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1危险源辨识方法4号.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9496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3.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711危险源辨识方法4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711危险源辨识方法4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711危险源辨识方法4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711危险源辨识方法4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711危险源辨识方法4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711危险源辨识方法4号.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711危险源辨识方法4号.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711危险源辨识方法4号.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711危险源辨识方法4号.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711危险源辨识方法4号.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711危险源辨识方法4号.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711危险源辨识方法4号.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711危险源辨识方法4号.docx

《711危险源辨识方法4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711危险源辨识方法4号.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711危险源辨识方法4号.docx

711危险源辨识方法4号

宁夏北方巨源液压工贸有限公司文件

宁北巨液综发字【2014】01号

关于发布作业场所危险源辨识和评价方法的通知

各部门:

为确保公司的安全生产,实现管理重心下移,做到事前预防,达到控制预防、加强管理和个体防护等措施,遏制事故,避免人身伤害、财产损失和工作环境破坏。

对生产中的所有常规和非常规活动存在的危害,以及所有生产现场使用设备设施和作业环境中存在的危害,采用自治区安监局统一规范的《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以下简称LEC)进行危险源辨识和评价。

现结合公司实际,制定2014年风险辨识工作方案

1、目的

为了能够正确使用《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开展危险源辨识和评价工作,依据风险评价结果,制定控制措施,做到控制风险,安全生产。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范围内所有产品的生产过程、原料及产品的购销过程、服务过程和办公区域的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

3、职责

3.1安环部负责《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的编制、修订、培训;

3.2各部门、车间负责依据本《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对相应的作业活动开展风险辨识和评价工作;

3.3主管领导负责本《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的审核,经总经理审批后督促各主管部门、车间认真执行;

3.4总经理负责本《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的批准并检查各部门、车间执行情况;

4、工作程序

4.1组成LEC工作小组

4.1.1、成立公司级LEC风险辨识评价领导小组:

组长:

黄先君

副组长:

汪涛 

 成员:

李敏、赵辉、金建军、李进春

风险辨识评价工作领导小组设在安环部,负责风险管理培训教育、风险控制及管理的日常工作;定期组织风险辨识、评价。

4.1.2成立部门、车间级LEC风险辨识评价领导小组

各部门、车间按作业活动选定相关人员组成LEC工作小组,小组成员应包含设备、工艺技术、操作、电气、安全等专业的人员,但就某项特定作业活动的LEC分析参与人数要保证3人以上,所选人员应经验丰富、知识面较广。

4.1.3各单位对本单位存在的危险源必须在每年的7月底之前全部进行辨识评价到位。

否则将扣除主要负责人绩效工资的20%。

4.2概念解释

4.2.1危险源:

指一个系统中具有潜在能量和物质、释放危险的可造成人员伤害财产损失或环境破坏的、在一定的触发因素的作用下可转化为事故的部位、区域、场所、空间、岗位、设备、设施及其位置。

4.2.2危险因素:

指对人能造成伤亡和对物能造成突发性损坏的因素;

4.2.3有害因素:

指能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或对物造成慢性损害的因素;

4.3危险有害因素的产生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人(培训不够、防护不当、个人身体原因、精神原因)

  机(正常、异常、紧急三状态下的噪声、失控等)

  物(毒性、易燃性、腐蚀性、放射性、感染性)

  法(方法不当、操作不当)

环(作业环境过分拥挤、通风不好、光线太暗或过强、温度太高或太低等)

4.4危险源辨识方法:

4.4.1按GB/T13861-1992《生产过程危险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进行辨识

A物理性危险、危害因素

种类

分数

设备设施缺陷

强度不够、运动件外露、密封不良

防护缺陷

无防护、防护不当或距离不够

电危害

带电部位裸露、静电、雷电、电火花

噪声危害

振动危害

机械、震动、液体动力流动等

电磁危害

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等

辐射

核放射

运动物危害

固体抛射、液体飞溅、坠落物等

明火

电炉、电暖气、电火花、可燃物着火等

能造成灼伤的高温物质

熟料、水泥、蒸汽、烟气、高温物体等

作业环境不良

粉尘大、光线不好、空间小、通道窄、雨雪大风天等

限号缺失

设备开停、开关断合、危险作业预防等

标志缺陷

无禁止作业、危险性标志、禁火标志等

B化学性危险危害因素

种类

内容

易燃易爆物

氧气、乙炔、一氧化碳、油料、煤粉、水泥包装袋等

自然性物质

原煤及煤粉等

有毒物质

有毒气体、化学试剂、粉尘、烟尘等

腐蚀性物质

腐蚀性气体、液体、固体等

C生物性危险危害因素

种类

内容

致病微生物

细菌、病毒、致病微生物

传染病媒介物

能传染疾病的植物、动物

致害动物

飞鸟、老鼠、蛇等

致害植物

杂草等

D生理性危险危害因素

健康状况异常、从事禁忌作业等

E心理性危险危害因素

心理异常、辨识功能缺陷等

F人的行为性危险危害因素

指挥失误、操作失误、监控失误等

G其他危险危害因素

4.4.2按GB6441-1986《企业职工伤亡分类》进行辨识

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淹溺、灼烫、火灾、高处坠落、坍塌、放炮、爆炸、中毒和窒息等

4.4.3根据国内外同行事故资料及有关人员经验进行辨识;

4.4.4引发事故的四个基本要素

-------人的不安全行为

-------物的不安全状态

-------环境的不安全条件

-------管理缺陷

4.5危险源识别步骤

4.5.1危险源辨识参照《风险评价管理制度》;

4.5.2通过以下方法,填写《危险源辨识记录表,进行危险源(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a.询问和交流;

b.现场观察;

c.查阅有关记录、事故案例;

d.工作任务分析;

e.安全检查表;

4.6危险源辨识评价方法的选定

根据本企业的实际需要,我们选择以下三种比较常用和容易掌握的评价方法:

序号

适用范围

选用评价方法

对象

1

有危险源、人员暴露的危险环境(火灾、爆炸、中毒)、人员作业活动、设备危险性分析等

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LEC)

工序、岗位、人员、设备

二、方法介绍

1、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LEC)

(1)定义: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是一种简便易行的衡量人们在某种具有潜在危险的环境中作业的危险性的半定量评价方法。

该方法以与系统风险有关的三种因素指标值之积来评价系统风险的大小,并将所得作业条件危险性数值与规定的作业条件危险性等级相比较,从而确定作业条件的危险程度。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法)是以所评价的环境与某些作为参考环境的对比为基础,将作业条件的危险性作因变量(D),事故或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L)、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率(E)及危险严重程度(C)为自变量,确定了它们之间的函数式,根据实际经验,给出了3个自变量的各种不同情况的分数值,采取对所评价的对象根据情况进行“打分”的办法,然后根据公式计算出其危险性分数值,再在按经验将危险性分数值划分的危险程度等级表查出其危险程度的一种评价方法。

(2)特点:

①是一种半定量评价方法。

②简单易行,操作性强,危险程度的级别划分比较清楚、醒目。

③有利于掌握企业内部危险点的危险情况,有利于促进改措施的实施。

④缺点:

由于它主要是根据经验来确定3个因素的分数值及划定危险程度等级,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只能作为作业的局部评价,不能普遍适用。

三、评价过程

1.1作业危险性分析流程

1.2将每一项作业活动分解为若干个相连的工作步骤,识别每个工作步骤地潜在危害因素,然后通过风险评价,判定风险等级,制订控制措施。

1.1.3作业步骤应按实际作业步骤划分,佩戴防护用品、办理作业票等不必作为作业步骤分析。

可以将佩戴防护用品和办理作业票等活动列入控制措施。

1.1.4作业步骤只需说明做什么,而不必描述如何做。

作业步骤的划分应建立在对工作观察的基础上,并应与操作者一起讨论研究,运用自己对这一项工作的知识进行分析。

1.1.5识别每一步骤可能发生的危害,对危害导致的事故发生后可能出现的结果及严重性也应识别。

识别现有安全措施,进行风险评估,如果这些控制措施不足以控制此项风险,应提出建议的控制措施。

1.1.6如果作业流程长,作业步骤很多,可以按流程将作业活动分为几大块。

每一块为一个大步骤,可以再将大步骤分为几个小步骤。

1.1.7对采用工作危害分析的评价单元,其每一步骤均需判定风险等级,控制措施首先针对风险等级最高的步骤加以控制。

1.1.8频繁进行的类似作业,可事先制定标准的作业危险性分析记录表。

依据《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对每个工作岗位活动、设备运行情况进行风险等级评价:

使用LEC法进行风险评价时要考虑危险源在三种时态(过去、现在和将来)、三种状态(正常、异常和紧急)情况下的风险。

通过定量的评价法分析危险源导致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确定风险的大小,定量评价主要采取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即用与系统危险性有关的三种因素指标值之积来评价系统人员伤亡危险的大小。

其计算公式是:

D=LEC

D值越大,说明该系统的危险性越大需要增加安全措施,或改变发生事故的可能性,或减少人体暴露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或减少事故损失,直至调整到允许的范围内。

危险性指数(D)

危险程度

危险级别

>320

极其危险,不能继续作业

1

160—320

高度危险,需立即整改

2

70—159

重要危险,需要整改

3

21—69

一般危险,需要注意

4

20及以下

稍有危险,可以接受

5

注:

危险等级在2级以上者为重大危险

表1: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L)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L)

分数

完全意料到

10

相当可能

6

不经常,但可能

3

意外,很少可能

1

可以设想,但极少可能

0.5

极不可能

0.2

实际上不可能

0.1

表2:

作业者暴露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E)

暴露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E)

分数

连续处在危险环境中

10

每天在有危险的环境中工作

6

每周一次在有危险的环境中工作

3

每月一次在有危险的环境中工作

2

每年几次在有危险的环境中工作

1

非常罕见的出现在危险环境中工作

0.5

表3:

事故的可能后果(C)

现象

可能发生的后果(C)

分数

大灾难

多人死亡(10人以上)

100

灾难

数人死亡(3-9人以上)

40

非常严重

1-2人死亡

15

严重

严重

7

伤残

重大、伤残

3

轻伤

引人注意

1

4.6根据风险评价结果确定重大风险,建立《重大风险及控制措施清单》;

若现有安全控制措施不能满足安全生产的需要,应制定新的安全控制措施以保证安全生产;危险性仍然较大时,还应将其列为重点监管对象加强管理,甚至为其制定应急救援预案加以防控。

假如以上措施还不能防止事故的发生,应做出停工、改变工艺等决定。

4.7将LEC分析结果与员工沟通并进行公示;

4.8公司每年对固定的岗位、部位、装置或常规作业活动进行一次危险源辨识和风险的评价工作;当生产活动发生重大变化应考虑重新进行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工作;

1)相关文件

《风险评价管理制度》

2)相关记录

《危险源辨识记录表》

《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LEC)表》

3)分发范围

公司班组级以上人员、安全员

 

二O一四年三月二十五

 

危险源辨识记录表

车间/岗位:

车间/岗位作业活动/设备设施名称:

辨识人员:

辨识时间:

审核人:

审核时间:

序号

工作步骤/

设备状态

存在的

主要危险

控制措施

 

 

 

 

 

 

 

 

 

 

 

 

危害因素辨识评价会议记录

时间:

地点:

主持人:

记录人:

参会人员:

评价项目:

序号

已知或预见的危险有害因素

风险度

控制措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LEC)记录表

车间岗位分析人:

分析时间:

作业

活动

工作步骤

主要危险有害因素

可能发生后果

危险评价

危险等级

1-5

预控措施

可能性L

频率E

严重性C

风险值D

审核人:

审核时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