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中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word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979998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87.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中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word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中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word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中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word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中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word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中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word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中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word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中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word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中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word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中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word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中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word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中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word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中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word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中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word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中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word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中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word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中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word版.docx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中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中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word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中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word版.docx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中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word版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中考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每小题1分,共20分)

1.在复习中国古典文学专题时,一位同学绘制了如下表格,其中存在错误的一项是()

选项

时代

代表人物

A.

战国

孔子、屈原

B.

唐朝

李白、白居易

C.

宋元

苏轼、关汉卿

D.

明清

吴承恩、曹雪芹

 

A.AB.BC.CD.D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屈原,”这一内容存在错误,因为孔子比屈原早大约二百年,孔子是春秋时期鲁国人,屈原战国后期楚国人;所以存在错误的一项是选项A;而选项BCD的内容都是正确的,故选A。

2.关于下图中包含历史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此书的作者应该是汉族人桑君长B.书影上的后魏是指三国时的曹魏

C.该书是为地理著作《水经》作的注D.是我国第一部介绍河道水系的专著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水经注》因注《水经》而得名,《水经注》是古代中国地理名著,作者是北魏晚期的郦道元,选项C符合题意;而选项A不符合史实;选项B书影上的后魏是指北魏;选项D《水经注》是对我国第一部记述河道水系的专著《水经》的注释。

因此选项ABD不正确。

所以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

3.下图是七年级下册教材封面的一幅截图,它反映的是()

A.龙门石窟浮雕B.云冈石窟雕像C.雕版《金刚经》D.莫高窟的塑像

【答案】D

【解析】根据一幅截图信息,这是壁画,且有佛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幅截图是莫高窟的塑像,因为莫高窟的壁画有佛像和佛经故事、佛教史迹、神话等题材,构图精美,栩栩如生。

造像均为泥制彩塑,分为单身像和群像,选项D符合题意;而选项A龙门石窟浮雕是洞窟;选项B云冈石窟雕像的佛像造像巨大宏伟,气势磅礴的云冈石窟前期造像的显著特点;选项C是雕版印刷的《金刚经》,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因此选项ABC不符合图片内容。

所以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4.1843年,英国取得了一项特权——中国将来给予其他国家任何权利, 英国人可以“一体均沾”。

按此规定,英国可从《马关条约》中分享的权利是()

A.割地B.赔款C.办工厂D.赎辽费

【答案】C

5.1872年,《申报》在上海创办,在它有关圣诞节的报道中,经常使用“外国冬至”、“西国冬至”、“洋冬至”等字样,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社会()

A.对侵略者的厌恶B.中西交融的情形C.全盘西化的态度D.天朝上国的心理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72年,《申报》在上海创办,时值洋务运动时期,开始向西方学习;有关圣诞节的报道,是圣诞节在中国近代的节日化,体现中西文化的交融。

所以“洋冬至”等字样,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社会中西交融的情形,选项B符合题意;而选项ACD不符合材料内容。

因此只有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

6.下列事件与结果关联正确的是()

选项

事件

结果

A.

1895年春,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

维新变法思想开始传播

B.

康、梁成立强学会,创办投刊,宣传变法

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形成

C.

1898年6月,光绪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变法运动的序幕从此揭开

D.

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废除变法法令

维新派全面退出历史舞台

 

A.AB.BC.CD.D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梁成立强学会,创办投刊,宣传变法,标志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形成,选项B体现事件与结果关联正确;而选项A1895年春,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揭开维新变法的序幕,不是维新变法思想开始传播;选项C1898年6月,光绪颁布“明定国是”诏书是戊戌变法运动的开始,不是揭开维新变法的序幕;选项D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废除变法法令标志着维新变法的失败;因此选项ACD事件与结果关联不正确。

所以只有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

7.1918年, 一位先进知识分子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称俄国十月革命“是二十世纪中世界革命的先声”。

这位“先进知识分子”是()

A.

B.

C.

D.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8年,李大钊连续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文章,颂扬俄国十月革命,第一个举起了了社会主义的大旗,选项A是李大钊,符合题意;而选项B是陈独秀;选项C是鲁迅;选项D胡适,不符合题意。

因此只有选项A符合题意,故选A。

8.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扣押蒋介石,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史称“西安事变”。

下列因西安事变促成的“变化”是()

A.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B.中国共产党的政策由抗日反蒋变为一致抗日

C.张学良、杨虎城停止进攻红军,逼蒋抗日

D.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西安事变促成的‘变化’”,可知是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选项D符合题意;而选项A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九一八事变;选项B中国共产党的政策由抗日反蒋变为一致抗日,与西安事变无关;选项C张学良、杨虎城停止进攻红军,逼蒋抗日是西安事变的目的,不是影响。

因此选项ABC不符合题意;所以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9.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会议的内容()

A.宣告中央人民政府成立B.制定并通过“共同纲领”

C.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D.将北平改名为北京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宣告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的是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选项A不属于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内容;而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制定并通过“共同纲领”,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并将北平改名为北京;选项BCD属于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内容。

因此不属于这次会议的内容只有选项A,故选A。

10.“多快好省”、“超英赶美”、“以钢为纲”等词语相关联的历史事件是()

A.公私合营B.第一个五年计划C.大跃进运动D.人民公社化运动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8年,党中央发起了“大跃进”运动,使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目标就是钢产量超英赶美,“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以钢为纲”是工业以炼钢为主,盲目追求钢产量;因此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是选项C。

而选项A公私合营是三大改造时期,选项B第一个五年计划是1953-1957年;选项D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农业方面;所以选项ABD不符合题意。

因此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

11.1971年10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得以恢复,这时我国外交正处于()

A.与西方的紧张期B.与苏联的蜜月期C.与美国的改善期D.与日本的建交期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1年10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得以恢复,这时我国外交正处于与美国的改善期,因为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改善,选项C符合题意;而选项A与西方的紧张期是新中国建立时期;选项B中国与苏联的蜜月期是20世纪50年代;选项D与日本的建交期是1972年;因此选项ABD不符合题意。

所以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

12.1988年1月21日,第一个台湾返乡探亲团抵达北京,在八达岭长城上,他们欢呼“到家了”。

此时他们“离家”长达()

A.38年B.39年C.43年D.93年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8年1月21日,第一个台湾返乡探亲团抵达北京,在八达岭长城上,他们欢呼“到家了”;而他们“离家”是由于1949年在国共内战中,国民党败逃到台湾后,美国第七舰队阻挠解放台湾,从而形成台湾与大陆分离的局面,因此此时(1988年)他们“离家”(1949年)长达39年了。

所以只有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

13.1992年,呼和浩特市成为对外开放城市。

这件事属于下面对外开放进程图中的()

有重点→由点到线→点线面结合→全方位

 

A.有重点开放阶段B.由点到线阶段C.点线面结合阶段D.全方位开放阶段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外开放开始起步,从深圳等4个经济特区开始,对外开放逐步扩大,形成了现在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而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属于内地,因此1992年,呼和浩特市成为对外开放城市;这件事属于全方位开放阶段,选项D符合题意;而选项ABC不符合题意。

因此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14.法国大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最大最彻底的革命,它的高潮出现在()

A.攻占巴士底狱之后B.第一共和国成立时

C.雅各宾派统治时期D.拿破仑帝国全盛时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国大革命时期,在1793年,以罗伯斯庇尔为首的雅各宾派掌握政权,打败外国军队,平息国内局势,把法国大革命推向高潮,选项C符合题意;而选项A攻占巴士底狱之后,标志法国大革命的开始;选项B第一共和国成立时,是斐扬派执政时期;选项D拿破仑帝国全盛时,是法国大革命结束之后;因此选项ABD不符合题意。

所以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

15.在一节历史活动课上,同学们通过比较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主要发明,总结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如下特点,其中正确的结论有()

①美国和德国的成果突出②发明涉及的领域更加广泛③技术和发明超出了一国范围

A.零项B.一项C.两项D.三项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新的技术和发明超出了一国的范围,涉及的领域更加广泛,发展也比较迅速。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地结合起来,科学地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它与技术的结合使第二次工业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其中美国和德国的成果突出,选项①②③都是正确的;因此正确的结论有三项。

所以只有D符合题意,故选D。

16.19世纪中期,日本还是一个落后封闭的国家,掌握国家实权的是()

A.天皇B.将军C.武士D.资产阶级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的封建社会发展到11世纪末,地方封建割据势力日渐强大,到12世纪形成了以“将军”为首主宰全国的统治机构“幕府”。

幕府将军大权独揽,是最高军事首领和最大的封建领主,天皇只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受制于幕府,选项B符合题意;而选项ACD不符合题意。

因此只有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

17.1921年,苏俄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其目的是为了()

A.应对国内外敌人的联合进攻B.解决现实中新的困难和危机

C.引进外资恢复资本主义制度D.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目标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苏俄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苏俄实施这一政策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给当时苏俄社会带来的消极局面而采取的一种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法;以解决现实中新的困难和危机,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维护和巩固苏维埃政权,选项B符合题意;而选项ACD不符合史实。

因此只有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

18.《凡尔赛和约》第一部分内容是《国联盟约》,国联的总部设在()

A.日内瓦B.巴黎C.维也纳D.纽约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和会后,1920年1月10日国际联盟正式成立,这是人类社会第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国际组织。

其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选项A符合题意;而选项BCD不符合题意。

因此只有选项A符合题意,故选A。

19.一位美国总统在就职演说中说:

交换手段难逃贸易长流冰封;工业企业尽成枯枝残叶;农场主的产品找不到市场;千万个家庭的多年积蓄毁于一旦。

与之相符的是()

A.华盛顿谴责殖民主义者的罪行B.林肯批评南方种植园主的叛乱

C.威尔逊揭露一战的灾难性后果D.罗斯福感叹经济危机的破坏性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交换手段难逃贸易长流冰封;工业企业尽成枯枝残叶;农场主的产品找不到市场;千万个家庭的多年积蓄毁于一旦”,由此判断与世界经济大危机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国经济萧条;1933年美国总统是罗斯福,因此材料内容反映罗斯福感叹经济危机的破坏性,选项D符合题意;而选项ABC不符合材料内容。

所以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20.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下列战场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①西欧战场②苏德战场③东方主战场④太平洋战场

A.①④②③B.②④③①C.③①②④D.④①③②

【答案】C

二.材料题(每题5分,共10分)

21.读图,回答问题。

请参照图二示例的样式,对图一进行命名,并对图一所涉及的史实进行简要说明。

(注:

图中涉及多项史实,任意选择两项说明即可)

标题:

说明:

(1)

(2)

图二

答题示例:

标题:

北伐战争

说明:

(1)叶挺独立团开赴两湖战场,揭开北伐战争的序幕,取得了汀泗桥、贺胜桥战役的胜利。

(2)北伐军分三路进军,西路指向湖南、湖北,中路江西,东路指向福建、浙江。

(3)北伐的目的是消灭吴佩孚、孙传芳和张作霖,统一全国。

(4)冯玉祥响应北伐,五原誓师,进军陕西、河南。

……

 

【答案】标题: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说明:

(1)1927年秋收起义受挫后,毛泽东带领队伍向山区进军,创建了中国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2)1928年朱德、陈毅等率领南昌起义的队伍到达井冈山,同毛泽东会师,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支坚强的队伍。

【解析】根据“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形势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始。

标题: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说明:

(1)1927年秋收起义受挫后,毛泽东带领队伍向山区进军,创建了中国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2)1928年朱德、陈毅等率领南昌起义的队伍到达井冈山,同毛泽东会师,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支坚强的队伍。

点睛:

认真阅读地图,提取核心内容,是解题的关键;围绕“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形势图,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答题。

1927年毛泽东在秋收起义失利后,分析了敌我情况,改向了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向湘赣边的井冈山进军,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始。

1928年朱德、陈毅等率领南昌起义的队伍到达井冈山,同毛泽东会师,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支坚强的队伍。

22.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司马迁(前145年—前90年),字子长。

元封三年(前108年)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

因替李陵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为太史公。

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该书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上下三千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

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

王安石变法以后,他离开朝廷,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全书通贯古今,上起战国初期,下迄五代末年。

作者把这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实,依时代顺序记写,对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及各方面的关联交代得清清楚楚。

清代史学家王鸣盛说:

“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不可不读之书”。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史记》和《资治通鉴》相同之处。

并写出纪传体和编年体史书撰写的特点。

【答案】相同之处:

从作者的角度都曾担任政府官员,遭受挫折;创作过程都花费了作者大量的时间与心血;作品篇幅巨大,都采用通史体例编撰;影响深远,具有很高的史学和文学价值。

(任意答出三点即可给分,其他表述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特点:

纪传体以人物为线,编年体以时间为线。

【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史记》和《资治通鉴》相同之处有,从作者的角度都曾担任政府官员,遭受挫折;创作过程都花费了作者大量的时间与心血;作品篇幅巨大,都采用通史体例编撰;影响深远,具有很高的史学和文学价值。

纪传体《史记》和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撰写的特点是,纪传体以人物为线,编年体以时间为线。

点睛:

分析《史记》和《资治通鉴》相同之处,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比较。

《史记》与《资治通鉴》的相同点在于,一是二者都是正史,都是后人修撰描述前代历史的史书;二是这两部书都文笔生动,语言简练,都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三是内容上,二者都是通史,却都涉及到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为后世研究古代政治经济文化提供了书面材料;四是二者的修史态度都极为严谨;五是二者都是珍贵的史料,对后世修史的影响都非常大。

作为纪传体《史记》和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可知它们撰写的特点,➀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

纪传体史书的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能够更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

➁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因为它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

23.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生产关系经历了四次调整,请举出1950年和1978年进行调整的内容,简析二者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用一句话总结你对我国调整农村生产关系的认识。

【答案】内容:

1950年,变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土地改革);1978年,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影响:

前者为城市的工业化建设创造了条件,后者推动了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认识:

言之成理即可给分。

示例:

如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发展农村生产力要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等。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生产关系经历了四次调整,是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其中1950年是土地改革,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土地改革为城市的工业化建设创造了条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了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我国调整农村生产关系目的是发展农村生产力要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等。

点睛:

抓住题眼“我国调整农村生产关系的认识”,是解题的关键;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生产关系经历了四次调整,其中➀1950年土地改革,解放了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➁1978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因此土地改革为城市的工业化建设创造了条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了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我国调整农村生产关系目的是发展农村生产力要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等。

24.17世纪初期,英国开始在印度和北美进行殖民,经过百余年“田园诗式”的征服,英国、印度和北美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请简要说明这一时期殖民扩张对英国的主要影响,请指出到18世纪后半期,英国在印度和北美殖民统治发生的变化。

【答案】影响:

殖民掠夺,推动英国经济的发展;殖民地为英国工业品提供广阔的海外市场,刺激了工业的发展,为英国发展成为资本主义工业强国创造条件。

(资金、原料产地、商品市场)

变化:

打败法国在印度的殖民势力,确立了在印度的殖民霸权;在战争中败给美国,结束了那里的殖民统治。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世纪初,英国成立了东印度公司等垄断性贸易公司,积极进行殖民扩张,在印度和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了殖民据点;不断进行殖民掠夺,推动英国经济的发展;殖民地为英国工业品提供广阔的海外市场,刺激了工业的发展,为英国发展成为资本主义工业强国创造条件。

到18世纪后半期,英国在印度和北美殖民统治发生的变化,英国打败法国在印度的殖民势力,确立了在印度的殖民霸权;在战争中败给美国,结束了那里的殖民统治。

点睛:

抓住题眼“17世纪初,殖民扩张对英国的主要影响”,这是解题的关键;17世纪初期,英国开始在印度和北美进行殖民,成立了东印度公司等垄断性贸易公司,积极进行殖民扩张,在印度和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了殖民据点;不断进行殖民掠夺,推动英国经济的发展;17世纪中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经济和军事力量大为增强。

从此,英国进入了大规模掠夺殖民地的新阶段,殖民地为英国工业品提供广阔的海外市场,刺激了工业的发展,为英国发展成为资本主义工业强国创造条件。

到18世纪后半期,英国在印度和北美殖民统治发生了新变化,英国打败法国在印度的殖民势力,确立了在印度的殖民霸权;在战争中败给美国,结束了那里的殖民统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