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先恐后的战后第三代坦克.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99518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争先恐后的战后第三代坦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争先恐后的战后第三代坦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争先恐后的战后第三代坦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争先恐后的战后第三代坦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争先恐后的战后第三代坦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争先恐后的战后第三代坦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争先恐后的战后第三代坦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争先恐后的战后第三代坦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争先恐后的战后第三代坦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争先恐后的战后第三代坦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争先恐后的战后第三代坦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争先恐后的战后第三代坦克.docx

《争先恐后的战后第三代坦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争先恐后的战后第三代坦克.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争先恐后的战后第三代坦克.docx

争先恐后的战后第三代坦克

争先恐后的战后第三代坦克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赫鲁晓夫的不少战略思想被否定,苏军开始重新强调常规武器的重要性。

在陆军方面,勃列日涅夫认为,“坦克应是陆军的主要突击力量。

”于是,加快第三代坦克的研制,成了陆军上下共同的信念,从而使苏联在第三代坦克的角逐中,走到了美国的前列。

  苏联之所以加快第三代坦克的研制步伐,是因为T62坦克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不敌美国M60坦克,而且,当时德国研制的“豹”I坦克性能也较优异,T—62坦克已显得落伍了。

设计第三代坦克的任务落到总设计师尼古拉·肖明的肩上。

经过几年努力,肖明领导的设计局研制出新型坦克,这种坦克被命名为T64坦克。

它在结构设计、装备配置方面有许多创新,突破了从T—34到T—62坦克的传统结构,第一次采用了自动装弹机,在车体前部安装了新的装甲材料,采用了小负重轮带托带轮的新结构改善越野机动性能,车内有防原子、防化学、防生化武器系统,有自动灭火装置,火控系统以模拟式计算机为核心,配用3种分装式炮弹,特别是其首次装备的125毫米口径滑膛炮,其口径之大、威力之猛使其成为作战能力最大的坦克。

据披露,在一次试验中,T—64坦克发射的炮弹曾轻而易举地击穿了千米之外的M60A1坦克的装甲。

  T—6坦克一问世,就赢得军内外广泛的好评,苏联陆军最高装备部门立即批准T—64坦克投入批量生产,并从1970年秘密装备苏军装甲部队。

然而,尽管T—64性能优异,但其技术复杂,造价昂贵,就连一向不计成本的苏联军界也感到负担太重,仅仅生产了几千辆就停止了生产,远远不能满足苏联装甲部队全面更新换代和出口的需要,所以,苏联军方又向肖明提出了新的要求:

研制一种技术性能与T-64相当,但又成本低廉、便于大规模生产的坦克。

  经过肖明领导的设计局设计人员的全体努力,苏联于1972年完成了命名为T—72的坦克的定型和批量生产,这种坦克1975年装备部队,之后还大量装备了华约诸国、古巴、印度、伊朗、利比亚等,总产量达2万辆。

  从外观上看,T—72坦克具有和Td4坦克相同或相近的火炮、炮塔、观瞄装置、车体和车首上部的三角形挡水防护板等。

其明显不同之处有:

T72坦克的红外大灯安装在火炮的右侧,有6个较大的负重轮和3个托带轮。

  T—72战斗全重41吨,车体长6.4米,宽3.37米,高2.19米,主要武器为一具全长7米、125毫米口径滑膛炮,身管外部套有2毫米厚的铝合金热护套,抽气装置位于身管中部靠前,备有尾翼稳定杀伤榴弹22发,脱壳穿甲弹12发,空心装药破甲弹6发。

辅助武器为一挺12.7毫米的高射机枪和一挺7.62毫米的并列机枪。

该坦克的主要优点是火炮口径大、命中率高,穿甲弹初速高,具有较强的穿透能力。

此外,坦克本身机动性好,速度快,行程大,重量轻,体积小。

当然,其缺点也是明显的,由于车内容积小,其操作轻便性、舒适性及弹药基数均受到一定的限制,火控系统和发动机也不够先进。

  对于T—64和T—72坦克的研制和装备,前苏联采取了严格的保密措施。

当时,西方各国将这两种坦克的性能描绘得神乎其神,直到1977年10月,苏联公开让法国国防部长率领的法国军事代表团参观装备T—72坦克的苏军装甲部队,西方才真正了解了苏联第三代坦克的真正性能。

  在苏联全力研制和生产T—64和T—72坦克时,美国五角大楼的决策者们心急如焚,因为,在苏联装甲部队已全面换装第三代坦克时,美国装甲部队装备的仍是以M60为主的第二代坦克。

经过军防部官员的紧急磋商,于1972年2月决定成立一个研制“超级战车”XM1坦克的特别任务小组,经过激烈竞标,美国著名的机电公司——美国通用动力公司承担了设计任务。

  经过长达8年的时间,在花费了数亿美元之后,美国通用动力公司终于推出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新型坦克。

1980年2月,美国新一代坦克XM1样车终于驶出位于俄亥俄州的利马斯陆军坦克厂,为纪念二战中美军著名的坦克指挥官、原陆军参谋长艾布拉姆斯将军,美国国防部将该型坦克正式命名为M1“艾布拉姆斯”坦克。

1980年11月,M1坦克正式投入全面生产。

  M1坦克战斗全重55.5吨,车长9.76米,乘员4人。

驾驶员位于车体前部中央的驾驶窗内,行车时以半卧姿势操纵车辆,用三具潜望镜观察,夜间行驶时,中间一具可用微光潜望镜更换。

其主要武器是一门口径为105毫米的线膛炮,弹药基数为55发,放置在装甲板隔开的弹药舱内。

辅助武器为安装在主炮左侧的7.62毫米并列机枪,另有12.7毫米和7.62毫米高射机枪各一挺。

  M1坦克性能良好,结构可靠,易于保养,在装甲防护力、机动性以及可靠性、可用性。

可维修性和耐用性方面都有显著改进,是美国坦克史上的一项重要成果。

不过,就其总体性能来说,M1坦克的防护性能和机动性能有余而火力不足,与其他国家的120毫米或125毫米口径坦克火炮相比,其装备的105毫米火炮在进攻能力方面要弱一些,因此,美军决定1985年后的车辆将用联邦德国的120毫米火炮代替现装备的105毫米火炮,从而出现了M1A1型坦克,战斗全重也增加到57吨。

  M1坦克是目前惟一单独使用燃气轮机发动机作动力的坦克,其寿命长,体积小,加速性能好,柴油、汽油。

煤油都能用,可使坦克最大时速达对千米/小时,最大行程达498千米。

  美国通用动力公司在设计M1A1坦克时提出,M1A1不仅要有“三防”能力,还要有空调设备,为坦克兵创造舒适的环境。

他们认为,人的智能取决于人所处的环境条件,坦克乘员在不良环境下操作,战斗力会下降30%~50%。

所以,M1A1采用了带环境控制的超压式集体防护系统,极大地改善了坦克的内部环境,为坦克兵提供了舒适的环境。

  在第三代坦克中,“豹”II坦克也是其中的佼佼者。

本来,联邦德国曾参与美国研制“超级战车”计划,后因设计思想上难以统一,便与美国分道扬镳,另起炉灶了。

联邦德国设计师们与美国设计师分手后,重新对早在1970年已开始整车设计的“豹”II坦克进行改进设计,1977年正式定型并开始批量生产,1979年装备部队。

  “豹”II坦克装备120毫米滑膛炮,装有立楔式炮闩和液压式半自动装填机,具有较好的加速性、通过性及较高的越野和公路行驶速度。

其战斗全重55吨,乘员4人,最大速度68千米/小时,越野速度55千米/小时,最大行程520千米~540千米,最大爬坡度31”,越壕宽3米,克服垂直墙高1.2米,有准备时涉水深2.25米,潜水深4米,车长9.74米,车宽3.54米,车高2.49米。

  “豹”II建成后,其装备的120毫米口径滑膛炮可在2200米距离上击穿苏联T—72坦克的前装甲。

相比之下,美国M1坦克配备的105毫米线膛炮显然已经落后了。

美国军方很快认识到,德国新研制的120毫米口径滑膛炮是西方国家惟一能与前苏联T—72、T—64坦克主炮相抗衡的武器。

经过权衡,他们当机立断,引进德国技术,为M1坦克换装120毫米口径滑膛炮,这就产生了M1的改进型M1A1坦克。

  

中东战争引出“梅卡瓦”诞生

  中东,一块地球上最不安分的土地。

从1948年到1973年间,阿拉伯各国和以色列之间发生了4次中东战争,1982年,又爆发了以色列入侵黎巴嫩的战争。

  战争导致了兵器的发展,先进兵器的装备又加速了战争的残酷性。

在中东这片土地上,坦克一直都是战争的主角。

  以色列军方更是“坦克至上主义”,在第二、第三两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坦克曾席卷西奈半岛,取得重大的胜利。

不过,第四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坦克却吃尽了苦头,其190装甲旅的110辆坦克竟在3分钟内被击毁85辆,余下的25辆也成了埃及军队的战利品。

  几次战争的教训,促使以军下定决心研制国产化的坦克。

1970年,以色列政府批准了研制“梅卡瓦”坦克的计划,研制工作的任务由被人们称为“以色列坦克之父”的塔尔少将负责。

  塔尔少将有着丰富的坦克使用和作战经验,他1924年出生于马哈奈姆,先后人赫布莱大学和英国的参谋学院学习哲学、政治及军事。

1942年~1946年间在英国陆军的犹太旅中服役,参加过二战中意大利战线的战斗。

以色列建国后,他加入以色列国防军,先是步兵,后转为坦克兵,从基层干起,一直干到装甲师师长、装甲兵总监,并获得少将军衔。

由他负责新坦克的研制,一定能研制出适合于作战的坦克。

  塔尔认为:

“只有具备充分防护力的坦克,才能算是真正的坦克。

”第四次中东战争后,他从对战争中坦克中弹损伤规律进行分析后,更加坚定了“防护第一,火力第二,机动性第三”的设计思想,从而使“梅卡瓦”坦克别具一格,尤其适合于以色列地区的作战地形和环境。

  “梅卡瓦”坦克一服役,有军事评论家就惊呼:

“‘梅卡瓦’是世界上最重视生存力的坦克。

”事实也的确如此,有专家认为,“梅卡瓦”重视生存力的具体表现有以下几点:

1.其车形低矮,车高仅2.66米,炮塔尺寸小,呈楔形,座圈至炮塔顶部仅0.895米,为缩小炮塔正面面积,甚至连车长指挥塔都取消了,减少了最容易命中部位的中弹概率。

  2.弹药全部贮存在炮塔座圈以下的车体内,从而避免炮塔被击穿而发生杀伤。

  3.车体为铸造、焊接混合结构,采用双层装甲构成车体和炮塔,外层装甲构成车体外形轮廓,内层装甲构成驾驶室、战斗室等隔舱。

双层甲板之间分别为工具箱、燃料箱等,构成了独特的防护层。

特别是车体的首上甲板,有3层钢装甲,再加上一层特种装甲,防护力更强。

炮塔正面更是多达3层装甲,炮塔由两半铸造焊接而成。

  4.发动机前置的总体布置,使乘员前方的防护得到加强。

在乘员前面有极厚的种种防护之后,乘员的心理安全感也大大加强。

  5.炮塔后面有金属挂链,提高了对破甲弹的防护。

  6.车体两侧挂有背面附着特种装甲的钢制侧裙板,进一步增强了防护力。

底甲板也采用了双层间隙装甲,并冲压成V形结构,提高了防地雷的能力。

  7.坦克上开后门,有利于乘员安全进出。

车尾共有3扇门,右侧车门内安装有三防过滤装置,从而使该车具有三防能力;左侧车门内可储放蓄电池;中间一扇为人员出人门,分上下两部分,分别向上、向下开启,下半部分放落后可作为跳板使用。

  8.除有三防装置外,还有先进的灭火抑爆装置和热烟幕装置。

  9.“梅卡瓦”2型、3型坦克发动机排出的废气,先与冷却空气相混合,然后再排出,减少了坦克的热特征。

  10.“梅卡瓦”3型坦克上还装有先进的激光报警系统,能探测到敌方发射的激光脉冲,并及时报警。

  一般主战坦克用于防护的装备占战斗全重大约50%左右,而“梅卡瓦”把万%的车重都用在防护上,从而赢得了“世界上防护力最强的主战坦克”之称。

  “梅卡瓦”坦克1977年5月定型并开始试生产,1978年秋季装备以色列陆军。

1982年,约300辆“梅卡瓦”坦克加入了由1500余辆坦克组成的突击集团,入侵黎巴嫩,同阿拉伯国家联军的1300余辆坦克展开激战,以军以损失100比400的战绩获胜,并抢占了黎巴嫩3000平方千米的领土。

这次战斗中,“梅卡瓦”坦克被击穿的概率和坦克乘员的伤亡人数比其他坦克要小得多,成功地经受了实战的严峻考验。

即便在战场上被击穿,其单车伤亡人数也仅为其他坦克中弹后伤亡人数的一半。

  “梅卡瓦”坦克集坦克、自行火炮、步兵战车、装甲输送车性能于一体,战斗全重56吨,最大车速50千米/小时,越野速度达40千米/小时。

该车车顶可抗近距离发射的30毫米炮弹,后部可抗近距离发射的20毫米炮弹,两侧可抗击苏制40毫米火箭弹,其105毫米线膛炮使其具有自行火炮的威力,辅助武器有I门步兵用60毫米迫击炮和3挺7.62毫米机枪。

车内除4名乘员外,在炮塔后面还有一个宽大的载员舱,可载8名全副武装的步兵,所以说它同时具备步兵战车和装甲输送车的特性。

  不过,“梅卡瓦”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实战表明,“梅卡瓦”坦克的单位功率较低,机动性也比世界上最先进的主战坦克略逊一筹。

此外,结构上也存在一些问题,如:

驾驶员位置偏后,影响观察;发动机和传动装置的高温、噪声及振动对乘员影响较大;主动轮前置,使履带的效率降低。

为此,黎巴嫩战争之后,以色列又对“梅卡瓦”进行了多次改进,于是便出现了“梅卡瓦”2型、3型等。

  

 

从乔巴姆、布拉泽到贫铀装甲

  1991年,名为“沙漠军刀”的海湾战争打响了,在这一引起世界注目的作战行动中,有一支名为英国皇家陆军第7装甲旅的装甲劲旅。

这支部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北非战场中就是英军装甲部队的主力,曾多次立下赫赫战功。

1991年2月25日,装备157辆“挑战者”I型坦克的第7装甲旅奉命向科威特城进发,行进途中与数量明显占优势的伊拉克坦克部队遭遇,经过一整夜激烈的战斗,英军以无一坦克受损而击毁伊军300辆T—72等型号坦克的战绩取得绝对胜利。

100小时的地面战争结束后,英国第7装甲旅旅长科了准将自豪地说:

“挑战者”的防护力无与伦比,它是为战争造的,而不是为了竞争……

  科丁的自豪是有道理的,尽管“挑战者”在世界军火市场上并没有争得多少份额,但它在坦克发展史上却占有重要地位,它率先采用了具有开创意义的“乔巴姆”复合装甲,使坦克的防护能力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乔巴姆是英国的一个并不起眼的小镇,英国一个著名装甲研究院位于这里,“乔巴姆”复合装甲就得名于装甲研究院所在地。

  “乔巴姆”装甲为什么能够大大提高坦克的防护能力呢?

回答这一问题,还得从破甲弹说起。

  破甲弹1936年诞生后,一枚破甲弹对均质钢装甲的洞穿能力大约是弹头直径的5倍~7倍,也就是说,一枚口径为100毫米的破甲弹,可以穿破500毫米~700毫米厚的钢装甲。

如果为了提高坦克的防护性再加厚装甲,将极大地增加坦克重量,降低坦克的机动性,甚至根本无法打仗。

所以,坦克设计师们只好加厚正面重点部位的装甲厚度,就是这样,仍然难以抵挡大口径破甲弹或导弹的攻击,装甲落后于弹药成为几十年来甲一弹之争的主旋律。

  为了提高坦克的防护能力,英国乔巴姆装甲研究院的专家经过反复试验,终于研制成功这种后来称为“乔巴姆”的复合装甲。

这种装甲为钢、陶瓷、铅等多种材料的夹层结构,根据不同部位的防护要求,做成不同的厚度,并用螺栓固定到车体和炮塔上。

这种装甲不具有结构功能,可根据需要随时更换。

  据英国官方人士介绍,“乔巴姆”装甲对付破甲弹的能力是原来钢装甲的3倍,也就是说,穿甲弹的破甲深度仅有原来的1/3。

从此,有不少穿甲弹就难以击穿装上“乔巴姆”装甲的主战坦克,使“甲一弹”之争的天平开始向装甲一方倾斜,以至于许多武器设计师们开始着力研究提高反坦克武器的威力,以打破“装甲领先”的局面。

由此看来,说“乔巴姆”装甲是装甲技术中划时代的贡献并不过分。

  “乔巴姆”装甲防弹能力强源于它是一种有多层结构的复合装甲,它内层和外层均是又硬又韧的钢装甲,中间一层则是厚厚的陶瓷装甲,用作装甲夹层的陶瓷装甲,如氧化铝、氧化锆等,不仅硬度高,耐高温,抗热冲击性好,更重要的是它在高速冲击下的强度(科学上叫雨果组弹性强度)要比钢高出10多倍,可以有效地抵御破甲弹金属射流的冲击。

可以认为,在“乔巴姆”装甲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中间的厚厚的陶瓷装甲。

不过,尽管我们说得似乎很清楚,但我们仍仅仅知道它的一些皮毛,至于“乔巴姆”装甲的各层到底有多厚?

它的各层装甲的成分如何?

结构和加工工艺方面有什么诀窍?

由于英国人一直将其作为“机密中的机密”,所以,外人根本无法知晓。

  之后,除英国的“挑战者”外,美国的M1、德国的“豹”II等主战坦克也都加装了“乔巴姆”复合装甲。

  然而,科学是无止境的,人类发明了“乔巴姆”复合装甲不久,又发明了“布拉泽”反应式装甲,这种装甲在1982年的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战争中有过不凡的表现。

  在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战争之前9年的第4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的坦克在苏制“赛格”反坦克导弹的攻击下,伤毁很多。

然而,在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战争中,却出现了另外一片景象,以军以60辆坦克的损失,击毁了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和叙利亚军的500辆坦克。

最令人惊奇的是,被击毁击伤的60辆以色列坦克中,乘员竟无一人伤亡,且约有1/2的受损坦克经战场维修,很快就又投入了战斗。

  战后,阿拉伯国家经过多方探寻才得知,以色列坦克之所以能够出奇制胜,是因为其坦克上披挂了一种名叫“布拉泽”(Blazer)的反应式装甲。

  直到今天,人们对“布拉泽”反应式装甲到底是哪国发明的,仍说法不一,有人说是以色列发明的,也有人说是原苏联发明的,不过,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是:

以色列人在入侵黎巴嫩的战争中,首次将反应式装甲用于实战。

  反应式装甲就是能爆炸的装甲,所以又叫爆炸装甲,以色列拉斐尔研制所将这种外形像一个个长方形钢铁盒子的反应式装甲命名为“爆炸块”(Blazer),中国人将它音译成‘布拉泽”,这种“爆炸块”很不起眼,装在坦克上像一个扁扁的小盒子,盒子的两头是只有1毫米~3毫米的薄钢板,中间夹着一层薄薄的钝感炸药,用螺栓固定在坦克主装甲板上。

当敌破甲弹或敌方导弹的金属射流击中反应式装甲块时,薄层炸药爆炸,将薄钢板向外推,对金属射流起到干扰作用,使它对主装甲的破甲威力大大降低,贯穿力降低大约75%左右。

  从发明创造角度看,反应式装甲的构思是极其独特的。

大家都知道,装甲是用来抵御炸药一类爆炸、穿孔的,而反应式装甲则不再是靠厚厚的装甲来防范破甲弹,而是和破甲弹“对着干”,使破甲弹的射流能量分散、消耗,从而消减其破甲威力。

  装备反应式装甲的坦克活脱脱一个身着铠甲的古代武士,尽管外表似乎增加了许多东西,但坦克的战斗全重增加还不到玉吨,对坦克的机动性影响不大。

所以,美制M60、M48,英制“百人队长”,苏联的T—64和T—80坦克上都纷纷安装了反应式装甲。

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前苏联的反应式装甲稍稍独特,其结构为“三明治”式,它是在两层3毫米~6毫米厚的钢板中间夹有一层3毫米厚的炸药层,防护效能相当于253毫米厚的钢质装甲。

  在反应式装甲内,目前还有不少秘密外人还无法探知,最大的秘密就是反应式装甲只对破甲弹一类大型反坦克武器“反应”,即只有大型反坦克武器的弹头击中时才能引爆,而对23毫米以下的小型弹、炮弹碎片、电弧焊、气割等不敏感,20毫米炮弹、机枪子弹等打到反应装甲上根本不“反应”,不爆炸。

再一个秘密是一块反应式装甲爆炸后,不会引起周围的反应式装甲爆炸,就是说,只有破甲弹接触到的反应式装甲才会爆炸。

此外,还有一些较为专业的秘密,外人也未能探知个中原因。

  不过,“布拉泽”反应式装甲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它最大的弱点就是对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不起作用。

此外,专门设计反坦克武器的专家又发明了串联式战斗部的破甲弹,其前端的小型破甲弹引爆反应式装甲,反面的大型破甲弹爆炸再攻击主装甲。

现在,反应式装甲设计师们正开动脑筋,专门研制对付串联式破甲弹和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新型反应式装甲。

  80年代后期,美国科技人员又研制成功贫铀复合装甲,这一战果是20世纪80~90年代坦克装甲技术发展史上最重要的进展之一。

  贫铀复合装甲首先应用于M1A1坦克上,称为M1A1HA型,这种装甲目前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装甲。

关于贫铀装甲的详细情况,美国人一直没有介绍,只是在M1A1HA型坦克于1988年末装备美军驻德国的第7军时,美国陆军发言人才宣称:

这种装甲不仅能抵御当时前苏联坦克炮弹的攻击,而且还能抵御当时正在研制中的前苏联新坦克炮弹的攻击。

  尽管美国至今仍对贫铀装甲技术高度保密,出口型的M1A1坦克不安装贫铀复合装甲,但各国军事家们经过综合各方面情报认为,贫铀装甲有如下几方面的奥秘:

第一,贫铀装甲的成分。

尽管人们知道贫铀装甲中用的是铀的同位素铀—238,它是制造原子弹的铀(铀一235)的“下脚料”,但是铀装甲用的并不是纯金属铀,而是铀的合金。

因为,纯金属铀的密度虽然很大(比铁高2倍),但它的强度和硬度却不太高,甚至还赶不上某些合金钢,所以,直接用纯金属铀来制造装甲并不合适。

然而,在铀中加入某些合金元素就会使它的机械性能大大提高。

但是,贫铀装甲的成分到底怎样,至今仍是一个难以捉摸的谜。

  第二,贫铀合金的工艺。

专家们认为,即使知道了贫铀装甲的成分,但若不知道它的加工工艺,也无法达到贫铀装甲的强度和硬度。

有专家推测认为,这种贫铀装甲不是用烧结工艺制成的,而是以碳化铀为主体的合金性的单晶体,然而,单晶体极难加工,技术相当复杂,所以,其他国家一时间也很难探知。

  第三,贫铀装甲的结构。

据披露,美国研制的贫铀装甲为网状结构,贫铀装甲放在复合装甲的中间一层,这种贫铀装甲在复合装甲中起“骨架”作用。

不过,为什么采用这种结构,每层之间应该如何搭配,也是一个谜。

  尽管除了美国之外,没有人了解真正的贫铀装甲,但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安装有贫铀复合装甲的M1A1坦克却使贫铀装甲名声远扬。

在这次战斗中,装备贫铀复合装甲的M1A1坦克毫发无损,而与其对垒的伊拉克“依赖真主”装甲师则被全歼。

  或许有人会问,铀不是一种放射性物质吗?

拿它来制造铀装甲,还不造成严重的核污染?

实际上,铀的自然放射性很弱,美国军方发言人曾这样介绍说:

一辆坦克上的贫铀装甲大约2吨~3吨,即使坦克乘员连续在这样的坦克上呆3天,所受到的照射剂量,也不如做一次X光透视所受到的照射剂量大。

不过,有人认为,贫铀穿甲弹破片的放射性有较大危害,1991年海湾战争结束后,有一些美国士兵得了一种奇怪的“海湾综合征”,有人认为可能与贫铀装甲弹的大量使用有关。

不过,这个问题已超出了本文研究的范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