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心岩屑现场描述内容和方法.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987488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57.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岩心岩屑现场描述内容和方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岩心岩屑现场描述内容和方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岩心岩屑现场描述内容和方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岩心岩屑现场描述内容和方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岩心岩屑现场描述内容和方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岩心岩屑现场描述内容和方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0页
岩心岩屑现场描述内容和方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0页
岩心岩屑现场描述内容和方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0页
岩心岩屑现场描述内容和方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0页
岩心岩屑现场描述内容和方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0页
岩心岩屑现场描述内容和方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0页
岩心岩屑现场描述内容和方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0页
岩心岩屑现场描述内容和方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0页
岩心岩屑现场描述内容和方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0页
岩心岩屑现场描述内容和方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0页
岩心岩屑现场描述内容和方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0页
岩心岩屑现场描述内容和方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0页
岩心岩屑现场描述内容和方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0页
岩心岩屑现场描述内容和方法.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0页
岩心岩屑现场描述内容和方法.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0页
亲,该文档总共5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岩心岩屑现场描述内容和方法.docx

《岩心岩屑现场描述内容和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岩心岩屑现场描述内容和方法.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岩心岩屑现场描述内容和方法.docx

岩心岩屑现场描述内容和方法

中国石化集团胜利石油管理局发布

岩心岩屑现场描述内容和方法

2010-12–22发布2011-03–15实施

Q/SH10200754—2010

代替Q/SH10200754-2006

Q/SH1020

中国石化集团胜利石油管理局企业标准

1前言

本标准是对Q/SH10200754-2006《岩心岩屑现场描述内容和方法》的修订。

本标准与Q/SH10200754-2006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删除了Q/SH10200754-2006中“5.1.1以岩心新鲜断面的含油情况为准”的内容;

——删除了Q/SH10200754-2006中“5.1.2”、“5.2.2”“5.3.2”和“5.4.2”的“致密砂岩类降一级定级”的部分内容;

——修改了Q/SH10200754-2006中“表2”、“表3”、“表4”的部分内容;

——删除了Q/SH10200754-2006中“6.4.1.2e)、f)”的内容;

——修改了Q/SH10200754-2006中“表6碳酸盐岩现场简易鉴定方法”的部分内容;

——删除了Q/SH10200754-2006中“6.12.3.2描述记录中各项数据的填写应准确”的内容;

——增加了“7.2气体钻井岩屑描述内容和方法”;

——删除了Q/SH10200754-2006中第8章“描述记录格式”;

——删除了Q/SH10200754-2006中“附录D岩心、岩屑和井壁取心描述记录封面及内页格式”;

——删除了Q/SH10200754-2006中“附录E的E.2其它检测方法”的内容;

——增加了“附录F气体钻井岩屑描述内容和方法”;

——对Q/SH10200754-2006中“附录C”修改为“附录D”,“附录E”修改为“附录C”,“附录F”修改为“附录E”。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和附录D为规范性附录,附录C、附录E和附录F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胜利石油管理局勘探地质专业标准化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

胜利石油管理局地质录井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杜兆岭、张学涛、徐洪泽、杨远刚、李云新、岳士诚。

请注意本标准的某些内容有可能涉及专利。

本标准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Q/SL0205-1988、Q/SL0205-1998;

——Q/SL0870-1993、Q/SL0870-1999;

——Q/SL0754-1992、Q/SL0754-2001;

——Q/SH10200754-2006。

岩心岩屑现场描述内容和方法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岩心岩屑的含油级别划分和现场描述内容、方法及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岩心岩屑的现场描述。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SY/T5615-2004石油天然气地质编图规范及图式

Q/SH10201349-2009钻井取心和井壁取心录井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孔隙性地层含油

以岩石颗粒骨架间分散孔隙作为原油储集空间。

3.2缝洞性地层含油

以岩石裂缝或溶洞作为原油储集空间。

4设备和材料配置

4.1主要设备配置包括:

荧光灯、双目实体显微镜。

必要时增加碳酸盐含量分析仪。

4.2主要工具和材料配置包括:

钢卷尺、直尺、放大镜(5倍或10倍)、点酸盘(无釉瓷板)、小刀、鎯头、劈刀、镊子、试管、烧杯、酒精灯、稀盐酸(浓度为5%或10%)、氯仿(或四氯化碳、正己烷)、蒸馏水、拭镜纸、滤纸、铅笔(红色、灰色)、标准岩谱、标准色谱、粒度筛、水桶和记录纸。

必要时增加百格盒。

5岩心岩屑含油级别划分

5.1孔隙性地层含油岩心含油级别划分

5.1.1分级

以岩性层为单位,分为饱含油、富含油、油浸、油斑、油迹、荧光六个级别。

5.1.2含油级别确定原则

按含油面积占岩石总面积的百分比和含油产状及饱满程度并重的原则确定含油级别。

5.1.3含油级别确定方法

见表1。

5.2缝洞性地层含油岩心含油级别划分

5.2.1分级

分为富含油、油斑、荧光三个级别。

其中,粘土岩类只采用富含油、油斑两个级别。

5.2.2含油级别确定原则

按含油缝洞占岩石总缝洞的百分比和含油产状并重的原则确定含油级别。

表1孔隙性地层含油岩心含油级别划分

含油级别

含油面积占岩石总面积的百分比

含油产状及饱满程度

颜色

油脂感

滴水试验

饱含油

≥95

含油饱满、均匀,局部见不含油的斑块、条带

棕、棕褐、深棕、深褐、黑褐色,看不见岩石本色

油脂感强,染手

原油味浓

呈圆珠状,不渗入

富含油

≥70~<95

含油较饱满、较均匀,含有不含油的斑块、条带

棕、浅棕、黄棕、棕黄色,不含油部分见岩石本色

油脂感较强,染手

原油味较浓

呈圆珠状,不渗入

油浸

≥40~<70

含油不饱满,含油呈条带状、斑块状不均匀分布

浅棕、黄灰、棕灰色,含油部分看不见岩石本色

油脂感弱,可染手

原油味淡

含油部分滴水呈馒头状

油斑

≥5~<40

含油不饱满、不均匀,多呈斑块、条带状含油

多呈岩石本色

油脂感很弱,可染手

原油味很淡

含油部分滴水呈馒头状,缓渗

油迹

<5

含油极不均匀,含油部分呈星点状或线状分布

为岩石本色

无油脂感,不染手

能闻到原油味

滴水缓渗~渗入

荧光

肉眼看不见原油

荧光滴照2级或2级以上

为岩石本色或微黄色

无油脂感,不染手

一般闻不到原油味

渗入

5.2.3含油级别确定方法

见表2。

表2缝洞性地层含油岩心含油级别划分

含油级别

缝洞见原油情况

滴水试验

富含油

50%及以上缝洞见原油

油染部分不渗,呈园珠状

油斑

50%以下缝洞见原油

沿裂缝孔隙缓渗

荧光

肉眼看不到原油,荧光滴照2级或2级以上

渗入

5.3孔隙性地层含油岩屑含油级别划分

5.3.1分级

分为富含油、油斑、油迹、荧光四个级别。

5.3.2含油级别确定原则

按含油岩屑占定名岩屑的百分比和含油产状并重的原则确定含油级别。

5.3.3含油级别确定方法

见表3。

表3孔隙性地层含油岩屑含油级别划分

含油

级别

含油岩屑占定

名岩屑的百分比

含油产状

油脂感

富含油

≥40

含油较饱满、较均匀

油脂感较强,染手

原油味较浓

油斑

≥5~<40

含油不饱满、多呈斑块、条带状

油脂感很弱,可染手

原油味较淡

油迹

<5

含油极不均匀,含油部分呈星点状

无油脂感,不染手

能闻到原油味

荧光

肉眼看不见原油

荧光滴照2级或2级以上

无油脂感,不染手

一般闻不到原油味

5.4缝洞性地层含油岩屑含油级别划分

5.4.1分级

分为富含油、油斑、荧光三个级别。

5.4.2含油级别确定原则

按含油岩屑占定名岩屑的百分比和含油产状并重的原则确定含油级别。

5.4.3含油级别确定方法

见表4。

表4缝洞性地层含油岩屑含油级别划分

含油

级别

含油岩屑占定名岩屑的百分比

含油产状

油脂感

富含油

≥5

缝洞岩屑原油浸染明显,含油较均匀

油脂感强,染手

原油味较浓

油斑

<5

缝洞岩屑可见原油浸染

油脂感弱,可染手

原油味淡

荧光

肉眼看不见原油

荧光滴照2级或2级以上

无油脂感,不染手

一般闻不到原油味

6岩心描述内容和方法

6.1描述前的资料收集与岩心准备

6.1.1收集取心层位、次数、井段、进尺、心长、收获率,以及取心过程中和岩心出筒时的油气显示资料。

6.1.2将岩心按顺序摆放在自然光线充足的地方。

6.1.3将岩心沿同一轴线劈开(需要进行全直径取样的岩心,以及重要的油气产状、沉积现象、结构、构造、化石不应劈开),相对均质的岩心可劈下小块。

若岩心标识被损坏,应立即恢复。

6.1.4根据设计要求,选择包含重要油气产状、沉积现象、结构、构造、化石的岩心进行照像。

6.2描述顺序及重点

6.2.1描述顺序:

颜色、成分、分选、颗粒形状、胶结物、胶结程度及类型、结构、构造、化石、含有物、油气水显示、岩层之间的接触关系、地层倾角、岩心出筒时的油气产状、与稀盐酸反应情况。

6.2.2描述重点:

含油性与岩性、结构、构造、含水性、物性的关系,以及与其中所夹泥质条带和不含油岩性之间的关系,并详细描述地层倾角、断层破碎带、裂缝、擦痕和冲刷面。

6.3描述要求

6.3.1岩性、化石、含有物、特殊矿物和构造名称应符合SY/T5615的规定。

6.3.2颜色名称应符合附录A的规定。

6.3.3对矿物及岩石的鉴定,应按附录B的规定进行。

6.3.4鉴别岩石的含油气水情况时,可参见附录C。

6.3.5岩浆岩、火山碎屑岩和变质岩的定名,应主要通过镜下鉴定取得。

6.3.6岩心描述内容应以现场观察、分析、试验结果为主,必要时可部分采用镜下鉴定成果。

6.4碎屑岩定名和描述内容

6.4.1定名

6.4.1.1定名原则:

综合岩石的基本特征,以“颜色+岩性”为基本定名,其名称结构为“颜色+含油级别+特殊含有物(或特殊矿物、填隙物、结构)+岩性”。

6.4.1.2颜色:

以块状、干燥、明亮处的新鲜面颜色为准,可与标准色谱对比后确定,其名称应符合附录A的规定。

描述时应注意以下几种情况:

a)单色:

岩石颜色为单一色调;

b)复合色:

由两种颜色构成,命名时次要颜色在前,主要颜色在后;

c)杂色:

由三种或三种以上的颜色构成,且所占比例相近。

在描述内容中,应按主要颜色在前,次要颜色在后的顺序,依次对构成杂色的各种颜色进行描述;

d)色调:

以“深”和“浅”区分颜色色调的差别。

6.4.1.3含油级别:

含油级别划分见5.1。

6.4.1.4岩性:

根据不同粒级含量并结合填隙物成分(杂基和胶结物)和碎屑成分(矿物成分和岩屑成分)确定。

其定名原则为:

a)按粒级定名时,以主要粒级颗粒含量≥50%的粒级为基本定名。

若主要粒级颗粒有两个,且含量相当时,可采用组合定名。

次要粒级颗粒含量≥25%~<50%时,用“状”或“质”字表示;含量≥10%~<25%时,用“含”字表示;含量<10%时,不参加定名,只在描述内容中叙述;

b)填隙物含量>25%时应参加定名,用“质”字表示;

c)按矿物成分定名时,应掌握各成分所占的百分比。

石英含量≥75%为石英砂岩;长石含量>25%,岩屑含量<25%为长石砂岩;岩屑含量>25%,长石含量<25%为岩屑砂岩;

d)按砾石圆度定名时,圆状和次圆状砾石含量大于50%为砾岩,棱角状和次棱角状砾石含量>50%为角砾岩;

e)含有特殊矿物时,可采用附加定名;

f)同一段岩心沿轴线两侧出现两种岩性时,以主要岩性作为岩性定名,次要岩性在描述内容中叙述。

6.4.2描述内容

6.4.2.1描述原则:

根据岩石含油(气、水)产状和沉积特征并重的原则,描述颜色、成分、化石及含有物、物理性质、结构、构造、与稀盐酸反应情况、含油气水情况和与上下岩层的接触关系。

6.4.2.2颜色:

描述含油部分、不含油岩石碎屑和填隙物的颜色,以及颜色的分布、变化状况和自生矿物、含有物的颜色。

6.4.2.3成分:

描述岩石碎屑和填隙物的成分。

用肉眼或借助放大镜、双目实体显微镜可见的成分均应描述。

从细砂岩到砾岩的粒级应写出主要成分、次要成分和特殊成分。

主要成分以“为主”(含量≥40%)表示,其余成分视含量多少,分别以“次之”(含量≥20%~<40%)、“少量”(含量≥5%~<20%)、“微量”(含量≥1%~<5%)、“偶见”(含量<1%)表示,少数不能确定的成分可表述为“见少量××矿物或××岩块”。

注:

碎屑成分可分为矿物碎屑和岩石碎屑(俗称岩块)两类。

矿物碎屑常见的有石英、长石、云母及暗色矿物;岩石碎屑为母岩破碎后的产物,有岩浆岩块、变质岩块、沉积岩块。

6.4.2.4化石及含有物:

描述化石的种类、颜色、大小、纹饰、形态、数量、分布和保存情况(化石个体保存完整、轮廓清晰、纹饰可见时,称为保存“完整”;只见部分残体时,称为“破碎”;介于完整和破碎之间的,称为保存“较完整”),以及含有物的名称、颜色、数量、大小、分布状况和与层理的关系。

化石及含有物的数量能数清时,用具体数量表示;不能数清的,用“少量”、“较多”(普遍分布)、“富集”(数量极多)表示。

6.4.2.5物理性质:

描述岩石的硬度、断口、光泽、味、风化程度、可塑性、燃烧程度、透明度。

6.4.2.6结构:

描述碎屑的粒度和球度变化及分布情况,以及磨圆度、分选程度、胶结类型和胶结程度。

其分类情况如下:

a)粒度:

根据颗粒直径分级(见表5);

b)球度:

根据碎屑颗粒三个轴的长度比例,分为圆球体、椭球体、扁球体和长扁球体;

c)磨圆度:

分为圆状、半圆状、次棱角状和棱角状;

d)分选程度:

根据主要粒级颗粒含量,分为好(含量≥75%)、中等(含量≥50%~<75%)、差(含量<50%);

e)胶结类型:

分为基底式胶结、孔隙式胶结、接触式胶结及溶蚀胶结;

f)胶结程度:

分为松散、疏松、致密。

介于两级之间而近于某级时,可在某级之前加“较”字表示。

表5碎屑岩粒级分类表

岩石分类

主要颗粒直径

mm

巨砾

≥1000

粗砾

≥100~<1000

中砾

≥10~<100

细砾

≥1~<10

粗砂

≥0.5~<1

中砂

≥0.25~<0.5

细砂

≥0.1~<0.25

粉砂

≥0.01~<0.1

<0.01

6.4.2.7构造:

描述层理构造、层面构造、变形构造、断裂构造、裂缝构造、岩心倾角和结核。

其中:

a)常见的层理构造有水平层理、波状层理、交错层理、压扁层理、透镜状层理、递变层理、韵律层理。

1)水平层理:

包括页片状水平层理、微细水平层理和韵律性水平层理。

描述显示层理的矿物颜色及成分、粒度变化、层的厚度、界线清晰程度、层面有无片状矿物、黄铁矿、生物碎片及分布情况。

2)波状层理:

描述显示层理的矿物颜色及成分、界面清晰程度、波长、波高、连续性、对称性、粒度变化。

3)交错层理:

描述显示层理的碎屑颜色及成分、层厚度、形态、连续性、交角。

4)压扁层理和透镜状层理:

描述显示层理的物质颜色及成分、厚度、形态、对称性。

5)递变层理:

描述粒度的变化情况和厚度。

6)韵律层理:

描述显示层理的物质颜色及成分、结构变化、纹层厚度、界面清晰程度。

b)常见的层面构造有波痕、泥裂、雨痕、冰雹痕、晶体印痕、生物活动痕迹、槽模、沟模。

1)波痕:

包括风成波痕和水成波痕。

描述波痕的形状、大小、波高、波长、波痕指数和对称性。

2)泥裂:

描述裂缝形态、上部宽度、深度和填充物。

3)雨痕和冰雹痕:

描述凹穴形状、大小、分布状况和充填物。

4)晶体印痕:

描述形状、大小、充填或交代物质的性质。

5)生物活动痕迹:

描述数量、大小、分布状况、充填物的成分以及与层面的关系。

6)槽模和沟模:

描述分布状况、形状、数量和起伏高度。

c)常见的变形构造有负载构造、球枕构造、包卷层理、滑塌构造。

1)负载构造:

描述分布形态、大小和分布状况。

2)球枕构造:

描述分布形状、大小、成分和与围岩界线的清晰程度。

3)包卷层理:

描述显示层理的物质成分和形态。

4)滑塌构造:

描述成分、形态和滑动情况。

d)断裂构造:

描述断裂性质(正断裂、逆断裂等)、断裂面特征、断距和断裂面倾角。

e)裂缝构造:

描述分布情况、填充物成分、交角和几组方向。

f)岩心视倾角:

描述倾角大小。

g)结核:

描述颜色、成分、形状、大小、数量、与层理的关系和内部结构。

注1:

雨痕多为椭圆或圆形,凹穴边沿耸起,略高于层面;冰雹痕较大且深,形态不规则。

注2:

槽模是分布在岩层底面上的一种半圆形突起构造;沟模是砂质岩层底面上一些稍微突起的平行脊状构造。

注3:

负载构造是砂层底面上的瘤状突起。

注4:

岩心视倾角指岩层与岩心柱垂直面的交角。

6.4.2.8砾岩:

描述砾石的大小、形状、成分、数量、圆度、表面特征、分布状况、相对含量、支撑类型、分选性、层理、粒序性、填隙物成分、胶结类型、构造特点和与上下岩层的关系。

6.4.2.9与稀盐酸反应情况:

描述岩心滴酸反应的部位和反应程度。

其中,反应强烈,用HCl+++表示;反应中等,用HCl++表示;反应微弱,用HCl+表示;无反应,用HCl-表示。

注:

与稀盐酸反应是指岩石的新鲜、无污染表面遇稀盐酸(浓度为5%或10%)时的反应情况。

6.4.2.10含油气水情况:

描述岩心含油的颜色、饱满程度、含油产状(均匀、斑块、条带、斑点及含油面积)和原油性质(轻质油、油质较轻或较稠、稠油)。

其他内容参见附录C。

6.4.2.11接触关系:

通过观察上下岩层的颜色、成分、结构和构造变化,以及上下岩层有无明显的接触界线和接触面,综合判断两岩层的接触关系。

接触关系主要分为渐变接触、突变接触(角度不整合、平行不整合)、断层接触、侵蚀接触。

其中:

a)突变接触:

描述产状和特征;

b)断层接触:

描述产状、上下盘的岩性、伴生物(断层泥、角砾)、擦痕和断层倾角;

c)侵蚀接触:

描述侵蚀面的形态和侵蚀深度,以及砾石的成分、形态和分布状况。

6.5粘土岩定名和描述内容

6.5.1定名

6.5.1.1定名原则:

综合岩石的基本特征,以“颜色+岩性”为基本定名,其名称结构为“颜色+含油级别+特殊含有物(或特殊矿物、非粘土物质)+岩性”。

6.5.1.2颜色:

见6.4.1.2。

6.5.1.3含油级别:

含油级别划分见5.2。

6.5.1.4岩性:

根据粘土物质和非粘土物质成分及含量确定,并以含量≥50%的粘土物质为基本定名。

非粘土物质含量≥25%~<50%时,用“质”字表示;含量≥10%~<25%时,用“含”字表示;含量<10%时,不参加定名,可在描述内容中叙述。

注:

在泥质岩中,页状层理发育的称为页岩,不发育的称为泥岩。

6.5.2描述内容

6.5.2.1描述原则:

描述岩石颜色、非粘土矿物的含量变化及分布情况、与稀盐酸反应情况、物理性质、结构、构造、化石及含有物、含油情况和接触关系。

6.5.2.2颜色:

描述岩石颜色的变化及分布情况。

6.5.2.3描述非粘土矿物的成分、含量及分布情况。

有机质含量较多时,应详细描述。

6.5.2.4与稀盐酸反应情况:

见6.4.2.9。

6.5.2.5物理性质:

描述岩石的软硬程度、可塑性、断口、吸水膨胀性、可燃程度、燃烧气味。

软硬程度分为软(指甲可刻动)、硬(小刀可划动)、坚硬(小刀刻不动),介于二者之间时,可用“较”字形容(如较软、较硬)。

6.5.2.6构造:

描述层理、干裂、雨痕、晶体、印痕、生物活动痕迹、水底滑动、搅混构造、裂缝。

6.5.2.7化石及含有物:

见6.4.2.4。

6.5.2.8含油情况:

描述岩心表面和裂缝含油的颜色、产状和原油性质。

6.5.2.9接触关系:

见6.4.2.11。

6.6碳酸盐岩定名和描述内容

6.6.1定名

6.6.1.1定名原则:

综合岩石的基本特征,以“颜色+岩性”为基本定名,其名称结构为“颜色+含油级别+特殊结构组分(构造、化石和含有物)+岩性”。

6.6.1.2颜色:

见6.4.2.2。

6.6.1.3含油级别:

含油级别划分见5.2。

6.6.1.4结构组分:

包括颗粒、泥、胶结物、晶粒和生物格架。

6.6.1.5构造:

包括叠层石、鸟眼、虫孔和缝合线。

6.6.1.6岩性:

根据主要矿物成分、次要矿物成分及特殊结构组分、构造、化石和含有物确定,并以含量≥50%的主要矿物成分为基本定名。

其中:

a)次要矿物成分含量≥25%~<50%时,用“质”字表示;含量≥10%~<25%时,用“含”字表示;含量<10%时,不参加定名,可在描述内容中叙述;

b)特殊结构、构造、化石及含有物(如内碎屑结构、鲕粒结构、溶蚀结构、结核、生物化石、条带)含量≥25%时,用“状”字表示;含量≥10%~<25%时,用“含”表示;含量<10%时,不参加定名,可在描述内容中叙述。

6.6.1.7碳酸盐岩的现场简易鉴定方法见表6。

表6碳酸盐岩现场简易鉴定方法

岩性

鉴别方法

矿物成分

与稀盐酸作用

与热稀盐酸作用

肉眼观察

主要特征

灰岩

方解石>75%

立即强烈起泡,作用时间长,可听见响声;岩屑能跳动,并倾于浮起来

立即强烈起泡,且大甚于前者

岩石越纯,反应液越清洁

白云质灰岩

方解石50%~75%

白云石25%~50%

很快起泡,作用时间较长,响声不大,岩屑上气泡呈串珠状冒出,只有轻微跳动

立即强烈起泡,泡径稍小

表6碳酸盐岩现场简易鉴定方法(续)

岩性

鉴别方法

矿物成分

与稀盐酸作用

与热稀盐酸作用

肉眼观察

主要特征

白云岩

白云石>75%

很弱很慢,仅在放大镜下可见表面起小泡,岩屑开始反应弱,以后逐渐加快,并有气泡冒出

立即起大量小气泡

断面平直,越平性越脆,小刀可刻动,硬度为3级~4级

灰质白云岩

白云石50%~75%

方解石25%~50%

微弱起泡,靠近耳边可听到声音,岩屑反应微弱,不跳动

立即起泡,泡较小

砂质灰岩

方解石50%~75%

砂质25%~50%

微弱起泡

起泡较大,但不强烈

较白云岩、灰岩硬,断口平坦或似贝壳状

砂质白云岩

白云石50%~75%

砂质25%~50%

不起泡

起泡小,不强烈

硬石膏

硫酸钙>75%,呈灰白色条带或薄层状分布

不起泡

不起泡

硬度小于2级,锤击出现白色土状断口,盐酸与其粉末的反应液遇氯化钡呈白色沉淀

泥灰岩

灰质50%~75%

泥质25%~50%

立即强烈起泡,泡径大,但作用时间不长

立即强烈起泡,泡径大,表面留有泥垢

较软易碎,断面较平坦或呈贝壳状,盐酸作用后,岩石表面与溶液显混浊

6.6.2描述内容

6.6.2.1描述原则:

描述岩石的颜色、结构组分、与稀盐酸反应情况、构造、化石、含有物、含油气情况和接触关系。

并重点描述裂缝和溶洞的分布状态、开启程度、连通性和含油气情况。

6.6.2.2颜色:

见6.5.2.2。

6.6.2.3结构组分:

a)颗粒:

包括内碎屑、鲕粒、生物颗粒、球粒和藻粒。

描述数量、大小和分布状况(用浓度为5%或10%的稀盐酸浸蚀岩石新鲜面2min,用水洗净后在放大镜下观察);在黑暗条件下用荧光灯照射可观察描述其特征;

b)泥质:

描述含量(用浓度为5%或10%的稀盐酸浸蚀2min,观察溶液混浊程度,并估计泥质含量)及分布状况;

c)胶结物:

描述成分和胶结类型(如晶簇状胶结、粒状嵌晶胶结、连晶胶结);

d)晶粒:

描述形状和大小(粒级划分见表7);

e)生物格架:

描述其数量、大小、形态、排列及分布状况。

表7碳酸盐岩粒级划分

结晶粒级

粒径

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