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15990316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上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上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上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上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上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doc

《上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doc(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上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doc

2011—2012上学期上饶县第五中学职高一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

命题:

吴连新

座号姓名得分

(试卷共四大题,总分150分)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3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胡同(tònɡ)惊闺(ɡuī)安土重迁(chónɡ)

B.伺候(sì)挪窝(nuó)安分守己(fèn)

C.街坊(fɑnɡ)烦躁(cào)怅望低徊(chànɡ)

D.房檩(lǐn)半截(jié)胡同之没(mò)

2.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虚词是()

(1)大雅宝胡同原名大哑巴胡同,__________胡同里曾住过一个哑巴。

(2)羊肉胡同当初__________是卖羊肉的。

(3)住在胡同里的居民__________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

(4)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

__________像西安的虾蟆陵,南京的乌衣巷,还会保留一两个名目,使人怅望低徊。

A.想必大都大概也许B.大概也许想必大概

C.大概想必大都也许D.也许大概想必大都

3.选出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

①通常提起“胡同”,多指的是小胡同。

②北京到底有多少胡同?

③胡同有的很宽阔,如东总布胡同、铁狮子胡同。

④北京人说:

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

⑤这些胡同两边大都是“宅门”,到现在房屋都还挺整齐。

⑥有些胡同很小,如耳朵眼胡同。

A.③⑥⑤②④①B.③⑤⑥②④①C.②④⑥①③⑤D.⑥③①⑤②④

4.下列句子中成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这里没有车水马龙,总是安安静静的。

B.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居乐业,不大愿意搬家。

C.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

他们总是置身事外,冷眼旁观。

D.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

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5.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最丰富的一项是()

A.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

B.胡同两边是若干四合院连接起来的。

C.除了少数“宅门”还在那里挺着,大部分居民的房屋都已经很残破。

D.有的地基柱甚至已经下沉,只有多半截还露在地面上。

6.下列各句中,不是比喻句的一项是()

A.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

B.四合院是一个盒子。

北京人理想的住家是“独门独院”。

C.甚至在解放以后,还有人把万里长城当作“炮弹”攻击秦始皇。

D.北京人每个人一辈子吃的大白菜摞起来大概有北海白塔那么高。

7.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组是()

A.喧闹(大声说话,声音杂乱)安土重迁(难)

B.席卷(像席子一样)逆来顺受(迎着)

C.凭吊(慰问)策源地(策动)

D.顺民(安顺)怅惘低徊(失意,不痛快

8.下列词语中加黑字注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耸峙(zhì)   光束(sù)   竹篙(gāo)   千仞(rèn)

B.怯弱(qiè)   唠叨(dāo)  疾风(jī)   眺望(tiào)

C.词藻(zǎo)   啃噬(shì)  混饨(hún)   翎毛(líng)

D.燧木(suì)   脊梁(jǐ)   追溯(sù)   蜀(shǔ)

9.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嘘唏 斑烂 廖廖可数 万仞之颠 B.欧歌 镣铐 耸恃 摧山拆地

C.隧木取火 绚丽 走头无路 眼花缘乱 D.叱咤 缀学 娇健多姿 凝神暇思

10.选词境空()

(1)我凭栏眺望,江水(  ),一泻千里,向东流去。

(2)我的思路被(  )的爆破声打断。

(3)人类在(  )的行程中,每一分钟都在向着难以数计的未知领域进军。

A.茫茫 隆隆 滔滔    B.茫茫 隆隆 馒漫 

C.滔滔 茫茫 漫漫    D.滔滔 隆隆 漫漫

二、课文阅读(40分)

阅读《胡同文化》第13—15段,完成11—14题。

(22分)

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

除了少数“宅门”还在那里挺着,大部分民居的房屋都已经很残破,有的地基柱甚至已经下沉,只有多半截还露在地面上。

有些四合院门外还保存已失原形的拴马桩、上马石,记录着失去的荣华。

有打不上水来的井眼、磨圆了棱角的石头棋盘,供人凭吊。

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

看看这些胡同的照片,不禁使人产生怀旧情绪,甚至有些伤感。

但是这是无可奈何的事。

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

也许像西安的虾蟆陵,南京的乌衣巷,还会保留一两个名目,使人怅望低徊。

再见吧,胡同。

11.第一段写了北京民居房屋残破,地基柱下沉,拴马桩、上马石已失原形,井眼、石头棋盘供人凭吊,意在说明什么?

“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的含意是什么?

(6分)

12.作者谈到看了照片后人们会产生“怀旧情绪”和“伤感”之情,可又说“这是无可奈何的事”,如何理解?

(3分)

13.这三段文字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4分)

14.本文的语言精练且有京味,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充分地表现了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

请从下面两句中任选一句作简要分析。

(6分)

(1)虾米皮熬白菜,嘿

(2)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

北京人,真有你的!

15.文章第一段说:

“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

”请指出对这句话理解有误的一项()(3分)

A.方正对北京人生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独门独院”和“大白菜文化”上。

B.方正对北京人思想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安土重迁”和“忍”字上。

C.“独门独院”的四合院,使北京人形成了置身事外、冷眼旁观的封闭式心理。

D.方正的“安土重迁”和“忍”的思想,实际上是一种不思进取、落后保守的思想。

阅读《过万重山漫想》第16-19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18分)

能使用工具的人类的出现,据说距今已有两三百万年。

不要小看第一个使用石器的人,第一个燧木取火的人,第一个弯弓射箭的人,第一个跨上马背的人,他们越过了人类儿童时代一座又一座真正的“三峡”——不,他们的步履更为艰难,他们的业绩更为伟大。

人类在漫漫的行程中,每一分钟都在向着难以数计的未知的领域进军,都有难以数计的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开拓道路。

于是,历史昂然向前。

行程是艰险的。

历史在前进中,不免有挫折,有迂回,有后退,有失败。

自然也就不免有清谈者,有酣睡者,有摇头者,有叹气者,有彷徨者,有哭泣者。

但是他们不是历史的脊梁,他们像蛛丝一般无力,绊不住历史的脚步。

千百年后,假如三峡无恙,也还会有人从此穿过。

从千百年后看今天,也如同今天看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一样。

在那时的人看来,完成我们今天从事的业绩,会跟玩积木一样轻而易举了。

但是,他们不会嘲笑我们,他们会崇敬我们的精神。

至于我这篇平凡的文字,那时是早已泯灭的了。

然而,如果他们从考古的废墟上发现了它,我敢断定,他们会说:

“这个人,没有说谎。

16.结合文意解释第1段中画横线的词语的含义(6分)

人类的儿童时代:

                            

                                    

“三峡”:

                                

                                    

17.本文作者认为“历史昂然前进”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分)

答:

                                   

18.用一句话概括第2段中所说的“清淡者、酣睡者、摇头者、叹气者、彷惶者、哭泣者”的共同点(不超过25个字)(3分)

答:

                                  

19.从内容上看,第3段与前两段有什么联系?

读了这三段文字,你对原文题目中的“漫想”是怎样理解的?

(6分)

答:

     

三.应用文(20分)

20.依据下面提供的材料,请以张晓的名义写一则招领启事。

要求符合文体,表述简明,措辞得当。

2011年2月15日,王楠在返校途中不慎将一黑色旅行包遗失。

内有人民币2200元,当日上饶至上海的火车票一张,专业书籍5本,MP3一个。

王楠的黑色旅行包于当日被人拾到,并交给车站派出所的张晓,车站派出所的电话:

6569865。

招领启事

2011215

四,作文(60分)

假如你在网上聊天认识了一位东北的和你一样的刚上高中的朋友,他(她)想了解你的家乡,而你也想把家乡的情况介绍给这朋友。

那么就请你给东北的网友介绍介绍你的家乡吧。

要求:

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600。

参考答案

1、答案:

D

解析:

A项,“重”应读“zhònɡ”;B项,“伺”应读“cì”;C项,“躁”应读“zào”。

2、答案:

C

解析:

“大概”,表示有很大的可能性;“想必”,表示偏于肯定的推断;“大都”,大多,表示约数;“也许”,表示不很肯定。

3、答案:

B

解析:

要注意语段中的总分关系,如句③领起句⑤,④①两句则是由句②引起的。

4、答案:

D

解析:

成语的使用,一方面要看它本身的含义,一方面要考查它使用的语境。

A项的“车水马龙”,形容车马来来往往,非常热闹。

与后面的“安安静静”意义恰好相反,放在句中,十分恰当。

C项的“冷眼旁观”,意思是:

用冷淡的眼光在旁边观看。

置于句中,与“置身事外”衔接恰当。

D项用了两个成语:

安分守己、逆来顺受,这两个成语恰当地体现了“忍”字。

B项中“安居乐业”,意为“生活安定,工作愉快”,如果仅从“生活安定”考虑,使用是恰当的,但“工作愉快”与后面“不大愿意搬家”就没有什么关系了。

所以这里应使用“安土重迁”。

因此,B项为使用成语不恰当的选项。

5、答案:

C

解析:

C项中的“挺”既有“竖立”的意思,又有“强撑着”的意思,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6、答案:

D

解析:

D项是比较,而非比喻。

7、答案:

B

解析:

B项中“逆”是“逆境或无理的待遇”的意思。

8.D 9.A 10.D

11、答案:

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

北京的胡同将随着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而消失。

12、答案:

胡同文化也将随着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而日趋消失,这是社会变革和历史发展的必然。

13、答案:

对昔日胡同生活的无限留恋。

但由于这种文化有封闭守旧的一面,在商品经济大潮中它必定要被淘汰,作者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是可贵的。

最后一句:

“再见吧,胡同。

”末尾用句号而非感叹号,表现了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

14、答案:

(1)一个“嘿”,朴素亲切,大众化、口语化,充分体现了北京市民吃了虾米皮熬白菜之后的那种极其满足的表情。

体现出了北京人的易于满足。

(2)该句非常富有表现力,既是对别人的无可奈何,又是自我安慰,表现了作者对北京人的那种忍耐性格的佩服和调侃。

雅俗杂陈,带有浓浓的北京方言味道。

15、答案:

D

解析:

“忍”的思想实际上是一种“在封闭的心理状态下产生的逆来顺受,不愿惹是生非的思想”,不属于不思进取。

16.人类的儿童时代:

指早期的人类社会,当时人类出在蒙昧时期。

“三峡”:

代指艰险的自然环境和自然灾害。

17.任何时期都有许多具有献身精神的先行者敢于向人类未知领域进军,他们不怕挫折和失败,带领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18.他们都没有真正参与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实践活动。

19.前两段是回顾人类社会的发展,第3段则是展望未来世界,两部分文字都是在阐释历史的前进的原因,并借此颂扬人类不畏艰难、不断进取的伟大精神。

20.本人拾到旅行包一个,内有人民币若干,火车票、书籍等物,望失者前往车站派出所的张晓处认领。

电话:

6516985。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