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安徽省芜湖市无为一中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963109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9.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安徽省芜湖市无为一中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学年安徽省芜湖市无为一中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学年安徽省芜湖市无为一中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学年安徽省芜湖市无为一中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学年安徽省芜湖市无为一中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学年安徽省芜湖市无为一中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学年安徽省芜湖市无为一中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学年安徽省芜湖市无为一中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学年安徽省芜湖市无为一中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学年安徽省芜湖市无为一中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学年安徽省芜湖市无为一中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学年安徽省芜湖市无为一中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学年安徽省芜湖市无为一中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学年安徽省芜湖市无为一中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学年安徽省芜湖市无为一中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学年安徽省芜湖市无为一中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安徽省芜湖市无为一中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

《学年安徽省芜湖市无为一中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安徽省芜湖市无为一中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安徽省芜湖市无为一中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

学年安徽省芜湖市无为一中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2015-2016学年安徽省芜湖市无为一中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总分:

150分时间:

150分钟命题人:

第Ⅰ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手机或许不是人的一个单纯用具。

实际上,它已经变成了人的一个器官。

手机似乎长在人们的身体上面。

它长在人们的手上,就如同手是长在人们的身体上面一样。

手机是另一个说话器官,是一个针对着远距离的人而说话的器官,因为有了手机,人的语言能力增加了,人们可以将语言传送到非常遥远的地方。

同样,人们的听觉也增加了,耳朵居然能神奇般地听到千里之外的声音。

我们看到了人体身上的新的四位一体:

手,嘴巴,耳朵和一个金属铁盒----手机。

它们共同组成了身体上的一个新的说话机器。

手机深深地植根于人体,并成为人体的一个重要部分。

离开了人体,离开了手,它就找不到自己的意义。

正如人们对它的称呼“手机”那样,它只有依附于手,才能获得它的存在性。

手机能够在任何时间和任何空间同另一个人进行交流。

手机这一最基本的无限延展的交流能力,能使人轻而易举地克服时空间距进而超越孤立的状态。

这是人们使用手机的最根本和最初的原因。

一个危机时刻的人,如果有手机相伴,就可能会迅速地解除这种危机。

手机的沉默,在某种意义上,也意味着这个人可能处在一种特殊的状态。

事实上,如果一个人从来不用手机,他发现不了手机的意义和功能,但是,一旦他使用了手机,他会发现,没有手机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情。

也就是说,人已经进化到手机人的状态。

社会越是被手机所充斥,手机越是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

这从另一个方面要求了手机的普及化。

事实是,手机确实越来越普及了。

手机在多大程度上解放了人们,也在多大程度上抑制了人们。

手机抑制了人体的某些肉体官能:

它抑制了行动能力,人们尽可能减少身体运动;抑制了书写能力,人们越来越借助机器通话;抑制了记忆能力.人们越来越依赖手机储存消息。

有时候,手会无意识地去寻找手机,去摸索手机,去把玩手机。

人们偶然丢失了手机,他就会变得烦躁不安。

正是因为人们如此地依赖于手机,反过来,人们又被它所折磨和打扰。

手机成为每天要面对的问题。

如何处理手机?

这是每个人的日常性的自我技术――开机还是关机?

静音还是震动?

短信还是会话?

是将这个器官暂行性地关闭,还是让它随时随地警觉地待命?

总是要反复地抉择――手机变成了日常生活的难题。

焦急地等待某个特定的手机铃声,或者惧怕某个特定的手机铃声,常常会令人不安。

  

手机融合了文字和声音的双重交流功能,它将书信和电话融为一体,而且更为便捷。

不过,同书信姗姗来迟相比,手机将等待的美好期望一扫而空。

等待和期盼趋于消失。

手机在扫荡了书信的同时,也扫荡了书信的特有抒情,扫荡了埋伏在书信中的品味和生活风格。

手机让人通向一个公共空间,它是打开公共空间的钥匙。

因为手机上储存着如此之多的名字和号码,你能够随时迅速地跟他讲话,但是,夜深人静之际,你想要跟一个人说说话,将手机上的号码逐个地翻阅一遍,你真正想拨打的号码一个都不存在。

                                                            (摘编自汪民安《论家用电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手机不仅仅是人的一个单纯用具,事实上,手机已经变成了人的一个器官,好像长在人们的身体上面。

B.手机已经成为说话器官,是针对着远距离的人而说话的器官,借助这一器官人们可以将语言传送到距离非常远的地方。

C.手机的运用,不但人们的说话能力增强了,而且我们的听觉能力也增强了,千里之外的声音居然能够听到。

D.手,嘴巴,耳朵和手机构成了人们身体上的新的四位一体,它们共同组成了身体上的一个新的说话机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手机已经并成为人体的一个重要部分。

如果离开了手,手机也就不具备了存在的 的意义。

B.手机能够在任何时间和任何空间同另一个人进行无限延展的交流能力,能使人轻而易举地克服时空距离超越孤立的状态。

C.如果某个手机人处于一种特殊的状态,那么保持手机的沉默是一种必然,此时手机的意义和功能也没有体现出来。

D.社会越是被手机所充斥,手机越是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推动了手机的普及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手机的确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是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人们的行动能力、书写能力、记忆能力,人们有时甚至失去了自我。

B.过分依赖手机的人们也备受手机的折磨和打扰,如何处理手机?

每天面对的两难选择问题经常令人们心绪难宁。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人们 这样对书信特有的情怀在手机充斥的社会中已经荡然无存了。

D.古人“乘兴而行,兴尽而返”的生活情形与文中夜深人静之际想给别人打电话而最终没有拨出的情形是一致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程桓,字宗安,会稽人。

父侭,邠州知州。

桓登嘉靖二十三年进士,除徽州推官,擢礼科给事中。

时大学士严嵩擅政。

大同总兵官周尚文卒,请恤典,严嵩格不予。

桓言:

“尚文为将,忠义自许。

曹家庄之役,奇功也,宜赠封爵延子孙。

他如董旸、江瀚,力抗强敌,继之以死。

虽已庙祀,宜赐祭,以彰死事忠。

今当事之臣,任意予夺,忠勤反捐弃,何以鼓士气,激军心?

”疏奏,嵩大恚,激帝怒,下吏部都察院议。

闻渊、屠侨等言桓无他肠,唯疏狂当治。

帝愈怒,夺渊、侨俸,下桓诏狱。

已,刑部坐桓奏事不实,输赎还职。

特命杖于廷,仍锢诏狱。

时桓入谏垣①未半岁也。

逾年,俺答②薄都城。

司业赵贞吉以请宽桓得罪,自是无敢言者。

桓系久,衣食屡绝,惟日读《周易》为疏解。

后同邑程练劾嵩,嵩疑与桓同族为报复,令狱吏械其手足。

徐阶劝,得免。

迨嵩去位,桓在狱十六年矣,妻张氏上书言:

“臣夫家有老亲,年八十有九,衰病侵寻,朝不计夕。

往臣因桓无子,为置妾潘氏。

比至京师,桓已系狱,潘矢志不他适。

乃相与寄居旅舍,纺织以供夫衣食。

岁月积深,凄楚万状。

欲归奉舅,则夫之饘粥无资。

欲留养夫,则舅又旦暮待尽。

辗转思维,进退无策。

臣愿代夫系狱,令夫得送父终年,仍还赴系,实陛下莫大之德也。

”法司亦为请,帝终不许。

帝深疾言官,以廷杖遣戍未足遏其言,乃长系以困之。

而日令狱卒奏其语言食息,谓之监帖。

或无所得,虽谐语亦以闻。

一日,鹊噪于桓前,桓谩曰:

“岂有喜及罪人耶?

”卒以奏,帝心动。

会户部司务何以尚疏救主事海瑞,帝大怒,杖之,锢诏狱,而释桓还其家。

桓还父已前卒桓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

丧除,召为都给事中。

旋擢南京右通政。

复辞疾。

布衣蔬食,终老于家。

桓系狱凡十八年,比出,竟无子。

(《明史》列传第九十七)

①谏垣:

指谏官官署,即专职进谏官吏的办公场所。

②俺答:

明朝时的蒙古土默特部落。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时大学士严嵩擅政”中的“擅政”是“擅长政事”的意思。

B.“除徽州推官”和“丧除,召为都给事中”两句中的“除”意思相同。

C.“司业赵贞吉以请宽桓得罪”中的“得罪”应理解为“获罪”。

D.“衰病侵寻”中的“侵寻”应解释为“侵扰、折磨”。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桓还/父已前/卒桓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

B.桓还/父已前卒/桓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

C.桓还/父已前卒/桓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

D.桓还父/已前卒/桓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程练弹劾严嵩,严嵩怀疑程练是程桓的同族在报复他,于是命令狱官将程练的手脚铐起来。

B.程桓的妻子上书请求,希望能够代夫坐牢,相关部门也替他请求,但皇帝依然没有同意赦免程桓。

C.程桓要求表彰周尚文、董旸、江瀚等这些忠臣,赐予他们爵位,充分表现了他的直言敢谏。

D.程桓被释放回家后,拒绝了朝廷的征召,虽然丧除后曾任官职,但最终过着清贫的生活,终老于家。

7、把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今当事之臣,任意予夺,忠勤反捐弃,何以鼓士气,激军心?

(5分)

(2)比至京师,桓已系狱,潘矢志不他适。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夜泊牛渚①怀古

李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②。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注 ①牛渚:

今安徽当涂西北紧靠长江的一座山。

北段突入江中,即著名的采石矶(此地即谢尚闻袁宏咏史处)。

②谢将军:

东晋谢尚,官镇西将军。

镇守牛渚时,曾于秋夜乘月泛舟,听到袁宏在运租船上讽咏自己的咏史诗,大为赞赏,邀袁过船长谈达旦,从此袁宏名声大著。

8.清代汪士缜评价这首诗“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对颔联的一个“空”字极为赞赏,认为意蕴丰富,请简析。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结合全诗,谈谈尾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无尽情思的?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每空1分,共6分)

1.聊乘化以归尽,。

(《归去来兮辞》)

2.潦水尽而寒潭清,。

(《滕王阁序》)

3.故曰:

至人无己,,圣人无名。

(《逍遥游》)

4.心非木石岂无感?

(《拟行路难》)

5.,两朝开济老臣心。

(《蜀相》)

6.,迷花倚石忽已暝。

(《梦游天姥吟留别》)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康熙字典

梁晓声

集市,即便在小镇,也还是热闹的。

少年面前的地上铺一张白纸,特白,闪着好纸的光芒。

那是旧挂历的一页,是在集市上花一角钱买的——他自然舍不得花一角钱买,但馄饨铺的老板娘无论如何不肯白给他。

“都是去年的挂历了,你就扯一张给我,也不是什么损失。

“不是什么损失?

损失大了!

你看那明星,结婚了,息影了。

息影,知道怎么回事吗?

就是再也看不到她演的影视剧了!

一册挂历上全是她一个人,有收藏价值的。

扯一张给你,不完整了,不完整了还有屁价值!

”老板娘从挂历上扯下那一页时,表现得十分不情愿,仿佛真吃了极大的亏。

午后三点多,集市的热闹像戏剧的高潮过去一般退去了。

少年仍蹲在那页白纸旁。

白纸正中,摆着一部纸页破损、颜色像陈年谷子似的字典。

1949年以后,全中国再没有任何一家出版社出版过那种字典。

它已没了原先的封皮,后贴上去的封皮上写着“康熙字典”。

笔迹工整又拘束,是少年写上去的。

他的左边,是卖肉的摊位,从上午到此刻,买肉的人络绎不绝,卖肉的汉子忙得不亦乐乎。

右边,是卖油条的,生意也不错,农村人一年四季自家是炸不了几次的。

跟着大人们赶集的小孩子,十之八九要央求大人给买了吃。

城乡差别,至今仍明明白白地体现在细微处。

而且,越是体现在细微处,越使农村的少男少女们做梦都想成为城里人。

这少年也有那样的梦。

真的梦是无逻辑的,人生的梦却须循着某种规律。

少年凭着刻苦学习的一股韧劲考上县重点高中,那是他实现人生之梦的关键一步。

拮据的家庭负担不起住校费用,为了圆梦,他想买辆旧自行车骑车上学,尽管每天要走几十里的路有些辛苦。

可他靠卖废品才存下二十元,要拥有旧货店中那辆状况还算好的自行车,得先卖掉这部《康熙字典》。

父亲病故了,母亲在南方打工。

他清楚妈妈挣钱的辛苦,不忍向妈妈要;并且他也清楚,妈妈正省吃俭用地攒钱,以备他将来考上大学的花费。

集市渐渐冷清,卖肉的和炸油条的,在他的巴望之下先后离去。

他和那页旧挂历纸的存在,总算是比较显眼了。

炸油条的摊位那儿,留下了几块烧过的炭,他捡起一块,在纸上写出一个大大的“卖”字,那是他上学以来写的最大的字。

天已傍晚。

终于有四个人围住了少年。

其中一人三十六七岁,隔街走过来的,左腿一瘸一拐,看上去较有文化,他对字典的兴趣挺大,拿在手中翻看良久,少年将希望寄托在他身上。

不料他说:

“这字典其实没什么收藏价值,是1949年以前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学生字典而已,至今民间仍多的是。

而且,显然做了手脚,把最后一页撕掉了,最后一页肯定印着出版年份什么的……”

“没做手脚!

少年愤怒了,他确实撕掉了最后一页,但不是为了骗人,而是最后一页太破了……

少年的辩解已无济于事,他用半页挂历纸包起字典离开小镇时,天已黑下来。

“那孩子,过来,帮帮我!

他听出是那个坏了他事的男人的声音。

原来那人的左腿有半截是假肢。

他因为躲一辆卡车而摔倒,假肢的关节处摔坏了,站都站不起来,他的处境无疑很危险,路那么窄,不被压到才怪呢!

少年尽管恨他,但还是站住了。

他是县重点高中的一位数学老师。

开学后,任班主任的他手持名册点名时,意外地看到那卖《康熙字典》的少年应声站在他面前,他愕然了……

下课后,老师将他引到无人处,表示感谢,问:

“字典卖掉了吗?

学生摇头。

“我收回我的话,因为老师说的不对,那字典其实很有收藏价值……”

学生将目光望向别处,不言语。

“卖给我吧,我出两百元。

“我不能和老师做交易!

”学生说罢,转身跑了。

过了几天,老师旧话重提,学生还是说不能和老师做交易。

“老师都和你说过几次了,你都不给老师一点面子嘛?

你本来就是想卖的,不是吗?

有收藏价值的东西应该由知道它价值的人来收藏,对不对?

最后一次,老师有点生气了。

于是,老师得到了“康熙字典”,学生得到了一辆自行车,新的。

三年弹指一挥间,少年考上了上海交大。

临行,送给老师一张字条,上面写着——“老师,我明白你为什么非要买我那本《康熙字典》,也明白了某些东西的真正价值是什么。

”每每看到它,老师心里就漾起一股暖意。

(有删改)

1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买肉和油条的人络绎不绝,而少年的康熙字典却无人问津,这种鲜明的对比说明,当地人的物质生活虽已富足,但精神追求严重缺失。

B.少年撕去字典最后一页的行为被“老师”误会后,他很愤怒,为了维护自己的人格,他极力地向围观的人解释,想澄清事实。

C.小说强调少年用碳写下的“卖”字“是他上学以来写的最大的字”,意蕴丰富,表明少年要立志成为城里人,缩小城乡差距的决心巨大。

D.小说中关于赶集孩子和农村少男少女城市梦的描写,使少年的生活境遇和人生梦想超越了个例而成为一种典型,成为农村少年生活的一个缩影。

E.这篇小说以“康熙字典”为线索,运用插叙和倒叙的手法,描写了留守少年卖《康熙字典》的曲折经历,避免了平铺直叙,使行文曲折有致。

12.小说中的少年具有什么样的性格?

请简要分析。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小说多处写到“白纸”“旧挂历纸”,这样写有哪些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小说中的“老师”先说“这字典其实没什么收藏价值”,后来又高价收藏了《康熙字典》。

小说这样写,有人认为很巧妙,有人认为不太好。

你的看法呢?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5.在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1)国家没有制定统一的价值评估标准,致使坊间对夜明珠的认定具有极大的主观性,这也使得许多人造宝石充斥市场,。

(2)广大民族地区保障和改善民生,就是要把与各族群众生产生活的社会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提升民族地区公共服务保障水平。

(3)虽然华尔街对苹果在上个季度的业绩给出“表现平平”或者是“失望”的评价,但苹果仍是美国最盈利的公司,其他竞争对手难以。

A.鱼目混珠息息相关望其项背B.鱼龙混杂息息相关望尘莫及

C.鱼目混珠休戚相关望尘莫及D.鱼龙混杂休戚相关望其项背

1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大范围、高力度的审计整改,向那些潜在的违规者发出一个明确的信号并对他们起到震慑作用:

不仅任何违规行为要被发现,而且也要被切切实实地进行整改。

B.国土资源部日前公布稀土采矿证最新名单,全国稀土采矿证数量由此前的113个削减到67个。

这一决定完全是出于保护环境和资源合理开发的考量为目的。

C.在本报对104国道沧县段黑加油点乱象报道后,引起了沧县政府的高度重视,沧县政府经研究决定在全县范围内深入开展集中整治行动。

D.香港政府强调,“占中”只会影响社会秩序,破坏市民的生活甚至生计。

民主不只是制度,还是态度,不应让个人诉求凌驾于社会利益之上。

17.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2015年版第五套人民币100元纸币对原有的一些防伪技术和印制质量进行了提升。

如,人像水印清晰度明显提升,层次更加丰富。

采用了横竖双号码,并改变了原有的冠字号码字形,。

A.有利于冠字号码的识别与记录,也有利于防范变造货币,更符合公众识别习惯和机器读取要求

B.有利于冠字号码的识别与记录,更符合公众识别习惯和机器读取要求,也有利于防范变造货币

C.有利于防范变造货币,更符合公众识别习惯和机器读取要求,也有利于冠字号码的识别与记录

D.有利于防范变造货币,也有利于冠字号码的识别与记录,更符合公众识别习惯和机器读取要求

1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0个字。

(6分)

中国自古不乏爱好美食的文人,①_______________。

因为孟子说过“君子远庖厨”,品鉴美食是件风雅事,文人爱好做饭就未免失身份。

苏轼偏不在乎,②_____________,还极爱下厨房,以大胆的创意和实践精神,③________________。

诸如“东坡鱼”、“东坡肘子”、“东坡羹”、“东坡豆腐”等,这些名菜和他流传至今的诗词文章一样“脍炙人口”,其中最著名的,要属“东坡肉”。

 

19.下面是某宾馆住客接待流程图,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达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60字。

(5分)

 

六、写作(6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世间万物都有“根”,树木有树根,大厦有根基,事情有根由,思想有根源,文化有跟脉……根是事物发展的基础,只有根稳固了事物才能更好的发展。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做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无为一中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高二期末考试

语文答案

1.A。

原文是“或许不是人的一个单纯用具”,或然变已然。

2.C。

原文“手机的沉默,在某种意义上,也意味着这个人可能处在一种特殊的状态。

”是充分条件,而选项变成了必要条件,“手机的意义和功能也没有体现出来。

”说法也太绝对。

3.D.不一致。

“乘兴而行,兴尽而返。

”是随心所欲的情怀,文中的情形是失落沮丧的情感。

4、应该是正确的一项选C“擅政”:

专权。

“侵寻”:

渐进,渐次发展。

5、B【解析】通读上下文理解大意,再抓“父”“桓”“世宗”“穆宗”等代词断句。

6、C【解析】混为一谈,应该是要求赐予周尚文爵位,祭祀董旸、江瀚。

7、

(1)现在当权的臣子,任意给与或者剥夺,忠诚勤勉的官吏却被抛弃,用什么鼓舞士气,激励军心呢?

(“予夺”“捐弃”“何以”,各1分,大意2分。

(2)等到达京师,程桓已经被拘囚下狱,潘氏坚守志向不改嫁他人。

(“比”“系狱”“不他适”,各1分,大意2分)

8、答案 空:

白白的,徒然。

诗人登舟望月吟诗,联想到袁宏乘月泛舟咏诗遇知音,受到谢尚的赏识,名声大著。

而自身空负袁宏之才,却谢尚不复可遇。

“空”字抒发了知音难觅,怀才不遇的感慨。

9、答案 最后两句寓情于景、以景结情(虚实结合),想象明天秋风萧瑟,枫叶飘落,挂帆远去,以寂寥、凄清的环境氛围,烘托了诗人因不遇知音的孤寂、凄苦之情。

10.

(1)乐夫天命复奚疑

(2)烟光凝而暮山紫

(3)神人无功

(4)吞声踯躅不敢言

(5)三顾频烦天下计

(6)千岩万转路不定

11.

(1)答D给3分,答B给2分,答E给1分,答A、C不给分。

(A项当地人“生活富足”“精神追求严重缺失”表述不当;C项“表明少年要立志成为城里人,缩小城乡差距的决心巨大”无中生有;E项应去掉“倒叙”。

(2)①执着,有韧劲。

为圆梦,他凭着刻苦学习的韧劲考上县重点高中,不辞辛苦,骑车走几十里的路上学。

②节俭、懂事。

平日不肯多花一角钱,理解妈妈挣钱的不易,不忍向妈妈要钱,靠卖废品存二十元钱。

③善良、宽容。

坏了他事的“男人”说他对字典动了手脚,尽管心里很委屈,很愤怒,依然助其走出困境。

④自尊心强。

老师为先前的言辞向他道歉,他以沉默彰显了自尊;不愿与老师做交易,也体现了他的自尊。

⑤自立,敢担当。

父亲病故,遇到困难不依赖妈妈,自己想办法筹钱。

[6分;答出一点(加点词语答出任意一个即可)给2分,概括与解析各占1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3)①巧妙地刻画了少年的心理。

少年不惜花一角钱买张“旧挂历纸”包字典,说明他特别看重、特别想卖出这本康熙字典,字典承载着他的求学之梦;白纸“特白,闪着好纸的光芒”,但却无法吸引人们的目光,对白纸的描写暗示了少年的希望和失望。

②对比鲜明,发人深思。

“明星挂历有收藏价值”与“字典没有收藏价值”形成对比,并与结尾处少年说“明白了某些东西的真正价值是什么”相照应,引发读者思考。

③具有讽刺意味。

老板娘说挂历有收藏价值,不肯撕给少年,但少年出一角钱买的时候,她却愿意卖了,这一细节表现了老板娘身上那种小气吝啬、唯利是图的小市民气。

(6分;答出一点给3分,答出任意两点、分析合理即可)

(4)示例一:

我认为很巧妙。

理由:

①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丰满。

老师在不了解少年处境的情况下,主观臆断,冤枉了少年,后来明白了字典承载着少年的梦想,诚挚向少年道歉并高价收藏字典,这是一个意识到错误之后能想法弥补的人、一个能细心呵护少年自尊与梦想的好老师。

(或:

老师说“这字典其实没什么收藏价值”,坏了少年的好事,但少年仍然在他遭遇危险时出手相救,这样的情节设置更好地突出了少年不计前嫌、热心助人的形象。

)②使情节更加曲折、完整,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

少年失望而归,开学巧遇老师,老师诚挚道歉,想要收藏字典,少年拒绝,老师最终收藏字典,情节一波三折;小说从卖字典写起,最后字典卖出,这样写也使情节更加完整。

③丰富了小说的主题。

少年帮助“老师”脱离险境,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