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一般性教学模式解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967838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4.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效课堂一般性教学模式解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效课堂一般性教学模式解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效课堂一般性教学模式解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效课堂一般性教学模式解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效课堂一般性教学模式解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高效课堂一般性教学模式解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高效课堂一般性教学模式解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高效课堂一般性教学模式解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高效课堂一般性教学模式解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高效课堂一般性教学模式解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高效课堂一般性教学模式解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高效课堂一般性教学模式解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高效课堂一般性教学模式解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高效课堂一般性教学模式解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效课堂一般性教学模式解读.docx

《高效课堂一般性教学模式解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效课堂一般性教学模式解读.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效课堂一般性教学模式解读.docx

高效课堂一般性教学模式解读

高效课堂一般性教学模式解读-----“五步三查”

高效课堂“五步三查”教学基本模式,是《中国教师报》全国教师培训基地和中国名校共同体在总结以杜郎口为首的各成员校的课堂教学模式基础上,结合课改初期易遇到的普遍问题,而设计的一个具有课改推进普适性的高效课堂基本模式。

“五步三查”课堂教学基本模式在步骤命名、环节设计和操作流程上力求简单易记,简便易学,方便教师掌握和运用。

并尽可能从方法和规律的角度来指导教师付诸教学实践,让教师少走弯路,缩短课堂“临帖”的周期,从而为打造特色高效课堂服务。

一、“五步三查”基本模式结构说明

(一)“五步”:

课堂环节五个基本步骤

1.第一步:

独学;

2.第二步:

对学、群学;

3.第三步:

组内小展示;

4.第四步:

班内大展示;

5.第五步:

整理导学案,达标测评。

(二)三查:

课堂上的三次学情调查

1.一查:

在学生独学时;

2.二查:

在组内小展示时;

3.三查:

在整理导学案,达标测评时。

二、“五步三查”基本模式详解

第一步:

独学

在独学环节开始之前,通常要进行对上节课有关知识的反馈检查和新课的导入。

1.检查反馈。

从检查内容和检查对象上要注意分层次,并重点关注c层次学生(即潜能生)。

是否需要检查,或者检查哪些内容和哪些学生,可依照上节课导学案整理过程中和达标测评过程中暴露的问题或学习组长反馈上来的情况而定。

2.新课导入。

导人虽然不作为课堂的一个基本步骤来看待,但它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正如德国教育家阿道尔夫·第斯多惠所言:

“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所以导入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激发学习动力、调整学习状态、创设学习情境、建构知识系统等方面。

导入新课后要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3.独学。

高效课堂下的学生独学,以导学案为抓手,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主线,并运用双色笔就独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标注,带人对学、群学中解决。

需要说明的是,独学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关键,因此独学是学生最重要的学习方式。

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所有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

而发展的即时感受大多表现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悠然心会、深得吾心;表现为怦然心动、浮想联翩、百感交集、妙不可言;表现为心灵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表现为内心的澄明与视界的敞亮。

所以教师在巡视时应留心观察学生独学的状态是否投入,是否入情入境,人心入神。

高效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状态之所以普遍较佳的原因之一,是后面的展示环节所创设的学习情境更好地激励了学生自学。

4.第一次学情调查。

独学时,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巡视调查,了解学生学习进度、对导学案独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即基础类题目),并据此确定独学的时间,适时转入下一步学习。

这也就是“三查”中的第一次学情调查。

第二步:

对学、群学

对学、群学环节仍然是以解决问题为主线,首先通过同质学生的对学,力求解决独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以学习小组为组织单位,由学习组长组织成员对照导学案开展有效的合作、探究、对子帮。

扶,真正实现兵教兵、兵强兵、兵练兵。

对学、群学的过程,既是解决独学中存在问题的过程,也是发现新问题、探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循环往复,不断提升的过程。

并藉此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第三步和第四步:

组内小展示和班内大展示

1.展示的基本原则——“三性”。

无论是组内小展示还是班内大展示都要明确,展示是提升,绝不是各小组对导学案上问题答案的重复性讲解。

为此要突出展示的三大原则,即问题性、互动性、创生性。

“问题性”是指从展示的内容上来讲,要展示共性度高的问题或易错点;“互动性”是针对展示的方式上来讲,要体现出师生、生生的交往,可以是疑难求助、对话交流、质疑对抗、文本批判、合作表演、诗歌朗诵等等多种形式的互动交流;“创生陛”是指从展示的价值体现上来讲,包括学习的方法总结、规律探寻、学习的新发现、新思考、新感悟或新的成果展示等。

这样就避免了展示不高效的情况,也真正体现出展示环节的必要性。

这种生成既有预设中的生成,也有课堂即时陛的生成,无论哪种生成都必须是有效的生成,而不是漫无边际、脱离主题的生成。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是开放的课堂,动态生成的课堂。

一堂课缺乏动态生成性,这堂课一定是不精彩的。

也很难感受到“生命的狂欢”。

2.小展示和大展示的区别。

二者的区别在于展示的范围不同,问题的共性度不同,内容的层次不同。

小展示是由小组长组织的在组内进行的展示,目的是展示对学、群学的学习成果,暴露对学、群学中尚未解决的问题,并由学习组长将学习成果或暴露问题汇报给老师,便于教师把握学情,进行大展示。

大展示是全班范围内由教师组织的展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课堂教学机制在本环节将得以展示,我个人认为好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就像《学记》中所说的: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也”。

具体体现在:

点拨、追问、即时评价等。

大展示过程中力求达到课堂的动态生成效果,从教师的主导作用上来讲,教师要研究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适时追问、点拨、启发、引导,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同时,教师要及时评价学生展示情况,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

3.第二次学情调查。

组内小展示时,进行第二次学情调查,调查的方式可以是教师巡视指导和学习组长的反馈。

教师就小展示暴露出来的问题和小组备展的内容,灵活调整预设的时间安排;确定大展示的内容、时间,组织全班进行大展示。

第五步:

整理学案,达标测评

通过前面的小组学习与展示,学生回到座位整理导学案,而后教师组织达标测评。

1.学案整理的内容。

主要包括对疑难问题的整理、个性化重难点、生成性知识整理、知识系统梳理,将这些内容整理在纠错本或者导学案的设定位置,并就重点内容用好双色笔标记。

导学案整理一方面是为了课堂上问题、生成等有价值知识的落实,另一方面是方便学生以后的复习。

2.达标测评。

教师根据导学案最后的测试题(也可以临时添加题目)组织小对子、小组长检查或抽测。

题目的设计上要体现分层次的原则,按照基础题、提高题、拓展题,要简而精。

达标测试检查的形式灵活多样,教师可以组织小组长之间互查、小组长检查或是抽查部分学生,但最终要达到把握学情,了解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情况,尤其关注潜能生。

这也是对下一节课反馈检查的主要依据。

3.第三次学情调查。

整理导学案,达标测评时进行的是第三次孥情调查,教师了解整节课学生掌握的情况,分析不同层次学生存在的薄弱环节,作为下节课课前反馈和单元测试的依据。

三、“五步三查”基本模式效能分析

1.较好地落实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2.实现了“活”与“实”的统一;

3.实现了“动”与“静”的统一;

4.实现了“放”与“收”的统一:

5.实现了“预设”与“生成”的统一:

6.实现了“主体”与“主导”的统一。

四、几点说明

1.要重视导学案的编写。

导学案是指教师根据一节课教学内容、学习目标,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

是集教师的教案、学生的学案、分层次的平价练习(练案)于一体的师生共用的“教学合一’的文本。

其核心就是从学生的当前情况出发,在教师占有大量资料和综合把握的前提下,把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和能力精心设计成问题的形式来导学、导练、导结。

在高效课堂上,导学案被称为学生学习的“路线图”。

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课堂学习是否高效等,导学案起了关键作用。

因此要特别重视导学案的编写。

尤其注意在问题印设计上要体现“知识问题化,问题探究化,探究层次化”,注重学习的个体差异,做好分层导学,分层目标,分层训练,分层达标。

2.“五步三查”基本模式是一个普遍意义上的共性模式。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学段、学科、课型、学校作息时间安排的不同,在导学案的设计和课堂环节上会略有调整。

比如,课型如果是单元巩固提升课,在导学案的设计上应由侧重于“学”转向侧重于‘‘练”,由关注知识的分支转向更多地关注知识系统的梳理和方法规律的总结,同时在问题的设计上要强化新课教学时学生的易错点,在课堂环节上就要侧重展示和达标反馈,从而才能达到“单元清,人人清”。

如果是预习课型,就可以侧重于学生独学、对学、群学的环节。

3.五步三查基本模式就五个步骤的时间来讲,教师可以根据学情作提前预设,但是在课堂实际操作中还要根据“三查”来实际把握学情,从而对时间做出适当的调整。

4.“预习、展示、反馈”是高效课堂上最关键的三个环节,当然也可以是三个课型。

究竟作为课堂的三个环节还是作为三个课型,要视课堂内容与学情、学时而定。

5.高效课堂的课堂管理与评价,由原来对学生个体的管理转向对学习小组的管理。

这里学习小组的建设与管理、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说高效课堂不单纯是课堂教学的改革,它是个系统工程,带来了理念、教学、组织、管理、评价、文化等一些列的改革。

所以要求老师要在“做中学”,在“学中研”,在“研中做”。

高效课堂指南

1.高效课堂与传统课堂根本区别(灵魂):

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2.高效课堂核心理念:

自主、合作、探究

3.高效课堂的四个基本环节:

学案自学、小组合作交流、质疑探究、反馈达标

4.高效课堂教研方式:

课前:

集体备课、一人主备、知识构建。

课中:

教师点拨、由学导练、修订导学案、落实学习目标。

课后:

知识梳理、整理、修订、充实、完善导学案。

5.把握时间分配:

10+30+5(学案自学+合作探究+测试达标);

6.高效课堂学习方式:

小组学习——独学、对学、群学;独自思考、合作探究、对抗质疑。

7.导学案导学案是指教师根据一节课教学内容、学习目标,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为指导学生进行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

是集教师的教案、学生的学案、分层次的评价练习(练案)于一体的师生共用的“教学合一”的文本。

其核心就是从学生的当前情况出发,在教师占有大量资料和综合把握的前提下,把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和能力精心设计成问题的形式来导学、导练、导结。

在高效课堂上,导学案被称为“学习指南”“导学稿”“学案”等,但都必须发挥“路线图“方向盘”“指南针”“卫星定位仪”的作用,其实导学案就是目的地。

要突出三特点:

导---是方法和方向;学—是目的和学习形式;案—就是方案和模式。

因此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课堂学习是否高效等,导学案起了关键作用。

要特别重视导学案的编写。

尤其注意在问题的设计上要将知识设计成问题或练习,问题有层次、多元化,注重学习的个体差异,做好分层导学,分层目标,分层训练,分层达标。

 

8.高效课堂的评价(参考)

项目

评价标准

分值

(25分)

1.静心阅读、独立思考、完成预设、自主程度高、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

10

2.自学提纲具有层次性、针对性和探究性。

8

3.注重学法指导,但不影响学生独立思考。

3

4.学生自学时间充足,不流于形式。

学生都能围绕学习目标完成基础性习题。

4

(30分)

5.分工明确、参与面广、课堂开放、气氛热烈、形式活泼。

5

6.合作学习、讨论有序,弱生参与、不流于形式。

7

7.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能认真倾听别人意见,勇于对别人的建议进行论证性或补充性的客观评价。

10

8.兵教兵、兵练兵、兵正兵,态度认真、气氛浓厚、精神饱满、感情投入、争先恐后、合作效度高。

8

(25分)

9.学生相互质疑,掌握质疑的方法,质疑的问题具有挑战性、价值性和创新性。

7

10.学生质疑的问题仍由学生解决,解决不了的问题再由教师讲解。

能灵活处理课堂“生成”的新问题,收放有度,探究有深度。

8

11.教师点评恰当、突出重点、突出三讲三不讲:

即讲学生自学和讨论后还不理解的问题,讲知识缺陷和易混易错的问题,讲学生展示后其他学生仍解决不了的问题;“三不讲”即学生不探究不讲,学生会的不讲,学生讲之前不讲。

10

(20分)

12.学生展示率高,展示具有针对性和层次性,集体智慧充分展示,主体作用充分发挥。

5

13.教学目标达成度高,不同层次的学生能根据所学知识完成必做题和拓展题。

7

14.遵循模式、导学案上课、学生参与度高,师生互动、完成教学进度和任务、体现三维目标。

关注全体学生,评价及时准确,充满期待和激励,按时下课。

8

 

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示例

年月日第课时

课题

桃花源记

执笔

张萍

审核

教学

目标

1、知识目标:

根据渔人的行踪,理清课文思路,掌握课文内容

2、能力目标:

背诵课文,领悟文章优美、简洁、精炼的语言特色

3、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对“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的描述,认识其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教学

重点

1、根据渔人的行踪,理清课文思路,掌握课文内容

2、背诵课文,领悟文章优美、简洁、精炼的语言特色

教学

难点

体会作者对“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的描述,认识其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学生活动

时量

教师活动

一、引入探究

教师激情导入课文。

二、自主探究:

(一)、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握好朗读节奏。

缤纷()豁然开朗()平旷()俨然()

阡陌()怡然自乐()诣()垂髫()

(二)、学生再读课文,完成练习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3、不足()为外人道也。

4、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5、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积累以下字词的含义。

通假字:

便要回家:

一词多义:

捕鱼为业便舍船处处志之

为舍志

不足为外人道也屋舍俨然寻向所志

 

寻向所志渔人甚异之遂与外人间隔

寻之闻之遂

寻病终处处志之遂迷

(3)、翻译句子:

(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2)具答之,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                                                

(3)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4)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5)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6)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7)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8)后遂无问津者。

                                                      

(4)、学生对照注释和工具书自己翻译课文,完成好笔记。

三、合作探究

(5)读课文完成下面题目。

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朝代)著名诗人。

2.从选段中理出“渔人”的行踪,在空格处填入短语。

发现桃花源——()——()

3.在选段中找出与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词。

⑴悉如外人()⑵便要还家()

4第二段中表现桃花源优美环境的句子是,,;表现村中人快乐生活的句子是。

5.表现村人热情好客的句子是

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是

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

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是

成语皆言简意赅,许多成语都语出有典,如成语

(选择两个,解释它的含义。

(6)根据“自学导题”,以讨论方式自学课文

1、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2、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奇丽美景)

3、渔人是如何进入桃花源的?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曲折、隐蔽、幽深)

4、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环境优美宁静)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生活安乐幸福)

5、桃花源中的人是如何对待这位不速之客的?

①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②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民风淳朴、热情好客)

6、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桃花源村?

哪些语句写出了桃花源人与世隔绝的久远?

⑴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厌恶战争、不满外界生活、与世隔绝)

⑵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7、陶渊明把桃花源写得这么美,这地方存在不存在?

为什么?

不存在。

因为渔人“寻向所志,遂迷”;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

8、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世外桃源呢?

明确:

当时的社会黑暗纷乱,作者是借此表达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既是作者的精神寄托,也是广大人民愿望的体现,所以说这是作者的一个美丽的梦。

四、展示探究

五、深化探究

(7)、探究桃源世界的奇特之处: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你觉得文中的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你是从文中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一)想像桃源之“美”。

提问:

桃花源风景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请选一个景点,用“这里的美,你看”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

这里的土地美,你看,                这里的屋舍美,你看,                       

教师小结:

听着大家的描绘,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桃源是美丽的,它美在环境幽雅,美在风景秀丽,美在资源丰富,美在静谧祥和。

(二).理解桃源之“乐”。

提问:

桃花源是美丽的,也是充满欢乐的,文中哪些人能感受到桃花源的“乐”?

学生明确:

男女、老幼、渔人

(1)男人虽种植劳累,但他们乐,乐在不必服兵役,免受战乱之苦,能安居乐业。

(2)女人虽采桑养蚕,织布缝衣,忙得不亦乐乎,但她们乐,乐在没有压迫,没有剥削,过和平安定的生活。

(3)老人(黄发)“怡然自乐”,乐在老有所养,丰衣足食。

(4)小孩(垂髫)“怡然自乐”,乐在和平安乐,无忧无虑。

(5)渔人乐,乐在受人热情相邀,盛情款待,乐在桃源中人民主平等,和谐亲密。

学生小结:

桃花源乐在民主平等,乐在和平安定,乐在丰衣足食,乐在民风淳朴。

(三).评读桃源之“奇”。

提问:

桃花源的美丽欢乐令人神往,桃花源的离奇神秘更是引人入胜。

那么,桃源“奇”在何处呢?

请你以“奇,那是因为”的句式阐述一下自己的认识,要尽量用原文的句子回答。

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明确:

景奇、人奇、踪奇。

(8)、写作活动

生活在东晋时期的陶渊明描绘了这样的美好境界,却是并不存在的,那么,生活在现在的我们,已经拥有了幸福美好的今天,一定对明天有着更为美好的憧憬。

你希望自己生活的未来社会是什么样的呢?

请用美丽的语言加以描绘。

练习反馈:

朗读并背诵课文

学习了本文,你还有哪些疑问?

请写下来。

 

板书设计:

发现忘路、忽逢

景美:

平旷、俨然、良田、美池……

桃花源进入

人美:

种作、怡然、皆出酒食……

再寻遂迷、未果

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