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行路难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981585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2.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拟行路难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拟行路难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拟行路难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拟行路难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拟行路难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拟行路难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拟行路难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拟行路难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拟行路难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拟行路难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拟行路难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拟行路难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拟行路难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拟行路难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拟行路难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拟行路难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拟行路难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拟行路难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拟行路难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拟行路难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拟行路难教案.docx

《拟行路难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拟行路难教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拟行路难教案.docx

拟行路难教案

选修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拟行路难(其四)学案

鲍照

【教学目标】

1、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2、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

导入:

鉴赏诗歌的方法:

从“三看”入手,看题目(明确体裁及诗歌类型)

看作者(知人论世)

看注释(理解诗意)

步骤:

1、知人论世;2、读懂大意;3、领悟情感;4、表现手法

教学过程:

自主学习

一、看题目: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

鲍照《拟行路难》共十八首,歌咏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

本文是第四首。

二、看作者:

知人论世

鲍照(?

~466),南朝宋文学家。

字明远。

本籍山东东海(治所在今郯城);一说山西上党(可能是指东海鲍氏的祖籍)。

他的青少年时代,大约是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一带度过的。

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鲍照20多岁时,为了谋求官职,去谒见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言志,获得赏识,被任为国侍郎。

刘义庆在这一年任江州刺史,他也在同年秋到江州赴职。

元嘉二十一年(444),刘义庆病逝,他也随之失职,在家闲居了一段时间。

后来,又做过一个时期始兴王刘□的侍郎,在刘□和太子刘劭一起谋杀宋文帝之前,他已离去。

宋孝武帝刘骏起兵平定刘劭之乱后,他又出任过中书舍人、秣陵令等小官。

孝武帝大明五年(461),做了临海王刘子顼的幕僚,次年,子顼任荆州刺史,他随同前往江陵,任刑狱参军等职。

孝武帝死后,明帝刘□杀前废帝子业自立,子顼响应了晋安王子勋反对刘□的斗争。

子勋战败,子顼被赐死,鲍照亦为乱兵所害。

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诗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对后来的作家更产生过重大影响。

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

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

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首。

鲍照擅长诗赋和骈文,尤善乐府,作品风格俊逸,对唐代诗人李白等很有影响。

杜甫《春日忆李白》诗中的“俊逸鲍参军”,就是赞美李白的诗有鲍照的俊逸风格。

其作品留芳后世,被称为“元嘉三大家”之一。

他的《登大雷岸与妹书》和《梦还乡》赞美了家乡的山水。

时代背景: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②领悟诗歌主旨:

问题导入:

诗人的人生之路难吗?

是怎样的难?

钟嵘《诗品》说鲍照“才秀人微,取湮当代”,本诗即是诗人的不平之鸣。

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三、看注释理解诗意

①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说明了什么道理?

(表现手法)

明确: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诗人拈出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比喻,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

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② 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

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明确:

“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

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这里只是表面上认命了,实是对不公平社会发出愤怒的控诉。

③体会“安能行叹复坐愁”“心非木石岂无感”这两个反问句,在表现诗人情感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明确:

 第一个反问句“安能行叹复坐愁”是说不应当发愁,应该自我宽解,心胸开阔,似乎诗人心平气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现实。

其实,他是用反嘲的笔法来抨击不合理的门阀制度。

第二个反问句“心非木石岂无感”又表示人非木石,岂能无情?

面对着不合理的社会现实,诗人“心非木石岂无感”?

理智的劝慰、酒的麻醉,难道就能使心如槁木吗?

当然不能,全诗的感情在这句达到高潮。

④ 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人物形象)

明确:

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

(提示:

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

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

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⑤第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思想感情)

明确:

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理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

表达了诗人的抗争。

第八句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

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合作探究

问题探究:

诗人认命不认命?

结论:

处在“认命”与“不认命”的矛盾中。

先似乎“认命”了,后又似乎“不认命”,最后似乎还是“认命”了。

2、具体品味诗人是如何表现这种矛盾的思想情感的?

总结:

乍读之下,似乎诗人心平气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现实。

其实,他是用反嘲的笔法来抨击不合理的门阀制度:

地,岂是平的?

泻水于地,难道不是依照各自高下不同的地势而流向各方吗?

一个人的遭际如何,犹如泻水置地,不是也被出身的贵贱、家庭社会地位的高低所决定了吗!

“泻水”四句言不当愁;接下去写借酒浇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满怀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

诗人击节高歌唱起了凄怆的《行路难》。

面对着如此不合理的现实,诗人“心非木石岂无感”?

理的劝慰、酒的麻醉,难道就能使心如槁木吗?

当然不能。

全诗的感情在这句达到高潮。

紧接着却是一个急转直下:

“吞声踯躅不敢言。

”诗情的跌宕,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拓展延伸:

读出搜集的一些怀才不遇的文人的诗词,体会他们对待人生之路的艰难有怎样不同的态度。

李白《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苏轼《定风波》——一蓑烟雨任平生

《念奴娇•赤壁怀古》——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王勃《滕王阁序》——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心;阮藉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课后作业

相关链接二、李白《行路难》进行对比阅读

六、总结全文

个人的命运与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千百年来,多少文人雅士,“才秀”而“人微”,有才而无望,“英雄无用武之地”。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是千古的悲怆。

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生在了一个可以自由施展才华的大好时代,只患己之不能,不患人之不己知,我们要做的,只剩下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德美才秀”的人,我们的时代,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板书设计】

拟行路难

鲍照

认命——不认命——认命

︱︱︱

抨击悲愤无奈

 

《蜀相》教案

杜甫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古典诗歌相关知识复习

古体诗:

古诗、乐府诗

古典诗歌

绝句(四句)

近体诗(格律诗)

律诗(八句)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律诗形成于唐朝,分国五言律诗、七言律诗。

在格律上比古体诗严格许多。

  首先,从音韵的方面看:

律诗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

偶句(二、四、六、八句)都押韵。

其次,从对仗方面看:

首联、尾联可能不以对仗,颔联、颈联必须对仗

自主学习

一、看题目怀古(怀人)诗

二、看作者、写作背景(知人论世)

杜甫,字子美,世称杜少陵、杜工部,他的一生正好赶上了安史之乱,备尝了人生坎坷的艰辛。

这也使他形成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并且在他得作品中得到体现。

可以说他把自己的生活状态都写进了诗歌,所以他的诗历来被称为“诗史”,而他则被称为“诗圣”。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安史之乱期间作者在成都时所写的一首《蜀相》。

《蜀相》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的春天。

759年底,杜甫结束了在甘肃天水一带颠沛流离的生活,暂时落脚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茅屋里。

个人生活的艰难苦自不必说,政治上那种“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更是完全破灭。

“安史之乱”已经“乱”了五年,百姓涂炭,田园荒芜,唐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中。

唐肃宗风庸颥,宠信宦官,排斥功臣。

在这样的情况下,杜甫满腔的苦闷、焦虑,是可以想见的。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为蜀汉制定了统一天下的策略,辅佐刘备、刘禅父子建立并巩固蜀汉政权,“功盖三分国”。

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他与刘备君之间鱼水相得的关系,当然都使仕途坎坷、报国无门的杜甫心潮起伏、热泪盈眶。

三、看注释(理解诗意)

(一)分析颈联、尾联,具体把握感情。

(思想情感)

1、诗歌中最能表现出诗人感伤、叹惋感情的是哪些诗句?

是前半首还是后半首?

明确:

是“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2、这四句诗中写了诸葛亮的哪些事?

(课后作业)

明确:

三顾茅庐,定天下计,联吴抗曹,西取四川,开创蜀汉,济助后主,平定叛乱,六出祈山,九伐中原,出师未捷,身死五丈原。

3、该怎样来理解两句诗中包含的思想情感呢?

(思想感情)

明确:

称颂,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

点拨:

“天下计”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两朝开济”写出了诸葛亮的宏伟业绩,“老臣心”写出了诸葛亮的忠心报国。

4、诸葛亮虽然雄才大略,功业昭著,最终却没有完成自己的事业,这就不能不使人为之叹惋了。

至此诗人水到渠成的写下了下面的千古名句: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句诗中的思想情感又是怎样的呢?

明确:

深沉、叹惋、感伤的思想感情。

点拨:

这句诗描述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这是他一生中最为感人之处。

正是因为“出师未捷身先死”,才令人扼腕叹息,才“长使英雄泪满襟”。

(二)、分析首联、颔联,体会情景交融的手法。

(表现手法)

1、这里的“英雄”是指怎样的英雄?

是成功的英雄还是失败的英雄,是指成就了事业的英雄还是指壮志未酬的英雄?

(课后作业)

明确:

是指失败的英雄,所以说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

(几百年后,南宋抗金名将宗泽,因国事忧愤成疾,临终时就是吟诵这两句诗,三呼“渡河”而逝。

这说明了杜甫这首诗的成功,显示了杜诗的魅力。

2、这里的英雄有没有包括杜甫自己呢?

明确:

有,这英雄也包括着杜甫自己。

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

杜甫是想做宰相的,本怀着“致君尧舜上,更使风俗淳”(让帝王成为像尧舜一样圣明的君主)的政治抱负,却始终没有机会。

老杜在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但,即便如此,他却依然忧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

这苦痛是老杜心头永远的伤口。

为此,我们可以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寄托了自己“致君尧舜上”的理想难得实现的悲哀,是老杜用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

3、这种感情在前两句诗中有没有表现出来?

如果有,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老师点拨、明确:

“丞相”:

(能否改为“蜀相”?

为什么?

)“丞相”更能体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寻”:

特意去找,“寻访”武侯祠,也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柏森森”:

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表达出诗人对蜀相的崇敬之情。

4、揣摩语言,分析“自”“空”(诗歌炼字)

“自”“空”二字与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

三、四两句中,“映阶碧草”“隔叶黄鹂”呈现了一幅春景,但对这盎然春意,作者却有独特的感受:

祠庙寂寥冷清,只有诗人形单影只、孤寂伤怀。

这两句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而得力于“自”“空”二字的巧妙运用。

满院的碧草映衬着台阶,黄鹂在浓阴密叶中发出婉转的鸣叫,却空荡荡无人欣赏。

春色无限,本是赏心悦目的之景,“自”“空”二字互文见义,却使诗意逆转,“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

隔叶的黄鹏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

”春色虽然无限,却与诗人无关,由此很自然地使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寂寞和感伤。

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这就叫情景交融。

诗人面对丞相祠堂的无限春色,感受到的是凄清冷落的失望与感慨:

虽然祠堂内春意盎然,然而时过境迁,先哲已去,如今遭逢乱世,却没有了像诸葛亮那样的济世英才。

合作探究

1、诗题为“蜀相”而非“诸葛祠”有何深意?

诗人写这首诗,是为了追思、仰慕、钦敬诸葛亮。

写武侯祠,是因为“盖千古人物,莫可亲承;庙貌数楹,临风结想”,可以由祠写到诸葛亮。

写祠是为了写人,因此题为“蜀相”。

2、《蜀相》诗的主旨

借诸葛亮的功业未遂来慨叹自己的壮志未酬。

拓展延伸

怀古诗:

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

如杜甫的《蜀相》、刘禹锡的《乌衣巷》、《石头城》、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等等。

抒发情感和表现手法:

①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或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②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

③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但由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书愤学案

陆游

教学目的:

  1、了解陆游及其诗歌创作。

  2、深刻领悟这首诗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3、感受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导入

诗界千年靡靡风,

兵魂销尽国魂空。

集中十九从军乐,

亘古男儿一放翁!

——梁启超

自主学习

1、看题目(感知情感)“书愤”抒发心中郁愤之情。

“书生无地效孤忠,报国欲死无战场。

2、看作者(知人论世)

陆游:

南宋爱国诗人。

字务观,号放翁。

山阴人。

生当北宋危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亲友间爱国思想的熏陶,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

1154年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

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

乾道八年(1172年),入四川宣抚王炎幕府,投身军旅生活。

淳熙五年(1178年),被召回临安,提举福建及江南茶盐公事。

他一贯坚持抗金主张,为主和派所忌,任职期间多次遭到罢斥。

晚岁闲居故里。

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

陆游的诗今存9300首。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

陆诗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

背景

《书愤》写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此时他已是61岁的老人。

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赋闲了5年,直到这一年春天,又被起用,任命为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这首七律即写于此时。

3、看注释(理解诗意)

问题:

(1)诗人“书”了哪些事?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书”两次抗金胜利之役。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书”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书”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愿。

(2)作者从哪些方面表现了不平?

或忧愤了什么?

所愤之一:

“愤”于金人占我河山。

所愤之二:

“愤” 于投降派把持朝政,朝廷“主和”,阻挠北伐。

所愤之三:

“愤”于壮志难酬、请缨无路。

(诗人年轻时认为自己就像万里长城一样,可以抵挡千军万马。

可入仕以后多次因力主抗金而被罢官,壮志难酬、请缨无路。

所愤之四:

“愤”于岁月蹉跎,年华空老,功业无成、壮志未酬。

(早年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如今已两鬓斑白,祖国山河依然破碎,广大人民依然受难。

 所愤之五:

“愤”于南宋朝廷畏敌如虎、苟且偷安、无人领军。

(3)《书愤》颔联有哪些意象,有何作用?

(意象)

第二联: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分大散关”由六个名词叠加,省略了相关的动词,体现了诗歌的精炼性和含蓄性。

而且名词叠加产生了巨大的艺术效果,给人一种声势浩大、勇猛进攻、抵御敌寇、收复失地的抗敌场面。

(且此联全用名词,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

意象选取甚为干净、典型。

(4)本诗用了何典故?

有何作用?

(表现手法)

塞上长城,出师一表。

“塞上长城”的典故出自《南史·檀道济传》。

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

皇帝要杀他,他说:

“乃坏汝万里长城。

”陆游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

“出师一表”出自《三国志》

用典使诗文含蓄,曲折,不直露。

(尾联用典明志。

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推崇、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

诸葛坚持北伐,把统一中原为其终身大业。

结句揭示全诗“愤”的由来,奸臣当道,壮士报国无门的悲哀/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虽屡遭挫折,但意志并未消沉。

(5)本诗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

主张抗战,英勇杀敌,忧国忧民,遭受打击,虽壮志未酬,仍忠心不已。

(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思想情感)

诗人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

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激昂中透着悲怆。

我有心天不予

合作探究

比较阅读《书愤》和《蜀相》,说说他们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相同点:

1.背景:

《书愤》和《蜀相》都作于动乱年代

2.都借用诸葛亮事迹表达情感。

同样写诸葛亮,角度不同,意境迥异。

杜甫表达的是对于诸葛亮命运的慨叹,一代将才最终功亏一篑,抱憾离世,留下的是昔人已逝,风采不再的旷古悲凉。

陆游作为一个失意的老者,在诗中表达了对于诸葛亮的钦佩和羡慕。

钦佩诸葛亮的将才;羡慕诸葛亮遇到明主,得以大展宏图,成就事业。

不同点:

1.情感:

《蜀相》是杜甫晚年之作抒发了对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惋惜和不得重用的痛苦;陆游的《书愤》则表达了收复失地的壮志,抒发了壮志未酬,功业未成的愤懑

2.写作手法:

《蜀相》借乐景抒哀情“《书愤》用典、白描。

3.作品风格:

杜甫沉郁顿挫(一三两联景仰和二四两联叹惋)陆游沉郁豪雄(以愤为意脉,句句是愤,字字是愤。

感情沉郁,但二三四句大气磅礴,笔力雄浑)

拓展延伸

临安春雨初霁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近来世态人情淡薄如纱,谁让我又骑马客居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昨夜在小楼里听到春雨声,深巷中明早定会有人叫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闲来无事,在短纸上歪歪斜斜地练习草书,晴天在窗下坐着品味那名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莫感叹洁白的衣服会被风尘染,来得及清明时节回到家。

创作背景:

陆游自淳熙七年(1180年)罢官闲居山阴到写这首诗时,已有六年多了。

这次奉召到临安,宋孝宗任命他权(代理)知严州(现在浙江建德)军州事,并对他说:

“严陵山水胜处,职事之暇,可以赋咏自适。

”显然不想重用他。

他对这个职位不感兴趣,但迫于“圣命”,又为了维持生计,也只好接受下来。

这首诗就是在这种心情支配下写的。

这首诗是《书愤》的同期作,但风格不同:

《书愤》严肃而激愤,这一首则不乏诙谐意味。

这种诙谐其实是以轻松的形式来表达内心的忧愤。

诗的主旨是写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冷淡心情,这是现实政治的黑暗在作者心上的曲折反映。

读这首诗的首尾两联要从容一些,有感慨兼自嘲意,但不是真的嘲笑自己,而是嘲讽当时的官场;中间两联要读得轻快,然而不是真有闲情逸致,不过是聊作消遣罢了。

 

选修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拟行路难(其四)学生学案

鲍照

【教学目标】

1、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2、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

导入:

鉴赏诗歌的方法:

从“三看”入手,看题目(明确体裁及诗歌类型)

看作者(知人论世)

看注释(理解诗意)

步骤:

1、知人论世;2、读懂大意;3、领悟情感;4、表现手法

教学过程:

自主学习

一、看题目: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

鲍照《拟行路难》共十八首,歌咏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

本文是第四首。

二、看作者:

知人论世

鲍照(?

~466),南朝宋文学家。

字明远。

本籍山东东海(治所在今郯城);一说山西上党(可能是指东海鲍氏的祖籍)。

他的青少年时代,大约是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一带度过的。

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鲍照20多岁时,为了谋求官职,去谒见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言志,获得赏识,被任为国侍郎。

刘义庆在这一年任江州刺史,他也在同年秋到江州赴职。

元嘉二十一年(444),刘义庆病逝,他也随之失职,在家闲居了一段时间。

后来,又做过一个时期始兴王刘□的侍郎,在刘□和太子刘劭一起谋杀宋文帝之前,他已离去。

宋孝武帝刘骏起兵平定刘劭之乱后,他又出任过中书舍人、秣陵令等小官。

孝武帝大明五年(461),做了临海王刘子顼的幕僚,次年,子顼任荆州刺史,他随同前往江陵,任刑狱参军等职。

孝武帝死后,明帝刘□杀前废帝子业自立,子顼响应了晋安王子勋反对刘□的斗争。

子勋战败,子顼被赐死,鲍照亦为乱兵所害。

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诗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对后来的作家更产生过重大影响。

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

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

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首。

鲍照擅长诗赋和骈文,尤善乐府,作品风格俊逸,对唐代诗人李白等很有影响。

杜甫《春日忆李白》诗中的“俊逸鲍参军”,就是赞美李白的诗有鲍照的俊逸风格。

其作品留芳后世,被称为“元嘉三大家”之一。

他的《登大雷岸与妹书》和《梦还乡》赞美了家乡的山水。

时代背景: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②领悟诗歌主旨:

问题导入:

诗人的人生之路难吗?

是怎样的难?

钟嵘《诗品》说鲍照“才秀人微,取湮当代”,本诗即是诗人的不平之鸣。

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三、看注释理解诗意

①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说明了什么道理?

(表现手法)

 

② 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

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③体会“安能行叹复坐愁”“心非木石岂无感”这两个反问句,在表现诗人情感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④ 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人物形象)

 

⑤第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思想感情)

 

合作探究

1、诗人认命不认命?

 

2、具体品味诗人是如何表现这种矛盾的思想情感的?

拓展延伸:

读出搜集的一些怀才不遇的文人的诗词,体会他们对待人生之路的艰难有怎样不同的态度。

李白《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苏轼《定风波》——一蓑烟雨任平生

《念奴娇•赤壁怀古》——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王勃《滕王阁序》——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心;阮藉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课后作业

相关链接二、李白《行路难》进行对比阅读

 

【板书设计】

拟行路难

鲍照

认命——不认命——认命

︱︱︱

抨击悲愤无奈

 

《蜀相》学生学案

杜甫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古典诗歌相关知识复习

古体诗:

古诗、乐府诗

古典诗歌

绝句(四句)

近体诗(格律诗)

律诗(八句)首联、颔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