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著名风景园林专家学术报告会演讲摘编.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15992004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外著名风景园林专家学术报告会演讲摘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外著名风景园林专家学术报告会演讲摘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外著名风景园林专家学术报告会演讲摘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外著名风景园林专家学术报告会演讲摘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外著名风景园林专家学术报告会演讲摘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中外著名风景园林专家学术报告会演讲摘编.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外著名风景园林专家学术报告会演讲摘编.doc

《中外著名风景园林专家学术报告会演讲摘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外著名风景园林专家学术报告会演讲摘编.doc(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外著名风景园林专家学术报告会演讲摘编.doc

2005中外著名风景园林专家学术报告会演讲摘编

编者按:

2005年4月28日在京举办的首届中外著名风景园林专家学术报告会在业内引起了极大关注,对于专家们所带来的新理论、新视角、新技术、新方法,业内进行着热烈的讨论。

受各种条件制约,能够有缘亲面大师的业内人士并不多,为弥补这种缺憾,使更多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工作者也能接触到经典理念,本报特辟专版,以飨读者。

  从来多古意 可以赋新诗

  孟兆祯,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

兼任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市人民政府园林绿化顾问组组长,建设部风景园林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园林学会名誉理事长。

  孟兆祯教授在中国传统园林艺术与设计方面造诣颇深。

主编园林工程教材被全国有关院校广泛采用,著作有《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掇山》、《避暑山庄园林艺术理法攒》、《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卷-置石、假山、园林工程》。

主持数十项风景园林设计,多次国家林业局、建设部设颁发的奖项。

  设计遵循的理念

  中国风景园林设计所创造的园林艺术,以独特、优秀的民族风格自立于世界民族园林之林。

  中国在上古与洪水斗争的实践中疏浚河流、清淤筑山、崇尚自然,形成“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文化总纲的理念,从而给予中国文化以深远的影响。

中国文学讲究“物我交融”、“比兴”的手法和“读万卷书,走万里路”的学习方法。

中国绘画有“外师造化,内得心源”的创作方法和“贵在似与不似之间”的艺术境界和评价标准。

文学和绘画又在历史发展中给造园以千丝万缕的影响。

明代计成在《园冶》中总结出中国园林的理念和追求的境界--“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管子-五行》说:

“人与天调,然后天下之美生”。

但人也不完全是被动的,“人杰地灵”和“景物因人成胜概”反映在人与自然协调的前提下,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美学家李泽厚先生用现代的言语将中国风景园林艺术总结为:

“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

景象极其自然而又富于人文的内涵。

  传统设计理法

  传统可理解为相传成统,统即统一。

全国各地的风景园林具有统一的民族风格,当然也各有地方特色。

《园冶》最后立专篇论借景并说:

“夫借景林园之最要者也”。

借景是承接文学“比兴”的“物我交融”、“托物言志”的理法并贯穿其它园林设计理法环节的根本理法。

借的词义并非“借贷”,而是“凭藉”。

事物都有因果关系要借“因”造景,所以称为“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宜指园之地宜,优劣势何在,要精巧就要体现充分利用和发挥园之异宜。

“借景随机”指随遇而借,无非自然与人文资源。

借景的效果是客观的,一定要打动游览者之心,使之与设计者在心灵上一样激起火花,产生艺术的共鸣。

这便是“借景无由,触性俱是”的道理。

  借景的最高境界是“臆绝灵奇”,臆指带猜测性的思考,也可进而理解寻觅、捕捉。

臆想到相对不可能再深入的绝处,设计作品便可达到灵奇的效果。

  以下再结合计的序列分别说明借景如何贯穿全部设计环节。

  1.问名

  设计对象定性、定位后就要思考景名。

景名不单纯是符号,更是表达建园目的,树立景题,以按题行文的大事。

游者观其名便知其意,要尽可能达到“问名心晓”的效果。

景名由借因而来,拙政园表达拙者之为政;残粒园和容滕居言其小;退思园显然园主退而思过;沧浪亭必居于水。

  2.相地

  按照既定的造景目的选址,通过观察思度、分析用地之宜称相地。

“相地合宜,构园得体”指主观设计认识与客观地宜吻合,则构园才能得体。

避暑山庄是造园家用六年多的时间,足迹近半个中国,最终才选上热河后称承德。

相地涵蕴用地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

风景名胜和大地景物也要相地,但主要是保护和利用天然资源。

  3.布局

  布局是总体设计,微观景物是在宏观布局合理基础上产生的。

布局要合内容、形式、工程技术和文化艺术为一体。

清代画家笪重光说:

“文章是案头上的山水,山水是地面上的文章。

”因此园林布局要有起、承、转、合的章法。

用地广阔者忌空乏,狭小者不感拥挤和局促,狭长者避免冗长,扁阔者使无短浅之感。

  4.理微

  游览是通过局部来认识整体的。

宏观、微观同等重要。

局部求精、集零为整则更精。

要有“景不厌精”的概念,但精并不一定是细,粗犷也是精求的一种风格,更不是拿钱堆砌。

华丽和朴素都是美,要因地制宜。

  5.世代接替和余韵

  风景园林建设不属“急功近利”而是“慢功远利”,甚至有赖于世代接力。

泰山、西湖都是数百年、数千年的积累。

  设计虽要精益求精,但也要适可而止地稳定下来。

世无绝对之完美,只能做到尽可能的完美。

在大体不动的情况下可以衍生余韵。

  6.置石与掇山

  中国古代园林有“无园不石”之说,假山是中国园林运用最广泛、最灵活和最具体的手法。

仅以置石的特置而论,以特写的手法从前置框景、背景、视线关系等方面确定山石的布置,石因园之异宜而益彰。

颐和园仁寿殿前和乐寿堂均以特置山石为庭院主景,一如朝揖而立,一如安眠而卧,应朝宫和寝宫之境而设。

苏州怡园琴,或院中二石相偎如母鸡护小鸡,所谓“片山有致,寸石生情”之作也。

除特置外还有散置、几案、山石花台和山石与建筑结合的多种置石。

  掇山为掇石成山。

自然山石风化是化整为零,掇山则集零为整。

要在“有真为假,作假成真”。

而假山之真又在外师造化、内得心源的功夫,下“搜尽奇峰打草稿”的苦功,最后以“卷山勺水”高度概括自然山水而奏效。

  我国风景名胜区的保护与利用

  谢凝高教授,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建设部风景名胜专家顾问,中国建设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

先后主持20多项风景区的研究和规划,主持或参与多处城市规划。

  风景名胜区是以具有科学、美学价值的自然景观为基础,自然与文化融为一体,主要满足人对大自然精神文化与科教活动需求的地域空间综合体。

探究风景名胜区的保护与利用,要先从其具有的价值谈起。

  风景名胜区的价值

  当前,我国的风景名胜区一般都具有自然科学、自然美学和历史文化三重价值。

  自然科学价值包括地质、地貌、水文、生物、生态等科学价值。

根据各种地貌形态的特征,通过区域乃至全球对比研究,可以得出某风景区地质地貌学价值属世界级、国家级或地区级的结论。

  生物生态学价值主要是指生物多样性及具有科学保存价值的濒危动植物栖息地。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使用价值和潜在价值。

  其中,使用价值包括直接使用--作为人类生活、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物质资源,如衣、食、住、行等;间接使用--作为人类精神和科教活动所需的风景区,体现科教、游览、启智、创作、体验等价值。

另外,使用价值还包括间接地支持风景区外经济社会的环境调节功能,即生态功能。

风景区作为生物基因库和生态实验室而论,其潜在价值的意义也是十分巨大的。

--根据中华民族悠久而传统的审美观,对山水自然美的评价,一般包括形象美、色彩美、动态美、静态美等要素。

  形象美是风景美的主体和基础,可概括为雄、奇、秀、幽、奥、旷等。

以宏观的形象美为基础,相应地展现出中观、微观及各种美学元素,如色彩、线条、动静、音响等有机结合,构成各有特色的自然美学价值。

  我国历史文化价值的精华在于以自然为主,自然与文化融为一体。

我国的名山有数千年历史,现在177处国家风景名胜区大部分在唐宋时代即已成为名山,积累了深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包括有形文化和无形文化。

有形文化是指古建筑、道路、桥梁、摩崖石刻等;无形文化是指史书记栽的名山文献,文人创作的山水诗词、游记、绘画以及民俗风情等。

  风景名胜区的功能分区

  为了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必须以保护为前提,有限度地合理利用。

为此,应根据风景遗产资源价值的空间分布及其相应各种精神文化和科教活动的需求,进行功能分区。

首先是风景区内外的分工,即区内以精神文化与科教功能为主,区外作为旅游服务基地,以第三产业为主,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

如五岳名山的功能分区,俗称“山上游,山下住”。

九寨沟的功能分区为“沟内游,沟外住”。

  同时,风景区还应按以下功能分为5区:

(1)生态保育区:

生态科学价值高,不对游人开放,保护原生态,可进行科学研究活动;

(2)特殊景观区:

自然美学价值高,开放游览,不建机械交通与住宿设施,修建生态步游道、解说系统和必要的休憩点。

(3)史迹保存区:

开放展示,维护原作,不能改造。

(4)服务区:

可修建公路,建设安全、卫生、简朴的食宿及文化活动等服务设施,并实行特许经营。

(5)一般控制区,除上述四区外,原有村落和田园等,控制在与风景区协调的原则下,改变农业生产结构,发展生态农业、精细农业,提高经济效益,控制村落建筑的高度、体量、色彩及形式等,随着地区城市化的发展可把山区的农民迁出风景区。

此外,还要划定风景区外围的保护地带,防止破坏性项目开发。

  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对策

  遗产保护、保存、维护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时刻有自然或人为的因素威胁风景区遗产地的安全,尤其是人为因素更为危险。

因此,要不断发现问题,采取措施,克服和消除破坏风景遗产的威胁,永续利用。

  当前我国风景区所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建议如下:

  1.正确定位定性

  国家风景区是具有保护性、公益性、展示性和传世性的人类瑰宝。

然而,有的决策者错误地将其定位于“旅游资源”、“旅游经济开发区”等,把保护性变成开发性,公益性变成私有性,展示性变成经营性。

有些甚至变相出让风景资源及其土地,毁景牟利,把传世性的遗产毁于一旦。

因此,必须纠正这种错误的定位、定性。

  2.改革管理体制

  由于把风景遗产定位于“旅游经济开发区”,又把管理权交给地方政府副县级以下,权威性不大,局限性很大。

其结果造成权力比主管部门大的各级行业主管部门、地方有关政府单位,纷纷入驻风景区“割地开店”,造成条块分割。

目前世界不少国家的普遍做法是由国家建立职能部门,直接管理世界遗产和国家遗产,如加拿大建立了国家遗产部。

  3.加快立法我国的《风景名胜区暂行管理条例》已“暂行”20年了,应赶快建立国家遗产保护法。

世界其他国家一般建立国家公园后,很快就立法;有的同时立法;有的是先立法,后建国家公园。

  德国风景园林最新发展

  阿诺-施密特(ArnoS.Schmid)教授,拥有40年从业经历,国际风景园林界著名领导人之一,现任德国联邦建筑师协会主席,曾先后担任德国风景园林协会(BDLA)两任主席、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两任主席、欧洲风景园林设计基金会副主席。

多次担任国际建筑设计、风景园林设计、城市规划竞赛评委和评委会主席。

  两年一度的德国风景园林师协会奖评比在欧洲甚至世界范围内极富盛誉。

该奖项从1977年由德国风景园林师协会提出至今已有28年历史。

以下,我将结合中国和德国的国情介绍几个获奖项目。

  学习但不能机械模仿

  中国园林在美学上有很高的造诣,同时又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

中德两国风景园林的相似之处是都面临着全球化、产业化和工业化的浪潮,这点在美国也是一样。

中国国土面积非常大,但可使用的新空间也是有限的,不可能无限制的扩展。

因此,对原有土地进行循环使用就显得非常必要。

中德两国的风景园林设计有着大致相似的发展历程。

对于中国来讲,在进行风景园林建设时,需要注意的是,应该学习其它国家解决问题的方式,而不能机械地模仿景观,应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做法。

  由慕尼黑旧机场改建而成的慕尼黑风景公园就是这样一个成功的案例。

1995年,慕尼黑政府针对旧机场改建的设计方案进行了国际竞标,来自法国的拉蒂图德?

诺德赢得了此次竞标的一等奖。

整个公园的规划和建设历时将近10年。

该公园包含一个木质的矩形区域、一条对角轴线和极富创意的人造设施。

200多公顷的慕尼黑风景公园具有独特的亲和力和可识别性,成为一个“没有边界的公园”。

2005年,该项目获得德国风景园林师协会金奖。

同年,该公园还承办了“联邦花园展览会及花园节”,成为了解德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和园艺水平的一个窗口。

  对美的理解是渐进过程

  好的景观设计应该通盘考虑审美、功能和材料等多个方面的综合效果,不能只考虑单一元素。

但东、西方对美的理解是不同的,也因此产生了不同的空间效果。

西方对空间的表达以开阔为美,中国的传统美学则认为空间感觉以“曲径通幽”、“柳暗花明”为美。

  无论是室外还是室内,垂直结构还是平面结构,德国甚至整个欧洲的风景园林界都在尝试新的空间表达方式,记录这些重要变化也是德国风景园林师协会奖评比所发挥的作用之一。

2003年获得德国风景园林师协会荣誉奖的瑞士苏黎士MFO公园就是在百年历史的旧工业区中创造的一个由攀缘植物构架的三维世界。

该公园空旷的场地被植物分割成大小不同的空间,曲折的楼梯、狭小的通道和能眺望到整座城市的屋顶平台极大地丰富了视觉变化,项目也因其在多层结构方面的创新设计得到了评委会特别赞赏。

  德国巴伐利亚的建筑化学研究和技术中心与MFO公园有异曲同工之处,多种植物成为分隔办公室和实验室的重要元素,空间被塑造为不同的“陆地”和“气候区”,因为景观独特,甚至使人有身处世界不同区域的感觉。

  此外,通往德国城市--阿伦的入口处的风景园林设计也是一件很具审美价值的项目。

该项目在一个新建的道路旁边开设了辅路,铁路从公路上方穿过,使阿伦这座城市有了景观全然不同的新入口。

把这样大的交通基础组织放在这样的人造景观中,让人回想起斯瓦比亚时代的大片牧场。

我们把这个人造的、具有美感的风景看作“自然”,它是一种全新的使人们视觉感到愉悦的景观。

这种设计灵感来自对过去土地利用的方式。

  获得2005年德国风景园林师协会荣誉奖的还有德国南部一个城市公园,该公园是在一片大规模的兵营上改建的。

公园布局依旧保持了军队风格的组织形式,将10公顷的矩形场地边缘种植了三排树木,整个场地并没有被分割,而是被完整地保留下来。

公园应具有的功能被放置在这个非常特别的结构中。

这个项目表现出的逻辑性让人们印象深刻,是高水平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它既包含了原场地的信息,又保存了历史记忆,同时把社会不同群体使用的绿色开放空间的功能也考虑得非常完善。

  发展生态规划方法

  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都存在交通流量增大、污染日益严重等问题。

在德国,法律明确规定环境影响的评估和“环境报告”是土地利用规划、分区规划和大设计方案不可缺少的部分。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风景园林规划就成为德国风景园林专业的重要领域,它关注环境问题,并发展一些特殊的生态规划方法以提高空间规划、区域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水平。

  2002年,易北河的水灾给欧洲许多国家带来了灾害,淹没了大量土地,对城市和农业用地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2005年,由南部莱茵河水利局主导的水灾防治项目获得德国风景园林师协会荣誉奖。

该项目利用生物工程技术,预留出河流和小溪两岸的保护区域,使河流尽量恢复到它以前的自然状态。

预防水灾的同时,还能在河岸上大量种植植物以确保获得较高的生态效益。

相似的案例还有风景园林师们对柏林市内主要交通道路沿线的噪音屏障的规划。

在德国,沿着主要的交通道路修建噪音屏障是必需的。

在这一项目中,风景园林师使用了特种钢等材料,在形式上也有新的突破,简单且使人觉得舒服。

  将废弃地变成美丽公园

  彼得-拉茨(Peter Latz),1968年在德国成立(Peter+Partner)设计事务所,1973年担任卡塞尔大学风景园林专业教授,1983年担任慕尼黑工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教授,同时还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哈佛大学的客座教授。

其作品始终贯彻技术和生态的思想,同时与艺术完美结合。

尤其擅长用生态的手法,巧妙将旧工业区改建为公众休闲、娱乐的场所。

他的作品为世界许多旧工业区的改造树立了典范,在当今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领域影响广泛。

  我想从一个小故事开始:

记得一次参观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园林时,我遇到了一位白发老园丁。

他告诉我,园林就是他的生命。

老园丁常常站在栏杆的尽端,凝视这片平静的景观,然后转身,慢慢走向城堡的方向,再次修剪绿篱。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都由他一个人来完成。

从此,我就有了一个梦想……

  设计理念

  在文明世界里,自然与技术似乎是对立的、截然不同的。

但在一个生态的或可持续的世界里,自然与技术必须是相似的,甚至是一致的。

  物品的用途并非是一成不变的。

相反,想象力容许我们以全新的方式将所有的设施抽象化再去处理和利用它们。

比如对旧厂房的改造,我们可以用全新的方法进行设计,让工业设施转型而不是毁掉它们。

废旧的工业设备系统经过调整后,不但可以再现工业生产时代的历史情趣,而且系统中每个元素都可成为令人好奇的景物。

尽管它们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但从新的角度观察,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完成了从理性到感性的转变。

  废弃场地存在的矛盾感和冲突感可以达到一种令人吃惊的效果。

我们可以在其中寻找很多元素,在设计过程中尽量保持场地信息本身的复杂性,而且还要尝试去丰富和发展这些场地信息。

在荒芜地区创造出一片绿洲,这是我们对旧工业基地改造的最理想的设想。

  一种新景观正在所有发达国家形成,它与文化景观或现实中那些已建成的景观截然不同。

把这些区域称之为“损坏的景观”或类似农业用地“再耕种”用地,都是不够恰当的。

目前我们称之为后工业时代的特殊景观,我们必须以全新的方式谨慎处理这种新景观。

10年前,几乎没有人相信能在钢铁厂鲜花盛开的公共空间里,或在改造后的老建筑中散步、玩耍、庆祝。

而现在,这一切都成为现实。

  案例介绍

  20世纪90年代,曾经是德国最重要工业基地的鲁尔区,建设了一个对欧洲乃至世界都产生重大影响的项目--埃姆舍公园。

经过150年的发展,鲁尔区形成了以矿山开采及钢铁制造业为主的工业区。

铁路、公路、运河、高压输电线、矿山机械、高大的烟囱、堆料场等成为该地区的典型景观。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鲁尔区作为主要工业的煤矿和铁矿开采,渐渐衰落、倒闭,大量质量很好的建筑也不再使用。

当地政府决定重整这片土地,为在当地生活的250万居民吸引到新的投资。

  我们将旧有的工业区改建成公众休闲、娱乐的场所,并且尽可能地保留了原有的工业设施,同时又创造了独特的工业景观。

这项环境与生态的整治工程主要内容包括:

建立从北到南、从东到西的绿色通道;对350公里长的埃姆舍河及支流进行生态再生工程,设置有净化作用的植物种植网格,净化区域中被污染的河水,恢复河流两侧的自然景观;建造300平方公里的埃姆舍公园,改善公园内的生态环境;改造现有住宅,兴建新住宅,解决居住问题;建造各类科技、商务中心,解决就业问题;原有工业建筑的整治及重新使用等。

  在埃姆舍公园中还包含了许多风景独特的公园,比如杜伊斯堡风景公园。

该公园坐落于杜伊斯堡北部,这里曾是一座大型钢铁厂。

1985年,钢铁厂关闭了,无数老厂房淹没在野草之中。

我们将工厂遗留下来的建筑、货棚、矿渣滩、烟囱、鼓风炉、铁路、桥梁、沉淀池、起重机等都保留了下来,部分构筑物被赋予了新的使用功能。

高炉用来供游人安全攀登、远眺;废弃的高架铁路改造成了公园中的游步道;工厂中的铁架改成了攀缘植物的支架;高高的混凝土墙成为攀岩训练场。

我们把水循环处理,处理污水,收集雨水,引至工厂中的冷却槽和沉淀池,经过过滤后流入埃姆舍河。

由于原来的工厂设施复杂而庞大,为方便游人使用和游览,我们用不同颜色为不同的区域做出了标识,比如灰色和褐色区域表示禁入区,蓝色表示开放区等。

  哈佛大学风景园林系发展方向

  尼尔-科克伍德(NiallG.Kirlwood),美国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风景园林专业教授。

他的教学、研究和出版著作广泛关注建造环境的技术和相关的设计。

他把理论应用到风景技术、风景的耐久性和工业或受损土地的再利用中。

具体的关注区域包括都市废弃地、市政的垃圾填埋、废弃的军事基地和原子能研究设备等。

尼尔-科克伍德教授是哈佛设计学院环境与技术中心的创立者和现任主管。

新近研究内容包括关心土地的改造,整合创新科技与设计策略的恢复及再生。

  新的工作重点

  21世纪的风景园林以及与风景园林和人居环境相关的设计领域迫切需要两大方面的努力:

正确对待风景园林学科的历史根源,以及体现在一些现代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创新与创造。

其中,以下三个方面尤其值得关注:

城市地区大规模扩张前提下新城市风景园林的品质、意义和持久性;处理旧工业场地,并引导那些对国家经济发展来说十分重要的现有或未来工业正确地发展;设法通过气候、社会文化与环境上的改变缓解全球自然资源与生态可持续性的巨大压力。

  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风景园林系创立于1900年,1936年哈佛将风景园林、建筑、城市规划三个学科合并成设计学院。

风景园林自19世纪北美的传统范畴延伸到要关注我们的城市和郊区的持续扩张,以及全球范围内的风景援救、保护和再生。

学院注重风景园林的设计与反思,注重专业的发展和专业人才的培养,特别是鼓励教师与学生从事学术研究以及与风景园林实践。

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风景园林系的学术研究和教学也涉及到以上方面,在这篇报告中我将介绍与之相关的新主题和新方向。

  由于来自全球环境的外部压力和风景园林师工作重点的转换需要,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风景园林系的新的工作重点将涉及风景园林实践的新方法,各学科之间的合作以及委托项目的性质变化。

风景园林师需要运用针对不同场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塑造持续发展的环境中兼具休闲和生态功能的公共开放空间。

  要实现的目标

  高强度、大规模的自然灾害的全球范围内发生,工业化以及发展中国家对居住区的需求和人口的扩张,人口转移,污染和生态敏感地区进行的建设都会影响到风景园林的发展。

目前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风景园林系致力实现的具体目标主要有:

  目标一:

从事当代环境问题研究。

  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风景园林系的任务不仅仅是教书和做研究,而是通过完成两者实现服务社会的目的,所以本系的目标之一是由此确保学生在将来扮演的角色中,能够深入地解决地方的、全国的和国际的环境问题。

简单的讲,本系致力于鼓励学生从事当代环境问题的解决。

1991年,哈佛教师已意识到环境问题一定是十分复杂的,要求哈佛的学者们冲破学科和制度上的界限合作工作。

  目标二:

清晰阐明并开发知识和教育集中的领域。

  1.风景都市化

  在城市化进程中,风景都市化作为一个风景角色的重新对齐,将会为设计师们在城市化新出现的各种形式中创造新的角色。

  2.风景园林与再生

  风景园林与再生阐述了人类与自然的脱节,退化的工业用地与排水系统就是一个例子。

20世纪之初,对于设计师所参与的国家级风景恢复与再生项目,有两条类似的主线。

一条是专注于保留与加强美国开放空间和野生动植物的自然保护运动,另一条是专注于清洁城市中,尤其是大规模的住宅群肮脏的状况与卫生改革。

这两条主线的诞生为了应对19世纪晚期工业化的进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