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月考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958854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8.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月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月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月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月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月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月考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月考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月考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月考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月考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月考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月考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月考试题.docx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月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月考试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月考试题.docx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月考试题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九年级语文练习一

第一卷(共60分)

一、基础·运用(共16分)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1—3题。

“武”,甲骨文由“戈”(表兵器)和“止”(脚趾,表示行进)组成,表示持戈而行。

由甲骨文可以看出,其造字本义是肩扛兵器,出征作战。

而《说文解字》在解释此字时,采用了《左传》中楚庄王的说法,认为能止息兵戈才是真正的“武”。

“止戈为武”的“贵和”思想,是中华民族历经长期战争痛苦所提炼出来的智慧。

平天下之乱,除万民之害,①的战争是正义战争;而对外扩张,进行掠夺,②的战争是非正义战争。

从“止戈为武”的战争观中,我们不难看出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和平、追求和平的民族。

早在1985年,中国便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两者相辅相chéng【甲】,缺一不可。

任何蓄意挑起战争影响世界和谐发展的拙【乙】劣手段都将遭到中华民族的强烈谴责和抵制。

“武”字虽小,其中却蕴含了中华民族丰富的精神文化。

1、对文中两处字形和注音的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相辅相承拙劣zhuōB.相辅相承拙劣zhuó

C.相辅相成拙劣zhuóD.相辅相成拙劣zhuō

2、上文中提到《左传》,旁边这幅书法作品书写的就是《左传》中楚庄王说的那段话。

下面对这幅书法作品的鉴赏,有误的一项是(2分)

A.笔画平正方整,蚕头雁尾。

B.结构动静相宜,稳中求变。

C.章法参差错落,张弛有度。

D.气韵生动自然,

收放自如。

3、根据语义,分别在横线①②处填入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①恃强扶弱②诛暴凌弱

B.①诛暴扶弱②恃强凌弱

C.①诛暴凌弱②恃强扶弱

D.①恃强凌弱②诛暴扶弱

4、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语出《易经》,原文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下面词语中,加点的“载”与“厚德载物”的“载”,意思最接近的是(2分)

A.千载难逢B.风雪载途C.满载而归D.载歌载舞

5、对“载”字的笔顺,判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第4笔是B.第6笔是

C.第7笔是D.第9笔是

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说起中国古代神话,你能想到的是开天辟地的创业大神盘古?

还是炼“五色彩石以补苍天”的大母神女娲?

B.喷泉之所以漂亮,是因为有了压力,水滴之所以穿石,是因为有了目标,没有压力的目标生活,不可能精彩。

C.近来,根据严歌苓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芳华》引发观众热议,谈起原著,严歌苓称《芳华》是她“最诚实的一本书。

D.美好生活是我们的追求,这“美”是什么?

看到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有一个最强烈的感受:

大写的人,才最美!

7、根据文意,在横线处依次填入语句,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有千百种人生。

文天祥的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欧阳修的是“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纳兰性德的是“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

甚至于像王国维“人生只似风前絮,欢也零星,悲也零星,都作连江点点萍”,。

①我们很能体会到他的绵绵情恨

②那种对人生无常、漂泊不定的深切感触,我们也能够知悉

③我们很容易体会到他的壮怀激烈

④我们也不难会意到他掩饰深情的无奈的哀伤

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②

C.③②①④D.③①④②

8、请从下列诗歌题目中选取一个,与上联相对,写出下联。

(2分)

《游山西村》《过零丁洋》

上联:

登飞来峰,王安石不畏浮云遮望眼

下联:

二、古诗文阅读(共19分)

(一)默写(共4分)

9.

⑴万籁此都寂,。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⑵了却君王天下事,。

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⑶李白的《送友人》一诗中,用马鸣之声,衬托离情别绪的诗句是,。

⑷衔远山,吞长江,,,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范仲淹《岳阳楼记》)

(二)阅读两首《卜算子·咏梅》,完成10-11题。

(共6分)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处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注:

此诗作于1961年,当时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是欧美封锁,苏联翻脸;面临的国内环境是经济困难,灾害重重。

10、请你结合划线句说一说,两首诗分别写出了梅花的什么特点?

并请结合诗作背景和作者心境说一说两首词各自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4分)

 

11、梅兰竹菊被誉为“花中四君子”,古往今来,倍受诗人青睐。

请回忆你读过的作品,在梅兰竹菊中任选2个,写出相应的诗句。

(2分)

示例: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三)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2-15题。

(共9分)

【甲】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乙】

明日过桃源县,之绿萝山下诸峰累累,极为嗖削。

至白马雪涛处,上有怪石,登舟皆踞坐。

泊水溪,与诸人步入桃花源。

桃可千余树,夹道如锦幄,花蕊藉地寸余,流泉汩汩。

朔源而上,屡陟弥高,石为泉啮,皆若灵壁。

(袁中道《再游桃花源》)

12.下面是一份文言词汇积累表格,请补全表格内容。

(2分)

在句中的意思

句子与词语

所属篇目

皆若空游无所依(皆)

百废具兴(具)

13.翻译文中画线句(2分)

朔源而上,屡陟弥高,石为泉啮,皆若灵壁。

14.乙文对桃花源的描写与《桃花源记》中的描写,有极为相似之处,请根据提示,填出《桃花源记》中与之相近的句子(用原文作答)。

(2分)

⑴桃可千余树----

⑵花蕊藉地寸余-----

15.从选文【乙】中的描写看,桃花源外景物有哪些特点?

你认为选文【乙】中的描写是否符合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

请说明理由。

(3分)

 

三、名著阅读(共6分)

16.阅读名著能让我们看到高处的光,远处的爱和深处的智慧。

读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可以看到(填主人公)为理想献身的崇高精神;读老舍的《》,可以看到作者对旧北京人力车夫的深切同情;读法布尔的《昆虫记》,可以看到作品中蕴含的。

(3分)

17.美国女作家赛珍珠将《水浒传》翻译成英文时,为小说取名“四海之内皆兄弟”。

下面三个“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故事中,哪一个最能体现译者的命名意图?

请作出选择,并简述理由。

(3分)

A武松醉打蒋门神B李逵打死殷天赐C鲁智深大闹野猪林

四、现代文阅读(共19分)

(一)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18—19题。

(共5分)

阅读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叶雕,就是在叶子上雕刻。

它是一种古老的艺术表现形式,最早可追溯到周代。

到了明清时期,叶雕技艺不断发展,出现了剥离叶肉的叶雕。

出生于河南省太康县叶雕艺人之家的刘政,童年时就喜欢看爷爷做叶雕。

大学毕业后他四处走访,收集叶雕资料,学习传统的叶雕技法,他一次次设计,一次次试验,开辟了一个“叶雕世界”。

刘政还大胆创新,用现代形式呈现古老艺术。

他尝试给叶子染色,原本淡黄色的叶子,经过染洗,变成墨绿叶、大红叶。

虽然古老的叶雕技法没变,但创作出的叶雕艺术品颜色更加丰富,也更具有无穷趣味。

--《人民日报》

【材料二】

   贝聿铭,美籍华人建筑师,他对建筑艺术有着不变的唯美追求。

1984年,贝聿铭设计了先锋之作--70层楼、高三百多米的香港中银大厦,它成为“中国大雄心”的象征。

2006年,贝聿铭的封刀之作苏州博物馆以“不高不大不突出”为原则,独显传统之美,如中国文人般内敛含蓄。

贝氏建筑形式多样,风格迥异,这表明贝聿铭作为一个文化缝隙中的优雅摆渡者,既善于吸收西方文化精华,又不放弃自身丰富的文化传统。

--《阅读》

【材料三】

   2015年1月,M.Y.Lab木艺实验室在杭州正式创办。

在这个新式木工坊里,虽然它的创作方式改变了,但它背后的工序和时光,隐藏着“木友”们不变的制作初心。

在这个精雕细琢的世界里,他们体会到了乐趣也收获了许多正能量。

除了传统意义的木艺作品,喜欢音乐的木匠们还制作尤克里里和吉他。

传统的木作手工艺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

--《变与不变的中国人》

18、对选文内容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叶雕是古老的艺术表现形式,最早可追溯到周代,这个时期的叶雕就是在剥离叶肉的叶子上雕刻。

B.香港中银大厦和苏州博物馆以建筑艺术的不同风格,表明贝聿铭是中西文化文化缝隙中的优雅摆渡者。

C.木艺实验室是新式木工坊,“木友”们在这个精雕细琢的世界里,体会到乐趣,收获许多正能量。

D.从刘政的“叶雕世界”到贝式建筑,再到木艺作品,我们看到了继承传统与发展创新的可贵。

19、“真正的艺术家总是在继承传统中不断创新。

”请你结合上述三则材料,说说选文是如何体现这句话的。

(3分)

(二)阅读《胡记面馆》,完成20—23题。

(共14分)

胡记面馆

马苏玥

  ①胡记面馆,是小城东头最有名的面馆,胡家世代经营着小城老街偏东头的面馆子,靠着祖上流传下来的古法做面发家,子孙代代相传。

用古法精心配制出来的面细润筋道、清新爽口,吃过的人没有不夸赞的。

  ②老街人看到这代胡记的掌勺兼老板老胡都笑嘻嘻地打招呼:

“老胡,多做一碗吧,馋面喽。

”老胡也笑:

“三六九,年年有,祖宗的老规矩俺可不敢改了!

饿饿吧,明天再来。

  ③胡记面做起来可不容易!

-年里下麦子的时候,挑熟好的麦捆回家,人推着石磨细细地磨,这样面粉老到细腻。

面是在头天晚上和的,先把面用水一裹,搓成块块,再加碱醒面,碱要讲纯度,不能太杂。

面要醒到苦里发甜,味不对就弃面重醒,醒好的面用湿布包着放一晚,第二天拉的时候,面就筋道,任人拉扭。

这一步步说着简单,做起来复杂麻烦,可胡家人从来不嫌麻烦,因为,少或改了步骤,面就不如之前鲜嫩了。

  ④老胡有个独子--胡良,娃娃脑子灵光,什么东西都一学即会,老胡很早就让儿子学手艺。

  ⑤胡良学着老爹磨面、和面、拉面。

揪起一拳头大的面,搓成匀粗的长条,再压平扁,用快力划上几条长口,一手抓起一头面,用大臂的匀力扯面,双臂翼张于胸,“啪”的一声合起面上下一抖,再拉。

统共拉八次。

完后用手托着面条,快速削去面头,左右一甩,把身子一仰,手里的面顺着就到了灶上的沸水里。

然后伸双长筷,搅几下捞到一边盛高汤的瓷碗里。

做好的面乍一瞧,就像是条条羊脂玉浸在汤里。

胡良的手艺比他爹还要强一分。

 ⑥胡家面做起来又费时又费力,祖上说,烹小鲜如治大国,一日卖两顿,一顿36碗上等面,就保得胡记不衰。

胡家祖宗规定的数量不光是为了讨个吉利,也是经过实践得来的,一个人不急不忙,一天顶好才能做出72碗上等面来。

胡记面全在磨、和、拉三字里,一步也少不得,缺不得,减不得啊!

 ⑦祖宗的规矩,老胡从没坏过。

一天72碗上等面,不多不少。

 ⑧这天晚上,胡良正和面,皱眉跟老胡说:

“爸,咱家一天多做几碗,用厂里出的面粉,雇个人和面,改改老法子,就快了。

我试过,那面模样一点儿不差,味道也不差太多。

 ⑨“什么混话,那样的面还叫胡记吗?

”老胡一听,气得拍了下桌子,“胡记面贵在每根都包含着厨子的心血,是花过心思的,这些可全藏在一步步流程规矩中,老祖宗的法子不能改啊!

 ⑩“什么年代了,有胡氏这块招牌,老法子稍变有什么嘛!

”胡良不服气。

 ⑪“这哪是变法子,这是砸牌子,招牌砸了,往后拿什么做生意?

 ⑫胡良没听,在城中央偏东的地方开了家分店。

 ⑬往后老街人从城里回来,看着老胡:

“小胡开了家分店哩,生意红红火火,一天卖几百碗,儿子赶上老子喽。

” 

 ⑭老胡不再笑了,只是愤愤抚手,频频叹气。

 ⑮有个城里谋生计的老街人有回点了碗胡记分店面,才吃了一口,就搁筷了,咂咂嘴:

“不比老街的胡记呦,少了点儿筋道味儿。

”周围正大快朵颐的食客皆惊奇。

 ⑯有好面的食客闻讯赶往老街。

 ⑰老街这边,胡良一走,店就留了老胡一人,老胡依然按规矩,一天72碗上等精面,不多不少。

食客大呼:

“极妙!

”陶然于老街胡记。

渐渐消息传开,胡良的生意淡了。

大凡吃了城中胡记的,都来了老街,而吃了老街的,却再没回到城中胡记。

胡良开始入不敷出了。

 ⑱胡良回了老街。

 ⑲老胡看见儿子,也不说话,只管做面。

胡良吃了口老胡的面,想了想城中面馆的面,矮了头。

 ⑳胡良又开始做面了,一天72碗,跟他爹一样。

胡记名声越传越远,一碗面是别家三四倍价钱,但小面馆生意仍然红火,有本地、外地,甚至还有别国的人。

老街东头,胡记门外经常排长龙队。

 (21)那年老胡病了,胡良在跟前,老胡说:

“别说爸迂腐,不懂变通,爸咋不知道赚钱?

爸守的不是老规矩,不是这胡记招牌,而是这面的品质味道。

做生意不用好货,待时间久了,谁买你的账?

要想做好生意,就得本本分分,不搞噱头。

做面和做人、做事一样,得守好底线,脚踏实地,才能摘到星星揽到月亮。

”胡良泪汪汪地听。

 (22)“再去给老子做碗面吧!

 (23)胡良端着面回来,老胡捧在手里,对着光瞧了瞧,面条细若发丝,色泽细亮,挑起一筷子,吸上一口,面质轻柔,鲜香可口。

老胡眯着眼,长嘘口气,“就是这个样。

”随即倒在了一边,手中那碗却端端正正,滴汤不洒。

20、文章第②段有何作用?

(3分)

21、赏析第⑤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3分)

22、小说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试举一例分析。

(4分)

23、分析下面句子的含义。

(4分)

 老胡眯着眼,长嘘口气,“就是这个样。

五、作文(共40分)

24.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文章。

文题一:

虚度光阴不是青春,惜时好学才是青春;驻足等待不是青春,昂扬前行才是青春;漠视逃避不是青春,勇于担当才是青春……灿烂的花季里,我们有多彩的故事;青春的原野上,我们一路放歌。

请以“这才是青春”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600字。

文题二:

一只蚂蚁爬到海岸边,望着一个接着一个的海浪涌到岸上,不禁忧愁起来:

“海这么大,而我这么小,一个浪潮就将我打回岸边或是将我吞噬,我一辈子也不可能看见大海的尽头……”

以上述文字为开头,展开想象,续写一个故事,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要求:

(1)请将作文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2)字数在600-800之间。

(3)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答案:

20、内容上,交代老胡遵守祖宗的规矩,每天煮面的数量有限,与下文胡良的行为形成对比;结构上,引出下文,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21、这个句子是对人物动作的描写,交代了胡记面制作的具体过程,表现其制作工艺复杂,侧面表现老胡商业观念的纯正.

22、示例:

老胡一直遵守祖宗的规矩,生意一直很火热,并受到食客的赞美;而胡良擅自改变祖宗的规矩,制作的原料发生变化,制作的过程发生变化,还有制作的数量增加,但最终生意却以失败告终.二人的行为与结果形成鲜明的对比.

23、表面指祖宗留下的制作方法不能改,暗指做生意的规则不能变,做生意要厚道、本份,不能在制作的原料与工艺流程上有欺诈的行为.

中考语文阅读专项训练

山中杂诗

【南朝】

吴均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1.“山际见来烟”用烟岚弥漫表现了山高的特点,“竹中窥落日”通过写竹林的    ( )表现山( )的特点

【答案】密(茂密、蔽天遮日)(意近即可)幽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抓住诗中“窥”字,从字义上来理解其表现竹林的特点(透过物体看细微的东西,表现竹林之密),抓住“烟”字想像山间炊焑袅袅,结合“际”字理解山的“幽深”。

2.有人认为'竹中窥落日'中的'窥'字与'望'字意思差不多,改为'望'字,诗歌的意境也不会改变,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答案】我认为不能改为'望'字。

因为'窥'是从缝隙中看的意思,表现出竹林幽深茂密,意境清幽;'望'则是向远处看的意思,境界开阔疏朗,与诗歌整体意境不合。

所以不能改。

【解析】解答词语能否互换的题目时,分以下几个步骤:

A、能或否B、解释词义,比较两个词含义上的差别,并结合诗句分析为何要用该词(强调突出了或限制说明了或修饰限制了+句子具体表达效果,哪个表达效果更好,更能形象或恰如其分地表现某物某特点)。

3.请展开丰富的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本诗所展现的画面。

【答案】山峰上缭绕着阵阵的岚气云烟,竹林的缝隙里洒落下夕阳的余晖.鸟儿欢快地在屋檐上飞来飞去,白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回答此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运用形象化的语言将诗歌的意境描绘出来即可,注意语句要流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