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练习文化经典阅读专项练习.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977170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5.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二轮练习文化经典阅读专项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高考语文二轮练习文化经典阅读专项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高考语文二轮练习文化经典阅读专项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高考语文二轮练习文化经典阅读专项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高考语文二轮练习文化经典阅读专项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高考语文二轮练习文化经典阅读专项练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高考语文二轮练习文化经典阅读专项练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高考语文二轮练习文化经典阅读专项练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高考语文二轮练习文化经典阅读专项练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高考语文二轮练习文化经典阅读专项练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高考语文二轮练习文化经典阅读专项练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高考语文二轮练习文化经典阅读专项练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高考语文二轮练习文化经典阅读专项练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高考语文二轮练习文化经典阅读专项练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高考语文二轮练习文化经典阅读专项练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高考语文二轮练习文化经典阅读专项练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高考语文二轮练习文化经典阅读专项练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高考语文二轮练习文化经典阅读专项练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高考语文二轮练习文化经典阅读专项练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高考语文二轮练习文化经典阅读专项练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二轮练习文化经典阅读专项练习.docx

《高考语文二轮练习文化经典阅读专项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二轮练习文化经典阅读专项练习.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二轮练习文化经典阅读专项练习.docx

高考语文二轮练习文化经典阅读专项练习

2019高考语文二轮练习文化经典阅读专项练习

【一】文化经典阅读

1、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以下问题。

孟子曰:

“无或〔1〕乎王之不智也。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2〕?

今夫弈之为数〔3〕,小数也;不专心致志,那么不得也。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假设之矣。

为是其智弗假设与?

曰:

非然也。

”《告子上》

【注】〔1〕“或”同“惑”,怪。

〔2〕大王即使他有善意萌发出来,我又拿他有何办法。

〔3〕数,技艺。

〔1〕下面各项中,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孟子认为大王资质虽然不够聪明,但这不值得让人感到奇怪。

B.本段话用了“一日暴之,十日寒之”和“羿秋诲羿”两个比喻进行论证。

C.由于大王骄奢极欲,荒废国事,因此必须好好地规劝他闭门思过。

D.孟子认为后一个学羿者态度不够端正,所以技艺远不如前一个学羿者。

〔2〕“有为者辟假设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尽心上》〕,孟子说的也是和上面一段话同样的道理,请你结合孟子所说的两段话,谈谈自己的认识。

 

2、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以下问题。

孟子曰: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观水有术,必观其澜。

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

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孟子•尽心上》

子贡曰: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

“可也。

未假设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

“诗云:

‘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

’其斯之谓与?

”子曰:

“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告诸往而知来者。

”——《论语•学而》

(1)以下各项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孟子认为“观水有术”,由“流水不填满地上的坑坑洼洼,是不会前进的”这一情况推及君子,指出“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B、孟子指出的“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涵义与诗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一致。

C、孔子认为“贫而无谄,富而无骄”的境界不如“贫而乐,富而好礼”的境界。

D、子贡虽不能理解《诗经》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句话的意思,但孔子仍然认为可以与他谈论《诗经》了。

(2)孟子的“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和孔子的“告诸往而知来者”这两句话,各告诉我们有关学习的什么道理?

孟子认为:

孔子认为:

3、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孟子)对(齐宣王)曰:

“王请无好小勇。

夫抚剑疾视”曰:

‘彼恶敢当我哉!

’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

王请大之!

诗云:

‘王赫斯怒,爰整其旅②,以遏徂莒③,以笃周祜④,以对*于天下。

’此文王之勇也。

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

书曰:

‘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

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

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

’一人衡行于天下,武王耻之。

此武王之勇也。

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

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

”《孟子:

梁惠王章句下》

[注]①疾视:

怒目而视。

②旅:

众。

③徂莒:

此处指来侵的敌众。

④祜:

福。

⑤对:

答。

〔1〕、以下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孟子所说的“小勇”指的是血气所为之勇。

B、“王请大之”说的是要齐宣王去掉小勇,换之以——怒震天下的大勇。

C、“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表现的就是武王的大勇。

D、孟子主要运用对比的说理方法来劝说齐宣王去小勇、存大勇。

〔2〕、孟子说:

“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孟子•离娄章句下》)请联系上文,说说孟子关于“勇”的认识。

 

4、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以下问题、

子贡曰:

“如有博施

(1)于民而能济众

(2),何如?

可谓仁乎?

”子曰:

“何事于仁?

必也圣乎!

尧舜(3)其犹病诸(4)。

夫(5)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6),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

[注]①济众;周济大众、②尧舜其犹病渚:

病,不足;诸,之乎、③能近取譬:

能够就自身打比方,即推己及人的意思。

(1)以下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子贡想以博施于民、济助众人等事功去行仁道,孔于认为那是圣人的事功,只有尧舜那样的圣匠才能够做得到、

B、“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孔于“推己及人”的“恕”,从爱自己推及到爱父母子女,再推及到爱天下的老人幼儿。

C、孔子认为求仁之道不必好高骛远,劝子贡从浅近易行的“恕”做起、他人和我自己是一样的,所以以自身为喻,推及他人,即是行仁之道。

D、“仁”是一种至高的境界,不易把握,孔子从寻常事理人手,用“推己及人”的方法来阐明关于“仁”的基本主张。

(2)孔子还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结合上面的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孔于的“恕”的理解。

 

5、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以下问题。

孟子曰:

“伯夷,非其君不事,非其友不友;不立于恶人之朝,不与恶人言;立于恶人之朝,与恶人言,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

推恶恶之心,思与乡人立,其冠不正,望望然去之,假设将浼①焉。

是故诸侯虽有善其辞命而至者,不受也;不受也者;是亦不屑就已。

柳下惠不羞污君,不卑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而不怨,厄穷而不悯。

故曰:

‘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于我侧,尔焉能浼我哉?

’故其由然与之偕,而不自失焉。

援而止之而止;援而止之而止者,是亦不屑去已。

孟子曰:

“伯夷隘,柳下惠不恭;隘与不恭,君子不由也。

〔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注释]①浼〔měi〕:

污染。

〔1〕以下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孟子用设喻来说明伯夷不同流合污、自视清高的心态。

B、各诸侯国虽也有善于外交辞令的人到伯夷那里,伯夷也不肯接纳人家。

C、柳下惠并不把侍奉不好的国君当做耻厚,也不认为做小官是卑下之事。

D、纵观全文,孟子认为伯夷与柳下惠两人身上的弊端均大于好处。

〔2〕孟子在这里实际上批判了哪两种人?

答:

 

6、阅读下面《论语•为政》选段,回答以下问题。

孟懿于问孝。

子曰:

“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

“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

“何谓也?

”子曰: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子夏问孝。

子曰:

“色难①。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会,先生②馔③,曾是以为孝乎?

孟武伯问孝。

子曰:

“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

子曰: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肴养;不敬,何以别乎?

[注]①色,脸色,此处指好脸色。

难,不容易。

②先生:

先生指长者或父母;前面说的弟子,指晚辈、儿女等。

③馔:

吃喝。

(1)以下对以上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项是()

A、孝敬父母就要不违背他们的意愿,孝敬父母最难做到的是始终心甘情愿,和颜悦色。

B、孔子要求人们对自己的父母尽孝道,认为孝不是空泛的,父母在世时,与父母相处要依礼而行;父母过世以后,丧祭也应合义合礼。

C、父母常常为子女的疾病而担忧。

作为子女,更要担忧父母的疾病,尽量减少父母为自己担忧,这也是行孝道。

D、孔子认为子女尽孝,就是有事情要替父母去做,有好酒食要让父母先吃,只要他们衣食无忧,就算是行孝道了。

(2)孔子认为,孝为人之本。

结合上面的材料,联系现实生活,请你谈谈对孔子“孝”的认识。

 

7、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以下问题。

颜渊问仁。

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平哉?

颜渊曰:

“请问其目。

”子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

“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

(1)以下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孔子认为如果每个人都能够按礼的要求来克制、约束自己,就可以使人人成为君子,全社会也就可以弘扬仁道,实现理想的大同世界。

B、“仁”作为道德意识和人文精神的外化,具有约束性的特点。

C、“仁”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结果。

D、孔子一贯主张以礼驭情,以礼约束自己言行,使自己的视、听、言、行,一举一动都符合礼的规定,即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要求。

(2)孔子还谈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结合上面的选段,简述你对孔子“仁”的理解。

 

8、文化名著阅读理解题。

子曰: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子贡曰: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蚀焉。

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子夏曰:

“小人之过也必文。

子曰: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那么远怨矣!

(1)以下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对于过错,子夏的看法独特,他认为“小人之过”在于文才丰富。

他的看法与孔子、子贡对待错误的看法不一致。

B、孔子认为,在与人相处的时候,不要一味去埋怨别人对自己不好,要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关键在于改变自己,多责求自己,少苛求别人。

C、子贡认为,君子也会有过错,只不过君子的过错如同日食月食一样;一旦改正,人人都会敬仰。

可见,闻过那么喜、过而改之是自古以来就有的优良品德。

D、“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但关键不在于过,而在于能否改过,保证今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也就是说,有了过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坚持错误,不加改正。

孔子以“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的简练语言,向人们道出了这样一个真理。

(2)根据文章的内容,请说一说我们应该如何来看待自己的过错。

 

9、阅读下面选段,回答以下问题。

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日: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

“求!

无乃尔是过与?

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

“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日:

“求!

周任有言曰: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那么将焉用彼相矣?

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

“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

“求!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那么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那么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氏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对以下句子在文中的意思,表述不够准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周任有言曰: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周任有一句话说:

“能施展才能那么就其职位,不能就不就其职位。

B、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有品德的人厌恶那种不说“〔自己〕愿意做那件事”而一定编个谎言来搪塞的态度。

C、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财物平均就无所谓贫,上下和睦就无所谓寡,上下相安就没有倾覆之祸。

D、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我担心季孙氏所忧虑的不在颛臾,而在萧索的高墙之内啊。

〔2〕简述孔子在本文中的观点。

 

10、阅读下面文段,回答以下问题。

子贡曰:

“君子亦有恶乎?

”子曰:

“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①者。

”曰:

“赐也亦有恶乎?

”“恶徼②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论语•阳货》〕

【注释】①窒:

阻塞不通,此指顽固不化。

②徼:

抄袭。

〔1〕以下有关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恶称人之恶者”是指厌恶宣扬别人坏处的人。

B、“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是指厌恶处在下位而讨好地位在他以上的人。

C、孔子批评了不符合道德礼教的行为。

D、子贡讨厌揭发别人的短处还自认为直率的人。

〔2〕结合以上选段谈到的“勇”,分析下面选段关于“勇”的思想。

子路曰:

“君子尚勇乎?

”子曰:

“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答:

 

11、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以下问题。

哀公问于有假设曰:

“年饥,用不足,如之何?

”有假设对曰:

“盍彻乎①?

”曰:

“二②,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

”对曰: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论语•颜渊》〕

【注释】①彻,西周奴隶主国家的一种田税制度。

旧注曰:

“什一而税谓之彻。

”②二:

抽取十分之二的税。

〔1〕以下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这一章反映的是儒家学派的经济思想,其基本核心是“富民”思想。

B.有假设认为,只有削减田税的税率,才能使百姓减轻经济负担。

C.按照时令,役民于时,老百姓才能服从君王的统治。

D.君王不应搜刮民脂民膏来聚敛财富,老百姓富足君王才能富足

〔2〕结合上面选段,分析本文所反映的经济思想。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

孟懿子问孝。

子曰:

“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

“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

“何谓也?

”子曰: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

子曰:

“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由问孝。

子曰: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

子曰:

“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1〕对以上文段理解错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A、孝顺父母就是要尽量不违背他们的意愿,如果父母有错,也只能稍微规劝,即使规劝无效,仍应该和颜悦色恭顺他们,不能把怒气挂在脸上。

B、父母在世时,与父母相处自己要秉持恭敬的心意;父母过世以后,丧祭也应合礼。

C、作为子女,不让父母为自己的身体担忧,这也是孝顺。

D、不能以为孝顺父母只要让他们吃饱穿暖就够了,还应该有恭敬的态度,否那么,就跟养牲畜没什么区别了。

〔2〕选段中说弟子“服其劳”“先生馔”容易做到,而“色难”,请问难在哪里?

答:

 

13、阅读下面文段,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材料二:

宰予昼寝。

子曰: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于予与何诛?

”子曰:

“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于予与改是。

〔1〕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材料二主要阐述言与行的关系,孔子认为对人应当“听其言而观其行”。

B、孔子认为朽木不可雕,责备宰予已经没有任何意义,可见孔子认为宰予就是一块朽木。

C、孔子认为粪土一样的墙壁,已经没有必要再污损了,干脆听之任之,无须指责。

D、曾子与宰予形成鲜明对比,孔子更欣赏曾子那样的人。

〔2〕你是如何理解材料一中所讲的“自省”的?

答: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以下问题。

子曰: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论语•宪问》〕

〔孟子〕曰:

“且古之君子,过那么改之;今之君子,过那么顺之。

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

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

〔《孟子•公孙丑下》〕

〔1〕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孔子认为古代求学之人多为己求学,而当今之人那么多为他人而学,由此可见今人胜过古人。

B、孟子认为古代君子和现在君子对待过错的态度是完全不同的,前者毫不掩饰,而后者那么极力为自己狡辩。

C、孟子认为,今之君子能顺应过错,并从中找到机会,谋求发展,比古人更胜一筹。

D、孔子与孟子对待古人今人的看法基本上都是非古是今。

〔2〕古之君子,其过如日月之食,可为何“及其更也,民皆仰之”?

请作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阅读下面文段,回答以下问题。

陈亢问于伯鱼曰:

“子亦有异闻乎?

”对曰:

“未也。

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

‘学诗乎?

’对曰:

‘未也。

’‘不学诗,无以言。

’鲤退而学诗。

〔《论语•季氏》〕

咸丘蒙曰:

“舜之不臣尧,那么吾既得闻命矣。

诗云: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瞽瞍之非臣,如何?

”曰:

“是诗也,非是之谓也;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

曰:

‘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也。

’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孟子•万章上》〕

注:

伯鱼:

孔子的儿子,名鲤,字伯鱼。

〔1〕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陈亢认为伯鱼应该从孔子那些学到了很高深奇异的学问,但伯鱼并不这么认为。

B、孔子要求伯鱼学《诗》,而伯鱼听从了父亲的劝告。

C、咸丘蒙觉得《诗》中所说并不能完全解释现实中的实际情况。

D、孟子认为咸丘蒙拘泥于文字而曲解了《诗》的意思。

〔2〕对于学《诗》,孔子和孟子的观点有什么不同?

答:

 

16、阅读下面文段,按要求答题。

告子①曰:

“性犹湍水②也,决诸东方那么东流,决诸西方那么西流。

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曰:

“水信③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④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⑤;激而行之,可使在山。

是岂水之性哉?

其势那么然也。

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孟子•告子上》

【注释】①告子:

生平不详,大约做过墨子的学生,较孟子年长。

②湍〔tuān〕水:

急流的水。

③信:

诚,真。

④就:

趋向。

⑤颡〔sāng〕:

额头。

〔1〕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告子以流水作比,哪边有缺口就往哪边流,说明人性无所谓善与不善。

B、孟子也以流水作比,流水虽不分东西,但可分上下,说明人性是有善与不善之分的。

C、孟子认为,水可飞溅可倒流,但那是形势导致,而不是水的本性使然。

D、孟子认为人性之所以会变得不善,是形势导致的,而不是人的本性决定的。

〔2〕、孟子在这段话中围绕人性问题提出什么观点?

对此,你有何理解?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孟子曰:

“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信①,非疾痛害事也。

如有能信之者,那么不远秦、楚之路,为指之不假设人也。

指不假设人,那么知恶之;心不假设人,那么不知恶;此之谓不知类②也。

——《孟子•告子上》

【注释】①信:

同“伸”。

②不知类:

不知轻重,舍本逐末。

〔1〕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文段讲述了一个无名指不能伸直的人不远万里,到秦、楚求医的故事,批评他舍近求远,舍本逐末。

B、这人之所以愿远赴秦、楚就医,是因为他觉得患疾的无名指异常疼痛,严重地影响了他的工作和生活。

C、指不假设人,四处求医;心不假设人,却不知厌恶。

孟子借助这样的故事生动地说明了这样的道理:

人生要懂得有所舍弃。

D、这人觉得弯而不直的无名指显露于外,无法藏匿,明显地表露出自己的缺点,故而觉得羞耻。

2、试分析文中所述之人舍本逐末的原因?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孟子曰: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

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

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

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①。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②也。

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③者,鹯④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

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那么诸侯皆为之驱矣。

虽欲无王,不可得已。

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⑤也。

苟为不畜,终身不得。

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

《诗》云:

‘其何能淑,载胥及溺⑥。

’此之谓也。

——《孟子•离娄上》

【注解】①尔也:

如此罢了。

②圹:

同“旷”,旷野。

③爵:

同“雀”。

④鹯〔zhan〕:

一种像鹞鹰的猛禽。

⑤艾:

即陈艾,常用于灸病,存放时间越久,疗效越好。

⑥其何能淑,载胥及溺:

引自《诗经•大雅•桑柔》。

淑,善,好;载,句首语助词,无义;胥,相;及,与;溺,落水。

〔1〕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百姓不想要的却强加在百姓身上,百姓想要的却从不满足,这样必定失去民心,继而失去天下。

B、要得天下,必得其民;要得其民,必得其心;要得其心,就一定要顾及百姓的需求。

C、不施仁政,便如同驱赶百姓;实施仁政,百姓便蜂拥而至。

这鲜明的对比说明了没有仁德的君王,是不可能得到天下的。

D、引用《诗》,是为了说明平常立志行仁的重要性。

2、上文采用了譬喻说理的方法,使文章显得生动、形象,请举一例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以下问题。

孟懿子问孝。

子曰:

“无违。

”樊迟御,予告之曰:

“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

“何谓也?

”子曰: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论语•为政第二》)

(1)以下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本章孔子谈到了如何尽孝的问题,即要做到“无违”。

B、孔子这里所说的“孝”,主要是指对父母要孝敬孝顺。

C、如果我们做到了孔子所说的“无违”,就算真正做到了“孝”。

D、“孝”是孔子思想核心“仁”中的重要内容,属于人格培养与塑造的范畴。

(2)结合上面的选段,分析下面选段,说说孔子认为怎样才算做到了孝。

子夏问孝。

子曰:

“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

曾是以为孝乎?

”(《论语、为政第二》)

答:

20.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以下问题。

或曰:

“管仲俭乎?

”曰:

“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①,焉得俭?

…‘然那么管仲知礼乎?

”曰:

“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②,管氏亦有反坫。

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貌?

”(《论语、八佾第三》)

[注]①摄:

兼职。

②坫:

设在厅堂中两楹间的土台,用以放置献过酒的空杯

子。

(1)以下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孔子认为管仲是既不节俭,又不知礼,对管仲持批评的态度。

B、孔子认为管仲虽不节俭,但还是知礼的,对管仲持宽容态度。

C、孔子认为管仲既不节俭,又不知礼,违反了儒家倡导的“节俭”和“礼制”精神,因此,管仲还不是一个真君子。

D、从语段可以看出,孔子是很重视礼的,对人物的评价也是实事求是的。

(2)结合上面的选段,分析下面选段,请简述孔子对不合“礼”行为的态度及主张。

孔子谓季氏:

“八佾舞于庭。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论语,八佾第三》)

 

21、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以下问题。

子使漆雕开。

对曰:

“吾斯之未能信②。

”子说。

(《论语、公冶长第五》)

[注]①漆雕开:

孔子的学生,姓漆雕,名开。

②“吾斯”句:

“吾未能信斯”的倒装。

(1)以下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孔子提倡“学而优那么仕”,所以他经常鼓励学生学好知识,假设有余力,就要去做官。

B、漆雕开是一位甘于寂寞、潜心研究学问的人,不是热衷官场、追名逐利的人。

C、孔子对漆雕开自认为还不能做官这种有自知之明的想法感到高兴。

D、漆雕开说自己对做官没有信心,这是一种谦虚的说法。

(2)结合上面的选段,分析下面选段,你认为孔子提出了什么主张?

哀公问曰:

“何为那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