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资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959584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1.9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础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基础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基础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基础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基础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基础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基础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基础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基础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基础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基础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基础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基础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基础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基础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基础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基础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基础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基础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基础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础资料.docx

《基础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础资料.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基础资料.docx

基础资料

第一部分概况资料

一、概况

1、地理位置

芝英镇位于浙江省永康市的中部,总面积为68平方公里,是历史重镇。

地理坐标为北纬28°56'14''~28°56'31'',东经120°07'55''~120°08'38''。

东邻方岩镇,南濒石柱镇,西接东城街道,北连象珠、唐先、古山三镇。

2、居址地貌

芝英是灵秀福地。

据《芝英应氏先型录》载,芝英“应氏之居,自石翁发迹,踰岘岭,历黄岗,下峻畈,沿及陇亩。

挟溪流北行,或隐或现,迤逦四五里,底大田而止。

盘旋平衍,左昂右伏。

三宝列嶂于前,古娄绵亘于后。

临方塘而负岘涧,大道交贯于中。

鳞比辏集,旧成乡镇。

整个居址地势座北朝南,东高西低,水流从东往西。

外围从东到南有公婆岩、峰岘岭、皇光岭、三宝峰、石马岩。

里围又有两环连绵丘山带,形成两道层次分明的山水线。

第一道是椭圆形山水线:

正如《芝英应氏先型录》所载,自“豹铺(报铺山)分为双龙,蜿蜒磅礴,及方塘之浒,会而之一”。

谓之盘龙,近会合处曾立有雄伟的盘龙庙一座。

第二道是U形山水线:

自岘口从东向西分为两支。

右支为:

后寮山、横塘山、铜岭头、牛背山、古娄山、延长山、后姑塘山、贾山、后庄山。

左支为:

黄仙山、大松树山、顺长山、前山头、油车山、塘头山、上杜山、前山沿、胡庙前山、金钩山、胡家山、昌后山、殿前山、卧龙冈、骑龙山。

连绵丘山犹如虎虎生风跃跃欲试的苍龙,谓之骑龙。

在骑龙山立有骑龙庙。

第二道山水线内外都有平川沃野。

整个村落被椭圆形和U形两道山水线紧抱怀中,内有盘龙,外有骑龙,形成独特的钟灵胜地。

既有世外桃源之幽,又有平衍通达之阳,既有藏龙卧虎之妙,又有龙腾虎跃之玄。

村中有灵溪(原名为武陵溪)纵贯而过,溪上有九桥:

灵溪桥,福泉桥(原为鹤鸣桥),正兴桥,小济桥,回灵桥,崇兴桥,望杏桥,鸿雨桥,镇龙桥。

芝英历史文化名镇,形若宝盆。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正是芝英地貌特征的生动写照。

溪流纵贯,塘潭密布。

山衬水美,水映山辉。

胜景佳境,比比皆是。

古十景有:

峰岘钟灵,古麓积翠,方塘夜月,紫宵起鹤,石翁朝阳,龙阜腾云,灵潭卧龙,宝山献秀,灵溪春涨,松岭涛声。

对古时优越的地理环境,《芝英应氏家谱》颂云:

“石翁气脉自台来,渐到岘尖殿帐开。

迢递西山平板走,蜿蜒报铺大田隈。

宝峰古麓重重抱,龟阜鱼沙队队回。

我祖卜居绵庆泽,其祥长发世光恢。

近些年来,由于有各种工程和民居的建设,原来居址地貌已发生不少改变。

3、官田应氏

全国应氏之先出于姬姓。

周武王第四子(出自雍妃)曰,姬达。

公元前约一○五○年,被封于应国(今河南省宝丰以东、鲁山东南及平顶山市区、叶县、郏县、襄城一带),并以鹰为族徽,以国为姓。

姬达更姓名为应叔,字儒林,号仁寿,讳韩。

应叔即为华夏应氏始祖。

芝英应氏始祖应詹(274至326年)是全国应氏第四十六世孙,字思远,原籍河南汝南南顿。

325年,受命于晋明帝,以平南将军、江州刺史、都督江州诸军事,南下履职。

而后留家婺州永康官田(芝英),遂为官田应氏,其子孙占籍永康,并陆续析居江南各地。

从此,汝南应氏形成南北两宗。

应詹则为应氏南宗鼻祖。

唐太和年间(827至835)应詹后裔应傅岩自大田里徙往仙居,宋至道间(995至998)应傅岩后裔又自仙居迁居于缙云。

宋嘉熙间(1237至1240),应詹后裔九二府君(讳字阙),又从缙云出赘窦氏回迁大田里。

九二公遂为芝英应氏回迁始祖。

可见,应詹公自325年南迁至今已有1680多年,九二府君自宋嘉熙年间回迁芝英也有770来年了。

二、关于古芝英居住地

古芝英时期,应氏先祖具体居住何处?

因战乱和宗谱失传,一直是个谜。

不过,最近考察得知芝英八村有四块地域留有遗迹,可略知当年居住区部分轮廓:

1、城头(紫宵观和中常祠堂所在地)

这俗称“城头”之地,在盘龙山中段,是当年将军指挥部和官仓(贮粮食、武器、生产工具等)重地。

南临武陵溪(灵溪),三面围有城墙。

墙外又有沟渠护城。

城墙内有塘有井,俗称“城里塘”、“城里井”。

现在,古井还在,暗道还有一段在地下。

城墙遗迹还依稀可见。

2、前明堂大院

据载,唐高宗显庆四年(公元659年),皇帝恩赐旌表节孝牌坊一座,以表彰我应詹后第十二世祖应先(光)的孝道(见于《册府元龟》帝王部·旌表第三:

“东阳郡人应先,父亡,庐於墓侧,有芝草连理树生,并旌表门闾,以昭孝行”)。

牌坊座落在芝英八村前明堂。

现牌坊遗跡尚存。

这是一座唯一早在清道光年间《芝英里居全图》中有标画的牌坊。

这座牌坊标志着,当时大田里应氏居住的核心重地就在前明堂周围。

东至龙漩井巷,南至廿间头大院南墙和方塘里壁巷,西至方口塘,北至紫宵路。

大体在这个范围内,还有其他一些古迹遗存。

东北角上菜园巷口有上钗门和龙漩井,西南角有下钗门和后井。

两井一前一后,都是千年古井。

钗门一上一下,都是表示女主人的尊贵。

来到钗门,文官要下轿,武官要下马,那么大院里究竟居住过什么尊贵女性呢?

这里居住过两位尊贵女性。

一位是晋元帝女儿,圆贞公主。

她嫁给芝英应氏第二代先祖应玄(元)。

应玄是晋代文武双全的雄才之一。

不仅是驸马,还身负重任。

曾任节度行军司马检校,散骑侍郎,御史大夫。

另一位女性是芝英始祖应詹下第七代先祖应昭(487年至558年)的长女。

于梁朝太清三年(公元549年)入宫为简文帝淑妃。

应昭封为太师、大冢宰。

由于,有两位尊贵金钗曾经居住,所以,先人在大院建置上下钗门。

前明堂大院应是玄、闵、聪、子穆、信、昭等历代先祖寝居之地。

后来,九二公、万三公、应杰公等先祖,也都居住于此。

虽历经岁月沧桑,多有变迁,但上下钗门之名,仍相沿而今。

3、上报铺和下报铺(俗称上、下麻铺)

在紫宵观与报铺山之间,有上报铺和下报铺一大片民居遗址。

在遗址上,散落有宋代、唐代乃至年代更久远的文物碎片。

报铺山边的泉塘水库底下至今尚存一条卵石路,是东阳郡通往临海郡的古驿道。

报铺山脚设有驿站。

4、门前塘下

从紫宵观至门前塘区块,也曾有居民居住。

因塘在住房门前,故称门前塘。

现门前塘边还留有卵石路。

农民耕作时,多少年来还偶而有瓦砾发现。

因为,门前塘下、上报铺和下报铺、前明堂大院居址,既在紫宵观附近,又在古驿道之旁,古时民居情况还可从陈亮和胡则的笔下得到印证。

一一八二年陈亮在《紫宵观重建记》中写道:

“近在驿道之旁”,“居民错杂”。

先前,胡则在《紫宵观》一诗中,留有“白石洞中人乍到,碧桃花下马频嘶”之句,也反映出当时紫宵观旁边人居和交往的热闹。

据外地和本地应氏宗谱记载,宋代居住区就有东房,西房,上街,下街,前宅,后宅,报铺等。

古芝英时期,应氏先祖官田居址主要在芝英八村,而且大都在第一道椭圆形山水线内。

三、宋代诸英

诸应时期,是芝英1600多年演展史中非常重要非常繁荣的时期。

虽然,年代久远,谱碟毁于兵燹,但其不凡史迹还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突现出来:

1、驿道驿站闹诸应

在北宋名臣胡则写的《紫霄观》一诗中有记述。

诗云:

“绮霞重叠武陵溪,鹫岭相将路不迷。

白石洞中人乍到,碧桃花下马频嘶……”这里所说“武陵溪”旁,“碧桃花下马频嘶”的地方,就是诸应古驿道报铺驿站。

在陈亮写于诸应紫霄观的《青玉案》一词中也有记述。

词曰:

“武陵溪上桃花路。

见征骑,匆匆去。

嘶入斜阳芳草渡……”这里所说“武陵溪上桃花路”,同样就是诸应古驿道。

陈亮写于1182年的《紫霄观重建记》碑文中明确载曰:

“予居之南,亢二十五里,而得洞灵源福地焉。

川野平衍,居民错杂,又近在驿道之旁,非有所谓窈深不可寻究者。

”这里清楚告诉我们,紫霄观所在的诸应有驿道通过,人员来来往往十分热闹。

在古代,诸应古驿道,曾是一条十分重要十分热闹的驿道,诸应驿站是十分热闹的驿站。

2、工商业者兴诸应

北宋时期,由于朝庭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对经济制度进行了改革,一定程度上由“抑商”变为“扶商”。

因此,芝英一地发挥自己的潜力和优势,手工业生产迅速扩大,家庭手工业作坊十分繁荣。

往往以街面的堂屋为店铺,用后院的住所设作坊,自产自销,形成店铺鳞次栉比的上街和下街。

诸应工商业者的情况在陈亮《紫霄观重建记》中针对当年“洞天福地”问题争论所发表的议论,也间接地反映了出来。

陈亮曰:

“予观世人末驰于耳目口腹之说,而颠倒于是非、得丧、利害、荣辱,已涂大之焉。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诸应一带有大批影响颇大的“世人末”,即“末民”,也就是工商业者。

故在“洞天福地”问题上能形成左右舆论的力量。

这也从另一侧面印证了当年诸应工商业兴旺的历史事实。

3、陈亮学说源诸应

诸应繁荣的经济基础是陈亮著名“农商相藉”学说的重要来源之一。

正是当时宋代有重要驿道通过的诸应,是“居民错杂”的商贸重镇,是驿马频嘶的交通要道,也是五金手工业发祥地。

陈亮是一位处于社会底层善学敏思的英才,长期在诸应紫霄观研学,又十分重视社会实践,感知着诸应繁荣富庶的秘诀,感知着诸应从炼丹到金属冶炼和加工的演展之路,感知着手工业者和商人的发财之道,感知着工商业对农业的反哺作用……正是由于种种的感性认识和理性感悟,才有后来陈亮的经商实践和著名的“农商相藉”学说。

4、紫霄书院塑诸应

紫霄书院萌芽于唐代。

因为紫霄观有丰富的藏书,又有经师,所以,到此读书问学的人较多。

黄岩应氏后裔就曾称唐代的古诸应为儒林镇,就是读书人多的地方。

紫霄书院创办于北宋初期。

最突出最有代表性的名生是胡则和陈亮。

北宋进士、兵部侍郎胡则(生于963年,卒于1039年,宋端拱二年即公元989年登进士),就曾问学于此,并留有《紫霄观》一诗。

诗云:

“绮霞重叠武陵溪,鹫岭相将路不迷。

白石洞中人乍到,碧桃花下马频嘶。

深倾玉液琴声细,旋煮胡麻月色低。

犹恨此身闲未得,好同刘阮灌芝畦”。

诗中“琴声细”之语,说的就是书院的琴声。

南宋状元陈亮曾长期在紫霄书院读书研学。

陈亮在《紫霄观重建记》中写道,在这里,“明窗净室,以自启处道经偄书更阅不休,而文墨棋琴皆所不废……”这些都是对紫霄书院的真实写照。

陈亮在写于诸应紫霄观的词作《青玉案》中曾写道:

“读书窗下,弹琴石上,留得销魂处。

落花冉冉春将暮,空写池塘梦中句”。

陈亮在此读书、弹琴、填词的情景,跃然纸上。

自称“人中之龙”的陈亮,在高中状元后,有匾赠诸应紫霄观,曰:

“龙跃云涬”,意谓,文龙跃于茫茫云海。

匾额至今犹存。

此匾既是对陈亮的高度颂扬,也是对紫霄书院在陈亮成长成才中所起的特殊作用的高度肯定。

5、进士群体耀诸应

宋代诸应英才辈出,单是进士,就有30名之多。

据李世扬《宋代永康进士摭谈》所述,两宋时期永康进士总数高居八婺榜首。

无疑诸应占了重要的一部分。

6、仕宦名人显诸应

太府卿、吏部侍郎、华盖殿大学士、赠少师应孟明,资政大夫应孟坚,广西提刑应谦之,统制四川成都大茶马使应懋之,兵部侍郎抗金名将应纯之,翰林大学士兼侍读应松鉴,太子春坊、谥安国公应材,等等,都是名闻一方的官员。

7、历代盛瑞传诸应

汝南郡传家世宝《应氏宗谱》曰:

“芝英其族最繁,累世称盛。

徐天送在《永康话是吴方言代表之一》(见2012年5月23日《永康日报》)一文中谈及永康话成为吴方言代表之一的原因时,指出:

永康建县要比义乌早379年,比东阳早441年,比汤溪更是早1225年。

而且,永康在唐武德四年(621)置丽州,八年废州复县,有过四年成为“州”的历史。

据《唐会要》,大历十三年(778),永康为“望县”(即繁华重要之地),宋《九域志》记载,永康为“紧县”(即重要之地,有三千户以上)……以上这些“级别”,恐怕不亚于当今的“百强县”。

永康建县早,说明成为政治、文化中心早,“望县”,说明经济、社会较发达……

永康很早成为“望县”,应该说这与芝英很早就“世为闾右”,即世为富裕之地直接相关。

芝英最早盛于东晋,后盛于南北朝时期梁朝,继而又盛于唐朝。

无疑,宋朝诸应之繁荣也得益于历代兴盛所累积的基础。

只可惜宋朝诸应之繁荣不幸毁于元朝初期的一场兵燹之灾。

第二部分文物古迹及历史建筑资料

一、格局风貌

芝英的古民居古街巷,是一个较为庞大的明清以来的古建筑群,都分布在环镇公路内。

历史建筑分布面积约72300平方米,历史建筑占地面积约为33177平方米。

街巷的主要布局为八纵九横。

八纵为:

正街、紫霄路、灵溪路、升平路、懋勋巷、望月街、秋池里、义庄街。

九横为:

龙漩井巷——上菜园巷、灵芝路——福泉巷、古麓街、新杏里、方塘路——望杏巷、天祥路——尚宝巷、鸿雨路、南市街、育才路——培英路。

历史文化名镇以正街——紫霄路为中心线,线南为前宅区(俗称前面),线北为后宅区(俗称后面)。

正街是最重要最繁荣的商贸一条街。

民国时期,方塘公祠西侧至廊街东段,布满小吃摊店。

如:

应寿扬馒头店,应业增馒头店,应小友单麦饼店,应玉柯单麦饼店,应顺和单麦饼店,应德武梅园馆,邵彩娇公茂馆,应胡海肉麦饼摊,应敦基烧饼摊,应仲华豆腐花摊,应樟桠豆腐丸店,应加多、应章火烤包子摊,应岩林、应忠祥、应朝金“水牵面”店等等,达二十余家。

廊街是商贸中心地段。

街前有市基。

市基又分前市基和后市基。

市基周围布满商店,如水阁楼商铺等。

廊街和市基是商贸重地。

可见,廊街和市基街区是中心街区。

据正德《永康县志》载:

芝英“集市之日,肩贩云集,较他市为盛。

”民国时期就有不少名店、名坊、名产。

《协茂昌》、《协源昌》、《永生公》等商号都颇盛名。

名店还有:

聚昌南货店、义和常京广杂货店、益昌糕点店、协茂昌京货酒肉店、公益太文具店、益元昌京广杂货店、陈寿堂药店、樟火鞋店、泰昌烟店、梅园馆……名坊有:

后城昌酒坊、兴本兴聚染坊……名产有:

亨誉婺州的纺织品、酱油、灰鹅……在这区块里还分布着很多家药店。

有:

二全号、问心堂、同仁堂、惠生堂、万春堂、朱益和、童春和等二十多家。

大都兰溪人开设。

其中,万春堂由应玉山父亲应宝树所开。

店里有对联:

“万山深处问松采药,春日炉边停月烧丹。

”光药店就如此之多,当时芝英商贸的繁荣可想而知。

芝英的不少重要历史建筑都呈块状和线状分布。

正街方塘段,有小宗祠堂、婆婆厅、约斋公祠、屏山公祠、方塘公祠、谷贻堂、常平仓。

升平巷内,有:

升平巷103号廿间头、升平巷十一间头、升平巷46号四间头、升平巷50号廿间头、三星明堂里、升平巷七间头、升平巷十三间头、思源公祠、升平巷十八间。

方塘路上,有:

宪辅公祠、前褒功祠、月邱公祠、方塘路八间头、尚德公祠、尚本公祠、方塘路九间头、思文公祠(育才路46号)。

懋勋巷,有:

懋勋巷七间头、懋勋巷十八间、渐逵公祠、芝英七村留耕堂。

鸿羽路,有:

修伯公祠、大宗义会、怀竹里宅、天舆公祠。

德邻里,有:

德邻里九间头、应景珍住宅、德邻里十三间。

一村米市基,有:

芝英一村后宅厅、芝英一村十三间、芝英一村九间头。

一村新杏里,有:

新杏里十六间、凤山公祠、应贻诰旧居、新杏里六间头。

芝英历史文化名镇是一个现存古屋较多的大村落。

有宋代的,有明代的,有清代的,有民国的。

以单层计,仅明清古屋尚存二千余间。

较大院落有五十多座。

二、重点文物和重要历史建筑

1、概况

在分布范围为7.23公顷的历史建筑中,有省级文保单位2处,市级文保单位4处,市文物点74处。

另有一部分虽未列入,却也是重要历史建筑。

现一并列表于后:

芝英重点文物重要历史建筑汇总表

类别

名称

年代

村别

地址及位置

备注

祠堂

小宗祠堂(仕濂公祠)

1

正街35号

省级文保单位

道观

紫霄观

8

芝英八村东头

省级文保单位

民居

应祖锡故居

民国

4

四村秋池里40号

市级文保单位

灵溪桥

8

芝英八村

市级文保单位

祠堂

天成公祠(荣常祠堂)

1

一村后宅厅16号

市级文保单位

民居

谷贻堂

1

一村正街63号

市级文保单位

祠堂

复初

1

后宅厅16号

祠堂

后宅厅

1

后宅厅18号

市文物点

祠堂

福齐公祠(崇桂)

民国

1

望杏巷6号

市文物点

祠堂

晦暖二公祠(颂常)

民国

1

望杏巷8号

市文物点

祠堂

凤山公祠(行常)

1

新杏里1号

市文物点

祠堂

婆婆厅

1

正街35号西侧

市文物点

祠堂

约斋公祠

1

正街45号

市文物点

祠堂

屏山公祠(治常)

1

正街47、49、51号

市文物点

祠堂

仕清(花厅)

1

正街54号

祠堂

方塘公祠(文常)

1

正街55号

市文物点

祠堂

恢祠(用大)

2

大坑塘古楼里98号

祠堂

天相公祠(富常)

民国

2

古麓街45号

市文物点

祠堂

景宗公祠

2

古麓街55号

市文物点

祠堂

大宗祠

2

回灵桥北端

祠堂

福之公祠

民国

2

灵溪路20号

市文物点

祠堂

锡鸿公祠

民国

2

灵溪路24号

市文物点

祠堂

新邦厅

2

小济桥65号

祠堂

眉山(正房)

2

正房里45号

祠堂

世资公祠

2

正房里45号东北边

祠堂

修伯公祠(发常)

3

鸿羽路16号

市文物点

祠堂

惟信公祠

3

鸿羽路23号

祠堂

大宗义会

3

鸿羽路44号

市文物点

祠堂

天舆公祠(禄常)

3

鸿羽路55-59号

市文物点

祠堂

哲雍己祠

民国

3

后姑塘路4号

市文物点

祠堂

学常(霞城)

3

灵溪路76号后面

祠堂

世其厅

3

望杏巷17号

祠堂

柏山厅

3

望杏巷7号

市文物点

祠堂

教常(新奄)

4

姜田义庄街31号

祠堂

完人公祠(椿记)

4

南北市场48号

市文物点

祠堂

秋房厅

4

秋池里16号

祠堂

义庄

4

望月街5号

市文物点

祠堂

节孝祠

4

义庄旁

祠堂

叔常(仰龙)

6

南市街25号

祠堂

小屋厅

6

书院里11号

祠堂

瀚墨厅

民国

6

书院里13号

市文物点

祠堂

西墀

6

正街睦房横头

祠堂

龙山公祠

6

六村南市街19号

市文物点

祠堂

云龙公祠

6

毛车园

祠堂

智六公祠

6

小派溪

祠堂

宪辅公祠

民国

7

方塘路26号

市文物点

祠堂

前褒功祠

7

方塘路28号

市文物点

祠堂

月邱公祠(信房)

7

方塘路31号

市文物点

祠堂

尚德公祠(慎房)

民国

7

方塘路49号对面

市文物点

祠堂

尚本公祠(勤房)

7

灵芝路31号

市文物点

祠堂

渐逵公祠

7

懋勋巷2号

市文物点

祠堂

渔池厅

7

懋勋巷7号

市文物点

祠堂

仁房厅(鹤邱)

7

七村

祠堂

聘珍(德常)

7

七村金家塘沿

祠堂

思源公祠(外屋厅)

7

升平巷32号

市文物点

祠堂

谋常(可生)

7

天祥路9号

祠堂

思文公祠(天房)

7

育才路46号

市文物点

祠堂

常平仓

7

正街55号对面

市文物点

祠堂

思常厅

8

方塘里壁

祠堂

如斋公祠(瑀四)

8

福泉巷17号

市文物点

祠堂

澹泉公祠(中常)

8

灵溪路5号隔壁

市文物点

祠堂

邦实公祠(前厅)

8

灵芝路4号

祠堂

八村小厅

8

龙漩井巷井头沿

市文物点

祠堂

智房厅

8

上菜园13号

市文物点

祠堂

望山公祠(序常)

8

紫霄路24号

市文物点

祠堂

慕颜公祠

民国

8

紫霄路44号隔壁

市文物点

祠堂

邦允公祠

格塘

民居

德邻里九间头

1

德邻里10号

市文物点

民居

应景珍住宅

民国

1

德邻里27号

市文物点

民居

德邻里十三间

民国

1

德邻里4号

市文物点

民居

后宅厅11号7间头

1

后宅厅11号

民居

一村十三间

1

后宅厅1号

市文物点

民居

一村九间头

1

后宅厅2号

市文物点

民居

望杏里18号

民国

1

望杏巷18号

市文物点

民居

新杏里十六间

1

新杏里11号

市文物点

民居

应贻诰旧居

民国

1

新杏里2号

市文物点

民居

新杏里六间头

民国

1

新杏里4号

市文物点

民居

正街2至3号11间头

1

正街2至3号

民居

东宅里2至14号13间头

2

东宅里2至14号

民居

洞灵书院7间头

2

小济桥里18至19号

民居

小济桥里54号7间头

2

小济桥里54至55号

民居

正方里堂屋

2

正方里16号

市文物点

民居

正方里小五间

民国

2

正方里60号

市文物点

民居

德邻里十四间

3

德邻里14号

市文物点

民居

德邻里27号13间头

3

德邻里27号

民居

鸿羽路32号7间头

3

鸿羽路32号

民居

鸿羽路36号9间头

3

鸿羽路36号

民居

怀竹里宅

民国

3

鸿羽路49号

市文物点

民居

后明里九间头

3

后明里46号

市文物点

民居

沙塘里壁18号17间头

3

沙塘里壁18至20号

民居

沙塘里壁1号17间头

3

沙塘里壁1号

民居

沙塘里壁23号9间头

3

沙塘里壁23号

民居

沙塘里壁4号17间头

3

沙塘里壁4号

民居

应祖锡老屋

4

秋池里32号

市文物点

民居

秋池里32号13间头

4

秋池里32号

民居

应征旧居

民国

4

尚宝巷11号

市文物点

民居

朝议大夫第

4

望月街15号

市文物点

民居

义庄街10号17间头

4

义庄街10号

民居

下地塔十间头

民国

5

下地塔23号

市文物点

民居

毛车园13号7间头

6

毛车园13号

民居

毛车园1至9号17间头

6

毛车园1至9号

民居

毛车园十七间

6

毛车园30号

市文物点

民居

毛车园4至7号13间头

6

毛车园4至7号

民居

南市街十一间头

6

南市街7号

市文物点

民居

升平巷103号廿间头

6

升平巷103号

市文物点

民居

升平巷135号17间头

6

升平巷135号

民居

升平巷35号9间头

6

升平巷35至39号

民居

升平巷十一间头

6

升平巷37号

市文物点

民居

升平巷46号四间头

6

升平巷46号

市文物点

民居

升平巷50号廿间头

6

升平巷48-72号

市文物点

民居

三星明堂里

民国

6

升平巷63号

市文物点

民居

升平巷70号13间头

6

升平巷70号

民居

升平巷七间头

民国

6

升平巷78号

市文物点

民居

升平巷十三间头

6

升平巷94号

市文物点

民居

方塘路八间头

7

方塘路37号

市文物点

民居

方塘路九间头

民国

7

方塘路55号

市文物点

民居

旧屋里17间头

7

毛车园16号

民居

懋勋巷七间头

7

懋勋巷15号

市文物点

民居

懋勋巷15号7间头

7

懋勋巷15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