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效课堂九大教学模式解读.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700623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25 大小:135.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高效课堂九大教学模式解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5页
全国高效课堂九大教学模式解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5页
全国高效课堂九大教学模式解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5页
全国高效课堂九大教学模式解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5页
全国高效课堂九大教学模式解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5页
全国高效课堂九大教学模式解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5页
全国高效课堂九大教学模式解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5页
全国高效课堂九大教学模式解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5页
全国高效课堂九大教学模式解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5页
全国高效课堂九大教学模式解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5页
全国高效课堂九大教学模式解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5页
全国高效课堂九大教学模式解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5页
全国高效课堂九大教学模式解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25页
全国高效课堂九大教学模式解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25页
全国高效课堂九大教学模式解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25页
全国高效课堂九大教学模式解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25页
全国高效课堂九大教学模式解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25页
全国高效课堂九大教学模式解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25页
全国高效课堂九大教学模式解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25页
全国高效课堂九大教学模式解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25页
亲,该文档总共1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高效课堂九大教学模式解读.docx

《全国高效课堂九大教学模式解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高效课堂九大教学模式解读.docx(1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全国高效课堂九大教学模式解读.docx

全国高效课堂九大教学模式解读

全国高效课堂九大教学模式解读

全国高效课堂九大“教学范式”分别是:

山东杜郎口中学“10+35”模式、山东昌乐二中“271”模式、山东兖州一中“循环大课堂”、江苏灌南新知学校“自学交流”学习模式、河北围场天卉中学大单元教学、辽宁沈阳立人学校整体教学系统、江西武宁宁达中学自主式开放型课堂、河南郑州第102中学“网络环境下的自主课堂”和安徽铜陵铜都双语学校五环大课堂。

“课改”代名词

——山东杜郎口中学的“10+35”模式

杜郎口中学因“改”而名扬天下,成为当下中国教育最火爆的风景。

其实,杜郎口的经验也没有多么神秘,就是一句话,“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效果好起来”,而核心是一个“动”字,围绕“动”千方百计地彰显学生学习的“主权”。

杜郎口课改的精髓体现在最大限度地把课堂还给学生上,主张能让学生学会的课才是好课,一切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的“教”,课堂必须体现出“生命的狂欢”。

杜郎口模式到底有多大的可操作性,它是不是真正具有普适性?

《中国教师报》试水课改的“田野研究”,在杜郎口中学挂牌成立了第一个“《中国教师报》全国教师培训基地”,为学习和研究杜郎口课改经验的学校和单位提供针对性服务。

以鲜明的“行动研究”特色,秉承“问题即课题”的务实态度,追求课堂理想和理想课堂的建设,全情致力于课堂教育改革“途径与方法”的研究与推广。

“10+35”模式

杜郎口“10+35”模式,即教师用10分钟分配学习任务和予以点拨引导,学生用35分钟“自学+合作+探究”。

杜郎口模式,呈现出三个特点,即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

杜郎口课堂在结构上有三大模块,即预习、展示、反馈。

杜郎口的课堂展示模块突出六个环节,即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示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

点评:

今天的杜郎口已经成为了中国课改的代名词,一所乡村学校所创造的教育神话,再一次告诉我们:

改,才有出路。

领跑高中领着“改”

——山东昌乐二中的“271”模式

远在课改之前,昌乐二中就是闻名遐迩的高考名校了!

被外界称为“山东省领跑高中”。

昌乐二中这样已经“功成名就”的名校竟然也课改?

重新出发的昌乐二中从研究学生、重视自学开始,从新课改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里找到出路。

如今,送孩子进二中上学,早已成为许多家长的一个梦想。

在二中,几乎所有人都不屑于谈论升学率。

如果你一定要打破砂锅问到底,那他们会说:

高考只是教育的副产品,“高考其实就是考人品,考的是学生的学习能力。

“271”模式

“271”模式,即课堂45分钟按照2:

7:

1的比例,划分为“10+30+5”,要求教师的讲课时间不大于20%,学生自主学习占到70%,剩余的10%用于每堂课的成果测评。

271还体现在学生的组成划分上:

即20%是优秀生,70%是中等生,10%是后进生。

271体现在学习内容上:

即20%的知识是不用讲学生就能自学会的,70%是通过讨论才能学会的,10%是通过同学之间在课堂上展示,互相回答问题,加上老师的强调、点拨,并通过反复训练才能会的。

每一间教室里都有三个“小组”,一个是行政组,一个是科研组,一个是学习小组,称为学习动车组。

此模式强调“两案并举”,两案即导学案和训练案。

导学案要实施“分层要求”——分层学习、分层目标、分层达标、分层训练。

点评:

昔日的高考名校,今日的课改名校。

在昌乐二中有一句赵校长的名言:

高考就是考人品,高考只是教育的副产品。

他们依靠课改找到了升学的秘诀。

这里的学生管老师

——山东兖州一中的“循环大课堂”模式

杜郎口经验适合高中吗?

高中课改如何选择切入口?

课改如何应对和满足升学的挑战与要求?

山东兖州一中在“师法”杜郎口经验的基础上,根据高中教学的特点,渐变形成了“循环大课堂”模式。

通过改变课堂结构,一改传统的课后辅导、写作业练习这样的旧制,后段变前段,前置变成了预习,课后变成了课前,“把练习变成预习”,从而创造性地解决了课下低效的难题。

“循环大课堂”注重学生课堂上的学习状态,让学生带着“?

”号进课堂,通过独学(自学)、对学(对子间的合作)、群学(小组间合作探究),形成“!

”号,然后再通过展示交流把新生成的“?

”号最终变成“。

”号。

兖州一中的突出亮点是围绕着课堂改革构建“课改文化”。

尤其是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和“主体”作用,他们不仅把学习权交给了学生,甚至连学校的管理权也交给了学生。

“循环大课堂”

“循环大课堂”把课分为两截,“35+10”,即“展示+预习”。

其中的“三步六段”是课堂的组织形式,前35分钟的课堂展示内容是上节课的后10分钟加课下自主预习的成果,而预习的内容正是下节课将要展示的内容。

导学案是“循环大课堂”的核心要素,一般要具有以下要素:

学习目标、学习任务、重点难点、学法指导。

做到“四化”:

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层次梯次化,梯次渐进化。

导学案一般要在难度、内容和形式上设计分为ABCD四个级别:

A级为“识记类内容”,要求学生在课前时间必须解决;B级为“理解级”,要求学生能把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和生活挂钩,形成融会贯通的衔接;C级为“应用类”,学以致用,能解决例题和习题;D级为“拓展级”,要求学生能把知识、经验和社会以及最新科研成果挂钩。

点评:

从改变学生学习状态入手,走出了一条光明的通途。

伴随课改生成的“学生自治”管理文化,重新解读了教育的目标是“使人成为人”。

不让教师进课堂

——江苏灌南新知学校的“自学·交流”模式

新知是中国名校共同体组建之后的第一所“实验校”。

校长徐翔认为,仅仅像杜郎口不行。

他又发明了“新理论”,他说新知的学习不光要临帖,还要“入帖”直至“破帖”。

所谓“破帖”,当然是破茧成蝶的生成。

于是,“特色自主学习模式”在新知诞生了。

在这套模式里,自主是核心,而托起自主的是学生的自学和交流。

然而随着“特色自主学习模式”的实施,“主体”被唤醒了的学生在学习中发挥出极大的能动作用,这也无形中将教师置于一个尴尬的境地:

在新的教学模式中,有个别教师的步子总比学生慢半拍,有意无意地成为学生进一步发展的“障碍”,甚至失去了自己的角色,他们渐渐成为“边缘人”。

当然,也有另一种情况,个别教师渐渐跟不上学生学习的节奏,他们的知识半径笼罩不了学生的求知范围。

怎么办?

徐翔说,那就干脆一改到底,再“偏激”一次,完全把学习的权利和课堂时空还给学生——不准教师进课堂。

徐翔说,不管是什么教育,只要开始尝试着去遵循本质和规律,那就一定会在路上“遭遇”杜郎口的。

“自学·交流”学习模式

从提前一天将“学案”发放给学生,新知学校即开始了引导学生自学的过程。

把原属于学生的思维权利通过“自学”还给学生,通过“交流”表达自我的权利。

新知对学生的自学有三个层次的要求。

一是完成学案上老师预设的问题,了解学习文本需要掌握的知识、考查的技能等;二是要对学案中涉及到的问题进行质疑,提出自己的问题,对未涉及到的问题要进行补充,丰富完善;三是敢于否定书本中既成的事实和结论,并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结论。

点评:

作为最早提出“临帖”概念的学校,已然成为连云港市的一所名校。

独有的“自学·交流”模式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能力,最大可能地保证了学生的思维成果。

这里的学生怕下课

——河北围场天卉中学的“大单元教学”模式

与新知的徐翔校长一样,天卉中学的胡志民校长也是一个主张“学习即临帖”的校长。

因为“临帖”的“不走样”,天卉中学的课改很快就显现出了成效,其在中考中,不仅一举在全县夺魁,而且有四门主要功课成绩竟然名列全承德市第一。

如今,天卉中学每天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师参观学习,其“临帖”杜郎口而“破帖”形成的“大单元教学”模式,因其更具课程的变革意义,愈发引起教育界的广泛关注,被誉为“当代最先进的课改理念”。

学生这样评价:

“这种新的课堂,让我感觉学习不再是一件苦差事了。

过去怕上课,现在我怕下课。

在这种课堂里,不但学到了知识,又锻炼了胆识和表达能力,现在只要放假一天,我就立刻想回学校。

“天卉文化”最突出的是他们独创的“高效课堂班级文化巡展”。

每到周五下午,他们借助各种文艺手段,说学逗唱演,比的正是谁的班级文化更出彩。

“大单元教学”

“大单元教学”模式具有三大特色:

大整合、大迁移、大贯通。

其具体表现形式是“三型、六步、一论坛”。

在“大单元教学”模式中,核心是“展示教育”。

“预习展示课”环节,先期让学生达到掌握70%-80%的目标,并在小组内部由组长带领,要求每个成员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展示”;“提升展示课”是对小组合作学习成果进行展示,通过教师的追问、质疑,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拓展联系更多的相关内容,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达到“提升”的目的;“巩固展示课”则是追求知识的“再生成”,教师要善于利用某些奇思妙想,让有“创见”的学生展示自己的独到思维见解,通过学生“兵练兵”、“兵教兵”、“兵强兵”的过程,达到对知识的再认识和巩固的“目的”。

点评:

“大单元教学”模式立足于“破”,对传统教学中的“教材编排”、“课时安排”、“学期计划”、“学年任务”等进行重新组合,实现了对教材的整体感知与把握。

立的首先是“人”

——辽宁沈阳立人学校的整体教学系统和“124”模式

教育绝不可单纯以成绩论英雄,但立人学校在升学成绩上的“不讲理”却在沈阳市成为“美谈”。

这所学校的中考成绩竟然要超出县里平均分273分之多。

立人学校的高升学率来自于一直研究如何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学得高效。

立人首先立的是“人”。

立人敢于实现“零作业”,是因为他们早就自信课上发挥了每一分钟的效能,用不着再“堤内损失堤外补”。

立人的课堂完成了“六个变身”,变教师“讲”为学生“做”,让学生在“做”中思考,主动探究;变教“书”为教“学”,变灌输知识为指导学习方法;变集中精力批改作业为集中精力备课;教师走下讲台参与,学生走上讲台展示;教师下海精选习题,学生上岸探究创新。

中国教育学会初中专业委员会的李锦韬理事长说,立人的课堂处理好了三个度,一是活与实;二是动与静;三是收与放。

整体教学系统和“124”模式

整体教学系统包括“整体整合、两案呼应、两型四步”三大板块。

“整体教学”是“三加工”、“三导”循环式的教学过程。

一是教师加工知识导图,编制导学案,以图导案;二是教师加工导学案,实施教学,以案导学;三是学生加工学案,理解、应用、归纳总结,形成学习导图,以学导图。

“整体整合”包括整合教材、整体呈现、整体组合、整体包干、整体验收五个方面。

“124”模式,“1”即整合后一节课的教学内容;“2”即自学课和验收课两种课型;“4”即四大教学操作环节:

目标明确、指导自学、合作探究、训练验收。

点评:

从整合教材、整体呈现、整体组合,到整体包干、整体验收,立人学校的整体教学体系,使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享受课堂,从而使课堂走向重生。

丑小鸭如何变天鹅

——江西武宁宁达中学的“自主式开放型课堂”

类似于“杜郎口旋风”,宁达中学的崛起被媒称之为“宁达现象”。

宁达到底有什么样的经验?

宁达的经验是不是“二手货”?

是杜郎口的“翻版”,还是对杜郎口经验“继承与生成”的持续性发展?

宁达的经验其实就是“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

张项理校长说过的“名言”是:

教育必须完成进化,既然要课改,就绝不做拖着尾巴的“类人猿”。

他七下杜郎口,和大多数中国名校共同体的校长达成共识:

要提高办学质量,就必须在“高效课堂”上做足文章,唯有“课堂”优质,才能真正把学生从应试教育的模式里“解救”出来。

他们提出“把问题学生当成生病的孩子”这样的育人理念,他们想方设法激活每一个孩子,让每一个孩子努力成为学习的主人。

现在只要随意走进宁达中学的任何一间教室,都如同走进了人声鼎沸的“学习超市”。

这里几乎就是杜郎口中学的“孪生”课堂。

“自主式开放型课堂”

宁达中学“自主式开放型”课堂在操作上主要包含了四个模块:

自学、交流、反馈、巩固拓展。

课堂划分为三个模块:

预习、展示、测评。

课堂三模块大致按照时间划分为:

15(分钟)+25(分钟)+5(分钟)。

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合作单位,每间教室分为9个小组。

每个小组依据好、较好、一般三个层次组合,每组6到8人,设立小组长和副组长两名。

预习课围绕的学习目标叫“课堂指南”,“课堂指南”主要由五部分构成:

一是学习目标;二是重点、难点;三是学习过程;四是当堂测评;五是拓展提升。

点评:

这所学校曾被认为是“捡破烂儿的学校”,但今天宁达中学已经成为全国课改名校,也成为了当地学生向往的学校。

“自主与开放”是其核心价值,真正让每一个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

新技术与新文化高度融合

——河南郑州第102中学的“网络环境下的自主课堂”

今年两会期间,香港《文汇报》曾以《郑州102中学课改事件调查》为题大篇幅报道了102中学的课堂改革,引起了相关领导的高度关注。

班额过大如何实施课改?

崔振喜校长说,找到一种东西取代黑板。

这种东西就叫交互式电子白板。

他们巧借地处省会、硬件条好的优势,把杜郎口模式的“预习展示、调节达标、教学探索”通过电子白板技术呈现出来,从而生成了郑州市第102中学具有自主特色的“交互白板环境下的高效课堂”。

崔校长介绍说,这种交互式电子白板,充分发挥了计算机、投影、音响、实物展台和校园网络等多媒体设备的功能,推进了新课程理念下新的课堂模式,师生的交互合作成为一种常态和现实。

人机互动、师生互动、远程互动成为现实。

“网络环境下的自主课堂”

“网络环境下的自主课堂”模式由“预习、展示、调节、达标”四个环节组成。

学生们把预习好的导学案及课堂展示的内容课前上传,板书、展示、表演、提升,上课时不用忙着记笔记和在黑板上临时书写,挤出的大量时间可以用于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互动。

借助白板的快捷、方便,展示过程可以十分紧凑、高效,而且交互式电子白板还有储存、记忆功能,自由调用,学生巩固和反馈也变得十分方便快捷。

每个班级的电子白板还依托网络充分联通,“班班通”,每一节课后,包括老师的课件,学生的解答过程、修改过程,教师的讲解圈注等都可以储存下来,自动上传至校园网络,供全体师生调阅、反馈、总结、互动。

网络环境下的课堂主要依托交互式电子白板,推进新课程理念下新的课堂模式,使师生的交互合作成为一种常态和现实,人机互动、师生互动、远程互动成为现实。

点评:

102中学很好地回答了一个问题,硬件条件好的省会学校应该如何学习杜郎口。

他们把高效课堂的先进理念与现代技术嫁接生成了自己的模式和课程,实现了新技术与新文化的高度融合。

安徽课改的“小岗村”

——安徽铜陵铜都双语学校的“五环大课堂”

校长盛国有给改革确立了16个字:

立足校本,自主构建,经营课堂,内涵发展。

而在具体的行动研究中,他们以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突破口,构建并完善了一系列应对新课程背景、符合现代有效教学理念的校本科研体系,“三模五环六度”高效课堂模式因此诞生。

原创性、前瞻性、本土化的教学模式一经问世,旋即引发了巨大的效应。

有人说,他们是安徽大地上的又一处“小岗”。

如今的铜都双语学校,已经因其课改而成为全国名校,每天前来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人们评价说,铜都双语学校的课改,破解了民办学校“教师流动性大”的难题,变“留人才”为“造人才”,使学校具有了师资自主再生能力;突破了民办学校“生源基础差”的瓶颈,变“选学生”为“育英才”,使学校具有了“促进每一位学生成功”的核心教育能力。

“五环大课堂”

建构“三模五环六度”课堂运行机制,其中“自学指导”、“互动策略”、“展示方案”三大课堂核心元素的设计,将自主、合作、探究的课改理念化为高效课堂的实际生产力;自研课、展示课、训练课、培辅课、反思课等五种课型架构成“五环大课堂”。

“三模五环六度”模式在操作上,“结构”和“方法”是两大原点。

“三模”是指“定向导学、互动展示、当堂反馈”三大导学模块;“五环”是指导学流程中要经历“自研自探——合作探究——展示提升——质疑评价——总结归纳”五大环节;“六度”是要求教师导学设计及课堂操作过程中要重视学习目标的准确度、自学指导的明晰度、合作学习的有效度、展示提升的精彩度、拓展延伸的合适度、当堂反馈的有效度。

点评:

被誉为安徽课改的“小岗村”,破解了民办学校教师流动性的瓶颈,课堂开放而富有活力,成为当地课改典范。

全国高效课堂九大范式之:

山东兖州一中的“循环大课堂”

“课变”——记山东兖州一中的“循环大课堂”

“点火时间前置”的课堂

  金秋十月,正是赏花煮酒的季节。

  记者走进兖州一中的教室听课,发现这里的课堂让人“眩晕”。

  一上课,教师不是站在讲台上忙着讲题或布置学习任务,而是组织学生热热闹闹地进行学习成果展示!

  据校长杜金山介绍,“展示”是兖州一中课改里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展示真是热闹,仿佛在“打仗”,整座教学楼里像炸了锅。

  可记者禁不住疑窦丛生:

看不到事先的预习,学生们怎么就能一上来“凭空”开始展示呢?

  眼见着时间一点点地过去了,可师生仍然陶醉在“展示”里,意犹未尽。

记者看着表,开始替上课教师担起心来——都“展示”35分钟了,45分钟的课只剩下10分钟的“小尾巴”了。

  正当记者担心时,原本沸沸扬扬的教室骤然安静下来,整幢教学楼也显得宁静了。

  这时老师站到了讲台上,开始在黑板上写“预习目标”。

刚才还手舞足蹈的学生这时也都坐回座位,一边等着课代表和几位小组长发“导学案”,一边在本子上认真记录。

老师写完“目标”后,就领着学生作“预习”。

  记者低头看看学生手里的“导学案”,发现上面密密麻麻都是字,反正面共有四页,内容真不少。

这么多的内容,区区10分钟能预习完吗?

又怎么能保证预习的效果?

另外,刚才的“展示”和现在的“预习”,有什么必然联系吗?

为什么展示完了却又要“预习”呢?

  记者百思不解,下课后采访了刚才在给高三上语文课的李平老师。

  李平老师告诉我,兖州一中的所有课都分为两段,是“35+10”,也即“展示+预习”。

课堂前半段占35分钟,就一个目标,组织学生充分展示,而展示的内容就是上节课的最后10分钟里布置的“学习任务”。

在每节课后半段的10分钟内,教师要围绕“导学案”领着学生做下节课的预习,将预习目标具体化。

  原来兖州一中每节课的起点在一节课的后10分钟。

这个起点虽然短,“尾巴”却很长,一直延伸到第二天,与下节课的前35分钟对接,形成一个“环状大课堂链”,将教师导学、学生预习和展示这三步贯穿起来,即“一课分两段”,“三步为一课”。

  记者和兖州一中老师座谈时,化学老师刘海清用自己的专业术语形容该校的课堂是:

10分钟是预热,“课下”时间是自我加热,35分钟展示时熊熊燃烧。

  刘老师说,我们是把“点火时间”前置了,让学生在“预热”过程中发现问题,再想办法自行解决。

一个调查引发的“学案”

  兖州一中从2004年开始课改。

杜校长说,课改源自我们所做的一项针对传统课堂教学的“两率”调查——“课堂精力流失率”和“高效学习率”。

  调查分为针对教师的和针对学生的。

对教师的调查涉及教学能力、教学态度和总体评价。

对学生的调查包括“该科课上你精力流失?

”:

A、一、两分钟B、5分钟左右

C、10分钟左右D、20分钟左右。

“该科课上你高效学习?

”:

A、35分钟以上

B、30分钟左右C、20分钟左右

D、10分钟左右。

  调查出来的数据触目惊心:

课堂精力流失率竟高达38%,而高效学习率不到50%。

  回想起那时的课堂,杜校长说:

“校园飞来一只鸟,几乎全校学生都能知道。

稍有风吹草动,学生的目光唰一下就飘走了,精力流失太高了。

  他还发现了另一个现象,患了感冒的老师课堂效果是最好的,因为老师嗓子不舒服就会少讲。

他在和学生的攀谈中也了解到,很多学生最怕老师遇到高兴事,因为老师情绪高涨时往往嘴巴就刹不住车,讲起来没完没了。

教师少讲才能提高学习效率,这样的事实发人深思。

  “两率”调查同样让教师感到震惊。

  李平老师说,那一刻自己真的感觉成了“悲剧英雄”——嗓子教哑了,身体累垮了,结果却事与愿违。

老师们也认识到再这样下去不行了。

学校适时提出“严格规范管理+课堂教学改革=谁都能成功”,高效课堂必须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始。

  在课堂上,兖州一中的教师开始不讲了,改为鼓励学生展示,遇到学生“卡壳”时,老师也只是适度“点拨”。

兖州一中初步形成了“预习+展示”的高效课堂模式。

  杜校长并不讳言兖州一中曾经师从杜郎口中学。

他认为,杜郎口教改的意义在于让传统课堂从低效转变为有效甚至高效。

杜郎口中学的“人人参与”、“个个精彩”从哪里来?

从解放学生的学习主权上来,开放课堂就是“放生”!

  然而,“高效课堂”的探索没实施多久,问题就出现了。

因为高中无法像初中那样设置专门的预习课,没有预习就不会有展示,没有展示哪会有高效?

可一节课满打满算也就45分钟,老师们难免顾此失彼。

时间的矛盾导致高效课堂效果不好,老师们垂头丧气,有些人又悄悄改回“老路子”上去了。

  怎么办?

那就反复调整,把课堂重新“洗牌”试试。

  当这个大胆的想法冒出来后,杜校长一下从办公室的沙发上跳起来!

  他和老师们商量,咱建个“教学孵化室”吧。

他说孵化室可不是“实验室”,不是试验行与不行,而是认定能行,需要找到推广的“方法”的。

  学校每天都会在孵化室安排一些课程,让老师们去讲,去品,去研究。

  他们把原有课堂的结构打破,把展示前置到一上课就开始,预习时间放在课下,学生课后和晚自习的时间都变成了“预习”时间。

  但接下来又一个问题凸显出来,怎样才能保证课下的预习效果?

  他们继续“孵化”,搞预习目标,然后又把“预习目标”孵化成今天的“导学案”。

通过“导学案”引领学习,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可自学能力非一日之功。

他们又孵化出另一个解决方案,在学生课下的“独学”之外,鼓励学生走向社区,和同学结成学习团队,进行“对学+群学”。

杜金山打了个比喻,这叫“学骑自行车”,一辆自行车,几个人一起学,会的教给不会的,相互把持,相互切磋。

  孵化室的成果出来了,兖州一中的课堂“变革”也随之成型了。

杜校长决定向全校的各个年级推广,就连面临着高考升学的毕业班也得改!

导学案:

教与学的“路线图”

  在兖州一中,教师要把主要工作放在课前的“引导”准备上,“导学案”成为能否高效的关键。

  在课改初期,教师上课前要编制“预习提纲”。

  最初的“预习提纲”的结构比较随意,除了一个教学目标外,对功能、容量、格式、结构等都没有做出具体要求。

很快,他们发现,“预习提纲”逐渐变成了习题集和考试卷,有些老师甚至图省事用电脑下载、复制别人的资料。

其结果是学生预习的难度越来越大,面对大量的习题,不知如何下手,预习效果越来越差。

  他们分析了原因,认为“预习提纲”这种方式,无法承载课堂改革的重任,必须围绕引导学生“实现高效和充满兴趣的学习前置”为目标,重点应该在“学习引导”上。

  导和学两个字,促成他们想到了“导学案”。

  “导”是目的,是关键,预习材料必须具有引导学习和突破问题的功能。

“学”,应以帮助学生学习方便为根本出发点。

  新出炉的导学案和“作业”、“试卷”有根本的不同,分为8个环节:

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知识链接、学法指导、问题逻辑、学习反思、作业布置、归纳小结。

  他们要求教师在编制导学案时,必须把握好对教材的“翻译”,把教材严谨的、逻辑性极强的、抽象的知识,翻译成能读懂、易接受的、通俗的、具体的知识。

好老师要能够深入浅出,设计导学案要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

  教师在编制导学案时,要求在难度、内容和形式上设计分为ABCD四个级别:

A级为“识记类内容”,要求学生在课前时间必须解决;B级为“理解级”,要求学生能把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和生活挂钩,形成融会贯通的衔接;C级为“应用类”,学以致用,能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