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16区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分类汇编 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985241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1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市16区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分类汇编 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上海市16区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分类汇编 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上海市16区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分类汇编 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上海市16区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分类汇编 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上海市16区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分类汇编 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上海市16区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分类汇编 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上海市16区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分类汇编 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上海市16区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分类汇编 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上海市16区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分类汇编 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上海市16区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分类汇编 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上海市16区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分类汇编 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上海市16区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分类汇编 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上海市16区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分类汇编 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上海市16区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分类汇编 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上海市16区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分类汇编 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上海市16区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分类汇编 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上海市16区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分类汇编 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上海市16区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分类汇编 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市16区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分类汇编 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docx

《上海市16区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分类汇编 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16区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分类汇编 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上海市16区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分类汇编 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docx

上海市16区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分类汇编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

上海市16区2015-2016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分类汇编

(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

本资料收集整理了上海市浦东新区、宝山区、长宁区、奉贤区、虹口区、黄浦区、嘉定区、金山区、静安区、闵行区、普陀区、青浦区、松江区、徐汇区、杨浦区、闸北区等16个区2015-2016学年度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分类汇编而成。

一、选择题

以下每小题2分。

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2016·嘉定期末·21)马克思曾指出:

“在英国,特别是弗兰德毛纺织工场手工业的繁荣,以及由此引起的羊毛价格的上涨,对这件事起了直接的推动作用。

”“这件事”指

A.奴隶贸易B.海外殖民C.圈地运动D.工业革命

2.(2016·嘉定期末·22)近代西方,一场否定教权主义和普世主义、追求个人“信仰得救”和人类精神自由的信仰革新运动发源于

A.①

B.②

C.③

D.④

 

3.(2016·宝山期末·10)法国学者雅克·索雷认为“饥饿、贫穷、对领主特权和税负不满的法国人民在1789年的春天已经处在起义的边缘”。

他看法国大革命爆发的视角是:

A.社会等级 B.社会民生

C.经济问题  D.政治革命

4.(2016·宝山期末·13)恩格斯评价说:

“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的,……,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此人是:

A.马基雅弗利B.达·芬奇C.米开朗基罗D.但丁

5.(2016·长宁期末·22)1522年9月6日,l8位远航的勇士返回西班牙母港,受到热烈的欢迎,人们称赞他们是“第一个拥抱地球的人”。

这是因为他们

A.发现好望角B.到达印度

C.开辟前往美洲的航路D.完成环球航行

6.(2016·黄浦期末·14)1521年,德国维登堡的一家作坊印制了很多幅对帧木板画。

其中一幅的左侧是基督跪在地上为门徒洗脚,右侧是高高在上的教皇伸出脚让跪在地上的信徒亲吻。

这幅画意在:

A.倡导宗教宽容B.抨击罗马教会C.推销“赎罪券D.反对宗教改革

7.(2016·金山期末·13)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指出,1721年,沃尔波尔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任内阁首相,英国的内阁制形成。

环顾当时的世界,法国正处在君主专制的鼎盛时期,中国清王朝也于1732年设立军机处,极权政治进入新阶段。

从世界政治文明进程演进的角度来看,这一论述意在强调

A.中国政治文明的滞后性B.世界政治文明的渐进性

C.英国政治文明的开创性D.法国政治文明的保守性

8.(2016·静安期末·10)国王路易十四(1643—1715年)就曾声称“朕即国家”,自视为神的化身。

这间接表明当时法国的政治制度是

A.封建等级制B.等级君主制C.专制君主制D.议会民主制

9.(2016·静安期末·15)“它,曾经是大陆法系的发祥地;也曾是唤醒人性的辐射地;更是全新经济要素的孵化地”。

这里的“它”指的是

A.意大利B.德意志C.法兰西D.英吉利

10、(2016·闵行期末·15)1521年有教皇代表与马丁.路德辩论说:

“信仰无法安稳地奠基于《圣经》,因为《圣经》就像软蜡一样,可以让每一个人随兴所致地扭或拉。

”由此他们的主要分歧在于

A.教会是否腐败B.《圣经》能否作为信仰的基础

C.信仰是否有必要D.信徒能否仅仅依靠信仰得救

11.(2016·浦东新区期末·13)16、17世纪的欧洲通货膨胀,币值下跌,物价大幅上涨,此称“价格革命”。

直接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中世纪城市复兴发展B.美洲白银的大量流入

C.中西贸易的巨额逆差D.农业生产的急剧下滑

12.(2016·普陀期末·16)“毫无疑问,在这些土地上蕴含着大量的黄金,我身边的这些印度人说他们在这些岛上挖金子……这里还有宝石,有名贵的珍珠,……我认为不用带着回西班牙,只要带到(蒙古)大汗的那些大城市里就能卖得很好。

”该日记的作者最有可能是A.迪亚士B.达•伽马C.哥伦布D.麦哲伦

13.(2016·普陀期末·17)“在世俗社会的第一批支持者当属帝国骑士,他们痛感自己的特权不断遭到侵蚀,对许多周围的人因为效命于教廷而大发利市愤满不平。

”空格处当填

A.城市自治B.君主专制C.早期殖民D.宗教改革

14.(2016·松江期末·13)下列现象,出现在英国伊丽莎白女王(1558-1603年在位)统治时期的是

A.议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B.授权商人组建垄断贸易公司

C.在全世界推行自由贸易政策

D.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本输出国

15.(2016·松江期末·14)1498年5月20日,达·伽马率领船队抵达卡里库特,从而正式开辟了欧亚之间的海上直通航路。

卡里库特位于

A.美洲B.印度C.中国D.非洲

16.(2016·松江期末·15)在近代思想的发展过程中,对人的认识首先形成如右图所示的是

A.文艺复兴B.宗教改革

C.启蒙运动D.社会主义

17.(2016·徐汇期末·11)史家评论某地的历史发展时指出:

“这个地方因具备良好的地理条件,当地人们继承古代文化遗产,率先从中世纪转变到近代,创造出新的时尚”。

“某地”当指()

A.西班牙 B.意大利 C.英国 D.法国

18.(2016·杨浦期末·10)一部历史人物纪传影片的旁白说道:

“这个名字被全世界所认识,……从他开始,从德国开始。

最终在整个欧洲,整个世界实现了传统罗马天主教的第二次分裂,传统天主教也开始了三教鼎立的局面。

”“这个名字”应该是

A.马基雅弗利B.马丁·路德C.马克思D.俾斯麦

19.(2016·杨浦期末·11)学术界把明末以后称作“中西文化融会期”。

促成当时“文化融会”的主要因素是

A.丝绸之路的广泛传播B.民间的海外贸易的兴盛

C.新航路的开辟与殖民扩张D.英国工业革命后的坚船利炮

20.(2016·闸北期末·2)2015年6月,美国耶鲁大学发现1491年的世界地图中已显示了新的地理发现,如葡萄牙人在1488年首次经过好望角的地点等。

该葡萄牙人是

A.迪亚士B.达·伽马C.哥伦布D.麦哲伦

21.(2016·闸北期末·3)14世纪与17世纪,欧洲先后出现了两场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这两场运动的发源地在

A.①、③

B.④、②

C.③、②

D.④、①

22.(2016·闸北期末·9)新航路开辟以来,欧洲人对非洲海岸有过多种称谓,以下最淡化价值判断的是

A.黄金海岸B.奴隶海岸C.沼泽海岸D.象牙海岸

二、非选择题

1.(2016·嘉定期末·39)欧洲近代社会的开端(14分)

欧洲的近代社会固然可以从“地理大发现”作为极具历史象征意义的开端,但是人的思维方式和社会外观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则是从18世纪开始。

——陈乐明《欧洲文明扩张史》

问题:

(1)“历史象征意义的开端”体现在哪些方面?

(8分)

(2)你是否赞同“人的思维方式和社会外观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则是从18世纪开始”,说明你的理由?

(6分)

(1)经济:

地理大发现以及海外殖民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推动了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政治:

地理大发现在王室支持下进行,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君主专制。

思想:

地理大发现有利于科学技术进步和视野的开阔,从而冲击教会的精神统治。

对外:

地理大发现推动了分散的古代世界逐渐向整体的现代世界演进,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开始形成。

(任三个角度,8分)

(2)赞同。

思维方式:

启蒙精神的影响下,科学、理性取代神学和专制思想(2分)。

社会外观:

政治视角-18世纪,欧美大陆新生的资产阶级向专制统治发起了猛烈的冲击,继英国革命之后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在欧美主要国家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

(2分)经济视角-工业革命促使农业社会变为工业社会,产业结构变化、社会结构变化、生活方式城市化等(2分)(如答不同意或部分同意,可视史论结合情况酌情给分)

2.(2016·奉贤期末·3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3分)

在中世纪后期(1050—1350年)的欧洲,市场规模出现了显著的扩张势头,以至于许多著名的历史学家都称此现象为“中世纪后期的商业革命”。

而这引发了西欧政治体制及其一系列的变迁,深刻改变了西欧历史的发展进程。

结合所学,叙述“中世纪后期的商业革命”对西欧工业革命之前的政治体制及其变迁的影响。

中世纪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开始复兴。

由此,城市中的市民为维护自身利益,争取自治权利,有些城市获得自治;12世纪之后,以国王为代表的中央集权势力和新兴市民阶层在共同利益驱使下,力图携手打破封建割据局面。

13世纪下半叶起,英、法相继出现了新的权力机构——等级代表会议,与会者大多为教会贵族、世俗贵族和城市市民,等级君主制随之登上历史舞台。

等级君主制相对于中世纪早期政治混乱和割据状态,有历史进步意义,推动了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

(5分)

15世纪下半叶,民族国家形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社会各阶层支持继续加强王权,英、法等级君主制逐渐演变为君主专制。

君主专制初期,英、法两国继续打击大贵族的势力,全力强化王权;并颁布了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重商主义政策。

(4分)

从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末,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专制王权越来越成为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欧美大陆新生的资产阶级在政治和思想领域向封建专制统治发起了猛烈的冲击,先后爆发了英国革命、启蒙运动、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给旧统治以致命打击,在欧美主要国家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有力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工业革命的到来创造了条件。

(4分)

3.(2016·黄浦期末·39)国际经济交往是近现代经济活动的重要内涵,它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阅读材

料,回答问题。

(12分)

材料一:

地理大发现之前,欧洲的对外贸易主要是由冒险商人采用人背马驮的形式,长途贩运东方的奢侈品,以满足少数贵族富人的消费。

这种“中世纪型”的对外贸易,贩运的是体轻价昂的贵重物品,如香料、丝绸等,以获取暴利,而销售数额却很有限。

地理大发现后,由大型商船队从事的大规模海上贸易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形式。

商品的运输量急剧增加,经营大宗日用品和原料、粮食,以赚取巨大的利润总量。

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世界各地经济联系的增强,为西欧手工业提供广大的市场和原材料产地,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迅速成长。

——摘编自穆良平《主要工业国家近现代经济史》

材料二:

 

材料三:

木薯、马铃薯、甘薯和玉米、还有花生、豆类和西红柿,极大地丰富了整个世界可以利用的食物资源,并且一直持续到了今天。

“哥伦布交流”的结算清单很复杂,但这场交流开始以后,世界就不可否认地改变了。

——《世界文明史》

(1)依据材料一,说明新航路开辟前后世界贸易的变化。

(5分)

变化:

新航路开辟前:

奢侈品的长途贩运,主要满足上层社会的需

要,贸易总量小;

新航路开辟后:

以生产和生活用品为主,贸易额巨大,促进欧洲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世界市场的形成。

(5分)

(2)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如何理解“哥伦布交流”?

(7分)

理解:

①哥伦布交流使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开始成为一个互相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促进了世界市场开始形成;②哥伦布交流扩大了世界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各地经济的发展,丰富了人类的生活,也促进了美洲的开发;③哥伦布交流,也伴随着殖民掠夺与屠杀以及灾难,促进了西欧的原始积累,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也牺牲了亚非拉地区人民的利益。

(7分)或者另外角度:

交流区域广;交流物品种类多;呈现先进文明与落后文明交融的特征;交流进程呈现积极与消极伴随的特征。

新航路开辟,新旧世界(或新旧大陆)之间物种交流,密切了各地区的联系;疾病传播,给人类带来灾难。

(7分)

4.(2016·金山期末·38)“小”和“大”(12分)

观察右图,16—20世纪

地球“变”得越来越“小”,

与此同时,世界也在发生着

天翻地覆的变化,世界历史的

内容越来越丰富,世界似乎

“变”得越来越“大”。

问题

请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叙述16—20世纪40年代中期,地球变“小”和世界变“大”的过程。

(1)地球变小:

15—16世纪:

西欧国家开辟了新航路,进行早期海外殖民扩张,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各国和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人类社会开始从分散的古代世界向整体的现代世界转折;(2分)

英国爆发工业革命,标志着工业社会的来临,生产力的飞跃和交通技术的革新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扩大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19世纪:

资本主义工业化浪潮从西欧推向其他地区,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走上现代化道路;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

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3分)

世界变大:

17—18世纪末19世纪初:

启蒙思想的传播使得理性取代愚昧和迷信,民主自由平等观念深入人心,成为近代社会基本准则,缩小了世界各地思想文化的差异;(2分)

英法美相继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封建制度,开启全球性政治民主化潮流;(2分)

工业社会的来临,资本主义工业化浪潮从西欧推向其他地区,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走上现代化道路;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2分)

20世纪初期—20世纪40年代中期:

一战、二战在客观上加速了各地之间的联系;面对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现代化发展新模式,战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开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

(1分)

(2)要求有史实,围绕与问题相关性较强的核心知识,内容与逻辑相符均可得分;语言组织上,注意时间和重大事件或历史层面准确,按阶段叙述且成结构。

5.(2016·普陀期末·39)移民美国(14分)

 

移民美国,1860—1910年

问题:

(1)这一时期移民美国呈现出哪些特点?

(4分)

(1)移民来源广(多个大洲);移民主要来自欧洲;移民大多通过海路到达美国等。

(4分)(任二,具体论述)

(2)导致上述现象的原因有哪些?

(6分)

(2)美国视角:

边疆拓展、南北战争、两次工业革命,需要大量的自由劳动力等;政治氛围相对宽松;历史文化因素等。

各国视角:

欧洲国家,宗教迫害,贵族社会,地缘和文化优势等;中国、日本:

国内动荡,向西方学习的需要等。

世界视角:

工业时代,世界联系加强,现代航运技术的发展等。

(6分)(任二,具体论述)

(3)上述现象有何历史影响?

(4分)

(3)美国视角:

带来了大量人才和充足的劳动力,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也导致美国成为移民社会,导致文化冲突与文化多元并存。

各国视角:

培养了人才,学习了美国的制度、文化等。

世界视角:

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交融、世界市场的形成等。

(4分)(任二,具体论述)

 

6.(2016·徐汇期末·39)文明的渐进

在人类文明的演进中,政治、经济、思想等多方面的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推进文明的发展。

请以15世纪到19世纪的英国为例,叙述各方面因素的互动所推进的英国现代化过程。

(14分)

15世纪下半叶,英国形成君主专制,推行重商主义政策,(2分)新航路的开辟,使欧亚主要商业贸易中心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客观上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使人们思想解放,壮大了资产阶级的力量。

(2分)17世纪上半期,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已经有相当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渴望废除君主专制,发展自由资本主义。

(2分)17世纪开始的思想启蒙运动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和中世纪神学理论,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建立君主立宪政体提供了理论依据。

(2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政局长期稳定,为工业革命的进行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2分)英国工业革命过程中也产生了贫富分化、阶级矛盾尖锐等问题,推动政府进行社会立法,以巩固资产阶级的统治。

(2分)(本题在回答时,要体现政治、经济、思想等各方面因素之间的互动作用。

7.(2016·杨浦期末·37)英王的自白(14分)

某同学为英国历史上四位君主撰写了四段独白

国王一:

“我的生活太郁闷了。

说的话没人听,还要看教皇的脸色,警惕贵族的挑衅。

什么时候我才能真正的统治这个国家,而不是一块领地。

国王二:

“我的生活太复杂了。

我得到了想得到了权力,如何摆平议会中的那些贵族、教士、骑士、市民真令人头痛。

我不得不和这么多人分享国家的权力。

国王三(16世纪在位):

……

国王四(18世纪在位):

……

问题:

(1)根据材料,判断国王一、国王二分别处以何种政治体制之下?

请说明判断理由。

(6分)

(1)国王一处于封建等级制时期。

理由:

国王权力有限,受到贵族挑衅,受到教皇制约;权力仅限于自己领地,无法对整个国家进行有效控制。

(3分)

国王二处于等级君主制时期。

理由:

王权扩大但仍受到制约;贵族、教会和市民通过议会共同参政并分享权力。

(3分)

(2)请根据所学和范例,为16、18世纪的英国国王分别撰写一段独白。

(8分)

(2)国王三的自白至少能反映英国君主专制政体的两个特点,体现辩证,例如大权独揽但政务繁忙。

(4分)国王四的自白至少能反映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两个特点,体现辩证,例如虽是国家元首但并无实权,不能直接过问政事。

(4分)

例如:

国王三:

“我的生活太繁忙了。

虽然我大权在手,但什么事情都要我操心,因为我就是上帝选召的对象,我就是法律,我就是国家。

国王四:

“我的生活太轻松了。

不用出席内阁,不用制定宪法,甚至不用参加议会,只要在首相给我的文件上签字就可以了,我是国家的元首,但国家已不是我的了。

8.(2016·杨浦期末·38)国际贸易的变局(12分)

从图一到图二,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前后国际贸易的变局。

 

图一

 

图二

仔细观察图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依据材料,概括新航路开辟前后国际贸易发生了哪些明显的变化?

(6分)

(1)贸易内容丰富:

商品流通数量、品种急剧增加,出现了黑奴贸易。

贸易范围增大:

从以亚欧贸易为主到全球性贸易。

贸易主导者转化:

由穆斯林、意大利商人转为西欧商人。

贸易中心转移:

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

(注:

答案若能分类概括,能体现贸易前后变化的上述三个方面即可给6分,若无概括到推论的过程,仅简单列举,总分不超过3分)

(2)材料中的变化给世界格局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6分)

(2)对欧洲而言,西欧主导的世界市场开始形成,西欧成为世界贸易中心(物流中心)和财富中心,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或促进了其资本原始积累)。

(2分)对亚非美而言,亚非美地区被卷入到西欧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逐渐成为其经济附庸甚至沦为其殖民地。

(2分)对全球而言,随着全球贸易的扩张,全球一体化的时代开启。

(2分)

9.(2016·杨浦期末·40)科学中心的转移(25分)

材料一

材料二

中国科学成就

西方科学成就

李时珍

《本草纲目》

1596

哥白尼

《天体运行论》

1543

潘季驯

《河防一览》

1590

开普勒

《宇宙的神秘》

1596

程大位

《算法统宗》

1592

吉尔伯特

《论磁》

1600

朱载堉

《绿学新说》

1584

伽利略

《星际使者》

1610

宋应星

《天工开物》

1637

哈维

《心血运行论》

1628

徐霞客

《徐霞客游记》

1640

牛顿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1678

材料三

马戛尔尼及使团乘坐的“狮子号”是当时英国海军的主力舰队,配备有64门大炮,……礼品有天体运行仪、望远镜、地球仪、座钟、八音盒、玻璃镶金彩灯、羊毛挂毯和地毯、金色马鞍和马车,还有毛瑟枪,连珠枪、利剑、铜炮、榴弹炮及装备有110门大炮的英国军舰模型。

而在镇江城声势浩大的军事操演里,马戛尔尼注意到濒临坍塌的城墙,2千多名士兵随着音乐声在旌旗下接受检阅。

兵士们装备了弓箭,戟矛,还有少量的带羚角枪刺火绳枪。

他们戴的头盔从远处看像金属那样闪闪发光,……而过于笨重的钢盾牌也只是用于炫耀而已,平常只是用一种藤制的盾牌。

——戴鞍钢《晚清史》

(注:

马戛尔尼,英国外交官1792年携带英王信件出使中国。

在热河行宫两次谒见乾隆帝,提出开放宁波等地为通商口岸,裁减关税等,乾隆以“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断然拒绝,英国使团无功而返。

材料四

近代科学中心的转移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比较中西方科学的特点。

(2分)

(1)(2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科技超过西方,到15世纪以后落后于西方;(1分)

材料二:

中国科技以总结性的传统农业科技为主;西方科技以近代自然科学为主。

(1分)

(2)观察材料四(图例),概述近代科学中心的四次转移并分析原因。

(8分)

(2)(8分)

①由意大利到英国;从14世纪开始,意大利出现了文艺复兴运动,涌现出了达·芬奇等一大批科学家、艺术家,推动了17世纪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的发展。

(2分)

②由英国到法国;受到英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18世纪法国伏尔泰等思想巨匠将启蒙思想推向高潮,推动了欧洲思想解放。

(2分)

③由法国到德国;德国于1871年完成统一,积极推动第二次工业革命,成为第四个科学中心。

(2分)

④由德国转移到美国;美国南北战争胜利后引领第二次科技革命电气时代的大潮,二战后,在原子能和计算机发明的优势,奠定了美国在信息时代的领先优势。

(2分)

(3)你如何看待中国科学在世界地位的变化?

(15分)

(3)本大题采用分项评分方法。

评分观察的要素是:

观点、史实、论述、组织。

(15分)

评分项一:

观点

要求:

对中国从古代到近代科学地位的变化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并能与西方科学的对比中得出相应的观点。

水平1:

·中国科学从古代领先世界到近代落后于西方,反映了中国国力由强变弱的过程;

·中西方不同的社会环境,如生产方式及政治制度等决定了科学的发展程度与差距;

·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大国的抉择,决定了这个国家科学地位的变化与走向;

水平2:

能依据材料就提出观点。

没有将中西方科学进行对比,仅仅从中国或西方的某一方面或某一时段的观点,单一或不全面。

水平3:

脱离材料,或罗列材料,复述教科书的观点。

水平4:

无观点,或观点与文本无关。

评分项二:

史实

水平1:

能提取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并能将材料与问题、材料与相关史实之间建立联系。

例如:

能运用中国古代的三大发明的西传来印证中国古代科技的领先;

能从多角度分析近代中国科学落后的原因:

从国家地位、主政者对科学的态度、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知识分子的创新意识等;

水平2:

能从材料提取直接与间接的信息。

没有横向的中西对比,仅从单一角度回答问题。

水平3:

能从材料中提取直接的信息。

水平4:

没有使用材料信息。

评分项三:

论述

水平1:

能够进行深刻的论述。

水平2:

史实、观点与论证二者能做到一致,逻辑完整。

水平3:

史实、观点与论证三者不一致,逻辑混乱、跳跃。

水平4:

回追问题

评分项四:

组织

水平1:

叙述成结构

水平2:

叙达连贯通顺

水平3:

仅能罗列史实

注:

有观点而无史实者,不给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