外技术和粮食的财政硬通货中60%以上是石油收入。

这一现象()

A.体现出勃列日涅夫改革显著成效B.助长了苏联低效僵化体制的发展

C.说明苏联的工业正快速发展D.使苏联在美苏争霸中处于一定的优势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2、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计40分)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4分)

材料一中国传统体育历史悠久,发展到宋代的时候达到了高峰。

主要有田径、球类、射请、摔跤、举重、游泳、马术、式术、荡秋千、放风筝、拔河、龙舟竟渡、登山与踢等运动。

宋代体育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首先,宋代的体育开始商业化发展,体育器材等作为商品进行大批量生产;其次,宋代体育注重服务普通民众,开始走入民间为广大人民服务;再次,宋代体育出现总结性的专著,如出现相扑专著《角力记》、摇丸专著《丸经》等。

第四,宋代体育对身体对抗性不再热衷,而注重技巧化、观赏性。

第五,宋代体育发展开始日渐规范化、制度化,如国家成立专门机构管理马球运动,社会出现专门体育社团来整顿行规、规范比赛。

---摘编自张利华《宋代体育研究》

材料二英国有现代体育发源国的类誉。

足球、孝击、橄榄球、高尔夫球、保龄球和部分水上项目基本上都起源于英国贵族们热衷的“户外运动”。

在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期间,英国体育运动由野蛮残忍的混乱状态转变为理性的休闲运动;由单纯的娱乐运动发展到职业化商业化态势;由城乡同一的体育活动状态转变为以城市为主导的具备有组织、有规则、商业化、职业化的特征的现代体育运动。

现代体育首先诞生于英国,其主因是英国首先自发成为具有现代特征的国家。

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共同塑造了英国现代社会,城市文明最终形成。

城市文明赋予体育运动一系列现代特征。

---摘编自任明慧《英国现代体育的起源》

材料三“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

”这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重要工程,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艰巨而光荣的使命。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体育发展特点的形成原因。

(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工业革命是如何促进英国体育走向现代化的。

(8分)

(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现实意义。

(3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4分)

材料一自大禹治水起,历代屡兴河役,形成了筑堤、改道、分疏、束水攻沙等治河理论,以及挑水坝、木龙、石堤、放淤等治河技术。

宋元两代在黄河设行(外)都水监专事河防;明清两代设河道总督职掌河政。

清前中期,治河一直是国之大计,河工每年的正常支出大约数十万两,如遇决堤则“所费帑金不下数千万两”,然而“半数是中饱在贪吏的私囊”。

——摘编自岑仲勉《黄河变迁通史》

材料二1855年,黄河在河南铜瓦厢决口,夺大清河改道入海。

“值军务未平,饷糈不继”,清廷遂撒手河务,“着直隶、河南、山东各省督抚饬令地方官吏疏浚积潦”、“晓谕绅民等量力捐资”,由此拉开晩清黄河治理地方化的序幕。

新河道两岸的地方官绅筹措资金,断续维系治河工程。

1870年,长江大涝,两大水灾形成共振效应,重灾区扩展到四川、湖北等地。

1900年,直隶总督李鸿章派员前往黄河考察并得出结论:

“束河于一条河道”违背自然规律;地方官吏贪污、玩忽职守、各自为政是“形势糟糕的根源”。

1901年,对黄河治理的进一步研究随李鸿章的病故而中断,而此时的中国,已呈“山雨欲来”之势。

——摘编自贾国静、王凤青《选择的无奈:

晚清黄河治理地方化探析》

材料三1952年,毛泽东首次出京就到黄河视察,并发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号召。

1953年,治黄工作“由修防转入治本”,黄河水利委员会组织大批技术干部,分赴20多条支流进行水土查勘,收集第一手资料,在“兴利除害,分步治理”的指导思想下,制定了一个全流域、多目标的综合洽理规划。

1954年3月,黄河下游春季修堤工程全面开工,实行“以工代赈”、“按劳记工”等办法,许多包工队积极改进工具,推行先进工作方法,工效逐步提高。

建国初的黄河治理,不仅顺利地度过了八次大汛,保卫了人民生命财产与国家建设,而且开辟了利用黄河水灌溉华北平原的道路。

——摘编自郭书林、王瑞芳《从治标到治本: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黄河治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黄河治理的特点。

(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黄河治理地方化的原因及影响。

(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黄河治理取得成效的原因。

(3分)

选考题部分:

共12分。

请考生从第33~34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33.[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2分)

材料19世纪70年代以前,英国政府主要征收关税、消费税等间接税(转嫁给他人负担的税收)。

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伦敦1%的人口拥有55%的国民财富,而33%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下,采矿、纺织等行业失业率不断上升。

为此,英国政府实施税制改革,规定对所得税、遗产税等直接税采取累进征收原则,财产越多,税率越高。

1909年,“人民预算案”提出,向富有者开征土地税等新税种以扶助贫者,上下两院对此分歧严重,一度引发宪政危机。

预算案最终获得通过,政府得以应用征税和开支的权力,较平均地分配国民收入,这被视为“英国税制现代化的标志”“上院财政权力丧失的标志”。

1911~1912年政府财政盈余高达六百多万英镑,1913年英国直接税所占比重高达57.6%。

——摘编自滕淑娜、顾銮斋《论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建设性税制”改革》

(1)根据材料,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新税制的特点。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税制改革的作用。

(6分)

34.【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2分)

材料一法国面对英、美两个联合阵线的要接,不得不作出妥协和让步。

结果,法国放弃莱茵独立的要求,换得萨尔开采权;并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

莱茵河左岸由联军占领十五年,右岸五十公里内划为非军事区。

并由英美承允一旦德国发动侵略,立即给法国以援助。

---摘编自于忠《从巴黎和会对德和约的谈判看帝国主义的矛盾与妥协》

材料二1945年2月5日,在雅尔塔会议上作为政治问题讨论分割德国时,英、美、苏三国首脑未经反复争论很快取得协议:

一致同意分割德国的原则。

最后在《雅尔塔会议议定书》中规定:

三国将对德国拥有最高权力。

为行使此种权力,他们将采取这些步骤,包括完全解除武装、非军事化。

但鉴于国际形势以及盟国间利害错综复杂,三国不得不重新考虑永久处理德国的政策。

----据韩国衡《盟国对德处理中的军事占领和分割问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巴黎和会和雅尔塔会议中战胜国对德国处理的共同点。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巴黎和会、雅尔塔会议对德国产生的不同影响。

(6分)

 

答案:

1CCDDC6DDDBA11CCCAA

16BDABD21CABAB26CABCB

31.(14分)

(1)原因:

前代体育发展的奠基;工商业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壮大;科技的发展;社会氛围相对宽松(或统治者支持)。

(任答3点3分)

(2)①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为人们参加体育运动提供了物质条件;

②交通工具的改进使大区域间体育竞技的开展成为可能,也有利于大型体育运动的举办;

③城市化的发展、工业城市的形成为大型体育赛事的盛行奠定基础;

④工业革命促进了科技发展,有利于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体育器材的改进。

(4点8分,其他言之有理亦可给分)

(3)意义:

提高国民身体素质;增强人们强身健体的意识;丰富人们日常社会生活;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中国国际地位。

(3点3分)

32.(14分)

(1)特点:

治河历史悠久;形成一定的治河理论与治河技术;历代政府重视,设有专门机构负责;治河效果有限。

(3分)

(2)原因:

内忧外患,中央政府无暇顾及;国力衰弱,灾害频仍,治河经费不足;地方督抚势力上升。

(3点,6分)

影响:

治河效果不彰;加重地方和人民负担;激化社会矛盾,加速清朝灭亡。

(2点,2分)

(3)原因:

人民政权的建立,领导人的重视;计划经济体制的优势;综合规划、科学治理;人民群众的智慧和热情。

(3分)

33.(12分)

(1)特点:

增开新税种;采用累进征收原则;以征收直接税为主;注重社会财富再分配,更趋公平公正。

(3点,6分)

(2)作用:

逐渐完善英国的税收制度;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缓和了社会矛盾;促进了代议制发展。

(3点,6分)

34(12分)

(1)改变德国疆域;大国之间存在斗争与妥协;限制军备。

(3点6分)

(2)巴黎和会:

出现民族复仇情绪;保留一定的军事实力,为对外扩张埋下隐患。

雅尔塔会议:

造成德国分裂;推进德国民主化进程。

(3点6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