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建工程四电接口施工验收标准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955247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688.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建工程四电接口施工验收标准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土建工程四电接口施工验收标准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土建工程四电接口施工验收标准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土建工程四电接口施工验收标准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土建工程四电接口施工验收标准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土建工程四电接口施工验收标准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2页
土建工程四电接口施工验收标准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2页
土建工程四电接口施工验收标准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2页
土建工程四电接口施工验收标准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2页
土建工程四电接口施工验收标准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2页
土建工程四电接口施工验收标准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2页
土建工程四电接口施工验收标准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2页
土建工程四电接口施工验收标准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2页
土建工程四电接口施工验收标准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2页
土建工程四电接口施工验收标准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2页
土建工程四电接口施工验收标准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2页
土建工程四电接口施工验收标准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2页
土建工程四电接口施工验收标准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2页
土建工程四电接口施工验收标准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2页
土建工程四电接口施工验收标准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土建工程四电接口施工验收标准终.docx

《土建工程四电接口施工验收标准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建工程四电接口施工验收标准终.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土建工程四电接口施工验收标准终.docx

土建工程四电接口施工验收标准终

 

新建京沪高速铁路

土建工程四电接口施工验收细则

 

二○○九年七月

1车站及路基段接口预留要求

1.1接触网基础预留要求

1.1.1H型钢柱基础

H型钢柱基础型号、位置符合接触网平面布置图的要求;有砟区段基础中心至线路中心3250mm,无砟区段基础中心至线路中心3150mm(站场除外)。

如下图所示:

H型钢支柱基础应预留6根M39锚栓,材质为Q345(16Mn)或35号优质碳素钢。

每根锚栓配3个螺母、2个垫圈,螺母、垫圈的机械性能与锚栓配套。

锚栓采用其他材质时,其机械性能不应低于Q345钢,螺母、垫圈的机械性能等级应与之配套。

锚栓、螺母、垫圈及预埋钢板均应做防腐处理。

当采用热浸镀锌防腐时,基础面以下150mm范围内的锚栓及其外露部分、螺母、垫圈、预埋钢板均应进行防腐,锚栓、螺母及垫圈的锌层附着量不低于350g/m2,即任何局部锌层厚度不低于50μm;预埋钢板的锌层附着量不低于610g/m2,即任何局部锌层厚度不低于86μm。

当采用其它防腐技术时,其防腐性能不应低于上述热浸镀锌的防腐性能。

1.1.2钢管支柱基础

一般在枢纽车站采用钢管支柱基础,如下图:

每个钢管柱基础应预留6根M39锚栓,材质为Q345(16Mn)或35号优质碳素钢。

每根锚栓配3个螺母、2个垫圈,螺母、垫圈的机械性能与锚栓配套。

锚栓采用其他材质时,其机械性能不应低于Q345钢,螺母、垫圈的机械性能等级应与之配套。

锚栓、螺母、垫圈及预埋钢板的防腐要求同H型钢柱基础。

1.1.3无拉线下锚支柱基础

一般在枢纽车站采用无拉线下锚支柱基础,如下图:

每个无拉线下锚支柱基础应预留12根M42锚栓,材质为Q345(16Mn)或35号优质碳素钢。

每根锚栓配3个螺母、2个垫圈,螺母、垫圈的机械性能与锚栓配套。

锚栓采用其他材质时,其机械性能不应低于Q345钢,螺母、垫圈的机械性能等级应与之配套。

锚栓、螺母、垫圈及预埋钢板的防腐要求同H型钢柱基础。

1.1.4下锚拉线基础

每个拉线基础应预留4根M24锚栓,材质为Q345(16Mn)或35号优质碳素钢。

每根锚栓配2个螺母、1个垫圈,螺母、垫圈的机械性能与锚栓配套。

锚栓采用其他材质时,其机械性能不应低于Q345钢,螺母、垫圈的机械性能等级应与之配套。

锚栓、螺母、垫圈及预埋钢板的防腐要求同H型钢柱基础。

1.1.5支柱基础与拉线基础施工误差要求

序号

项目

误差要求

1

螺栓组中心距线路中心线的距离

+50mm/-0mm

2

螺栓组中心顺线路方向偏移

±50mm

3

基础预埋件应牢固可靠,螺栓外露长度及螺纹长度

+10mm/-0mm

4

螺栓相邻间距

±1mm

5

螺栓对角线间距

±1.5mm

6

预埋钢板应与基础面齐平或略高

+5mm/-0mm

7

预埋钢板中部预留孔中混凝土略高于预埋钢板顶面

+5mm/-0mm

8

预埋钢板应水平,高低偏差

<5mm

9

螺栓应垂直于水平面,每个螺栓的中心偏差在顶端偏移

<1mm

10

靠近线路侧螺栓连线的法线应垂直线路中心线,一组螺栓的整体扭转

±1.5°

11

基础面至轨面距离(以内轨为标准);基础面高出路基面距离;基础平台尺寸;预埋钢板尺寸

±5mm

12

基础断面尺寸;钢筋保护层厚度

+20mm/-0mm

1.1.6钢管硬横跨基础

每个钢管硬横跨基础应预留8根M42锚栓,材质为Q345(16Mn)或35号优质碳素钢。

每根锚栓配3个螺母、2个垫圈,螺母、垫圈的机械性能与锚栓配套。

锚栓采用其他材质时,其机械性能不应低于Q345钢,螺母、垫圈的机械性能等级应与之配套。

锚栓、螺母、垫圈及预埋钢板的防腐要求同H型钢柱基础。

1.1.7硬横跨基础施工误差要求

序号

项目

误差要求

1

螺栓组中心距线路中心线的距离

+50mm/-0mm

2

螺栓组中心顺线路方向偏移

±25mm

3

基础预埋件应牢固可靠,螺栓外露长度及螺纹长度

+10mm/-0mm

4

螺栓相邻间距

±1mm

5

螺栓对角线间距

±1.5mm

6

预埋钢板应与基础面齐平或略高

+5mm/-0mm

7

预埋钢板中部预留孔中混凝土略高于预埋钢板顶面

+5mm/-0mm

8

预埋钢板应水平,高低偏差

<5mm

9

螺栓应垂直于水平面,每个螺栓的中心偏差在顶端偏移

<1mm

10

靠近线路侧螺栓连线的法线应垂直线路中心线,一组螺栓的整体扭转

±0.25°

11

基础面至轨面距离;基础面高出路基面;基础平台尺寸;预埋钢板尺寸

±5mm

12

基础断面尺寸;钢筋保护层厚度

+20mm/-0mm

13

同组硬横跨两侧基础的锚栓中心连线应与线路中心线垂直(在曲线处应与线路法线重合),两锚栓组中心在平行线路方向的偏移

<50mm

1.2电缆槽预留要求

(1)通信、信号及电力电缆槽严格满足净宽350mm*净深300mm,弯曲角度不小于120°。

(2)路基段与桥梁、隧道连接处的电缆槽应贯通,在连接点处应设置手孔,手孔内部空间尺寸不小于800mm宽(垂直线路方向)*700mm高*800mm长(顺线路方向),以保证贯通地线、电缆等平顺连接。

(3)车站在信号机械室一侧设置从主干道电缆槽(靠近信号机械室)到信号楼电缆井连通的电缆槽或者电缆管涵,电缆槽净宽120cm*净深35cm,电缆槽中间宽60cm处设置隔断,上面分别铺设盖板。

如果采用电缆管涵200cm*200cm,要求人能正常通过,涵洞侧壁上预埋电缆桥架。

电缆槽或者管涵要有排水。

(4)站内牵出线线路设置电缆槽,电缆槽尺寸应满足净宽200mm,净深300mm,电缆槽应与站场的主干道电缆槽连通。

1.3电缆过轨要求

(1)电缆上桥及过轨位置符合电化院2008年9月提供电气化牵引变电所、分区所、AT所电缆上桥、过轨平面布置图。

具体做法参见简支箱梁通用图,以及铁三、铁四院相关图纸。

(2)站内电缆过轨设置间距、数量应符合设计要求,过轨钢管为内径100mm的热镀锌钢管,两端穿入电缆槽或手孔(电缆井),管内无异物,过轨钢管无变形,管口应封堵完好。

(3)区间通信信号基站、直放站、中继站电缆过轨标准:

所有通信基站位置、所有隧道外两侧直放站位置、所有中国移动基站位置及所有区间牵引供电、电力供电专业的所、亭位置均设置2根过轨钢管(内径100mm)。

所有区间公路跨铁路路基处,均设置2根过轨钢管(内径100mm)。

路基地段通信基站和信号中继站共址处设置过轨钢管8根(内径100mm);路基地段通信基站和信号线路所共址处设置过轨钢管10根(内径100mm);信号独立中继站处设置过轨钢管8根(内径100mm);信号独立线路所处设置过轨钢管10根(内径100mm)。

对应中继站处,线路两侧路肩均设置手孔,中继站一侧坡脚也设置手孔。

路肩手孔间预埋8根(内径100mm)过轨管,从路肩手孔至坡脚手孔预埋10根(内径100mm)过轨管,要求距电力过轨管净距在600mm以上。

每处过轨管两端均与手孔连接,手孔尺寸满足设计要求。

过轨管底部距手孔底部10mm以上。

坡脚处手孔应高出地面100mm。

应预留通往中继站的电缆槽孔洞,尺寸为300mm*300mm净空,上部距手孔盖板下表面200mm以上,底部距手孔底部100mm以上。

过轨管与手孔内壁平齐。

过轨管均采用热镀锌钢管,必须抗震、抗压,并打磨光滑,两端应暂时封堵,内预设2根直径4mm的铁丝。

电缆槽及路肩上手孔有排水槽道。

坡脚处手孔的底部设渗水孔。

路肩手孔及过轨预埋示意图如下:

站场:

坡脚手孔及过轨预埋示意图如下:

2桥梁接口预留要求

2.1接触网基础预留要求

2.1.1H型钢柱基础

H型钢柱基础型号、位置符合接触网平面布置图的要求;正线桥梁段支柱限界不小于3000mm;如下图所示:

 

H型钢支柱基础应预留6或8根M39锚栓,材质为Q345(16Mn)或35号优质碳素钢。

每根锚栓配3个螺母、2个垫圈,螺母、垫圈的机械性能与锚栓配套。

锚栓采用其他材质时,其机械性能不应低于Q345钢,螺母、垫圈的机械性能等级应与之配套。

地脚螺栓、螺母、垫圈及预埋钢板均应做防腐处理。

基础面以下150mm范围内的锚栓及其外露部分均应采用多元合金共渗+达可乐技术+封闭层处理,预埋钢板1(上部钢板)采用多元合金共渗+封闭层处理。

2.1.2下锚拉线基础

100

每个拉线基础应预留4根M24锚栓,材质为Q345(16Mn)或35号优质碳素钢。

每根锚栓配2个螺母、1个垫圈,螺母、垫圈的机械性能与锚栓配套。

锚栓采用其他材质时,其机械性能不应低于Q345钢,螺母、垫圈的机械性能等级应与之配套。

地脚螺栓、螺母、垫圈及预埋钢板均应做防腐处理。

基础面以下150mm范围内的锚栓及其外露部分均应采用多元合金共渗+达可乐技术+封闭层处理,预埋钢板1(上部钢板)采用多元合金共渗+封闭层处理。

2.1.3基础施工误差要求

序号

项目

误差要求

1

螺栓组中心距线路中心线的距离

+50mm/-0mm

2

螺栓组中心顺线路方向偏移

±50mm

3

基础预埋件应牢固可靠,螺栓外露长度及螺纹长度

+10mm/-0mm

4

螺栓相邻间距

±1mm

5

螺栓对角线间距

±1.5mm

6

预埋钢板应与基础面齐平或略高

+5mm/-0mm

7

预埋钢板中部预留孔中混凝土略高于预埋钢板顶面

+5mm/-0mm

8

预埋钢板应水平,高低偏差

<5mm

9

螺栓应垂直于水平面,每个螺栓的中心偏差在顶端偏移

<1mm

10

靠近线路侧螺栓连线的法线应垂直线路中心线,一组螺栓的整体扭转

±1.5°

11

基础面至轨面距离;基础面高出桥梁面距离;基础平台尺寸;预埋钢板尺寸

±5mm

12

基础断面尺寸;钢筋保护层厚度

+20mm/-0mm

2.1.4硬横跨基础

 

每个钢管硬横跨基础应预留8根M42锚栓,材质为Q345(16Mn)或35号优质碳素钢。

每根锚栓配3个螺母、2个垫圈,螺母、垫圈的机械性能与锚栓配套。

锚栓采用其他材质时,其机械性能不应低于Q345钢,螺母、垫圈的机械性能等级应与之配套。

地脚螺栓、螺母、垫圈及预埋钢板均应做防腐处理。

基础面以下150mm范围内的锚栓及其外露部分均应采用多元合金共渗+达可乐技术+封闭层处理,预埋钢板1(上部钢板)采用多元合金共渗+封闭层处理。

2.1.5硬横跨基础施工误差要求

序号

项目

误差要求

1

螺栓组中心距线路中心线的距离

+50mm/-0mm

2

螺栓组中心顺线路方向偏移

±25mm

3

基础预埋件应牢固可靠,螺栓外露长度及螺纹长度

+10mm/-0mm

4

螺栓相邻间距

±1mm

5

螺栓对角线间距

±1.5mm

6

预埋钢板应与基础面齐平或略高

+5mm/-0mm

7

预埋钢板中部预留孔中混凝土略高于预埋钢板顶面

+5mm/-0mm

8

预埋钢板应水平,高低偏差

<5mm

9

螺栓应垂直于水平面,每个螺栓的中心偏差在顶端偏移

<1mm

10

靠近线路侧螺栓连线的法线应垂直线路中心线,一组螺栓的整体扭转

±0.25°

11

基础面至轨面距离;基础面高出路基面或墩帽顶面距离;基础平台尺寸;预埋钢板尺寸

±5mm

12

基础断面尺寸;钢筋保护层厚度

+20mm/-0mm

13

同组硬横跨两侧基础的锚栓中心连线应与线路中心线垂直(在曲线处应与线路法线重合),两锚栓组中心在平行线路方向的偏移

<50mm

地脚螺栓、螺母、垫圈及预埋钢板均应做防腐处理。

基础面以下150mm范围内的锚栓及其外露部分均应采用多元合金共渗+达可乐技术+封闭层处理,预埋钢板1(上部钢板)采用多元合金共渗+封闭层处理。

2.2电缆槽预留要求

(1)通信信号及电力电缆槽严格满足净宽350mm*净深300mm,弯曲角度不小于120°。

(2)梁部及墩身预埋槽道应严格保持水平等距,预埋深度要求与混凝土面齐平,不得突出或被混凝土掩盖,槽道内的保护泡沫层不得挖出。

(3)桥梁与地面段、隧道连接处的电缆槽应贯通。

与路基连接点处应设置手孔,手孔内部空间尺寸不小于800mm宽(垂直线路方向)*700mm高*800mm长(顺线路方向),以保证贯通地线、电缆等平顺连接。

2.3电缆上桥预留要求

2.3.1电牵电缆上桥

桥墩:

桥墩上槽道预埋方式参见铁三院电缆上下桥桥墩预埋槽道布置图(图号:

京沪桥通-48)、铁四院双线矩形/圆端形空心墩检查设备及附属工程(图号:

四桥设(2008)4381/4382-Ⅳ)。

具体问题表现:

通信、信号、电力电缆上桥采用电牵电缆上桥方式纵向单侧预埋;横向上下行槽道预埋高度不一致;嵌入、突出、偏斜、扭转等。

梁部:

以32m双线简支箱梁为例,梁部槽道预埋方式参见简支箱梁上桥方式参见无砟轨道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简支箱梁电牵电缆上桥构造图(图号:

通桥(2008)2322A-Ⅱ-JH-139),电牵电缆上桥槽道预埋有严格方向性。

电牵电缆上桥、过轨位置详见电化院2008年9月电气化工点电缆上桥、过轨平面布置图(图号:

京沪高施桥配JHTJ1~6、NJTJ3)。

其余通信、信号、电力电缆上桥梁部槽道预埋方式参见无砟轨道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简支箱梁电缆上桥构造图(图号:

通桥(2008)2322A-Ⅱ-016)。

使用时注意两者区别,更多细节详见通桥(2008)2322A图纸。

具体问题表现:

通信、信号、电力电缆上桥采用电牵电缆上桥方式;电牵电缆上桥梁部槽道预埋方式采用了原有上桥方式,或者相反。

2.3.2通信基站电缆上桥

梁部:

按照部梁通用图执行,每个基站对应的一个桥墩上两梁端分别在上下行侧预留锯齿孔和预埋滑槽,即:

四角分别预留共四处。

在大小里程各300m处的唯一桥墩上,也同样对梁做上述四角预留。

桥墩:

按照铁三、四院桥墩施工图执行,每个基站对应的一个桥墩预埋滑槽:

四角分别预埋共四处。

注意,对于大小里程各300m处的桥墩,不做预埋。

所有中国移动基站位置所对应的最近一处桥墩预埋滑槽:

四角分别预埋共四列;此桥墩上两梁端分别在上下行侧预留锯齿孔和预埋滑槽,即:

四角分别预留共四处。

桥梁地段通信基站和信号中继站共址处桥梁、桥墩预留按照信号专业的预留方式进行预留。

2.3.3信号中继站电缆上桥

桥墩:

按照铁三、四院桥墩施工标准图执行,每个中继站对应的最近两个桥墩预埋滑槽:

每个桥墩小里程侧上、下行方向各预留一处共两处,两桥墩共预留四处。

梁部:

按照部梁通用图执行,每个中继站对应的最近两个桥墩上两梁端分别在上下行侧预留锯齿孔和预埋滑槽,即:

四角分别预留共四处,两桥墩上的梁共八处。

2.3.4电缆上桥槽道预埋要求

应保证槽道预埋的强度、防腐、美观要求,保证同一高度的两根槽道尽量水平;同时还应保证槽道的使用要求,不能嵌入混凝土,不能扭转、变形等。

2.3.5锯齿槽预留要求

始终应为纵向两片梁同时预留槽口(如左上图I-I截面),绝对不能尽在一片梁,严禁出现下列情况。

2.3.6高架站电缆过轨及桥下槽道预留:

(1)高架站桥梁地段的过轨钢管应埋设在梁面以上,在站内有通信信号设备需要穿越线路的位置需要设置内径100mm的热镀锌钢管(过轨),两端穿入电缆槽或手孔(电缆井),每根钢管内预设两根直径为4mm的钢丝,并密封端口。

(2)高架站应在梁上站场靠近信号机械室侧的主干道电缆槽(靠近信号机械室)在电缆上下桥对应的两片梁的梁端预留锯齿孔,对应的桥墩预设钢板槽道。

电缆下桥处在地面设置电缆槽或者电缆管涵,与信号楼电缆井连通。

电缆槽净宽120cm*净深35cm,电缆槽中间宽60cm处设置隔断,上面分别铺设盖板。

如果采用电缆管涵200cm*200cm,要求人能正常通过,涵洞侧壁上预埋电缆桥架。

电缆槽或者管涵要有排水。

3隧道接口预留要求

3.1预埋槽道说明

预埋槽道主要涉及接触悬挂及补偿下锚、附加悬挂及下锚三种类型,见下表:

类型

说明

备注

A1

槽道位于台车模板上海侧方向

接触悬挂补偿下锚槽道

A2

槽道位于台车模板北京侧方向

B1

槽道位于台车模板上海侧方向

腕臂吊柱悬挂槽道

附加导线悬挂、下锚槽道

B2

槽道位于台车模板北京侧方向

D1

槽道位于台车模板上海侧方向

接触悬挂中锚槽道

D2

槽道位于台车模板北京侧方向

类型

槽道规格、型号

数量(根)

备注

A1/A2

HTA52/34-Q-fv-2500mm(Rsi=6650)

8

弧形槽道

HTA52/34-Q-fv-4000mm

6

直形槽道

A3/A4

HTA52/34-Q-fv-2500mm(Rsi=6650)

8

弧形槽道

B1/B2

HTA52/34-Q-fv-3000mm(Rsi=6650)

4

弧形槽道

D1/D2

HTA52/34-Q-fv-1500mm(Rsi=6650)

4

弧形槽道

 

 

 

 

3.2预埋槽道要求

弧形槽道(R-6650)

隧道中心线

弧形槽道(R-6650)

(1)接触网吊柱预埋槽道组误差为±50mm,如图1所示;补偿下锚预埋槽道组误差为±50mm,如图5所示;

(2)同一组槽道内槽道间误差为±2mm,如图2所示;所有单个槽道允许嵌入误差(槽道底面与台车模板距离)≤5mm,如图3所示;

(3)所有弧形槽道中心线与隧道中心线垂直度误差为±5‰L(L为槽道长度);

(4)所有直形槽道中心线与线路中心线平行度误差为±5‰L(L为槽道长度);

(5)补偿下锚槽道组内直形槽道中心线与弧形槽道中心线垂直度误差为±5‰L(L为槽道长度);

(6)隧道内槽道组间(接触网吊柱跨距)允许施工误差为±500mm;

(7)所有槽道安装还应同时满足产品本身的各种工艺控制要求,须与供货商及时联系,确保接口施工质量;

(8)图中单位除注明者外均为mm。

3.3电缆槽预留要求

(1)通信、信号及电力电缆槽严格满足净宽350mm*净深300mm,弯曲角度不小于120°。

(2)隧道与地面段、桥梁连接处的电缆槽应贯通。

与路基连接点处应设置手孔,手孔内部空间尺寸不小于800mm宽(垂直线路方向)*700mm高*800mm长(顺线路方向),以保证贯通地线、电缆等平顺连接。

4四电对综合接地预留要求

4.1综合接地系统施工验收注意事项

(1)综合接地系统工程施工和施工质量验收应遵照下列规范执行:

《铁路防雷、电磁兼容及接地工程技术暂行规定》(铁建设[2007]39号);

《客运专线综合接地技术实施办法(暂行)》(铁集成[2006]220号)的相关规定;

关于印发《铁路防雷、接地工程设计专业分工及文件编制研讨会议纪要》的通知”(鉴信〔2007〕96号)。

(2)综合接地系统应按隐蔽和不可修复工程的要求实施,以确保综合接地工程的质量。

(3)混凝土灌注前,桥梁、隧道各部的接地连接和接地极处理以及贯通地线敷设和连接等综合接地系统的实施过程中,均应有监理工程师进行质量确认、旁站监理以及留证等。

(4)贯通地线及其引接线、横向连接线、接地端子、接地连接导线以及用于接地目的钢筋、钢架等的材料、截面、连接工艺等应符合要求。

(5)综合接地贯通地线截面积应不小于70mm2、其他提出的用于接地目的的钢筋截面、钢筋间搭接焊的焊缝长度、焊接面积等均为最小值。

(6)人工敷设贯通地线时,严禁压、折、摔、扭曲贯通地线,不得在地上拖拉贯通地线。

(7)路基地段贯通地线在路基填筑期间尽可能整段实施,应详细记录路基类型(如路堤、路堑,土质、软质岩、硬质岩、石质等)、贯通地线埋设深度及相应的起始点公里标,并详细记录横向连接线和引接线、接地端子的精确公里标。

(8)桥、隧、路基相互之间的过渡段贯通地线应平顺连接。

在路桥、路隧过渡段,均需设置手孔。

在路基末端贯通地线逐渐减少埋设深度,引入手孔,从而与桥、隧电力电缆槽内的贯通地线平顺连接。

应详细记录手孔中心线的精确公里标。

(9)桥梁梁底接地端子和墩帽处的接地端子的设置位置应考虑便于梁体和桥墩之间的连接。

(10)桥梁测试用接地端子处应设置相应的标志或标记。

(11)隐蔽工程的安装技术记录和随工验收记录至少应包括:

使用材料;安装、连接和防腐检查;埋设、标志等。

(12)综合接地系统施工过程中和施工完成后应实测接地电阻,并详细记录。

4.2桥梁区段综合接地预留要求

(1)桩基础、扩大基础桥墩的综合接地端子

Ø每个桩基础桥墩需要设置2个接地端子,分别设置在桥墩顶部2个及墩身距地面-200mm处;

Ø每个扩大基础桥墩需要设置4个接地端子,分别设置在桥墩顶部2个及墩身距地面-200mm处;

Ø接地端子螺纹内口必须加以保护防止损坏,不允许被混泥土等杂物堵塞。

(2)桥梁接地端子

Ø每片简支梁的北京里程端设置接地端子8个,分别设置在线路两侧的电力电缆槽、防撞墙、电气化接触网支柱以及桥梁的底部;

Ø接地端子均应露出建筑物表面,接地端子螺纹内口必须加以保护防止损坏,不允许被混凝土等杂物堵塞。

(3)桥墩和梁体之间的连接

Ø桥梁和桥墩之间的接地钢筋用200mm2不锈钢接地连接导线相连,此部分连接应在桥梁施工中完成。

(4)梁体综合接地

a.无砟轨道桥梁和道砟厚度小于0.3m的有砟轨道桥梁,在梁体上表面适当位置处应设纵向接地钢筋,纵向接地钢筋设于防撞墙和无砟轨道板间的1/2处和上、下行无砟轨道板间的1/3和2/3处并贯通整片梁。

应利用防撞墙(挡砟墙)上端截面不小于100mm2(Φ12)的纵向结构钢筋作为纵向接地钢筋。

利用梁体端部防撞墙内的门形筋与梁体上表面的纵向接地钢筋相连。

当梁体上表面的纵向结构钢筋距混凝土表面的距离小于100mm时,应将纵向结构钢筋作为纵向接地钢筋使用,否则设专用纵向接地钢筋。

应利用梁体中的横向结构钢筋作为横向接地钢筋,横向接地钢筋应与纵向接地钢筋连接,并且与梁底的接地端子连接。

梁体上预留的接触网支柱基础应与梁体上表面的纵向或横向接地钢筋连接。

通过梁体内的横向结构钢筋将两侧贯通地线作横向连接。

b.综合接地系统钢筋在每个桥墩及其基础上布置。

桩基础桥梁,应利用每根桩中的至少一根通长结构钢筋作为接地钢筋;应利用承台中的结构钢筋将桩中的接地钢筋环接;应利用桥墩中的至少两根结构钢筋作为接地钢筋使用,接地钢筋的一端与承台中的环接钢筋相连,另一端与墩帽处的接地端子(或接地母排)相连。

在每个桥墩垂直于线路方向的某个侧面、距地面-200mm处,设一个不锈钢接地端子(水中墩除外),供测试之用。

扩大基础桥梁,在基底底面设一层钢筋网作为水平接地极,水平接地极钢筋网格约为1m×1m,网格节点应焊接。

在各层基础的四周设置垂直接地钢筋,垂直接地钢筋的间隔为层高的2倍。

垂直接地钢筋在基顶顶面处用连接钢筋环接,并用墩身中的两根结构钢筋引致墩帽处的接地端子(或接地母排)。

水平和垂直接地钢筋的外缘距混凝土表面不大于70mm。

在每个桥墩垂直于线路方向的两个侧面、距地面-200mm处,各设一个不锈钢接地端子,供测试和拴接附加接地极之用。

c.横向接地钢筋以及桥面接地端子或接地母排仅在梁体的一端(暂定北京方面)设置。

超过50m的连续梁,桥面接地端子或接地母排以不超过50m的间隔设置。

(5)贯通地线敷设在电力电缆槽内。

在贯通地线敷设以前,应至少实测以下部位接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