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的《钱学森》观后感:一心为国.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15992067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000字的《钱学森》观后感:一心为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1000字的《钱学森》观后感:一心为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1000字的《钱学森》观后感:一心为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1000字的《钱学森》观后感:一心为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1000字的《钱学森》观后感:一心为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000字的《钱学森》观后感:一心为国.doc

《1000字的《钱学森》观后感:一心为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000字的《钱学森》观后感:一心为国.doc(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000字的《钱学森》观后感:一心为国.doc

1000字的《钱学森》观后感:

一心为国

自:

互联网

《钱学森》作为一部爱国励志的教育电影,看过《钱学森》的人都有自己的观后感,我们来看看别人的《钱学森》观后感,希望对你有帮助。

2012年4月25日,我从我们学校主页上观看了电影《钱学森》,虽然电影有点卡,但我印象很深刻。

电影回顾了我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创建与发展的不平凡历程,全面展现了钱学森同志对中国航天事业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卓越贡献,是一部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教育的优秀电影。

钱学森同志是一名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是爱国知识分子的杰出典范,被誉为“人民科学家”。

钱学森的科学成就、学术思想和精神风范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永远学习、传承和发扬光大。

首先是其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是一个知识分子最为重要的品质之一。

科学没有国界,但是科学家是有国界的。

钱学森选择回到落后的社会主义中国,并不是偶然。

其父亲钱均夫和鲁迅是好朋友,同为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章太炎的学生,其岳父蒋百里是著名军事理论家、国学家,是梁启超的学生。

钱学森的思想受这些人的熏陶和影响,学成之后报效祖国成了他的必然选择。

即便没有上世纪50年代初美国“卡麦锡主义”的迫害,钱学森也会回国参加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虽然当时国内的环境远不如美国优越,可以说是一穷二白,但毕竟是自己的祖国。

即使放到今日,我会经常抱怨这个那个的不完善,但始终不能容忍外国人说中国的半点不是,这可能就是所谓的爱国心吧。

钱学森说无剑可用和有剑不用是两回事,这话放到今日,特别是经历了伊拉克,科索沃,利比亚战争之后,以及当前紧张的国际形势,伊朗核问题,南北朝鲜的对峙,以及中国南海问题。

更是让我深刻地体会到:

感谢钱学森

等科学家们为中国铸造了那么一把锋利的剑,以免我们哪天遭遇被外敌悬剑在头上却没有能力回击的尴尬困境。

其次是其不畏艰难、奋发图强的精神。

面对回国后,航空航天工业一穷二白的零基础,钱学森不为艰难,从亲自辅导学生和抓建设做起,搞出了我们自己的导弹和火箭,给我们的核弹头插上了翅膀,也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验基础。

钱学森取得如此大的成就,自然与其个人的学识和能力密不可分;另外还有时代需要。

钱学森在上海交通大学的专业是火车头,但

1932年淞沪战争爆发,看到中国军队对日军的空军轰炸无可奈何,回国后最初选的是飞机制造,因为当时材料原因不能制造飞机。

后来选择考虑了时代的需要,实现了两者之间的结合。

钱学森能力超常,学识渊博。

当时他是加州理工最年轻的教授,从事的是美国航空界最为高精尖的研究。

1951年后被软禁的日子里,他终止了空气动力学的探索,转而研究工程控制理论,终于在5年后出版了影响深远的《工程控制论》。

他在一个陌生的领域同样做出了骄人的成绩。

不仅以此证明了自己的能力,而且开创了工程控制理论的新纪元。

归国后由于国家的需要,钱学森由理论研究转为工程技术,实现了从理论到技术的完美转型。

在这一过程中,钱学森展现了极强的组织和领导能力,将航天工业当成一个大的系统,由总体设计师到分设计师层层把关,如今中国航天事业仍在沿用钱学森的这些组织方式。

钱学森同志去世也已经三年多了,那么他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呢?

他在美国学习和工作了20年(1935-1955),回国后在国防科研一线干了26年(1955-1981),1980年5月中国首次全程发射洲际导弹“东风五号”获得成功。

此后他把精力集中在了学术理论研究,抓紧人生的最后时光笔耕不辍,开创了工程控制理论和中国的力学体系;著名的“钱学森之问”至今仍值得深思,发人深省;“大成智慧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教育模式,系统科学理论已经应用到了科学和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

观看此部电影后让我受益匪浅,让我深深的体会到他对祖国和科学的热爱。

他淡泊名利,朴实无华的精神更让我钦佩。

身为大学教师和青年科研工作者的我们要学习他严谨的工作作风、献身教育和科学、坚持真理的精神;勇攀高峰、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毅力;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崇高民族气节;淡薄名利、一心为国的无私奉献品格。

《钱学森》观后感

\x09钱学森是我国杰出的科学人物,两弹一星元勋,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也是一名优秀中国共产党,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2009年10月31日逝世于北京,享年98岁.对于这样一位伟大的人,我们对他该怀有多大的敬意呢!

\x09随着时间的流逝,也许我们这些80,90后对于这位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为新中国的科学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并不是那么熟悉.所以最近学院组织我们观看了《钱学森》这部影片,期间充满了各种感动与鼓舞,令人心潮澎湃.在观看影片的同时也让我们对钱学森的伟人伟事肃然心生敬意.在电影中钱学森有许多的经典语录:

他说:

“回到我的祖国,我做什么都可以,如果我想,我可以去种苹果.”

\x09他说:

“不要服我,要服科学!

\x09他说:

“我一定要让中国人拥有自己的原子弹和导弹,哪怕它的存在带来质疑和争论!

”他说:

“不就是天上掉下来个东二么,今天掉下来,明天我们把它给射上去!

他是一个令美国人害怕的,一个人抵五个师的男人.

\x09《钱学森》这部电影讲述了伟大科学家钱学森的传奇一生.上世纪四十年代,加州理工学院出身的教授钱学森,在美国拥有优越的研究环境和资源,先后获得多项科学成果.但他却心系祖国,始终想着报效祖国,一心想利用自己的毕生所学,为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然而意识到钱学森的巨大价值的美方在得知其欲回国后并设置了重重障碍,甚至以间谍罪逮捕钱学森,对他进行了关押审讯.最终,通过多方努力,以提前放回11名美国飞行员为前提,促成了钱学森的回国路.钱学森几经辗转回到了当时一穷二白的中国,在面对新中国技术、人才、工业等各方面的空白的艰苦情况下,带领科研人员从仿制入手,根据当时国内现有的技术和条件逐步研究、完善,奠定了中国导弹的基础.

\x091960年2月,钱学森同志指导设计的我国第一枚液体探空火箭发射成功.同年11月,协助聂荣臻同志成功组织了我国第一枚近程地地导弹发射试验.

\x091964年,第一枚原子弹试验成功.紧接着,他带领科研人员克服了天气地理等困难,完成两弹对接,并且在罗布泊靶场成功试射新中国第一枚核导弹!

让中国人真真正正的在世界的舞台上站了起来.

\x09在观影的过程中,一些情节的设计让人看了不仅浑身振奋,而且还有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x09比如钱学森被指控是共产党,被关进监狱,蒋英去探监那一段,看守的人说你们只有五分钟的时间,蒋英见到丈夫之后一直问“你还好吗?

”“他们打你了吗?

”钱学森却一句话都没说.旁边的人说“请讲英语!

”而蒋英回应的却很犀利,“难道你没看出来吗我们都是中国人!

”这是多么让人振奋的一句话啊,听到这句话我所有的爱国情绪一下就喷发出来了.

\x09就像钱学森要离开的时候,杜布里奇校长很不解地问他:

“你回去能做什么呢?

”钱学森回答:

“回到我的祖国,我总是能做些什么,也许,我还可以种苹果.”到影片最后两弹对接成功,钱学森内心对杜布里奇说:

“这就是我种的苹果”.

\x09就像登机的时候,一个中国的记者问钱学森:

“你为什么不回台湾而选择去大陆呢?

”钱学森并不回答.中国记者追问,钱学森说:

“中国人对中国人提问要用中文而不是英语,我不想回答你的问题.”这是都么浓重的一种爱国情操啊.

\x09新中国建立之初,各方面都很落后,依然随时面临被外国侵略的危险.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的提升,也为了争气,证明中国人不必外国人差,钱学森出国时的志向是:

把最先进的外国东西给学会,然后带入中国,为国建设作出贡献.这种高尚的情怀,是作为一中学子的我们所应该学习的,我想起了周恩来总理说过的一句话: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我觉得读书人是应该有这样的一种气魄和理想的吧.如果说这次观影使我学到了什么的话,就是志向,进取,钻研,拼搏,奉献,全心全意为了祖国!

\x09钱学森就是一个拥有一颗强烈的报国心,并通过终身的科学事业奋斗为自己的祖国做出伟大贡献的一位杰出科学家.

最近,一直被一个人的故事感动着.他,是我国导弹、火箭以及航天事业的拓荒者和奠基人,是人们心目中的“科学圣人”,他就是为新中国的科学事业奋斗终生的伟大科学家——钱学森.他的一生充满神秘和传奇,虽然历史已经尘封了一些记忆,但阅读了《钱学森故事》这本书后,钱学森的爱国之心、坚定信念和创新精神,使我心潮澎湃、无法忘怀.

钱学森的身上有着丰厚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他的奉献精神,他的民族气节,他的坚强毅力,他的艰苦朴素,他对父母师长的缱绻情怀,他对爱情的忠贞不渝,有力地显示了他的品格、情操,无不令人景仰.但其中给我最突出印象和强烈感动,是其爱国主义者的情怀.作为爱国主义典范的钱学森,爱国主义是贯穿他整个生命的主旋律,当他身在异国、羁縻难归时,在美国法庭上以黄钟大吕般的恢宏声音宣告:

“我是大唐的后代,我的一腔热血只图报国.我的根在中国.”他在经历了长达五年的囚禁,终于踏上了祖国的热土后,他顾不上洗去一路的风尘就投身到了新中国的科技建设中,这位享有国际威望的大科学家,以一个普通的科学工作者的姿态,穿行在风沙弥漫的西北荒漠,成功研发了“两弹一星”,为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创建与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钱学森的业绩对于我——一个普通的国家公务员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即,但从他身上使我对“爱国”这两个字的理解由模糊变得逐渐清晰,爱国,就是要把祖国放在心间,以祖国利益至上;爱国,就是要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奋发向上,为我们的祖国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爱国不仅是一种心情,在落实为实际行动的过程中更需要一种坚定的信念.钱学森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几十年来,他始终保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崇高信仰、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对祖国和人民无限忠诚,始终把爱祖国、爱人民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自觉把个人志向与民族振兴紧紧联系在一起,为祖国强盛和人民幸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论遇到多少艰难困苦,都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在研发“两弹一星”的过程中,条件非常艰苦,可以说是一穷二白,国家又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和文化大革命的天灾人祸,但他始终卧薪尝胆、励精图治,为新中国军事科学技术发展做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我也从一次次的尝试中明白了坚定就是一种信念,在动摇时鼓励自己坚持下去.现在,从钱学森的故事里我更体会出坚定这个词语的新执着地做事、为民族做事、为祖国做事!

有了爱国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如何将它转换成生产力呢?

《钱学森故事》向我们展示了一位科学家的创新的力量.钱学森28岁时就与导师一起完成“卡门钱近似”公式,创立火箭与航空领域中的若干重要概念,开创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两门学科,不仅为中国人的科学创造留下闪光足迹,对人类科学事业的发展也作出重要贡献.或许缘于此,时任美国海军副部长的金贝尔就认定,钱学森“在任何情况下都抵得上3-5个师的兵力!

”这就是科学的力量和科学家的价值.进入21世纪的今天,一个国家和民族真正实现崛起,主要表现在文明创造,反映在科技发展上.一个伟大的民族只有为人类文明提供了大量创新成果,方可证明自己、成就自己.所以,正在崛起的当代中国,弘扬钱学森的科学创新精神,对于引领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走向极其重要.而对于我们普普通通的一员,我们的工作可能没有什么高科技,但是我们也一样需要具有创新精神,任何事情,只有创新才能有发展,才能更好的为国家和人民服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