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语故事160篇.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987826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101 大小:115.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成语故事160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1页
中国成语故事160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1页
中国成语故事160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1页
中国成语故事160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1页
中国成语故事160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1页
中国成语故事160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1页
中国成语故事160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1页
中国成语故事160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1页
中国成语故事160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1页
中国成语故事160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1页
中国成语故事160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01页
中国成语故事160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01页
中国成语故事160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01页
中国成语故事160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01页
中国成语故事160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01页
中国成语故事160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01页
中国成语故事160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01页
中国成语故事160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01页
中国成语故事160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01页
中国成语故事160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01页
亲,该文档总共10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成语故事160篇.docx

《中国成语故事160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成语故事160篇.docx(10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成语故事160篇.docx

中国成语故事160篇

中国成语故事 

 

  

  

  

  

  

  不可救药

  西周后期,奴隶主贵族日益腐朽,不断搜刮钱财,发动战争,压迫百姓和奴隶。

周厉王即位后,对百姓和奴隶的剥削压迫更重。

他贪财好利,独占山林川泽,不许百姓打猎、砍柴、捕鱼,还派人监视他们的言行,谁议论他,他就把谁杀死。

人民忍无可忍,到处都有人起来反抗,周王朝的统治越来越不稳固。

  眼看周王朝政权摇摇欲坠,关心国家的大臣都很痛心。

忠心耿耿的老臣凡伯极力劝谏周厉王改变暴虐的政治,力修德政,挽救国家。

可是周厉王不听,一些权臣也嘲笑凡伯,说他昏庸无能,不识时务。

凡伯非常气愤,挥笔写了一首长诗,表达自己焦急的心情。

这首诗很长,其中有一节是这样的:

“上天正在逞威肆虐,不要这样盲目快乐。

老夫我一片诚意,小子们却是骄傲自得。

我进谏的并非老昏之言,你们反倒拿来取笑戏谑。

你们的气焰炽盛如火,真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

  这首诗的内容,是劝说周厉王千万别把忧患当做儿戏,应趁它还没有全面爆发的时候尽力防止它。

若是忧患越积越多,就像病重一样无法治愈了。

后来的势态果然不出凡伯所料,国都的平民和奴隶们拿起武器,冲进王宫,周厉王仓皇逃走。

西周从此衰落下去,出现了分崩离析的局面。

  后来,人们就用“不可救药”来形容病情已经严重到无法用药医治的程度,或比喻事情已经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东汉明帝时,班超同匈奴打仗,立了大功,于是皇帝便对他委以重任,派他出使西域。

班超先到了鄯(shàn)善国。

鄯善国王知道他很有才干,对他十分敬重。

但过了一些时候,国王却对他怠慢起来了。

  班超感到形势不妙,便召集同行的三十六人研究对策。

他分析当时的情况,说:

“最近,鄯善国王之所以对我们冷淡,一定是北方的匈奴派了人来联络,使国王犹豫起来,不知道应该和谁修好。

我们已经处于很危险的境地了。

匈奴人才来了几天,鄯善国王对我们的态度就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说不定再过些日子,他就会把我们绑起来统统送给匈奴。

那样,我们的骨头就要被豺狼吃掉了啊。

大家说该怎么办呢?

”同行者异口同声地回答道:

“不管是死是活,我们都听你的!

”班超十分激动地说:

“对!

不进老虎洞,就得不到小老虎。

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今天晚上去杀掉匈奴派来的使者。

只有这样,才能使鄯善国王归顺汉朝。

  于是,班超和属下在晚上发动突袭,一举消灭了匈奴派来的使团。

第二天,班超便提着匈奴使者的脑袋去见鄯善国王。

国王大吃一惊,马上表示愿意和汉朝永久友好。

  后来,人们就用“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来比喻不下决心、不深入险境、不经历艰苦的奋斗,就不能获得胜利。

 不遗余力

  

  战国时期,秦国实行商鞅变法,国力逐渐强盛,不断派兵去攻击其他国家。

公元前260年,秦王派大将白起,在赵国的长平一举歼灭了由赵括率领的四十万赵军。

秦王趁机派出使者要挟赵王,要赵国割让六座城池给秦国,作为讲和的条件,否则就要将赵国踏为平地。

  于是,赵王召集楼昌、虞卿来商量对策。

赵王说:

“我们的军队在长平一带吃了败仗,我准备率领赵国的全部人马与秦军决一死战,你们有什么意见?

”楼昌表示反对,他主张派出重要使臣到秦国去讲和。

虞卿对这两种意见都不同意,他首先指出楼昌的意见不切合实际,然后针对赵王的意见,问道:

“按照大王的看法,秦王能不能打败您带去的全部兵马呢?

”赵王说:

“秦之攻我也,不遗余力矣,必以倦而归也。

”意思是说,秦国进攻我们,已经把所有的力量都用上了,一定要打败我们才肯返回的。

虞卿于是说:

“希望大王能听从我的意见,派出重要使者带着珠宝礼品到楚国、魏国去。

楚王和魏王贪图我们的礼品,必然会很好地接待我们的使者。

秦王看到这种情况,必然会疑心各国诸侯要联合抗秦。

秦王就会心生顾虑,不敢贸然进攻我们,我们与秦国讲和才能成为现实。

”但是,赵王没有听从虞卿的意见,结果军队也吃了败仗。

  后来,人们就用“不遗余力”比喻把全部力量都使出来,没有一丝一毫的保留。

  

  长驱直入

  公元219年,刘备夺取了汉中,随即命令驻扎在荆州一带的关羽攻打曹操部将曹仁占据的襄(xiānɡ)阳、樊(fán)城。

关羽占据了有利地形,利用汉水猛涨的时机,放水淹了曹仁率领的军队,又将驻守在樊城的曹仁团团围住,随时准备攻城,并生擒曹仁。

  曹操得知部将失败的消息,就派徐晃率军前去支援曹仁,同时派人联合孙权夹击关羽。

关羽于是就在营寨四周挖战壕,以抵御徐晃的进攻。

而徐晃带领军队越过重重障碍,直攻关羽的大本营,大败关羽。

在曹操、孙权军队的夹击下,最后关羽败走麦城,最终被孙权杀害。

  徐晃使曹军反败为胜,因而威名大震。

曹操为了嘉奖徐晃,专门写了一封书信《劳徐晃令》,让人带给徐晃。

信中说:

“吾用兵三十余年,及所闻古之善用兵者,未有长驱径入敌围者也。

”意思是说:

我带兵打仗三十多年,也知道不少善于用兵打仗的著名军事将领,却还没有遇到像你这样远距离不停顿地快速前进,直冲入敌人重围而打胜仗的人。

  徐晃胜利后回到曹操驻扎的地方,曹操走出七里之外去迎接他,并举行了隆重的庆功宴会。

  后来,人们就用“长驱直入”来形容进军十分顺利迅猛,不可阻挡。

长驱,不停顿地策马快跑;直入,一直往前。

  

  车水马龙

  东汉时,汉章帝的母亲马太后是一个非常明理的老太太。

有一年,汉章帝准备根据汉朝的旧制,对他的母亲马太后的弟兄们加官晋爵,但是马太后不同意。

  第二年夏天,全国发生了特大旱灾。

一些迷信的大臣就认为,这是皇帝不给马太后的兄弟们加官晋爵所带来的后果,因此,很多官员再次提出了封官的事情。

马太后仍然不同意,她义正词严地说:

“提出要对我的兄弟们封爵的人,都是想讨好我,以达到为自己捞取高官厚禄的目的。

我身为太后,平时节衣缩食,周围伺候我的人也很简朴。

我这样做正是要用自己的行动为下面的人做个好样子,我以为我娘家的人知道后也能像我这样。

但是,他们却不以为然,还嘲笑我。

前几天,我路过我娘家,看到去家里请安问好的人多得不得了,车马来往不断,像流水游龙一样,十分热闹繁华。

家里的佣人,衣服考究得连给我驾驭车子的马夫都自叹不如。

我对他们实在是太了解了。

他们只顾着自己享乐,根本不关心国家的安危,我怎么能同意给他们加官晋爵呢?

”听了这些话,那些主张给他们加官晋爵的人就再也不敢提这回事了。

  后来,人们便以“车水马龙”作为成语,用来形容繁华热闹的景象。

  

  惩前毖后

  周武王伐纣,建立了西周王朝。

但是没过几年,周武王就死了,儿子周成王继位。

由于成王年纪太小,所以由他的叔父周公旦辅佐,实际上由周公旦代替他管理国家。

  但是成王的另外两个叔父管叔鲜和蔡叔度,因为看到周公旦握有大权,便心怀嫉妒。

他们在外面散布谣言,说周公旦自己想做天子,将来要谋害周成王。

周公旦听说后,为了避嫌便离开京城,住到另外一个地方去了。

  后来,成王明白了其中的原因,就把周公旦接了回来。

尽管成王没有治另外两个叔父的罪,但是这二人却慌了手脚,急忙怂恿(sǒnɡyǒnɡ)殷纣王的儿子武庚起兵造反,最后还是周成王命令周公旦带兵把他们消灭了。

  过了几年,成王长大了,周公旦就把政权还给了他。

成王亲政的那天,带了很多大臣到庙里祭拜祖先,并告诉大家:

“我后悔以前听了管叔鲜、蔡叔度的谣言而误会了周公旦叔父,今后应当慎重,以防再发生祸患。

  后来,人们把周成王的话概括为“惩前毖后”,用来表示接受了以前的教训,今后就要小心谨慎,不能再重犯以前的错误。

惩,警戒;毖,谨慎小心。

  

  出尔反尔

  战国时期,有一次邹国和鲁国之间发生战争。

由于邹国的人民对统治者不满,当邹国的官吏遭到鲁国军队的攻击时,人民群众并不相救。

结果,邹国被打败,并被鲁国杀死了三十多名官吏。

邹穆公非常气愤,但是又想不出什么好办法,只好请孟子帮他出主意。

邹穆公对孟子说:

“这次战争,我的官吏死了三十多人,而百姓却没有一个去援救的,这些百姓实在可恨极了。

杀了他们吧,杀不了那么多﹔不杀吧,他们又是那样可恶。

你看该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听了邹穆公的话,一针见血地指出:

人民之所以见死不救,完全是这些官吏自己的责任。

他说:

“在饥荒的年月里,你的百姓受到饥饿的威胁,老弱病残者都被活活饿死,身强力壮一点的,也被迫四处逃荒。

而在你的谷仓中,却堆满了粮食,在你的库房里,也装满了财宝。

你的官吏明明知道百姓的疾苦,却不向你报告,对于百姓的生死,根本就漠不关心,只知道自己高高在上。

孔子的学生曾子说过:

‘你怎么对待人家,人家也怎么对待你。

’(原文是:

‘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过去,你的百姓无法报复,这次刚好有了机会。

我看,你还是应该改变一下对老百姓的态度才对。

”邹穆公听了,默默无言。

  成语“出尔反尔”由“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压缩而来,原意是你怎么对待人家,人家也怎么对待你。

现在意思发生了变化,多用来比喻言行前后矛盾、反复无常。

  

  初出茅庐

  东汉末年,隐居在南阳隆中的诸葛亮很有才学,号称“卧龙”。

刘备曾三次拜访他,请求他出山辅佐自己打天下。

诸葛亮被刘备的诚意所打动,终于出来做了他的军师,并得到了他的高度信任。

  有一次,曹操带兵十万,向新野进军进攻刘备。

面对曹操的进攻,诸葛亮建议诱敌深入,然后一举歼灭。

但是诸葛亮又考虑到自己刚刚出山,担心关羽、张飞不服气,计划难以实现。

刘备知道后,就赐给他帅印和尚方宝剑,并嘱咐其他人必须服从指挥,如有违抗,一律斩首。

  于是,诸葛亮便命令关羽和张飞带兵埋伏在豫山中,让赵云打头阵,以假装战败诱敌追击。

曹操看到刘备的军队乱七八糟,便哈哈大笑,直奔刘军杀来。

赵云假装战败,引诱曹军追击。

当曹军走到狭窄的山路时,诸葛亮命令早已埋伏在四周的关羽和张飞的部队立即火烧曹军,十万曹军被全部击溃。

  之后,有人作诗称赞诸葛亮:

“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

  “初出茅庐”原指诸葛亮首次指挥作战就打了胜仗,后来用以比喻才进入社会,缺乏经验。

  

  唇亡齿寒

  春秋时候,晋献公借口虢(ɡuó)国经常侵犯晋国的边境,要派兵消灭虢国。

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国,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国。

晋献公问手下的大臣:

“怎样才能顺利通过虞国呢?

”大夫荀息说:

“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人,只要我们送他价值连城的美玉和宝马,他不会不答应借道的。

”晋献公一听,有点舍不得。

荀息看出了晋献公的心思,就说:

“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虢国灭了,虞国也不能独存,您的美玉宝马不过是暂时存放在虞国罢了。

”晋献公于是采纳了荀息的计策。

  虞国国君见到晋国送来的礼物,顿时心花怒放。

他听到荀息说要借道虞国攻打虢国,当时就答应下来。

虞国大夫宫之奇听说后,赶快阻止道:

“不行,不行,虞国和虢国是近邻,我们两个小国相互依存,有事可以互相帮助,万一虢国被消灭了,我们虞国也就难保了。

就像没有嘴唇,牙齿就会感到寒冷一样啊!

”虞国国君说:

“人家晋国是大国,现在特意送来美玉宝马和咱们交朋友,难道咱们借条道路让他们走走都不行吗?

”宫之奇知道虞国离灭亡的日子不远了,于是就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了虞国。

后来,晋国军队借道虞国,消灭了虢国,随后又把亲自迎接晋军的虞国国君抓住,灭了虞国。

  后来人们就总结了“唇亡齿寒”这个成语,用来比喻双方关系密切,相互依存。

  

  打草惊蛇

  唐朝有一个人名叫王鲁,他在当涂做县令。

这个王鲁爱财如命,经常掠夺老百姓的钱物。

王鲁手下的那些大小官吏也变着法子贪污受贿,巧立名目搜刮民财。

因此,当涂县的老百姓真是苦不堪言,一个个从心里恨透了这批狗官,总希望能有个机会好好惩治他们,出出心中的怨气。

  有一次,适逢朝廷派官员下来巡察地方情况,当涂县老百姓一看机会来了,于是大家联名写了状子,控告县衙里的主簿等人营私舞弊的种种不法行为。

状子首先递送到了县令王鲁手上。

巧的是,状子上所列举的罪行,和王鲁平时的违法行为几乎一模一样。

这可把王鲁吓坏了,冷汗不停地往下滴,他一边看着手中的状纸,一边发着抖,心里想:

怎么会这样,这……这不是在说我吗?

王鲁想着想着,惊恐的心怎么也安静不下来,他用颤抖的手拿笔在状纸上写下了他此刻内心的真实感受:

“汝虽打草,吾已惊蛇。

”意思是你控告主簿,虽然目的就像是为了打地上的草,但是我就像那条躲在草里的蛇,被大大地吓了一跳了!

写罢,他手一松,瘫坐在椅子上,笔也掉到地上去了。

  后来,人们从这个故事引申出“打草惊蛇”这一成语,用来比喻一方面给予甲惩罚,另一方面乙也受到了警戒。

现在人们多用这一成语比喻做事不够机密,往往由于一些不必要的举动,导致对方察觉到了自己秘密的意图。

  

  大公无私

  春秋时期,晋国有一个品行高尚的大夫,名叫祁黄羊。

一天,晋平公召见祁黄羊,问:

“现在南阳县缺个县令,你看派谁去比较合适呢?

”祁黄羊说:

“叫解狐去吧。

”晋平公道:

“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

你们见了面彼此连招呼都不打,你怎么会推荐他到这样重要的地方当县令呢?

”祁黄羊笑了笑,说:

“您并没有问我的仇人是谁,而是问我什么人能胜任南阳县令,因此,我就把我认为最合适的解狐推荐给您。

”于是,晋平公就派解狐到南阳县,结果解狐充分发挥他的才干,受到了当地百姓的称赞和欢迎。

  后来,晋平公又问祁黄羊:

“现在朝廷缺个法官,你觉得谁可以胜任呢?

”祁黄羊很诚恳地说:

“祁午去做法官再合适不过了。

”晋平公十分惊讶地说:

“祁午是你的儿子啊,你推荐自己的儿子,难道不怕别人说闲话吗?

”祁黄羊说:

“您是问我谁可以当法官,并没有问我祁午是不是我的儿子啊。

”晋平公于是就派祁午当了法官。

祁午办事十分公正,处理案件果断公正,受到了百姓的爱戴。

  祁黄羊的行为受到了许多人的赞扬,连孔子都称赞说:

“祁黄羊这样做很对,他推荐人,对外不排斥仇人,对内不回避儿子。

像祁黄羊这样的人,可真是大公无私呀!

  后来,人们就用“大公无私”这个成语,来形容某人办事公道、顾全大局、毫无私心。

  

  大器晚成

  三国时期,袁绍身边有一位门客,名叫崔琰(yǎn)。

他从小学习武艺,不过直到二十三岁才开始读《论语》、《诗经》等书籍。

崔琰为人耿直,很有见识,朝廷的官员们对他十分推崇,连曹操都很敬重他。

当时,袁绍手下的士兵非常残暴,甚至挖开坟墓毁弃敌人的尸骨,于是崔琰劝说袁绍命令士兵不要这样做,袁绍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就听取了他的建议,并且封他为骑都尉。

  崔琰后来跟随曹操的时候,为曹操出了不少主意。

曹操想立曹植为嗣子,崔琰就反对说:

“自古以来的规矩都是立长子,怎么能立小儿子呢?

这是不可以的啊!

”曹植虽是崔琰的侄女婿,但他也不偏袒,曹操很佩服他的公正。

  崔琰在对人才的识别方面,有着独到之处。

崔琰有个堂弟名叫崔林,年轻时没有什么成就和名望,亲戚朋友都瞧不起他。

但是崔琰却对这位堂弟相当器重,常常对别人说:

“此所谓大器晚成者也,终必远至。

”意思是说,能做大事的人往往要经过长期的锻炼,崔林将来一定会成大器。

后来,崔林受到重用,先是在曹操手下担任主簿、御史中丞等官职,后来在魏文帝曹丕朝中担任司空,被封为安阳乡侯,成为魏国的重臣。

  “大器晚成”原意是大材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成器,后来常用以比喻一个人成材成名较晚。

  

  倒行逆施

  春秋时期,楚国有个人名叫伍奢,他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伍尚,小儿子叫伍员。

伍奢和费无忌都是楚平王太子的老师。

费无忌是个奸恶小人,常在楚平王面前说太子的坏话。

楚平王听信谗言,把太子派到边境做官,让他远离自己。

后来,费无忌又诬陷太子阴谋反叛。

楚平王听了非常生气,又派人去杀太子。

太子得到秘密通知后,就逃往宋国去了。

伍奢去为太子说情,楚平王又把伍奢抓起来关进了监狱。

  费无忌又无耻地对楚平王说:

“伍奢的两个儿子很有才干,必须捉来杀了,否则会成为祸害的。

”于是,楚平王派人去把伍尚、伍员骗来。

伍员识破了这场骗局,并在他人的帮助下逃往宋国,最后到了吴国。

他为了借吴国的兵力替自己报仇,就帮助吴王阖闾(hélǘ)夺取了王位。

  后来,伍员同吴王阖闾领兵进攻楚国,打进了楚国的国都。

这时楚平王已死,伍员便把他的坟墓挖开,用鞭子狠狠地把楚平王的尸体抽了三百下。

伍员的好友申包胥写信责备他太过分了,伍员对送信的人说:

“你替我谢谢申包胥,并告诉他,我报仇心切,就像行人赶路一样,天快黑了,但离目的地还很远,所以只好不择手段,倒着走路,不能按常理办事了。

(原文是:

‘吾日暮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之。

’)”

  成语“倒行逆施”原指做事违反常理,不择手段。

现多指所作所为违背时代潮流或人民意愿。

  

  东施效颦

  西施是春秋战国时期越国的一位美女,与王昭君、杨玉环、貂蝉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

  西施原名施夷光,天生丽质。

那时越国称臣于吴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图谋复国。

在国难当头之际,西施忍辱负重,以身许国,与郑旦一起由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成为吴王最宠爱的妃子,把吴王迷惑得众叛亲离,无心于国事,为勾践的东山再起起了掩护作用。

  《庄子》里面记载这样了一个故事。

当西施还在自己的家乡生活时,有一次害心痛病而捂着心口,皱着眉走路。

村子里的人见到西施楚楚可怜的样子,都觉得西施更加美丽了,对她的美貌赞不绝口。

村子里还有一个女子名叫东施,模样长得非常丑陋,她看见后,认为西施那种样子非常好看,于是就模仿着西施,也捂着心口,皱眉蹙(cù)额地走在村庄里,想增加自己的美貌,博得别人的赞叹。

可是,事与愿违,人们见了她那种怪模样,赶紧把门关上,不愿见她;即使见了她,也避得远远的。

她只知道西施眉头皱看起来很好看,却不知道西施皱眉好看是因为她本身就美丽无比。

  后来,人们就用“东施效颦”来比喻模仿别人,不但模仿不好,反而出丑。

有时也作自谦之词,表示自己根底差,学别人的长处没有学到家。

  

  对牛弹琴

  春秋时期,鲁国有个著名的音乐家,名字叫公明仪。

他对音乐有极深的造诣(yì),善于弹琴。

他的琴声优美动听,人们听到如此美妙的琴声之后往往如醉如痴。

  有一年的春天,他带着琴来到城郊的田野散步,和煦(xù)的春风将青草的芳香吹到他的面前,让他心情非常舒畅。

他环顾四周,发现不远处有一头大公牛正在吃草。

他兴致勃发,突发奇想要为这头公牛演奏一曲,于是他拨动琴弦,对着这头公牛弹奏了一首高雅的《清角之操曲》。

  虽然公明仪弹奏的曲子非常悦耳动听,但是那头吃草的牛儿却根本不理会那高雅的曲调,仍然低着头继续吃草。

因为公牛虽然能听到琴弦发出的声音,但是并不能理解曲子中的美妙意境。

  公明仪见美妙的琴声并不能打动这头不懂音乐的牛,非常无奈。

过了一会儿,他又想出了一个办法。

公明仪抚动琴弦,弹出一段段奇怪杂乱的声音,有的像嗡嗡的蚊蝇声,有的像迷路的小牛犊(dú)发出的叫声。

这时候这头大公牛才像突然明白了什么似的,摇摇尾巴,竖起耳朵,听了起来。

  后来,人们就用“对牛弹琴”来比喻对愚蠢的人讲深刻的道理,或对外行人说内行话,白白浪费时间;现在也用来讥笑人说话不看对象。

  

  对症下药

  东汉末年,有一位神医名叫华佗(huàtuó)。

他救死扶伤,医术高超,给人治病的时候总是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作出准确的诊断,并提出正确的治疗方法,深受人们的敬仰。

  有一次,两个地方上的小官吏倪(ní)寻和李延一同到华佗那里看病,碰巧的是两人的病情非常相似,都感觉头疼发热。

华佗仔细为两个病人作了检查,然后说:

“倪寻应该用泻药,而李延要吃发汗的药。

  这两个小官吏感到很不解,于是便问:

“我们两个人的病情是一样的,为什么吃的药却并不相同呢?

  华佗解释说:

“倪寻的身体外部并没有什么毛病,病是由于身体内部食物消化不良引起的;李延的身体内部很健康,病是由于外感风寒,受了凉而引起的。

所以,虽然你们两位的病情表现是一样的,但是药方却应该根据不同的致病原因而有所不同。

  华佗随即给两人分别开了药方,他们两人买了华佗开的药,刚刚吃了两天,病就全好了。

  当时的人们知道这件事情后,就用“对症下药”来称赞华佗的这种治疗方法。

  后来,人们将“对症下药”作为成语,来比喻针对不同的客观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加以应对,从而妥善地处理问题。

 多多益善

  秦朝末年,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有一个很有军事指挥才能的青年人,名叫韩信。

他先是参加了项羽领导的起义军,但项羽并不重用他,于是他又投靠了另一支农民起义军的领袖刘邦,被刘邦任命为大将军。

他通过数年的征战,指挥军队攻克了秦朝的国都并打败了项羽,帮助刘邦建立了汉朝。

  刘邦当了汉朝皇帝后,担心手下的功臣们谋反,对韩信也逐渐失去了信任,于是设计将韩信抓了起来,但是并没有治罪,只是降了韩信的官职,又将他从监狱里放了出来。

韩信知道这是刘邦畏忌自己的才干,所以心里闷闷不乐,经常推说有病而不去上朝。

  刘邦明白了韩信的心思,于是就常常找韩信聊天,讨论国事,并谈论朝中各位将领的才能。

有一次,刘邦问韩信:

“你觉得我能统率多少军队呢?

”韩信回答说:

“陛(bì)下最多能统率十万人的军队。

”刘邦接着问道:

“那你呢?

”韩信从容地回答说:

“我带兵越多越好啊!

”(原文是:

“臣多多益善尔!

”)刘邦笑道:

“既然你带兵打仗越多越好,为什么以前还是被我逮住了呢?

”韩信说:

“陛下您虽然不善于带领士兵打仗,但是您很善于率领和指挥将领,所以我就被您抓住了。

”刘邦听了哈哈大笑起来。

  后来,人们就用“多多益善”来比喻越多越好。

益,更加;善,好。

  

  咄咄怪事

  晋朝的时候,有个人名叫殷浩,他从小就用心苦读,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因而学识十分渊博,善于表达,再加上又喜爱武艺,经常钻研兵法,所以还精通各种战争谋略。

  由于他才能出众,就被当时的皇帝任命为建武大将军,统率着扬州、豫州、徐州、兖(yǎn)州和青州五个州的军队。

他担任大将军期间,率领部队打了很多胜仗,立下了赫赫战功。

但是在一次战斗中,殷浩的军队打了败仗,他便被免去官职流放到信安这个偏远的地方。

  殷浩到了信安之后,虽然表面上没有任何反抗的言行,但内心里却是十分不满,而且充满了怨气。

人们不论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看到他,他总是要么在静坐发呆,要么就在漫无目的地乱走,还用手在半空中比画着写字。

大家暗中细细观察后,才发现他原来一直在比画着“咄咄怪事”这四个字。

原来殷浩被罢官,事出突然,其中的原因连他自己也弄不明白。

所以,他只是对空书写“咄咄怪事”四字,来表现内心的迷惑和愤懑(mèn)。

  后来,人们引用“咄咄怪事”来形容不合常理、难以理解或者是令人惊讶的怪事情。

咄咄,表示惊诧的声音。

  

  恶贯满盈

  商朝末年,国君商纣(zhòu)王暴虐(nüè)无道,任用奸臣,残杀忠良,激起了民愤,就连诸侯王也都觉得他不是一个明君。

  当时,有一个西伯侯名字叫姬(jī)昌,他主张实施仁政,反对纣王的暴政。

纣王便把他抓了起来,关在羑(yǒu)里这个地方。

后来姬昌被释放,他更加实施仁政,政治清明,国力日渐强大,其他诸侯王开始纷纷归顺他。

  姬昌去世后,他的儿子姬发继位当了诸侯王。

姬发起兵讨伐商纣王,得到了其他诸侯的响应。

大军向东渡过黄河,向商朝的国都进发,最后在牧野这个地方与纣王的军队交战,打了一场大仗。

纣王军队中的战士也对纣王心怀不满,所以在交战的时候纷纷调转武器,进攻纣王。

纣王见大势已去,便自杀了,商朝由此灭亡。

  姬发出兵东征之前,曾向全军发布了誓师宣言《泰誓》。

宣言列举了商纣王的种种滔天罪行,并说:

“商罪贯盈,天命诛之。

”意思是说,商纣王罪大恶极,坏事做绝,就像穿在绳子上的钱币一样,已经穿满了整根绳子。

对这样的人,上天命令我们一定要杀了他。

  后来,人们总结出“恶贯满盈”作为成语,指所犯罪恶如绳贯钱,已周遍满溢,比喻罪大恶极,末日已到。

  

  反客为主

  三国时期,刘备统率大军前去攻打汉中。

汉中的守将夏侯渊得到消息后,马上派人通知上司曹操,曹操听说后大吃一惊,立刻亲自率兵四十万前往抵御刘备的军队。

  夏侯渊知道曹操的援军马上就到,便派夏侯尚带兵进攻。

刘备的将领黄忠见曹军前来挑战,就派大将陈式去迎战。

夏侯尚和陈式交战了几个回合之后,夏侯尚便假装战败想要逃走,陈式乘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