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心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956278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41.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校管理心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学校管理心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学校管理心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学校管理心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学校管理心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学校管理心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学校管理心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学校管理心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学校管理心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学校管理心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学校管理心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学校管理心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学校管理心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学校管理心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学校管理心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学校管理心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学校管理心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学校管理心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学校管理心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学校管理心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校管理心理.docx

《学校管理心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校管理心理.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校管理心理.docx

学校管理心理

学校管理心理

1、麦格雷的X理论与Y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麦格雷在《管理理论X或Y的抉择——企业的人性面》。

2、雪恩的人性假设理论:

经纪人假设(唯利人),社会人假设,自动人假设,复杂人假设。

3、学校管理心理学的基本问题:

激励与挫伤的关系问题。

4、学校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测验法,个案法。

5、双因素理论:

赫茨伯格,全称为激励因素与保健因素理论。

6、期望理论:

弗鲁姆,激励是人们对行动将取得的结果的期望与想象到的那种结果的效价的结合。

7、公平理论:

亚当斯,主要观点有公平感,消除不公平感,揭示了人们公平心态的激励功能。

8、归因理论中的协变理论的三个变量:

人,情景,刺激物。

9、需要:

由未满足的欲望,要求或由剥夺引起的人的内部紧张状态,特征:

对象性,历史性,动力性。

10、阿尔德弗将需要分为生存需要,关系需要,成长需要,简称ERG需要。

11、麦克莱兰将需要分为成就需要,权利需要,合群需要。

12、直接工作动机:

与工作本身相联系的,是人们从工作中获得感受,从而满足有关需要的动机。

13、间接工作动机:

不与工作本身相联系,而与和工作有关的事物相联系,是人们获得工作之外的附加物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动机。

14、态度的成分:

认知,情感,意向。

15、态度的性质:

对象性,社会性,内在性,持久性,工具性。

16、认知理论的平衡理论:

由海德创立,着重分析由一个认知主体与两个态度对象之间的三角关系。

17、实属群体与参照群体:

以个体归属为根据分的,实属群体是指个体归属的群体,参照群体是指个人实际上没有参加但接受其规范的群体。

18、暗示的种类:

直接暗示,间接暗示,自动暗示,反暗示。

19、人际关系的基础:

一人们的需要为基础。

20、学校人际关系的特点:

教育性(教育内容,教育目的,教育手段),纯洁性,阶段性(任何学生在校学习都有一定的期限,随着直接交往的结束或减少,师生同学之间的心里距离开始变大)。

21、人际吸引的种类:

接近吸引,相似吸引,互补吸引,才能吸引,仪表吸引,得失吸引。

22、得失吸引的影响表现形式:

一直肯定,一直否定,先否定后肯定,先肯定后否定。

23、人际沟通的主要类型:

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上行沟通,下行沟通和平行沟通,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语言沟通与非语言沟通。

24、学校领导体制的发展阶段:

家长制领导体制,硬专家领导体制,软专家领导体制,集团式领导体制。

25、管理方格理论的五种典型的形态:

平庸型领导,任务型领导,俱乐部型领导,中间型领导,团队型领导。

26、员工在不同的阶段应该采取的适当的沟通方式:

面对初步成熟阶段的员工,应采取任务行为和关系行为均高的领导方式,即说服式,当员工进入比较成熟阶段时,应采取低任务低关系的领导方式,即授权式。

27、教师成熟的构成要素:

职业意识,职业感情,职业行为。

28、心理指导的主要原则:

教育原则,平等原则,保密原则。

29常用的矫正问题行为的技术:

塑造,消退,强化不相容的反应,模仿,惩罚,刺激控制。

30、哈尔平与克罗夫的六种学校氛围:

开放氛围,自主氛围,控制氛围,随意氛围,家长氛围,封闭氛围。

31、解决学校组织冲突的策略:

协商策略,仲裁策略,裁定策略。

32、态度形成于改变的三阶段:

服从阶段,同化阶段,内化阶段。

33、激励:

是一种引起需要,激发动机,指导行为以有效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

34、观察法:

研究者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地观察和研究他人的行为,并把结果按时间次序作系统记录,分析和整理,写出报告的研究方法。

35、测验法:

采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验量表或精密的测量仪器测量被试者有关心理品质的研究方法。

36、全程激励:

激励活动按照激励本身的心理过程和管理活动过程进行,形成相对完整的周期,使激励过程真正成为工作过程的伴侣。

37、全素激励:

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激励手段鼓舞师生员工。

38、挫伤:

人们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自感无法克服的障碍而产生的情绪。

39、自我挫伤:

人们无意或有意对自己实施伤害的行为,如过度自我抱怨,诅咒等。

40、动机:

激励和维持人的行动,并将行动导向某一目标,一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内部动因或动力。

41、双趋冲突:

两个并存的目标对主体有相等的吸引力或相同强度的驱力,以致主体无法抉择而产生心理冲突。

42、双避冲突:

两件事物同时对主体产生影响甚至威胁,而主体无法兼避所形成的心理冲突。

43、趋避冲突:

主体对同一事物同时具有趋近与回避动机,以致进退两难所形成的心理冲突。

44、心境:

使人的其他体验都感染上情绪色彩的,比较持久的情绪状态。

45、激情:

强烈的,暴风雨般的,激动而短促的情绪状态。

46、应激:

出乎意料的紧张情况引起的情绪状态。

47、狭义群体:

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而组织起来的,按照一定规范相互作用,共同生活的一些人。

广义群体,两个或两个以上个体的集合。

48、首因效应:

在认识群体成员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第一印象极大影响后续认识活动的现象。

49、近因效应:

认识对象留下的最有印象影响人们对他的认识的心理效应。

50、晕轮效应:

认识者形成了一个人某个方向好的或坏的印象后据之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特征的心理效应。

51、定型效应:

刻板效应,人们以对某一类人的固定形象为根据评价和判断他人的心理效应。

52、模仿:

可分为自发的模仿(无意识的)和自觉的模仿(有意识的)。

53、暗示:

暗示者不明确表示要对方接受自己的影响,而用某种方式使对方接受影响的行为。

54、自动暗示:

即自我暗示,因暗示来源于受暗示者本身而得名。

55、间接暗示:

暗示者凭借一定中介将刺激间接提供给受暗示者,使之迅速而无意识地接受的一种暗示。

56、从众:

在群体压力的影响下,主题放弃个人意见而与大家保持一致的行为。

57、群体规范:

群体约定俗称的约束成员的行为的标准。

58、群体压力:

群体成员与群体多数人的意见,行动吧一致时主观想象或感受到的一种心理压力。

59、群体凝聚力:

又称群体内聚力,是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引力和群体成员之间的吸引力,以及群体成员对群体的满意程度。

60、接近吸引:

空间上的接近引起的吸引。

相似吸引:

因人们有一些类似因素引起的吸引。

互补吸引:

因双方的个性特点等呈互相补充的状态引起的吸引。

61、影响力:

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影响和改变他人心理的能力。

权利影响力包括传统因素,职位因素,资历因素。

自然性影响力又称非权力性影响力,包括品格因素,能力因素,知识因素。

62、教师素质:

教师从事教育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和有关素养。

63、塑造:

诱导学生的目标行为,并通过逐步提高奖励标准等措施使之巩固下来的技术。

64、消退:

废除可使问题行为维持下去的一切奖励从而减少出现这类行为的频率的矫正技术。

64、问题行为:

有较轻的消极意义的相对稳定的行为。

65、惩罚:

通过剥夺某权利或其他途径使对象获得痛苦体验,从而放弃问题行为的矫正技术。

66、组织:

作为名词的组织是指以权,责,利维系社会成员实体,作为动词的组织是协调组织成员之间,组织成员与财,物,时空等之间关系的过程。

67、学校组织氛围:

一所学校区别于另一所些小的以系列心理特征,主要包括学校组成成员共同的价值观念,社会信念和社会标准等。

68、组织变革:

组织按照客观规律调整自身结构与行为,增强活力与效率,以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

69、冲突:

处在互动中的个体或群体意识到自己的利益被他人制约时在认识,感情,行为上呈现的失衡反应。

70、目标冲突:

个体或组织意识到所选择的目标与预期的不一致时所产生的紧张不安。

 

1、智力属于下列哪种能力的综合?

(一般能力)

2、测验量表可靠的程度被称为(信度)

3、ERG理论是谁提出来的?

(奥尔德弗)  

4、用双因素理论分析,下列选项中哪种是激励因素?

(工作成就感)

5、根据弗鲁姆的期望理论,下列哪种选项是错误的?

(D)

A.E高×V高=M高B.E中×V中=M中C.E低×V低=M低D.E零×V高=M中

6、根据双因素理论的观点,下列哪个命题是错的?

(B) A.激励(+)导致满意B保健(+)导致不满意C.激励(-)导致没有不满意D.保健(-)不会降低努力程度

7、非官方规定的,自然形成的群体是(非正式群体)

8、个体在群体情境下活动效率提高的现象叫做(社会助长作用)

9、适应和(发展)是确定心理健康标准的基本立足点。

10、焦虑属于(情绪)方面的问题。

11、目标导向理论中,下列哪种选项配合是正确的?

(常规任务,支持性领导)

第一章

一、填空题

1.梅奥在1927年---1932年主持了著名的霍桑实验,提出了(人际关系)管理理论。

2.1958年美国学者莱维特出版了《现代管理心理学》,标志着管理心理学的真正诞生。

3.学校管理活动中的心理现象主要包括:

(个体心理、群体心理领导心理和组织心理)。

4.与“经济人假设”的人性观念,相对应的管理理论是(X理论)。

5.客观地对现实发生的学校管理心理现象进行记录、考察的方法称为(观察法)。

二、单项选择题

1.注重工作任务的分析与专业化设计,强调工作的专业化、标准化,属于(科学管理学派)

2.泰勒是下列哪一管理学派的代表学者?

(科学管理学派)

3.世界上第一本工业心理专著《心理学与工业效率》的作者是(闵斯特伯格)

4.“胡萝卜加大棒”的管理方式属于(经济人假设)

5.学校中的组织结构、组织设计与组织有效性的心理规律属于(组织心理)

三、判断并改错

1.“霍桑效应”即指工作的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都是提高生产效率的主要原因。

( X )

2.“自我实现人”的人性假设及Y理论的代表人物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

( √ )

3.“复杂人假设”认为没有万能不变的管理模式,其代表人物是摩尔斯和洛斯奇。

(√  )

4.学校管理心理学是一门社会学科。

( X )

5.高信度的测量一定是高效度的。

(X  )

四、论述题

1、学校管理心理学的主要构成及研究的对象?

学校管理心理学的主要内容由个体心理、群体心理、领导心理和组织心理构成。

其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学校管理活动中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

五、案例分析

抵制听课说明了什么?

李校长上任一周后,召开学校领导班子会议,他说:

“要提高质量,摘掉落后学校的帽子,就必须加强教学管理,尤其是课堂教学的检查。

”并提议,从明天起进行经常性的突击听课。

所有校长、主任的按自己所学专业份学科到班随时听课,事先一律不予老师打招呼。

  第一次听课后,部分校长、主任肯定了这种做法,有的说:

“这次不打招呼听课发现了不少问题,有的老师不备课,就是读书。

”有的说:

“这次听课发现了一些老是教学能力很强,以前并不知道。

”第二天,仍按事先分工不大招呼听课。

但是情况与前一天截然不同。

这位教师说:

“这节课主要让学生做作业。

”那个老师说:

“这节课我主要让学生背书。

”一句话,就是不愿意让领导听不打招呼的课。

  这样的听课已经无法进行下去。

请以人性假设理论分析这一案例,并为校长提出新的建议。

 

 

(1)李校长采取“抽查听课”来检查教学的做法受到教师的抵制,管理方法的行不通反映了管理措施所依据心理假设有误。

(2)“事先一律不打招呼的听课”反映了李校长对教师的基本估计是“经济人假设”即教师工作是被迫的,教师对学校的组织目标是不认同的,因此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一定会“偷懒”。

(3)这一假设,显然是不对的。

这种不尊重人的做法当然会引起教师的反感和抵触。

因此要制定出有效的管理措施,李校长还应从改变对教师的人性假设开始。

1、简述学校管理心理学研究的任务是什么?

答:

学校管理心理学的总任务是研究学校管理活动中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从而指导学校管理实践,提高学校管理效能。

学校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具体任务主要有:

(1)研究学校管理活动中成员的心理活动特点、成员角色意识与成员心理活动规律,从而为培养与提高成员的心理素质,协调成员关系,发挥成员在管理与办学活动中的“核心”、“主导”与“主体”作用,为全面提高办学效能,提供心理依据。

(2)研究学校群体心理、人际关系心理与学校内部各子系统之间协调的心理规律,为学校管理者协调人际关系,发挥群体的功能作用,增强群体内部的团结,协调群体之间的竞争与合作提供心理依据。

(3)研究学校组织心理、组织文化建设、组织环境(校风)建设的心理规律,为促进学校发展、提高办学水平提供心理依据。

(4)综合上述研究成果,逐步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学校管理心理学的理论,并在教育改变与实践中,在学校内部管理体制与管理结构改革过程中,研究总结,不断创新,从而形成有时代特点的有中国特色的学校管理心理学学科体系。

第二章

1.强化理论是新行为主义者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在激励上的应用。

2.双因素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创立的。

4.一致性推理的归因理论是琼斯和戴维斯创立的。

5.协变原理是由凯利创立的。

6.、激励  激励就是激发人的动机,诱导人的行为,使其发挥内在的潜力,为实现所追求的目标而努力的过程。

其实质是调动人的行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C型激励理论是我国行为科学研究者冬青吸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结合我国意识形态,总结我国激励经验提出的一种探索性激励理论。

1.导致满意的因素有:

成就,认可,工作本身,责任,提升,发展的可能性。

2.导致不满意的因素有:

企业政策与行政管理,监督,工资,与上级的人际关系,与部属的人际关系,与伙伴的人际关系,工作条件。

3.赫茨伯格认为人类的两类基本需要是:

一是避免痛苦的需要,二是心理发展的需要,前者是保持身体舒适的需要,后者是促进自我实现的需要。

4.评价的积极意义:

一是甄别并发现了成就,认可,工作本身的魅力,发展可能性等富有激励作用的因素,为人们选择激励手段制定激励策略提供了参照。

二是肯定了保健因素在维持人们积极性方面的基础作用,使人们懂得了要调动人的积极性,首先要注意保健因素的道理,三是在肯定物质因素对保护人们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的同时,突出了精神因素的激励作用,对于正确处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的关系有一定借鉴意义。

5.公平理论:

这是由亚当斯提出的,这一理论是研究工资报酬的合理性、公平性对职工生产积极性的影响。

认为,职工被激励的程度不仅受其所得的绝对报酬影响、而且受到相对报酬的影响。

6.强化理论:

这是有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理论家巴普洛夫、华生、斯金纳等提出的,他们认为,在人类行为的习得过程中强化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因素,它是外界刺激与学习者的反映之间建立起条件反射,并通过不断的重复而使两者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和巩固,从而形成一种行为方式。

强化理论的公式:

刺激——反应——报酬或惩罚(正与负强化)

7.归因理论:

这是有海德提出的,后由罗斯等人加以发展的。

它主要研究三方面问题:

理解某一事情发生原因,对影响因果关系的内部与外部原因进行分析;评价归因后果和造成事件结果的责任,并根据人的行为表现做出推论;评价人的特征,并对进一步的工作态度与行为进行预测。

后来韦纳提出了成功与失败的归因模型,将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四种因素:

能力、努力、任务难度、机遇。

8.期望理论:

这是由弗鲁姆提出的,这是一种激励模式。

认为激励就是掌握人的行为、目标与方向的选择过程。

一种行为倾向的强度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个人主观上对目标价值的判断成为估价。

另一个是个体对目标实现的可能性估计称为期望值,两者乘积决定了激励

9.“只有金钱才能激励人的积极性”你同意吗?

用激励理论加以解释。

(1)首先回答题目问题:

我不太同意上述观点。

(2)理由如下(这里要搞清楚“金钱”、“激励”和“积极性”三者之间的关系):

人的积极性是需要激励的,但激励的因素有很多,金钱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决不是唯一的因素。

金钱的激励在下列状况下发生较大的作用:

当人们的需要处于基本生存需要状况,金钱在其生活中处于不可缺少的地位时,金钱的激励作用较大。

但当人们的生活压力得以缓解,或个体有了更高的生活目标时,金钱的激励作用就失去了唯一性,退居到微不足道的地位。

(3)可以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加以说明。

下面试用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加以说明。

赫茨伯格认为:

人有两种不同类型的需要,他们独立存在并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人的积极性和行为。

一类需要的满足能使人产生工作满意感,称之为激励因素,包括:

工作本身、工作成效、责任心、工作认可、晋升与成长等,这类因素的改善,能使职工产生工作满意感,从而成分有效、持久地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另一类需要却能消除人们对工作的不满意感,称之为保健因素,包括:

与工作环境或条件相关的因素,如组织政策、行政管理、监督、工资、人际关系、工作条件等,这类因素处理不当会导致职工的不满情绪,从而挫伤其积极性。

通过分析可见,对人的积极性的激励是需要多方面因素的这是由人的不同需要决定的。

不可否定金钱的一定激励作用,当也不能不注意到其激励人的积极性的条件性、局限性和不完备性。

 七种知觉效应,即:

选择效应;对比效应;投射效应;首因、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定势效应、定型效应。

第三章

一、填空题

1.马斯洛需将人的需要从低到高依次为: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交往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2.双因素理论中促的两个因素是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

3.期望理论认为激励水平主要受效价和期望值因素的影响。

4.归因理论将人们的成功与失败归结为四种因素:

努力能力任务难度和机遇。

5.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而又难以割舍的冲突心态,我们称作双趋

式冲突。

二、单项选择题

1.用双因素理论分析,下列选项中哪种是激励因素?

( C )

A工资  B工作安全性  C工作成就感  D工作环境

2.根据弗鲁姆的期望理论,下列哪种选项是错误的?

(D  ) 

AE高×V高=M高  BE中×V中=M中 

CE低×V低=M低  DE零×V高=M中

3.根据双因素理论的观点,下列哪个命题是错的?

(B  ) 

A激励(+)导致满意 

B保健(+)导致不满意 

C激励(-)导致没有不满意

D保健

(一)不会降低努力程度

4.在归因理论中努力属于哪一类因素?

(B  ) 

A外部、不稳定、不可控

B内部、不稳定、可控 

C内部、稳定、不可控

D外部、稳定、可控

5.阿Q被人打了以后说是儿子打了老子,这属于下列哪种防卫方式?

(C  )

A反向行为

B压抑

C合理化

D升华

三、判断并改错

1.赫茨伯格认为满意的对立面是不满意,不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不满意。

(X  )

2.产生动机的两个条件是人的需要与理想信念。

( X )

3.将失败归因于不稳定原因时可导致积极行为。

(√  )

4.每个人对挫折的感觉是不同的。

( √ )

5.迁怒是一种合理化的宣泄形式。

( X )

四、论述题

1.说明韦纳提出的关于成功与失败的归因模型的主要内容。

并结合实际谈谈你对这一归因模型的理解及在现实中的意义。

 

(1)美国心理学家韦纳提出了关于成功与失败的归因模型。

将人们过去的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四种因素:

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机遇。

这四种因素又可以内因外因、稳定性和可控性三个维度上进行划分。

(2)结合学校或自己的实际情况,谈谈对这一理论的理解,可依据一个例子加以说明。

1.什么是心理挫折?

说明挫折后自我调节的方法。

(1)挫折是人在通往目标的道路上遇到自感不能克服的障碍时,所产生的沮丧、失意、焦虑、紧张或愤懑的情绪与心理状态。

  

(2)挫折后自我调节具体方法主要有:

宣泄情绪;精神转移;原谅自己,恢复自尊;

  把挫折变成前进的动力。

每一点要有自己的认识和解释。

 

五、案例分析

教学档案

新校长说:

老师们的辛勤劳动和创造不能成为过眼烟云,教师的劳动不可能像工人那样量化记酬、也不能像农民那样个体承包,要克服干好干坏都一样的弊端,就必须把教师的功绩记录在案,业务档案具有权威性,可以为今后教师晋升、提工资、奖励提供详实客观的依据,也是学校的财富。

业务档案只记功不记过。

建立业务档案后,出现了教师自发向上,大家比贡献的局面,老教师焕发了青春;想改行的年轻教师当年就发表多篇论文。

试用任何一个“内容型激励理论”分析、论述以上管理方法之所以产生这样效果的原因。

(1)建立业务档案,说明校长重视教师的工作成就,以教师的工作实效对教师进行评价。

(2)建立业务档案,促使教师更加关注工作本身,增加责任感。

其理论依据主要是:

(1)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强调高层次的需要尤其是我实现的需要,同时注意提供自我实现的途径。

(2)双因素理论中更多地着眼于满足激励因素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包括工作本身、工作成就。

(3)麦克莱兰的成就需要理论对人的成就需要非常重视,他认为一些人具有获得成功的强烈动机,他们追求个人成就而不是成功的报酬。

 

 

2、什么是需要?

教师需要有哪些特点?

答:

需要:

是维持个体与社会生存的必要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与感受。

需要通常以缺乏感和丰富感被人们所体验,并以欲望、愿望、意图、理想等心理活动方式反映出来。

 

教师需要的特点:

其一般特点可以用强烈的精神需要加朴实的物质需要来描述。

 

强烈的精神需要指的是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教师对个人的精神境界有较高的追求。

首先,寻求事业的发展与成功是教师的共同点。

创造、成就的需要突出地表现在希望“教有所成”上面,以教学的成功与创新、学生的成长与进步为最大的乐趣和精神满足。

其次,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教师的需要中还具备着强烈的求知渴望和能力、人格完善的渴望。

还有,处于为人师表地位的教师也渴求自尊、自爱和荣誉,要求社会承认和尊重教师的劳动。

朴实的物质需要指的是教师的物质需要相对简单,教师的物质需要中往往还包含有精神满足的特点。

教师需要其中以工资待遇和住房条件的改善最为迫切。

 

第四章

1.教师工作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直接性工作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加深认识,明了工作意义,巧妙安排,使工作多样化,因人而异,确定工作难度。

相对稳定,保证工作完整性。

间接性工作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合理利用外加报酬,努力避免德西效应,优化工作环境。

2.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加强学习目的的教育,培养成就意识,创设问题情境,实行启发性教学,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即时反馈学习结果,鞭策学生发奋学习,适当开展竞赛活动,有效利用奖惩手段,诱发自我调节,引导自我激励。

3.动机产生的原因:

主观原因是:

需要,兴趣,价值观念,抱负水准。

客观原因即外部诱因有正负之分。

4.培养与激发学校成员的动机举措有:

充分论证,明确目标,行动强化,改进形象,参照影响。

第五章

1.感情是情绪与情感的总称,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及相应的行为的反应。

2.感情有特定的形成机制,情绪唤醒研究告诉人们,环境影响,生理状态和认知过程三者相互作用菜导致情绪现象。

3.情绪与情感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情绪的主要类型有心境,激情,应激。

情感的主要类型有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4.感情在学校管理中具有四大功能:

动力功能,启智功能,健身功能,信号功能。

5.利用感情进行激励,可从以下方面着手,一利用不同感情进行激励,二是根据感情的不同特点开展激励,感情主要有感染性,理解性,情境性等特点,充分利用这些特点展开激励,效果更为明显。

6.怎样消除嫉妒心理?

转化消极感情,变挫伤为激励是学校管理不可忽略的方面,嫉妒作为一种消极站主导地位的感情应被消除或转化,在具体转化策略上,要注意根据嫉妒者的具体特点转化,抑制宣扬嫉妒的舆论,直接帮助当事人消除嫉妒。

第六章

态度的三个成分是认识、情感和行为倾向。

态度的核心是价值_。

态度的功能是组织信息、解释经验和准备行动_。

教师最重要的三种工作态度是工作满意度、工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