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974823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7.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教学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教学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教学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教学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教学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教学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教学设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教学设计.docx

《《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教学设计.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教学设计.docx

《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教学设计

《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教学设计

《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

2、知道一些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故事。

愿意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

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

三、教学设备:

投影仪、图片

四、教学过程:

一、激发感情,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爱我中华》歌曲,投影民族团结图片。

(出示56各民族的大照片。

小结:

对,在这个大家庭里住着56各民族,有着13亿的兄弟姐妹。

各族人民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亲如一家,共同为建设祖国做贡献。

2、谁来说一说你是哪个民族的?

我们班的同学都是汉族,你们知道有哪些少数民族?

3、不同的民族有各自的风俗习惯,谁能举例说一说?

(引导学生从衣着、语言等方面来说。

4、展示藏、回、壮、维吾尔、蒙古族图像,让学生猜想。

小结:

除了衣着,语言不同,在服饰、饮食和居住环境等方面也有差异。

比如:

有的少数民族不吃猪肉,有的少数民族住帐篷,有的住窑

洞等等。

也就是说,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

(投影展示课文故事,看课文)

1、(出示傣族小朋友图片,投影在银幕上或贴在黑板上。

)傣族是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云南的西双版纳,泼水节是傣族人民的风俗习惯,傣族人民过泼水节时有什么讲究?

3、警卫员为什么要用伞为周总理挡水?

4、总理是怎样做的?

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总理让警卫员把伞收起来。

因为周总理认为用伞挡水是对傣族人民不礼貌,不能因为自己的身体而伤害了傣族人民的感情,要尊重傣族人民的风俗习惯。

这说明总理和傣族人民的心是紧紧地连在一起的。

小结:

傣族是我们多民族国家的一个民族,周总理深切地爱着各族人民,各族人民也深切地爱着自己国家的总理。

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可以加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友谊、使国家富强、昌盛。

三、补充事例,提高认识。

1、你们还知道哪些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听。

2、我们来听听发生在《红军长征》的故事。

(红军长征故事投影。

3、从《周总理参加泼水节》和《红军长征》的故事中,我们认识

到尊重其他民族风俗习惯的行为,有什么好处?

4、读一读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几点要求

小结:

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增进各民族

四、结合练习,指导行动。

1、说一说:

在粮食极为困难的时候,红军为什么要把猪肉罐头和腊猪肉扔掉?

2、议一议:

班上组织野炊,老实提醒大家要注意尊重回族同学马小青的饮食习

惯。

波波说:

“应该少数服从多数。

3、读一读:

怎样尊重民族风俗习惯

a、尊重少数民族的服饰,对他们不要围观、窃笑,更不要指手画脚地

议论。

b、要尊重少数民族的语言和文字。

在问话中要注意,不要问“你会

说汉语吗?

”,因为各少数民族的语言都是中国话。

应该问“你会说普通

话吗?

c、严格禁止对少数民族用带有歧视、侮辱性的称谓。

“为什么不吃猪肉”。

e、有的少数民族长期在牧区生活,食用酥油、牛羊肉类及奶制品

较多,因而身上往往有些腥骚之味,和他们相遇时,切忌用手掩鼻,否

则会被认为是不礼貌的`动作。

f、藏族有佩戴小型藏刀的习惯。

此种刀形状大小很像匕首,他是吃

肉时用的一种工具,也是一种装饰品,切不可把它误认为凶器加以盘

问,

甚至没收。

否则容易发生误会,影响民族团结。

4、做一做:

a、排练节目,邀请当地的少数民族同胞参加“民族团结一家亲”

的主题活动。

b、收集民族服饰的照片或图片,举办一次民族服饰模特展览会。

条件的,还可以举行民族服饰模特表演赛。

c、装扮民族角色,体会民族风俗习惯。

d、有条件的可以上网查询民族风俗习惯。

5、欣赏:

a、欣赏民族各种图片。

b、欣赏民族录像片断。

c、欣赏各民族在天安门广场前的联欢合影图片。

五、总结全课,提出希望。

展示各民族在天安门广场前的联欢合影图片。

发出“民族大团结,祖国更强大”的号召,鼓励同学们为了祖国的强大、繁荣、富强,更加努力学习。

六、板书设计:

六、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

尊重

《青蛙搬家》教学设计

《青蛙搬家》教学设计三篇

篇一:

《青蛙搬家》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哪些动物能够在天上飞吗?

2出示青蛙的图片:

你们认识它吗?

它生活在什么地方呢?

今天。

呀,青蛙要搬家啦。

板书课题,指导读题。

根据题目提问。

二读文,按要求学生字。

1学生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2把生字拼一拼,读一读,读给同桌的小朋友听,看谁读得更好。

3交流一下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4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

检查读文的情况。

三整体感知,学文第一自然段。

1刚才,老师发现咱们班的小朋友读得可认真了,这回你们一定比刚才读得好!

再读一遍给老师听一听,好吗?

2指名反馈刚才提的问题。

3再读课文,找找哪里告诉我们青蛙要搬家,它要搬有水的地方去?

4大家一起读这一自然段,找出“相亲相爱”、“舍不得,这两个词的意思是什么?

大雁想带青蛙走,可是青蛙不会飞,你们想想办法看,怎样才能让青蛙飞上天空和大雁一起到有水的地方。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小结:

一对雁和一只青蛙同住在一起,后来由于干旱,大雁想飞到有水的地方,可是大雁舍不得青蛙,怎样能让青蛙和大雁一起去找有水的地方呢?

你们提出了很多方案,那青蛙它们选择了哪一种呢?

故事又是怎样发展的呢?

下节课我们再学习课文。

2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抽读生字卡片。

2学生用生字组词,复习词语。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大雁和青蛙是相亲相爱的好朋友,他们决定一起到一个很远很远但是有水的地方。

可是青蛙不会飞,我们班的小朋友帮助青蛙想了不少的办法,那么青蛙想出了什么办法呢?

二继续学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青蛙为什么会掉下来,并想象青蛙掉下来后的结果。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再演一演。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青蛙为什么会掉下来,并想象青蛙掉下来后的结果。

重难点突破法:

朗读法讨论法能力训练点:

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表演能力和朗读能力拓展:

表演课本剧课时安排:

两课时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教学过程:

1自读课文。

2指名反馈:

青蛙想出了什么办法?

3集体读相关的段落。

4小朋友们,当青蛙飞上高高的蓝天时,它的心里会怎么想呢?

5是呀,青蛙想出的办法还真行,人们是怎么称赞它的?

用横线画出来。

6当青蛙多么想让大家知道想出的办法是自己呀,它终于憋不住了,就说出了口,结果怎样呢?

7说说自己对青蛙的看法。

8集体朗读课文。

三读一读,演一演。

1自由分角色朗读课文。

2小组分角色读一读演一演。

3讨论交流:

青蛙掉下来后会怎样呢?

四指导写字。

1、范在田字格中书写生字,学生观察。

2、指名反馈这些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学生自由的说,书写时要注意些什么?

3、教师总结强调。

4、学生书写,师巡视,个别辅导。

5、作业点评,鼓励学生把字写好。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说说自己读了这个故事明白了什么道理?

2总结:

青蛙想出的办法的确很好,但是它禁不住人们的赞叹,张口想告诉人们这个办法是它想出来的,结果就掉了下来,同学们可千万别学青蛙。

3布置作业:

把这个故事讲给小弟弟小妹妹听。

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篇二:

《青蛙搬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青蛙为什么会掉下来,并想象青蛙掉下来后的结果。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再演一演。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青蛙为什么会掉下来,并想象青蛙掉下来后的结果。

重难点突破法:

朗读法讨论法

能力训练点:

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表演能力和朗读能力

拓展:

表演课本剧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哪些动物能够在天上飞吗?

2出示青蛙的图片:

你们认识它吗?

它生活在什么地方呢?

今天。

呀,青蛙要搬家啦。

板书课题,指导读题。

根据题目提问。

二读文,按要求学生字。

1学生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2把生字拼一拼,读一读,读给同桌的`小朋友听,看谁读得更好。

3交流一下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4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

检查读文的情况。

三整体感知,学文第一自然段。

1刚才,老师发现咱们班的小朋友读得可认真了,这回你们一定比刚才读得好!

再读一遍给老师听一听,好吗?

2指名反馈刚才提的问题。

3再读课文,找找哪里告诉我们青蛙要搬家,它要搬有水的地方去?

4大家一起读这一自然段,找出相亲相爱、舍不得,这两个词的意思是什么?

大雁想带青蛙走,可是青蛙不会飞,你们想想办法看,怎样才能让青蛙飞上天空和大雁一起到有水的地方。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小结:

一对雁和一只青蛙同住在一起,后来由于干旱,大雁想飞到有水的地方,可是大雁舍不得青蛙,怎样能让青蛙和大雁一起去找有水的地方呢?

你们提出了很多方案,那青蛙它们选择了哪一种呢?

故事又是怎样发展的呢?

下节课我们再学习课文。

2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抽读生字卡片。

2学生用生字组词,复习词语。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大雁和青蛙是相亲相爱的好朋友,他们决定一起到一个很远很远但是有水的地方。

可是青蛙不会飞,我们班的小朋友帮助青蛙想了不少的办法,那么青蛙想出了什么办法呢?

二继续学文。

1自读课文。

2指名反馈:

青蛙想出了什么办法?

3集体读相关的段落。

4小朋友们,当青蛙飞上高高的蓝天时,它的心里会怎么想呢?

5是呀,青蛙想出的办法还真行,人们是怎么称赞它的?

用横线画出来。

6当青蛙多么想让大家知道想出的办法是自己呀,它终于憋不住了,就说出了口,结果怎样呢?

7说说自己对青蛙的看法。

8集体朗读课文。

三读一读,演一演。

1自由分角色朗读课文。

2小组分角色读一读演一演。

3讨论交流:

青蛙掉下来后会怎样呢?

四指导写字。

1、范在田字格中书写生字,学生观察。

2、指名反馈这些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学生自由的说,书写时要注意些什么?

3、教师总结强调。

4、学生书写,师巡视,个别辅导。

5、作业点评,鼓励学生把字写好。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说说自己读了这个故事明白了什么道理?

2总结:

青蛙想出的办法的确很好,但是它禁不住人们的赞叹,张口想告诉人们这个办法是它想出来的,结果就掉了下来,同学们可千万别学青蛙。

3布置作业:

把这个故事讲给小弟弟小妹妹听。

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篇三:

《青蛙搬家》教学设计

青蛙搬家

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自主读书,自主识字,在读书识字的过程中欣赏祖国汉字的形体美,感受读书的快乐,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在本课的阅读中既能感受到故事的有趣,也能从中悟出做人的道理,同时也要引导他们去关注故事中青蛙的命运,学会关爱,帮助他人。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主动阅读课文的兴趣。

2.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自主认识本课生字,会写本课要求写的字,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故事中包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

认识生字,正确书写,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教学难点

通过阅读故事明白道理。

教学准备

1.师生准备生字卡。

2.学生预习课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题质疑,导入新课

师:

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

师:

再读读课题,你还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师:

借助拼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多读几遍。

师:

同桌的小朋友一起练读课文中的生字。

(相互提醒应该注意的读音。

师:

(出示生字卡片)生字娃娃都跑到老师的字卡上来了,能叫出它们的名字吗?

(试读—抽读—开火车读。

师:

能用你们做的字卡,将生字按不同的结构排列出来吗?

自己排好后,同桌的学习伙伴看一看都一样吗?

讲讲为什么要这样排。

师:

(出示老师排好的顺序)老师排对了吗?

为什么?

且、更

蛙、相、根、次、法

旱、舍、第、齐雁师:

怎样记住这些字呢?

你有好方法吗?

(学生交流自己的记字方法。

)师:

这些字在课文中组成了词语,你会读吗?

青蛙、大雁、相亲相爱、天旱、舍不得、一根、并且、第一次、办法、更多、一齐。

师:

读课后第二题中的句子,学着用“办法”造句。

三、指导写字,欣赏汉字美

师:

今天学的生字中有4个字要求会写,还有以前学的4个字要会写,有信心写好它们吗?

1.再读一读这8个字吧!

2.先观察这8个字有什么规律(结构),想想怎样才能写好它们。

3.看老师示范写一次,跟着书空。

4.自己工整地在田字格里练习写字,看谁写得最漂亮。

四、再读课文,理解感悟

师:

我们学的生字和词语都跑到课文中去了,想把课文读好吗?

1.请读①“一对雁和一只青蛙,在湖边同住了很久,双方相亲相爱,好像是一家人。

”师:

“相亲相爱”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从这个词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2.请读②“后来,天旱湖干,没水喝了,雁想飞到有水的地方去,但舍不得把青蛙留下来。

”师:

读了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

师:

将①②两句话连起来读读。

(试读—抽读—齐读。

)3.大家练习读2~4段,这几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师:

再读读写青蛙想出的好办法的句子吧,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用一根小棍子,你俩衔着两头,我衘着当中,找有水的地方去。

”4.大家小声地练读5~10段,想想你知道了什么。

(出示句子重点指导读、体会。

)人们说:

“雁带青蛙飞行,真有办法。

”青蛙想:

这是我想到的办法。

许多的人说:

“雁带青蛙飞行,真有办法。

”青蛙想:

这是我想到的办法。

这次,它差一点儿说出了口。

师:

从“这次,它差一点儿说出了口”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师:

它真这样做了,会怎么样呢?

5.自读11~14段。

师:

青蛙为什么会从空中掉下来呢?

师:

听到人们夸“雁带青蛙飞行,真有办法”,青蛙应该怎么想?

怎么做?

(大家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师:

读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

五、感情朗读,故事拓展

1.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想想青蛙掉下来后会怎样。

2.小组演一演“青蛙搬家”。

(要求创作出青蛙从空中掉下来以后的故事。

)附板书设计:

青蛙搬家

雁带青蛙飞行

(找有水的地方)

青蛙想出办法青蛙从空中掉下来

(舍不得)(不服气)

柳永雨霖铃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理解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特点。

2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

鉴赏词,体味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

品位诗词意像,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我们在讲宋词简介的时候说过,宋词可以分为几个流派?

(生:

两派。

豪放派和婉约派。

)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是?

(苏轼、辛弃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是?

(柳永、李清照)

传说苏轼曾问一个善于唱歌的幕士:

“我词何如柳七(柳永)?

”这个人回答:

“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由此大家可知这两个流派的不同特点。

能让苏轼与之一争高下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出自哪首词?

(生:

《雨霖铃》)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雨霖铃》(板书)

一关于柳永

柳永,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

他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

当时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仁宗批了四个字说:

“且去填词”。

柳永在受了这种打击之后,别无出路,就只好以开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即开封),苏州,杭州等都市过着一种流浪的生活。

大约在少年时的“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在浙江的桐庐、定海等处做过几任小官。

晚年死于润州(江苏镇江县)。

死时家无余财,群伎和金葬之于南门。

他精通音律,变旧声为新声,在唐五代小令的基础上创制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慢词,这首词调名《雨霖铃》,就是取唐时旧曲翻制。

据《明皇杂录》云,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地蜀中,于栈道雨中闻铃音,起悼念杨贵妃之思,“采其声为《雨霖铃》曲”。

所以这支曲本来就是寄托相思的,词调极尽哀怨。

”柳永充分利用这一词调声情哀怨、篇幅较长的特点,写委婉凄侧的离情。

此词当为词人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

二整体感知。

1范读《雨霖铃》。

(让学生感受词的感情基调)

师:

能感受到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吗?

生:

能。

哀婉、悲伤、凄清。

(板书)

2指导诵读。

我们讲过诗词诵读要把握的几个要点,首先要读准字音;

其次要读出节奏,宋词不比唐诗那样整齐划一,每句是不同的。

再注意韵脚的读法,要短促而清晰;带领学生试读一遍,划分节奏。

最重要的要读出感情,刚才大家已经感受到了,现在就试读一遍,自己体会体会。

学生自由朗读——指明学生朗读——学生齐读。

3疏通词句:

(注释中有的不在讲解之列。

寒蝉:

初秋乍寒时的蝉,偶尚自鸣,但短促无力,至深秋则噤。

烟波:

烟雾弥漫水波动荡的水面。

无绪:

古,没有心思。

今,没有头绪。

念去去:

想到将来……(“行行重行行”)。

应是:

即便是。

三鉴赏

学生自读,思考:

从时间角度看,这首词的层次应如何划分?

明确:

别前、别时、别后。

(板书)

师:

这首词的重要特点是情景交融、虚实相济。

(板书)鉴赏时注意词中哪些是景语,哪些是情语?

哪些是情景和说?

词中哪些是实写?

哪些是虚写?

上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师:

起首三句写什么?

是情?

是景?

生:

写景。

明确:

对。

写别时景。

点明了季节、时间、地点和事件。

勾勒了一个情人离别的典型环境。

师:

地点呢?

(长亭)时间呢?

(晚上)季节(秋季)

提到秋季会有怎样的感觉?

(萧瑟)

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

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

加之当中“对长亭晚”一句,句法结构是一、二、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

起首句已给全诗定下了基调:

“凄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师:

这写什么?

(写情)极写饯别时的心情,委婉曲折,欲饮无绪,欲留不能,依依不舍,难舍难分。

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心思。

(问:

为什么?

他的思绪正在想什么?

)正专注于恋人,所以词中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

这七个字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

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

关于这样的环境和心理描写古人有很多。

林逋《相思令》云:

“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欲平。

”这仅是暗示船将启碇,情人难舍。

刘克庄《长相思》云:

“烟迢迢,水迢迢,准拟江边驻画桡,舟人频报潮。

”虽较明显,但仍属含蓄之作。

可是柳永的“兰舟催发”,却以直笔写离别之紧迫,虽没有他们含蕴缠绵,但却直而能迂,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可见留恋之情浓。

于是后面便迸出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师:

这句写情态。

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

启发学生想象这副画面,把语言形象化进而图象化,以体会诗的意境。

(提示:

两人相对而立,手握手,眼对眼,泪眼婆娑。

是“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是“相对无言,惟有泪千行。

”既然这么不舍得,那词人为什么要离开呢?

也许是统治者不欣赏,也许是迫于生计。

总之是不得不离开。

古往今来恋人离别都是一样的。

所以江淹在《别赋》中说:

“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

”)

后来传奇戏曲中常有这样一句唱词:

“流泪眼看流泪眼,断肠人对断肠人”,语出于此,然却不如柳词凝炼有力。

词人“竟无语凝噎。

”那么词人凝噎在喉的是什么话呢?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念去去”二句便是他的内心独白。

师:

这句写什么?

生:

写景。

这里的“念”字用得特别好。

“念”字是上声还是去声?

(是去声。

)“名词转折跌荡处,多用去声,何也?

非去则激不起。

”此词以去声“念”字作为领格,承上启下,表明是设想别后的道路遥远。

“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路修远。

“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

既曰“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可谓浓矣;既日“千里”,又曰“阔”,空间可谓广矣。

(提示学生想象这副画面:

作者站在河边,放目远眺,面前所见:

一望无际的海面,远处山色朦胧,海面上层层灰蒙蒙的雾气升腾,整副画面是灰色调。

好象一副山水画。

)这样的画面给人怎样的感觉?

(生:

压抑、苦闷)诗人想到前路茫茫,自己将越走越远,离心爱的人越来越远,心越来越苦,愁思也越来越深。

全句写景,又全句写情。

下片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师:

下片开头写情,叹息古往今来离情之可悲。

“伤别离”点名这首词的主旨。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又推进一层,更何况我正在这冷落凄凉的秋季,多么难以忍受!

江淹在《别赋》中说:

“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矣。

”柳永把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诗中,又扩大了这种感受,以“更那堪”衬托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更深。

师:

“清秋节”一词,照应前面哪句?

生:

起首一句“寒蝉凄切”

师:

前后照应再次点明离别时的凄清氛围。

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后来竟成为苏轼相与争胜的对象。

那么它究竟好在什么地方?

————词中有画,景中含情。

(提示学生想象画面:

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

联系特定情境。

画面出现在“酒醒”之后,离人借酒消愁,但举杯消愁愁更愁,帐饮时已然无绪,更何况酒醒之后?

诗人此时,前晚“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依然鲜明的留在心上,而前路是“千里烟波”,继续前行离爱人越来越远,可以想见他的心情。

感受画面色调。

古人有折柳送行的习惯。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折柳送行,取其依依之态。

另外,“柳””留”谐音,折柳赠人有挽留之意。

所以古代文人写离别之情,往往要写到杨柳。

清秋的晓风是凉的,恰合别后心境的凄凉。

残月清冷的形象暗合凄清冷落之感。

词人寓情于景,借景传情,以风之凉,月之残透露离情别绪。

结合全诗旨趣。

这首词的主题句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这两句叙述全篇本意,是词的主文,“今宵酒醒何处”两句烘染本意,将诗人的立意渲染为—幅深秋羁旅图。

“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典型意象“列锦”式的组合在一起,引起读者无尽的想象和遐思。

这两句诗暗含旨趣,画面生动。

师:

整个画面的基调如何?

生:

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

师:

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邈,完全凝聚在这画面之中。

比之上片结尾二句,虽同样是写景,写离愁,但前者仿佛是泼墨山水,一片苍茫;这里却似工笔小帧,无比清丽。

词人采用了画家所常用的点染笔法。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在上两句的基础上进一步渲染这种离别时的凄清。

这四句密不可分,相互烘托,相互陪衬,中间若插上另外一句,就破坏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统一性。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此去经年”四句,构成另一种情境。

因为上面是用景浯,此处则改用情语。

他们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感到欢娱;可是别后非止一日,年复一年,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赏的兴致,只能徒增怅惘而已。

师:

“此去”二字,遥应上片“念去去”。

“经年”二字,近应“今宵”。

在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益见钟情之殷,离愁之深。

其以问句做结,更留有无穷意味。

如此归纳全词,犹如奔马收缰,有住而不住之势;又如众流归海,有尽而未尽之致。

师:

我们再回头看整首词,情语在写情,景语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