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名校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开题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979896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7.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名校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开题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江苏名校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开题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江苏名校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开题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江苏名校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开题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江苏名校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开题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江苏名校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开题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江苏名校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开题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江苏名校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开题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江苏名校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开题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江苏名校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开题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江苏名校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开题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江苏名校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开题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江苏名校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开题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江苏名校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开题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江苏名校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开题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江苏名校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开题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名校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开题报告.docx

《江苏名校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开题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名校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开题报告.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苏名校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开题报告.docx

江苏名校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开题报告

 

《江苏省名校发展战略的研究》开题报告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杨九俊

一、选题背景和所要解决的问题

江苏是全国的教育大省,也是教育强省。

由于历史的积淀,在江苏基础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一批在全国有较高知名度的学校。

这些学校在悠久的办学历史中形成了自己的办学风格和学校文化,它们也代表着江苏基础教育发展的水平,对其他学校的发展起到良好的示范引导作用。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促进江苏名校的可持续发展,既是重要的理论课题,也是现实的实践课题。

随着免费义务教育时代的到来,基础教育也进入一个新的转型期。

教育的“底线保障”已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需要,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不断扩大,对教育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这就要求教育发展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尽可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现实需要。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满足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教育需求是教育发展的最大诉求。

与人民群众教育需求水平相适应,人们的教育认识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教育开始从专业话题走向大众话题,人们的教育质量观也会由单一的考试成绩诉求走向多元化的价值诉求,从而对优质教育也会有多元的解读,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也会表现为多元的价值取向。

在这样的条件下,公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就需要不同类型的学校教育提供多样化的教育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多类型、多层次、个性化和特色化的选择。

因此,在办学条件逐步改善的前提下,我们的教育政策要鼓励和引导每一所学校从自身实际和内在发展机制出发,遵循教育事业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积极发展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从“千校一面”转向自主发展、特色发展和多样发展,为人民群众多样化的优质教育选择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从而以承认个体差异、发展的不平衡性为前提,给每个儿童提供不同的教育,使其天赋、个性得以发展,实现个性发展的实质公平。

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不断扩大,转变学校发展的方式,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

由于名校特殊的历史地位和办学经验、成绩,在改革的过程中它们必将承担着重要的探索功能和示范作用。

如何通过学习研究发达国家的教育经验,反思自己的办学经验,提升自身的办学品质,探索出一条优质教育资源发展的新路子,是名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从理论上思考并在实践层面构建名校的发展战略,是十分必要的。

进入新世纪,素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新课程得到有效实施,基础教育进入新的转型期。

这种转型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在教育价值追求上,从追求教育的工具价值转向重视教育的人本价值,在寻求通过教育使人适应生活、适应社会的同时,强化教育对个体生命和文化提升的意义;其二,在人的发展上,从追求以知识记忆与应用为标志的外在发展转向以知识判断和批判为标志的内在发展,强调知识的个体意义;其三,在学校发展模式上,从规模发展走向内涵发展,从外推发展走向自主发展,从同质化发展走向特色化发展;其四,在课程开发上,从追求课程的科技理性转向追求课程的解放兴趣,强调学生的自主建构,赋予个体经验的课程意义,从追求统一性和同质性的知识学习转向追求多样化、异质性的知识学习,强调学习内容的本土化和地方化。

基于教育的这一转型,需要学校树立新的发展观,重新审视学校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愿景,从自身实际出发选择自主的发展道路,真正肩负起时代赋予名校的历史使命,为教育事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在以上背景上,本课题研究试图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1、探讨名校变革的可能性和内在规律,对我省名校主动发展的动因、理念与模式进行理论建构,为新历史条件下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2、基于素质教育改革和新课程实施的需要,对名校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不同阶段、不同类型名校适切的发展路径,对我省基础教育阶段名校的发展战略进行实践建构,为中小学名校的校本发展提供实践参照。

3、选取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名校进行个案研究,指导学校战略规划和战略管理,通过研究带动一批名校实施变革,推动我省中小学办学水平的整体提升,实现课题研究的发展价值。

二、国内外同一领域研究现状

名校的发展战略是一个综合性的、内涵丰富的概念,其核心是学校效能的提高,其主要途径是学校组织的变革。

因此,本研究的理论综述主要包括学校效能理论和学校组织理论。

二者在名校发展战略这一研究中是内在统一的。

之所以说学校效能理论是名校发展战略的核心,是因为名校的任何发展战略,都是为提高效能服务的。

在这个教育领域中,不论是宏观的教育行政体制的改革,还是课堂教案的微观改进,其最终的指向都是学校效能的提高。

学校效能理论发端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最初起源于英美国家。

根据其发展阶段,有学者将学校效能研究分为五种模型:

关于教育机会均等的研究模型、教育生产函数模型、补偿教育工程的评价模型、有效学校研究模型、有效教案研究模型。

我国学者对学校效能的讨论始于港台地区,香港学者郑燕祥从三个层面对学校效能的理解较为新颖:

第一个层面是内部效能,完成预定目标;第二个层面是外部效能,社会各方人士对教育服务感到满意,教育对公众负责;第三个层面是指面向未来的效能,满足个人、社区和社会,适用未来需要。

对于名校而言,这三个层面的效能都非常重要,尤其是第二、三两个层面的效能是名校一般学校的重要标志。

近年来,有学者提出增值评价的概念来衡量学校效能,使学校效能从一种“理想模型”走向可测量的标准,为这一概念在教育改革实践中的应用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增值评价属于上述教育生产模型,其主要表现特征为以学生的学业成就为评价依据,将学校对学生发展的影响从生源、性别、民族、家庭等诸多因素中分离出来,进而测量一定时间内学生的进步程度,以此来衡量一些学校是否比其他学校更有效果。

这种评价方式对于当前江苏名校效能研究的意义在于,可以在排除生源、学生的家庭背景等学校“先赋”因素的基础上评价学校效能,相对“真实”地反映名校的教育教案实力。

但是其缺点在于仅仅以学生的学业成绩来评价学生的进步水平,而忽视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进步。

我们认为,这些因素是衡量学校效能的重要指标,名校在学生这些方面的发展应该起到引导的作用,而不与一般学校在应试成绩上争高下。

学校组织变革理论。

西方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开始探讨学校组织变革。

在我国教育改革研究领域中,早期的研究者更多地关注宏观教育体制的变革以及围观的课堂教案领域的改革,而很少关注中观层面的学校组织变革。

学校组织变革是一种整体式的改革,它是沟通宏观教育体制变革和微观教案改革的桥梁。

国内的研究者主要从学校组织变革的方向、变革的策略和技术等两方面进行探索。

关于学校组织变革走向的研究。

叶澜教授领导的新基础教育研究从学校的基本形态、内在机制和实践过程三个维度综合思考,提出了学校变革的转型问题,勾勒了现代学校的五个方面的特质:

加之提升、重心下移、结构开放、过程互动、动力内化;范国睿等研究这则提出学校应该走向学校型组织;刘朋从学校的开放性、创新性和适应性三个方面提出学校变革的新主题是建设发展型学校组织,核心是学校自主定位、自主资源调配、自主约束机制建立,使学校成为自主发展的学校;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朱小蔓教授主持的“十五”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基础教育阶段现代学校制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经过在全国九个实验区的实验,构建了“三层九级”的现代学校制度体系,并在“十一五”期间扩大实验范围。

这项研究更多地为现代学校的组织变革勾画了全面细致的蓝图。

关于学校组织变革的策略和技术的研究。

林清华等学者研究了学校的策划和学校发展规划,认为学校发展策划或规划是一个研究自己的学校、形成办学指导思想、办学目标、对学校变革的时空和实践进行具体的安排而在执行中不断调整的变革策略;赵学华等人提出扩大办学自主权是学校组织变革的内生动力机制;李家成认为学校组织变革是一种群体行为,变革中要处理好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社区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力量的互动和聚集;吴增强认为学校组织文化是学校变革的深层动力,创建积极和谐的学校组织文化能够征得各种参与者对变革的认同和支持;王有升则从社会学的视角思考学校教育的现实存在和发展变革的动力机制是什么,新的教育理念在变革的过程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又是如何发挥作用的,改革是如何进行的问题,这一研究的价值在于其社会学的视角为我们提供了不同于教育学研究的分析思路,就是从问题出发深入到学校现场去思考学校的问题,而不是仅仅在理论上构建一个可能根本无用的体系。

学习型组织理论。

学习型组织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组织管理理论,这一理论在学校管理中的运用,主要是研究学习型学校的建设,它是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学习化社会国际教育大背景下更新教育办学理念、提升办学品位、提高办学质量的需要,有利于校长、教师与学校共同成长与发展。

在国外,自圣吉《第五项修炼》出版以来,在美国教育输送也引起了关注,不少学校试图在学校实践学习型组织理论。

为此,圣吉和他所领导的研究小组还专门为学校写了一本有关学习型组织的书《学习型学校》

我国台湾省研究学习型组织建设起步较早,研究人员既有理论工作者也有实践工作者,研究内容大致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对学校学习型组织的界定;学校学习型组织建设策略;校长、教师在学校学习型组织建设中应扮演的角色;学校学习型组织建设案例;学习型学校与学习型家庭的关系。

研究已经比较深入,并且注重实践。

我国大陆专门研究学习型组织理论的机构是上海明德学习型组织研究所,致力于大型企业宣传、介绍、实践圣吉的学习型组织理论,较少研究学习型学校建设问题。

一些专家和学者在其著作或文章中介绍了学习型组织理论,兼谈了一些建设学校学习型组织的原则设想,如范国睿先生主编的《多元与融合:

多维视野中的学校发展》一书就有专门章节探讨学校学习型组织问题。

除了理论探索,在实践层面,发达国家和我国的教育发达地区都进行了名校发展的探索。

在上世纪80年代,以美国《国家处在危机中》这一报告为标志,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教育改革运动,其中学校发展问题受到广泛关注。

美国围绕学校改革先后展开的“卓越运动”和“重建运动”在国际范围内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卓越运动”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学校改革运动,但它并不是为学校指明新的发展方向,而是要求学校在原有的基础上做得更好、更多,从本质上讲仅仅是对于现实工作的加强,并没有创造出新的教育观念。

上世纪90年代,在布什“2000计划

这一运动从重建学校的教育制度入手,对新美国学校进行重新设计,为成绩优异的学校创建高质量的综合方案,帮助使用这些方案学校的所有孩子达到高水平,努力消除阻止建立优异学校的系统障碍,调动民间资金创办新学校,帮助学校提升管理能力。

这种从整体入手重建学校的计划,显示了美国教育的全新思维。

澳大利亚作为地方教育分权的国家,也较早地开始学校自主经营的实践,尤以维多利亚省影响最大。

在这里,学校政策由各种教师领导的团体共同讨论与拟定,多方面的举办教职员专业训练,调整学校发展及政策的方向以改善学生的学习成果,教育厅已经发展出一套范围广泛的管理资讯系统,以利各种资讯的搜集与流通。

中国香港地区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进行第二波教育改革,其核心理念就是学校本位,通过由下而上的途径以及知识与研究的应用,推动优质学校建设。

在中国大陆,上海是最早开始学校自主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地区,从1996年开始,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与虹口区教育局联手进行这项研究,经过六年的探索,初步构建了学校自主发展的理论框架,形成了学校自主发展的实践模式和区级教育行政的工作模式。

这些实践多是在现有的教育行政体制的架构下,思考学校如何与政府教育行政机构的关系中进行自主发展,很少涉及学校组织自身的整体变革。

三、概念界定和理性思考

在本研究中,“名校发展战略”意指知名的中小学校对未来发展的全局性的总体规划和实施。

本核心概念包含着“名校”和“学校发展战略”两个关键词。

这里的“名校”是指具有优良办学传统、丰富资源优势、厚实人文底蕴并在当地乃至更大区域内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中学或小学。

这些学校往往具有优秀的教干和教师群体,教育质量在同类学校中排在前列。

“学校发展战略”是指学校办学理念、战略定位、发展目标、行动策略、保障措施等的组合,具体包括战略规划、战略实施与战略调控三个重要方面。

“名校发展战略”与一般学校的发展战略有所不同,名校的战略定位重在彰显学校的效能性、示范性、实验性和品牌价值,名校的战略选择重在追求办学特色、文化继承与创新、铸造优秀教师群体等,名校的战略实施重在主动发展、自主发展并构建内生管理机制。

“江苏省名校发展战略的研究”是以江苏省基础教育中的“名校群”为研究对象,分析这些学校成功的发展经验和面临的问题,从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的实施要求出发,就其主动发展中的战略问题展开研究,寻求推动名校发展的有效策略,为新条件下江苏省的学校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参照。

就中小学而言,传统意义上的名校是指办学历史长、办学条件好、教育质量优、在地方上知名度高的学校。

不同的历史时期,赋予名校不同的历史使命,因此名校的内涵也随之变化。

在后普及时代,名校更多地是指那些教育理念与办学特色鲜明、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优秀教师团队、对其他学校发展能够产生积极影响的学校。

江苏省名校发展战略,一方面是指江苏省当下名校进一步发展的战略,另一方面是指在全省范围打造一批新型名校的发展战略,还包括扩大名校影响力,带动一般学校发展、推进校长专业化进程的战略。

从现有名校的实际出发,促进其与时俱进、可持续发展,重在处理好这些学校办学传统继承和文化创新的关系,促进学校的有效转型,在发挥这些学校在素质教育改革和新课程实施中的示范作用。

打造一批新型名校是我省名校发展战略的重点,名校的规模化和多元化,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教育需求的途径,是我省优质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名校的发展具有多种模式,但任何一种模式都指向学校效能的强化,具体表现为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提高。

强化学校效能需要转变外控式的学校发展模式,促进学校的主动发展,使学校走向校本发展之路,形成内生的发展机制。

名校发展战略研究是一种创新的制度设计,需要转变教育行政行为,在保证教育投入的基础上,减少教育行政对学校的不当干预,强化教育行政的服务职能,努力创造民主、开放、共生的教育环境,着力构建学校、校长、教师和社区发展共同体。

本研究试图在以下几方面寻求突破:

1、根据教育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后普及时代赋予学校发展的新的历史使命,研究名校持续发展的战略,试图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寻求名校发展的新思路;2、在区域基础教育发展的整体格局内,研究名校发展战略,探讨名校发展对学校改革的价值和意义,寻求推进学校整体办学水平提高的策略。

以区域的视角研究名校发展,是名校研究模式的创新;3、从实际出发,对名校发展战略进行多种模式建构,为学校发展战略提供实践参照,同时结合学校主动发展探索教育行政职能和行为方式的转变,充分体现了教育科研的应有价值。

四、研究目标、内容与重点

<一)研究目标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基础教育发展的整体格局中探讨名校发展的价值和意义,在教育转型的条件下认识名校变革的重要性,结合名校发展的现状,从名校的使命、目标、内涵和特征等方面对名校发展战略进行系统的理论思考。

2、结合后普及时代学校发展的特点,研究传统名校转型的可能性和发展策略,基于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探索名校作为优质教育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把名校战略作为构建我省优质教育体系的重要策略进行实践探索。

3、根据不同阶段、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使命,从素质教育和新课程实施的要求出发,探索名校发展可能的多样化战略模式,并就这些模式进行整体的设计。

4、选择有代表性的名校进行个案研究,分析名学校、名校长、名教师间的内在关系,指导学校制订战略规划、实施战略管理,推动学校、校长、教师以及社区的同步发展,促进学校文化建设和教育质量的提升。

<二)研究内容

课题组关于研究内容的总体思路是:

通过总结概括名校的办学经验,找出其办学历史中存在的问题,借鉴发达国家学校发展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结合当前教育普及时代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理解和需求,以及当前教育;理论界的相关研究成果,建构江苏省名校发展的战略体系,并以此指导江苏名校进一步发展。

1、江苏省名校发展历史与现状的研究。

重点分析名校办学的历史、资源优势、人文底蕴、师资队伍、学生素质、教育行为、办学特色等,总结名校的类型、办学经验和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从总体上把握我省名校发展的现状。

2、学校发展战略、国内外名校发展的文献与比较研究。

围绕学校发展、学校变革、学校重建、学校战略规划和战略管理等搜集文献,进行文献整理与综述,总结国内外有关学校发展研究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探索,进行名校发展的比较研究,为我省名校发展战略研究提供借鉴。

3、后普及时代名校发展战略的理论研究。

准确把握后普及时代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理清基础教育发展的宏观思路,分析教育发展赋予名校的新的历史使命,思考新的历史条件下名校的价值定位、发展目标、内涵与特征,对名校发展战略在理论与实践策略上进行系统的理性思考。

4、作为江苏省优质教育体系推进策略的名校发展战略实践研究。

从完善江苏国民教育体系和构建优质教育体系的高度认识名校战略的意义,通过名校的规模化推动区域性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同时研究开发利用现有名校资源的途径和方法,借助名校战略促进教育的高位均衡。

5、以提高学校效能为核心的名校自主发展的行动研究。

弄清教育转型期学校效能的应有内涵,明确名校发展的核心是提升学校效能,寻求名校发展与教育质量、办学效益提高的内在一致性,分析校本发展作为名校发展制度设计与模式选择的可能性与实践策略,在学校层面进行广泛的行动研究。

6、名校发展多元化战略模式的设计与实践研究。

从不同类型、不同阶段学校的特点出发,根据办学主体、地域特色以及师资、经费等因素,整体设计不同学校多样的发展战略模式。

7、名学校、名校长、名教师以及社区发展共同体的研究。

探讨名校发展与名校长、名教师成长的内在关系,寻求名校相关主体与社区共同发展的思路、途径和方法。

8、名校文化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的实践研究。

探索名校发展应有的内驱力、文化力、创新力。

9、促进名校发展的教育行政行为的研究。

基于名校主动发展需要研究教育行政职能、领导方式及行政行为的应有转变,探讨强化教育行政服务的有效途径,形成《江苏省中小学名校发展战略指导纲要》。

10、名校发展战略的个案研究。

选择有代表性的学校进行科研服务,指导他们进行战略规划、战略实施和战略监控,帮助他们建立内控式管理制度,为名校的战略发展提供实践参照。

<三)研究重点

江苏省名校发展的现状、经验与问题的研究;后普及时代名校发展战略的理论研究;名校发展战略作为江苏省优质教育体系推进策略的实践研究;以提高学校效能为核心的名校自主发展的行动研究;名校发展多元化战略模式的设计与实践研究。

这些重点构成了本研究的总课题,我们将分别有子课题的设计报告来充实其内容。

五、研究计划与预期成果

本课题是一项区域性推进学校发展的研究,围绕名校发展应然和实然两个层面展开,着力于名校发展的战略规划、问题解决、理论建构和实践探索,既是发展性的战略研究,也是实践性的行动研究。

本研究计划用三年时间完成,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7.1-2007.6):

围绕江苏省名校发展的现状、学校发展战略的文献和名校发展战略的理论展开。

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考察、专题访谈,全面掌握我省名校发展状况的第一手资料,在这基础上形成《江苏省名校发展现状的调查报告》。

同时,全方位地展开文献研究,了解有关学校战略发展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就名校发展进行国内外比较研究。

在现状分析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从教育发展的宏观背景入手,结合学校发展的文化分析,对新的条件下名校发展战略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形成课题的理论建构。

第二阶段<2007.7-2008.6):

重点研究区域推进名校发展的策略、基于校本思想的名校发展行动、促进名自主发展的教育行政行为等。

这是理论研究与实践建构的双向互动,研究从课题形成的主要观点出发,制订《江苏省名校发展指导意见》,具体提出促进名校文化创新的思路、途径与措施。

第二阶段<2008.7-2009.6):

根据不同阶段、不同类型学校的特点,进行名校发展多元战略模式的设计,选取代表性的学校加以指导,在这些学校围绕战略规划制订、战略管理制度创新、发展共同体建设、学校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个案研究。

第二阶段<2009.7-2009.12):

进行研究资料的搜集和整理,撰写研究报告和论文、专著,召开专题研讨会,进行课题研究成果鉴定。

研究方法:

1、历史分析:

收集整理江苏省名校发展的历史资料,进行文本分析,从名校的历史变迁中概括提升名校发展的经验。

2、比较研究:

收集国外关于名校发展战略的相关文献,总结国外名校改革发展的经验,为江苏名校发展提供借鉴。

3、实地研究:

现场考察名校的发展现状,通过座谈会、访谈、参与观察等方式考察名校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名校的进一步改革提供现实的依据。

预期研究成果:

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完成时间

负责人

阶段成果

《江苏省中小学名校发展现状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

2007-5

杨九俊

《后普及时代名校发展战略的理论建构》

系列论文

2007-8

孙孔懿

《江苏省中小学名校发展战略指导纲要》

文件

2008-1

彭钢

《中小学名校发展战略模式设计》

专著

2008-9

王一军

《江苏省中小学名校战略规划评析》

文集

2009-1

彭钢

最终成果

《江苏省名校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

2009-9

杨九俊

《教育理想与名校使命——江苏省名校发展战略的理论与实践》

专著

2009-10

孙孔懿

《名校之路——江苏省名校发展战略研究案例集》

文集

2009-10

王一军

六、研究组织与保障条件

<一)组织保障

1、成立核心研究小组。

课题主持人长期从事基础教育行政管理、教育科研部门的管理和领导工作,有着丰富的研究、管理经验,在教育科研的组织方面有着较强的基础。

在担任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职务以来,主持、组织了多项对全省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有重大影响的课题研究。

核心组主要包括四类成员:

一类为具有研究能力的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人员;二类为省一级教育科研部门研究人员;三类为各地方教育科研部门研究人员;四类为中小学名校校长。

核心组成员良好的专业、职务、年龄、区域结构能够为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有力保障。

核心组成员名单如下:

姓名

工作单位

专业技术职务

研究专长

课题研究分工

彭钢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研究员

教育政策

总体战略研究

孙孔懿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研究员

教育理论

基本理论研究

蔡守龙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副研究员

学校发展

文献、理论研究

张晓东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副研究员

教育理论

文献、理论研究

王一军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副研究员

学校管理

战略规划研究

王占宝

南师大附属中学

中学高级教师

学校管理

战略实施研究

顾吉祥

江阴市高级中学

中学高级教师

学校管理

战略实施研究

董玉海

扬州高级中学

中学高级教师

学校管理

名校案例研究

阎勤

南师大附属小学

中学高级教师

学校管理

名校案例研究

钱阳辉

无锡师范附属小学

中学高级教师

学校管理

名校案例研究

许昌良

宿迁市实验学校

中学高级教师

学校管理

名校案例研究

2、建立稳定的研究基地学校,并吸纳这些学校的校长和教育科研负责人为课题组成员。

这些基地学校是:

南京市:

南师大附中,金陵中学,南师大扬子附中;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