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版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五单元地表形态的塑造习题0413366.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982500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67.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版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五单元地表形态的塑造习题0413366.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全国版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五单元地表形态的塑造习题0413366.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全国版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五单元地表形态的塑造习题0413366.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全国版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五单元地表形态的塑造习题0413366.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全国版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五单元地表形态的塑造习题0413366.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全国版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五单元地表形态的塑造习题0413366.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全国版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五单元地表形态的塑造习题0413366.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全国版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五单元地表形态的塑造习题0413366.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全国版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五单元地表形态的塑造习题0413366.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全国版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五单元地表形态的塑造习题0413366.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全国版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五单元地表形态的塑造习题0413366.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全国版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五单元地表形态的塑造习题0413366.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全国版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五单元地表形态的塑造习题0413366.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版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五单元地表形态的塑造习题0413366.docx

《全国版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五单元地表形态的塑造习题0413366.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版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五单元地表形态的塑造习题0413366.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全国版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五单元地表形态的塑造习题0413366.docx

全国版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五单元地表形态的塑造习题0413366

第五单元 地表形态的塑造

考点1 内力作用与地貌

1.[2013广东文综卷,1,4分]下图为某地实景图。

其所示地质构造的形成原因主要是(  )

A.搬运作用B.地壳运动

C.变质作用D.风化作用

[2016北京文综卷,4,4分]下图示意平顶海山的形成过程。

读图,回答下题。

2.平顶海山(  )

A.为褶皱山

B.由沉积岩构成

C.顶部形态由内力作用塑造

D.随着板块的移动没入水下

考点2 板块构造学说

[2018河北衡水中学调研,47—48]下图为世界某大板块示意图,箭头表示板块运动方向。

读图完成3—4题。

3.甲处的板块运动方向是(  )

A.向西南移动B.向东北移动

C.垂直隆升D.垂直下降

4.该板块边界(  )

A.甲处形成裂谷

B.乙处形成海岭

C.丙处岩石年龄较丁处老

D.丁处地壳厚度较甲处大

[2015江苏地理卷,5,2分]下图为安第斯山脉地理位置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题。

5.安第斯山脉南北狭长的原因是(  )

A.沿经线方向发育

B.沿火山地震带发育

C.沿板块作用边界发育

D.沿海陆作用边界发育

考点3 外力作用与地貌

[2018广州调研,7—8]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平均海拔1200米的盘吉尔塔格山岩体多为火山岩,岩石中含丰富的碳酸钙,形成独特的火成岩石林景观(如下图所示)。

据此完成6—7题。

6.该地岩石主要由(  )

A.流水挟带泥沙固结形成

B.岩浆上升冷却凝固形成

C.大规模的海陆变迁形成

D.干旱区风化物沉积形成

7.形成该石林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物理风化和风力堆积

B.冰川侵蚀和风力侵蚀

C.风力侵蚀和流水侵蚀

D.流水侵蚀和风力堆积

[2018河南南阳八校联考,15—16]“尖峰石阵”是澳大利亚西南部南邦国家公园(南纬30°附近)的一种著名石灰岩景观。

石灰岩由海洋中的贝壳演变而成。

在太古时代,那里被森林覆盖。

从海边吹来的沙逐渐形成沙地,将森林淹埋,在原始森林枯萎、大地被风化后,沙沉下去了,残存在根须间的石灰岩就像塔一样被遗留了下来。

下图为南邦国家公园“尖峰石阵”景观图。

据此回答8—9题。

8.“尖峰石阵”形成的过程是(  )

A.海水沉积、板块运动、风力沉积、风力侵蚀

B.海水沉积、板块运动、风力侵蚀、风力沉积

C.板块运动、海水沉积、风力沉积、风力侵蚀

D.风力沉积、海水沉积、板块运动、风力侵蚀

9.“尖峰石阵”风力沉积最显著的季节是澳大利亚的(  )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

[2017四川成都七中测试,6—7]在寒冷气候条件下,土壤或岩层中冻结的冰在白天融化、晚上冻结,或者夏季融化、冬季冻结。

这种融化、冻结的过程称为冻融作用。

经冻融分选作用,泥土和小的岩屑集中在中间,大的岩块被排挤到周边,呈多边形或近圆形,好像是人有意将石头摆成一圈,这种地貌叫作石环。

读图,完成10—11题。

10.石环地貌形成的必要条件是(  )

①地形起伏较大 ②岩石块颗粒大小均匀 ③有充足的水分 ④气温在0℃上下波动的持续时间较长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11.下列地区中可能发育有石环地貌的是(  )

A.撒哈拉沙漠B.云贵高原

C.西西伯利亚平原D.亚马孙平原

考点4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2018湖南师大附中月考,7—8]浙江舟山群岛的普陀山有一块著名的“金刚宝石”,看似摇摇欲坠,实则稳如磐石。

据考证该岩石是地质时期岩浆在地下冷凝形成的。

据此完成12—13题。

12.“金刚宝石”最可能是(  )

A.玄武岩B.砾石

C.花岗岩D.石灰岩

13.“金刚宝石”景观形成过程中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海浪侵蚀B.风力搬运

C.流水沉积D.冰川侵蚀

下图为地球系统物质循环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题。

14.关于图中a、b、c、d所示箭头代表的地质作用,正确的是(  )

①a指化学沉积作用

②b指搬运作用

③c指成岩作用

④d指火山喷发作用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④

读某地的地质剖面图,回答15—16题。

15.下列地质事件由先到后发生的顺序为(  )

①断层的发生 ②砂岩沉积 ③页岩沉积 ④岩浆的侵入 ⑤页岩层与石灰岩层间侵蚀面的侵蚀作用

A.①②③④⑤B.③②①④⑤

C.⑤③②④①D.⑤③④②①

16.读图可知,(  )

A.图中页岩因属于变质岩而不可能含有化石

B.花岗石属于喷出岩,砂岩属于沉积岩

C.图中断层的形成是内力作用的结果,侵蚀面的形成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D.从地壳运动角度分析,该地地壳一直是上升隆起的

考点5 主要的地质构造

[2014山东文综卷,12,4分]图a为某班一次地理野外实习的观测点分布图,①—④为观测点编号。

图b为该班某小组在其中一个观测点所做的记录卡片。

完成下题。

17.图b中地质剖面示意图所示沉积岩层由老到新的顺序是(  )

A.Ⅰ、Ⅱ、ⅢB.Ⅱ、Ⅰ、Ⅲ

C.Ⅲ、Ⅰ、Ⅱ D.Ⅲ、Ⅱ、Ⅰ

[2015福建文综卷,9,4分]下图示意某地的等高线分布,从a河谷到b、c河谷的地层均由老到新。

读图完成下题。

18.图中X地的地质构造地貌最可能为(  )

A.背斜谷B.背斜山

C.向斜谷D.向斜山

[2018湖南湘中名校联合体联考,14—16]下图为某地等高线示意图(单位:

米),下表示意某地理兴趣小组在该地野外考察中依次记录的5个观测点信息(岩层代号P—Q—S由老到新)。

据此完成19—21题。

19.图中与该小组考察的路线基本一致的是(  )

A.L1线  B.L2线  C.L3线  D.L4线

20.读图可知,(  )

A.M处为良好的储油储气构造

B.M处岩层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

C.N处地貌形成以内力作用为主

D.N处断层发育,多地质灾害

21.如果要选择一处为宿营地,相对合理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⑤

页岩油属于非常规油气资源,是油页岩经低温干馏获得的,被称为21世纪非常重要的接替能源。

下图示意油气资源在地层中的分布。

据此完成22—23题。

22.油页岩属于(  )

A.喷出岩B.变质岩

C.侵入岩D.沉积岩

23.传统石油最有可能分布在图中的(  )

A.a处B.b处C.c处D.d处

考点6 河流地貌的发育

冲积扇是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

当河流流出谷口时,其挟带的物质由于流速减慢就分散沉积下来。

三角洲是河流流入海洋、湖泊时,受逆行水流顶托,挟带的泥沙大量沉积,形成的三角形地貌。

华北平原是典型的冲积平原,数千年来河流挟带的泥沙,使山麓冲积扇和河口三角洲不断发展壮大,才形成现在的华北平原。

读华北平原形成图,完成24—25题。

24.导致太行山东麓古冲积扇规模差异的直接因素是(  )

A.河流的流域面积

B.河流的落差

C.太行山东坡的降水量

D.河流的流量与含沙量

25.图中黄河①—③河段(  )

A.沉积物粒径①<②<③

B.春季可能有凌汛发生

C.径流量①<②<③

D.枯水季节主要由地下水补给

[2018湖北四地七校联考,10—11]下图中1为河床(常年有河水),2为河漫滩(洪水期被淹没,枯水期露出),3为阶地(高度高于洪水期河流水位)。

读图回答26—27题。

26.阶地一般是由河漫滩发育而来的,当原来的河漫滩高出河流洪水期水位时便形成阶地。

那么河漫滩发育成阶地的原因可能是(  )

A.河流流量减少B.植被破坏

C.地壳抬升D.地壳下降

27.在图中,河谷的右侧较为陡峭,河谷的左侧较为和缓,这种河谷称为“不对称河谷”。

“不对称河谷”一般分布在河流的(  )

A.上游河源处

B.中上游的河流弯曲处

C.山口冲积扇处

D.河流入海口处

28.(16分)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雅鲁藏布江发源于喜马拉雅山北麓,冬春季节河谷地带盛行强劲的西风。

在中游宽阔河谷中水流分汊呈辫状,出现了心滩、沙洲广布以及沙丘连绵起伏等奇特的景象。

下左图为中游区域部分河段示意图,右图为曲水段某地区影像图。

(1)根据图文材料推测左图中加查河段的河流特征。

(4分)

(2)从外力作用角度分析右图中沙洲的成因。

(6分)

(3)简述右图中沙丘景观的形成过程。

(6分)

答案

1.B 图中岩层弯曲变形,是一个大型褶皱,其成因主要是地壳运动。

2.D 由图可知,火山喷发后形成山地,随着地壳运动,山地逐渐没入水下,在海洋表层海水运动等外力作用下,山地的山顶被削平。

3.B 由该板块的形状与位置可知,该板块为印度洋板块。

该板块的西南部为生长边界,板块北部和东部为消亡边界,由此推断,该板块的运动方向为由西南向东北。

4.C 甲处位于消亡边界,裂谷多形成于陆地板块的生长边界,A错误;乙处位于消亡边界,海洋板块的生长边界多形成海岭,B错误;丁处是生长边界,岩石是新涌出来的岩浆冷凝形成的,形成年代最晚,C正确;甲处位于陆地,丁处位于海洋,甲处地壳厚度较丁处大,D错误。

5.C 南美洲西部处于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交界地带,而安第斯山脉为南北走向,与上述两板块交界地带的走向一致。

6.B 根据文字信息“平均海拔1200米的盘吉尔塔格山岩体多为火山岩”可知,该地岩石为岩浆岩,主要由岩浆上升冷却凝固形成,B对。

7.C 据图可知,石林景观岩体裸露,没有堆积物分布,因而不存在堆积作用,A、D错;当地海拔只有1200米,没有冰川分布,不会受到冰川侵蚀,B错;岩石中含丰富的碳酸钙,易受流水侵蚀(化学溶蚀);当地气候干旱,风力大,风力侵蚀作用强,C对。

8.A 结合题干可知,“尖峰石阵”是石灰岩景观,石灰岩是海洋沉积物形成的,后经过板块运动上升到海平面以上,海风将沙子吹到该地,沙子沉积后形成沙地并淹埋森林,经风化后沙沉下去,出露的石灰岩经风力侵蚀形成石柱,从而形成“尖峰石阵”。

9.D 结合题干可知,沙子主要来源于海边,该地位于南纬30°附近的澳大利亚西南部,南半球冬季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北,此时受盛行西风的影响,风力沉积作用最明显。

10.B 从材料中可以判断石环地貌区的岩石颗粒大小不一。

该地貌的形成需要有充足的水分且经过反复冻融,气温徘徊在0℃有利于冻融的多次发生。

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貌地形起伏不大。

11.C 结合上题分析即可判断,西西伯利亚平原气温有在0℃上下波动的情况,满足石环地貌出现的条件;撒哈拉沙漠、亚马孙平原、云贵高原最低气温都在0℃以上,不符合条件。

12.C 由材料中信息“据考证该岩石是地质时期岩浆在地下冷凝形成的”,可知“金刚宝石”最可能是花岗岩。

13.A 由图中“金刚宝石”的形态可知,其是侵蚀作用形成的,所以排除B、C;由舟山群岛可知,与冰川侵蚀无关,应是海浪侵蚀形成的。

14.D a箭头由水圈指向沉积岩,应为沉积作用,①对;b箭头由土壤/沉积物指向沉积岩,应为沉积作用,②错;c箭头由变质岩指向土壤/沉积物,应为外力对岩石的侵蚀作用,③错;d箭头显示岩浆中的物质进入大气圈,应为火山喷发作用,④对。

15.C 据图可知,花岗岩断成两段,说明岩浆的侵入在断层出现之前;花岗岩侵入砂岩,说明砂岩沉积早于花岗岩的侵入;沉积岩越靠近底层其形成时间越早,即页岩沉积早于砂岩沉积;页岩层与石灰岩层间侵蚀面存在于页岩岩层之下,即侵蚀面的侵蚀作用发生在页岩沉积之前。

16.C 页岩属于沉积岩,A错误;花岗岩属于侵入岩,B错误;断层是指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超过了岩层所能承受的强度,岩层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错动、位移,即断层的形成是内力作用的结果,而侵蚀面的形成是外力作用的结果,C正确;该地有沉积岩,沉积岩一般出现在地势较低的地方,即从地壳运动角度分析,该地地壳曾经可能下沉,D错误。

17.B 图中Ⅲ岩层为上覆新形成的沉积岩层,故Ⅲ岩层最新;该观测点观测内容为向斜两翼中的东翼的地层关系,根据向斜岩层中间新两翼老可知Ⅱ岩层较Ⅰ岩层老。

18.A 河流发育于山谷地带,山谷的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因此X地为山谷。

由题干可知,从a河谷到b、c河谷的地层均由老到新,即中间老、两翼新,因此X地属于背斜谷。

19.D 由N处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确定N处位于山谷中;由M处等高线向低处凸出,确定M处为山脊。

从表中数据可知②处位于山谷,④处位于山脊,沿线最低海拔为512米、最高海拔为615米。

L1、L3沿线的最高海拔略高于550米,L2沿线没有经过山谷,都可以排除;L4沿线先经过山谷,后经过山脊,最低、最高海拔也与表格数据相符。

20.B 由表格及岩层代号P—Q—S由老到新可知,②处岩层老,两侧岩层新,此处为背斜构造,且②处位于山谷,而N处也处于山谷,故N处是背斜成谷,其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背斜是良好的储油、储气构造。

同理,M处为向斜成山,向斜槽部岩层坚实不易被侵蚀。

N处断层发育的证据不足。

21.A 结合图中四点的海拔可知,①位于N地(山谷)西侧的山坡上,②位于N地(山谷)附近,③位于N地东南侧山脊附近,⑤位于M地东南侧的山坡上。

①地位于山谷附近的山坡,坡度较缓且不易受山洪影响,最适合作为宿营地,A对;②地易受山洪影响,B错;③和⑤距水源地较远,C、D错。

22.D 油气资源是古生物堆积的产物,据此判断油页岩属于沉积岩。

23.A 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石油密度较小,应分布在水的上部。

据图分析a处最有可能是传统石油的分布位置。

24.D 冲积扇是由河流挟带的泥沙在平坦地区沉积而成的,河流流量较大、含沙量较大的地区,冲积扇规模就较大;冲积扇规模与流域面积关系不大;太行山东麓降水、地势落差差异不大。

25.B 黄河①—③河段位于黄河下游,为地上河,地下水无法补给河水;①—③河段从低纬流向高纬,且冬季气温低于0℃,春季可能会发生凌汛;读图可知,①—③河段地势逐渐降低,流速降低,沉积物粒径逐渐变小;由于黄河下游为地上河,几乎无其他河流补给,故径流量①>②>③。

26.C 由题干可推知,阶地是河漫滩上升形成的。

地壳上升,河流下切,原先的谷底突出在新河床之上,成为近于阶梯状的地形,即阶地;河流流量减小,下切作用也会减弱;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河水含沙量增大,下切作用也会减弱;地壳下降,河漫滩不会上升形成阶地。

27.B 河谷的不对称形态是由流水的侵蚀和堆积作用造成的。

流水的侵蚀和堆积与地转偏向力及河道的弯曲有关。

若河道弯曲,则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易形成不对称河谷,B正确。

28.【解析】 

(1)河流特征从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两方面进行分析。

根据图文材料可以分析加查河段的河道和水流速度等特征。

(2)图中沙洲的形成主要从上游地区的沙源、流水的搬运作用和堆积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

(3)沙丘形成过程从泥沙来源、风力搬运作用、风力堆积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 

(1)加查河段为窄谷(峡谷),河流侵蚀作用显著;(地势落差大,)水流速度快,水能资源丰富。

(4分)

(2)(河流中上游气候干旱寒冷,)流域内的山地由于冰川侵蚀、风化作用覆盖有厚厚的一层风化壳(松散的沙粒);雨季的暴流(季节性的洪水)把这些风化物质(沙子)输送到雅鲁藏布江;在中游宽阔河谷中,河水流速减缓,泥沙淤积形成沙洲。

(6分)

(3)在冬半年枯水季节,宽谷中泥沙沉积物(由于水位下降)出露水面;河谷地带强劲的西风使泥沙沉积物在其吹蚀作用下逐渐被搬移;随着风力减弱,泥沙堆积在沿河两岸及山坡上,形成奇特的沙丘连绵起伏的景观。

(6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